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百年巨匠林风眠
林风眠的一生真的太孤单了:6岁时,母亲走了;求学途中,父亲去世;新婚不久,妻离子去;事业刚见起色,凄然离职;艺术巅峰期,身陷囹圄;饱经沧桑后,在异乡孤独终老……林风眠,倾尽92年岁月,不打折扣地践行着“孤单”两个宇。他,注定成为20世纪中国画坛一道独立的风景。
林风眠从小就对色彩有特别浓烈的兴趣。9岁时,他凭着一幅《松鹤图》,成了远近闻名的神童画家。15岁时,在梅州中学,林风眠遇见了他平生第一个伯乐——清末著名美术教育家梁伯聪先生。梁先生诗画并举,倾囊相授,并鼓励他不要囿于国画,大胆学习西画。
1919年,林风眠赴法留学。在巴黎,他心无旁骛、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他为塞尚、莫奈、马蒂斯等画家所倾倒,又在巴黎东方美术馆、陶瓷博物馆的彩陶、汉画砖、瓷器花纹上,发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奇特魅力。
1924年,他的巨幅油画《摸索》在法国举行的中国美术展览上,赢得了巨大声誉。蔡元培从《摸索》里看到了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希望,保荐林风眠回国后出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到任后,林风眠坚持开放多元的教育方针,做了几件“出格”的事:他聘任西方画家登台,挡了某些“国画家”的道;请来木匠出身的齐白石,碍了保守主义的眼;推出人体模特写生课,捅了封建势力的马蜂窝。1927年,在全校师生的拥戴声中,林风眠孤单离场。
1928年,受蔡元培提携,林风眠赴杭州出任国立艺术学院(后来的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他请潘天寿教国画,还请来法国印象派画家科罗多教油画。中国艺术界,有了新的气象。在林风眠主持下的杭州艺专,短短十载,就培养了一大批国际顶尖艺术大师。吴冠中,李可染,赵无极,席德进,苏天赐……林风眠直接培养出的学生足以撑起现代中国美术的半壁江山。抗战期间,他辗转西南,箪食瓢饮。抗战结来后,他两番被聘又两度被免……尽管命运多舛,但只要能画画,他就可以同画里的人物、花鸟、山水、动物对话、交流,他的内心就是愉快的。可是,就是想静静画画的梦想,也被不请自来的文革打破了。在预感自己在劫难逃时,他把几十年心血凝聚成的成千幅画作,或泡为纸浆,或焚为灰烬,他说:“我不要连累任何人,我还会再画。”1977年,78岁的林风眠移居香港,度过了人生最后14个春秋。他不停地画,把记忆里的画——重新画出,直到生命的终点。
作为世纪的同龄人,林风眠亲历了这个翻天覆地的百年,20世纪的风雨几乎在他身上留下烙印。这个温厚的画家领受着这些苦难,笑对着人生的变迁。他的艺术是一个巨大的天地,一边是清新隽远的作品,如静物、仕女,像清丽的小诗,另一边是古刹秋暮、芦苇孤鹜等悲情的画面。他就像画坛的一只孤,凄美地飞翔在天地之间,又像身披蓑衣的独钓老翁,任由烟雨吹打寂静地漂流在艺术之湖上。
相关链接:
①林风眼(1900-1991):原名凤鸣,广东县人,画求、艺术教育家,国立艺术学院(现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
②居德进曾回忆恩师林风的教益:“你应该放松一点,便画,乱西嘛!”“去读一些文艺、哲学、历史方面的书吧!先实你的心灵,增进你的感受力,启开你泥浊的心智。”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风眠自幼喜欢绘画,一幅《松鹤图》,证明了他在绘画方面有着让人咋舌的天赋。
B.林风眠出任北平艺专校长后,做了几件“出格”的事,这也是他后来凄然离职的原因。
C.林风眠先后遇到梁伯聪先生和蔡元培先生,二人的赏识和提携让他少走了弯路。
D.林风眠在文革中毁掉了自己几十年的画作,客居香港后,他把记忆中的画重新画了回来。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留法期间,林风眠认真向西洋画家学习,也认真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说明他已看到了中国美术教育的希望是打破中西艺术界限。
B.林风眠请木匠出身的齐白石和法国印象派画家科罗多等来教学生画画,这正与蔡元培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C.林风眠的作品透露着时代和个人的悲情.他的艺术表现出了两种不同的心灵境界:一种是清新隽远的诗意,一种是悲苦孤寂的深情。
D.林风眠培养了一大批声中外的艺术大将,从他对弟子严厉的教育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让学生释放天性、自由选择.重视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E. 本文按时间的纵线历数林风眠孤独艰辛又光辉夺目的一生,20世纪中国的重大变迁都在他身上留下烙印,他的人生映衬着一个民族百年文化的痕迹。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林风眠成为艺术巨匠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17 09:06: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辈子的“长征”
翟俊杰,这个名字总是与“八一”“军旅”紧密相连,表现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电影壮歌《血战台儿庄》,展现三大战役的系列史诗《大决战》,特别是那部有血有肉的恢宏之作《长征》,均出自其手。
三十年来,翟俊杰如同一名虔诚的朝圣者,沿着百年中国的足迹步步探寻,也书写出属于他自己的“长征”诗篇。
1941年,翟俊杰出生在河南开封一户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翟俊杰幼时记忆最深的,就是祖父屋里浓郁的书香味。“我到现在依然清晰记得,祖父教我学《岳阳楼记》的情景,他念一句,我背一句,然后逐句讲解,直到如今我仍倒背如流。”
翟俊杰出生之际,父亲因宣传抗日被日本宪兵抓进监狱,遭遇严刑拷打。
从小发酵的家国大义与革命之火,让翟俊杰充满了军人的血性。而传统文化与淳朴民情的濡染,则为他日后毅然从军,立志为革命书写铺就了道路。
17岁时他参军成了一名文艺兵。其间他先后经历了两场战争,即1959年的平叛战役和1962年的边境自卫反击战。每逢战事,文艺兵们必然挺身而出,赶赴前线,鼓舞士气。
亲历战争,让翟俊杰对对战争题材有独到的理解。从与杨光远联合执导电影《血战台儿庄》开始,先后导演的《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决战》等作品都深受好评,但最为人称道的,则是翟俊杰“三拍长征”。每一次拍摄,于他而言,都意味着一次朝圣,而每一次回归历史,他都能以创新求突破,为长征的影像建构打开一扇新的窗口。
1994年上映的《金沙水拍》,是翟俊杰的第一部长征之作。该片中翟俊杰没有墨守成规,而是将悬念片的元素融入其中,诸多细节的处理让整部影片萦绕着传奇色彩和悲壮氛围。
同时他将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置于创作核心。影片中***形象“有血有肉”。在爱人面前,他真情流露,不加遮掩;面对亲人的遭遇,他忧愁满怀,却顾全大局。不同于主流叙事中的器宇轩昂、指点江山,翟俊杰给我们呈现出的是一个头发蓬乱、身形瘦削的***,尤其在红军陷入险境之际,其眼神更透露出诗人一般的忧郁。在翟俊杰看来,这才是那个时代伟人最真实的写照。
对长征时期***的形象把握,延续到了翟俊杰的第二部同题材影片《长征》之中。
“长征不是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过程,它是异常悲壮的。***的正确主张不被采纳,而李德的错误指挥导致了红军损失惨重、节节败退,这才有了长征。”
于是,在电影《长征》里,党的内部斗争之严苛,被他前所未有地推向了前台。
影片中,长期受到打压和被边缘化的***,形容憔悴,愤懑忧郁,烟一支接一支地抽,但始终不退让、不妥协,作为革命家的风范由此凸显。
此外,翟俊杰还对电影进行了诗意化的处理,比如在音乐运用上,便首次采用了“声画对立”的手法,以凄美的《十送红军》曲调反衬出惨烈的厮杀场面。
独具匠心的呈现,让“长征”二字的意蕴显得深沉、悲怆。
十年之后的2006年,翟俊杰第三次执导长征题材影片《我的长征》,却不再是以领袖人物为主角的宏大叙事,而是以一位十几岁的红军小战士王瑞来贯穿电影始终。透过王瑞的个人成长史,谱写了一曲普通战士温情与信念兼具的长征之歌。
作为“长征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我的长征》成为凸显翟俊杰个人电影观的最鲜明一笔。
(摘编自《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翟俊杰回忆跟祖父学习《岳阳楼记》的内容,是为了表明传统文化对他的熏陶,也正是因为此,为他日后毅然从军,为革命书写铺就了道路。
B.电影《金沙水拍》中,翟俊杰给我们呈现出的是一个头发蓬乱、身形瘦削的***,眼神更透露出诗人一般的忧郁。这才是那个时代伟人最真实的写照。
C.本文标题《一辈子的长征》形象地概括了翟俊杰三十年来对中国革命的理解不断深入的征程,也概括了他导演生涯中不断以创新求突破的征程。
D.传记讲求真实性。然而撰写一位艺术家,文笔生动,如“翟俊杰如同一名虔诚的朝圣者”等语句,增加了文采,但不够平实,与传记写实性的要求不符。
【小题2】翟俊杰在导演军旅题材影片方面情有独钟,这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在原因。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外部因素:从小发酵的家国大义与革命之火,让翟俊杰充满了军人的血性。
B.外部因素:传统文化与淳朴民情的濡染,立志为革命书写铺就了道路。
C.内在原因:他先后经历了多次战争,亲历战争,对对战争题材有独到的理解。
D.内在原因:每一次拍摄,他都能以创新求突破,打开一扇新的窗口。
【小题3】对于翟俊杰“三拍长征”中的“创新”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从与杨光远联合执导电影《血战台儿庄》开始,先后导演的《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决战》等作品都深受好评,最为人称道。
B.翟俊杰没有墨守成规,而是将悬念片的元素融入《金沙水拍》,诸多细节的处理让整部影片萦绕着传奇色彩和悲壮氛围。
C.翟俊杰将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置于创作核心。不同于主流叙事中的形象,给我们呈现出的是一个头发蓬乱、身形瘦削的***。
D.翟俊杰进行了诗意化的处理,在音乐运用上,首次采用了“声画对立”,以凄美的《十送红军》曲调反衬出惨烈的厮杀场面。
【小题4】下列对于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血战台儿庄》表现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大决战》展现三大战役,《长征》是一部有血有肉的恢宏之作,均出自翟俊杰之手。
B.翟俊杰出生在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出生之际,父母因宣传抗日被日本宪兵杀害,他是由外祖父抚养成人的,对外祖父感情极深。
C.每一次拍摄,于翟俊杰而言,都意味着一次朝圣,而每一次回归历史,他都能以创新求突破,为长征的影像建构打开一扇新的窗口。
D.翟俊杰塑造的***形象“有血有肉”,无时无刻不真情流露,不加遮掩,忧愁满怀,却顾全大局,眼神更透露出诗人一般的忧郁。
E. 党的内部斗争之严苛,被他前所未有地推向了前台。这是他独具匠心、让“长征”二字的意蕴显得深沉、悲怆的原因之一。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国学大师饶宗颐①
余秋雨称他为“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还断言:只要香港有饶公,就不能算文化沙漠。这位饶公,就是著名的国学大师饶宗颐。在香港,饶公是名人,也可算奇人。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人称“业精六学,才备九能”。
然而,谁会相信,这位顶着香港中文大学名誉教授,美国耶鲁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学、北京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客座教授头衔的大学问家,竟是从广东潮州走出来的一名初中生!
少年早慧的饶宗颐,20岁出头因整理发表了父亲的遗著《潮州艺文志》而文名大噪,旋即被聘为中山大学的研究员。当时,日军已经南侵,中大迁往云南。在赴聘途中,饶宗颐大病一场,滞留在香港。没想到,这场大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在香港,他有机会结识了后来对他影响深远的学者王云五和叶恭绰,从而正式步入国学研究的大门。
而这场大病,是饶公此生唯一害过的一场大病。因此,对佛、道都深有研究的他认为,这是一种缘分。
饶宗颐治学,涉猎领域很广。季羡林先生曾将饶氏的学问分归八个门类,后来郑炜明先生更是添加补充,细分为十五类。儒学、道学、佛学,诗、词、文、史,目录、考古、敦煌学,音律、书法、绘画、甲骨文,饶公样样都有研究;时间跨度更是惊人,从上古到明清,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涉猎。哪来的这么广泛的兴趣、这么旺盛的精力?
饶宗颐的回答是:得益于从小文化空气的“熏蒸”,正如林语堂所言,学问是像熏火腿一样“熏”出来的。我家里有那么多书,我整天在看,把读书当成了玩耍,用的时间比在学校上课的还多。在那个小图书馆里,我可以一边享受,一面玩,动不动就在那里面逛。
治学的博与专,是一对矛盾,很难兼得,但饶公做到了。在一些领域,他占据了开路人的地位。例如,他的《殷代贞卜人物通考》,震惊了国际学界;他的《梵学集》,也开辟了该领域中国学术研究的新天地。为了达到“专”,饶公不顾一切地“往里钻”。像梵学,为了品到“原汁原味”,他硬是从40多岁开始埋头学习梵文,一学几十年,可以朗朗而读。饶公说,我的梵文是与一位印度学者“换”来的。50年代末,那位在内地留学过的学者提出向我学《说文解字》.我正好想用功学学梵文,于是与他讲了条件:用《说文解字》交换梵文。此后几年间,我们互为老师,都学到了想学的东西。
支撑饶宗颐在学术方面锲而不舍深钻的,是一种“求阙’’精神。饶公说,‘‘求阙’’是曾国藩的话。他认为做人、做学问,都要“求阙”。“阙”同现在的“缺”,就是要不知足的意思。实际上,天下万物都是有“缺”的,追求把“缺”的补齐,可事实上永远也补不齐,这样就会永远不知足地追求下去。
饶公是史学家,他说,最令我兴奋的是今天中国不断地有很多新东西(出土文物)从地下冒出来了。而这些东西又带出了许多新问题,需要解答。比如,遇见冒出来的东西以后,发现有的文字与我们今天看到的本子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为什么会这样子呢?你就要解答了,我是研究这方面的,我有找出答案的责任,我要研究。我不能不研究,别人有没有兴趣,我不管;别人说这个毫无用处,没有意思。我不理,我对它有兴趣,我就要研究。价值这个东西很难讲,我看有价值,别人看毫无价值。在学术上,越有争执的东西,越需要讲出一个道理来。我就是要找出这个“道理”来。
了解饶公的人说,别看他是国学大师,但他一点也不迂腐、守旧,开拓精神极强。他周游世界,精通英、法、德、日文。他研究国学,不仅从中国古籍中找材料,还密切关注着考古的新发现。例如,他用四川三星堆考古成果,印证以往古文献资料的研究结论,并进一步取得新的重要发现。他借鉴西方汉学家研究方法,从印度和西域文字典籍入手,拓展汉学研究的视野。他还利用敦煌写卷的新资料,深入研讨诸多史学之谜;通过“比较古文字学”,探索远古中外文化交流问题。难怪季羡林教授称其在掌握材料、运用材料上“令人有化腐朽为神奇之感”。
以有限的生命探求无涯的学问,于是饶宗颐做到了既博又专。
(有删节)
【注】① 饶宗颐(1917年8月9 日~2018年2月6 日)男,汉族,广东潮州人,字固庵、伯濂、伯子,号选堂,是享誉海内外的学界泰斗和书画大师。他在传统经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学、艺术、文献以及近东文科等多个学科领域均有重要资献,在当代国际汉学界享有崇高望。中国学术界曾先后将其与钱钟书、季羡林并列,称之为“南饶北钱”和“南饶北季”。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余秋雨对饶宗颐的评价,高度赞扬饶宗颐取得的成就。
B.饶宗颐少年早慧,被聘为中山大学研究员,进而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C.在治学方面,饶宗颐以有限的生命探求无涯的学问,拓展了学问的宽度。
D.饶宗颐曾与钱钟书、季羡林并列,被称为“南饶北钱”和“南饶北季”。
【小题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在一开篇,就从正反两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饶宗颐的形象。他既是名人更是奇人。
B.正因为饶宗颐对佛、道都深有研究,他才把赴聘中大,生病滞留香港,从而正式步入国学之门这一经历看成是一种缘分。
C.季美林先生曾将饶氏学问分归八个门类,郑炜明却把其细分为十五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饶宗颐治学涉猎领域非常广泛。
D.饶宗颐打小就泡在自家的小图书馆里。由此可见,学问可以“熏“出来,广泛的兴趣爱好可以在一定环境中培养而成。
E. “别人有没有兴趣,我不管,别人说,这个毫无用处,没有意思。”寥寥数语,源自饶宗颐独立不羁的学术精神。
【小题3】国学大师饶宗颐是个“奇人”,材料中有哪些体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傅斯年走过的道路
傅斯年,字孟真,山东聊城人。他出身于儒学世家,从小熟读儒家经典,有扎实的旧学根基,在北大期间深得刘师培、黄侃等国学大师的器重。在陈独秀、胡适等发起的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他于1918年和罗家伦等同学一起成立“新潮社”,创办了《新潮》刊物,他在“五四”前后不到两年间就发表了45篇作品。《新潮》和《新青年》相呼应,在全国引起极大的反响。 1920年之后,傅斯年留学英德7年,广泛涉猎哲学、历史、政治、文学乃至物理、化学、数学和地质学等各门学科。
他首先是个史学家,从1927年到1936年的十年间,他致力于史学研究,发表了大量的史学论文和专著,内容涉及商周史、古代民族史、古代思想史、古代学术史、先秦诸子、古代文献、古代文学史、东北史等方面。他提出“史学便是史料学”,史学家的责任就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只要把材料整理好,则事实自然显明了。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他主张以科学的方法治史,除了运用历史比较方法,他还把语言学的观点、自然科学知识与研究方法引入了史学领域。从1928年创建历史语言研究所起,他连任所长22年,在他领导下,对明清档案进行了抢救和初步整理,整理校勘了《明实录》,搜集并整理敦煌卷子、汉魏竹简等,在中国现代语言学、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重要的是对安阳为中心的殷墟作了15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批甲骨文和殷商文物,把中国历史研究往前推进了数百年。
他是教育家,青年时代他就立志“以教书匠终其身”。从1927年担任广州中山大学文学院长,到抗日战争后代理北京大学校长,到1950年在台湾大学校长任上去世,他的大半生几乎都和高等教育有关,有很多独特而有价值的教育思想。他在《贡献大学于宇宙的精神》中说大学的目的就是追求真理,立信是做人、做学问等一切的根本。 他以全部热情投身于学术和教育事业,先后主持历史语言研究所、北京大学和台湾大学,使这些学术、教育机构在短期内做出了举世瞩目的业绩。
傅斯年从来都算不上是政治人物,而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 “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占领东北,山河破碎的痛苦促使他发奋著成《东北史纲》,以大量可靠史料证明东北有史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站在史家的立场为民族争人格。从1932年起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他在《独立评论》和天津《大公报》发表了《日寇与热河平津》、《中华民族是整个的》、《北局危言》等一系列文章,就中日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他常常在文章中称日本人为“倭人”、“倭寇”、“倭军阀”。坚决反对国民党政权退让、绥靖的外交政策、以土地换和平的幻想,并予以严厉抨击。对国联无能为力的暧昧态度,对国联调查团关于东北问题的报告书提出了直截了当的批评。
他就是这样一个热烈的爱国者,一个有真性情的人。抗战结束后他代理北大校长,坚决拒绝与伪北大的师生来往,不聘在沦陷区出任过伪职的人员。容庚给他写信,力陈自己的种种无奈和理由,但他毫不为之所动。在他看来道理很简单,如果出任伪职的人不受到谴责,他就对不起跋山涉水到了西南的那些教授和学生。对那些下水当汉奸的,哪怕学问再好,他也绝对的不宽恕。他认为:“汉贼不两立!”日本投降后,他欣喜若狂,像年轻人一样跑到街上喝酒,挑着帽子乱舞,逢人便抱拳相贺,结果连手杖和帽子都丢了。(摘自《传记文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斯年在北大求学期间,思想十分活跃,积极参与到新文化运动之中,因而深得刘师培、黄侃等国学大师的器重。
B.傅斯年在研究历史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强调史料对研究历史的作用,并提出了“史学便是史料学”的观点。
C.傅斯年发表了《日寇与热河平津》、《中华民族是整个的》、《北局危言》等文章,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担当。
D.抗战胜利,傅斯年像年轻人一样上街狂欢庆贺胜利,这一细节描写既体现了他的爱国之情,也体现了他的真性情。
【小题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傅斯年是治学严谨的史学家,对明清档案进行了抢救和初步整理,并整理校勘了《明实录》,这样又把中国历史研究往前推进了数百年。
B.傅斯年是一个立志教育的教育家,先后担任广州中山大学文学院长、北京大学校长、台湾大学校长,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献身教育事业理想。
C.傅斯年是充满血性,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其著成的《东北史纲》不仅证明了日本侵略中国的事实,还在史家立场为中华民族争人格。
D.傅斯年是一个坚守原则,具有真性情的爱国者,“汉贼不两立!”是其爱国情感的强烈表达,同时也表明了自己为人处世所恪守的基本原则。
E. 本文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了议论、抒情、说明的表达方式,既使得文章的语言风格虽然以平实为主,但不失生动,也使得文章充满情感。
【小题3】标题“傅斯年走过的道路”是指傅斯年成长成熟的道路。结合文意,概括傅斯年走过的是一条怎样的道路?并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

1928年重阳节那天,余光中出生于南京。余光中从12岁开始跟从父亲和舅舅学习古文。《谏太宗十思疏》《留侯论》《赤壁赋》《阿房宫赋》这些经典文章,他都特别喜欢。他觉得文字有一种力量,“我愿意跟着它走”,“我将来一定要当作家”。整个青年时代,余光中都在寻找着“精神上的家人”,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济慈、雪莱、王尔德等都是他的“家人”。1954年,他的“精神家人”又增添了一大批。余光中与钟鼎文、邓禹平等人共创了“蓝星”诗社。他们经常聚会,讨论诗歌,勤奋创作,不是一首一首地写,而是一辑一辑地写。

大学毕业没几年,余光中被派去美国爱荷华大学留学。那时,台湾地区和美国的现代化程度差别很大。余光中虽然热爱西方诗歌,但一想到美国人瞧不上自己的家乡,心里就觉得委屈。加上那年家里也发生一些大事——母亲去世,自己同妻子结婚才两年,大女儿刚出生,还没看清孩子的脸,他就匆匆地出发了。每一个孤寂的长夜里,他都想回到家乡,回到“蓝星”诗社,和朋友们一起为中国的现代诗奋斗。

1964年,36岁的余光中回到台湾,他质问自己,怎么都已经36岁了?拜伦,在这一年纪结束生命;王勃、济慈,不到这年纪,便合上了诗集,竖起了石碑。那一年,余光中唯一的儿子出生仅3天就夭折了。丧子之痛加上诗人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好在美国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使他获得救赎。

余光中非常喜欢美国西部的民歌、南部的蓝调以及新生事物摇滚乐。特别是摇滚乐,甚至影响了他一个时期的创作凤格。他在散文集中大量介绍了西方摇滚乐,并将西方音乐的节奏融入诗中,借此抒发心中的很多不平。连余光中自己也没想到,后来他的这些诗歌被杨弦拿去谱了曲,继而引发了台湾的第一波校园民谣风潮。“给我一把吉他和一肩风里飘飘的长发……”当时杨弦被余光中这些极富旋律感和节奏感的文字打动,将《江湖上》等诗改编成歌曲,如今最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也是其中之一。

971年至1972年间,余光中写下了《乡愁》后来《乡愁》在大陆被选入教科书,电视台也用,很多人都会背。

1988年,耳顺之年的余光中出版了第二卷诗集。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余光中说:“以前所想到的能入诗文的题材比较少,我写的最热烈的诗文是自述,就是写我是什么样的人。以前我讲自己——你不知道你是谁,你忧郁;你知道你不是谁,你幻灭……,到了《白玉苦瓜》一诗,才算是——你知道你是谁,你放心。”现在,余光中已经脱离这三个情况了,写作的题材全凭缘分。

2009年,导演陈怀恩接拍余光中传记纪录片《逍遥游》。片中除了日常工作生活状态外,导演还安排余光中带着夫人到垦丁——余光中在台湾唯一写过游记的地方——故地重游。余光中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在海边童心大发,打起了水漂,并传授诀窍——石头要扁,形状要圓,出手要快,脱手要平稳而飞旋——出水为鸟,入水为鱼。

台南小学教科书收录了《雨,落在高雄的港上》一诗,导演安排余光中去高雄三民小学听小学生读书。不料那天余光中的女儿遭遇了车祸。行程既定,余光中无法随夫人赶往医院,心情郁闷。怎料一听小学生读诗,余光中竟然又开心起来,还教他们该怎么念这首诗,拍摄完后还乐呵呵地给他们签名。最后陈怀恩就片子定名为《逍遥游》一事征询余光中的意见,他幽默地说:“我哪敢说同不同意?庄子同意就行了。”

说到幽默,余光中自有一番论调。他认为,所谓幽默,就是不正面迎敌,绕一个弯子去排解误会与痛苦。比如看牙医这样痛苦的事情,也能被他写成诗。在余光中的经验中,幽默其实要比愤怒有用。

当生命走到暮年,对于“我是谁”的问题,诗人早已不再质问,而是报以淡淡的微笑。如今,已经85岁的余光中依旧笔耕不辍。余光中目前正在翻译济慈的诗,此时的感觉定与年轻时的不同吧。

(选自《名人传记(上半月)》2014年第3期,有删改)

(注)余光中先生已于2017年12月14日在台湾高雄去世。哲人已逝,终于“睡整张大陆”,睡在了“最纵容最宽阔的床”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不再有“乡愁”。

【小题1】下列对余光中成功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余光中从小跟随父亲和舅舅学古文,李白、杜甫、苏东坡等人都对他有一定的影响。
B.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济慈等诗人对他影响很大;美国音乐完全救赎了人生低谷期的他,影响了他的创作。
C.勤奋持久的诗歌创作。余光中青年时代和朋友创立“蓝星”诗社,不断进行诗歌创作,到晩年依然笔耕不辍。
D.性格开朗而意志坚强。对于误会与痛苦,他幽默对待;面对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他依然坚强前行。
【小题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从美国回到台湾,余光中已经36岁,相比大器早成者,他感叹自己“老而无成”,丧子之痛加上他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对前途、生活失去了信心。
B.余光中到美国留学,内心非常不愿意。异地他乡的孤寂,母亲的去世,自己结婚不久,孩子刚出生他便匆匆而别……这些让他每晚都盼望着能够回到故乡。
C.余光中整个青年时期都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人”,屈原、李白、济慈、雪莱、钟鼎文、邓禹平等人都曾是他的“精神家人”,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D.余光中重游垦丁时,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像小孩子一样打起了水漂,而且传授诀窍,这是童心未泯的表现,也是对女儿的深切怀念。
E.余光中在回忆《乡愁》创作时说,“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二十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表达出一种对祖国的深情。
【小题3】请结合文木,简要概括余光中的诗歌能够引发民谣风潮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代通儒饶宗颐 钱钟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他是自己“心目中的大师”,金庸说“有了他,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国外把它誉为“东洲鸿儒”“汉学泰斗”“东方达·芬奇”,华人社会尊他为“整 个亚洲文化的骄傲”。
他就是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
2018年2月6日凌晨,饶宗颐先生于香港仙逝,享年101岁。
博而专精,其学问几乎涵盖国学的各个方面,且均取得显著成就,他还精通梵文。虽至百岁高龄,平日作诗词书画音律,仍笔墨挥洒不息。
饶先生最可贵的,如此高龄,本可闲适,但他并没有忘记肩上的重担,仍在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奔走呼吁。
他早早预言,21世纪将是我们国家踏上“文艺复兴”的新时代,并提出建立“新经学”。他说,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现在已不是科学或物质的问题了,近年我们这方面突飞猛进,物质生活甚至已有过犹不及的态势,有些人开始价值观混乱或扭曲了。
“新经学”中的“经”是经典的意思。饶宗颐认为,重温国学经典,有助于建立民族文化自尊
心和自信心,有助于重新树立中国人传统的、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使之成为中国人做人做事的常道,以达到天人互益的境界。
饶先生从不吝啬表达自己的民族自豪感。“我们的历史,是世界上唯一的持续性文化,从没有 间断过和转换过。”中华文化是一种传播交流型的大文化,它早就走出去了,“东学西渐”不是今 天才开始的,古代就有。我们影响过欧洲的一些思想家,特别是法国的。
他说:“外国汉学家对我们的传统,兴趣大着呢!”最近的趋势是汉学全球化,我们的学者,应持平地、谦虚地、自信地与外国学者平等交流。“我一直说文化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东西,中华文化从上古至今就是如此。现在全球几乎每个角落都有华人,现在的关键是如何传播得更好。”
要想传播好,需要自身先精通。中国的传统学问重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要求学者做通人。饶先生尤其强调,做学问首先不要自我设限,应保持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可先从一个小范围内的方面做起。
对如何寻求内心的充实与平静,饶宗颐有独特的治身之道。“一个人在世上,如何正确的安顿好自己,这是十分紧要的。”
饶宗颐先生的家位于香港跑马地,在赛马日从阳台望下去,可一览骏马竞逐的英姿。饶宗颐先生常在躺椅上看着,当休闲节目。他甚少出门,几乎不应酬,每天清晨四五点醒来,写字、看书、做研究,然后睡个“回笼觉”,中午就到附近一个潮汕饭馆用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地,当我闭眼的时候,我就让自己的思想任意翱翔,可以想到几万年以前、几千里之外,此时我同天地融为一体,我已敲开了庄子的门。”他在自己的天地里,清静达观,身心愉悦,自然长寿。
饶宗颐先生曾写过一句广为人知的诗,“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以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和追求。他说,现在的人太困于物欲,“我们要从古人文化里学习智慧,不要‘天人互害’,而要制造‘天人互益’的环境,朝‘天人互惠’方向努力才是人间正道”。
香港大屿山有一处游览胜地,38株巨木镌刻着斗大的《心经》全文。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户外木刻《心经》简林,是饶宗颐先生在2002年创作的,他说,要为香港开启智慧。
如今,斯人已逝,巨木犹茂。在当前生机蓬勃的多元社会,饶宗颐先生的智慧和学问,不断给人以启迪。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饶宗颐先生成为一代宗师,主要靠自学;但他的学养是广播而专精的,涵盖国学的各个方面,并且都有显著的成就。
B. 饶宗颐先生为自己的民族文化而感到自豪,他认为中华文化是一种传播交流型的大文化,对欧洲尤其是法国的思想家影响巨大。学者应该谦虚而自信地与外国学者交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的第一段引用很多名人对饶宗颐先生的评价,意在表明他的成就及在国内和世界上的影响, 其中包含作者的敬仰之情。
B.饶宗颐先生认为,现在中华民族在科学和物质方面已经完全复兴,并且因为物质生活太丰富,导致有些人价值观混乱甚至扭曲了。
C.饶宗颐先生在当今社会建立了“新经学”,使国人重新树立了传统的、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并且达到了“天人互益”的境界。
D.饶宗颐先生有很强的自制力,虽然他也很喜欢赛马,但他也只是在家中的躺椅上看看,当作休闲节目,从来不去参与。
【小题3】在治学和为人方面,饶宗颐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请结合文本进行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