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曹禺,原名万家宝,是现代著名的剧作家,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1910年,曹禺出生于天津。父亲军人出身,有一手好文笔,能诗善文。曹禺生母早逝,继母酷爱戏剧,常携曹禺观看戏曲和文明戏。曹禺没上过小学,延师在家,诵经读史,但常偷看《红楼梦》《水浒》《西厢记》《聊斋志异》《镜花缘》等“闲书”。
曹禺青少年是在天津度过的。父亲有一个好友叫周七爷,他家是天津著名的封建买办官僚大家族。因此,曹禺从小就有许多机会接触和观察周家这个官僚买办家庭的生活,了解这个大家族的许多人和事,甚至熟悉这个财团的兴衰荣枯。曹禺说:“周家和我家是世交,我到他们家去过。周家的摆设很气派,《雷雨》的布景就有周家的印象在内。”天津是个商业发达、水陆交通便利的北方重镇。曹禺在这里目睹了帝国主义分子的暴行,也看到了许多“高级流氓、高级恶棍”及“苦力”的劳动,听见了深夜小巷传来的卖儿卖女之声。这为他的一些作品提供了素材和人物原型,也对他反帝爱国思想的形成和一生创作的思想倾向,起了巨大的作用。
1922年秋,曹禺进入南开中学。这是一个有民主精神的学校。学校的南开新剧团是当时全国有名的学校演剧团体。1925年曹禺加入南开新剧团,并成为重要骨干,一方面演出古典名剧,如莫里哀的《吝啬鬼》,王尔德的四幕喜剧《少奶奶的扇子》等,甚至参加京剧演出;另一方面编演时事新剧,进行民主宣传鼓动工作。在此前后,他阅读了大量的“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品。他曾说,鲁迅、郭沫若等人的作品使他“激动”,超过了他喜欢的易卜生。因为这些作品“启发他必须关心中国的社会问题”。[:学#科#网Z#X#X#K]
1928年曹禺升入南开大学政治学系。演戏和钻研戏剧依然占据着主要地位,他参加了《国民公敌》《娜拉》等剧目的演出,还改编了《争强》这一部写劳资矛盾的戏,这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29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但他大部分时间是在图书馆和书库里,贪婪地研读着世界名著。除了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契诃夫等人的戏剧作品外,其他如法国的博马舍、莫里哀、雨果、大仲马、小仲马、罗曼·罗兰……德国的莱辛、歌德、席勒……英国的王尔德、肖伯纳、高尔斯华绥,还有开现代派戏剧长河的斯特林堡、霍普特曼、梅特林克等人的剧作,都在他系统阅读之列。凡是曹禺心爱的剧本,他总是喜欢反复地读。他在没有写《雷雨》之前,已经读了几百部中外剧作。同时他也时常和朋友去广和楼欣赏京戏名家的表演,去天桥听曲艺。
1933年,曹禺完成了第一部多幕话剧《雷雨》。他从自己青少年时期熟悉的社会圈子里,提取了《雷雨》的题材,通过周鲁两家8个人物的历史与现实纠葛,反映了从光绪二十年(1894)到1920年以后约达30年的复杂社会生活和冲突。他在剧中写了尖锐的思想冲突和阶级压迫与斗争,但主要是描写新旧交替时期3个不同阶层、不同性格的女性,以不同的方式对命运所做的抗争和她们走向毁灭的悲剧结局。《雷雨》丰富、生动的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严谨的结构,浑厚凝重的格调,浓重的悲剧气氛,深受希腊悲剧和易卜生、奥尼尔剧作的影响。但曹禺写的是地道的“中国人的事、中国人的思想感情”。他是把民族的内容和外来的艺术形式结合得最为熨贴、最有光彩的一个。《雷雨》的人物形象刻画成功,具有高度的美学价值。这是《雷雨》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曹禺戏剧的共同特点。
《雷雨》把中国年轻的话剧艺术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仅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家的地位,同时也是中国年轻的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曹禺自幼聪颖好学,虽没上过小学,但延师在家诵经读史之余,常偷看《红楼梦》《水浒》《西厢记》等“闲书”,从小就和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B.中学时期,“五四”新思潮激荡着中国大地,鲁迅、郭沫若等人的作品更激发了曹禺关心中国社会问题的热情。
C.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曹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为我们揭开了《雷雨》成功的面纱。
D.《雷雨》是民族的内容与外来的形式巧妙结合的典范。它情节生动、戏剧冲突尖锐、结构严谨,悲剧氛围浓重,深受希腊悲剧和易卜生、奥尼尔剧作的影响。
【小题2】结合材料内容,请简要归纳《雷雨》创作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14 11:03: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杜甫《可惜》)古代文人的生活离不开诗与酒。诗与酒在某些情况下具有相同的功能:打发时光,娱乐消遣。酒一是诗中的一大主题,不必详论,本文将讨论“遣兴”之诗。创作可能是痛苦的升华,但当写诗是为了应酬时,那就是一种闲适了。文人间的唱酬赠答,在通常情况下是具有闲适心态和游戏性质的。应酬诗以和韵、次韵最普遍;而最具有游戏性质的写作则是联句诗。前者是古代文人文字交往的常见形式,也最富文人特征。后者是这一类写作的特殊形式,也可以说是文人酬答之极端。
②次韵是按照他人的诗韵,写一首相同或不同情调的作品,这是一种受时空和形式限制的创作方式,它也是古代文人生活的一种特殊形式。推而广之,以诗歌来交际应酬,也成为文人诗酒生活的一部分。据笔者粗略统计,杜甫的1400余首诗中,赠、酬、和、答、寄、呈、送、别、简以及陪人游、宴、题诗的作品就超过了500首。在李白的900余首诗中,同类作品过半。沈佺期存诗160首,同类作品80余首。在孟郊的400余首诗中,同类作品210首。宋代苏轼存诗2700余首,次韵之作超过三分之一。中唐诗人李贺或许是一个例外,在共240余首诗中,同类作品仅占十分之一。李贺早夭,加之性格内向,因而唱和类的作品甚少。从这一现象也可以了解到李贺风格形式的外部原因之一:与外界联系不够。李贺更倾向主观世界的表现,他的鬼蜮诗写得阴冷恐怖,他的仙界诗光怪陆离,他沉浸在想象的世界,最终成为一个“主观诗人”。
③从唱和诗的大量存在,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及创作方式之一端。由这些诗可知,古代文人的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具有娱乐性质的,这和今天大量职业文人的写作目的是不同的。在今天,仍有为数不少的诗歌爱好者和写作者,当他们以文自娱而不是以文求进时,他们的写作便具有别一种意味。
④在次韵之作中,大量的作品是平庸的。道理很简单,这类写作近似于命题作文。它要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还要受形式的限制,尤其是韵部(包括用字)的限制,因而对自由地表达情感会起到阻碍作用。而文学创作最需要保护的就是思想的自由或思绪的自由。不过,应酬对于写作而言可能是一个创作契机,有时也会触动作者的感情,引发诗人的思绪,写出好的作品。在个别时候,一个天才诗人甚至完全可能在应酬过程中写出超过原韵的好作品。所以应酬(包括古代的应试和现代的高考及各种急就章)也完全可能是表现或检测天才的机会。成功例子是苏轼的《次韵子由渑池怀旧》。当弟弟写下《怀渑池寄子瞻兄》时,苏轼有感而发,次韵一首,将人生的一次经历和独特感受化为一首千古绝唱。与原作相比,可以肯定这是次韵之作中少有的“后来居上”的好作品。但这不能减轻次韵之作在形式上的游戏性质。因为苏诗之所以好,一个原因是这一次唱和,属于兄弟俩的异地唱和,在时间上似乎不那么紧迫,苏轼可以从容不迫地思考和琢磨,在原韵基础上写出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感悟。但其写作性质是唱和应酬,则是不必争论的。
(节选自刘明华《古代文人酬唱诗歌论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联句诗是应酬诗中的一种,是应酬诗中最具游戏性质的诗,也是最富文人特征的诗。
B.李贺极少写应酬诗作,因此他更倾向主观世界的表现,写出了一些或阴冷恐怖或光怪陆离的诗作,最终成为一个“主观诗人”。
C.次韵之作要受时间空间限制,还要受形式的限制,尤其是韵部的限制,因而会对思想的自由、思绪的自由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D.苏轼的《次韵子由渑池怀旧》是少有的超过原韵的作品,也是少有的不带游戏性质的次韵之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借杜甫的诗句,是为了将“诗”与“酒”联系,证明诗与酒都是古代文人生活中可以用来排解无聊、放松身心的东西。
B.文章第②段通过列举大量的数据,用唱和类诗歌在诗人们一生创作的诗歌中占的比例,充分证明了以诗歌来交际应酬是古代文人生活中较重要的一部分。
C.文章第④段举苏轼的例子,能够证明深刻的感悟、充实的时间、充分的思考对于诗歌创作是非常重要的。
D.本文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类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对古代酬唱诗歌的创作情况进行了简要的探讨和分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次韵之作可以与原韵的情调相同,也可以不同,但是必须遵照原韵之作的诗韵来写作。
B.酬唱诗歌在古代大量存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使人们感受到当今职业文人的创作所不太可能拥有的意味。可以见它对中国诗歌整体发展,是具有一定价值的。
C.古代的次韵之作与当今的高考作文是有相似性的,它们都属于应酬之作。但应酬对写作而言不一定只有产生限制,它也可以为天才提供契机和土壤。
D.诗人之间通过写诗来应酬,都是具有闲适心态和游戏性质的。因此,次韵之作是不太可能出精品的。

同类题2

唐宋古文运动(节选)

钱仲联

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两汉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粱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韩愈、柳宗元则进一步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并写出了相当数量的优秀古文作品,成为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

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为了复兴儒学。所以,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不过韩特别强调儒家的仁义和道统,柳则主张“以辅时及物为道”。显而易见,韩、柳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在文学上是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推动文学前进。

中唐古文运动,虽然在当时文坛上取得了胜利,但骈文并未就此匿迹,晚唐以后,它还在继续流行。五代到宋初,浮靡华丽的文风再度泛滥,前蜀牛希济在他的《文章论》中曾提出:当时文章“忘于教化之道,以妖艳为胜”。宋代的古文复兴,要到欧阳修倡导之后,才形成一场运动。

欧阳修凭借其政治地位,大力提倡古文,带动了一支写作队伍。他的同辈苏洵,学生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苏轼门下又有黄庭坚、陈师道、张耒、秦观、晁补之等人,都是古文能手,各树旗帜,扩大影响,从而使宋代古文运动达到波澜壮阔的地步。

宋代古文运动的主要特点,第一是主张明道,第二是不高谈学习先秦两汉而直接取法韩愈。因此,宋代古文,进一步奠定了韩、柳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的基础,更有利于表达思想,也更便于为人们接受,发扬了他们开创的新的散文传统的精神。明人朱右把欧、曾、王、三苏六家与韩、柳合称为“八先生”,茅坤编选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古文,取得了分庭抗礼的地位。明代宋濂、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等人以及清代桐城派、阳湖派古文之所以取得一定成就,追根溯源,无一不是受到唐宋古文运动的启发或影响。

唐宋古文运动,可说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小题1】下面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韩愈、柳宗元利用复古的旗帜倡导古文运动,从事文学革新,推动文学前进的目的,是推行古道,复兴儒学。
B.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的骈文并未因为古文运动的兴起而匿迹,晚唐以后,乃至宋初,它们仍有市场。
C.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人,在欧阳修的带领F,取法韩愈,各树旗帜,使宋代古文运动取得了与唐代古文运动分庭抗礼的地位。
D.韩愈、柳宗元各自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韩愈特别强调儒家的仁义和道统,柳宗元则主张“以辅时及物为道”。
【小题2】结合选文,概括唐代古文运动的起因和过程。
【小题3】选文划线处引牛希济《文章论》“忘于教化之道,以妖艳为胜”,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元代是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转折点

翻开一部中国文学史,即不难感受到,一直处于正宗主流地位的诗歌散文,到了元代即一下子失掉了无可争议的优势,其黄金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由唐诗、宋词过渡到元曲,人们习惯上接受它们各为“一代之文学”,但事实上前二者与后者之间已经出现了本质的差异。这不仅因为唐诗、宋词特点在“雅”而元曲特点在“俗”,更在于前二者更合乎儒家诗教传统,而且均为抒情短篇,性质和类型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异。元代之后,小说戏曲由过去一直被鄙视、一直处于非正统地位的文体一跃而居于诗文之上,成为时代文学之主流。 元杂剧、明清章回小说、清代戏曲,叙事文体之勃兴不可遏止,戏曲、小说共同构成了我国古代文学后半部分的主潮,这也是人们公认的文学史事实。

元代以前,文人们能走的道路只有皓首穷经和献身政治,他们的文学创作完全可以视作这种生活道路的副产品。文学的主体是作家,作家的生存之道是揭开文学秘密的秘密。在此背景下,人们的文学创作信守的是以抒情言志为核心的儒家诗教,《尚书》最早提出“诗言志”。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魏文帝曹丕更将文章看作“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典论·论文》)。这就把文学创作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高雅政治活动联系起来了。

那时的文人大多从事诗文创作,而一流作家更是那些信守“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古训,有志于治国平天下的正统文人。历代帝王或是为了宣扬教化,或是为了附庸风雅,也大多参与了诗文的倡导和创作活动,以至于隋唐以后竟成为朝廷选拔人才的手段,这些都反过来加强了诗歌散文的正统和主导地位。

其次,我国古典文学的主流在元代以前一直是抒情文学独占鳌头。从性质上看,自《诗经》、《楚辞》、汉赋、五言诗直至唐诗、宋词,这些分别代表不同时代的主流文学无不以短篇抒情形态出现,言志抒情的文艺理论始终左右着不同时代的作家的头脑,以此形成了世界文学史中我国古代文学之独特风貌。这就是人们公认的,西方古典文学以再现社会生活作为创作之准则,而我国古代作家则以表现个人情感作为自己创作的基本原则。当然,这中间也有特殊情况,如先秦历史散文也以叙事为主要手段,但严格地讲,它是历史著作而非文学创作。汉以后作品如《木兰辞》、《孔雀东南飞》以及一些笔记、传奇和话本小说虽具叙事文学之内容和形式,但多系短制,且终未成为时代文学之主流。元朝以前的代表作家,从屈原到陆游,基本上都是这种抒情文学的创造者,可以说,抒情文学吸引了这一漫长时代的整个文人作家群体,这一点直至宋朝灭亡皆未有实质性改变。

当然,雅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它的另一面是俗,即所谓“下里巴人”。在中国古代,以叙事为特征的小说一向被视作难登大雅之堂的“小说家言”,戏剧活动甚至不被认为是文学,其演出只是作为“狎弄”的对象——俗得不能再俗了。只是由于其符合人类喜爱轻松快乐的天性,在市井细民及所谓“不求上进、耽于逸乐”的贵族士大夫中仍有一定市场,才能在主流文学之外维持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支流而不致中断。总体看,俗文学特别是戏曲在元朝以前一直处于被排斥的地位。如果说小说在我国古代虽然不被重视,但总是“诸子十家”中的一家。那么,戏曲则连这点可怜的地位也没有,表演艺术始终被排斥在文学的殿堂之外。艺人更遭鄙视,男演员称为俳优,充其量作为帝王贵族豢养的消愁解闷的工具,即弄臣而已。女演员更与娼妓无二,可谓卑贱至极。由于此,正统文人(包括才女)避之惟恐不及,遑论涉足!长此以往,古人的思维也娴于抒情而疏于叙事,宏观想象能力和综合能力均有所不足,并形成了恶性循环,加剧了思维方式之偏向。这样,包括小说戏剧在内的叙事文学之不发达也可以理解了。

【小题1】在本文看来,唐诗、宋词与元曲的区别,除了前二者是雅文学而后者为俗文学之外,更在于它们在_________和______ 两个方面均不同。
【小题2】文章认为,元代之前,诗歌散文始终处于正统与主导地位,深层原因在于
A.元代之前,文人们除了读经做官的正途,难有其他生存之道。
B.元代之前,文人信守的是以“抒情言志”为核心的儒家诗教。
C.元代之前,帝王们大多热衷于参与诗文的倡导和创作活动,甚至将其作为选拔官员的手段,这些都强化了诗歌散文的正统和主导地位。
D.元代之前,文人认为诗歌散文是与“修齐治平”联系在一起的高雅活动,而叙事文学难登大雅之堂。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文章内容的两项是
A.我国古代文学以元代为分界线,前段是散文诗歌占据主导,而后段则以小说戏曲为主流。
B.西方小说戏剧等以再现生活为准则的叙事文学起源早而且成就高,我国古代叙事文学的发展则相对滞后,且成就低下。
C.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元代之前的作家们普遍忽视甚至蔑视叙事文学的创作,致使元代之前的叙事文学在文学史上成为空白。
D.相比散文诗歌创作,长篇叙事文学的创作需要作家具备更好的宏观想象能力与综合能力。
E.在本文看来,俗文学虽然被统治者百般压制,但因其投合了底层劳苦大众追求快乐的本性,依然能够像草根一样顽强的生存下来。
F.元代之前,戏曲虽然也算是文学,但其地位甚至不如小说,在统治者看来,戏曲家如同俳优与娼妓。
【小题4】结合本册教材中的课文《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的内容,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国的小说起源于神话传说,这一点与世界各国的小说略有不同。
B.小说在古典文学中属于俗文学的范畴,它的发展与民间艺术如“说话”等密切相关,这也是章回体小说产生的基本原因。
C.鲁迅先生的《中国古代小说史略》给中国古代小说的历史做了言简意赅的总结。
D.史传文学对古典小说的影响很深,这也是形成我国古典小说的民族特色的重要原因。
【小题5】细读文本,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原文中的意思。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之事父,远之事君。
历代帝王或是为了宣扬教化,或是为了附庸风雅,也大多参与了诗文的倡导和创作活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人们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载体,那就是吉祥组合图。一些企业在院落里会有一个养满各色金鱼的池塘,实际上这不仅是因为金鱼作为观赏鱼美观,而且其中还包含了中国传统的吉祥文化,利用汉语言的特征形成的美好祝愿:金玉满堂。。
吉祥图案的起源,大概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左传》记载了“铸鼎象物”,人们认为把一些妖魔鬼怪的形象或者名字铸造在青铜器上,“百物为之备,使民知神奸”,让人们记住这些妖怪,并以此控制他们。这一时期,人们对图的崇拜,往往是出于敬畏,是为了避免灾害。先秦时期是一个从图到文字的过程,有学者研究,《山海经》其实就是一本巫师的工作手册,上面记载了许多妖怪的名字,并且详细描述了他们的形象,这就为人们如何避开危害,或者从“妖怪”那里获得帮助,或者祭祀他们以祈求保佑提供了使用说明书。
从汉代开始,吉祥文化又进入到一个从文字转换为图像的时代,人们根据各种神仙方术的传说,在砖瓦等载体上绘制了各种用于辟邪或者祈福的图像。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道二教的兴盛,龙虎、翔鹤、生肖及神人、神话传说成为了吉祥图案的素材。唐代流行贴门神,也出现了连理枝、同心结等吉祥图案。宋元时期,吉祥图案以珍花异草,祥禽瑞兽为主题。到了明清时期,对吉祥图案的推崇达到了高潮,这一时期“图必有意,意必吉祥”,除了保有传统中对四灵、神仙、佛陀等图画的崇拜外,又生成了诸多脱离了宗教信仰、寄寓世俗美好祝愿的吉祥图案。

中国吉祥图案主要以动植物形象表示。“马上封侯”:图像是猴子骑于马上,猴谐音“侯”,马上有“立刻”之意。“功名富贵”:由牡丹与雄鸡构成,“雄”即是“公”,谐音“功”,公鸡打鸣,“鸣”又谐音“名”。“寿居耄耋”:由寿石、菊、猫和蝴蝶构成,菊谐音“居”,猫谐音“耄”,蝴蝶谐音“耋”,指代长寿。
《说文》云“吉,善也”,“祥,福也”,吉祥通俗地说就是美好的预兆。中国的传统吉祥文化图式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借助动植物等实物形象,如牡丹、菊花、鸳鸯、公鸡等,以借喻、双关、谐音等方式表示;二是以纹样形象表示,如龙纹、凤纹、祥云、中中国结等;三是以文字来说明,如福、禄、寿、双喜等字。吉祥图案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装饰样式,是一种特殊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传统吉祥图案作为我们文化的精髓,至今仍广泛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摘编自赵运涛《画里有话——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图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些企业院落中金玉满堂的组合图,不仅利用汉语言的特征,形成美好的祝愿:而且也利用观赏鱼的美观,起到美化环境作用。
B.“马上封侯”“功名富贵”“寿居耄耋”等图案,作为约定俗成的装饰样式早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其寓意不外富、贵、寿、喜。
C.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吉祥图案,起初人们只是避免灾害,并且要记住这些妖魔鬼怪的形象,才将它们的形象或名字铸于青铜器上。
D.中国吉祥图案的构图元素尽管多样,但不是动物形象,就是植物形象,图案多是动植物形象组合,如“喜上眉梢”“松鹤长春”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讲一些企业在院落里会设一个养满各每金鱼的池塘是为了说明吉祥组合图是一种人们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载体。
B.文章第二段采用层递式思路论述了吉祥图案的演变过程,并对先秦至明清吉祥图案的变化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C.本文主要使用例证法用“马上封侯”等几个具体例子分析了吉祥图案蕴含.的含义以及图像表现吉祥含义的方法。
D.文章最后解释了“吉祥”的含义,概括出吉祥图案的三种表现形式,以及吉祥图案的形成机制和重大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魏晋时期佛道二教的兴盛,龙虎、翔鹤和神话传说等就可能不会成为吉祥图案的素材,其发展可能就会是另外的样式。
B.吉祥图案至今仍广泛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利用了汉语谐音等手法,具有鲜明的汉语特征,所以可能为其它民族所不具备。
C.吉祥图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图案中的动植物、纹样、文字等表现出美好的预兆,这是它能够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原因。
D.各个时期吉祥图案的特色不同,明清时期宗教对吉祥图案的影响逐渐减弱,许多脱离宗教信仰的吉祥图案出现表现了这一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提出“轴心时代”的概念。他认为,在公元前500年前后,古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几乎同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对人类关切的问题提出了独到的看法,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已经成为人类文化的主要精神财富。

某种意义上说,当今世界多种文化的发展正是在2000多年前的轴心时代的基础上的一次新的飞跃。据此我们也许可以说,将有一个新的“轴心时代”出现。在可以预见的一段时间里,各民族、各国家在其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会要求发展其自身的文化,因而经济全球化将有利于文化的多元发展。

新轴心时代和前一个轴心时代不同,新的轴心时代必须是在互相影响中发展的。前一个轴心时代,虽然提出了问题,可都是独立提出来的。中国讲的天下,就是中国了解的天下,希腊文化也没有考虑到还有一个中国,还有个印度。而且,那时候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中国吸收印度的东西很多,相应地,印度吸收中国的东西非常少。这实际上是个文化单向传播的问题,原因是中国的文化比较有包容性。

今天不一样了,任何一种文化,都得有全球意识。现在,每个国家都不仅仅是要解决自己国家的问题,同时也在解决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当然,不能认为古代的问题到现在就没有意义了,古人提出的问题,有些到现在也没有解决。中国古代就提出的天人关系问题、古希腊提出的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关系问题,这些问题人类还要不断地解决下去。

假如我们今天能够进入一个新轴心时代,各种文化之间一定是互相吸收的关系。21世纪世界文化发展很可能形成若干个重要的文化区:欧美文化区、东亚丈化区、南亚丈化区和中东与北非文化区(伊斯兰文化区),其他还有以色列和散在各地的犹太文化、南美文化,非洲文化等。这些文化必须好好考虑如何相处的问题。尤其是前四大文化所覆盖的人口都在10亿以上,一个文化消灭另一个文化没有可能,因为牵扯的人口太多了。最好是用中国的办法,在对话中相互理解,以求和而不同。我们有可能也有条件把西方的学说中国化,把中国思想加入西方文化,进行平等的对话,我的有些思想可以给他们一些刺激,让他们去重新思考原来的问题。比如,西方长期存在的是主客二分法,我们不主张主客二分,而是主张天人合一,两者可以互补。

(选自汤一介《我们在面对一个怎样的孔子》,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公元前500年前后古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同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对世界产生了影响。
B.在前一个轴心时代,各个国家对自己以外的国家是缺乏了解的,各国的文化也是独立的.不会互相影响。
C.新轴心时代和前一个轴心时代有很大的不同,新轴心时代强调互相影响,互相包容,互相吸收。
D.如果要让新的轴心时代真正到来,就必须使用中国的办法,因为中国文化比较有包容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阐述了新轴心时代与前一个轴心时代的不同,在第二段中提出了新轴心时代的概念。
B.本文的论点是新轴心时代各国要有全球意识,不仅解决自身问题,同时解决全球问题。
C.实现新轴心时代的前提是世界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吸收,否则就不能迎来新轴心时代。
D.文章最后一段由新轴心时代各种文化的关系引出关于当代我国文化应怎样发展的讨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时期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多元发展,预示着或许会有一个新的轴心时代出现。
B.经济全球化将有利于文化多元发展,因为各国在经济发限的同时一定会要求发展其文化。
C.只有世界各民族、各国家的文化都有全球意识,才有可能促成新的轴心时代的到来。
D.新轴心时代到来后,世界文化一定会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最终各国文化将达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