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古代黄土高原的另一种居民戎狄,在古代是与华夏不同的族群,长期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北部地区,华夏文人称他们为"蛮族",因为他们不行"礼乐",不修文字,不念诗书,却养太多的牲口。华夏的文明人,庙堂列鼎中盛满了牲口肉做的肉腊、肉糜,但他们从来低视养牲口的戎狄。戎狄是黄土高原的另一种居民,但被把持历史记录大权的汉族士大夫给抹杀了,我们今人,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影响,在歌颂黄土高原是"大地母亲"的时候,却忘了黄土高原上的另一个兄弟。

在新石器时代,气候比今天温湿,整个黄土高原是原始农业的"一统天下"。后来气候变得干冷,黄土高原的南部问题不大,先民照样种地;但黄土高原的北部,环境逐渐恶化,庄稼生长得越来越差。家猪要吃人的剩饭,而人已经没有剩饭了,所以猪这类东西也不易喂养了。这里的先民,在艰苦的环境中摸爬,终于找到另外一种维持生活的方式:多养到野外食草的牲畜。这些牲畜不与人争食,人还可以从其身索取生活资料。于是,人们一手握锄,一手执鞭,开创了大范围的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

这样,在黄土高原的人文地理格局上,便出现了不同的区域。在南部地区,水热条件好,农业持续发展,人口与时俱增,城郭壮大,文人滋生。而在北部地区,人们要艰苦得多。他们"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各分散居蹊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处在这种状态下,社会进化当然缓慢得多。于是,南、北之间在政治、文化方面的差别日益增大。后来,南部的人叫做华夏,而北部的人称为戎狄,相互反目,关系紧张了很久.

在华夏人撰写的史书中,戎狄主要是"反面角色",除了侵犯抢掠、祸乱华夏,便没有什么正面的历史贡献。我们说,这种看法是不公平的。

戎狄正是古代处于中国北方的过渡地带(或曰边缘地带,生态敏感地带)的一个主角,而戎狄的起源与自然环境变化引起的整个生态变化有关。戎狄起源的过程就是中国古代北方畜牧业大面积产生的过程,我们关于戎狄的概念离不开畜牧业。戎狄的兴起反映了人类对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方式,在"适应"中也伴随着创造,畜牧业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成果。

在中国历史上,戎狄社会的贡献不仅是发展了畜牧业的规模、技术,将其抬升到生活的主要基础地位,还为后来草原大规模游牧经济的产生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跳出农业社会历史的局限,放眼中国北方的辽阔大地,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人文发展的丰富性。这些人文的丰富性,是对多样地理环境适应的结果。而所谓"适应",对人类来说绝不是消极的。人类文明中的许多重要内容,都是在能动地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农业是一种创造,畜牧业也是一种创造。

【小题1】下列对 "另一种居民"含义的解释,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是指长期生活在黄土高原北部而政治、文化不同于华夏的族群。
B.是指不行礼乐,不修文字,不念诗书,却大量畜养牲口的族群。
C.是指地域与华夏相邻、有历史贡献却被汉族士大夫贬斥的族群。
D.是指生活在我国西北部地区并开创出半农半牧生活方式的族群。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新石器时期,黄土高原上的戎狄族群就开创了大范围的半农半牧生活方式。
B.华夏与戎狄出现文化、政治、生活等方面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环境的不同。
C.相互反目,关系紧张,最终导致黄土高原出现了华夏与戎狄两个不同的族群。
D.畜牧业是戎狄族群在改造自然环境中的一个创造,是他们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小题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戎狄创造性地发展了畜牧业的规模与技术,因此,没有戎狄世上便没有畜牧业,也就没有后来大规模的游牧经济。
B.戎狄的兴起与畜牧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因此,要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畜牧业的发展史,就必须了解戎狄的历史贡献。
C.华夏士大夫历来低视戎狄,在撰写的史书中对戎狄作了不公平的评价。所以,有关戎狄侵犯的说法应纠正。
D.迫于环境的变化,戎狄开创了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可见,自然环境的恶化,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诞生的前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02 04:10: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修路
寒露后城东村地里的小麦都播种完了,太阳也懒散地不愿露面了,人们大都跟太阳较真儿似的窝在被窝里。村东头的大槐树无精打采地抖动着肩膀,把树叶撒了个不规矩的圆形,撒了在此碰面的刘元和根生满身的枯叶。
“咋样?”刘元拍打着身上的树叶对根生说。
“唉!”根生扒拉着满头的落叶垂头丧气地叹了声。继而又忿忿地说:“挨门逐户地敲打了一个遍,甭说开门,连个应声的也没有。”“你那边怎么样了,联系好了吗?”根生弯着手掏完落在脖子里的碎叶扭头问道。
“都安排好了,但是人家只做清包,托关系说了说,每平方给咱们优惠了二十五元。”刘元说完向上努了努嘴,“嘿嘿”两声,皱似树皮的黝黑脸活动了一下。
“啥?每平方便宜二十五元,好家伙!”根生望着刘元,惊讶地说道。看着刘元的脸,根生确定是真的。“哈哈!能省好几万呢?这真是意料之外的好事呀!等双喜回来看他那边说的咋样了?”根生用力挠着头皮,露着满田焦黄的牙齿望着路的尽头笑着说道。
说话的功夫,路的尽头双喜哼着欢快的流行歌曲,迈着轻快的脚步向大槐树下的他俩儿飘过来。
“这家料场老板真好说话,自费修路每平方收咱们半价!”不等他俩儿问,双喜就洋洋得意地嚷嚷道。“哗啦”又掉下许多落叶。“你们这边进行得顺利吧?”双喜边抖落叶边问。
“就是咱这条街的那几户‘鬼难拿’不好办,光敲门就敲了一早上了。”根生好像做了理亏的事一样闷声地说道。
“哦!知道也是这样。你们说说,咱们这条街就是因为脱离了主街,才受到了歧视,但是咱们得自己长志气,把这条路修起来。”双喜说完,掏出根烟点上,猛吸两口,升腾的烟雾瞬间把他三人围了起来。双喜狠狠地把烟掐灭,蹲到地上言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呀!这样,咱们商量商量,各个击破。只有郭男最不好办。你们说说怎么办?”双喜说完站起来看向他俩。
“双喜,你说的是呀!只有他不好办。前天在地里碰见时和他说了,咱们是按户均摊钱。可他说只拿一半。”刘元紧接着也立起身说道。
“啥?只拿一半,真是没叫错名字,郭男不是郭男,是难拿,是‘神鬼难拿’!咱是按户摊钱,虽说他空着一处宅基地,但那土地证上是他的名字,加上他现在的家,就应该拿两份钱。”根生说完,霍地站了起来,把刚站起来的刘元撞了个趔趄。
“干啥呢你?”刘元弯腰拍打着身上的泥土,瞪着愠怒的眼乜向根生吼道:“发脾气是办法吗?要是好办我们还用在这商量吗?应该想办法!”
“是呀!干什么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你们说,咱把这路修了,出行该有多方便呀!咱把这路修了,就可以彻底摆脱下雨时有水有泥难以下脚的‘水泥路’了!咱把这路修了,证明了咱人心是齐的,还有人敢欺负咱们吗?”双喜说完狭长的脸像一团揉皱了的纸紧锁起来。接着像是自言自语道:“这么好的事,他怎么就意识不到呢?”
“要不咱们三个把他的钱分摊出来吧,怎么也得修路呀!”根生皱着苦瓜脸强笑道。
“唉!分摊也行的。关键是我那天找郭男说了这个想法,本来还愿意出一半,可半天功夫人家就变了。很蛮横地说你们愿意修就修,但是不能从我家门前过,否则就闹事。你们听这话气人不气人?”刘元面无表情地说道。
双喜发愁了,不是因为作为发起人发愁,是碰上了固执的人而发愁。
这时人们都起来了。刚过完农忙,家里的男人都还没外出务工呢,在被窝里嘀咕了一早,都意识到了修路的重要性,并三三两两的向大槐树下忽快忽慢聚拢过来了。也打断了沉思中的双喜,随即脸上像春风吹化了似的,浮起点儿笑意;转而又暗淡了下去,脸上没了光彩。
因为没有看到“鬼难拿”——郭男。
不行就把他从中间隔开吧,双喜心里想到。
“双喜伯伯——”清脆的声音像百灵鸟传到双喜耳朵里,不由得打了个激灵。
“呀!姑娘不是刚大学毕业在北京参加工作吗?啥时候回来的?”双喜见是郭男的女儿,惊讶地问道。
“昨晚回来的,前几天电话里听说要自费修咱这条街,我爸的‘心路’堵着呢,所以请了一天假回来把我爸的‘心路’先修修。”
双喜长出了一口气。
(选自《海燕》2018年第6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自费修路,村民不愿意,刘元、双喜等人并没放弃,积极应对,获得了多方支持,表达了积极行动就能战胜困难的主题。
B.第一段中“太阳也懒散地不愿露面”“村东头的大槐树无精打采地抖动着肩膀”等环境描写,暗示着修路这件事遭遇到了一些困难。
C.小说的语言描写较有特色。人物对话展现了人物的心理,有助于情节的发展。“咋样”“干啥呢你”等词语,还为小说增添了生活气息。
D.小说在塑造“郭男”这个形象时,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借助他人之口,表现了“郭男”自私固执、蛮横不讲理等性格特点。
【小题2】小说中的“双喜”主要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修路”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绿色时尚在两晋

①中国传统的漆色,上溯夏商,下及明清,绵绵几千年沿袭到今天,几乎都是以红、黑两色为主流的。故宫午门两扇高大的朱漆宫门,象征着权力与威严,至今还令参观者有一种压抑的肃然起敬。即便远离京都的江南宅第,红漆的灯笼与黑漆的侯门相映成辉,也象征着财富与身价。民间更把红与黑比喻为生死两极,使这两种漆色充满了哲学的玄机、充斥着日常的生活。

②但是,细细咀嚼中国的历史,却发现也有例外。在频频改朝换代中一个很短暂的两晋时期,却另有一抹清丽的亮色。晋人爱绿髹,文献有记载。王羲之有一篇著名的《笔经》称,有人“以绿沉漆竹管及镂管见遗,录之多年,斯亦可爱玩。讵必金宝雕琢,然后宝也。”他喜欢绿沉漆的笔管,以为并非一定是金宝雕琢镶嵌的笔管才算名贵。《太平御览》叙说了南朝初期一个官官相妒的故事:“元嘉中中丞刘桢奏,风闻广州刺史韦朗于州作绿沉银泥漆屏风二十三床,请以事免朗官”(用绿沉漆髹饰的名贵屏风,一次就作了二十三床,当官的实在太奢华)可见在两晋时期,从朝廷到州官,从文人到百姓,都以绿髹为时尚,在以黄、红、黑为封建原色的社会里,这种绿色时尚确实称得上是一种叛逆色彩。

③缘何两晋时代以绿沉之髹作为时尚?夹在战乱间隙中诞生的两晋难有汉武盛世那种霸气,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沿袭着三国遗风,显得鞭长莫及,政治氛围的宽松、平和使得士大夫阶层崇尚自然本色的理念得以充分的展示。西晋时,南方战乱较少,中原大族纷纷南迁,这批闲适人士生活上依然优裕,礼法对他们的约束又疏松,与南方本地一批从事文化活动的士族阶层相结合,在文学、经学、博物、艺术等领域作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贡献。正是这批文人雅士厌倦战乱、向往宁静,厌倦大红大黑的世俗色彩、向往寄情山水的自然本色,倡导绿髹成了生活时尚。陶潜《归园田居》中有“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有“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王羲之有兰亭文会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名篇;七贤名士更是怡淡闲适于竹林深处,用绿色来包裹视野、包裹生命。绿色之髹正是体现了士大夫阶层对皇权色彩喊“不”的人本精神,也得到了社会民众的认同。

④还有一个因素。自三国、西晋以来,制瓷业发展迅猛,青瓷与漆器第一次在手工领域碰撞,青瓷的翠色对传统朱、黑色彩形成了色流时尚的挑战。漆器向瓷器靠拢,着上了绿色的时装,当然,瓷器也向漆器靠拢,则是参考了漆器的器型,丰富了自己的品种。总之,这是一个瓷器、漆器相互竞争、相互发展、并驾齐驱的时代。

⑤绿沉漆始制于两晋,鼎盛于两晋、南北朝(其流行可尾延到宋),为文献所记载,但是那个时候的实物却一直无处可觅,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在陕西法门寺塔藏中才发现了一件唐代绿沉漆金平脱钵,让我们在千年猜想中终于找到了一个解读绿沉之色的“黑匣”。

(注)髹:把漆涂在器物上之意。
【小题1】如果要替换第①段中的“即便”一词,根据上下文,恰当的一项是
A.纵然B.况且
C.因此D.也许
【小题2】本文认为传统的漆色都是以红、黑两色为主的原因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解释第⑤段中加点词的含义。
【小题4】下列分析,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选择故宫、江南宅第为例,既有建筑上的代表性,又考虑到了地域的特征。
B.第②段主要使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
C.第③段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源自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D.文中提及的陶潜、谢灵运、“七贤名士”,都是魏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
【小题5】纵观全文,请阐释“时尚”这一概念的内涵。
【小题6】关于本文的文体,有说明说,有议论说,二者兼有说。请说说你的观点及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沉默不是金

刘墉

①沉默是金,人们常说。这话还被写成大字,镶在框里,贴在很多墙壁上。人们用它来告诫自己:言多必失,少说多做,祸从口出,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总之,能闭嘴的时候就闭嘴。

②(  )马丁·路德金说过:“历史将记取的社会转变的最大悲剧(  )坏人的喧嚣,( )好人的沉默。”

③这显然是个非常有趣的话题。我们习惯于关注言说,因为言说总是推推搡搡试图挤进我们的视线,但在言说和言说的缝隙之间还有沉默,沉默正如言说,也有不同的光泽、质材、结构、密度,也千折百转,也惊心动魄。

④历史上无数悲剧源于集体的沉默。“二战”期间,普通德国人大多已经隐隐知道那些被推上火车的犹太人的下场,但是他们对此不闻不问,照常买牛奶面包,上班下班,并对迎面走来的邻居温和地问候“早上好”。今天的中国,朋友们聚餐,点龙虾鱼翅燕窝,结账的时候,在座的人中有公职的那位“要一张发票”,这上万块钱的餐费最后摊到了谁头上,不会有人追问。

⑤在英文里有个词叫做“房间里的大象”,就是指那些“我们知道,但是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该知道”的事。比如在临终亲友面前,我们不愿意谈起他们的病情,比如和一个口吃的人聊天,我们假装注意不到他的口吃这种沉默也许是源于善意和礼貌。但是另一些时候,沉默源于怯懦。人们害怕权力,害怕高压,害怕失去升官发财的机会,害怕失去房子和车子,于是沉默成了自我保护的机制。高贵是高贵者的墓志铭,沉默是沉默者的通行证。

⑥另一些时候,人们所恐惧的,甚至不是利益上的损失或者肉体上的暴力伤害,而是精神上被自己的同类群体孤立。出于对归属感的依恋,他们通过沉默来实现温暖的“合群”。解放前为理想浴血奋战、出生入死的革命家,解放后却在屡次政治运动中保持沉默、随波逐流,很难说仅仅是因为贪生怕死,更多的恐怕是因为他们害怕被革命队伍抛弃,成为一个“精神上的孤儿”。对认同感、归属感的强烈需要,大约是写在人类基因里的密码,这个密码有时候会成为勇气的源泉,有时候却让我们蒙上了自己的眼睛。

⑦所以,沉默的人越多,打破沉默就越难——因为当越来越多的人卷入沉默的旋涡,从这个旋涡中挣脱出来需要的力气就越大。

⑧历史上的先知,往往命运悲惨。面对第一个站出来大喊“屋子里有大象”的人,人们往往不会顺着他的手指去看有没有一只大象,而是怒斥他为什么吵醒了自己的好觉。甚至,他们会因为那个人的勇气映照出自己的怯懦而恼羞成怒,你那么大喊大叫干什么?哗众取宠、爱出风头、不识时务、神经病。“沉默如癌细胞般分裂生长”,房间里的大象就这样在“合群”的人们的相互拥抱中越长越大。

⑨好在随着大象越长越大,它被戳破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最终,孩子小声的一句嘟囔“皇帝没穿衣服”,就可能使这只充气大象迅速地瘪下去。“二战”之后,德国人纷纷睁开闭上的眼睛;赫鲁晓夫时代,苏联人也纷纷从斯大林的崇拜中“醒悟”过来;文革之后,曾经打得不亦乐乎的人们回头看自己的所作所为,也会感到不可理喻。可惜,在众人眼睛的这一闭一睁之间,已经有无数人成了沉默的祭品。

(10)拒绝发声并不奇怪,因为发声不但需要勇气,也意味着承担。谈论全球变暖意味着我们要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意味着我们可能要选择不买车、少开暖气和空调、刻意节约用水。所以,沉默是金。但是大象并不会因为你不谈论它而消失,你可以不谈论它,甚至不谈论这种不谈论,但是全球还会继续变暖,而我们还是要在所有这些痛苦面前接受良心的审判。

(11)所以,我们应当直视我们生活中的沉默。直视沉默也就是直视生活中不被阳光照耀的角落和我们自己的软弱。我们尽可以堵上自己的耳朵或者捂上自己的嘴巴,但是当房间里有一只大象时,它随时可能会抬起脚来,踩碎我们天下太平的幻觉。

(选自《房间里的大象——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认·序言》,有删改)

【小题1】填入第②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所以 不是 而是B.但是 不是 而是
C.所以 既是 也是D.但是 既是 也是
【小题2】第⑤段加点词语“房间里的大象”在文中的意思是
【小题3】对文中四处划线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⑤段化用了北岛的诗句,指出对沉默者而言,沉默是自我保护的机制。
B.第⑥段中“精神上的孤儿”指那些通过沉默来实现“精神合群”的群体。
C.第⑦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解释了打破沉默越来越困难的原因。
D.第⑧段中“合群”的引号,作用是特殊含义,说明沉默的人数越来越多。
【小题4】第⑨段运用了举例论证,请具体分析例子是如何证明观点的。
【小题5】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二百多年各诸侯国大事,其间纠结缠绕,勾心斗角,因果相联,人事相搅,多少复杂烦难,以一万六千字当之,定须简洁而谨严,要言而不烦,一以当十。这就形成了《春秋》的“微言大义”。微言者,言语简洁而精省也,大义者,内涵丰富且包孕着主观倾向性也。这对事对人之“主观倾向性”褒贬,又往往是暗示而非明宣的,此所谓“春秋笔法”。《孟子·滕文公下》:“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君者有之,子献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显然孔子作《春秋》不仅为客观记叙史事,为后人索隐,更为表达自己的政治道德观点,并以之矫正世道人心,故《春秋》微言之中,有褒贬在焉,所以,“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但用一万六千余字写二百四十二年历史,可以想见其疏略简陋,这不是语言的锤炼所能避免的。所以实际上,《春秋》并不能真正完成对春秋历史的记录,它只是一部“历史提纲”。王安石更直接批评它是“断烂朝报”。从叙述事实角度看,它实际上没有叙事,因为它没有“叙”,只有“记”,它只记录事件的孤零零的结果,而无起因、发生、发展之过程,更遑论其间的诸种因素的交互影响,包括各类人物的不同作用,就对事件的评论看,它亦没有论事,因为它没存“论”,只是过分依赖、迷信语言的多义性、丰富性,滥用其模糊性,在能指和所指之间增加无约束基至无规则的随意联系,这给我们真正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增加了难度。如“王正月”之“王”,在与“正月”连用时增加了它所指的义项,使之具有“尊王”的意味,就有些勉强。再如同为弑君,有的记为“人”(如文公十六年:宋人弑其君杵臼),有的则无此“人”(如成公十八年:晋弑其君州蒲。文公十八年莒弑其君庶其)。有“人”者表示“少数人”,被弑之君罪不该死,而这“少数人”倒有弑君之罪;无“人”者表示举国共杀之”,罪有应得。这样费琢磨,也不够明确。至于某些为尊亲者讳的用词,更值得商榷。如“践土之盟”时,晋文公为盟主,召集诸侯大会,也通知周天子到会,主弱臣强,天子竟被诸侯呼来唤去,形同被挟,实为周天子一大耻辱,但孔子记曰“天王狩于河阳”,用一“狩”字,为之遮丑,这样做,能否起到“尊王”的作用,还很难说,而这种做法,遮盖了历史真相,倒是真的。实为史家所不宜取也。

(节选自鲍鹏山《历史何以成散文》)

【小题1】根据文意,对《春秋》一书特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的表达“微言大义”,又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
B.《春秋》记叙史事之中,包含着编写者的政治道德观点。
C.《春秋》用语精练,但文字虽少却并不妨碍它全面地记录历史。
D.《春秋》没有“叙”而只有“记”,它不是一部内容详实的史书。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编写史书时,应该尽量避免语言的多义性带来的语意模糊。
B.“春秋笔法”包孕编者褒贬倾向,这种做法值得史家学习。
C.加强语言能指和所指间的联系,能丰富史书内容,是可取的做法。
D.文章引用“践土之盟”例子,是为了说明春秋时“主弱臣强”的局面。
【小题3】概括作者认为“《春秋》并不能真正完成对春秋历史的记录,它只是一部‘历史提纲’”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村庄的隐喻

施立松

一只鸟从山顶的树上俯冲下来,长长的尾羽抖动着,被阳光染成的银绿,泛起,又沉没。它俏立在屋顶,张开双翅,抖了抖,又甩了几下尾羽,踱了几步,嘎地一声,飞入檐下。这是秋日午后三点。山西沁河源头,一个小而破旧的村庄。小到什么程度?从去沁河源头的路上往上看,只看到几堵泥墙,以为没人住了,却发现有两床被子,晒在屋外,鲜亮的绿,耀眼的红,在沁河源头这清冷凋蔽的秋,分外耀眼。

这时节的沁源,秋意已深,漫山再找不到一丝绿意,收割后依然站立的玉米,失色的枝枝叶叶,道尽秋的仓惶和无奈。落尽树叶的白杨,林立在道路两旁,枝杆上累累的伤口,诉说无尽的沧桑。道路都被落叶占领,风吹过,一阵沙沙声,似吟唱似悲歌;脚踏过,又是一阵沙沙声,似呻吟似叹息。所有落叶,都在告诉世界,一个关于停顿和静止的故事。偶有松球从头顶的枝桠上跌落,自肩头跃下,滚落到层层叠叠的落叶间,被落叶掩埋。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层层叠叠的时光,无声无息,却又粗暴简单地把人掩埋。秋天,黄昏,清冷,与中年的我,站成时光中的同位语,仿佛那失色的玉米是我,满身伤口的白杨是我,满山或纷飞或沉落的落叶,也是我,不知不觉,已在岁月里走向仓惶,走向不归。

看到村子之前,我们乘坐的探寻沁河源头的车,在山间盘桓许久,满山的凋敝让人不忍卒睹,车内众人,又闭目昏然。终于,车停了,透过车窗,见到“沁河源头公园”字样,以为到了,却不下车。“还要再走五公里。”继续闭目养神。车一路颠簸,坐过山车似的,跳起,又落下。有时经过一个水坑,水坑里的水,便四下飞溅,甚至有几次溅上车窗,模糊了我们的视线。昏昏然中,看到那村,那鸟,那鲜亮的被子。心有所动,便下车上山进村。

进村的路是走多了走出来的土路,雨水冲过,双脚踏过,都留有明显的印迹。四野凋敝,可这土路上,却还有隐隐的绿意,细看,一粒粒细小的芽苞,从干硬的泥地里探出头来,像惺忪的睡眼,萌萌的,触人心弦。原来山野间,藏有这些生灵的秘密,只是我不知,也总有些事物,走出时间的苍茫序列,走向世界的一切法则和秩序之外。一路星星点点的羊屎蛋,如洒落在枯草嫩芽间的黑色花朵,引我们进村。在我看不见的地方,有一群羊,在简单而沸腾地生活着。

十数间的泥墙,倒损大半,木椽支楞出来,像吃剩的鱼骨架,让人担心它随时会塌落下来。可它却是鸟雀的安乐窝。我不知道这些残破的屋檐,到底有多少鸟雀在此筑巢安家,我只看到那扇倒塌的脊梁下,一扇细长的尾羽在上下抖动,还有几声悦耳的鸟鸣,妩媚了枯瘦的秋野。

晒着被单的屋子,黄泥墙坚实。松软如泥,经过一番夯砌,也可以坚如磐石,不惧风雨,千年不倒。每次看到黄泥墙,都会心生敬畏。泥墙的上方,是木条支起的阁楼。木条掉了几根,好像缺了门牙的嘴,有几分滑稽的意味。那是放粮食的地方。沿着土墙堆垒着一圈整齐的柴火。屋前的空地,有洒扫过的痕迹,一直延伸到门前的一排青石板,光滑透亮,照得出人影。门上挂着花布帘。花布帘旧了,几乎看不出花色,布肉也薄了许多,但那上面,分明密布着生活的气息。

屋里传来说话声和笑声。

从看到这个村庄开始,我们就好奇,居住在这里的,是什么样的人。这说话声,几乎成了我们毫不犹豫掀开门帘无理闯入的借口。

屋子不大,一个土炕占了半个屋子。两口木箱,两座土灶,一个长长的烟囱像蛇一样逶迤着通向屋外。我想象着,它将在即将来临的冬天,吃掉屋外那一圈整齐的柴火,温暖这个小而结实的屋子。两个中年女子,一个坐在炕上,一个蹲在灶前,有一搭没一搭地,拉着家常。蹲在灶前的女人,正剥着几棵大葱,灶上的瓷盆里,放着两团切碎的黄萝卜和白萝卜。她们要包饺子,晚上,她们要吃饺子。在北方,饺子是一种标志,即便简单的萝卜大葱饺子,也是一种欢腾的生活。

这时,一个中年男子走过来,用很重的山西口音与我们搭话。我们连蒙带猜,了解了村里的一些事。这个村叫二郎神沟村,目前还有三户人家六口人。屋里的两个女人,一个是他老婆,另一个是拐弯抹角的亲戚。他们不种地,只养些鸭子和羊。停在路边的那辆旧摩托车,是他们出山的交通工具。他拿着手机朝我们拍照。手机外壳上夹着一张红色的百元大钞。或许,在他眼中,我们这群人,就是吃饱了撑着的,无聊地成为他的风景。同行的人问他,为什么不出去打工。他呵呵笑着,支吾着,我替他想了几个答案,比如工资不高,比如不适应不喜欢城里的生活。但我更想他坦然而明确地回答:为什么要出去打工?守着家园,过简单和朴实的生活,不也是喜乐人生?

在深秋,在这个阳光美妙的午后,我和这个村子相遇,或许,就是一种隐喻。

(选自2018年4月《浙江作家》,有删改)

【小题1】概括“我”的情感变化过程。
【小题2】阅读画横线的文字,简要说明两次写鸟的作用。
【小题3】“简单”而“喜乐”的生活,在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
【小题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标题“一个村庄的隐喻”中“隐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