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这些“大志、大求”正是体现了居里夫人美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除了以上三点,在具体的科研活动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居里夫人的优秀品质?体现了她的内在美?同学们现在开始讨论,想到了就站起来谈谈你的观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9-08-27 01:44: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已广为流传,其内涵主要是对贵族或执政者的专称,而较少涉及人格内容的道德意蕴。如《尚书》卷十三说:“君子勤道,不作无益害有益。这里的“君子”,显然是执政者或贵族的代称。到了春秋末期,通过孔子从不同侧面的反复解说和阐发,“君子”一词被赋予许多优秀道德的内涵,成为一种理想人格模式的称谓。
翻开《论语》,有关“君子”的论述俯拾即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尊贤而容众,喜善而矜不能”,等等。这表明,孔子常在君子与小人的对举和比较中,肯定和褒扬君子是他心目中的道德高尚之人。在《论语》里,孔子也数次提到“圣人”,但他明确对弟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这就是说,圣人难以看见,也难以企及,但君子能够见到,也可以并应该努力做到。
作为孔子精心勾勒和塑造的可望可及、可学可做的理想人格,君子形象在中华文化数千年演进的历史长河中,受到上至历代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各阶层人士包括普通百姓的广泛认同和推崇。《周易》中的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被张岱年等学者认为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核心内涵的最佳概括。《孟子》中“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等论述,使君子人格的内蕴更加丰富,影响更加深远。值得注意的是,君子不仅是儒家着力打造和推举的理想人格形象,道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对君子概念及其人格内涵也颇为认同。人们耳熟能详的“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就是《庄子·山水》中的名言。荀子在构建礼法体系时强调“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在荀子看来,一个崇尚礼法的社会,如果没有君子这样品行高尚的人来参与和维护,那将会失去构建礼法社会的基本前提。
后来,思想家对“君子”概念的引述和阐发同样不胜枚举。从西汉的董仲舒到东汉的王符,从唐代的孔颖达到宋代的程颢、程颐和朱熹,从明代的王阳明到清代的王夫之等,都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对君子概念及君子文化进行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挥。明清时期流行很广的人生格言类著作,多半也将君子人格奉为典范和楷模。如《菜根谭》云:“君子处患难而不忧,当宴游而惕虑,遇权豪而不惧,对茕独而惊心”,便是对君子安贫乐道、处安虑危、遇强不屈、见弱怜悯等优秀品格的赞扬。《围炉夜话》云:“君子存心,但凭忠信,而妇孺皆敬之如神,所以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处世,尽设机关,而乡党皆避之若鬼,所以小人枉做了小人。”这就是在君子与小人不同处世方式的比较中,充分肯定君子以忠贞和诚信为立身之本的做法。君子概念及其文化,不仅在中华历代典籍中汗牛充栋,而且一直活在历代中华儿女的心中。今天人们口头还常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可以说,“君子”是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的中国人的理想人格。儒家学说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其中很重要的内容是阐扬仁、义、礼、智、信及忠、孝、廉、耻等众多为人处世的伦理和规范,它们最终都集聚、沉淀、融入和升华到一个理想人格即“君子”身上。我们的先贤崇尚君子品格,甚至把象征高洁、清雅、虚心和气节的梅兰竹菊四种植物人格化,称为“四君子”。宋代以来,以梅兰竹菊表现四君子品格的书画数不胜数,其繁盛景象让人叹为观止。“君子”概念古老而鲜活,在当代社会也是妇孺皆知,耳熟能详,在不同阶层人群中都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君子风范今天仍为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为做人的圭臬。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成为一种理想人格模式的称谓,有一个发展过程,原来“君子”主要指某一类人,后来才被赋予许多优秀道德的内涵。
B.君子这一形象是孔子精心勾勒和塑造的,它不同于难以看见、也难以企及的圣人形象,君子有可望可及、可学可做的理想人格。
C.“君子勤道,不作无益害有益”中的“君子”,指的是处于执政者或贵族地位,道德高尚,不做危害社会和民众之事的那些人。
D.从西汉到清代,董仲舒、王夫之等人对“君子”这一概念内涵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说明君子这一概念的内涵是不断发展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论语》一书中,孔子肯定和褒扬君子,君子是他心目中道德高尚的人,而小人则是与君子相对的另一类人。
B.《周易》中的名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以厚德载物”,被部分学者认为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核心内涵的最佳概括。
C.《菜根谭》中说的“遇权豪而不惧,对茕独而惊心”,便是对君子安贫乐道、处安虑危,遇强不屈优秀品格的赞扬。
D.《庄子》中的名言“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以比喻的手法阐明了君子与小人在人际往上的差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阐述了君子这一概念内涵的发展变化,表现了君子理想人格对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人格的深远的影响。
B.作为理想人格的君子,其行为必然符合“仁、义、礼、智、信”及“忠、孝、廉、耻”这些儒家为人处世的伦理和规范。
C.君子这一概念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不同阶层人群中都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绝大多数人也把君子风范奉为做人准则。
D.在君子理想人格形象的打造和推举过程中,不同学派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荀子还从社会治理上论证了君子的重要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楼道里的小狗

顾东升

第一次见到这只狗,是在五楼白老师家的门口。楼道很窄,它看到我时神情有些惶恐,左躲右闪,我有点好奇,却也并没有太在意。随后一连几天都看到它,才从妻子那里得知了一些缘故,这只流浪狗是白老师带着“嘟嘟”遛弯时遇到的,大概是因为对“嘟嘟”的神采过于钦慕,便一路跟来且不愿离去。

和白老师一样,妻子不仅不撵走这小狗,而且时常喂给它一些食物。我没有反对,只是叮咛注意卫生,别带回家里来。

要说这小狗也的确有些乖巧,它总是安安静静的,除了一只受伤了的眼蜻有些骇人外,倒也没有什么其他妨碍,甚至如果没有眼睛的缺陷,它几乎可以说是漂亮的。有着小巧玲珑的身体,黑白相间的毛色,虽然缺乏梳理,却也不像大多数流浪狗那样邋遢糟乱。它总是小心翼翼地蹲卧在那里,好像知道只有如此才会得到人们的宽容,在这块狭小的空间里长久地寄居下来.

由于大家的友好相待,小狗表现得越来越放松,逐渐显露出活泼顽皮的本性。每当妻子下班回家时,它便早早地听出了脚步声,以最快的速度冲下楼,摇头摆尾地迎接自己心中的“主人”。待到上班时,它便尾随其后。如果遭到驱赶,就装作不相干的样子闻闻这儿,嗅嗅那儿,始终不远不近地跟在后面,简直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跟屁虫。看到妻子蹲下身去拍摄地上的落叶,它便立时来了精神,连蹦带跳地跑过来用嘴巴抢夺那些叶子,恣意嬉戏在洒满秋色的草地间。

与流落街头相比,这里的生活可以说是安逸的。尽管仍然被拒之门外,但毕竟有了食物的保障,也有了来自人有限的关爱,小狗身上渐渐地散发出光彩。

可是有一天,妻子对我说小狗好像遇到了点麻烦。当它又像往常一样跟在后面伴行时,有几个小男孩迎面走了过来。小狗看到后立刻夹起尾巴一溜烟逃到了很远很远的墙后,并不停地伸出头来张望。那体如筛糠失魂落魄的样子,就像遇到了天敌一样。妻子反复描述小狗的惊惧样时,我不由联想起它受伤的眼睛,也似乎看到了那些无知顽童的恶行。

傍晚时,它一瘸一拐地回来了,眼神里又重现出先前的惶恐与戒备。好在这儿有一个相对安全的栖息地,几天后,它终于从暗淡中恢复了过来。

楼下有人提意见了,小狗吃不完的食物招来了老鼠,令他们很讨厌。我对妻子说,别喂了,让它自己慢慢离开吧,找一个新的去处,何况天冷了怎么办?

冬季来了,已经零星地飘了一场微雪。虽然有人担心小狗如何过冬,但好像谁也没有精力勇气真正地领养它。妻子在网上查了查就近收养流浪狗的信息,反倒觉得心里愈加沉重。这些地方大都狗满为患,食物短缺,生活困难。天越来越冷,我看到楼道里的小狗努力地把身体藏在一摞旧衣服堆里取暖。

时间就这样在焦灼和无奈中度过,这一天回到家,妻子对我说小狗被送走了。

“谢天谢地,送哪儿去了?”一个小企业主愿意收养它。

一大早,白老师先给小狗美美地饱餐了一顿,并给它说明原委,说着说着便流下了眼泪。小狗却出奇地镇定,它默默地、温驯地接受着,好像知道就要拥有一个稳定的、安全的、温暖的、真正的家了。白老师抽泣着告诉妻子说,小狗临出发时特意上楼到我家门口走了一圈,闻闻门框,嗅嗅食碟,随后便安安静静地上车而去,就像它安安静静地来一样。

“今早太忙刚好没有喂它。”妻子说到这儿眼眶里涌出了泪水。我安慰着,“这是最好的结果”,可自己的喉头却也隐隐有些发紧。我找不出伤感的理由,因为一切似乎都那么寻常。小狗总归是幸运的,它终于得到了和那些有主人的小宠物们一样的没有歧视的爱。世间的善恶真假,它完全明白。

不知何时,我作为人的高傲早已被融化了。

(选自《散文选刊》2017年6期,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段中写小狗一只眼睛受了伤,为下文小狗见到几个小男孩后表现出失魂落魄的样子并很快就逃远了的内容埋下伏笔。
B.本文运用了对比手法,小狗刚来时与一段时间后的变化形成对比,白老师、妻子与楼下一些人、小男孩对小狗的态度形成对比。
C.本文塑造小狗形象时除了刻画其外形外,还有传神的动作描写和细腻的神态描写,贴切地描绘出了小狗的可爱形象。
D.小狗最后被一个小企业主收养,小狗将会有一个温暖而安全的归宿,这样小狗就避免了悲凉的命运,文章处处充满着关爱与暖意。
【小题2】分析文章结尾“不知何时,我作为人的高傲早已被融化了”这句话的含意。
【小题3】标题中在“小狗”前用“楼道里的”加以修饰,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各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作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那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徙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作了一首歌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作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诗官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到达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载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文字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进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原来是诗,由于封建统治阶级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它才成为了“经”。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娱乐宾主的节目。
C.“献诗陈志”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作诗以后,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出作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上古时期的“徒歌”是指流传在民间,没有被采诗官收集,也没有配乐的诗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D.到孔子时代,新声兴起,古乐被替,由此造成诗与乐的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 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 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衹,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选自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序言》,有刪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经典应当包括儒家、佛教、道教经典,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B.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但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偏狭。
C.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大作用。
D.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著作,还需考虑历史、文字学名著以及唐诗、宋词、元曲里的名著佳篇等。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身,用道教思想治心。
B.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心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C.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它们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D.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曰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B.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
C.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
D.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新经典才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从而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继续发挥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蓝天吴访谈录:国画与“水墨”
董天昊,1982年生于湖州。其人物花鸟皆擅,山水书法亦能,尤长于陈淳、恽南田画格,而且能相互通融,自成情意,用笔清秀。董天昊系“名家”中唯一的80后职业画家。
问:你怎么看“当代水墨”?
董:到底该称“当代水墨”“新水墨”,还是“当代工笔”“新工笔”,一时间名字都很难定夺,而唯独被回避的恰恰是大家最熟悉的“国画”,中国画沦为一个仅仅以材料为载体的名称——水墨画,虽然国画也是很晚近的名词,但水墨画让人听了不舒服,有点把中国唤作“支那”的味道,名不正言不顺,此中有诸多原因。国画命运多厄,20世纪60年代,被认为是封建的糟粕,各大院校的国画系给纷纷被易名或与他系合并,如有的被改称为“彩墨画系”,谢稚柳先生著的美术史,名字也不得不叫《水墨画》。
问:在水墨圈,很多人对日本的艺术感兴趣,也吸取了很多东西。
董:日本在保存、研究传统艺术方面做得较细致,并通过品质较高的展览、画册来呈现;日本的几位当代艺术家,在东西方的通融方面做得较好,运作也很成熟。早在一百多年前的明治时期,日本已开始做“文化输出”,梵高、莫奈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不少浮世绘的身影,占得东方文化在西方世界中的先机。
在“当代水墨”中,不管是学日本,还是学西方,原因都很简单,就是回避掉中国传统的东西。一方面,真去学国画就难了,因为可以比较;另一方面学中国传统的图式会让人视觉疲劳,显“老气”,从日本或西方艺术中选一个图式,虽然舍近求远,但效果立竿见影,马上变得“新”“当代”起来。这些都无关于国画的传统,无关于当代的观念,只是一种“策略”。
问:你怎么看水墨画的方法论问题?高居翰谈中国画的论著怎么样?
董:我不太理解“方法论”指什么。古人说过:“画乃文之极。”并认为文学表达完了之后,还有意犹未尽处,通过画来补足。高居翰提供了作为一名西方人怎样来看中国画的视角。他当年写这些书,对象是欧美艺术爱好者,写了几册介绍中国历代艺术的普及读物,但我们的国民性中有“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在中国如此受欢迎,高居翰先生本人也始料未及。但不能理解笔墨,不能对笔墨作出判断,就不能说是看懂了中国画。有大量的历代画论传世,近现代的美术史家、鉴定家们也留下了不少论著,比如吴湖帆,谢稚柳、张葱玉、徐邦达、王季迁等,除了鉴评的精深,文辞也很优美。今天很多人受西方的影响,明明可以写“明代”,偏偏要写成“16世纪”,文风很“装”,行文似是而非、隔靴搔痒,像是被翻译过来的中文,很拗口。
除了国画界、美术史界,史学界也有相似的状况。史景迁的几册书同样一时洛阳纸贵。不是说史景迁、高居翰的论著不好,他们提供了作为西方学者看待中国历史及艺术史的视角与观点,是值得参看的,但是在中国历史和中国美术史的学习研究过程中,舍中逐西,只能说明大家内心比较虚弱,不够自信,同时也是追逐时风的心态使然。
问:你觉得自己的作品属于“当代水墨”范畴吗?你既画传统题材,又画现代人的主题,这矛盾吗?
董:是否属于“当代水墨”范畴于我是一个伪命题,我努力成为一个合格的国画实践者。传统题材和当今题材都是我感兴趣的,至于是否矛盾,我当局者迷,也无意作出自我评判。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沦为一个仅仅以材料为载体的名称——水墨画”一句中“沦为”一词包含了董天昊对国画命运多厄的惋惜。
B.国画在20世纪60年代被认为是封建糟粕,谢稚柳先生著的美术史,名字因此也不得不以《水墨画》命名。
C.文章围绕“当代水墨”这一话题,充分运用对比、联想等手法,从不同角度表现出董天昊对中国画的理解与认识。
D.大家最熟悉的“国画”被称为“当代水墨”“新水墨”等,体现出国人内心不够自信,是追逐时风的心态使然。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篇交代了董天昊“人物花鸟皆擅,山水书法亦能”的艺术水平及“唯一的80后职业画家”这一身份。
B.董天昊认为,“当代水墨”其实就是中国画,只是把“当代水墨”称为中国画,有一种名不正言不顺的感觉。
C.日本从明治时期便开始做“文化输出”,占得东方文化在西方世界中的先机,梵高、莫奈的作品展示的便是浮世绘的风格。
D.不管是学日本,还是学西方,都会回避掉一些中国传统的东西,这只是一种策略,并不是真正的研究国画。
E. 本文记者在访谈过程中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这样安排的好处是既可将谈话不断引向深入,也增加了访谈的内涵。
【小题3】董天昊能否“成为一个合格的国画实践者”?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