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走进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迎面而来的仿佛是一个科幻感十足的“未来世界”——一座长方体建筑被一个椭圆形的开口直接穿过。建筑内部,一个巨大的球形报告厅占据了大厅的中央位置,如同“天眼”凝视外界。环视四周,围绕报告厅逐级上升的阶梯与高挑的空间创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带来如同海浪起伏般的景观效果……近日,几张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的照片在网上迅速“爆红”,吸引了来自世界的目光。
“这座图书馆别具一格之处在于它用现代建筑理念和方法创造了一个科技感和美感十足的巨型中厅,让读者拥有极大的阅读、交流以及想象的空间。”滨海新区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宋俊生介绍,“我始终认为,图书馆并非一个简单的陈列空间。它以丰富多样的、多载体形式的、经过精心挑选的、长期积累的文献信息为基础,是知识与信息的集散地,也是人类文化的传播地。它囊括中外,兼及古今,能够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体育艺术素养进行全方位的熏陶。它们或历史悠久庄严肃穆,或年轻灵动充满生机,不应该都长着相似的面孔。”
(摘编自2017年12月21日《光明日报》陈建强等《用书藉涵养一座城市的品格》)
材料二:
有学者做调研显示:我国城镇居民超过60%的人从来没有去过图书馆,城镇居民中有接近40%的中小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没有去过图书馆,有超过20%的居民不知道本地公共图书馆,仅有4%的中小城市有图书馆的道路标识。国家图书馆研究院2014年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国民公共图书馆利用率很低:2013年我国公民图书馆持证率只有2.5%,而美国是68%,英国是58%。2013年,我国公共图书馆人均到馆0.36次,美国人均到馆5.1次。
(摘编自2017年第1期《图书馆工作》柴林红《探究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书香社会”的对策》)
材料三:2010—2013年江西各级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及购书经费统计表。

材料四:
在河南许昌市鹿呜湖畔的一座钢构玻璃房内,一名年轻女孩正聚精会神地看着书,手边放着刚从超市提回来的购物袋。她说,这里环境好,隔着玻璃就能看到湖,而且借阅方便,离家也近,哪怕是买菜的间隙,她都会进来坐一坐。
这座玻璃房便是今年9月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并被当地人津津乐道的“24小时智慧阅读空间”。它是融智慧图书馆、便氏志愿服务站为一体的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许昌在人流密集、交通便利的路段共建成了12座这样的玻璃房。
随意走进一间50平方米左右的玻璃房,通透宽敞,布置整齐。大书架上,各类图书琳琅满目。阅览桌椅旁摆放着自助办证机、电子图书借阅机、自助借还书机等。此外,玻璃房内还设有应急小药箱、针线包、雨伞架等便民服务设施。
当阅读逐渐实现“零门槛”,氤氲的书香将成为城市最有朝气的文化标签。这些“家门口的图书馆”,如今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前来阅读,藏于图书馆的书变成了市民的手边书和案头书。
(摘编自2017年11月10日新华社记者史林静《“家门口的图书馆”构筑24小时智慧阅读空间》)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据显示我国国民公共图书馆利用率很低,其公民图书馆持证率及人均到馆次数均低于美国。
B.在政府的支持下,2010年2013年江西各级公共图书馆的财政拨款及购书经费均逐年增加。
C.2010年2013年间,江西省加大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县级馆的拨款均高于市级馆,更高于省级馆。
D.虽然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大幅度提高,但仍有超半数的居民从来没有去过,甚至有人不知道图书馆的位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公共图书馆应该以丰富多样的文献信息为基础,成为知识与信息的集散地、人类文化的传播地。
B.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因为创造了一个科技感和美感十足的巨型中厅,而在网上迅速“爆红”。
C.许吕、天津的公共图书馆或年轻灵动充满生机,或历史悠久庄严肃穆,虽然面孔不同,但都很受欢迎。
D.“24小时智慧阅读空间”,无论地理环境,还是服务设施,都体现了以民为本、便民利民的管理理念。
E. 滨海新区图书馆、许吕的智慧阅读空间,都实现了阅读的“零门槛”,成为城市的文化标签。
【小题3】你认为,要建设“书香社会”需要做哪些努力?请根据上述材料加以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2 04:02: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月球水
①2009年10月9日,美国航天局的半人马座火箭和月球坑观测与传感卫星到达月球南极附近的一处指定地点上空。依照美国航天局的设想,先使用重2.2吨的半人马座火箭以9000公里的速度撞击凯布斯月球坑,再使用尾随火箭的月球坑观测与传感卫星捕捉撞击画面,分析撞击扬起的尘埃成分,并在月球坑观测与传感卫星撞击月球坑之前发回相关数据。
②科学家预计,火箭撞击月球坑应当产生高达9.7公里的尘埃,并伴随约30秒的日光色闪亮,使用天文望远镜就可以观测到。但当天,天文爱好者没有观测到亮闪,也没有看到扬起的9.7公里尘埃,因为实际扬起的尘埃只有1.6公里高。
③半人马座火箭撞击后,月球坑观测与传感卫星顺利地捕捉到相关画面并按时传回数据,4分钟后,同样撞毁在凯布斯月球坑。而在历时一个月的数据分析后,科学家兴奋地得出结论:月球有水。
④美国航天局科学家安东尼·科拉普雷特说:“月球上确实有水,而且不是一星半点。半人马座的撞击,扬起至少25加仑(95升)的水,这一数量仅仅是单个月球坑单次撞击所扬起的水量。”
⑤至于没有观测到亮闪,科学家分析,是由于一些水汽“吸收”光线所致;而尘埃扬起不如预期的高也正是因为月球土壤里有水。另外,地面检测人员还发现了紫外线光并伴有氢氧基(羟基)物质,这一物质是水分子在撞击后分解形成的。而先前的月球无人探测任务曾在月极发现氢的存在,从而引发人们对月球冰存在的遐想。2009年9月,科学家也曾宣布在月球土壤里有极少量的水。但这一次,他们说,月球的确有水,但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液态水,而是气态和冰态水——撞击点地表温度为摄氏零下185度。
⑥此外,地面研究人员还发现撞击尘埃里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甲烷和一些碳化物。
⑦美国航天局的这一消息,再次吸引了各国探索者的眼球。因为充足的月球水不仅可为登月宇航员建立长期营地提供基本生存可能,而且还可为火箭等航天器提供燃料燃烧所需要的氧气,甚至可以直接转化为氢燃料。
⑧不过,尽管科学家可以尽可能乐观地想象月球究竟有多少水,但这次撞击实验仅仅局限在凯布斯坑,它能否代表整个月球表面的水含量仍是个未知数。
【小题1】美国航天局发现月球有水(气态和冰态)的依据是什么,请分条陈述。
【小题2】对全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撞击尘埃里的多种物质将为火箭等航天器提供燃料。
B.月球水的开发与利用将成为人类未来面临的新课题。
C.凯布斯月球坑的这次撞击还无法预测月球水的含量。
D.月球水的存在将会给人类探索宇宙提供极大的方便。

同类题2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
与西方文学相比,中国古代文学具有特别鲜明的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即使在上古神话中,中华民族的先民所崇拜的也不是希腊、罗马诸神那样的天上神灵,而是具有神奇力量并建立了丰功伟绩的人间英雄。例如在“后羿射日”和“大禹治水”这两则著名的古代神话中,后羿和大禹等神话人物其实就是人间的英雄、氏族的首领,他们的神格其实就是崇高、伟大人格的升华。他们以巨大的力量克服了自然界的种种灾难,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他们与希腊神话中那些高居天庭俯视人间、有时还任意惩罚人类的诸神是完全不同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故事也反映了先民们征服时间、空间阻隔的愿望,体现了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古代的英雄崇拜其实是先民们对自身力量的崇拜,因为神话传说中的英雄都是箭垛式的人物,是先民们对自身集体力量的艺术加工。所以在古代神话中产生了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等人物,他们分别发明了筑室居住、钻木取火及农业生产。而黄帝及其周围的传说人物更被看作中国古代各种生产技术及文化知识的发明者(如嫘祖发明养蚕,仓颉造字等)。在经过后人加工的中国上古神话中,神话的因素与历史的因素以传说的方式奇妙地结合起来了。神话人物主要不是作为人类的异己力量出现,而是人类自身力量的凝聚和升华。神话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所是人间,他们的主要事迹是除害安民、发明创造,实际上就是人类早期生产活动的艺术夸张。因此,中国上古神话或多或少具有信史化的倾向,许多神话人物一直被看作真实的历史人物在神话传说中的投影。可见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正是中国上古神话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特征。
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中,无论是抒情文学还是叙事文学,作家总是把目光对准人间而不是天国。他们关注的是现实世界中的悲欢离合,而不是属于彼岸的天堂地狱。宗教观念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反映是极其淡薄的,即使在佛、道二教兴盛之后,它们对文学的影响也主要体现为作家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多元化,而没有造成文学主题偏离现世的转移。例如在唐诗中,几乎所有的诗人都以满腔热情去拥抱人生,且不说讴歌边塞题材的高适、岑参和关心民间疾苦的白居易、元稹,即使是喜爱刻画鬼神世界的李贺,其实也以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反衬着对美好人间的向往。又如明清的著名小说以社会现实生活为主要题材,即使是神话小说《西游记》也不例外。孙悟空蔑视天庭的统治秩序,即使失败后仍保持着傲骨,对佛祖菩萨也敢嘲弄揶揄。《西游记》寄托了人民反抗社会邪恶势力的理想,因为那些妖魔全部都贪婪凶狠,残害百姓,有的还与天上神佛沾亲带故,显然是人间邪恶势力的象征。
(选自张岱年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具有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上古神话中,中华民族的先民所崇拜的是天上的神灵和具有神奇力量并建立了丰功伟绩的人间英雄,如后羿、大禹等。
B.中国古代神话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所是人间,他们作为人类的异己力量出现,主要事迹是除害安民、发明创造,如发明各种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
C.中国古代文学关注的是现实世界中的悲欢离合,而不是属于彼岸的天堂地狱,即使是明清著名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也不例外。
D.唐朝所有的诗人都以满腔热情去拥抱人生,即使是喜爱刻画鬼神世界的李贺,其实也以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反衬着对美好人间的向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间英雄后羿和大禹,他们以巨大的力量克服了自然界的种种灾难,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他们的神格其实就是他们崇高、伟大人格的升华。
B.反映先民们征服时间、空间阻隔愿望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古代神话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C.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等人物,都是箭垛式的人物,他们分别发明了筑室居住、钻木取火及农业生产。
D.《西游记》中孙悟空蔑视天庭的统治秩序,对佛祖菩萨也敢嘲弄揶揄,反抗神佛失败象征了天上神灵力量强大,对上天一定要敬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希腊神话最鲜明的文化特征在于他们崇拜那些高居天庭俯视人间、有时还任意惩罚人类的天上神灵,这也是其与中国上古神话最大的不同。
B.中国上古神话实际上就是人类早期生产活动的艺术夸张,或多或少具有信史化的倾向,所以许多神话人物一直被看作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在神话传说中的投影。
C.因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寄托了人民反抗社会邪恶势力的理想,所以神话传说中的英雄都是箭垛式的人物,是先民们对古代英雄的集体崇拜。
D.中国古代佛、道二教兴盛之后,宗教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对作家世界观、思维方式的影响和造成文学主题偏离现世的转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捉赃 王羽
林猛抽完烟回来,躺在中铺的女儿忽然坐起身,附在他的耳旁小声说:“电脑包丢了。”林猛一愣,眼睛扫向行李架,果然,两个拉杆箱中间的电脑包不见了。女儿轻声问:“现在报警吧?”林猛鼻孔里喷出一团怒气,说:“报什么警,你老爸就是警察,你该做啥做啥,我负责找包。”
林猛拿起茶杯,向车厢的另一头走。看上去是去打开水,实际上是林猛在观察卧铺上的人。回来时,林猛的目光瞄向头顶的行李架。
放下茶杯,女儿兴奋地凑上来问:“包呢,找到贼了吗?”林猛拍拍女儿的脑袋,说:“包在哪儿大概知道了,贼也发现了。”女儿性急地说:“抓呀。”林猛摇头说:“捉贼捉赃,知道不?” 
林猛不再搭理女儿,在边座坐下,看上去是在摆弄手机,实际上眼睛的余光一直盯着可疑的方向。 
刚才,林猛发现一个上铺的人伸着脑袋正在看行李架。虽说只看了一眼,林猛还是记住了那人的特征,那人上嘴唇的左侧有一颗黑色的小痦子。小痦子的眼神慌乱,满脸的憔悴。回来时,林猛看了一眼正对着小痦子的行李架,一个大大的双肩包没有靠到里面,双肩包的带子耷拉下来,随着行驶的列车微微晃动。
刚开车时,列车员巡视车厢,将没放到位的行李物品整理了一遍,双肩包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林猛多少有些疑惑,有经验的窃贼一般不会表现出明显的异样,再说也不会将赃物放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有了这两个疑惑,林猛只能等,贼绝不能放走,但也不能冤枉好人。 
很快,熄灯了,车厢里暗了下来。忽然,一个瘦高的人从上铺下来,那人看看头上的行李架,向车厢的一头走去。林猛已经看出瘦高的人就是小痦子。林猛站起身,来到女儿的身边说:“睡吧,我去抽烟。”不等女儿说话,林猛就转身走了。 
推开门,林猛来到两节车厢的连接处,一眼就看到了正在抽烟的小痦子。林猛上前,用小痦子的烟对了火。将烟还回去,林猛很自然地和小痦子聊起来。林猛看清了,小痦子虽然个子高,但看起来只有二十出头,确切地说还是一个孩子。
通过闲聊,林猛知道小痦子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之所以在年底单位最忙的时候请假回家,是因为母亲突发重病要在医院做手术。小痦子的家在农村,经济条件很一般,父亲打工的钱和母亲养鸡的钱都供儿子上大学了,巨额的手术费怎么也凑不齐。小痦子哭了,喃喃地说:“刚上班,实习期还没过,没有能力为父母分忧。” 
林猛劝了一会儿。第二支烟抽完,林猛将烟蒂扔进烟灰缸里说:“小伙子,叔叔最后说两句话,你要好好想想。第一句,人这一辈子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无论怎样难也要咬牙挺过去;第二句话就是,认识到自己做了错事,要马上改,否则后悔就晚了。” 
夜深了,车厢里响起或轻或重的鼾声,忽然,一个瘦高的人轻轻走过来,将一样东西放在了行李架上。之后,瘦高的人消失了。林猛在昏暗中笑笑,闭上了眼睛。 
早晨,林猛早早就醒了,从上铺下来,中铺的女儿也醒了。女儿清醒后,第一眼就看向行李架。看到电脑包后,女儿满脸的兴奋。林猛向女儿伸出一根手指,示意不让女儿说话。林猛凑近女儿,轻声问:“你还有多少钱?”女儿愣了一下,说:“还有五百多。”林猛伸出了手。
林猛走到车厢连接处,在小本子上匆匆写了两行字: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一定要记住这次的教训,绝不能再犯。我将手机号留给你,遇到困难可以打电话,我会尽最大努力帮助你。
林猛找出一个信封,将纸条放进去,又掏出钱包,将自己的五百块钱和女儿的五百块钱合在一起,也装进了信封。
下车后,林猛追上小痦子,将信封塞到小痦子的手里,然后和女儿一起向出站口走去。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痦子”本是窃贼的体貌特征,行文中作者中用“小痦子”代指窃贼,既让人印象深刻,又使行文简洁。
B.列车员曾整理过行李架,然而“小痦子”对面行李架上的双肩包带子却耷拉下来并微微晃动,这一细微的变化让林猛锁定了窃贼。
C.夜深时,那个窃贼轻轻地过来放回电脑包,“林猛在昏暗中笑笑”,表现出的是他对窃贼能够知错就改的由衷喜悦与赞赏之情。
D.小说题为“捉赃”,是因为“捉赃”是故事的转折点,林猛放弃“捉赃”的选择是故事发展的高潮,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小题2】结合小说的相关内容,请概括并分析林猛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3】窃贼明明偷了东西,作为警察的林猛却放过了他,请结合小说相关情节分析林猛这样做是否合适。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茶之于中国,就如同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是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也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茶伴随中国的历史篇章缓缓展开,中国茶史可上溯至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当时茶被作为一味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到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茶兴于唐,盛于宋,唐代饮茶蔚然成风,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产业的发展,全国范围内茶铺、茶馆鳞次栉比,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陆羽撰《茶经》三卷,阐述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等林林总总,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作。到了宋代,宫廷、地方官吏、文人雅士皆尚茶、崇茶,以相聚品茗为雅,进一步推动了饮茶之风的蔓延。平民百姓也是不可一日无茶。“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这是宋代王安石对茶的赞美。明清时期茶叶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作罢龙凤团”使散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蒸青的制茶方法改为炒青,同时也推动了其他茶类的发展。茶随着历朝历代的兴盛而兴盛,繁荣而繁荣。

茶与宗教的关系历来也相当密切,不难发现,很多名优茶都与宗教有一段渊源,很多茶最早也是由僧人所种植打理。道教最早将茶作为得道成仙的重要辅助手段,视茶为长生不老的灵丹仙草。佛家也偏爱茶,认为饮茶能“破睡”,帮助坐禅修行,还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古有“茶中有禅、茶禅一味”之说。杭州龙井寺产龙井茶,余杭径山寺产径山茶,庐山招贤寺产庐山云雾茶,“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一点都不为过。茶也影响了各族人民乃至外国的文化及传统。从广东人的早茶到北方人的大碗茶,到日本的日式茶道,抹茶文化及英国的英式下午茶。千年来,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与各地文化相融合,开枝散叶,浸润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形成了具有各国特色、形式丰富的全球茶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经历了历朝历代的更迭。与其同寿的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着中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叶嘉木承载着五千年的岁月,蕴藏了五千年的文化基因。茶,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化名片。

“和敬清寂”是日本对唐宋时期习得的中国茶道的提炼和升华,但其中的精神已很难在中国茶人中寻得芳迹;中国千余种茶的品种、传统制茶工艺也有一大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殆尽。此时,急需国民更多关注茶学,研习茶文化,增进传播及教育,以保留、保护、复兴先人给予的茶文化瑰宝。

永恒的都是经典的,而要做到经典必先在当下时代成为风尚与流行。让茶在时下成为一种流行、不被淘汰,这是生存与传承的根本。如何把茶做得时尚,让更多年轻人喜爱和接受,是今日茶叶传承之路上需要面对的最棘手的问题。今天的90后、00后们将是未来二三十年茶学传播的主力军,要让他们接受茶,就一定要摘掉茶古板的帽子,给茶换上新潮的衣装。其实,中国茶的形式也并非一成不变。唐代茶就流行煮着喝,宋代流行点茶法,明清流行冲泡饮用。

(选自戎新宇《茶,一张中国文化的名片》)

【小题1】下列关于“茶”的发展历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茶的历史悠久,神农时代只是作为草药,用来治疗各种疑难杂症。西汉时期,茶己发展成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
B.唐朝饮茶蔚然成风,茶己开始成为贡品,全国茶铺、茶馆林立,陆羽所撰的《茶经》更是推动了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
C.茶盛于宋朝,上至宫廷、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均以品茗饮茶为时尚,甚至发展到“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的地步。
D.明清时期,制茶技术进一步发展,茶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某一种茶叶的制作技术的提高,又往往推动其他茶类的发展。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宗教的青睐、崇尚。比如道家认为茶能延年益寿,佛家则认为茶中有禅、茶禅一味。
B.茶充当了民族间文化交流的使者,千百年来,中国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并在他乡生根发芽,自成一体。
C.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推动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兴衰更迭,蕴含了五千年的文明史。
D.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不少地方饮茶己成习俗,如广东人的早茶、北方人的大碗茶、英国的英式下午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对于中国而言意义重大,就如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因其蕴含的文化基因,可以说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B.中国茶文化历经千年,但其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在中国己日益沦落,己难寻踪影,这说明茶道文化也需要传承革新。
C.随着时间的迁移,中国茶的不少品种以及部分传统制茶工艺消失殆尽,如何传承先人给予的茶道文化己摆在眼前。
D.如今的中国茶己面临着生存困境,要让中国茶传承得更远,就要改变茶一成不变的古板样式,给茶换上新潮衣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最近,在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向两会提出修改《教师法》的议案,《教师法》要明确写清楚教师具有教育惩戒权。

社会上,往往因为教师教育学生引起学生、家长的不理解,以至于出现教师不愿管、不想管的现象。

在周洪宇看来,目前对于教育惩戒权没有一致的看法。教育惩戒权有其特定的含义,不含体罚、打骂、辱骂,对其理解要准确。

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河北邢台学院文学院教授陈凤珍呼吁,为了使学生少犯错误健康成长,使教师摆脱管与不管的两难境地,使中小学校学生管理进入正常轨道,应该通过立法的方式明确教师的惩戒权,这样既是对教师正确合理使用惩戒权的法律支持,也是对学生不受教师滥用惩戒权侵害的法律规制。

(摘自2019年3月10日《中国教育报》)

材料二:

这些学校,曾尝试让“戒尺”回归教室。

2018年,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第二小学启动了“戒尺进入课堂”活动。全校36个班级每个班都配备了一把“戒尺”。如果学生的行为和表现违反了校纪班规或老师所作的其他规定,如上课不认真听讲、不遵守课堂纪律、品行不端等等,老师就可以动用戒尺对学生实施轻微惩戒,以达到让学生认识错误、改良习惯,心存敬畏、勤学上进的目的。

关于戒尺的使用,学校对数量、力度和惩戒部位都做了相关规定。例如数量不超过2个,只能惩戒手掌等。学校老师蔡川表示,“使用戒尺前,我事先通过微信和这位学生的家长进行了交流,家长对于使用戒尺表示了支持和理解。”

2018年,江苏省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召开了一场关于惩戒制度的听证会。参会人有教师、学生、家长,史有心理学专家和律师。讨论:该如何把对学生的惩戒权还给老师。校长李伟平说:”“我们知道会有很大的阻力,甚至会走上风口浪尖,但是这件事对孩子有益处,对社会有贡献,我们就要去做。”

(摘自《新浪看点》)

材料三


(摘自《百度图片》)

材料四:

其实,不难发现,老师之所以在惩戒上处于一个尴尬的情况,是因为缺乏对界限和细节的明确规定!

但除此之外,老师还需要家长的信任和理解。只有家校紧密合作,形成合力,才能给孩子营造更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希望每一个老师能守住自己的初心,每一件事都力求问心无愧。多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学以及其他老师的好做法,针对每一个不同的孩子要有不同的方法和态度。尽量地让自己对孩子的惩戒达到最好的效果:既不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又能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坚决不可以做的事情,什么是规矩,什么是底线。

希望每一个家长能多多理解和信任老师。家长对孩子的爱,大家都可以理解,但没有惩戒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如果没有适当的管教和惩罚,一味地迁就和溺爱孩子,只会让孩子越走越放肆,越长大越难以管教,走向社会,难免会经受更大的惩罚。

(摘自《搜狐新闻》)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上,教师不愿管、不想管学生,是因为教师教育学生会引起学生、家长的不理解,可能引发麻烦。
B.教师使用戒尺惩戒学生,需先和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家长对于使用戒尺表示支持和理解才能进行惩戒。
C.从社会调查统计看,多数人是支持教师行使惩戒权的,法律修订者可参考各项数据以便使法规更合理合情。
D.没有惩戒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没有适当的管教和惩罚,孩子长大会难以管教,会经受更大的惩罚。
【小题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是新闻报道,为了让学生不受教师滥用惩戒权的侵害,需要修改《教师法》,明确教师的教育惩戒权。
B.材料二是回顾2018年部分学校的探索实践,以资借鉴,介绍相关学校的实施细则以及教育者对此事的决心和责任心。
C.材料三是社会调查,关于教师是否可以适当行使教育惩戒权,赞同的多于反对的。需制定详细准则,让教师有规可依。
D.材料四是评论、思考,多角度分析问题,考虑问题较为全面,从现状、原因、做法、必要性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小题3】结合文本概括为什么要让教师拥有教育惩戒权?让教师拥有惩戒权,应做好哪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