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菩 萨

于中飞

钢凿敲打石料的叮叮声,是在一个初秋的清晨骤然响起的。那时候,远方的天际飘浮着绚丽的朝霞,火红的朝阳把整个天地映衬成一片耀眼的红。四叔裸露着黝黑的胸膛,在石料堆里把赢瘦的腰身紧紧绷成一张弓。

四叔说,我要为老郑立尊像。

四叔曾是方圆百里最有名的石雕工匠。一块块大小形态各异的石头到了四叔的手里,立刻就有了生命,花鸟虫鱼、龙凤狮子、菩萨罗汉……四叔因材施艺,相石、打坯、雕刻、封蜡、润色;或浮雕,或镂雕,或圆雕。四叔能把石头玩出花儿来。据说,四叔雕的观音菩萨,不论站在哪个角度,都能让人感受到菩萨洞悉万物的眼神。早些年的时候,方圆百里的庙宇都以有四叔雕琢的观音像为荣。

四叔存有这个念头时日已久。这个念头日日夜夜抓挠着四叔的心,令他寝食难安。

其实,如果不是两年前的那次意外,四叔早就实现了他的心愿。那次意外,让四叔的视力接近于零。确切地说,现在的四叔是个瞎子。

一个瞎子要为人雕刻石像,听上去匪夷所思。

其实,很多时候,瞎子的感受要比我们这些正常人来的真切得多。

石是好石,青褐色,高约两米,略圆,底端略粗,像一根倒立的萝卜。看材质,细腻软绵,似釉了一层彩,散发出温润的光泽。这石头是四叔托人在市面上转悠了半年多才寻得的。石雕用石有讲究,沙粒要细,密度要紧,不能有明显的纹路。其次,还要选用向阳石坡的石头;向阳的石材,久经风吹日晒,该风化的已风化,不会龟裂崩刀,雕琢起来放心。

四叔侧了头,闭了眼,枯枝般的双手在石料上来回摩挲,极小心,极缓慢,似在鉴赏一件绝世的宝物。四叔摸一阵,想一阵,凿一阵。再摸一阵,想一阵,凿一阵。

清脆的叮当声中,月余时间过去了。粗凿,精雕,大的小的方的圆的各种凿子轮番用了个遍后,石像逐渐有了显山露水的意思。再月余,人物的轮廓便出来了。石像为一正襟危坐的花甲老者,长眉细目,端庄慈祥,一手抚膝,一手平托一物,昂首挺胸直视前方,一脸的庄重肃穆,凛凛然神圣不可侵犯的样子。

村人啧啧称奇,神了!瞎子也能干出这活计!

哟,这雕的不是老郑吗?

四叔咧咧嘴,舒展眉头,笑了,“是老郑。”四叔说。

哎,不对呀!村里修路那阵,老郑风里来雨里去,和咱们一道吃一道住,一道上山凿石头,一道下山担土块,都累得直不起腰来,他啥时候也没把腰板挺得这么直啊!

那年,为把进村的盘山公路早日修通,老郑不顾自己已花甲之年依然亲自上阵,开山凿石,挑土担石,赛个壮小伙儿。为此,老郑得了腰椎间盘突出症,逢阴天下雨就痛得龇牙咧嘴直不起腰。

是啊,老郑待咱亲如一家人,谁家有困难不是老郑乐呵呵解决了,啥时候也没将脸绷得这么紧啊!

那年,村人老李得急病住了院,手术费没筹够,是老郑连夜送去几千块钱救了急。后来大家才知道,那是他卖了家里的耕牛,准备修房子给儿子娶媳妇用的钱。

再端详。有人看出了端倪:这神态这身姿,咋越看越像尊菩萨呢?

众人定睛再看,可不!这哪里是老郑?分明是尊菩萨嘛!

四叔脖子一梗,吼道:“谁心里装着咱老百姓,我就拿他当菩萨供。”

说这话时,四叔浑浊的眼里似乎熠熠冒出光来。

(选自《芒种》2017年第7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视听结合,以火红的朝阳衬托出四叔伟岸高大的身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四叔雕刻老郑的塑像埋下伏笔。
B.盲人四叔能将老郑的塑像雕刻得栩栩如生,不仅突出了四叔精湛的技艺,更表现了老郑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
C.小说画线语句从神态、动作等方面表现了四叔雕琢石像的投入程度,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他沉浸其中的情形,写出了他对老郑石像的重视。
D.小说结尾对四叔“脖子一梗”和“吼”的细节描写,既表现了四叔的个性,也表现了四叔对老郑的由衷肯定,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小题2】小说以“菩萨”为题有哪些意蕴?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是怎样塑造老郑的形象的?老郑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6 11:24: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说的丛林

迟子建

①我在大兴安岭长大,是个典型的“林中女孩”。因为那里地广人稀,所以少时在小镇的路上遇见生人,我会有微微的紧张感。人在那里是少数族类,而动植物却是多数族类。

②我熟悉林中的树木花草,溪流河谷,野猫野兔。一个人在幽深的林中穿行,很少怕过。因为林中枝叶“窸窣——”摇动,窜出来的不是愣头愣脑的狍子,就是炫耀其美丽尾巴的松鼠。我春天去山里采野菜,将采回的分类,人爱吃的先拿出来,用开水焯了蘸酱吃,其余的则给猪当餐后的点心。猪非常喜欢享用野菜,它吃起来摇着比耗子长不了多少的小尾巴,“嗯嗯”叫着,很感恩的样子,这时我就有一种满足感。夏天时我们去河边洗衣服刷鞋子,常常是把洗好的衣服晾在草丛或柳树丛上,就去林中采野果吃去了。都柿、草莓、水葡萄、马林果,红的紫的,熟的不熟的,全往嘴里填,浆果在此时成了最好的口红。到了秋天,大人孩子都爱往林中钻,我们在五彩的落叶中采榛子,蘑菇,把它们晒干了,冬天就有“好嚼儿”了。不要以为到了冬天,林中就没有美味,扒拉开向阳山坡的积雪,可找到未被采摘的红豆,雪中的红豆味道极好,酸甜,有点淡淡的酒味。还有,你可以划开桦树皮,舔舐桦树皮里清香微甜的汁液。守着大山,对贪吃的我来说,就是守着一个零食铺,嘴上是亏不着的了。

③童年时我还喜欢去山里采野花。百合、芍药、绣线菊、马莲花、忘忧草,姹紫嫣红地走进我们家,我们也不讲究养花的容器,酒瓶、罐头瓶、咸菜坛、猪食槽,都可栽花,它们在暗淡的屋子里,照亮我们的梦。这些体验,在我写作以后,都进入了我的小说世界。

④有了丛林的动植物,当然就有活动在其中的人。那些人大概是为了宣示自己作为生命的强大存在吧,喜欢大声说话。又因为寒冷的缘故吧,喜欢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这些人物的特征,在我的小说中都有所表现。我首先熟悉的是家中的人,父母、姐弟、姥姥、姥爷、爷爷、叔叔、姨舅,在我爱上小说以后,他们以不同方式,隐身而入,也许只是一声叹息,或是一个背影。除了亲人,我还熟悉了邻居,小镇的人和小镇以外的人,他们更是为我塑造人物,提供了最真实生动的原型。

⑤当然还有那些可爱的动物,比如通人性的狗、隐忍的牛、苦役犯似的马、永远被戏耍的猴子、美丽的鸭子、坚韧的驯鹿、铺天盖地的麻雀、像守夜人一样的乌鸦、以及千姿百态的鱼。它们在多年后潜入我的小说,这些动物不会说话,但在我与它们相处的过程中,听懂了它们心底的话,看得见它们的眼泪,所以它们在我小说中留下了“话语”。

⑥不能忘怀的,还有园田的果蔬,那带着妖娆花纹的豆角、红彤彤的西红柿、紫莹莹的茄子、碧绿的菠菜和生菜、金灿灿的玉米、多汁的角瓜、甘甜的倭瓜,还有绕着它们飞舞的蜜蜂、蝴蝶和蜻蜓。它们装点餐桌的同时,也装点我儿时的梦。更有那埋藏在土里的萝卜和土豆,这秋收的主角,是地窖的常客,有了它们,一个冬天就不愁蔬菜了。

⑦不要以为我们的生活总是阳光灿烂,它依然有着浓重的寒霜和阴影。有令人痛苦的疾病,有面对灾荒的无奈,有亲人离世的悲伤,有遭遇人生变故的苍凉。厌倦、羞辱、恐惧,这些人生的负面情绪,就像漫天风雪一样,从来都不曾远离我们。宁静的炊烟下,一个人死去了,他躺在红棺材里,去山上的墓园了;一个活蹦乱跳的孩子,在缺医少药的小镇,一场痢疾就要了他的命;一个男人去采山,被熊袭击,落下终生的残疾;一个伐木工在作业时被大树砸倒,使他的妻子成为寡妇。还有动物们所遭遇的不幸,瘟疫能让一群鸡一夜之间死亡,能让一条忠诚的看家狗永远闭了嘴巴。这样的故事,也都是我少年时代所经历的,所以我作品的“温暖”,总是与痛交织,有着苍凉的底色。

⑧善良与丑恶,纯洁与污秽,不是人性天空的两极,它们常常相伴相绕。就像环绕我们生活的,既有山间清澈的溪流,也有居民区纵横的污水沟。写出人性的复杂性,才是写出了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永远有可开掘的空间。

⑨从现实的丛林穿行到小说的丛林,使我拥有了另一种生活——面向心灵的生活。对我来说,它比现实生活更广阔,也更具诱惑性。在虚构的世界中,我的呼吸更顺畅,更自由和奔放。作家因生长地不同,经历不同,艺术气质不同,也就拥有不同的小说丛林。小说的丛林在想象的世界中,可以无限大。一个作家能走多远,就看他们自己在艺术上的造化了。在这个过程中,坚持很重要,没有对一种文体始终如一的爱,孜孜以求的探索,以及不怕失败的实践精神,再炫目的想法都是空谈。

⑩每一个将艺术奉为至高神灵的作家,在小说的丛林穿行,都必须踏出独属于自己的路,才能开辟新天地。懂得自省、苦修、仰望,你终将拥有“不干的活泉,永流的江河”(考门夫人在《荒漠甘泉》中所言)。这样的文学之旅,也是一颗凡心得到升华,在泥泞的跋涉中洞见彩虹的最美岁月。

(取材于迟子建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中说“我”是个“林中女孩”,这是因为我小的时候在大兴安岭的童年生活对我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B.文章第⑤⑥⑦段中都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多角度地再现了“我”少年时期的生活,说明了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是小说创作的源泉和宝库。
C.文章第⑤段中写“隐忍的牛、苦役犯似的马、永远被戏耍的猴子”,写出了成人世界的残忍,反衬出只有孩子才保留着与动物们沟通的能力。
D.文章第⑩段“不干的活泉,永流的江河”,比喻永不枯竭的现实生活,也比喻作家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生的反省。
【小题2】纵观全文,作者笔下的“小说的丛林”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小题3】作者说:“从现实的丛林穿行到小说的丛林,使我拥有了另一种生活——面向心灵的生活。”小说的读者也可以从“小说的丛林”穿行到“现实的丛林”——重新面对现实世界的生活,请结合一部小说谈谈阅读之后,你面对现实生活有了怎样的感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国学刍议
陆振岳
对儒学在我国学术文化中的位置,要作恰当的估计。可以肯定,儒学不等于“国学”。我国的远古文化,就不能归于儒学。有人说,国学以儒学为中心,这也不能令人信从。在先秦诸子里,家数很多,即使是在司马谈所论的六家、《汉书·艺文志》记述的十家中,儒家只是其中之一。儒学尽管在先秦成为显学,却不是至高无上的。道家、墨家、法家对孔子的批评就不少。撇开宗派的成见,不无合理的因素。至于老子用道阐发的宇宙论,远非孔子所能及。《墨子》里关于数学、物理学、工艺学的发明,也是儒家所无。这是人所共知的。
孔子不仅在父母之邦的鲁国终究没能够施展其抱负,而且周游卫、宋、陈、蔡等地,也没有受到重用,而齐桓公称霸诸侯、一匡天下,就是由于任用了被孔子斥为“不知礼”的管仲。秦国称霸西戎,开始于孝公信用商鞅,实行变法。始皇统一六国,儒生虽被立为博士,但最终因“以古非今”的罪名而横遭惨祸。刘邦开始也极轻视儒者,拿儒冠当溺器,骂郦食其是“竖儒”,讨厌陆贾称说《诗》《书》,只是因叔孙通替他制定朝仪,感到做皇帝的尊严、可贵,而后才较多地任用儒生。刘恒、刘启主张无为而治,窦太后崇黄老之术,出现了史称的“文景之治”。司马谈在武帝初年写成的《论六家要旨》,抑儒而扬道。他说,“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徙,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谈所处正是崇道的年代,对道家难免溢美。可是,班固据刘歆《七略》祖本撰《汉书·艺文志》,已是崇儒之世,《汉书·艺文志》中所论十家,都列长短,儒家也不例外。
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渐渐地使儒学的地位得到抬高。以儒学为统治思想,目的在于强化汉家的统治。
应当注意的有两点:一是独尊儒术,乃是统治者运用超学术文化的权力造成的。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所以,有人竟然把孔子说成是有帝王的道德又有帝王的才干却没有帝王命运的“素王”;是黑帝的儿子,当称“玄圣”;把《六经》的著作权统统划归孔子,并且制造出为汉制作的神话来。显而易见,这绝不是孔子的本来面目。二是儒学的独尊地位,2000多年来,只是在统一的王朝为着维护和巩固他们的统治时才需要,并不是始终如一地反映在一切时期。历史呈现的迹象表明:儒学的盛衰,与统治者的是否有力地加以倡导密切相关。而当一个王朝到了再不能统治下去的时候,儒学是毫无作为的。所以,当这样的统治行将崩溃的时候,儒学的地位也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动摇。正因如此,在我国旧民主革命胜利后,儒学的那种官方哲学的地位也就没有恢复的可能了。
当然,这样并不是否定儒学的价值。从孔子到孟子、荀子、董仲舒以及宋明理学家,他们在学术文化的多种领域中均表现了大智大慧,给人以启迪。在他们留下的遗产中,蕴藏着可开发的丰富资源,其中有的早已渗入我国各民族首先是汉民族人民的共同心理,如“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博学”“知耻”“义然后取”“孝亲”“尊长”等等,其作用是积极的;还有反映人民利益的言论,如 “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黎民不饥不寒”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如此等等,无疑是可贵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即使是在司马谈所论的六家、《汉书·艺文志》记述的十家中,儒家也只是其中之一,并非至高无上。
B.老子用道阐发宇宙论,《墨子》记载了多种发明,而儒家“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导致道家、墨家、法家对儒家的批评。
C.齐桓公任用了法家的管仲而称霸诸侯,秦孝公信用主张变法的商鞅称霸西戎,这些说明儒学在富国强兵方面有一定的短处。
D.孔子在鲁国、卫国、蔡国等地没能够施展其抱负,儒冠被刘邦当作溺器,儒学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地位才得到提高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儒学的要旨之一是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叔孙通替汉高祖制定朝仪后,儒生才较多地登上政治舞台。
B.汉武帝时儒学地位得到提高,孔子竟被称为素王。《六经》的著作权本不是孔子却被划归孔子,这是某些人为了抬高孔子的地位而做的。
C.一个王朝兴盛,儒学便跟着兴盛,王朝行将崩溃,儒学的地位也发生了动摇,可见儒学的盛衰与王朝的兴衰密切相关。
D.以儒学为统治思想,有利于强化王朝的统治,因此统治者把儒学奉为官方哲学,但旧民主革命胜利后儒学丧失了原有的地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蕴含着大智大慧的儒学,经过孟子、荀子、董仲舒以及宋明理学的阐发和丰富,成为传统文化领域中的宝藏。
B.道家采儒墨思想之精华,撮名法之要,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一度为统治阶级所推崇,可见道家在百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C.“忧乐天下、博学知耻、清静无为、孝亲尊长”这些儒学的思想早已渗入我国各民族人民的心里,影响了无数炎黄子孙。
D.儒学在我国学术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虽然不能等同于国学,但也是古代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在文化史上熠熠生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伪书”并不全伪
任继愈
①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文物、典籍。有些文物、典籍的内容,作者与产生它的时代不符,称为赝品。典籍中的赝品,学术界称为"伪书"。
②伪书的出现,可以有多种情况:有伪造假古董以谋利的;有的为了传播某种观点,挟古人以自重的;宗教经典多假托得自龙宫、仙山洞府以骗取信徒的。如果揭示出伪书出现的时代,伪书即成为可信的材料。《列子》一书托名列御寇作,经过研究,此书非列御寇作,它出于魏晋时期,反映了魏晋时期的一种流派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列子》一书用作研究魏晋时代思潮,有它不可取代的价值。放在先秦是伪书,放在魏晋就不伪。
③与世俗典籍并行的佛教、道教典籍中也有不少"伪经"。持正统观念的信仰者,为了保持宗教的纯洁性,不能容忍“泾渭杂流,龙蛇并进”的现象存在。如果抛开正统观点,从客观研究的立场着眼,查明伪经出现的时代、作者,用它来说明作伪的时代以论证某时代思潮,找出它流行的地区以了解其传播的范围,其史料价值比号称“真经”的还矜贵。
④有幸生为近代人,可以不受古人旧传统的局限,有可能从文化整体的高度来看待一切"伪书"、"伪文献",从而剖析它、驾驭它,使它为我所用。俘虏兵用好了,和正规军同样发挥战斗作用。好像对待污染环境的废气、废液、废渣三废一样,经过综合治理,收回利用,即可变废为宝。一切物质都在元素周期表中占有自己的位置,谁要说某种元素是有害元素,无用元素,那是无知。
⑤人们习惯所指的伪书、伪经,无非是说它不是所标榜的那种作品。如确凿地指出它的来历,摆在应当安放的位置上,它就是"真书"、"真经",一点也不伪。《老子》说过:“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这是说,只要善于用人,根本没有无用的人;只要善于用物,根本没有无用的物。弃人和弃物,不过是那些未被认识,未被发现,没有派上用场的人和物罢了。这一层道理,一经说破,不难理解。伪书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不在于它的伪,而在于它有充实的内容,这些内容是不可代替的。经历了历史的考验,最后找到归宿,在历史文献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从此摘去了伪书的帽子。
⑥历史上有更多的不伪的书,号称学术著作,却没有学术性;号称科学著作,却缺乏科学性。因缘时会,也曾行时过一阵子。时过境迁,便被人遗忘得干干净净,因为这类“真作品”内容空洞,价值不高,不具备充当“伪书”的资格,日后自然无人提起。这种自生自灭的不伪的作品是大量的,它曾大量产生,大批消逝。主持这个淘汰选择的就是广大读者。靠了这个权威最大的裁判者,才使得伪书得以正位,劣而真的作品得以自然消亡。天地间之大公无过于是者。
【小题1】“伪书”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五段的论证层次。
【小题3】《列子》“不全伪”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以“意象”为本体的中国美学,根本不同于西方的实体论哲学与美学,它不是将美看作实体的属性,看成是外在于人的情感意识的实体性对象,而是看成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

意象作为一个审美范畴的提出,与中国古代艺术实践密不可分,意象范畴亦是对中国古代各门艺术美感与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书法是“本乎天地之心”的艺术,它是一个意象世界。这种意象创造可以从书法形意结合、重视笔力气势和线的表现力,讲究留白以及在字势结构与点画形态的表现上充分体现出来。中国戏曲艺术是诗、舞、乐与舞台表现的有机结合,它不像西方演剧观那样以演员角色为中心,而是以舞台形象创造的美、所达到的艺术品位和艺术境界为中心,以程式化、虚拟化的舞台表现为中心,重视抒情写意。另如中国的音乐、中国的舞蹈、中国的绘画、中国的建筑,它们都不像西方传统艺术那样,以形式和形象模拟为中心,而是以形写神,情景融合、虚实相生,传达宇宙人生的生命与生气,所以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意象创造的艺术。

“意象”作为美和艺术本体的构成,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的特色,它也可以作为一个现代美学和艺术范畴,进入到现代人的视野中。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论现象学解读的“美”即:是从显现的、在场的东西让你体会到背后无限不在场的东西,这与中国意象美学的精神是相通的。比如,刘长卿的著名诗篇——“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从诗的表层和字面意义上看,它写的是一个傍晚,一间茅屋被苍茫的远山包围,这时,守门的狗叫了,一个人踏着风雪归来。但这首诗所唤起的东西显然远不止这些。这就是意象之美的魅力所在,它让你从看到的东西中体会到未看到的东西,从说到的东西体会到未说到的东西,让你的心灵与古人相通、与人性相通,使你的生活充满诗意。

“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意象创造的意义正在于此。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忘记了这一点。他们注重的是物质功利的东西,对艺术的理解只停留在表层,只追求属于艺术的娱乐消费和技术层面的东西,甚至还流行这样的时尚口号——“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把艺术审美完全当作产业对待。这显然是对艺术的误解。因为它无视艺术首先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存在,也忘记了艺术作为艺术的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艺术是一种审美创造,必须生成一个意象世界。意象世界使人们超越表层的、物质的、感性的美,进入到理性、精神的层面,让人的心灵受到感动,让人的灵魂经受洗礼。所以,在当代美学与艺术实践中,传承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精神,寻求意象美学的现代表达方式,非常重要。

(摘编自毛宣国《意象理论与当代美学艺术实践》)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审美范畴看,中国古代的书法、戏曲、音乐、舞蹈等各门艺术本质上与文学艺术一样,都是意象创造的艺术。
B.西方实体论哲学与美学,将美看成是内在于人的情感意识的客观对象,是主客体的统一。
C.中国意象美学与存在论现象学关于“美”的解读是相同的,二者都能进入现代人的视野。
D.由于一些流行的时尚语对艺术的误解,现代人常常忘记了艺术必须生成一个意象世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强调了中国传统艺术不以实体和形象为中心,而是以形写神,情景融合,物我交融。
B.文章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阐明了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的精神已经在当代美学艺术实践中得到了传承。
C.文章第四段中以意象创造的意义为立论前提,否定了当今社会只注重物质功利的东西的艺术现象。
D.文章先论述意象体现了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特色,然后提出了意象可以而且应该融入当代美学艺术实践的观点。
【小题3】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象”既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也可以作为一个现代美学和艺术范畴进入现代视野。
B.存在论现象学对“美”的解读可以理解为“通过在场的‘象’,推想到背后不在场的‘意’”。
C.“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是一个意象世界,让人们既可以感受自然美,也可联想到更丰富的情感和内涵。
D.中国传统艺术偏向于用意象来表情达意,这比以形象为中心的西方传统艺术更具有优势。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0月1日-3日,2018年诺贝尔奖三大自然科学奖项——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逐一揭晓,为人类智慧文明的高塔,再次垒上耀眼的一层。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两位免疫学家——美国的詹姆斯·艾利森与日本的本庶佑。

10月8号,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获奖者分别是诺德豪斯和罗默。评委会指出,他们把宏观经济学扩大到全球规模,以解决世界最大难题,藉由建构出能解释市场经济与自然及知识互动的模式,大大拓展了经济分析的范畴。

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设立的系列奖项,用于鼓励“为人类带来最大利益”的科学发现与发明成果。从生物学家发现免疫系统制动机制而衍生癌症治疗新方法,到物理学家用光镊移动微小物体并制造最短最强激光脉冲,再到化学家掌控酶和抗体定向进化的力量,无一不是基础科学领域的发现,发展成提高人类生命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有益工具、手段和方法。今年的获奖名单,再次秉承了诺贝尔的遗愿,也让全球热爱科学的公众,对“人类的最大利益”究竟是什么有所感悟,对做出这样贡献的科学家有所敬重。

(2018年10月8日《科技日报》)

材料二:

2019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TOP200

2018诺贝尔奖获得者学术背景

排名

学校中文名

国家/地区

总分

奖项分布

2

剑桥大学

英国

94.8

诺贝尔化学奖

3

斯坦福大学

美国

94.7

诺贝尔经济学奖

5

加州理工大学

美国

94.1

诺贝尔化学奖

6

哈佛大学

美国

93.6

诺贝尔化学奖

8

耶鲁大学

美国

91.3

诺贝尔经济学奖

10

芝加哥大学

美国

90.2

诺贝尔经济学奖

15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美国

87.7

诺贝尔化学奖

19

康奈尔大学

美国

85.1

诺贝尔物理学奖

27

纽约大学

美国

81

诺贝尔经济学奖

65

京都大学

日本

67.3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77

麦克马斯特大学

加拿大

64.4

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8年10月9日“新浪看点”)

材料三:

纵观诺奖百年来的奖励对象,大致可划为两类:发现问题者与解决问题者。某种程度上也是科学与技术的分野与关联。在这一个世纪的时间轴上,发现问题占据着前半篇的中心位置,以爱因斯坦为首的宗师们光芒万丈,用一系列触及因果、存在、时空等哲学方面的伟大问题,固定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命题与类别范畴。但2008年金融危机及此后十年证明,人类依然面临着一系列老问题——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粮食供应、流行疫病……部些被寄予厚望的创新,核聚变、新能源、人工智能,与成为普及实用的“答案”尚有距离。简言之,与畅想相比,用技术的突破解决世代交替期的新老问题,更为迫切。

无论有心或无意,本届诺奖把褒奖给予了技术应用的实践者,从某一角度上可谓顺应、抚慰了世界的焦虑,也鼓舞了致力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者。生理或医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门目的性与实用性最强的——服务人类的生命健康;化学奖获得者的研究对象酶,堪称发现最早、应用最广泛的人类老朋友,此番又在能源与医疗上辟出了新的实用途径;去年还在为引力波的探索而喝彩的物理学奖,今年则授予了对激光应用的工具改良。由此可见,诺奖不功利,但从不排斥解决实际问题者。而这一场国家间解决问题的竞赛,虽然历经磨砺,但却意义非凡,造福人类。

(摘编自《科技日报》,2018年10月期)

材料四: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本庶佑在接受专访时表示,他开展研究工作时,正赶上日本科研经费增长期,从年轻时就能够获得研究补助资金和各种支持,所以他从来没有过放弃研究的念头。他认为,日本科研人员退休年龄延长,占据了青年科研人员的位置,所以有必要打造竞争性科研环境,加强培养青年科研群体。本庶佑现年76岁,37岁时成为教授。他十分重视基础医学,治学态度严谨,早早就获得国际学界高度认可。人们在赞叹本庶佑教授22年如一日坚持专项科研的可贵精神和业绩的同时,也应该深入考察日本顺应世界医药研发事业发展新形势,力保日本医药科研与开发继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思维和政策、运作举措。

日本早在2001年就提出“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的口号,这项计划公布之后,日本人18年就拿了18个诺贝尔奖,相当于每年一个,日本人究竟为何屡获诺奖?首先让我们看看日本学者的待遇:据日本厚生劳动省2006年调查,大学教授年收入71.4万元,仅次于飞行员。2008年,日本大学教授平均工资已达到90万人民币。再让我们看看日本在科研上的投入:日本政府十分重视科学研究,2007年科研经费占GDP的3.67%,是全世界最高的,远远超过美国。日本企业、大学也十分支持科学家:日本企业专门为科学家设立各种奖项,让他们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收入安心工作。而日本大学多半是研究型大学,用科研带动教学,不浮躁,不功利,拼的是真实的科研成果。科学家赤崎勇50岁还没什么成就,但名古屋大学依然支持他,甚至花巨资为他建造实验室,后来,赤崎勇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他培养的学生天野浩,也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师夷长技以自强,科学落后就是真正的落后,科学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8年10月期)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概括了2018年度诺贝尔奖部分奖项的获奖情况,其中,自然科学的深入研究为基础科学提高人类生命质量和生产效率起了推动作用。
B.材料二介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术背景,由此可见,如果他们没有在世界顶尖院校的学习或工作经历,就不可能在科学研究上有如此突出的贡献。
C.材料三指出,本届诺奖有倾向性地把褒奖给予了技术应用的实践者,或许是因为针对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老问题,用技术解决问题更为迫切,同时也可以鼓舞这样的实践者。
D.几则材料介绍诺奖的相关情况,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以不同角度为切入点,使读者全面而客观地了解这一全球瞩目的活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诺德豪斯和罗默拓展了经济分析的范畴,建构出能解释市场经济与自然及知识互动的模式,从而把宏观经济学扩大到全球规模。
B.2018年诺奖获得者主要来自英美日加等拥有世界一流教学资源和学术实力的国家,他们对物理、化学或经济学等领域有独到的研究。
C.化学家诺贝尔设立诺贝尔奖项,旨在鼓励“为人类带来最大利益”的科学发现与发明成果。今年的获奖名单,也让热爱科学的公众对“人类的最大利益”究竟是什么有所感悟。
D.本庶佑获得诺奖时已经76岁,赤崎勇50岁还没什么成就,可见,科研之路,年龄不是问题,态度决定高度。
【小题3】随着2018年度诺贝尔奖项的尘埃落定,这些科学家的成功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作为青年学子,你对我国的科研工作有什么建议?请结合材料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