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材料一:

“从哈佛大学到合肥科学岛,强磁场的吸引力无需衡量;从扬名美利坚到报效祖国,不计得失的人生续写壮美的诗篇,”从2009年开始,在留美博士后王俊峰的带动下,8位在美的哈佛医学院博士后于八年前相继归国,扎根合肥科学岛,潜心从事前沿科学研究,现在,合肥科学岛上不仅有这八位哈佛归来的博士后,还有几十位“海归”科学家,他们不计名利,一腔热血,克服家庭的种种困难,只想为祖国的科学创新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近期,“八剑下哈佛,共聚科学岛”的话题广为流传,堪称继杨振宁、李政道后,海外留学人才回归祖国的又一段佳话。

在我国历史上,已有两次留学生“归国潮”,分别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初和90年代初,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笫三次“归国潮”便开始孕育,“八剑下哈佛”便是典型案例。

材料二: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提供的研究结果显示,自2008年“千人计划”启动以来,我国正在由高端人才流失国逐渐转为最主要的高端人才回流国。留学人员回流率是指同一时段内,留学回国人数占出国留学人数的比率。留学人员回流率的变化,可以直观反映出海外留学人员的流动状态,是测算留学回国人员规模的主要统计方法。

除了回流率,2010年以来,中国出国留学人员增长率与留学回国人员增长率间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甚至在2016年出现了“逆转”。

海外人才专属发展平台LockinChina联合全球名校中国职业发展联盟(GUCCU)以及招聘兄弟会发布的《2017海外人才就业分析报告》显示,54。8%的海归主要看重国内经济形势发展好,还有超过40%的人认为家庭、朋友图都在国内,因此选择归国发展。

该报告显示,导致留学生回国的另一个因素是美国、英国以及澳洲移民政策收紧,留学生毕业后难以留在留学国家继续发展,因此造成了大批的海外留学生归国的现象。报告显示,2017年的归国人数预计突破60万,这个数字将明显超过今年出国留学的总人数。

(摘编自2017年9月7日《每日经济新闻》)
材料三:

虽然不少與论在解读“归国潮”时,认为主因是国内就业吸引力增强,但不能忽视的是,我国出国留学的结构已经发生根本变化。

10年前,我国出国留学,基本上还可以界定为“精英留学”,大多数选择出国留学者主要是到国外名校攻读本科以及研究生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从2007年到现在这10年间,出国留学的数量出现“井喷”的态势,且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出国留学群体整体质量参差不齐。既有传统的“精英留学”,又有到国外读一般普通院校的“大众化留学”,同时,也存在学力较弱的学生到国外“混文凭”的现象。二是出国留学低龄化。目前,到国外接受高中以及高中以下教育的学生比例接近30%。

观察出国留学结构的变化,就不难解释“归国潮”现象了。2007年后快速增加的出国留学学生,在2011年毕业之后开始找工作,此时相较于陷于泥潭的西方国家,中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势头对他们有很强吸引力。这其中,不乏一些竞争力偏弱的人群,这也提高了回国比。

真正应该关注的是,出国留学中的精英留学群体,有多少选择回国,这对评价出国留学的价值和我国对人才的真实吸引力极为重要。对此,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的负人曾指出:“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到87%。”这说明,大规模“归国潮”中,精英人才的比例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此外,部分“海归”回国后“水土不服”,这其中因素很多,但不可否认,相当一批人的原因在于,在出国留学时盲目选择,并未做好长期和科学的出国留学规划;有的学生是想“逃避”国内高考而选择出国留学;有的认为只要拿到国外大学录取通知书就可混到一张文凭;还有的在国外求学期间严重缺乏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规划能力,导致毕业时缺乏竞争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出国留学走向大众化,我国必将从原来的“学历社会走向“能力社会”,用人单位和社会不可能再完全按学历和留学与否的标准评价、选拔人才,而会更加重视人才本身的能力和素质。高等教育将摆脱学历教育导向,重视受教育者的能力培养,而每个受教育者也应该基于个体能力、素质的提升来规划学业发展、教育选择,而不能再仅仅追求学历或身份。

(摘编自《参考消息网》作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注)“千人计划”全称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指的是国家通过给予各种优惠和鼓励吸引留学生中的高精尖人才回到祖国工作或创业的政策。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04年至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回流率一路稳步攀升,在2013年至2016年的四年间,回流率保持高位稳定态势,“归国潮”已显现。
B. 2004年至2010年,我国留学人员回流率基本呈小幅上涨趋势,其每年涨幅在10个百分点以内,如2005年比2004年提高了近8个百分点。
C. 自2010年以来,我国留学人员回流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其中2013年的回流率达到历史最高值,与2012年相比,提高了接近20个百分点。
D. 在回流率提高的同时,回国人员的增长率与出国人员的增长率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在2016年甚至出现了二者之间增长率的“逆转”。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八剑下哈佛,共聚科学岛”是指留美博士后王俊峰等人回国从事科研的故事,促使他们回国的主要原因,是国内极具吸引力的就业形势。
B. 虽然有国家出台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支持,可国内的科研环境仍然有可能比不上国外,科学家们的不计名利、克服困难的精神尤显可贵。
C. 从2007年到现在10年来,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的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一是从“精英留学”转变为“大众化留学”,二是出国留学人员呈低龄化。
D. 虽然留学人员回流率和留学回国人员增长率都在稳步提高,但是回国人员的结构比例仍然不平衡,祖国的科学创新事业需要更多的精英人才加入。
A.受教育者应该以提升个人能力为目的,理性规划自己的学业发展,毕竟,我国已从“学历社会”走向“能力社会”,评价人才的标准已经发生了变化。
【小题3】第三次“归国潮”背后有哪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你有哪些好的建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18 10:05: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唯有牡丹真国色
刘夙
①牡丹是中华名花,自唐代以来,它那雍容艳丽的硕大花朵就是吉祥富贵的象征,每当国运兴盛、社会繁荣的时候,牡丹热潮就会兴起,因此牡丹文化也成为盛世的象征。北宋周敦颐脍炙人口的名篇《__________》有言:“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唐代对牡丹的热爱是全社会的风气,上至皇宫,下至民间,无不为它的华贵之气倾倒。刘禹锡在七绝《赏牡丹》中说:“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诗人竟不惜通过贬低芍药和荷花来赞美牡丹。皮日休七绝《牡丹》中“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更是将牡丹称为“花王”……
②然而,这样一种富有文化传统堪为国花的著名花卉,身世却一直是个谜团,人们对它的研究少之又少,直到近些年研究才慢慢有所深入,直到近些年研究才慢慢有所深入,却也揭开了牡丹鲜为人知的委屈和殇痛。
③牡丹是芍药科芍药属植物。芍药属全世界一共有30 多种,除北美洲西部的两个种外都产自旧大陆。这些旧大陆的种可以分成两组(在分类学上,“组”是界于属和种之间的分类单元)——牡丹组和芍药组。尽管牡丹组和芍药组在花型上极其相似,但牡丹组是灌木,它们的茎高度地木质化,冬天地上部分只落叶不枯死,来年新叶和新枝直接从老枝上生出;芍药组则是亚灌木和草本植物,它们的茎只有基部木质化或完全为草质,冬天地上部分大都枯死或完全枯死,来年不得不从茎基上再生出新枝叶。1972 年在甘肃武威旱滩坡汉墓出土的东汉初年的医药简上记载了一个药方,用到“牡丹二分”,这是可以确定的最早提及牡丹的文献,由此可见牡丹一开始只是被作为药材,大约从南北朝开始,牡丹渐渐得到栽培观赏,直到唐代,它才真正成为流行花卉。
④二十世纪80 年代以前,中国植物分类学界对牡丹的分类不甚重视,对野生牡丹的研究很不充分,以为栽培牡丹品种虽然丰富,但只不过是同一个种内部的变异。1979 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第二十七卷中记载了11 种中国芍药属植物,其中芍药组8 种,牡丹组只有3 种。80 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逐渐繁荣,正如历朝历代的情形一样,牡丹重新成为人们广泛关注和喜爱的花卉,植物学家这才开始仔细研究牡丹的“家谱”。根据 2014年的最新研究成果,牡丹组原来一共竟有9 个野生种(比原来的记载多出6 种),其中4 个原产于横断山区到西藏东南部;5 个原产于中国东部,中国传统的牡丹栽培品种大都是由这5 个原产中国东部的野生种经过驯化和反复杂交而成。园艺上往往习惯把中国栽培牡丹分成四大品种群,即中原牡丹品种群、西北牡丹品种群、江南牡丹品种群与西南牡丹品种群,此外还有若干个小品种群,如延安牡丹、鄂西牡丹等。研究表明,栽培牡丹的家世远非同种内部变异那么简单。

⑤通过上面这一“牡丹野生种列表”,栽培牡丹的家世基本弄清,但在从事野生植物保护的学者看来,这场艰难的学术探索背后却反映了野生牡丹的沉痛家史。野生牡丹陷入濒危、灭绝的困境,值得人们深思、反省。长期以来,人们或为观赏它的花,或为获取它的根皮入药,不断滥采乱挖,最终让牡丹“家族”走上了衰败的不归路。令人遗憾的是,直到今天,人们还仍然没有充分形成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意识,野生生物仍在一种接一种地走上灭绝的不归路。
⑥“唯有牡丹真国色”,国色天香的牡丹,长期以来在为人们吉祥富贵、兴盛繁荣贺喜添乐的同时,自己却默默忍受着诸般委屈,甚至殇痛……
【小题1】第①段空格所缺篇名为《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④段加点词“家谱”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小题3】联系上下文分析图表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引用的说明方法,确切说明牡丹广受人们喜爱的特点。
B.第③段以芍药作比较,突出说明牡丹作为木本植物的特点。
C.第③段运用例证法,强调说明牡丹最初仅用作药材的功用。
D.第④段列数字,确凿说明牡丹野生种丰富,栽培前景广大。
【小题5】本文语言具备科学小品文的一般特点,请举例分析。
【小题6】综览全文,概括牡丹长期以来遭受的“委屈”和“殇痛”。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松鼠

柯来台

①朋友送给我一只松鼠,它全身呈深绿色,翘起的尾巴顶端和腹部则是红色的。我一开始就觉察到它野性十足,它对人一无所知,竟以为可以肆无忌惮。第一天,它就把猫咪吓得直哆嗦,而京巴狗在它面前竟说不出话来。瞧着这个快活的家伙一本正经地坐在椅子背上,噔着那圆溜溜的眼睛盯着每一样东西,谁不发抖呢?

②第一天,它喝牛奶,在我的头发上蹭干净两只手,然后在空中蹦跳。不一会又回到我的肩上,梳理我的头发,把冰冷而友好的小鼻子、肉乎乎的舌头在我耳朵下方蹭。

③“抓住它,它抓了一团毛线!”一条在它童年时就箍在它腰上的锁链磨坏了它的毛皮,它那如羽毛般轻盈、如火焰般闪烁、翘在空中的尾巴在跳来跳去时便发出一种如苦役犯戴的镣铐的声音。“抓住它,把它控住,它把糖果盒拿走啦!”它被抓住之后就把长长的手指,塞进钢制腰带间,陷入沉思。我带它到乡间度假时,才忧然大悟,原来它一直过的是沉闷的城市生活。它没有立刻走出敞开的笼门,而是把一双手紧贴在胸前,出神地凝视着无边的绿色草地,身体则有规律地战栗。我只能把这种战栗比作生命垂危的蝴蝶的抖动,它的美丽的、如一颗泪珠般凸起的眼睛里映出一片绿色。

④我牵住链子的另一端,它便随我一起在草坪上行走。在草地上,它干净利落地小便,采摘一粒粒黑色的种籽。然后,它用前肢抓住一棵鲜花盛开的小树底部的枝桠,发疯似的摇晃它,仿佛要看看这树枝是不是活的。这时,它瞧见空中飞过的鸟儿,便伸长脖子向鸟儿致意,这一举动几乎使它离开了地面。

⑤它遇见一条蜥蜴,前额上便立即堆起皱纹,竖起了脖子和尾巴上的毛。在我起来调解之前,它已经翻了个空心筋斗,像只好斗的公鸡在空中打了个旋,那可怜的小蜥蜴已成了两截。但是,对癞蛤蟆,它只是表现出强烈的厌恶,不过,有时候,它向肥肥的长满疙瘩的癞蛤蟆伸出爪子,很友好地搔它的脑袋。癞蛤蟆鼓起了肚子,表示抗拒,发出刺耳的声音。

⑥在乡间,它胖了。除了我给它的榛子、核桃外,它还咬了窗帘、镜框的一角,还整天把一根葡萄枝搂在怀里走来走去,用嘴唇舔着。它轻盈地在我肩上蹿来蹿去,往我耳朵里吹气。小园子里开满了白洋槐花、杜鹃花。小松鼠关在笼子里,把它的可爱的鼻子挤在两条栏杆之间……我知道它在想什么,我终于打开笼子,解开它的锁链……我知道,我会想它的。

⑦我给它自由的时候,正是六月,温煦的微风轻拂,自由的松鼠却一动也不动,它两只手交叉,久久地、全神贯注地坐在窗台上。它开始做它习惯的动作,把手塞进膜部和链子之间,但它没找到链子。它笨拙而轻轻地跳了一下,估量那根原先拴它的链带的长度,然后,又试着跳了一下,那时,它只是联着我。然后,它不安地咳嗽,急急地奔跑起来,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

⑧暮霭降临时,我呼唤它的名字,但没有用。可是,夜色深沉时,窗台上面响起了松鼠那轻轻的、朴实的干咳声,它呼唤着我,它像主人似的回到房间。它步履蹒跚,园户外的空气、树木、鲜花和海拔高度而心醉。它就着小盆的水嘴畅饮,用一双手梳洗一番,准备床铺——那个它每天晚上打开裹在身上的毛线团。第二天,我又见到它自由自在地坐在窗边,等待着折断那条其实已不再存在的链子……那天,它没有离开花园。在桂鹃花、洋槐花丛中,重又开始像人间天堂一般的生活。一群飞来飞去的燕子和麻雀围着它,对它鸣叫,它又开始蹦蹦跳跳,欣喜若狂,忘乎所以,追逐猫咪,把猫从洋槐树那儿撵走,它得意洋洋,蹲在洋槐树上,一脸满不在乎的神态:“现在该轮到谁了?”

⑨小松鼠没有失去爱交际的性情,不久,邻居小姑娘告诉我,“松鼠坐在我家钢琴上,听我学唱歌”;隔壁的大爷向告诉我,“我留在盘子里的核桃和葡高干被它吃了。

⑩它每天早出晚归,精力充沛,皮毛光亮,因为获得自由的缘故,甚至因为感恩的缘故,它是得神采奕奕,它从不忘记回家,从不忘记向滥施松鼠式的爱抚。这重新开始的世界,这一平衡状态,这野生动物和我们之间的纯洁关系,持续了再三个星期。一个晚上,它没有回来,后来的晚上也没者再回来,我确信,人类的双手又重新抓住了它,抓住了它那伸出脑袋让人抚摸的耳朵。

【小题1】第③段面线句采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⑦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描写,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开头两段写松鼠对小动物乱撒威风,对人无所顾忌,但很快与“我”建立起亲密的感情。
B.第③段描写小松鼠火焰般闪烁的尾巴,与它腰上的锁链形成对比,暗含作者强烈的爱情。
C.第⑤段小松鼠滥伤无辜的蜥蜴又骚扰癞蛤蟆,可见大自然也充满风险和争斗,并不平静。
D.作者文笔生动活泼,亲切谈谐:情节一被三折,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收到峰回路转之效。
E.小松鼠被放生后重回主人家园,作者这一虚构情节带有神话色彩,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F.文章在“人类”重新抓住“那让人抚摸的耳朵”处戛然而止,含蓄表达了对人类的谴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决定了主体音乐,那就是:农村乡土音乐。农村乡土音乐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音乐的律动与大自然同和。劳动的节奏、节律成为音乐节拍、节奏的起源,劳动协调、组织、交流的声音成为音乐的旋律的源头。城市的小调于农村城镇,这就是真实。
艺术不能不起源于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劳动(动作──律动),“真”对生存劳动是必需的,而虚伪对生存劳动是无用的。劳动人民创造的音乐,是在真实的大自然中,日升起作、日落歇息,对大自然感受后的必然倾诉和宣泄。
“真”──真诚的实践行为。是生产劳动不可缺少的,“真”,才能劳而有获。
“善”──协作为善。是生存不可缺少的自然环节、范式以及社会形式。
“美”──真善的必然。是在真善行为的有效结构程序的发现及后果的享受的体验的一种升华。
各民族音乐之美的本质都有一个基本规律,但在表现形式上是不同的。也正如一个地域、一个地区的民族生活(包括经济形态、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等)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对别的民族来说则有其独特性和差异性一样,民族音乐也必须反映不同的表征特色。应该讲,各民族的民间音乐的“质”──本质──人性美应是一致的,这才能为各民族之间进行音乐艺术的真善美的欣赏交流提供基础;各民族的民间音乐的“形”──现象──特色美应是不同的,这才能为各民族之间进行丰富的音乐艺术个性美的交流、相互补充、共同繁荣提供可能。
民族音乐进入全球性时代,这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造成的。生产、消费、交往是全球性的大趋势,地方性的自给自足的局部性的存在方式终将被历史性的、国际性的、全球性的、跨民族的工业──后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所取代。各民族的音乐事实上已经被投入了这个时代并将受到审视,时代正在迅速改变着民族和人类的传统的艺术生活方式。
【小题1】下列对音乐与真善美关系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音乐起源于真诚的实践行为,这种音乐是对“真”的一种反映。
B.劳动人民创造的音乐,是对真实的大自然感受后的必然的倾诉。
C.表现劳动的组织、交流、协作的音乐,就是对“善”的一种表现。
D.音乐之美于真善,是对劳动成果发现与享受的体验的升华。
【小题2】第6段“各民族音乐之美的本质都有一个基本规律”,这个“基本规律”指的是
A.艺术起源于劳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B.各民族的民间音乐的“质”──本质──人性美的一致性
C.各民族的民间音乐的“形”──现象──特色美的差异性
D.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以及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小题3】关于民族音乐,下面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的民族音乐于劳动,城市的小调于农村城镇。真实是它们共同的特点。
B.时代正在迅速改变着民族和人类的传统的艺术生活方式,民族音乐也将迅速地消亡。
C.民族音乐具有真善美的同一性,因而使不同民族互相欣赏、互相借鉴成为可能。
D.民族音乐的地域性表现为,它反映出一个地域或一个民族的稳定而延续的生活。
【小题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技术进步,民族音乐也进入全球性时代。各民族的音乐将更加开放,频繁地交流,并将重新审视时代。
B.音乐的产生受到经济的制约,中国的主体音乐是农村乡土音乐,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这是农业经济决定了的。
C.“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民族音乐也必须反映不同的表征特色,就像各民族都有其独特性和差异性一样。
D.能够在各民族音乐之间进行个性美的交流、相互补充、共同繁荣,这是艺术的差异性提供的可能性。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什么总是离不开诗呢?那是因为诗和我们的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这个民族把诗意看作自己民族文化的本质。说到底,西方人是用科学的方式来理解世界,而我们中国人则是用诗意的方式理解世界,这是我们特有的思维方式。
譬如说,苏坡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提到了个典故:尧统治天下时,手下的法官泉陶要杀犯人,但反对了三次,主张不杀。主考官欧阳修特地问苏东坡这个典故的出处,苏东坡坦然回答:“何需出处!”他是根据策论的需要,自己编造出来的。还有个例子是《史记》。《史记》是司马迁写的史书但鲁迅对它有这样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里鲁迅非常含蓄地指出,《史记》其实不是真实的史书,它是散文,是诗。譬如“鸿门宴”,写得如此精彩,所有的细节都栩相如生,但鸿门宴在历史上有没有如此真切地出现过呢?其实司马迁只是非常合理地写了一段可能真实的历史。这就是我们中国人,那么重要的一位史学家,也是用一种诗意的方式,在为我们民族留下那样一段可能存在的历史。
我们中国文化史的核心就是诗意,或者说诗意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是为什么诗像梦一样一直缠绕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我们民族的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能够读几首诗、背几首诗,因为诗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血脉里的东西。
纵观我们民族的文学史,应该说它也是一部诗的历史大家可能很熟悉胡适先生关于文学史的观点,那就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他认为中国文学是这样发展的但你要知道,当时胡适提倡白话文,他的意思是说文学是发展的、是进化的,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完全是有理由的。为此,他需要寻找一个根据、一个史实,所以提出了关于文学史的这个观点。然而事实上,他的这个观点把中国文学史中诗的重要地位给抹杀了。诗在我们中国文学里,实际上从来都是主导文学的唐诗不谈,宋也是以诗为主称苏东为诗人他很开心,叫他词人就来必,因为词是诗之余。元明也是如此到了清代,晚清出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诗人,在文宇的背景下,这批文人实际上保存了汉文化的经典清诗用了很多的文学典故,他们把诗写得非常含蓄、非常精彩即便是小说《红楼梦》它之所以精彩,也是因为它的诗意。整部《红楼梦》写了许许多多的诗,但雪芹是根据小说中每个人的身份在写诗,此小说中的这些诗并不能代表管雪芹本人的最高水准。曹雪芹真正以自己的身份写的诗,流传下来的只有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这两句诗很明显有“诗鬼”李贺的味道,这也说明宜芹本人其实是一个诗人,而且是个非常好的诗人。
(摘编自陈举《用诗意理解世界,是中国人特有的思力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鲁迅的观点,《史记》其实是散文,甚至可以说是诗,而不是真正的史书。
B.根据文章的需要可以编造一些典,这属于用诗意的方式理解世界的一种形式。
C.史学家可以通过一种诗意的方式,即合理的想象描写一些历史的细节来完成史书。
D.诗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诗意或可称为中国文化史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苏轼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与司马迁的《史记》作为例证来证明观点。
B.文章从文化史与文学史角度论证用诗意理解世界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的观点。
C.文章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离不开诗的现实入手提出论点:诗和中华文化联系紧密。
D.文章先提出论点,然后兼用举例论证与理论论证,摆事实,讲道理,极有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思维方式看,西方人理解世界偏于理性,而中国人理解世界则偏于感性。
B.《红楼梦》之所以精彩,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小说里写了许多诗,很有诗意。
C.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来概括中国唐以来的文学史,是值得商的。
D.晚清诗人在诗歌理论上已经有了自觉的选择,即诗歌要含蓄,要多用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