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激荡四十年(节选)①
吴晓波
人生有各种各样的相遇方式,有一种叫偶遇,人生的拐角处,突然遇到你;有一种叫
奔赴,虽千里万里,你一定要找到那个人;还有一种是等待,我在这片草地下、这片星空 下,一定要等你出现。第四种相遇就是年终秀,此时此刻在灵山·梵宫遇见大家,非常感 恩。今年的年终秀有点特殊,因为我们处在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我是一个写作者,也是和中国一起成长的亲历者。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改变中国命 运的改革开放四十年——1978 年到 2018 年。
1978 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占全球 1.8%,当时的中国是一个极其贫穷和微不足道的国家。今年中国是全球的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到全球 14.8%。
1978 年,中国人均 GDP 只有 384 美元,在全球 200 多个国家排在倒数第七位。今年中国人均 GDP 将达到 9281 美元,这个数字代表中国是一个如假包换的中等收入国家。 再来看恩格尔系数,1978 年,老百姓赚 100 元钱有 60 元钱是拿来买食品。今年中国老百姓每月 39%的收入用于购买食品,61%用于购买提高美好生活的商品。
1978 年,中国高楼没有超过 200 米,今天全世界 10 幢最高的大楼中有 8 幢在中国。
1978 年,中国没有一家私营企业,全都是国营企业且在世界五百强中微不足道。
2017 年,世界五百强企业中,中国企业数量已经达到了 115 家,其中有超过 25 家是民营企业。
1978 年,全中国人民一样穷。中产阶层在 1978 年是一个要被镇压和被鄙视的名词。今天中国中产阶级数量从 0 增加到 2.3 亿人口。这是除美国以外,比所有发达国家的人口都要多。
为了今天的年终秀,我专门翻了 TIME《时代周刊》。
40 年前邓小平带领中国摆脱了阶级斗争,被 TIME 定义为当年的年度人物。
1984 年,TIME 有一期封面是一位中国年轻人拿着可乐站在长城上,封面标题是《中 国的新面孔》。1984 年中国开始了城市体制改革,中国的马路上出现了很多的广告牌、出现可口可乐、中国城市的围墙开始一堵一堵消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个体户和民营企 业……
2013 年,TIME 出版了以《中国的今天非常危险》为封面标题、孩子吹泡泡为配图的杂志。但仅仅四年之后,TIME 刊发了一篇文章《中国赢了》的文章——因为美国总统要 访问中国,为了拿我们 2000 亿美金的订单,不得不讨好我们一下。
通过这一本西方的杂志,我们就会发觉中国的变化并非一天发生。如果静态来观察,我们发现所有的变化都非常陌生。中国“这只船”这么大,但每天都面对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改革开发四十周年来中国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家庭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呢?怎么解释?几乎所有的历史学家都无法作答。
我问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老师,我说我在写一本关于 2008 年到 2018 年中国十年的经济史,如果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十年的话会是哪个词?周老师说是“水大鱼大”。水是指经济环境、制度环境,鱼是企业。
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也是我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写《激荡十年,水大鱼大》不断问 自己的一个问题。我在书里讲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四个动力,今天拿来也跟大家做一个分 享。
第一,制度创新。这四十年变革,是无数多的产业制度、宏观制度不断被创新,不断 被重新设计的结果。制度变革,一定是这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源。
回过头来看,你会想中国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的放权让利改革,税收制度改 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金融企业改革,哪一项是顶层设计的结果?哪一项改革不是基层 老百姓、地方政府不断突破现有法律的结果?
第二,容忍非均衡。如果时光回到 70 年代中期,你会发觉,这个国家其实也其乐融 融的,每天敲锣打鼓,每天喊口号,每天饿肚子,每个人都一样穷。1978 年以后发生了什 么?每个人的心都变得很躁动。有的人开始听邓丽君的歌,有的人要考大学,有的人到南 方开始倒卖盒带。一个集体主义、平均主义的国家彻底被弄翻了。如果用一句很经典的话 叫什么?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就是开始容忍一种非均衡的发生。
第三,巨国效应。这个词是我跟管清友(创业家、经济学家)聊出来的。他说中国发 展(快)是因为什么?是因为我们在座各位脑袋比欧美人更聪明?我们是比他们更勤奋, 但更重要的是什么?我们处在一个非常大的国家。
我写《激荡三十年》时,曾经用过一个例子,1978 年月底,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后,柯达胶卷全球总裁看《人民日报》以后,就飞到香港,他在香港遥望对岸就心潮澎 湃,自己终于找到一个要发大财的地方,那个地方有 10 亿人口,每一个人买一个胶卷的 话,就是 10 亿胶卷。买两个就是 20 亿胶卷。
我们这四十年的发展跟巨国效应有巨大关系。在 1978 年的时候,这个国家只有不到18%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里,今天多少呢?将近 60%。在 1990 年的时候,中国还没有所谓 的中产阶层,今天有 2.3 亿。今天中国有两家互联网公司,一个叫阿里,一个叫腾讯,(2017 年)交替成为亚洲市值最高的公司。马云和马化腾的智商比硅谷、伦敦、巴黎、东京同时代的 60 后、70 后更 聪明?好像也不是。随着互联网人口增加,中国一定会出现一个到两个亚洲市值最高的公 司,无非他可能叫马云、叫李云、叫张云。但是一定会出现这个人,为什么?因为我们有 太多互联网人口。
第四,技术破壁。任何一个国家不断进步迭代(都依靠)两种能力。第一种是制度变 革。但是有一件事情挺可惜,就是制度是可逆的。现在很多民营企业家抱怨说,政策像个 旋转门,门开进去以后,转着转着自己又回来了。(制度还)有天花板,这个天花板有时 候有,有时候没有。这就是制度的可逆性。
但是,有一个东西不可逆,叫做技术。今天中国很多产业变革,金融产业变革,通讯 产业变革,媒体产业变革,是制度变革所产生的吗?不是,所有牌照仍然牢牢的抓在(相 关部门)手里。但是,技术使得很多牌照变成了一张废纸。所以,技术“破壁”是一种新的 不逆动力。
回过头来看,这四十年来,中国发展是一轮接一轮浪潮的结果,在 1980 年代,中国的制造业发展是(基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大转移的结果。随着欧美国家劳动力人口(成本)的提高,能源价格的上涨,白领人口的增加,没有人愿意做工厂,怎么办?好,把大量的工厂腾挪到亚洲地区。恰恰这个时候,中国打开了国门。到了90年代中期,中 国劳动力成本也开始提高,制造业开始出现饱和,这个时候出现了互联网。互联网经济,中国赶上工业革命的末班车,同时赶上了互联网革命的头班车。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互联网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冲击波,它改变了人和消费的关系、人和商品的关系、人和服务的关系、人和金融的关系。从去年开始,它又改变了人和资本的关系。在全球制造业产能背景,中国又出现了供需崛起和供需错配。我们所关注的商业模式,都跟这部分有关。同时,瞻望未来,我们看到了很多技术革命,看到了新能源革命、材料革命、基因革命,而这些革命又跟中国的资本和内需的增长,发生了重大应和。所有这些变化,好像老天爷在帮你。所以,如果讲一句开玩笑话,1978年以来,如果有个“上帝”的话,他可能是我们“中国人”。我们真的非常非常的幸运,生活在一个好的时代。所以,我们经历了恍如隔世的四十年,我记得十年前在写《激荡三十年》的时候,曾 写过这句话:当这个时代到来的时候锐不可当,万物肆意生长,尘埃与曙光升腾,江河汇聚成川,无名山丘崛起为峰,天地一时无比开阔
这就是我们刚刚经历的四十年。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每个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我跟这个时代有什么关系?我有没有辜负这个时代,这个时代有没有辜负我? 在《激荡十年,水大鱼大》这本书中我写了这句话:这个时代从不辜负人,它只是磨炼我们,磨炼每一个试图改变自己命运的平凡人。有人叹息青春散场,历史已经结束了, 要写回忆录了。但是更多的人开始吟唱世界如此之新,一切尚未命名。
注:本文节选自财经作家吴晓波《激荡四十年》2018 跨年演讲。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两项是(    )(   )
A.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经济成就。同时,在社会主义民主和
法制建设等多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所有的这一切都让人为之震撼和感动。
B.1984 年,TIME 有一期封面是一位中国年轻人拿着可乐站在长城上,向世界展示了一个 全新的中国面孔,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
C.从《中国的今天非常危险》到《中国赢了》,TIME 的变化只是因为美国总统要访问中 国,为了拿我们 2000 亿美金的订单,不得不讨好我们一下。
D.改革开发四十周年来中国的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变化只有周其仁老师做了直观正面的 回答,其他历史学家都无法作答。
E.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必须容忍一种非均衡的发生,每个人的心都变得很躁动,因 为一个集体主义、平均主义的国家彻底被弄翻了。
【小题2】作者总结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哪四个动力?作者认为它们是否缺一不可?为什么?
【小题3】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1)1978 年以来,如果有个“上帝”的话,他可能是我们“中国人”。
(2)万物肆意生长,尘埃与曙光升腾,江河汇聚成川,无名山丘崛起为峰,天地一时无比
开阔。
【小题4】纵观全文,这篇演讲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起到了哪些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24 09:04: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
“黄河远上”还是“黄沙直上”
  《全唐诗》中王之涣的七绝《凉州词》,一千多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但是对诗中第一句是“黄沙直上”还是“黄河远上”却一直争论不已,我以为应是“黄沙直上”。原诗是: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981年出版的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中,作者从文学角度对“黄沙直上”和“黄河远上”的韵味意境进行了比较,结论是“黄河远上”较富于美感。这可能就是许多诗坛名家钟爱“黄河远上”,摈弃“黄沙直上”的原因吧。只是这富于美感的“黄河远上”是否是王之涣的原词呢?
  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同他的《登鹳雀楼》一样,采用的是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寓意于物,寓情于景。玉门关位于甘肃西部沙漠中的疏勒河谷,距黄河最近处(青海共和曲沟)的直线距离有770公里,距凉州(甘肃省武威市)的黄河达1000公里。把“黄河远上白云间”搬到玉门关来,是与该词的特色和作者的风格大相径庭的。这首《凉州词》又称《出塞》,被《全唐诗》收在第17卷“乐府杂曲”中,是供乐工制曲演唱的歌词,是在当地唱给出塞入塞的政吏、商贾和游客听的,有劝人思归之意。采用“黄河远上白云间”这种虚幻的曲词亦与当时演唱的氛围不符。王之涣出生晋阳(今太原),又是当时熟知和善写边塞风光的著名诗人。正因为他有耳闻目睹家乡沙尘天气和西北边关地区沙尘暴天气的经历,才能写出“黄沙直上白云间”这样生动形象的新颖绝句,使整首曲词沁人肺腑,确能使听者感到出塞之悲凉而动容怀乡。
  我国地质学家王嘉荫在1963年编著出版的《中国地质史料》中,已经注意到历史上发生过许多大型扬沙和沙尘暴天气。史书记载里称这种天气为雨土,如北魏“景明四年(504年)八月辛巳,凉州雨土复地,亦如雾”。在王之涣所处年代及其前后50年间,《旧唐书》上记载的雨土天气有:“德宗贞元十年(794年)三月己亥,黄雾四塞,日无光”……这是一些发生在京师(也可能包括当时比较繁华的北方地区)的雨土记载,由此可以毫不怀疑地推论,当时在沙漠环绕的玉门关地区确有可能发生与“雨土复地,亦如雾”和“黄雾四塞,日无光”相同的“黄沙直上白云间”的天气现象。
  40年来,一些文学家和科学家曾多次指出“黄河远上”之误。1963年,我国气象学创始人竺可桢指出:“现行唐诗集第一句作‘黄河远上白云间’,但古本唐诗原为‘黄沙直上白云间’。依照玉门关的气候和地理看,后者是合理的。”我国古典文学研究家刘永济在1981年出版的遗著《唐人绝句精华》中指出:“此诗各本皆作‘黄河远上’,惟有计有功《唐诗纪事》作‘黄沙直上’。按玉门关在敦煌,离黄河流域甚远,作河非也。”1983年10月26日,我国地质学家尹赞勋在《科学报》上撰文指出:“前四字现行诗集大都舛误为‘黄河远上’,背离原意,不合当地实际情况。”
  在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的横排简体字《全唐诗》中,《凉州词》的第一句是“黄砂直上白云间”(集作“黄河远上白云间”)。这里的“集”指的是清宫廷内所藏《全唐诗集》,为清初季振宜所编,这是目前所知的出现“黄河远上”的最早版本。《全唐诗》同时刊出“黄沙(在表述微小石粒时砂、沙二字相通)直上”和“黄河远上”两种版本,而且主次分明,具有正本清源的作用。它让人们看到了王之涣身后流传一千二百多年的“黄沙直上”,也看到了近三百年来从出现到取代“黄沙直上”的“黄河远上”。孰实孰误,不言自明。
  研究古代诗文,有时从美感角度提出取舍,似无不可。但是,那种把诗词内容与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环境截然割裂开来的做法,未必是恰当的。只有当我们用历史的记录去明辨原本变异,用今天的事实去探寻历史真相的时候,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选自《中国图书评论》,(有删改)
【小题1】本文不取“黄河远上”而用“黄沙直上”,下列各项中不支持这种观点的一句是(    )
A.前四字现行诗集大都舛误为“黄河远上”,不合当地实际情况。
B.赞同“黄沙直上”的主张实际上是把诗词内容与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环境截然割裂开来的做法,只是从富于美感的角度阐述。
C.“黄沙直上白云间”流传了1200多年,“黄河远上白云间”自清代开始流传,不到300年。
D.把“黄河远上白云间”搬到玉门关来,是与该词的特色和作者的“寓意于物,寓情于景”的风格大相径庭的。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清初季振宜编写的《全唐诗集》是目前所知的出现“黄河远上”的最早版本。
B.许多诗坛名家钟爱“黄河远上”、摈弃“黄沙直上”,是因为他们在研读诗作时,更多甚至完全考虑审美感受,即将自己主观的东西强加到诗作中,有违作者初衷。
C.沈祖棻认为,许多诗坛名家钟爱“黄河远上”、摈弃“黄沙直上”的原因,可能是“黄河远上”较富于美感。
D.人们对《凉州词》第一句是“黄沙直上”还是“黄河远上”一直争论不休,原因之一是评赏的角度不同。
【小题3】下面对原文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研究古代诗文,应该用历史的记录去明辨原本状态,用今天的事实去探寻历史真相。
B.王之涣写出《凉州词》这样脍炙人口的诗作,是个人创作风格、生活环境和演唱氛围共同作用的结果。
C.竺可桢、刘永济、尹赞勋对“黄河远上”作正误辨析的具体角度不尽相同,但都体现了分析、研究诗歌要尊重历史实际的思想。
D.《凉州词》一千多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原因之一就是“黄河远上”富于美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父亲的鞋子

 李汉荣

那年,记得是深秋,父亲搭车进城来看我们,带来了田里新收的大米和一袋面条。“没上农药化肥,专门留了二分地给自己种的,只用农家肥,无污染,保证绿色环保有机,让孙女吃些,好长身体。”父亲放下粮袋,笑着说。我掂量了一下,大米有五十来斤,面条有三十多斤。鼓鼓囊囊两大麻袋,不知他老人家一路怎么颠簸过来的。老家到这个城市有近一百华里路,父亲也是快八十岁的老人了。看着父亲一头的白发和驼下去的脊背,我没有说什么,心里一阵阵温热和酸楚。

父亲看着我们刚刚入住的新房,墙壁雪白,地板光洁,说,这辈子当你的爹,我不及格,没有为你们垫个家底,你们家里,连一片砖我都没有为你们添过,也没有操一点心,也没帮过一文钱,我真的不好意思。只要你们安然、安分,我就心宽了。我不住地说,爹你老人家还说这话,我们长这么大就是你的恩情,你身体不错好好活着就是我们的福分,别的,你就别想多了。

父亲忽然记起了什么,说,嘿,你看,人老了忘心大,鞋子里有东西老是硌脚。昨天黄昏在后山坡地里搬包谷,又到林子里为你受凉的老娘扯了一把柴胡和麦冬,树叶啦,沙土啦,鞋子都快给灌满了,当时没抖干净,衣服上头发上粘了些野絮草籽,也没来得及理个发,换身像样的衣服,就这么急慌慌来了。走,孙女儿,带我下楼抖抖鞋子,帮我拍拍衣服上的尘土。我说,就在屋里抖一下,怕啥,何必下楼。父亲执意下楼,说新屋子要爱惜,不要弄脏了。

楼下靠墙的地方,有一小片长方形空地,还没有被水泥封死。父亲就在空地边,坐在我从楼上拿下来的小凳子上,脱了鞋子仔细抖,又低下身子让孙女儿拍了衣服,清理了头发。上楼来,我帮父亲用梳子梳了头发,这是我唯一的一次为他梳头。我看清了这满头的白发,真有点触目惊心,但我又怎能看清,白发后面积压了多少岁月的风霜?

第二年春天,楼下那片空地上,长出了院子里往年没有见过的东西,车前子、野茅草、蓑草、野薄荷、柴胡、灯芯草、野蕨秧、野刺玫,在楼房转角的西侧,还长出一苗野百合。大家都感到惊奇,有个上中学的孩子开玩笑说,这不就是个百草园吗?

大家都说,新鲜,真新鲜。也有人说这个院子向阳,有空地就不愁不长苗苗草草。议论一阵也就不再管这事了。

只有我明白这些花草的来历。它们来自父亲,来自父亲的头发、衣服和鞋子,来自父亲的山野。

是的,父亲也许没有带给我们什么财富、权力和任何世俗的尊荣,清贫的父亲唯一拥有的就是他的清贫,清贫,这是父亲的命运也是他的美德。

但是,比起他的没有留下什么,父亲更没有带走什么,连一片草叶、一片云絮都没有带走。

他没有带走的一切,就是他留下的。

连我对他的感念和心疼,他也没有带走,全都留在了我的心里。这么说来,我的所谓的感念和心疼,说到底还是我从父亲那里收获的一份感情,直到他不在了,我仍然在他那里持续收获着这种感情。而他依然一无所有地在另一个世界孤独远行。

是的,他没有带走的一切,就是他留下的。我看着大地上的一切,全是一代代清贫的父亲们留给我们的啊。

何况,我的父亲,曾经,他把他的山野、他的草木、他的气息都留给我们。

他清贫的生命,又是那般丰盛和富有,超过一切帝王和富翁。在他的衣服上拍一下,鞋子里抖一下,就抖出一片春天。

父亲越去越远,越去越远,他留下的草木,永世芳香。

【小题1】根据文章前三段文字,简析父亲的形象特征。
【小题2】这篇散文以“父亲的鞋子”为题,用意何在?
【小题3】画线的句子好在哪里?请赏析。
【小题4】作者在文末说“父亲越去越远,越去越远,他留下的草木,永世芳香”,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美媒称,中国于2017年7月公布了一项计划,希望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全球领军者,到2030年时创造一个价值1500亿美元(约合9500 亿元人民币)的产业。

据美国《纽约时报》网站2月13日报道,对于美国从事人工智能的技术专家来说,这份英文版长达28 页的文件,是对美国未来数十年中可能是最重要的技术研究领域内领导地位的直接挑战。它概述了中国政府一项积极进取、不遗余力的计划,把发展人工智能当作中国的阿波罗11号登月任务——这项计划同样会激发民族自豪感,并引发决定大局的技术突破。报道认为,凭借庞大的市场规模,中国将成为人工智能强国之一,甚至是最强大的人工智能大国。

(摘编自《谁能成为人工智能领域领军者?中国锐意进取 美国沉默》,2018年2月18日参考消息网)

材料二

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政策、规划接连出台,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将进入深度融合时期。经过60多年发展,人工智能如今在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算法等方面取得巨大进步。相对来说,中国人工智能研究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高性能计算等信息通信技术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在深度融合实体经济、改变人们生活方面有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人工智能研究成果正实现产业化应用,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统计显示,当前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专利申请数量以及融资规模均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全球最值得关注的100家人工智能企业中,中国有27家。其中,腾讯、阿里云、百度、科大讯飞等成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佼佼者。

在2017年年底举行的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无人超市、智能互联汽车、虚拟现实康复设备等“黑科技”纷纷亮相,越来越多实体行业纷纷变得更加智能化,越来越多的人因此获益。科大讯飞轮值总裁胡郁表示,人工智能将从两个方面来改变我们的生活,一方面是直接改变面向大众消费者的产品,如手机、玩具、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家电等。另一方面是通过人工智能改变各种行业,比如教育、医疗、公检法、安全以及智慧城市的建设等。

(摘编自《人工智能,让生活更美好》,2018年1月2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三

美国人工智能产业布局全面领先,在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尤其是在算法、芯片和数据等产业核心领域,积累了强大的技术创新优势,各层级企业数量全面领先中国。基础层(主要为处理器/芯片),中国拥有14家,美国33家,中国仅为美国的42%。技术层(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与图像/技术平台),中国拥有273家,美国拥有586家,中国为美国的46%。应用层(机器学习应用/智能无人机/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辅助驾驶/语音识 别),中国拥有304家,美国拥有488家,中国是美国的62.3%。

(摘编自《中美人工智能实力如何 这组数据告诉你答案》,2017年8月7日亿邦动力网)

【小题1】下列关于人工智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人工智能领域,美国一直处于人工智能技术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但随着中国在该领域的崛起,美国的人工智能强国的领先地位可能不保。
B.中国政府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文件,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实现了技术突破,使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专利申请数量等迅速增加。
C.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在改变大众消费品的性能和行业智能化升级发展两方面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有效地让更多人受益。
D.人工智能产业包括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三个层级,其中算法、芯片、数据是该产业的核心领域,美国企业布局和技术创新优势目前好于中国。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媒认为中国于2017年7月公布的计划,将推动中国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全球领军者,但这种挑战主要来自中国的市场规模,而非技术的突破领先。
B.我国人工智能企业发展规模壮大,依托信息通信技术的无人超市、智能互联汽车、虚拟现实康复设备等人工智能产品的问世,将极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
C.美国人工智能产业布局全面领先于中国,从自然语言处理到语音识别,各个领域的企业数量都高于中国,显示了其强大的技术创新优势。
D.从中美人工智能各领域企业数量分布图上看,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策略侧重于应用层,对基础层和技术层发展相对忽视;而美国却恰恰相反。
【小题3】我国在发展人工智能方面有哪些优势?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挂在空中的菜篮子
任启亮
①去年春天,侄子从老家带来一袋榆钱。妻子当天晚上就蒸上一锅。打开锅盖,一种特别的香气弥漫开来,妻子早就准备好了蒜泥、香油、辣椒、胡椒、山西老陈醋、生抽、精盐等,全家每人盛上一盘,接自己的口味添加佐料,吃得笑逐颜开。女婿是第一次吃蒸榆钱,直呼好吃。确实,榆钱的味道香甜不腻,润滑爽口,余味绵长,其他任何莱蔬都无法与其媲美。
②榆钱,让我想起了那挂在空中的菜篮子。
③ニ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质匮乏,缺粮少米,更没有蔬菜,最难熬的是春季。青黄不接,粮食所剩无几,储备一冬的大白菜、萝ト早已吃光了,乍暖还寒,青菜还无法生长。再加上不允许保留自留地,大田种什么粮食都只能按统一要求,更甭说种菜了。有人在房前屋后或田间地头巴掌大的地方种上几棵青菜,也被当作“资本主义的尾巴”铲掉。于是,每到春天,那些长着槐花、榆钱、葛花的材就成了老百姓挂在空中的菜篮子。
④最早采的便是榆钱。榆树开花大约在三月中下旬。它的花瓣薄如蝉翼,浅绿色,采起来不容易,采了大半天,放在篮子里,看似挺多,用手一抓,只是一小团。它的味道很独特,是春天的第一道美味。我们采榆钱时第一把总是迫不及待地塞进自己嘴里,甘甜如饴。榆钱的吃法多样,可凉拌、煮粥、做馅、做汤等等,用粗面拌榆钱蒸食是早年家乡最常见的吃法。
⑤第二道大菜是槐花。槐花清明节前后盛开,洁白的花瓣如同蝴蝶轻盈的翅膀。槐花总是结成一簇簇的,花穗下垂,好像一串串白色的蝴蝶掩映在碧绿的树叶之间,画面清新生动。槐花的清香更让人难忘,深呼吸一口,从内到外神清气爽。越到夜深,清香越是浓郁,院子里只要有一树槐花,那香气可以给你带来一整夜的美梦。槐花吃法多样,凉热皆宜,汤馅均可,配肉搭菜,煎炸蒸炒无所不能。凉拌时先用开水焯一下,可单独拌,也可配上粉丝、豆皮一起拌,佐以姜丝、葱丝、红辣椒,淋上醋、香油。炒着吃,可单炒槐花,也可与辣椒、韭菜等一起搭配,如能配上猪肉、鸡蛋更是香味独特。还能与面粉搅匀挂糊油炸,做槐花粥、槐花汤。我们家的院子里就有一棵树,是我们随吃随采的菜篮子。
⑥在能够当作蔬菜吃的树花中,葛花最为鲜艳夺目。它有着跟丁香一样的颜色,比丁香更芬芳,是文人雅士的爱物。清代宫廷名点紫藤饼,便是以它为食材。在乡间,葛花树都是自然生长在堤边沟沿,或是土质不肥的泡沙地,没有高大挺拔的树干,只离地二三尺,藤状纏绕着四面展开。仲春时节,一大片绿色中,紫色的花穗坠得一嘟噜一嘟噜的,十分诱人,孩子们也能不费劲便采摘到。葛花与槐花一样有多种吃法。现在听说吃槐花、葛花好处多极了,清火润肺,降血压,降血脂,我们小时候还不知道这些,只知道是可口的佳肴。此外,可食用的还有构树(楮桃子)花、香椿等等。
⑦清明节前夕,我们回了趟老家,全家一同上山采榆钱。微风和煦,空气湿润,所有的树木花草都在舒展筋骨,笑逐颜开。突然,一股清香飘来,抬眼望去,三棵洋槐树就在眼前,满头披银,花开正浓。不远处是一片榆树,足有六七棵,榆钱已经有点蔫儿了,但还没有到唐人施肩吾形容的“风吹榆钱落如雨”的地步。我们迎着山野的清风,采摘着这些鲜美的花儿,漫不经心,有说有笑。不禁想起小时候,常常因寻不着开花的树,或是花被先前赶来的人们采光了而沮丧,那时若是遇到眼前的景象该是何等惊喜。而今,早已是另一个时代了。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标题中的“菜篮子”指那些长着可食用的花和叶的树,这些树曾帮助老百姓渡过饥荒,使人难忘。
B.文章第⑦段画线的句子运用对偶和拟人手法,寓情于景,通过对微风、空气、树木花草的描述,表达欢快之情。
C.文章以“而今,早已是另一个时代了”结尾,简洁而又意味深长,表达了对昔日美味再难得到的惆怅之情。
D.本文作为一篇“忆苦思甜”类的文章,却没有落入以渲染辛酸和悲情来回忆苦难的窠臼,有其独特之处。
【小题2】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行文脉络清晰,请结合全文,分析第⑤段的行文思路。

同类题5

文学类文章阅读,完成小题。
惜别樱桃园
童道明
为了挽救一座即将拍卖的樱桃园,女主人从巴黎回到俄罗斯故乡。一个商人建议她把樱桃园改造成别墅出租,女主人不听。樱桃园易主,新的主人正是那个提建议的商人。樱桃园原先的女主人落下了几滴眼泪,走了。落幕前,观众听到“从远处隐隐传来的砍伐树木的斧声”……这就是契诃夫的《樱桃园》。
从《樱桃园》这部戏可以生发出种种不同的题旨来。在贵族阶级行将入木的 20 世纪初,由此可以反思到“贵族阶级的没落”;在阶级斗争如火如荼的十月革命后,由此可以导引出“阶级斗争的火花”;而在阶级观点逐渐让位给人类意识的上世纪中后叶,则有越来越多的人从“樱桃园的消失”中,发现了“人类的困惑”。
“困惑”在哪?美丽的“樱桃园”终究敌不过实用的“别墅楼”,几幢有物质经济效益的别墅楼的出现,要伴随一座有精神家园意味的樱桃园的毁灭。“困惑”在趋新与怀旧的两难选择, “困惑”在情感与理智的永恒冲突,“困惑”在按历史法则注定要让位给“别墅楼”的“樱桃园”毕竟也值得几分眷恋,“困惑”在让人听了心颤的“砍伐树木的斧声”,同时还可以听作“时代前进的脚步声”……
《樱桃园》里包裹的那颗俄罗斯困惑的灵魂,像是升腾到了天空,它的呼唤在各种肤色的人的心灵中激起了共鸣。其中自然也包括我们黑头发黄皮肤的龙的传人。
五十年代末,旅欧华人作家凌叔华重游日本京都银阁寺,发现“当年池上那树斜卧的粉色山茶不见了,猩红的天竹也不在水边照影了,清脆的鸟声也听不到了。”而在寺庙山门旁边 “却多了一个卖票窗口了”。告别已经成为营业性旅游点的银阁寺,凌叔华女士在她的散文《重游日本》里写下了自己的“心灵困惑”:“我惘惘的走出了庙门,大有契诃夫的《樱桃园》女主人的心境。有一天这锦镜池内会不会填上洋灰,作为公共游泳池呢?我不由得一路问自己。”
有《樱桃园》女主人心境的,并不非得是女性,也并不非得熟悉契诃夫的剧本。五十年代中期,当北京的老牌楼、老城墙在新马路不断拓展的同时不断消失与萎缩的时候,最有契诃夫《樱桃园》女主人心境的北京市民,我想一定是梁思成先生了。
时代在快速地按着历史的法则前进,跟着时代前进的我们,不得不与一些旧的但也美丽的事物告别。在这日新月异的世纪之初,我们好像每天都在迎接新的“别墅楼”拔地而起,同时也每天都在目睹“樱桃园”就地消失。我们好像每天都能隐隐听到令我们忧喜参半、令我们心潮澎湃、也令我们心灵怅惘的“砍伐树木的斧声”。我们无法逆“历史潮流”,保留一座座注定要消失的“樱桃园”。但我们可以把消失了的、消失着的、将要消失的“樱桃园”,保留在我们的记忆里,只要它确确实实值得我们记忆。大到巍峨的北京城墙,小到被曹禺写进《北京人》的发出“孜妞妞、孜妞妞”声响的曾为“北平独有的单轮小水车”。
谢谢契诃夫。他让我们知道,哪怕是朦朦胧胧地知道,为什么跨入新世纪门槛的我们,心中会有这种甜蜜与苦涩同在的复杂感受;他启发我们进入 21 世纪的人,和复杂的、冷冰冰的电脑打交道的现代人,要懂得多情善感,要懂得在复杂的、热乎乎的感情世界上倘佯,要懂得惜别“樱桃园”。
【小题1】联系全文,你是怎样理解“樱桃园”的含义的?
【小题2】凌叔华女士在她的散文《重游日本》里所说的“《樱桃园》女主人的心境”,是指怎样的心境?
【小题3】文章提到的梁思成,为什么也有《樱桃园》女主人的心境?
【小题4】文章反复提到“砍伐树木的斧声”,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