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德国现有的3000万个工作岗位中,至少有1800万个都可以被智能机器以及软件取代。最基层的操作工种中有86%的的工作岗位可以被机器人替代;坐办公室及从事文秘工作者最为危险,约190万个工作岗位将受到威胁;受影响严重的行业还有仓储、邮政以及快递业(150万)、零售业(120万)以及保洁行业(120万)等。
早在20世纪70年代,德国就开始了“机器换人”的过程。时至今日,德国工业领域每万名工人配备机器人292台,仅次于韩国和日本,排名全球第三。在此期间,德国通过政府长期资助、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扶植起了自己的机器人产业和人才梯队。德国还引领欧盟成立了专门机构,对欧洲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进行长期研究,并实施了规模庞大的民用机器人研发计划,投入大量资金研发可用于医疗、护理、家务、农业和运输等领域的机器人。
(摘编自《德国工业4.0全面布局人工智能机器人会抢走谁的饭碗》)
材料二:

(摘自中国产业信息网)
材料三:
8月22日;世界机器人大会2017论坛环节开幕,展会部门将在8月23-27日对民众开放。活动现场,新浪科技等媒体对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进行了采访。
新松公司隶属中国科学院,是一家以机器人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上市公司,其产品线涵盖工业机器人、洁净(真空)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及智能服务机器人五大系列,其中工业机器人产品填补多项国内空白。
公开数据显示,在2015年,我国的机器人替代率只有0.23%,国际平均替代率是0.58%,这意味着中国有99.77%的工作还不能被机器人替代。谈到近两年的机器人发展成果,曲道奎表示,替代率低的一个影响因素是因为我国的人口基数大,但保有量的增速有了明显的提升,2016年同比增长30.9%。市场需求空间还很大,机器人密度低说明了市场空间的潜力。
机器人产业发展将促进制造业发展,但双刃剑的另一面可能是失业率的提升。曲道奎认为,由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驱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与前三次工业革命存在一个明显差异一一机器的功能。前三次革命中,机器取代的都是“人类的肌肉”,但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是对智能的取代。在数字领域,服务领域,媒体行业,传统的、低智能的工作将会被机器取代。
(摘编自《新松机器人曲道奎:机器人会取代人就业将重新定义》)
材料四:
“我国已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规模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今年上半年生产完成5.9万台,同比增长了52%。我国占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的比例将从25%提升到30%以上。”辛国斌说。
这样快速发展的市场,显然极具潜力。而对于机器人这样一个没有先例的新兴产业来说,要充分释放其潜力,必须建立开放共赢的全球合作新体系,这已成为本届机器人大会嘉宾们的共识。
以色列机器人协会主席ZviShiller表示,非常期待“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以两国在机器人领域加强合作,“机器人行业现在还比较小,很多投资者都喜欢去投那些很快就可以看到成果的东西,但是不能所有人都去摘已经成熟的果子,必须要有人种树。以色列和中国的机器人行业应该相互合作一起种树”。
“俄罗斯非常愿意和中国进一步在机器人领域开展合作,我们可以共同开发全球机器人市场。”俄罗斯机器人协会主席VitalyNedelskiy说,机器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对人类来说安全易用的协作机器人。这个领域需要使用人工智能和深度机器学习技术,俄罗斯的科学家和中国的机器人公司可以携起手来,一起在这个领域进行更多突破。
(摘编自《世界机器人大会展示中国机器人产业新突破》)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机器人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德国工业机器人的使用率居于世界前列,他们有政府的大力扶持,涉及领域广泛,分工更加细致。
B.材料二近年来全球和中国工业机器人销售额均在迅速增长,中国市场自2015年-2016年快速增长后逐步趋于平缓,但平均增长率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C.材料三新松公司的产品涵盖工业、洁净、移动、特种及智能服务机器人五大系列,填补了多项世界空白。
D.材料四我国工业机器人的比例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左右,市场潜力巨大,亟需建立全球范围的合作共贏新体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运用了大量客观数据,阐述了德国很多工作岗位被智能机器人替代这一现象。德国工业领域每万名工人配备机器人数量,高于韩国和日本,排名全球第三。
B.材料二中全球和中国工业机器人销售额都在快速增长,图表中显示中国工业机器人增长率最高的年份是2016年,这一年是工业机器人本体市场规模增速最快的一年。
C.材料三中我国机器人替代率明显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但保有量的增速明显高于国际水平,新松公司总裁曲道奎预测:不久的将来我国机器人可能会起到引领作用。
D.材料三中机器人产业的飞速发展一定会取代数字领域、服务领域及媒体行业,传统的、低智能的工作,使失业率提升,大部分人失业会成为常态。
E. 材料四中国机器人行业和人工智能发展迅速,这引起了国际相关国家的关注,开展全球化合作将会推进这一行业的深入发展。
【小题3】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机器人行业的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2 09:02: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炮台山遗骨

陈力娇

水路被苏联红军接管,旱路有地方武装把持,只有沿张广财岭一路西逃。山高林密,气温骤降,饥寒交加,开拓团民死伤无数。到了十一月,他们身上还穿着单衣,实在顶不住寒风的袭扰,才从炮台山上走出来,住进了吉兴村难民营。

这时候,聚集在这里的一万多名开拓团民,已经死伤过半。

当地的民主政府号召老百姓,去救救他们吧,不然这些日本人都得死在这。中国的老百姓心是善的,他们虽在心里恨着他们,恨他们抢了他们的土地,占了他们的房屋,饿死了他们的孩子,但一看到他们落魄成这样,就一切的恨都不是恨了,钟老头走在难民营的街道上,满大街都是奄奄一息的开拓团民。仅有的两百间房子都住满了,马房也住满了,院子也住满了,人群一直沿乡路伸出两里远。

钟老头想,尽可能地领养一个吧。但却不知领养哪一个。

到处都是躺在地上的妇女和孩子。有一个女人见他走过来,吃力地抬起头,她已经站不起来了,就躺在地上和钟老头说:“国的回不去了,日本不要我们了,病的多多,救孩子一条命吧。”说完泪流满面。

钟老头停下脚步看她的孩子,大的六七岁,小的三四岁。大的还有活气,坐在母亲身旁冻得哆嗦成一团;小的则快死了,气息微弱,眼看着就睡过去了。十一月寒冷的天气,土地结着冰,孩子尿出的尿,已把他的衣角粘牢在地上。

女人的眼泪催促着他,抱走哪一个呢?哪一个都会给他的生活增加不可想象的负担。但是他们马上就要死了,眼看着他们死掉吗?钟老头脱下自己的棉大衣,铺在地上,把小的抱起来放在上面,想抱起就走,却看到大的也在眼巴巴地看着他。狠狠心,把大的也放在大衣上。

地上的女人露出了苦楚的笑,笑过后闭上了眼睛。

钟老头把两个孩子抱回家,钟老太把他们洗干净,一边放在热炕头的被子里暖着,一边喂他们吃小米粥。一碗粥下肚,两个孩子活了过来,他们没有哭闹,温暖让他们忘记了妈妈。钟老太熬了一个通宵,用自己的衣服给他们一人改做一件小衣服。

人是救了,日子却难熬了。

每天钟老头天不亮就起床,用他那匹瘦马为别人家拉东西,挣得少量的工钱,买回少许的米,勉强够两个孩子糊口。他和老伴则吃秋日里留下来的冻白菜和山蘑菇,或上山找积雪下面的野果和橡子。

转年春天来了,积雪融化了,万物开始复苏,一家人总算有了盼头。大孩子已经恢复元气,能满地跑,帮着钟老太做饭填柴了;小的也能满炕爬,趴在窗台上等钟老头给他带吃的了。他们都叫钟老头爹,叫钟老太娘,甜甜的声音,哄得老头老太乐得合不上嘴。

这天,钟老太答应给他们做粘米饼,大的就到院子里为钟老太抱柴。他站在柴草垛前好半天都不动地方。钟老太出来接他,见他发愣,就问:“想啥呢?”他吸了吸鼻子,指指吉兴村的方向。钟老太问“那里有什么?”孩子说:“味儿。”又吸了吸鼻子。

孩子一闻到这味就指指吉兴村,可是吉兴村有什么呢?什么会散发这种味道呢?

钟老头这天回家,对钟老太说:“你把我最破的衣服找出来,我要去抬尸体了。”钟老太吃了一惊,钟老头接着说:“吉兴村开拓团民的死尸都烂了,雪一化,他们都从积雪里钻出来,一拎不是掉胳膊就是掉腿,再不抬就成泥了。”

钟老太问:“往哪抬呀?”

钟老头回答:“往炮台山抬。”

钟老太说:“那你可得想办法带一点白酒,浑身上下喷一喷,别着了魂。”

钟老头说:“哪有那么多酒呀,三天三夜都运不完啊。吉兴村的菜窖里、壕沟里、大树下,到处都是死尸,人摞人,都成垛了。”

钟老太叹了口气,说:“这些日本人,豪横时比谁都豪横,没想到死得这么惨,他们的国家也真的,自己人都不当回事,难怪那么欺压中国的老百姓。”

钟老头去抬尸了,每天都是天不亮就去,晚上天黑透了才回来。

但是第五天钟老头中午就回来了,回来后悄声地对钟老太说:“怎么办?我看到孩子他妈了,她也在死人堆里,我一眼就认出了她。你说,也烧吗?”

钟老太说:“怎么能烧呢?入土才为安啊。”

钟老头说:“不烧埋不起呀,再说胳膊腿都不知谁是谁的了。”

钟老太问:“孩子他妈也是吗?”钟老头摇摇头。

钟老太说:“那你把她藏在背旮旯里,晚上我们俩去把她埋了。”

他们说这话时,两个孩子趴在窗台上,望着他们俩双双在哭。

钟老头说:“快,快去哄哄,他们听懂了。”

钟老太回屋了,钟老头重返炮台山。森林在呜咽……

(有删节)

(注)1945年8月15日,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战争结束了,然而移居中国东北数以十万计、已无男丁、仅剩下老弱不堪的妇女儿童的日本开拓团民被日本政府抛弃,开始了艰难的逃生之路。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二自然段以简练的笔墨描述了山高林密、天寒地冻的恶劣自然环境和日本开拓团民饥寒交迫、走投无路、死伤惨重的窘境,为下面的故事张本。
B.小说以事情的发展为顺序,讲述了钟老头夫妇收留——抚养日本孩子——抬运开拓团民尸体——单独掩埋孩子母亲遗体的故事,情节简单而又曲折有致。
C.小说刻画人物除了简洁的对话描写与叙述外,也运用细节描写,如领养小孩时“孩子尿出的尿,已把他的衣角粘牢在地上”,面面真切,宛如特写镜头。
D.小说以“炮台山遗骨”为题,颇有深意: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启发读者深思造成这一人间悲剧的社会根源。
【小题2】请结合上下文,分析理解文中面线句子的含义及蕴含的情感。
①国的回不去了,日本不要我们了,病的多多,救孩子一条命吧。
②这些日本人,豪横时比谁都豪横,没想到死得这么惨,他们的国家也真的,自己人都不当回事,难怪那么欺压中国的老百姓。
【小题3】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作者在文中描写两个日本孩子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国古代历史上生活着一类特殊群体,他们不以官职论高低,不以财富论成败,进可拜将封相,退则遨游山野,功成不倨,恃才不傲,平生致力于修身养性,治国安邦,这就是“士”。士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升华和瑰宝,其立身之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其结晶则是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民族精神。
古代的“士”是指介于大夫与庶民之间的阶层。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处于“官”与农工商“小百姓”之间的“各界人士”,尤指古代的读书人。士的社会特征就是不当官,不掌权。一旦当官就叫“步入仕途”或“入仕”。按这个特征来界定,如今仍然存在着“士”这个阶层。教授、专家、学者、作家、记者等卫生界、教育界、科技界、文艺界、商界及其他各型的知识分子,凡“学而不仕者”,皆属士的范畴。传统的士讲风骨,重操守。尽管他们经济上处于附庸地位,却极自尊,重义轻利。士尊崇的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他们向往立功、立德、立言而作不朽之人;他们以国为家,倡导“天下为公”;他们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腰无半文,心忧天下”是他们的写照。指点江山、著书立说、“志在天下”是他们的社会属性。士的社会特征及属性,决定了他们创造及发展的文化内容,由人及家,由家而国,由“小术”至“大道”,无一不与国家民族有关。 
当道者对士的态度大多优礼有加,故“礼贤下士”之古风作为美谈。这种文化土壤栽培出的中国读书人,历来将读书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关心国事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优良传统,这是其他各国没有的社会及文化现象。
中国的士人之“气”,由于恪守的原则太多,往往有几分执着的“呆气”。故士人虽有可敬可爱之处,却往往被视为迂腐的“书呆子”。尽管如此,士仍有着不可小视的社会能量。由于他们居于承上启下的社会地位,又无权以谋私,加之有一定的文化积累,故往往能以较客观的眼光来洞察社会。有时甚至有“一言九鼎”“一言兴邦”的社会效应。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并不是单一的儒家文化,而是融会了诸子学说的“士文化”。士文化的本质,于人讲立身,于国论治道。这种文化尽管萌生于封建时代,但它并不是封建文化,而是饱含善良文化基因、刚柔并济、博大精深和充满了人性和理性的智慧型民族文化。孔子的“民不患寡而患不均”,是均贫富、缩小差距的最早立论。而士文化所憧憬的“大同”社会就是中国古版的“共产主义”。令西方不理解的是,中国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但不崩溃,反而如日中天?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可提供历史的答案。
中国的士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文化景观,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否则,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是无法解释的。中国革命之所以取得成功,法宝之一就是团结党外的仁人志士。仁人志士的共同标准就是爱国。尽管大一统的封建社会一开始就对士及士文化有过“焚书坑儒”灭绝性的剿杀,更有长达1300多年制度性地长期禁锢与扼杀,但士人及士文化中以国为家的浩荡之气却与世长存,雄风不衰,并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国魂”。
(节选自《中国的“士”与“士文化”》,有删改)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草根阶层的灵魂,其结晶是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民族精神。
B.士是古代历史上一类特殊群体,其不以官职、财富论成败,懂进退,知取舍,既可拜将封相,也能遨游山野,致力于修身养性、治国安邦。
C.古代的“士”多指读书人,其具有鲜明的特征,即不当官,不掌权。延续至今,社会上仍然存在着“士”这个阶层。
D.“志在天下”是士的社会属性,这决定了他们由人及家,由家而国,由“小术”至“大道”,将自身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的士讲风骨,重操守,尽管其经济上处于附庸地位,却极自尊,重义轻利,尊崇气节,向往立功、立德、立言而做不朽之人。
B.中国传统文化是儒家文化,于人讲立身,于国论治道,它饱含善良文化基因、刚柔并济、博大精深,富有人性和理性及高度的智慧。
C.文章围绕“士”展开,阐释了“士”阶层的内涵及表现,阐明了“士”的本质特征及在历史上的地位,论述了“士文化”的影响。
D.士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文化景观,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无可替代,士文化中以国为家的浩荡之气雄风不衰,成为民族特有的“国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吃嗟来之食”“不为五斗米折腰”等品质和“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士人的操守。
B.中国的士人社会地位、社会属性、优良操守及个人学识,使得他们在辅佐当权者的时候,能够以较客观的眼光来洞察社会,并提出较科学合理的建议。
C.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当权者对士人的态度是矛盾的,既利用又警惕,正是因为当权者的长期禁锢与扼杀,士文化的生命力才更加旺盛,并与世长存。
D.中国士文化尽管萌生于封建时代,但并不是封建文化,而是智慧型民族文化。它以儒家文化为主体,融会了诸子学说,憧憬“大同”,具有爱国色彩。

同类题3

   王禹偁没有发生多少作用;西昆体起来了,愈加脱离现实,注重形式,讲究华丽的词藻。梅尧臣反对这种意义空洞语言晦涩的诗体,主张“平淡”,在当时有极高的声望,起极大的影响。他对人民疾苦体会很深,用的字句也颇朴素,看来古诗从韩愈、孟郊、还有庐仝那里学了些手法,五言律诗受了王维、孟浩然的启发。不过他“平”得常常没有劲,“淡”得往往没有味。他要矫正华而不实、大而无当的习气,就每每一本正经的用些笨重干燥不很像诗的词句来写琐碎丑恶不大入诗的事物,例如聚餐后害霍乱、上茅房看见粪蛆、喝了茶肚子里打咕噜之类。可以说是从坑里跳出来,不小心又恰恰掉在井里去了。再举一个例。自从“诗经”“邶风”里“终风”的“愿言则嚏”,打嚏喷算是入诗的事物了,尤其因为郑玄在笺注里采取了民间的传说,把这个冷热不调的生理反应说成离别相思的心理感应。诗人也有写自己打嚏喷因而说人家在想念的,也有写自己不打嚏喷因而怨人家不想念的。梅尧臣在诗里就写自己出外思家,希望他那位少年美貌的夫人在闺中因此大打嚏喷:“我今齐寝泰坛外,侘傺愿嚏朱颜妻。”这也许是有意要避免沈约“六忆诗”里“笑时应无比,嗔时更可怜”那类套语,但是“朱颜”和“嚏”这两个形象配合一起,无意中变为滑稽,冲散了抒情诗的气味;“愿言则嚏”这个传说在元曲里成为插科打诨的材料,有它的道理。这类不自觉的滑稽正是梅尧臣改革诗体所付的一部分代价。

(节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

【小题1】请概括梅尧臣的诗歌风格。
【小题2】如何理解划线句子的含义?
【小题3】从材料看,怎样才能摆脱西昆体“意义空洞,语言晦涩”的毛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今天更值得“官宣”的是什么

晁 星

①这几天,一对明星结婚带大了“官宣体”。一时间,五花八门的“官宣”刷屏。在这场全民娱乐中,脱颖而出的是人民日报新媒体发出的一张“号外”: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再看54年前的报纸,泛黄的铅字难掩当时的举国振奋,同友们不由感慨:“这才叫‘官宣’!”

②到底什么是一个时代最值得关注、最值得“官宣”的大事?

③就拿10月16日来说,没有54年前那团蘑菇云的腾空而起,“中国就不能叫有更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15年前,神舟五号成功着陆,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如果说这些都已是历史,那不妨再看今朝,“官宣热”的同时,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宣布一颗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南仁东星”,意在纪念将“中国天文学带到世界第一梯队”的“天眼之父”南仁东。可以说,恰是这些国之重器,莫定了中国的崛起之路:恰是这些科学巨匠,夯实着中国的实力根基。但遗憾的是,这些本该大书特书的内容,分得的流量却不多。

④“官宣”是一个切口,从中我们看到注意力资源的滥用与失衡。娱乐新闻可以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但类似消息不该是全民追捧的“主食”。虽然众多心无旁骛的科学家并不在乎自己获得了多少关注,更不需要所谓“热搜”“名气”,但就整个社会而言,如果大部分人对这些默默奉献的国之栋梁知之甚少,对事关家国命运的大事要事不甚关注,无疑是一种危险。在瞬息万变的今天,假如国人一味在“小时代”的浮华轻飘、熙熙攘攘里沉溺,不仅视野与格局越缩越小,更会消解掉蓬勃向上、锐意进取的精气神。长远来看,这也是对大时代大未来的不负责。今天我们翻出老报纸,尚能鲜明感受到那一代人比学赶超、心系家国的赤子之心,我们更该发问,这个时代需要留下什么,又能让子孙后代记住什么?难道希望后人回溯今日时,看到的大热号外都是娱乐圈动态吗?

⑤流量重新聚焦,这不仅是适时纠偏,更是时代所需。当此之时,“中国号”正行进至复兴路上的关键一站,中国人念兹在兹的小康梦可望可即。然而,“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我们国家各个发展领域的“娄山关”“腊子口”不少,外部环境又波谲云诡,可以说是激流之上、不进别退。作为一分子的你我,关注什么,思考什么,憧憬什么,展现出什么样的精神面貌,构成了这个社会的底色,影响着国家发展的走向。享受岁月静好当然可以,但切莫被莺歌燕舞、纸醉金迷蒙蔽。与大时代和大叙事的疏离,其实是另一种对未来的不负责。

⑥什么是今天值得“官宣”的大事,是一道所有人都该好好思考的命题。这其中,媒体当有使命感,在流量与责任的权衡中,在放任与引领的博弈中,作出鲜明的选择。“能让中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有一帮人在拼命,不是我一个人,一帮人全是这种心态,我们在一块儿可热闹了,这是一个群体。”这是巨匠的心声,更是这个时代的潮涌。更多“官宣”那些“大写人生”“大国故事”,关注这个澎湃的时代,我们方能书写厚重的大历史。

结合文本,概述如何走出“官宣”的误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亲爱的土地
安晓斯
麻根叔躺在床上睡不着,一会儿开灯,一会儿关灯。
麻根婶就烦了。整夜整夜不睡,哗哗啦啦地不知道在写啥,费多少电。就嚷。麻根叔只安静了那么一小会儿,又是一会儿开灯,一会儿关灯。
麻根婶就不说话了。自从与儿子们分了地种,麻根叔的体力活儿是轻松多了,可心事却重了不少。
三年前,两个儿子都劝麻根叔把自家的四亩责任田,流转给沁水湾的老金专业合作社种植。麻根叔说,为啥?为啥?我种了一辈子的地我自己会种。你们不愿种你们就流转吧。两个儿子无奈,就和麻根叔分了地。
麻根叔早知道两个儿子不愿种地。大儿子经营着几辆大货车,生意做得还不错。二儿子开着个超市,种地的事从来都没问过。这些年,家里这几亩地都是麻根叔在种,只是农忙季节,两个儿子才过来搭把手。
可分了地,麻根叔就没了活儿干。这让麻根叔很生气。因为该浇地了,麻根叔就去地里。一看,浇过了。找到流转儿子土地的老金。老金笑笑,晚上浇地,看不清,水都流到您老的地了,我还上了复合肥哩。算了,就不收老叔您的水钱化肥钱了。把麻根叔也说笑了。收我钱,你还得赔我钱呢,谁叫你浇我的地了?谁叫你给我的地里施化肥了?
今年的小麦长势不错,该是个丰收年景。麻根叔早早地就让麻根婶准备好袋子,省得收新麦子时慌张。过了几天,麻根叔和麻根婶到了自家地块,傻眼了。黄黄的小麦没了,只看到了麦茬和麦秸。心里就想,老金你敢把我的麦子也收了,算你小子有种。这次不会和你罢休。老两口回到家,发现门前放着一堆新麻袋。摸摸,全是小麦。算算,自家的一亩地也不应该收这么多啊。找到老金。老金正在合作社办公室里喝茶。麻根叔说明来意,老金说算了,合作社收的麦子多,不在乎您老的那点儿小麦。倒是弄得麻根叔不好意思了。
秋季种玉米,麻根叔更上心了,三天两头地去自家的地里查看出芽状况。却又是“被”夜里浇了水,施了肥。老金说,麻根叔您看啊,我浇水时水乱流,挡不住啊。化肥您老也别上了,我浇水时都按科学施肥方法上够了。您老这一亩地,我让科研人员集训了,土壤里缺的元素都补上了,今年的收成会更好。您就放心吧,少不了您老的粮食。
抽完了一袋旱烟,麻根叔笑笑说,老金你小子不要给我耍心眼儿,我这一亩地说啥也不会流转给你。老金喝了口茶,递给麻根叔一支中华烟。您老尝尝这中华烟,看看比您的旱烟强不强?说不吸不吸,麻根叔还是接了烟。心想老金这小子真是发了啊,办个合作社就整天喝茶吸中华,还开着小轿车。
老金给麻根叔续了茶水,又递给麻根叔一支中华烟。商量个事呗,麻根叔。您老过去当过村里的会计,就来我这里干呗。我这里正缺个会精打细算的能人呵。说得麻根叔心里痒痒的。停了一会儿,麻根叔就笑笑说,那你小子就顺道把我的地弄走了不成?没了地我以后种啥……
折腾来折腾去,麻根叔就是睡不着。后半夜,麻根叔就悄悄穿衣起床,轻手轻脚地锁好门,向村外走去。他是要去自家的那块地里再看看。天明就要和老金正式签订流转土地合同了,他想再去看看自己种了多年的那块地。
黑漆漆的田野,到处弥漫着庄稼的清香。
麻根叔坐在田头,一袋袋地抽着旱烟。深秋的玉米叶子被风吹得沙沙作响,好像是在和麻根叔滔滔不绝地说着话。麻根叔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厚厚的信封,从里面抽出一沓稿纸,用打火机点燃了,一张张地烧起来。麻根叔一边烧一边自言自语,不是我不愿侍候啊,实在是我种不成了啊。我的心思都写在上面了,都是心里的大实话啊……
天快亮时,麻根叔才回到了家。就见麻根婶戴着老花镜在看一沓稿纸,边看边笑。老太婆,你偷看我写的东西了。那是草稿,写得有点儿乱。
麻根婶笑着说,想不到你老了还会写“情书”啊。你看看——亲爱的土地,我想你……
(《小说选刊》2014年第5期)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一会儿开灯,一会儿关灯”这一细节出现两次,“开”“关”的动作意在交代麻根叔睡不着觉,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自从和儿子们分了地种后,麻根叔即使到了农忙季节自己也能忙得过来,两个儿子便不再过来帮忙,这使得父子的关系越来越远。
C.老金的合作社无偿地帮麻根叔浇地,没有被感谢不说,结果却被麻根叔赖上硬要老金赔钱,这说明麻根叔是一个无理取闹的农民。
D.在麻根叔与老金交手的几个回合中,麻根叔以勤奋来应对老金的暗中帮忙,可还是不敌老金,最终和老金签订了流转土地的合同。
E. 小说在塑造人物时,除了使用了动作、心理等描写,还在典型环境中暗示人物的心理,如漆黑的田野中弥漫着的庄稼的清香映衬了麻根叔对土地的热爱。
【小题2】小说结尾处,作者安排麻根婶与麻根叔围绕“情书”展开对话的情节有何作用?
【小题3】小说中的“麻根叔”具有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