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委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在有文化的老一辈人那里可能是烂熟于心,在不少年轻人或小孩子那里,可能却相当陌生。事实上,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先祖根据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补充历法,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它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遗产。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传承保护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一步。
  (《光明日报》)
材料二: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气候、天气的预测与利用的水平越来越高,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确实有所减弱,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千年,但是二十四节气在延续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很小,现在的农田作物耕种基本上没有脱离原来的节气规律。在中国许多农村地区,二十四节气仍旧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指导广大农民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
二十四节气的影响显然已不仅仅限于农事耕作,它已经全面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比如很多地方的百姓会按照“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说法来准备自己的生活物资,清明吃青团、立秋吃西瓜的风俗也依旧流行。尤其是到了冬至时节,到底是应该吃饺子还是吃汤圆,南北方的网友几乎每年都要为此“论战”一次,彼此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好不热闹。而正是在这样的“论战”中,传统文化反而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继承、传播和弘扬,同时也增强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网友对这种“论战”的参与热情,也正是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深远影响力的证明。
二十四节气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绿色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兵团日报》)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它对当代生活究竟价值何在?人们对此却有不同的声音。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通过观察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而制定。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指南,二十四节气为全国各地所采用,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然而,也有不少人从生活中发现,中国幅员辽阔。如果在远离中原的岭南地区,完全按照二十四节气所言指导农事,可能会出现“冬行夏令”的尴尬。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二十四节气的地域性虽然确实存在,但它总结了太阳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变化规律,这对于农耕生产依旧拥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据了解,各地的人们也会根据身边自然的具体变化,进行符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二十四节气表述,由此诞生了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丰富的本地化知识。
另一方面,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与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的农事指导功能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虽然历史上会出现一些极端气候,但直到现在,全国农业生产仍然在二十四节气的框架内运作。”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王才林解释道。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认为,尽管气候条件不断变迁,二十四节气对于城市人来说也不再具备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但它既唤起我们的回忆,并且又时刻提醒我们大自然是按照自身的节奏在循环变化。”他表示,二十四节气能够提醒人类尊重自然和亲近自然。
(《南方日报》)
【小题1】关于材料中的民歌、民谚和民俗的作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提到的“二十四节气”民歌在年轻人或小孩子那里可能相当陌生,意在表明“二十四节气”申遗的迫切性。
B.材料二中提到的民歌、民谚和民俗,意在表明“二十四节气”已经全面渗透进我们的生活。
C.材料一、二中提到的民歌、民谚和民俗,意在表明“二十四节气”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指导功能依然没有减弱。
D.作者在新闻材料中引用的民歌、民谚和民俗,意在唤起读者的鲜明感受,增添阅读的趣味,使材料内容具体生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三都表明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义,材料二强调“二十四节气”应该回归人们的日常生活。
B.“二十四节气”在时间上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在空间上形成于黄河流域,它所反映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与中国的气候环境是一致的。
C.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与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专家虽然对“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的作用认识不一,但对其在城市生产中的作用的认识达成一致。
D.“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充分体现了绿色发展理念,也会使世界各国对这一中华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
E. “二十四节气”具有地域性特点,它是各地人们根据当地自然的具体变化,产生的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丰富的本地化知识。
【小题3】作为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遗产,它对当代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何在?请全面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20 06:09: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绝招
王世虎
周末,张县长去县里最偏远的清水乡视察工作。中午,一行人来到乡上最好的“金凤凰”大酒店吃饭。得知张县长爱吃鱼,乡领导特意挑选了一条五斤重的当地珍稀特产——黑鱼。黑鱼肉质鲜嫩,营养价值丰富,张县长大快朵颐,吃得是满头大汗。突然,觥筹交错中,张县长不小心被鱼刺卡住了喉咙,不一会儿,就痛得说不出话来了。
众人一下子慌了神。乡长李明灵机一动,说道:“张县长,吃菜,吃一大口菜把鱼刺顶下去。小时候吃鱼卡了刺,老人都是这么教的,很有效。”秘书一听,忙给张县长夹了一大团野菜塞进嘴里,张县长使劲咽了下去,可一点效果也没有。
“喝醋!”书记赵刚一拍脑袋,接道:“我在驻点村民家吃饭时,听他们说卡鱼刺了喝点醋,醋酸能把鱼刺软化掉。”说完,吩咐服务员拿来一瓶醋,张县长“咕咚”一口气灌下去大半瓶,但依旧没有作用。
“对了,鸭涎水!”办公室主任马波突然想起了什么,插嘴道:“我曾在专业报纸上看过介绍,说被鱼刺卡了,倒抓一只活鸭的脚让其鸣叫,流出口涎,然后喝下滋润喉咙,鱼刺很快便会溶化掉!”
“鸭涎水?不就是鸭子的口水吗?”张县长听完,脸色顿时一沉:“你这什么馊主意,让我堂堂一大领导喝畜生的口水?”
眼看着张县长的脸色涨得越来越红,秘书急了:“你们都别瞎出主意了,还是赶紧送医院吧!”大家这才反应过来,七手八脚把张县长扶上车,火速送往乡医院。
一瞧父母官来了,院长高度重视,立即召集各科室的骨干专家开会,商讨剔除张县长喉咙里鱼刺的治疗方案。有人建议先做胃镜,查看鱼刺的具体位置,好对症下药;有人说应该立即照X光,尽快动手术;有人说乡医院条件有限,先止疼,然后送到县里的大医院……半个小时过去了,正在大家吵得不可开交之时,门口一个扫地的老头信步走了进来,说:“不就一根鱼刺么,至于大动干戈吗?如果你们真没办法,要不让我试试吧!”
“你?”院长疑惑地问道,“你是谁?”
一旁的护士长小声说:“他是新来的清洁工老孙头。”
“清洁工?”院长的脸色一变:“你不好好扫地,来这里添什么乱?”
“反正你们吵了半天也没个主意,不妨让我试一试。”老孙头淡定地说。
“开什么玩笑?”院长声色俱厉道:“张县长乃一县之长,他的健康关乎全县几十万百姓的幸福,何等尊贵?你又不是医生,怎么治?”
“我以性命担保!”老孙头拍着胸脯说,“如果治不好,我任由你们处置。”
老孙头都把话说到这分上了,大家也不好再反驳什么。张县长见老孙头一脸的踌躇满志,也十分好奇,忍着疼痛问道:“老……老人家,你有什么好……好办法?”
“张县长,我的治疗方法既不用打针吃药,也不用做胃镜、拍X光片,只不过会受点轻微的皮肉之苦。但您放心,绝对不会很痛,而且‘手到病除’。”老孙头信誓旦旦地保证道。
“好……好吧!”到这个地步,张县长也只能死马当做活马医了。
“那,我就得罪了!”老孙头说完,忽然一个箭步冲上来,双手用力紧紧掐住了张县长的脖子。
张县长哪里料到老孙头会来这么一手,只感到喉咙顿时一阵窒息和难受,紧接着胃里一阵剧烈的蠕动和翻滚,然后“哇”的一声将中午吃的东西全给吐了出来……
众人都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好半天才反应过来,忙冲上前拉开老孙头,嚷着要将他押往派出所。
“你干什么?”张县长大声怒斥道:“我跟你无冤无仇……”说到这里,张县长突然又笑了起来:“哈哈,不痛了,鱼刺真的没啦!”说完,他激动地握着老孙头的手说:“老人家,真是太感谢你了!你这个绝招,是从哪儿学来的?”
“什么绝招?这还用学呀,我们清水乡的老少爷们从小都知道这个办法!”只见老孙头哈哈大笑道:“我以前是个打鱼的农夫,我们这里的渔民,每次出去打鱼,遇见贪吃的鸬鹚不肯把嘴里的黑鱼吐出来时,都是这么治它们的,而且百治百灵……”
县长愣住了。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张县长为了吃清水县当地的珍稀特产,特地跑到清水县最偏远的地方去,假装视察工作,以掩人耳目。
B.张县长在吃鱼时,不小心鱼刺卡到了喉咙,大家立刻慌了手脚。作品中对相关人物的描写,具有讽刺意味。
C.办公室主任马波所谓的“鸭涎水”能够溶化鱼刺,其实没有什么科学根据,所以遭到了大家的一致反对。
D.“高手在民间”,此话不假,一个医院的清洁工能够用“土法”治病,比医院的大夫技艺都要高超,值得大夫们深思。
E. 文章结尾“县长愣住了”颇有深意,也许张县长从老孙头的话里听出了弦外之音,结尾耐人寻味。
【小题2】请分析文章标题“绝招”的含义及妙处。
【小题3】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小题4】你认为老孙头的 “绝招”怎么样?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现代文阅读
腕  王
掰手腕,两个人往桌前一坐,支棱起两只胳膊,手腕往拢一搭,很快就断出了输赢。那经常胜利的,就被人称为“腕王”。
在安州,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腕王”,当数麻子三。麻子三,安州茶坪人,本来不姓麻,只因少年时出痘,病愈后就出现了一张麻脸。麻子三又矮又小,活像个敲核桃的棒槌,但那手却仿佛鹰爪,青筋毕露,且力大于常人,亮出胳膊,动一动,上面的腱子肉就如同老鼠般蹿动起来。别人吃核桃得借助工具才能敲碎那坚硬的外壳,麻子三大手一握,就壳是壳仁是仁了。
一日,麻子三下山到茶坪给老父亲抓药,突然看见前面酒馆前挤得水泄不通,传来阵阵叫好声。麻子三钻进去一看,原来是在掰手腕。
坐在上首的一个黑脸汉子捋捋衣袖,端着半碗铜板说:“谁要是掰赢了我,这碗铜板就归他;如果输了,就往碗里搁下一个铜板。”
麻子三拍了一个铜板在桌上。
黑脸汉子斜了麻子三一眼,说:“来吧!”
两人手腕刚一搭上,黑脸汉子就猛地使劲,想一个冷不防把对方麻秆似的折断在桌上。然而握在他手上的却仿佛是一段生了根的铁柱,抬头一看,麻子三正灿烂着一张麻脸笑呢,黑脸汉子憋得一张黑脸成了茄子色,喉咙里发出呜呜的怪叫声,脑门儿上的青筋暴起,使尽了吃奶的力气,也没能够摇动麻子三那只手。麻子三一沉腕,黑脸汉子的手就被重重地拍在桌上。
“你站住!”麻子三把那半碗铜板倒进口袋,刚要离开,就听见有人在身后喝道。回过头去,但见此人高大威猛,仿佛一头牯牛。
“麻子三惹祸了。”围观的人群中有人悄声道,“这些人可都是金堂帮的,此人是金堂帮的舵把子,人称金钱豹。”
位于成都坝子的金堂县,有一支叫金堂帮的枪队专门供人雇用,如果谁要收拾仇家,或者要赶跑流窜过来的土匪,首先想到的就是这支枪队。因为他们装备精良,枪法如神。
这次他们受雇于国民党北川县政府,消灭了一支从黑水流窜过来的专门抢劫大烟土的烟匪,回金堂时路过茶坪。一个伙计闲着无聊,就摆出了掰手腕的阵势,想寻开心,却不想栽倒在其貌不扬的麻子三手里。
麻子三捂着满口袋的铜板。
“我跟你赌一把,如果你赢了,三十块大洋;要是你输了,就得跟我去扛枪。”这时候,屋里呼啦啦窜出二十几个精壮汉子,人手一把长枪,在金钱豹身后雁阵排开。
连着两个回合,金钱豹输得心服口服。“你天生神力,跟我回去,我把你再调教成一个神枪手,你今后也可以拉一支队伍出来,吃香喝辣,什么好事都尽由着你占了。”金钱豹说。
“我不,”麻子三说,“我要大洋。”
麻子三用赢的那三十块大洋在茶坪置办了一家酒馆。但凡金钱豹路过茶坪,都要在麻子三的店里住几日,两人自然成了好友,并以兄弟相称。麻子三父亲归西时,金钱豹还到坟前磕了响头。
1935年5月,红军过安州,国民党出兵十二万围追堵截。为表现地方对“剿共”的支持,国民党安州政府决定雇用金堂帮前来助战。
三日后,金钱豹领着他的五六十号人马到了茶坪,住进了麻子三的店里。
“你不应该来!”麻子三说,“他们是穷人的队伍。”
“穷人?那是大洋!打死一个人他们给这个数!有了大洋,我就可以招兵买马,就可以打出一片我自己的天下……”金钱豹指着那些架在墙角的长枪,“这些都是我买回来的新家伙,打起来肯定比敲篮子里的鸡蛋还准!”
麻子三长叹一声。
两天后,金钱豹拖着他的十几个残兵败将下了山。这一仗,输得金钱豹莫名其妙。他们上山就和红军遭遇了,双方打起来,人家一枪一个准,而他们打出去的子弹就不往人家身上钻。
麻子三的酒馆大门紧闭,门上用银元嵌着几个大字:盗亦有道。
“见了麻子三,把他的手给我剁下来!”金钱豹猛然醒悟过来。原来那天晚上,麻子三用他的大手,将金堂帮的几十支枪一一扳了一把。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介绍了麻子三的籍贯、绰号的由来和他有别于常人的手,语言风格带有说书人讲评书的色彩,生动、有趣,可读性强。
B.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麻子三的性格特征,就是在与黑脸汉子和金钱豹的对比中,逐渐凸显出来的。
C.小说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麻子三与黑脸汉子、金钱豹掰手腕的比赛就运用了典型的动作描写。
D.小说时代气息鲜明,“国民党”“1935年5月”“红军”“安州”等信息起到了交代故事发生背景的作用。
【小题2】(1)小说中的麻子三有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
(2)小说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般而言,气质所指对象往往是具体的人,而较少与国家联系在一起。那什么是大国气质呢?大国气质就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
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等问题。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二是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则地折衷。中庸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中国人注重次序与稳定,有序性与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是塑造其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从总体上看,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是:以和为贵而不愿树敌,求稳而非激进,顺势而变而非逆势而行。这在中国外交内政的政策与行为中能够看得非常清晰。第一,和为贵,是中国外交的首要特质。“和”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其含义由音乐之和,到人际关系之和,到国家政事之和,逐步深化。追求和谐、珍视和平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价值取向。第二,稳为上,是中国政治改革的关键目标。中国人向来注重次序和稳定。尽管中国历史上战乱频繁,但是,好治恶乱、好稳恶变的思想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第三,顺势而变是中国治理转型的重要特征。中国人非常重视审时度势、因势而变。当前,中国社会面临许多新问题与新挑战,由此促使中国治理不得不顺势而变。
(摘编自熊光清《中国大国气质的基本禀赋》)
【小题1】下列对“中国大国气质”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大国气质,是建立在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的基础之上的。
B.中国的大国气质因与国家联系在一起,就有了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C.中国的大国气质有着其他大国无法比拟的深厚历史底蕴和文明优势。
D.中国的大国气质并非总保持一致,因为它既追求次序和稳定,也追求因势而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外交内政等方面来说明中国大国气质的成因和特点。
B.文章第二段通过与几大文明发展过程的比较,论证了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的观点。
C.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以此为例,有助予说明中国大国气质的特征。
D.文章以中国外交内政的政策与行为中的表现,来说明中国大国气质的内涵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体贴”——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特质
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说的就是这种“体贴”,这是被称为儒家金规则的所谓“恕”之道。按明代学者杨复的解释:“恕者,如心之谓,人己之心一如也。”故“恕”即将心比心,以心度心,也即我心与他心的交流与沟通。然而,在这里,我却宁愿使用“体贴”这个词。在我看来,我与他人的真正交流与沟通,与其说是一种“心思”的运用,不如说是一种“身体”的践履;与其说是一种人心思的“移情”,不如说是一种人生命的“互动”。
我们中国古人更多的是通过“身体语言”,通过“体贴”这一方式和人打交道的。医生给人看病,不是辅以诸如血压计、X光机等仪表仪器,视病人为“看的对象”,而是贴入对方的身体,即所谓的“望、闻、问、切”,调动自己身体的一切感觉器官与病人身体直接接触,以期使自己的生命与病人的生命融为一体,并在这种生命的一体共振中把握病人的所患所疾、所痛所苦。这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这种全身心的投入,也说明了为什么医生自身的“麻木不仁”成为医家之大忌,说明了中医为什么可以运用气功进行生命互植的“介入疗法”,因为在这里,医患双方已形成为一种无间尔我、情同手足的生命共同体。
医患关系是如此,其他的一切人际关系也不例外。中国古人所谓的“道之以礼”,通过“礼”来和他人进行交往就是雄证。“礼”就其原初义而言,与其说是今人所理解的一种专制社会中旨在强化统治的等级森严的行为规范,不如说是一种生命共同体中旨在促进人们之间亲和的“身体语言”,它同样是古人的“体贴”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具体体现。故《论语》中的“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体现了年少者对年老者的体贴,“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则体现了生者对死者的体贴。在这里,人的一举手一投足,身体的一个姿态,脸部的一个表情,已不再是纯粹做作客套的东西,而是以一种既亲切可感又沉默无声的动作语言,传达着人们内心的情感和对他人的体贴与关爱,并使社会借以形成为一个温情脉脉、相濡以沫的爱的共同体。
耐人寻味的是,中国古人不仅用“体贴”这一方式把握人际关系,而且从“天人合一”之道出发,把该方式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使自然的万事万物犹如身旁的人一般,同样成为我们“体贴”的对象。因此,古人对自然事物的把握,不是像西人那样,把其看作是异己于人的“自在之物”,用科学的逻辑分析之、剖析之,用工业的机器征服之、利用之,而是把其看作是与自己一样的人称性的生命主体,用身体自身体认之、体悟之,用身体语言交流之、互动之,并使之最终成为与自己息息相通、休戚相关乃至生死与共的生命伴侣。故在古人的心目中,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一样,不仅有生命、有两性、有家庭,而且有喜怒哀乐、生老病死,乃至人有两性,自然有阴阳,人有四体,自然有四时,人有五伦,自然有五行,乃至每一次自然灾害的发生,都被视为所谓的“天的震怒”’所谓的“天象示儆”,乃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的生命的每一次感动,都会同体感通地在自然现象中引起微妙的连锁反应。
因此,“体贴”是洞开中国文化神秘大门的一把钥匙,舍此我们就不能理解中国的“人我不二”的伦理观、中国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乃至中国的“神美同义”的宗教观。舍此我们也就不能理解古人的“无之不体”的人生境界和追求。乃至于可以用“手足”喻兄弟,用“腹心”喻朋友,用“同胞”喻众生,用“父母”喻天地,乃至其使无论我们人类还是整个宇宙都成为自身生命机体的生动的隐喻和象征。当然,推出“体贴”这一概念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词,并不意味着我们否认孔子的“恕”、孟子的“恻隐”、王阳明的“良知”这些概念同等的重要性。它仅仅意味着,离开了“体贴”二字,一切其他概念都将失去其解释的生命学依据,并有流于“唯心主义”的嫌疑,因为真正的中国文化实际上是一种“近取诸身”“反求诸身”的文化,一旦舍弃了这种“身体”,中国文化中的任何东西都无从谈起,因为中国文化中的真正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身体语言”,一旦无视这种“身体语言”,中国文化中的一切语言都会苍白无力,并使人莫明其真正的内涵。
(选自《民办教育研究》,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被称为儒家金规则的所谓“恕”之道,是指我心与他心的交流与沟通。
B.因为中国的医患双方构成一种无间尔我、情同手足的生命共同体,所以,中医疗法能在生命的一体共振中把握病人的所患所疾、所痛所苦。
C.“礼”也可以视为生命共同体中一种旨在促进人们之间亲和的“身体语言”,是中国古人“体贴”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具体体现。
D.中国古人把“体贴”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一样,不仅有生命、有两性、有家庭,而且有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等。
【小题2】下列选项中,与文中所讲的“体贴”的概念不—致的—项是
A.借助血压计、X光机等仪表仪器,对病人进行诊断。
B.中医的“望、闻、问、切”。
C.《论语》中的“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D.用“手足”喻兄弟,用“父母”喻天地。
【小题3】下面对作者解读的“中国文化中的真正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身体语言’”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的特质强调的不仅仅是认知,还有身体践履,认为其是一种生命体验。
B.中国古人更多的是通过“身体语言”通过“体贴”这一方式和人打交道的。中国古人所谓的“道之以礼”,通过“礼”来和他人进行交往就是雄证。
C.中国古人还把该方式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使自然的万事万物犹如身旁的人一般,同样成为我们“体贴”的对象。
D.一旦无视这种“身体语言”,中国文化中的一切语言都会苍白无力,并使人莫明其真正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