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个能人造就一个企业。“老干妈”的成功其实就是陶华碧的成功。这位早年丧夫的女强人迫于生计抛家离子去南方打工,为了省钱,只能用自己提前做好的辣椒酱就着米饭一块儿下咽,由此让“老干妈”这个品牌在日后呱呱坠地。陶华碧租用当地村委会两间房子办起“老干妈”加工厂时已年过半百,但岁月似乎并未冲淡“女强人”创业的勇气与胆识。为了拓展市场,陶华碧起初用手提篮装起辣椒酱走街串巷地来回叫卖。时至今日,为保持灵敏的味觉和嗅觉,陶华碧坚持不喝茶,不喝饮料。
陶华碧格外倔犟与较真。过去20多年间,“老干妈”从未拖欠一分钱税收,贵阳南明区一次纳税大户评选大会上,税务部门少算了30万,将第一纳税大户“老干妈”弄到了第二。陶华碧对此不依不饶,不仅拒绝了税务部门颁发的奖品奖金,而且要相关领导在大会上公开给个说法才作罢。
陶华碧曾喊出了一句口号:“要把老干妈卖到外国去,赚外国人的钱。”如今“老干妈”远销到欧盟、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等45个国家和地区。彭博社报道,一瓶280克老干妈辣酱,美国亚马逊卖9美元;而在奢侈品折扣网站Gilt.“老干妈”被誉为全球顶级辣酱,售价接近12美元。当然,令“老干妈”最为骄傲的是,以“零缺陷”顺利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常规检查,成为贵州首家通过FDA检查的出口食品生产企业。
迄今,无论平面纸媒体还是电视网络空间,人们完全看不到“老干妈”的广告身影,但这瓶神一样的辣酱却以别样的销售路径铺展牢牢控制着市场,个中秘诀无非是“老干妈”一直行走在营销的原点,依托强有力的产品元素力量而存在,并为消费者提供极致的用户体验。而且这种凝聚到产品本身的过硬功夫,也让低门槛、易模仿的佐餐酱品有了门槛,追随者只能望洋兴叹。
食品之争,最重要的是口味之争,口味之争首先是抢占最普世的口味。“老干妈”的销量冠军产品风味豆豉热销多年,至今无一家产品能与其抗衡,其中奥妙就在于豆豉是发酵产品,属于复合口味,而“老干妈”很好地平衡了辣和香,恰到好处地满足了人们对这类特有口感的需求,并让最大多数消费者所接受。更厉害的是,“老干妈”卖了这么多年,无论什么时候买,去哪里买,味道都始终如一,这种高度稳定的品质就成了一般企业难以企及的竞争力。
上游原材料是决定产品质量最关键的因素。“老干妈”所用辣椒原料主产地在遵义,它要求当地供应辣椒全部剪蒂,且一只只剪,这样拣剪过的辣椒,再分装,就没有杂质了。不仅如此,只要辣椒供应户出了一次质量差错,“老干妈”就坚决切断与他们的合作关系。目前,“老干妈”与遵义当地联合建立了无公害干辣椒基地和绿色产品原材料基地,搭建了一条“企业十基地十农户”的农业产业链,老干妈90%以上的原料都于这一自产基地。
中低端人群是“老干妈”的目标客户,与此相应的就是低价策略。然而,低价不等于低质。一直以来,行业有人质疑“老干妈”包装土气,可就是从这个“土”字身上,“老干妈”挖掘出了对消费者的利益点:一分价钱一分货。包装便宜,那就意味着消费者花钱买到的实惠更多,而省下来的可都是真材实料的辣酱。也正是如此,多年来“老干妈”从未更换包装和瓶贴,而这种标识已固化为最深入消费者内心的品牌符号,甚至成为这一品类的标符。
在市场前端,“老干妈”与经销商之间也已形成了非常特殊的关系:“老干妈”不欠经销商一分钱,经销商也不能拖欠“老干妈”半毛利。因此,与很多快消品企业都在尽力将货物压在经销商手里完全不同,“老干妈”的经销商必须先打款,才能拿到货,甚至要到在打第二批货款时,才能拿到第一批货,而且“老干妈”不接受任何经销商退货。
“老干妈”如此厚实而坚定的市场底气,就是因为将产品做成了硬通货!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老干妈”现在取得的巨大成功,是从陶华碧用手提篮装着辣椒酱走街串巷辛苦叫卖、一点一滴地拓展市场起步的。
B.陶华碧性格倔强较真,不甘人后,认真履行纳税义务,坚决要求税务部门把“老干妈”评为贵阳南明区第一纳税大户。
C.“老干妈”产品的高质量是兑现陶华碧“要把老干妈卖到外国去,赚外国人的钱”的口号的根本保证。
D.在眼球经济、广告效应泛滥的今天,“老干妈”成功的经营模式却很好地诠释了“酒香不怕巷子深”。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陶华碧在艰苦生活中创制了独特的辣椒酱,年过半百创业对辣椒酱进行工业化生产,其勇气和胆识令人钦佩。
B.“老干妈”风味豆豉很好地平衡了辣和香,恰到好处地满足了大多数人各种口感的需求,为最大多数消费者所接受。
C.“老干妈”从来不打广告,它过硬的质量让本来低门槛、易模仿的佐餐酱品有了高门槛,将其他厂家挡在市场之外。
D.虽然“老干妈”产品定位于中低端人群,采取低价策略,但是过硬的品质,使其获得了“全球顶级辣酱”的美誉。
E. 文中写“老干妈”要求经销商先打款,后拿货,并且不接受任何退货,体现出“老干妈”对产品质量的自信,但也增加了经销商的风险。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请你说出“老干妈”长盛不衰的原因有哪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6 02:04: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什么汉字是方块字?这个问题虽然没有明确的考证,但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中便可窥见一斑。《淮南子》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在古人心目中,“天圆地方”,地是方形的,而且在这四方形地的尽头,还有撑着的柱子。从甲骨文可以看出,汉字基本上是方形。到了西周末年,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点已经完全成形了。此后,春秋战国时从篆书到隶书,汉字完成了一次飞跃,表现在字形上,就是从以前的圆润瘦长变成了方方正正的方块字。这种方方正正的写法,体现了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客观美——稳重、端庄、平衡对称,有一种周正之美。

虽然后来有了“龙飞凤舞”的草书,但每个朝代的正体字,仍然沿袭着工整的书写模样。最早的金文,即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都写得规规矩矩,在当时写字是件极其庄重严肃的事。到了周朝后期,各国纷争,文字异姓,但距离周最近的秦国,其正体字仍然是规正的篆体字。秦国灭六国,建立秦朝之后,正式立小篆为正体字。但在官方规定的正体字之外,秦简上还出现了一种辅助性书体,即后来的隶书,到汉代汉武帝年间,隶书逐步取代篆书成为正体字。此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盛行,成为官方认可的正体字,一直流传至今。

虽然书写方式不同,但对平衡对称、周正之美的追求却一直没变。唐朝时用科举制选拔人才,开了各种考试科目,书法就是其中一科。但是,不管是考哪一科,都要求“楷书字体,皆得正样”,文字与书写并重。因为文字书法的优劣关系到个人的功名和人生出路,所谓“升沉是系”,所以仕进者非常重视。当时颜元孙《干禄字书》的影响很大,这本字书是在颜师古的“颜氏字样”的基础上完成的,字分俗体、通体、正体三种写法。科举考试,官府文书,写字必遵正体。后来颜元孙的侄子颜真卿在湖州做官,将《干禄字书》书写上石。要想通过科举求仕进,就必须学习这样的干禄字。之后,端正秀丽的干禄字楷书成了一种程式化的写法,千字雷同,明朝时,为皇帝书写诏诰的宫廷书家,以沈度最著名,都擅长一笔这样的字,人称“台阁体”,清朝叫“馆阁体”。

不过,这样过分求统一的书写方式却破坏了书法的灵魂——对“势”的追求。古人写字,讲求一个“势”字,不仅指通篇的气势,更指每一笔的手势动作。把字写“活”,就是这个道理,有口气顶着,才能透出字里的精气神,这便是“见字如见人”的所指。书写动作连贯,做到下笔不悔,一气呵成,才能气韵生动。而要达成这样的功力,日积月累的训练便不可缺少,使肌肉也形成记忆。这种日复一日的临摹、书写,培育了中国古人最早的美学情趣,甚至成为一种人格训练。所谓“字如其人”,虽然后来多从道德层面解读,但其本意仍是强调一种认真的精神,写字如是,做人亦如是。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方块字发展历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块字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有关,因为在古人心目中,天圆地方,地是方形的,而且在四方形地的尽头,还有撑着的柱子。
B.甲骨文中的汉字基本上是方形,到了西周末年,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点已经完全成形,春秋战国时,汉字完成了字形从圆润瘦长到方方正正的一次转变。
C.秦朝时,小篆为正体字,到汉代汉武帝年间,隶书逐步取代篆书成为正体字,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成为官方认可的正体字。
D.古人写字讲求一个“势”字,要求书写连贯,下笔不悔,一气呵成。这是书法的灵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气韵生动的效果。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方块字方方正正的写法,体现了中国古人平衡对称、周正之美的追求,这种审美追求并没有因书写方式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B.虽然草书是“龙飞凤舞”的形态,但每个朝代的正体字仍然是工整的,即使是最早的金文,都写得规规矩矩。
C.因为文字书法的优劣关系到个人的功名和人生出路,所谓“升沉是系”,所以仕进者非常重视。如果学好端正秀丽的干禄字,就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谋求仕途发展。
D.干禄字楷书在明朝时被称为“台阁体”,在清朝时被称为“馆阁体”,虽端庄秀丽,但写法程式化,千字雷同,破坏了书法对“势”的追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淮南子》中关于女娲补天的传说是用来说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的,我们可以从这种方式中了解“汉字是方块字”的部分原因。
B.唐朝时选拔人才重视书法,要求“楷书字体,皆得正样”,文字与书写并重。颜师古创立的干禄字几经发展,成为科举考试、官府文书必遵的书写正体。
C.古人写字,不仅讲求通篇的气势,而且讲求每一笔的手势动作,即把字写“活”,透出字里的精气神,这便是“见字如见人”的所指。
D.在书写上,要达成气韵生动的功力,就必须进行日积月累的训练,使肌肉也形成记忆。这种训练也成为一种人格训练,体现了一种认真的精神。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铜石象棋
老 缺
老石爱棋,就像叶公好龙一样。叶公爱假龙,不爱真龙;老石爱棋,爱看不爱走。他是又爱又怕,想走,怕输,赢不了。可他棋艺太差,人们叫他臭棋篓子。他可以站在人家身后看一晚上,叫他走,他在板凳上坐下来,走一步,他就起来了说:“我不走了。”人家说:“光看不走,不准你看。”他笑笑,站在旁边,还不停地说:“走车,跳马,炮打过去啥。”
老石不会走棋,他有一副好棋。象棋见过不少,木的,象牙的,石头的,磁的,塑料的——各种各样,举不胜举。可老石一副棋真的很少见,棋身是磁的,包边是铜的,黄铜,一个个棋子磨得锃亮,金灿灿的。一方是白底红字,一方是白底蓝字,字是颜体,浑厚有力,还上过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好多人想买,还有人想买去巴结市长,老石不卖,他说这是祖传的,只能看,不能卖。
吴副市长好棋很有名气,他棋下得好,参加过市里象棋大赛,有名次,还是前十名呢。吴副市长爱棋,他还喜爱收藏象棋,据他秘书小毛讲,吴副市长的家真像个象棋博物馆,什么样的象棋都有。
这几天,市政府门前的桥上,突然冒出个棋摊子,不少人围在那里下棋。吴副市长的车开过来开过去也没有在意,小毛却很好奇,还把头伸出窗外看过好几回,就是不知道是干什么的,他叫门卫去赶过,门卫告诉他说,是摆棋摊子的。小毛就有点火了,竟有人敢在政府门前摆棋摊子,他挤进人群,当时眼睛就睁得像牛眼睛一般大,他棋见得多,从没见过这种棋,就更来气了,快走快走快走,这里不是你摆棋的地方。老石看了毛秘书一眼,不恼也不火,笑眯眯地收棋走了。
老石一走,小毛就后悔不迭,眼看到手的棋叫他轰走了,他每天看着大桥,桥上再也没有老石的影子。小毛心里不是滋味,跟市长这么多年了,知道市长爱棋如命,他要是把这副棋搞到手,他觉得他的地位和生活一定会改变。
小毛到处打听老石的下落,他跑遍了市里的棋摊子,有人告诉小毛说,那个臭棋篓子是山背石头湾的。石头湾吴副市长去过,是哪一年就记不清了,小毛也记不大清楚,因为路太难走,坑坑洼洼的,车子开得往左边倒,再往前走就往右边倒,去了一回小毛就不敢去了,生怕翻车掉进山沟。
老石住在石头湾,小毛要想得到这副棋,就得去石头湾。小毛去过三回,老石总是笑,什么话也不说,小毛嘴皮说破了,老石也不理,还幽默地说,不见鬼子不挂弦。他要见的是吴副市长,不是秘书小毛。
小毛没有办法,想要得到这副棋,只好请吴副市长出马了。石头湾是个穷村,市长听过石头湾的治贫方案,开完会,说去,但事情太多,一直没有去。听了小毛的汇报后,就很想去石头湾看看,到了石头湾,小毛带着吴副市长直接去了老石的家。老石很热情,烧茶倒水,递烟搬凳,就是不提象棋的事。小毛又是眨眼又是做手势,老石只说石头湾处处都是宝,完全不理小毛。吴副市长听得很仔细,不时地点点头。老石说得差不多了,最后说,他想跟市长走盘棋,不知市长敢不敢走。
小毛笑起来说:“你要和市长走棋,我和你打个赌,你要是输了,就把棋子交出来。”老石说:“我要是赢了呢?”小毛说:“这怎么可能呢?”吴副市长笑笑说:“那我就向你请教了。”老石起身就向山里走。
小毛急着喊起来,“你往哪去,不是说走棋的吗?”老石笑着说:“棋在山上。”路不好走,又窄又陡,一段石子路、一段泥巴路,走得市长浑身冒汗,小毛气喘吁吁。到了半山腰,出现了一个石料场,有各种各样的雕刻,目不暇接,吴副市长解开衣服,喘着粗气说:“原来这里全是宝哇。”老石站在一副石头象棋前说:“吴市长,咱俩杀一盘?”
吴副市长看着巨大的象棋,很惊讶,一个棋子足有四五十斤,棋盘有四五十米,他大脑里闪过很多画面,笑起来说:“我输了。”吴副市长再也不下棋了,三天后,石头湾开始修路了——吴副市长铲了第一锹。
三年后,不少人到山里来下巨石象棋,石头湾人开心地笑了。一天,吴副市长意外地收到一个包裹,一个红木箱子里装着一副铜石象棋,吴副市长拿着一个棋子,眼睛湿润润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设计精巧,善于铺垫。“他棋艺太差,人们叫他臭棋篓子”,表明人们对老石棋艺的评价,这种普遍的说法让老石难以承受,最后送出祖传的象棋。
B.小说情节个别地方设计不严谨。“他跑遍了市里的棋摊子”,以小毛的身份、工作特点,他不可能知道市里所有的棋摊,更不可能亲自去找。
C.小说善用俗语,增强了生活色彩、趣味。“不见鬼子不挂弦”,借广泛流传的电影中的台词来表明老石做事的底线,又使对方不至于难堪。
D.小说中人物多次用激将法但目的不同。小毛用激将法,是想得到老石的象棋;老石用激将法是想让吴市长感受石头湾人的辛苦。
【小题2】小说中“老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铜石象棋”为题目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郭永怀:永远的怀念

王向田

1909年4月4日,郭永怀出生在山东省荣成县西滩郭家村。1933年至1935年在北大物理系就读。抗战爆发后他辗转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半工半读。国难当头,坚定了郭永怀科学救国的信念,他认为要使国家强盛起来,首先要发展军事科学技术,发展航空事业。为此,他放弃了专修光学的夙愿,改学航空工程。

1940年9月,郭永怀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只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硕士论文,得到导师的赞赏。1941年5月,郭永怀来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在著名力学家冯·卡门的指导下从事跨声速流动的不连续解研究,以优秀成绩获得博士学位。那段时间在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工作、学习的中国人还有钱学森、林家翘、钱伟长等。

1946年,郭永怀受聘于美国康奈尔大学。此后的10年是他科研的黄金时期,他对跨声速理论与粘性流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人类突破声障做出了重要贡献。

郭永怀是怀着科学救国的愿望漂洋过海的。受聘于康奈尔大学时,他就向校方表示:“我来贵校是暂时的,将来在适当的时候就要离开”;在是否申请接触机密资料的表格栏中填了“不”;对于让他申请加入美国籍的来信,一概置之不理。他平时很少参加社交活动,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参加了“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康奈尔分会,经常和大家热烈地讨论祖国的未来。

1956年2月、6月,钱学森两次给郭永怀飞鸿传书:“快来,快来!……这里才是真正科学工作的乐园!”“请你到中国科学院的力学研究所来工作,我们已经为你在所里准备好了办公室,你的住房也准备好了,离我们也很近,算是近邻。”

在钱学森等人的召唤下,响应祖国建设需要,1956年11月,郭永怀拒绝了康奈尔大学的百般挽留,放弃优厚条件,回到阔别16年的祖国。

回国后,郭永怀把主要精力放在组织、领导国内的力学与国防科研上。张涵信院士回忆:“彬彬有礼的郭永怀先生,对力学工作十分严肃认真。他甚至连Supersonic是翻译成超声速还是超音速,Euler的名字为什么翻译成欧拉等都讲究。”

1958年1月,郭永怀出任《力学学报》主编。钱伟长已被打成右派。郭永怀了解钱伟长的学术功力,仍然请他任编委。一次,一位知名教授向学报投稿,钱伟长发现其论文中竟有51个基本错误,提出不宜发表。那位教授向编委会提出“左派教授的文章不许右派教授审查”,对此郭永怀不屑一顾,他说:“我们相信钱伟长的意见是正确的,这和左、右无关。”

1958年,教育界开展“教育革命”,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运动中也出现了“左”倾倾向。有些人通过向空中扔十字架用库达—儒可夫斯基定理不好解释,就认为这个定理不对了;通过观察荷叶上的水滴可自由运动,就说NS方程的边界条件是不对的;当时设计部门说,飞机的阻力现在还不能用边界层理论算,就认为边界层理论没用。他们请来郭永怀,想让他赞同这些“新发现”,不料郭永怀说:“我常想,一个新发现,要推翻什么东西,应该有以下工作。第一,要经过慎重的思考,你们说的问题,没有经过慎重的思考,只看到了表皮现象,就做结论。第二,要有真正的胆识,敢于做研究。你们对荷叶是很有胆量,但不是科学的胆识。第三,要有毅力,可以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要有非搞清楚不算完的毅力,你们不是这样,是凭一时的热情冲动。”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望着蘑菇云冉冉升起,郭永怀忘却了多年的紧张、疲劳,内心充满了喜悦和激动。为新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他贡献了全部心血。他经常亲临西北核基地进行试验。当时国内航线大都是苏制的中小型客机,既不舒适也不安全。为了节省时间,他总是乘坐飞机,尤其选择夜航,他说:“乘飞机节约时间,夜航打个盹就到了,第二天可以照常工作。”

他曾教导年轻人说:“我们这一代,你们及以后的二三代要成为祖国的力学事业的铺路石子。”

1968年10月,郭永怀赴西北核试验基地进行我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发射试验工作。12月5日,在返回北京汇报时,飞机在着陆前失事。悲痛的人们找到郭永怀的遗体,发现他和警卫员两人搂在一起将公文包紧紧抱在胸前,包中的机密材料完好无损。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到的还是祖国的利益。1968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授予郭永怀烈士称号。

【小题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学森给郭永怀飞鸿传书,既表达了盼其早日回国、贡献科研心力的急迫热切,又表达了对祖国这个“真正科学工作的乐园”的深情赞美。
B.张涵信院士回忆郭永怀对力学研究十分严肃认真,但认为进行重大军事科研的人连某些词语的翻译都讲究,有点主次不分,可能因小失大。
C.郭永怀对已被打成右派的钱伟长力挺深信,对政治挂帅、学术不精的教授不屑一顾,表明他学术至上,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难能可贵。
D.郭永怀教导年轻人的谆谆话语,既表明中国力学事业任重道远,更表达了前仆后继、克难奋进、铺路奠基、扎实科研的决心和期待。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郭永怀1935年就读于北大物理系,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合大学半工半读。他认为发展军事科学技术和航空事业是使国家强盛起来的首要条件。
B.郭永怀在多伦多大学,只用了半年多时间就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在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师从冯·卡门,以优秀成绩获得博士学位。
C.郭永怀受聘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在此度过了他科研的黄金时期,他对超声波理论与粘性流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人类突破声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D.郭永怀出任《力学学报》主编,在钱伟长已被打成右派的情况下,仍然请钱伟长任编委。有些人想让郭永怀赞同一些“新发现”,而郭永怀却不置可否。
E.郭永怀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之际,内心充满了喜悦和激动。他为新中国核武事业贡献了全部心血。
【小题3】郭永怀的爱国情怀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天鹅

小时候看过一场完整的《天鹅湖》,这是我所接受的最优美的古典教育。柔和的身体,动人的旋律,我无法确认具体的舞蹈动作与剧情之间的关联,但那被概括出来却依然抽象的美,慑服了我最初的情感。

天鹅以单纯的曲线勾勒出身形,它造型精湛,是高贵的典范形象。与孔雀风格不同,天鹅呈现的是简洁之美,此外,还包含了更多的庄严感。天鹅是赢得最多尊重的鸟。关于天鹅,人们说得已经太多了。布封著名的篇章赞颂着天鹅:“地上的狮、虎,空中的鹰、鹫,都只以善战称雄,以逞强行凶统治群众;而天鹅就不是这样,它在水上为王,是凭着一切足以缔造太平世界的美德,如高尚、尊严、仁厚等等。它有威势,有力量,有勇气,但又有不滥用权威的意志、非自卫不用武力的决心;它能战斗,能取胜,却从不攻击别人。”布封誉之为“太平共和国的领袖”。列那尔还有一个生动比喻:“它在池塘里滑行,像一只白色的雪橇。”的确,天鹅匀速而平静的游动,几乎不破坏水面的原有纹理,优雅至极。我听到的一个与众不同的对天鹅的评价来自我的朋友,她讽刺说,天鹅不过就是一只会装模作样的鹅。我这位朋友极端反对媚俗,只有那些被人遗忘之处,才能引起她的关心;大凡多数人趋之若鹜的,她一定会冷眼旁观——不知道这是“独”具慧眼,还是慧具“毒”眼。但她的态度恰从反面提供了证词,天鹅确乎获得了人们普及化了的热爱。

传说,大神宙斯曾化为一只天鹅与海仙之女丽达亲近。和女朋友约会要打扮成天鹉,可见天鹅是神钟意的模样。天鹅并不因此而傲慢,《丑小鸭》的故事展示了它在成长过程中的谦逊,直到成年,它依然保持着这一良好的习惯,温和地低下头颈。我一贯持有偏见,认为过于自知的美让人生厌,而对自己的美貌几乎一无所知的人,有种别样的可爱。

天鹅并不是体形最大的鸟,不是毛色最绚丽的,不是歌喉最悦耳的……但世间并无全面价值的美,我们所谓的无暇,仅是在一个狭小局部达到的自我满足,其实它只是一种令人愉快的谐调关系,实现了优点时缺点的最大比值,表现出美对丑的顽强克服愿望——说到底,只是把缺点放置到观察者的盲区上。绝对意义的美是非真的,正如高大辉煌的王鸟凤凰,是幻想中的杰作。如果天鹅拥有引人注目的体形,那么它也许会像驼鸟一样失去飞行能力;如果它拥有过于绚艳的羽毛,也许它们会成为花瓶里的独特级饰。世间的美好不是并行不悖的,有时一个优点竟会成为另一个优点发展的阻碍。原来,删减技巧的运用有时要大于增叠,正是众多的舍弃成就了天鹅。它在飞行高度上独占鳌头,可以在八九千米的高空连续飞行十余个小时,而普通的鸟只能达到四五十米的高度。有时候,谦虚并不取决于品德,而是眼界的问题。如果你所看到的范围足够宽广,你就会发现自己没有任何理由骄傲。高远的视线使它明白,骄傲仅是鼓励自信的方式,而非对比别人的自得——我由是理解天鹅的谦和。

(摘自周晓枫《鸟群——五重奏》,题目为命题人所加)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从自己小时候看《天鹅湖》写起,写饰演天鹅的舞者带给自己的最初的震撼,引出下文对天鹅之美的具体描绘。
B.文章多处运用对比来突出天鹅之美,如通过与孔雀的对比来表现天鹅造型简洁之美,通过与人的对比来表现天鹅不自知其美的可爱。
C.文章主要从外形、美德、游动的姿态、飞行的高度等方面来描写天鹅,突出了其高贵优雅与谦和,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D.本文围绕天鹅,回忆了《天鹅湖》,引用了布封和列那尔对天鹅的赞颂、朋友对天鹅的看法,又引入神话与童话,看起来材料芜杂,其实是形散而神不散。
【小题2】结合全文,说明文末“天鹅的谦和”的含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严复的“危言”
陆其国
严复(1854—1921),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他于1866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后赴英国留学,开始接触西方自然和科学学说。
据严复长子所著《侯官严先生年谱》记载,严复因受甲午战败刺激,于1895年开始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从而使“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词为国人所知。严复回国后,面对当时中国积贫积弱、国土被列强瓜分、民族尊严丧失殆尽、灾难频仍的危局,他坚决反对顽固保守思想,积极倡导变法维新,进行政治改良宣传。他在天津与人创办《国闻报》,撰写政论文章,还翻译和宣传西方学者有关自然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和学说,整整影响了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给他们以思想启蒙,为他们提供了与封建旧学作斗争的思想武器。
这时候的严复纠结于中国之患,一心思索中国何以会处于危局的原因。在《与张元济书》中,严复总结出,中国之患在于愚、贫、弱;三者中,“尤以瘉愚为最急”。所谓“瘉愚”,即治理及脱离愚昧。而要做到这一点,根本在于发展教育,开启民智。“民智不开,不变亡,即变亦亡。”这句话后来成为严复的名言。名言亦是“危言”,此“危言”非危言耸听之危言,而是危言危行、危言正色之危言。此危者,正也,即讲正直的话。严复在这句“危言”中,道出的即是对当时中国教育现状的忧思。显然,教育发展得怎么样、成败如何,直接关系到能否解决“愚”这一症结。
严复在愚、贫、弱三者中,认为“尤以瘉愚为最急”,应该说是找到了问题症结所在。虽说愚、贫、弱皆直指人的秉性与情状,但“愚”的指向更关系到人的头脑及精神本质,揭示着一些人的麻木、愚昧,及无知的下意识。他告诉人们,贫可以通过改变而致富;弱可以通过改变而为强,只是有个前提,那就是祛愚。愚而不自知,这才是真正可怕的。愚不祛,便不知贫、弱为何,或者即使处于贫、弱之境,也会麻木于贫、弱而无意改变,也就无从“瘉愚”。这也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自号“新民子”的梁启超办《新民丛报》,其用心即在改造愚昧、落后、保守的国民性,使中华民族成为“新民”,他坚信“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再来看严复开出的祛愚药方:发展教育,开启民智。由于严复不仅揭橥了当时“中国之患”的症结,还提供了开启解决这一症结的“钥匙”,后来被誉为“南开之父”的教育家张伯苓,就毅然接过了这把“钥匙”。张伯苓在谈起办南开学校的目的时说,“窃以为我中华民族之大病,约有五端:首曰‘愚’。千余年来,国人深中八股文之余毒,民性保守,不求进步。又教育不普及,人民多愚昧无知,缺乏科学知识,充满迷信观念;次曰‘弱’。重文轻武,民族志气消沉。三曰‘贫’。科学不兴,灾荒迭见,生产力弱,生计艰难。加以政治腐败,贪污流行,民生经济,濒于破产”。张伯苓所指“五端”,前三端与严复指陈的“中国之患”三者不谋而合。后二端一为“散”,一为“私”。前者是他有感于“整个中华民族有如一盘散沙,而不悟‘聚者力强,散者力弱’、‘分则易折,合则难摧’之理”;后者是他有感于国人多自私心,少公德心;鼠目寸光,“其流弊所及,遂至民族思想缺乏,国家观念薄弱”,有鉴于此,“故追随严范孙先生,倡导教育救国,创办南开学校”。
无论是严复所发“危言”,抑或张伯苓所陈“五端”,殊途同归的是,他们的目的皆“为培养救国建国人才,以雪国耻,以图自强。”(张伯苓语)明乎此,也就明白,今天我们重温严复的“危言”,应该仍然不失其意义。
(选自《杂文月刊》2015年第2期)
相关链接:
①严复(1853~1921),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初名传初,后易名宗光,字又陵,又字几道,别号尊疑、尺盦等。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
严复毕生最大的贡献,是对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的翻译介绍。其第一部,也是影响最大的译作,是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书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给面临民族危亡的中国先进分子以爱国救亡、维新变法的理论武器。他还提出信、达、雅三条翻译准则,至今仍为致力译事者所尊崇,引为楷模。
(摘自《辞海》)
②在对中国传统儒学的态度上,一方面,他竭力批判以原教旨的方式来对待儒家的古训,他对于“学术之非,至于灭种”的守旧的儒家“原教旨主义”的批判,可以说是力透纸背。另一方面,这并没有使他走向激进的反传统主义。相反,他始终主张从儒学传统中寻求凝聚“国性”的资源。
(摘自萧功秦《严复:一个被长期“误读”的思想家》)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由于甲午战争的爆发,严复决定于1895年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从而使国人知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词。
B.严复回国后,与人创办《国闻报》,撰写文章,翻译著作,宣传西方学说,积极倡导变法维新,进行政治改良宣传。
C.严复总结说,中国的忧患在于愚、贫、弱,只要“瘉愚”做到了,就能开启民智,摆脱眼下的困境。而教育的发展、成败,关系到能否解决“愚”。
D.严复的“尤以瘉愚为最急”,找到了问题症结,并由此开出发展教育,开启民智的祛愚药方,这也催生出张伯苓“五端”思想。
E.无论严复的“危言”还是张伯苓的“五端”,都是想要培养救国建国的人才来雪耻自强,这也是现在我们重温严复“危言”的意义所在。
(2)作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为救亡图存做了哪些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严复的“危言”和解决的办法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你认为在当时的中国是否可行?试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