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网络文学的发展,与中国社会文化消费需求的喷薄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几乎同频。由最初的网友自娱自乐,到如今由网络小说转化出版图书,改编为影视作品、游戏、动漫及相关产品,进而带火大众娱乐市场,打造出“互联网+”的庞大产业。作为一种原创文学和大众文学,从英出现之日就吸引了为数众多的读者。从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开始,此后又出现了诸如仙侠、盗墓、探险、玄幻、穿越等多种类型题材,诞生了《悟空传》《鬼吹灯》《甄嬛传》《诛仙》《步步惊心》等一批网络爆款小说,目前,网络文学已经实现了多点输出,已经实现了影视作品和网络文学的内容联动,实现了以网文IP为核心的全链路生态。
在大众化、商业化的背景下,读者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创作者已经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塑造人物和故事走向;读者的阅读趣味能影响到文站整体的创作风格,甚至网络文学整体的创作趋向和类型革新。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8.14)
材料二:
2011-2018E我国网络文学市场规模(亿元)

材料三:
2003年,起点中文网率先创建了以读者按章付费为核心的网络文学商业模式。此后,包含打赏、月票等付费机制的商业模式逐渐完善,并为各大文站所借鉴。这种付费阅读机制的建立,使孤独地写作、孤独地阅读的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网络文学的读者不再是单方面地阅读和接受作品,而是作品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参与者。
在作者的写作过程中,读者可以通过评论,从情节设计到遣词造句,对作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读者对每一章的评价还可以即时通过订阅量、打赏金额等数据反馈到作者手中。
这些数据不仅体现着作者的人气,也决定了作者的收入。按照起点中文网现行的付费规则,普通会员、初级VIP会员、高级VIP会员订阅付费章节的价格分别为每千字5分钱、4分钱、3分钱。价格看似不高,但网络文学作品动辄几百万字甚至上千万字,付费阅读全本的价格着实不菲。读者还可以对作者提供除了订阅收入之外的“打赏”。通过打赏,读者不仅希望小说的情节构造能跟进他想象的场景,同时还对作者的一些情节强烈要求整改,这也成为他们“要挟”作者改变情节的重要手段之一。
(摘编自《光明日报·网络文学:孤独写作与阅读的时代一去不返了》)
材料四:
从表面上看,发表网络文学作品是“零门槛”的,但想要从成千上万的作家和作品中脱颖而出,需要经历层层关卡,首先就是“签约”关。当编辑从工作后台无数有待审核的新书中将一部作品选出,联系作者完成签约合同,这位作者才能从“非签约作者”进入“签约作者”的行列。签约后,编辑会安排针对作品的推荐和宣传活动,如果读者的反馈较好,作品就会“上架”,开始收费订阅。
即使成为“上架作者”,要获得较高的稿酬,也并非易事。一般说来,VIP订阅所得的收入,由网站与作者平分,如果一个作者每日更新5000字,当他得到1000份VIP订阅,扣除网站50%的分成,作者当月的收入为1500元,“签约作者”本就已经是网络作者中的一小部分,而“上架作者”在“签约作者”中占到的比例大概是15%-20%。由此可见,网络作家将写作转换成稿酬收入,进而转向职业或半职业写作的难度之大。
(摘编自王丹《商业化带给网络文学的机与危》)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小说图书、影视、游戏、动漫娱乐市场、互联网+产业
B.起点中文网按章付费、月票、打赏等作者收入
C.编辑选出作品作品上架读者付费阅读
D.起点中文网普通会员、初级、高级VIP会员付费阅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网络文学是一种原创文学和大众文学,它伴随着互联网的产生而产生,并受到社会文化消费需求的影响。
B.根据材料二市场规模、增长率这两项,我们能够了解近年来我国网络文学发展趋势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
C.根据材料二,我国网络文学市场规模一直呈较快增长趋势,而增长率从2016年前的较大波动到趋向稳定。
D.2013年到2015年,网络文学增长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这说明网络文学发展在这一时期处于低谷。
E. 网络文学的发表是“零门槛”的,只要网络作者进入“签约作者”的行列,他就可以转向职业或半职业化写作。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具有哪些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15 06:03: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终生是一个布衣,这说明什么?这就是封建社会一个政治斗争具体的体现。

布衣的原意就是古代的平民、寒士,属于当时社会的中下层,他们的出身和利益,使其要向统治阶级要求开放政权,要求从那些豪门世族、皇亲国戚、权贵势力的手中夺到一部分政治地位,这就是封建时代实现开明政治的条件,也就是那个时代的民主成分。

李白每提到从政,就多半同时提到准备还山,正是为了表明一个真正布衣的态度,乃是并不恋栈于仕途的。以李白当时的大名,他的交游之广,以及唐玄宗对于他的礼遇,若肯对统治阶级稍事迁就,何愁没有高官厚禄,然而李白却终生是一个布衣,这就使得李白在这一斗争中,成为突出典型的人物。

唐代的政治活动中有一类人就是布衣,他们既非豪贵,又不甘于卑躬屈节地慢慢地熬,因为那样地熬上去就仿佛是进了统治阶级的训练班,等到熬出头,也已失去了布衣的锐气。所以布衣是成则卿相,败则草野的;比起那慢慢熬上去的科举分子要更有新鲜的布衣感,更为鲜明地说出自己的政治态度,这就是政治家的身份。他们在政治活动中,当然也不能不从事交游,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如李白所夸耀的“不屈己,不干人”,是指对别人从来不肯屈服,也不去求别人,这就是布衣的骄傲。李白又说他自己:“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一命不沾,四海称屈。”“一命”是周代最低一级的官(“命”指官阶,周代官阶自一命至九命),他都不想沾染,他要用“四海称屈”的與论,来迫使统治阶级不得不让他参与政治。李白屡以“巢”“由”自比,正因为“巢”“由”乃是布衣,而光却要把天下让给他们。李白当然不会要求唐玄宗把天下拱手让给他,那太不现实了,然而他却毫不掩饰地要求唐玄宗真正让他过问国家大事,要参与一些真正有关人民的国家决策。而事实上李白虽然不能像“巢”“由”那么神气,唐玄宗却到底把他邀请到了长安。可是统治阶级并不是那么大方的,只要求李白作点饰品,替统治阶级捧场,李白不满意这个邀请。这就是布衣代表与统治阶级的矛盾。李白的“名扬宇宙”“四海称屈”,以至于使唐玄宗见到他的时候要“降辇步迎”,正是典型地代表了布衣的胜利。而李白终于“一命不沾”,又正是典型地代表了布衣与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本质,这就都统一为李白的布衣感。

唐代社会在高度的经济发展中,市民阶层也开始萌芽,并且十分活跃,李白既以布衣自许,又刚巧是出身于市民家庭,因此就具有布衣阶级意识中最鲜明的活力,他清楚地意识到与统治阶级的合作是绝非长远的,因为那矛盾几乎是不能解决的。他说:“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他作为布衣,既不能代替统治阶级,又看出来不能长久与之合作,这也就反映为李白诗中“人生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消极成分原是封建时代的黑暗面在李白诗中的投影,而对于李白来说,在表面上消极的背后,却正是那布衣与统治阶级的对抗性,它因此也就终于表现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那有力的名句。

(摘编自林庚《唐诗综论·李白的布衣感》,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既提到从政,又多半同时提到准备还山,这能够表明他不贪恋仕途。
B.与慢慢熬上高位的科举分子相比,布衣成为卿相后败走草野都觉得新鲜。
C.李白不满意唐玄宗的邀请,是因为他不愿意只作点饰品,替统治者捧场。
D.李白说子胥、屈原的情形,表明他思想意识里对阶级矛盾有清楚的认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先提出问题再分析论证的结构,论证了李白作为布衣代表与统治阶级的矛盾。
B.文章主要论证李白是布衣与统治阶级斗争的典型代表,他诗中的消极是与统治阶级的对抗。
C.文章论述李白在与统治阶级斗争中成为布衣从政的一个典型人物时,运用了假设论证。
D.文中多次引用李白的文辞诗句,都是为了表明他傲视统治者,有布衣的骄傲与锐气。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向统治阶级要求开放政权,要求一些政治地位,是在积极追求民主进步。
B.李白请求唐玄宗真正让他过问国家大事,是因为觉得自己气节超过“巢”“由”。
C.李白最后连最低一级官职都没做到,表现出布衣与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本质。
D.作者认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是对之前“人生行乐”思想的彻底否定。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8年9月19日至23日,第十二届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将在滨江白马湖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今年文博会的主题是“融—创意城市·美好生活”,将采取“主会场+分会场、展会+高峰论坛+专业指数发布、线上+线下联动”的办展模式。
除白马湖国际会展中心主会场外,本届文博会将设立中国网络作家村、杭州创意设计中心、桐庐分水笔业国际博览中心等分会场。
本届文博会首次推出“国家主题展区”,英国将以“国家文化主题馆”主办方的身份参加展会,该展区由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诺丁汉市政厅、英国独立设计师品牌联合打造,规模达1000平方米,将全面展现英国设计师眼中的生活美学。
本届文博会首次取消了标准展位,引入“街区化”的策展理念。根据各展区的策展主题,采取街区式、主题场景式的布展方式。展会将艺术装置、休憩洽谈、造景内容、安全出口、温馨提示及通道等进行有机结合,用斑马线、路灯等视觉化的城市元素来呈现,让逛展会如逛街一样有意思。

(摘编自新浪网《2018杭州文博会发布会召开 揭晓五大展会亮点》)

材料二: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不断创新,离不开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和设计。文化创意产业助力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一方面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基础保障,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文化和技术的支撑。文化创意产业如何助力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首先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必须存在一定的文化基础,无论是博物馆还是科技馆都先突出这个城市的文化内涵,不同的城市有自己特有的特色,所有的城市都不是千篇一律的,所以这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时得结合本地的特色,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创新。再者,城市的公共文化得有活力,要将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应用到公共文化服务的产品中去。另外这些公共文化服务的产品也应该获得人们的欢迎,因为他们最终的目的也是服务于人,所以这些建设也要满足人们的需要。另外,还可以将本地的历史文化与现代的流行元素以及人们的需求联系在一起,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进行创新,设计出更多吸引人们参与的公共文化活动来。然后就是创建绿色健康、积极向上且富有创意的公共文化建设。

(摘编自康玉琼《文化创意产业助力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

材料三:
数字媒体艺术为我们展示了具有时代气息的艺术范式,更加拓展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同时数字媒体艺术赋予了文化创意产业越来越多的表现形式和传播媒介,从而触发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新思路、新手法、新空间。数字媒体艺术丰富了文化创意产业,展现奇特的艺术效果,表现绚丽的风格,降低了成本,加大了差异性,提高了创意产业竞争优势。由于现代传播媒介高速发展,数字化和互联网的兴起对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产生了巨大冲击,信息技术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载体,同时数字媒体是创意产业的主要技术手段,为文化创新提供主要驱动力,通过数字内容设计和制作,使图像、语言与数据融合,打破了先前文化艺术固有的边界,丰富了传统文化产业内涵,为文化创意产业设计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开辟了崭新的发展空间。

(摘编邓秀君 《数字媒体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关联性》)

【小题1】下列关于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表述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9月19日召开的杭州文博会主题明确,办展模式多样,除白马湖国际会展中心主会场外,还设立了众多分会场。
B.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断促进公共服务的创新,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和设计密切关联,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
C.要让文化创意产业助力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首要的是找准当地独特的城市文化内涵,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D.数字媒体艺术紧扣时代气息,能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决定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新思路、新空间。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设立“国家主题展区”和引入“街区化”的策展理念是本届杭州文博会的亮点,这有助于扩大本届杭州文博会的影响力,提高展览效果。
B.若要让城市的公共文化有活力,可将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应用到公共文化服务的产品中去,同时要满足人们的需要。
C.创建健康向上、有创意的公共文化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发展和设计公共文化服务的根本,同时还要因地制宜找准发力点。
D.数字媒体艺术赋予了文化创意产业更多的表现形式和传播媒介,数字媒体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新机遇和开拓了新空间。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当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的侧重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8分)
祭马思聪文①
徐迟
历史上,放逐、出奔这类事不少屈原、但丁是有名的例子。在“文革”中,我中华民族的著名作曲家马思聪先生,受尽极“左”路线的残酷迫害,被迫于1967年出走国外,以抗议暴徒罪恶,维护了人的尊严,他根本没有错,却还是蒙受了十九年(1967-1985年)的不白之冤。
②1984年11月,当我在美国费城和他会晤之时,他给我最初印象最令我惊奇。虽然他还和过去一样的故人情重,且神志泰然,并相当乐观,还在勤奋作曲,我感到他和以前却有所不同。我没有去深入思考他在哪一点上跟以前不同。我只是从他的声音笑貌中,感到他似乎不时流露着一点点不易觉察的细微凄怆,却未能体会他心灵深处,埋藏着巨大的痛苦。
③后来在他女儿马瑞雪回忆她父亲最后日子的文章里说到一个晚上,马思聪听着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乐》。他忽然失声痛哭,他求他夫人王慕理让他哭一个够。后来,他含泪说:“这个世界很美……”他为什么哭?他哭他内心的哀伤,他哭他离开了祖国大地,这么久了没能回去。但这个世界很美,很美。
④有一次,中央音乐学院一位前副院长和我谈到他们在“文革”中的往事。这位前副院长在黯然伤神中,突然颜容扭曲,喘息哽咽地说道:“有人用有钉子的鞋猛打他们的马院长……怎么打得下去!……”他说不下去了!
⑤那年年底我回到国内,不久便听说我国已公开为马思聪先生平反。不白之冤终于昭雪了。从此我就等他回国。1985年8月16日,他从美国寄我一封长信,其中讲到他“读了叶浅予②文章,谢谢他的真情。那时代的人好像比较真情,‘文革’把人弄坏了”。
⑥看来我真不如浅予。在《为马思聪饶舌》一文中浅予写道:“受过欺凌而被迫出亡的人,最懂得祖国的可爱,爱国之心也是最切。只有那些口口声声教训别人如何如何爱国,而自己却横着心侮辱善良灵魂的人才是真正的罪人。马思聪不欠祖国什么,那些窃国篡权的人却欠他太多了。”叶浅予说得又慷慨,又体贴。我们许多人却都没有说什么,以帮助他解除那凝冻住他内心的深沉痛苦啊!
⑦那封长信是他从欧洲旅游回来写给我的,他写到了南斯拉夫的钟乳石岩洞,威尼斯舟子的金色歌喉,罗马的铁伏黎喷泉的音乐和瓦格纳常去喝咖啡的一家希腊咖啡店。他还写到翡冷翠的大教堂,比萨的斜塔。还有,如入仙境的瑞土雪山,以及大雪纷飞之下雪山餐厅里的丰盛午餐。还有他的那一别已半个世纪的巴黎,他写到巴黎他的母校国家音乐学院的陈旧的铁门。最后他到了伦敦,这次旅游快要结束了,他忽又悲从中来,说“盛衰转换,月圆月缺,周而复始,自是天地之轨道。”什么引起他的感慨万端?他为何要自苦了呢?想来是因为他能作欧游,还不能回国。他只在信尾说了,“待我从西双版纳出来,立刻跑新疆”。这却不是说他想去一次云南和新疆。不,他说的是他正在修改那五易其稿的、以云南民歌为主要旋律的《A大调钢琴协奏曲》,等到他修改完工,从这曲中,从云南旋律中跑出来,便要立刻跑到以新疆民歌为主要旋律的一部写新疆生活的大歌剧《热碧亚•赛丁》的创作中去。他人在北美心在祖国。他只是没有法子给我说他暂时还不能回国来,虽然他正驰神于云南的热带雨林和新疆的天山南北牧场上。
⑧因为他不知道回来的话会怎么对待他。他也许是心中在想,他既然出走了,他还能回去吗?他童年时是一个固执的小孩,到了晚年他还是一个固执的老人。在“文革”中他有勇气出走,现在他无勇气回来。出走是不得已的事,在国外十九年是不得已的事,暂时不回来也是不得已的事,如今永远不会回来,更是不得已的事。这中间,恐怕只有叶浅予等少数人,只有少数亲友,给过他巨大痛苦的心灵一点儿慰藉。
⑧他保持了他独特的性格。除了他音乐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之外,他还有最纯洁的最天真的最美的音乐的个性。他还有一点疑虑。还没有回来,等待着一个能够回来的时机,等待着他疑虑的被消除。不幸他没有能等到那一天,他的灵魂已经飞升到了万里云天之外,但是他的灵魂,正像在歌德的《浮士德》第一部的结尾,得到了拯救”
⑩1988年5月20日,马思聪逝世一周年。他在无可奈何中生,在无可奈何中死,生离死别,徒呼负负。呜呼哀哉,作文奠祭。
注释①马思聪(1912-1987)广东海丰县人,我国著名小提琴音乐作曲家与演奏
家。②叶浅予(1907-1995)浙江桐庐人,国画家,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央美院教授。
【小题1】文章以“历史上,放逐、出奔这类事不少。屈原、但丁是有名的例子”开头,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2】作者在美国费城和马思聪会晤之时,作者为什么“感到他和以前却有所不同”。这里的“不同”包含什么意思?为什么有这些不同?(4分)
【小题3】文章第④自然段叙说“前副院长”的回忆和第⑦自然段叙写马思聪给“我”来信的内容的意图分别是什么?(4分)
答:(1)第④自然段叙说“前副院长”的回忆,意图是
(2)第⑦自然段叙写马思聪给“我”来信的内容,意图是
【小题4】马思聪先生活着时一直没有能等到回国,作者认为他的灵魂是“得到了拯救”的,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说的理由。(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京剧:角儿的艺术
叶朗
①老的京剧观众流传一句话,“看戏看角儿”,或者说,“听戏听角儿”。这句话概括了京剧欣赏的主要特点。
②京剧欣赏的特点,是由京剧意象生成的特点所决定的。京剧观众走进戏院,目的不仅是看“戏”,而且是看“演”戏。因为他们知道,京剧的“戏”(舞台意象)是“演”出来的,“戏”的意蕴是在演员唱念做打的表演之中。观众看戏时,不仅意识到这是赵艳容,这是武松,这是曹操,而且意识到这是梅兰芳,这是盖叫天,这是袁世海,意识到这是梅兰芳在演赵艳容,这是盖叫天在演武松,这是袁世海在演曹操。他们欣赏的重点是演员(特别是名演员)的表演。这就是所谓“看戏看角儿”。这是京剧欣赏的第一个特点。
③京剧观众还有句话:“越是热戏越爱看,道理就在这里。电影一般看过一遍就不想看了,即使再看,也没有第一次看时那份欣喜和激动了。看京剧,越是熟戏,情节故事的背景越是退到远处,就越能集中心思欣赏演员的表演,就越能感受、领悟和品味演员表演所包含的深层的意蕴。
④京剧欣赏的第二个特点,是观众常常把演员表演的技巧美和形式美从舞台整体意象世界中分离出来欣赏,一句唱腔,一个特技,都可以博得观众的掌声。人们看一场电影或一场话剧,看到戏中某个坏人干伤天害理的勾当时,不会有人叫好,因为观众眼中看到的只是角色。但是看京剧演出遇到类似的场合却常常有人叫好,因为京剧观众既注视角色,又注视演员,注视演员表演的技巧和形式。王梦生《梨园佳话》曾描述京剧名净黄润甫的表演:“其唱极响脆之能事,确有洪钟之音。扮戏善作老奸,最能险狠。如《捉放》中之曹操,《下河东》中之欧阳方,皆使人见之切齿,恨不生食其肉。及一发声,一作势,又不能不同声叫绝。”观众一方面对曹操切齿,一方面又为黄润甫的表演叫绝。这就是一种分离。
⑤徳国著名戏剧家布菜希特说:“当我们观看一个中国演员的表演的时候,至少同时能看见三个人物,一个表演者和两个被表演者。”他把京剧的表演称之为“双重的表演”,观众常常能从演员的“双重的表演”中得到双重的乐趣
(选自《中国文化读本》,有删改)
【小题1】请分析文章的论述思路。
【小题2】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根据文意概括文章结尾画线处“双重的乐趣”的内涵。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让向往的力量拔节生长

一分钟,播音员读200多字的时间,“复兴号”能前进5833米,移动支付总金额高达3. 79亿元.333万元投入科学研究和试验……

这是忙碌中国的日常。刚刚过去的2018年,这样的一分钟在神州大地不停上演,书写着改革发展的进程,也改变着无数人的命运和轨迹。高速向前的时代大潮中,生活的水位不断抬升,发展的需求节节攀升。人们不再满足于只追求吃穿用度的体面,开始眺望美好生活的另一个向度,于是,文化需求蓬勃生长。

听一听手机音频课程,在博物馆触摸活生生的历史,电影院里小镇青年的身影越来越多,24小时书店的灯光依然吸引着年轻人……一幅幅文化场景的鲜活切面,展现着当下文化生活的全景,也体现出时代进步的力量。从传统固定的线下场馆到随时随地的移动互联;从单调、雷同到分众化、个性化:从尝鲜、奢侈到习以为常、深度参与。消费样式和需求产生奇妙的混响,既能看到文化消费层次的水涨船高;‘也能望见来自乡镇农村、曾被长期忽视、又正在崛起的庞大文化意愿。

一组数据印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文化教育消费比重的持续上升: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2847元,1979年至2017年年均增长13.1%;’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1171元,1986年至2017年年均增长15. 3%。+数字背后蕴藏着文化需求的不同初衷。无论是图个新鲜的消遣,还是文艺青年的愉悦,抑或是终身学习的坚持、跨界探索的尝试,都指向内在的充实与积淀。归根到底,来自每个人向上生长的力量,让文化生活拒绝同质与扁平,用自身的提速回应时代发展的加速度。这样想来,音乐会的一票难求、博物馆的人满为患、剧院的拉杆箱观众、知识付费的火爆等种种文化现象,也就都不难理解了。

“一个流动的中国,充满了繁荣发展的活动。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

这个时代不会辜负人,让自己变得更好,也是让生活着的这片土地变得更好。

(网文,有删改)

【小题1】从消费样式的转变中可以看出“文化消费”有哪些根本性变化?
【小题2】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化现象火爆的原因。
【小题3】“让向往的力量拔节生长”中“拔节生长”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