李佩:湍流卷不走的先生
百岁老人李佩被称作“中科院最美的玫瑰”“中关村的明灯”“年轻的老年人”,她70多岁学电脑,近80岁还在给博士生上课。
李佩的丈夫郭永怀是中国“两弹一星”元勋,曾在大学开设过没几个人听得懂的湍流学课程,后来因飞机失事为保护核试验数据材料而牺牲。那时,失去丈夫的李佩正经历着人生最大的湍流。据力学所的同事回忆,当时得知丈夫噩耗的李佩极其镇静,几乎没说一句话。那个晚上她完全醒着,躺在床上几乎没有任何动作,偶尔发出轻轻的叹息,克制得令人心痛。在追悼会上,被怀疑是特务,受到严格政治审查的李佩孤零零地坐在长椅上。在当时的环境下,敢于坐在李佩旁边,说一句安慰的话,都需要莫大的勇气。那些时候,楼下的人常听到李佩的女儿郭芹用钢琴弹奏《红灯记》中李铁梅的唱段,“我爹爹像松柏意志坚强,顶天立地……”郭永怀走后没两年,十几岁的女儿去内蒙古当知青下乡,李佩到合肥中科大继续接受审查和劳动改造。
20世纪90年代,唯一的女儿郭芹也病逝了。没人看到当时年近八旬的李佩先生流过眼泪。几天后,她像平常一样,又拎着收录机给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博士生上英语课去了。
几年前,一个普通的夏日下午,李佩让忘年交李伟格陪着一起去银行,把60万元分别捐给了力学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没有任何仪式,就像处理一张水费电费单一样平常。“捐就是捐,要什么仪式。”老太太对李伟格说。
至今,李佩先生客厅里的茶几还是60年前回国时家里的陪嫁。早年从美国带回的手摇计算机、电风扇、小冰箱,捐了。郭永怀走后,写字台、书、音乐唱片,捐了。李佩先生一生教学的英语教案,捐了。汶川大地震,挽救昆曲,为智障幼儿园,她都捐钱。直到前年,李佩还拿出陪伴了自己几十年的藏品,捐给力学所:郭永怀生前使用过的纪念印章、精美计算尺、浪琴怀表,以及1968年丈夫牺牲时,用信封包装的郭先生遗物——被火焰熏黑的眼镜片和手表。
1987年,李佩退休了,她高兴地说,坐公交车可以免票了。可她没有退休一天,她接着给博士生上英语课,一直上到80来岁。而李佩的晚年差不多是从80岁才开始的。81岁那年,她创办中关村大讲坛,从1998年到2011年,每周一次,总共办了600多场,每场200多人的大会厅坐得满满当当。她请的主讲人也都是各个领域的“名角儿”。黄祖洽、杨乐、资中筠、厉以宁、饶毅等名家,都登过这个大讲坛。
有人回忆,在讨论“钱学森之问”求解的根本出路时,三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并列而坐。北大资深教授陈耀松先生首先说了“要靠民主”四个字,紧接着,郑哲敏院士说:“要有自由。”随后,李佩先生不紧不慢地说:“要能争论。”这一幕在旁人眼里真是美妙极了。她和李政道也探讨过这个问题,李政道说,学习最重要的是要问,“要创新,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他俩也常谈艺术和科学的关系,认为“艺术和科学是一个硬币的两面,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如今,“内心强大得能容下任何湍流”的李佩先生“脑子里好些事”。有好友来看她,她就像小孩一样,闹着让保姆做好吃的,离开时,她总是在窗边看好友一步三回头地走远,一点点变小。
(摘编自从玉华《李佩:湍流卷不走的先生》,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年轻时的李佩非常美丽,照片里的她挽着郭永怀,笑靥如花,充满魅力。“李先生在一个星期内的课堂里从没穿过相同的衣服。那个年代生活很清苦,根本没有什么好的衣服,但她的衣服始终熨烫得整整齐齐,干净利落地穿去上课,形象永远优雅得体。”李伟格告诉我。即使到现在,她每天起床都要认真梳洗打扮,脸上涂一层薄薄的粉底,还会请人帮她画眉。
(付晓英《李佩:跨越百年的尊严与力量》)
②李佩老师要求每个学生作20分钟的学术报告,每学期都有70多名学生参加,这项工作至少要3个整天。到第一天中午我就受不了了,可是我朝李佩老师那边一瞥,看见这位老人腰杆笔直,神情专注,并对每个演讲完的学生进行提问,我惊呆了。她说,这是一场严肃的教学活动,教师精神饱满全情投入,才能激励学生出色地完成任务。
(中国科学院大学李晓棣教授)
【小题1】下列对李佩被称为“湍流卷不走的先生”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岁老人李佩70多岁学电脑,近80岁还在为博士生授课,81岁开始创办并主持中关村大讲坛。 |
B.得知丈夫噩耗及女儿病逝,李佩极其镇静;在特殊年代,她仅以自己的言行表达着她不屈的意志。 |
C.在追名逐利的今天,李佩将60万元存款没有任何仪式地捐献给力学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D.晚年的李佩仍然认真梳洗打扮、涂粉画眉,她仍然像年轻时一样保持着对美与对生活的热爱。 |
A.郭永怀生前使用过精美计算尺,特别是浪琴怀表,因此1968年他牺牲时,李佩被怀疑是特务,受到了严重的政治审查。 |
B.早年从美国带回的手摇计算机和电风扇等捐了,写字台和音乐唱片等捐了,李佩最后只剩下了客厅中家里陪嫁的茶几。 |
C.1987年之后,李佩退而不休,特别是她成了“中关村的明灯”后,创办了从1998年到2011年每周一次的中关村大讲坛。 |
D.对于“钱学森之问”的根本解决之道,几位先生认为需要靠民主、自由和争论,需要知识,更需要善于提问和探究。 |
E.如今的李先生在送别好友时总会在窗边看对方走远,这既有她对好友的牵念,也有对好友的留恋与不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