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在诗与思的辩难中,我看到的最有力的文宇来自同样“富有热情与痛苦”的雪莱。1821年,雪菜在《为诗辩护》中写道,推理与想象是人类的两种活动,自有人类即有诗。而语言最初的发明,本身就是诗。在他看来,广义的诗人是具有审美能力的人。诗人的隐喻式表达,层出不穷的联想,这些虽然不能绘出人类思想的全景,却有助于表现人类崇高的目的,领会世间的真善美。自古以来,当科学攻城略地不断扩大我们生活的疆土时,诗歌已经借着想象,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宇宙,所以,雪莱赞美诗人“是世间未经公认的立法者”。

大多数时候,我觉得人生最荒谬而无望的,但也正是这种荒谬而无望,给了我们赋予自己人生意义的可能。一个人活得好与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自我赋予意义的能力。我们需要找到并拥有自己所热爱的东西,借此击碎现实的荒谬。正如辛波斯卡所说:“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

诗歌与个人寻找生活的意义有关,一定程度上属于私域范畴。诗歌不同于社论,虽然人们也会将它拿出来发表,但是它所具有的私人属性也是不容忽略的。有些诗歌,读者看不懂,作者自己或许也不全懂,但是无关紧要。就像你进不了别人的大脑中思考。他需要的可能只是获得一种审美上的存在感,至于交流,什么是美,都在其次。

这不表示我鼓励诗人都去自说自话,固步自封。既然承认文学首先是人学,承认诗关系到人的自我塑造,诗歌也因此具有某种公共性。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私有性,还是公共性,诗的价值都在于意义的赋予和美的呈现。这也意味着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外,还交织着一个文学搭建起来的意义领域,安放作者的灵魂。

(选自《读书》2015年第2期,有删改)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一段中所阐述的“诗”与“思”的关系。
【小题2】如何理解辛波斯卡所说的“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这句话?
【小题3】作者是如何认识诗歌的私人性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19 12:49: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警惕“生态癌症”——蓝藻

蓝藻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之一,亿万年来,蓝藻默默地为地球提供着氧气,是目前地球大气圈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在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蓝藻具有双重性,一个是光合作用,因为它带有叶绿素,从这个角度看它是一种植物;另外它比较微小,是一种细菌,所以它是植物性和细菌性的结合体,蓝藻虽然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它和植物的不同点更多,所以目前大部分学者还是主张将蓝藻从植物中分离出来,列入原核生物。蓝藻是生命力最旺盛的生物之一,它能存在于90℃高温的温泉中,也能存在于冰山里,它的细胞外有一层很厚的胶质,可以抵抗外界的冷热刺激。蓝藻家族成员众多,既有“好蓝藻”,也有“坏蓝藻”。好蓝藻如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发菜,而著名的蛋白质补充剂螺旋藻,则是螺旋藻属的著名成员。“坏蓝藻”的典型是微囊藻属的蓝藻,正是它们,将河水与湖水染成蓝绿色的“水华”,并散发出阵阵恶臭。

蓝藻爆发主要存在于静止的水体中,中国湖泊富营养化问题严重,生长蓝藻明显。一说起水体的富营养化,人们通常会立即联想到工业污染,工业污染大家比较容易发现,而农业污染则不太为公众熟悉,可也比较严重。此外,生活污染也加快了富营养化。蓝藻需要的营养物质比较多,一般水里的氮都比较多,其他营养也都够用,就是磷比较缺。一旦水体中出现大量的磷,蓝藻的爆发就自然而然了,所以磷是一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其次,适宜的温度也是引起蓝藻大量繁殖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最常见的蓝藻在亚热带地区的25℃-35℃温度下繁殖较多。而今年的蓝藻大爆发同样也有着温度的促进,大气变暖是肯定的促因之一。

蓝藻中的微囊藻、鱼腥藻及颤藻会产生微囊藻毒素。这些毒素通常存在于蓝藻的细胞膜里,所以蓝藻活着的时候没事,待其死亡腐败时,细胞膜破裂,藻毒素就释放到了水里。动物实验表明微囊藻毒素可能让小鼠致癌,但这一情况对人体的影响目前还不清楚。在目前已经检定出的微囊藻毒素中,微囊藻毒素-LR是最常见、毒性也最强的一种,因而世界卫生组织将微囊藻毒素-LR作为饮用水质量测定标准的项目之一。另外,蓝藻腐烂时会释放出异臭。但研究尚未发现它们对人体会产生什么实质性的伤害。

有人说蓝藻是“生态癌症”,一旦患上就很难清除。对于蓝藻的治理,应急办法很多效果却一般,一旦蓝藻爆发,打捞是应急处理的第一步,但打捞漂浮在水面的蓝藻只能产生眼不见为净的效果。大部分蓝藻存在于水中和水底淤泥里,打捞不上来。另一种应急方法是“物理吸纳法”,往水里添加黏土,可以让蓝藻吸附在黏土颗粒上,令其沉入水底。但这也没法治本,因为蓝藻还在水底生存,还会继续爆发,化学方法也可以应用于蓝藻去除工作,比如在水中投放杀藻剂或絮凝剂。不过,这些化学药剂可能对湖泊产生污染,因此对化学药剂有着很高的要求。此外,生态治理上更高级的办法还有利用微生物直接侵袭蓝藻细胞,这一方法非常有效,缺点是价格昂贵。

【小题1】对“蓝藻”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蓝藻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很早,它为地球提供着氧气,在地球生物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B.蓝藻能进行光合作用,似乎是一种植物;但它又比较微小,是一种细菌,所以应该归属于原核生物。
C.蓝藻的细胞外有一层很厚的胶质,可以抵抗外界的冷热刺激,是生命力最为旺盛的生物。
D.蓝藻家族成员中既有像发菜、螺旋藻一样的“好蓝藻”,也有将河水与湖水染成蓝绿色的“坏蓝藻”。
【小题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蓝藻腐烂时释放出的异臭气味会不会对人体产生实质性的伤害,我们目前还不太清楚。
B.蓝藻会产生微囊藻毒素,蓝藻死亡腐败时,细胞膜破裂,藻毒素就释放到了水里。
C.微囊藻毒素可能让小鼠致癌,对人体健康也有害,世界卫生组织将微囊藻毒素-LR作为饮用水质量测定标准的项目之一
D.25℃-35℃温度下各种蓝藻繁殖较多。今年我国各地的蓝藻大爆发与大气变暖关系密切。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磷对蓝藻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我们如果能控制水体中磷的排入,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蓝藻的爆发。
B.只要我们严格控制工业废水排入湖泊,就一定能够控制住蓝藻灾害。
C.水体不流动加速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如果保持水体的流动,相信也可以缓解蓝藻成灾的局面。
D.蓝藻被称为“生态癌症”,但加强环境预警,严格控制污染源,对湖泊进行水源修复,消灭蓝藻灾害并不是不可能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你有多重要
孙道荣
汽车进入了山区,山路崎岖不平,颠得人五脏六腑都翻腾出来。车上只有十几个乘客,坐在后几排的乘客,因为颠得吃不消,都挪到了前排。
他却主动移到了最后一排,五个座位连在一起,正好可以躺下。他太需要休息了。这段日子,工作丢了,谈了好几年的女朋友也吹了,整个人完全处在心灰意懒中,连续十几天吃不下睡不着,他觉得自己走到了人生的绝境,自己是那么渺小,存不存在都不重要。此行,他想回老家看看父母,年迈的双亲培养出他这个大学生很不容易。他决定在了断自己之前,再看一眼可怜的双亲。
汽车颠簸着前进,乘客都昏昏欲睡。他也恍恍惚惚进入梦乡。
突然,在一阵剧烈的撞击后,汽车猛地停了下来。
所有的乘客,都被惊醒了,有人头撞在了前排椅子扶手上,有人被震碎的窗玻璃割伤,有人被抛出了座位,躺在后排的他,也被高高地弹起,又重重地摔了下来——出车祸了!
车厢里,立即爆发出一片惊叫声、哭喊声。一片混乱之后,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虽然都有不同程度的撞伤,但看来都无大碍。大家稍稍松了口气,探头窗外,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一看,让他们惊出一身冷汗:车子悬在路边的半空中,晃晃悠悠,而下面,是一个峡谷!大家这才发现,车头车尾不在一个水平面!车头向下,尾巴翘起。车内再次爆发出绝望的哭喊声,混乱之中,倾斜的汽车剧烈地摇晃,随时都可能坠落。
他看看身边,最后一排只有他一个人。窗户开着,他轻轻移到窗前,看看外面。还好,还有近半个车身挂在路牙上,只要从窗户跳出去,他就获救了,安全了。
他站起来,探身准备往外跳,可是,因为他的移动,车厢猛烈地颤动了一下。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自己跳下去,整个汽车可能因为重心失衡而坠落。前面的乘客发出惊呼:你不能跳,不然我们可就都完了!
是的,他不能只顾自己跳出去,那将置一车人于死地。可是,如果不马上跳出去,汽车可能随时坠落,那自己将与大家同归于尽。他不怕死,他这次回乡,就已经做好了死的打算,只是没想到会是这种死法。
他深深地吸了口气。
他冷静地判断了一下形势。中学时,他的物理成绩就很好,他知道,在现在这种情况下,车头和车尾重量的稍稍改变,都可能使平衡打破,而致车毁人亡。其他乘客都在汽车的前半部分,车尾只有他一人,他是这个平衡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他这一生,从来也没有这么重要过!
现在,唯一可行的自救办法是,他保持不动,维持这个平衡,让前面的乘客,慢慢往后移,再从窗户逃出险境。
他对大家说,我不动,你们一个一个从前面挪过来。千万不能挤,不要慌张,一个一个来!
在他的指挥下,离他最近的一位乘客,一点一点,向车尾爬过来。汽车轻轻摇晃着,每一次抖动,都揪着大家的心。
第一位乘客,成功地移到他身边,从窗户跳了出去。又一位乘客,爬了过来。十几位乘客都获救了。受伤的司机,也从驾驶室爬了出来。他最后一个从窗户跳了出来。汽车晃了晃,没有坠落。
惊魂未定的乘客们,都安全获救了。看着摇摇欲坠的客车,大家的脸上,流露出劫后余生的欣慰。等大家定下神来,才想起坐在最后一排的那个小伙子。如果没有他的沉着和勇敢,不敢想象,会是怎样不堪的后果。大家四处找他,要向他表达谢意,却没有找到。
他已经悄悄走了。他的家就在离此地只有几公里的山坳里,上中学时,为了省路费,他就常常一个人从这条山路步行回家。十年前,也是从这条山路,他走出了大山,他是他们山寨里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他曾经令多少人为之自豪啊。而眼前的挫败,相比以前,是多么微不足道。而他也终于明白: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很重要,即使是一粒微尘。
落日的余晖洒满山林。他拐进一条小路,这样可以早一点到家。归巢的鸟儿们,成群结队,从头顶掠过。他要从这里,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对山路崎岖难走的描述为下文车祸的发生埋下伏笔;车上其他乘客都挪到了前排则为后文车祸发生后车内的惊险状况做了铺垫。
B.车祸是小说情节上的一个转折,同时也是主人公人生的转折点。经历车祸后,他认识到先前挫折的微不足道,也重新发现了自己的价值。
C.文中“他深深地吸了口气”体现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如果不及时跳窗逃生,自己会有性命之忧;如果跳出去,整车人将失去生还的机会。
D.小说中人物的行动、心理等描写除了刻画人物形象,也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并使作品更具真实而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小题2】小说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驯狗

墨中白

大家知道陈面白,是因为他会驯狗。再凶猛性烈的狗经陈面白驯养一段时间,也会变得乖巧听话。遇上聪明的狗,陈面白还能驯出它一身绝技。不过,陈面白并不以驯狗为业,他喜欢背着根长笛,过着游侠一样的生活。

陈面白是个孝子,他说家有老母,不便远行。即使出门,也只是在泗州城转转,家里留狗陪伴母亲。跟随陈面白游走泗州城的是白牙,留在家陪伴母亲的叫黑嘴。陈面白一般出来三天,第四天准会回到陈家河母亲身旁。母亲喜欢儿子把外面的见闻说给她听。当陈面白陪母亲说话时,白牙和黑嘴就开始在院子里互相咬玩着对方的毛发。听着外面两条狗开心耍闹,母亲一脸幸福。

母亲爱黑嘴,也喜欢白牙。儿子不在家时,黑嘴领着她在陈家河走东家串西家;白牙也准时地隔一天便把儿子买的好吃的送回家给她。黑嘴知道她喜欢吃黑鱼,隔三岔五就跑到拦山河里捉条黑鱼回来。在她眼里,黑嘴和白牙就像自己的孙子孙女一样乖顺听话。

母亲知道找儿子驯狗的都是大户人家,他们不在乎钱,只想有一条忠诚的看家犬。会驯狗的儿子更不在乎钱,主人不善,给再多银子,他都不会去。

沈庄小地主孙豁牙养了八条狗,没有一条让他省心。爱妾怡平让他花钱去找陈面白。孙豁牙心里也早想找陈面白,可担心请不动他。怡平说:“让俺去找他娘看看。”怡平舅妈的二姨夫是陈家河人。

母亲对儿子说:“一笔写不出两个‘陈’字,你二大爷出面说话,就去吧。”

母亲发话,陈面白只好依从她,带着白牙去了沈庄。

孙豁牙平日里宠着爱妾,对结发妻子不理不睬,对自己母亲也烦,对待佣人也十分刻薄。想到临来时母亲的一番话,陈面白嘴角闪过一丝微笑。

孙家八条狗,是好狗,可惜它们生长在孙豁牙家。它们一看见白牙,都夹紧了尾巴。陈面白扫视它们两眼,就见八只狗头伏在地面上,大气都不敢喘。

旁边的孙豁牙看得目瞪口呆,先前他还心疼请陈面白来花的银子哩。

陈面白在孙豁牙家住下来后,天天和狗在一起。也不知他用的什么招,八条狗见到他,都摇尾巴示好。他的一个简单手势,甚至一个眼神,狗都能懂。让孙豁牙没想到的是八条狗见到大太太和母亲也是俯首帖耳,她们说话,包括一举一动,狗都懂。这下,怡平不乐意了,让孙豁牙找陈面白,要求家中的狗只能听她一个人的话。

陈面白如实说:“万物皆有灵性,更何况是陪伴人的狗呢?在狗眼中,世间只有黑白两色。”

当孙豁牙把这些话说给怡平听时,怡平就怪陈面白,说他在骂人呢。

孙豁牙却不以为然,他打心眼里佩服陈面白驯出来的狗。这八条狗忠诚听话不说,其中领头的那只黄母狗还能分辨出家中孬好人来。有一个佣人擅自将厨房里的牛肉藏在帽子里,准备带回家。刚走到院中,黄狗就上前一口咬住他的裤脚。那人吓得面如土色,自己主动将牛肉拿出来,黄狗才松开嘴。这件事情以后,在孙家做事的人,没有人再手脚不干净了。

怡平也不敢对老太太和大太太不好了,只要她对她们说话声音稍高,那些狗就会用狼一样的眼神盯着她。有几次,她从梦中惊醒,梦里八条狗围着她,一点点啃她的皮肉。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孙豁牙身上,别看他是狗的主人,如果自己对佣人刻薄,那条黄狗就会用饥饿的目光看他,像是随时要扑上来咬他。想到陈面白说的狗眼中只有黑白二色,他突然明白了什么。

后来沈庄人都说孙豁牙变了,孝顺不说,连说话都变得轻言慢语了。那八条狗,跟在他身后,像一群孩子。

听到有人这样说,陈面白和母亲相视一笑。母亲看不见陈面白脸上的笑,却能感觉到儿子的孝心。

一个春光明媚的午后,母亲坐在椅子上,左面黑嘴,右面白牙,后面是陈面白,院里的桃花正迎着风开。

母亲走时,一脸安详。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12期,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主要写人,但文中的“狗”也是不可或缺的陪衬。无论是陈家的黑嘴、白牙,还是孙家的八条狗,都起着折射人物性格、丰富小说内涵的作用。
B.孙豁牙的转变是小说的核心情节,陈面白住在孙豁牙家驯狗,也教育、开导了孙豁牙,使他从一个刻薄寡恩的小地主,变成一个孝顺有礼的人。
C.小说对陈面白的母亲着墨不多,但其作用却十分重要。她不仅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而且也与主人公陈面白的形象相映生辉。
D.在表现陈面白的传奇般的驯狗技艺时,小说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其中,多次实写的是他奇异的驯狗效果,虚化的则是他的驯狗方法与过程。
E. 小说首尾呼应,在开篇和结尾处都描写了人与狗和谐共居的温情画面。尤其是结尾以温馨而富有诗意的镜头定格,真挚地表现了作者对桃花源式生活的向往。
【小题2】小说人物陈面白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苍耳子
高军
“大娘,正纺线啊?”跨进门口,丁秋生热情地招呼着。
尽管天气还很冷,但丁秋生正高兴着呢,他好似对寒冷一点也没有感觉到的样子,热气腾腾地走进了小河村。作为一一五师教导第一旅政治部主任,丁秋生经常会到驻地和周边的村庄走走,和群众说说话。
这次,他下到一团和战士们一起战斗,刚刚在地方武装配合下,于惠家庄西南设伏,打退了从青驼寺来袭击前汉沿、小河两村的日军,再次保住了沂蒙根据地南大门。冬闲时节,当地正在组织群众纺线织布,养活自己,供给部队。丁秋生来村里,就是想看看这项工作开展得怎么样了,顺便也多接触一下小河村的乡亲们。
嗡嗡的纺车停了下来,正在纺线的李大娘用手背揉了揉眼睛,笑道:“丁主任来啦。”
看到李大娘要起身,丁秋生赶紧制止道:“别起,别起,我没有事儿,就是来随意说说话。”
李大娘也就不客气了,右手继续摇动纺线车的把柄,左手拿捏着一根棉花卷成细卷的“谷槌”,轻轻地向后拉着,随着纺线轴子的快速转动,一根细而均匀的棉线就从棉卷里被抽了出来,待到左手向后拉到不能再拉时,那摇纺车柄的右手快速停一下,并往回倒转了半圈儿,左胳膊向上一抬,再往前一送,右手重新摇动纺车把柄,拉出的棉线就缠到了纺线轴子上。这样重复多次,纺线轴子上缠着的棉线就越来越多,逐渐就会形成一个锥形的线穗子,线穗子是织布时最基本的线材原料。
在纺线车时急时缓、时高时低的“嗡嗡”声里,丁秋生和李大娘随意地拉着呱。突然,大娘纺的线在她左手向后拉棉花“谷槌”的时候,从纺线轴子上开始向下脱落起来,更别说向轴子上送线了。李大娘停下纺线车来,看了看纺线轴子最下端的部分:“坏了,挡头儿毁了。”
大娘叹口气:“唉,找不到使着顺手的挡头儿,耽误多少工夫啊。”
丁秋生来沂蒙山区快一年了,也学到了当地很多生活经验。俗话说,十里不同俗,五里改规矩。距离很近的两个地方,一些习惯会不一样,很多生活经验也不同。就像这纺线轴子头上到底用什么做挡头,就各不相同。不久前,丁秋生在西北方向二十几里的一个村子,就见到了用当地一种叫苍耳子的东西套在轴头上的,据说很耐用。这时候,他突然想起来了,就对李大娘说:“好办,去找几个苍耳子来就行了。”
苍耳子是当地非常普通的一种植物。它结出一种浑身长满小刺的小豆粒儿形状的果实,绝像一个微型小刺猬。人啊动物啊从旁边经过,它就会不声不响地粘上几粒,让你把它们带到远处繁衍生息。
看到李大娘不明所以的样子,丁秋生再次解释道:“用它套在轴头上最好使了,我这就去找去。”
大娘起身:“我知道哪块地里有,我去吧。”
丁秋生陪她走到野外,很快就在一个地堰下面找到了几粒苍耳的果实,上面的小毛刺还有些扎人,拿在手里有一种轻微的刺挠感。
他们回到纺车前,丁秋生赶紧找来一块石头,手捏苍耳子,在石头上轻轻磨掉一头,然后调过来磨另一头,把它身上的毛刺也磨得只剩下根部时,他又去找来一根细细的小木棍,慢慢掏掉苍耳子里面的果仁,这时苍耳子就只剩下一个两头通透的外壳了。丁秋生走到纺车前,把缠在轴头的线慢慢捋开,轻轻将这个加工过的苍耳子套了上去。
丁秋生坐到大娘的纺车前,左手拿起卷成“谷槌”的棉絮,右手轻轻转动车柄,随着他左胳膊的向后拉,一条均匀的细线被拉了出来。他倒一下纺车柄,左手随即把棉线往轴子上一送,细线顺滑地离开了苍耳壳,右手继续旋转车柄,线就被缠在了轴子上。
丁秋生笑着说:“我觉得还好使,大娘你来试试行不?”
“啧啧,啧啧,丁主任这么手巧啊。”李大娘盯着丁秋生刚刚纺出的线,“比我这老妈子手艺高多了。”
丁秋生摆摆手:“在延安参加大生产运动时,才学了很肤浅的一点点,哪里比得上大娘您啊?”
“好使,好使。”李大娘满脸核桃纹里都是笑容,“丁主任怎么什么也懂啊,俺整天见苍耳子,就不知道还有这种用处?”
此后,苍耳子的这种用途在小河村和周边村子里被广为传播,一直沿用至今。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一开篇直接进入故事,并交代了作品的主要人物和主要内容。
B.小说运用细节描写具体交代李大娘纺线的过程,使故事真实可信。
C.李大娘纺线拉呱时突然出现意外,这一情节为下文展开故事铺垫。
D.小说结尾写苍耳子的用途沿用至今,表明人们对丁主任永远挂怀。
【小题2】丁秋生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小题3】本文写抗日将领丁秋生,选取的不是战争场面却是平常生活细节,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新公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2016 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率(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iPad 阅读等) 达到 68.2%,较 2015 年的 64.0%上升了 4.2 个百分点。进一步对各类数字化阅读载体的接触情况进行分 析发现,2016 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和手机阅读接触率有所上升,其他数字化阅读方式的 接触率有所下降。
历年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和手机阅读接触率

(摘编自《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2017 年 4 月 18 日人民网)
材料二:
近日,互联网图书巨头当当网发布《2014 中国图书消费报告》称手机等电子阅读已成一种新潮。搭乘任何一种交通工具,你都会有一种感觉:电子阅读的时代真的来了。无论是在飞机、地铁还是拥挤的公交上,你都能看见捧着手机、平板电脑和 Kindle 在阅读的人。 电子书的阅读风潮是难以忽视的。在电商巨头亚马逊上,同样一本新书,购买电子书和购买纸质书的差价甚至能达到 10 倍,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电子书。
去年 4 月,我国发布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成年国民阅读率稳步上升为 57.8%, 其中提升尤快的是“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比上年度提高了 9.8 个百分点,41.9%的国民进行过手机 阅读——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报纸和期刊阅读率的持续下降。
(摘编自《中国人阅读地图》,2015 年 1 月 30 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三: 一深一浅两种阅读路径,并没有随着传播技术的提升、书籍载体的变迁而并轨,而是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中,渐行渐远。甚至,浅阅读更胜一筹了,阅读碎片化就是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比如,长篇深论不受 待见,“微言大义”颇有市场。大部头的论著不时兴了,人们只愿意读简短的信息,喜欢段子,热衷看“一张图读懂……”我们最爱用的微博每条只有 140 字,常用的微信,转发量很大的也多非万字平戎策。如果 想了解一下基因的相关知识,很多人只会百度一下,不会专门去阅读《自私的基因》这样的科普著作。
诚然,零珠散玉也有价值,但阅读求知若一味追求省事的话,大脑沟回会变浅的。因此,给阅读做好加减法,势在必行。
加什么呢?增加深阅读的比例。其实,用什么阅读不是核心,真正的读书人是不在乎书的形式的,不管是印在纸上,还是映射在手机屏幕上,只要它还是《论语》。电子化不一定让阅读变浅,关键是所读文 本浅不浅。抱着纸书看穿越小说,跟捧着手机看人文经典,收获能一样吗?
减什么呢?减掉附加在阅读上的功利性、实用性目的。虽然不必尽除,但起码别一看《孙子兵法》就想着怎么拿它赚钱。有学者呼吁大家多读无用之书,就是针对我们太奔着实用而去、碎片化截取信息的时弊。多看无用之书,方成大用,这也是辩证法。
做到这两点,让阅读真正成为一种享受,全民阅读才有可能形成无处不在的氛围,社会文明程度的提 高、创新力量的增加、道德力量的增强,也就不再是遥远的话题了。
(摘编自《让阅读回归为享受》,2014 年 4 月 23 日《解放日报》)
【小题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图表显示,在过去的八年里,我国成年国民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与成年手机阅读接触率均持续上升。
B.2014 年以来的三年,我国成年国民的手机阅读接触率都超过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并逐渐拉开了距离。
C.在报纸和期刊阅读率持续下降时,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却上升尤快,这可能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有关。
D.随着传播技术的提升、书籍载体的变迁,数字化阅读深受年轻人的喜爱,纸质化阅读的方式将会被取代。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手机阅读增速加快的趋势与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阅读的倾向一致。
B.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等数字化阅读的方式与传统报纸和期刊阅读的方式相比,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
C.在当下,深浅阅读两种路径渐行渐远,浅阅读更加流行,作者因浅阅读碎片化的特点,对其持否定态度。
D.让阅读成为享受,形成全民阅读的氛围,就容易实现文明程度的提高、创新力量的增加、道德力量的增强。
【小题3】怎样看待数字化阅读这种新型阅读方式?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