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6年谷歌机器人“阿尔法围棋”(AlphaGo)大比分击败韩国围棋高手李世石。这场围棋人机大战让所有人都开始关注“人工智能”。有人说它能为人类提供更卓越的服务,也有人说它将夺取人类的工作并最终战胜人类。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最新报告,到了2020年,受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等科技发展的影响,超过500万份工作将会消失。被人工智能完全替代的700万个岗位中,至少三分之二是行政与办公室类的白领工作岗位。职业中可自动化、计算机化的任务越多,就越有可能被交给机器完成。人工智能能够部分替代的职业有律师、翻译等,这些职业被替代的那部分工作处于计算机能够比较容易掌握的数据领域。
尽管机器可以模仿人类的大脑进行学习,但是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相比人类,机器欠缺了原创能力、互动能力和谈判能力。因此,具备这三种要素的职业便不容易被机器替代,比如文创、科技和管理行业。
(摘编自《新闻论坛》匡文波《人工智能会取代记者吗?》)
材料二:
在中国,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等传统科技巨头在人工智能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在他们之后,还有上百家创业公司正在人工智能的各个方向探索新技术。另一方面,传统行业的公司也在积极引入人工智能,以降低自己的运营成本。在多家中国科技企业积极研发的推动下,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最大的家电生产国和最大的无人机生产国,中国正在形成全球最具吸引力的人工智能生态环境。加速积累的技术能力与海量的数据资源、巨大的应用需求、开放的市场环境有机结合,是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独特优势。
从全球范围来看人工智能的竞争,领先的***马化腾提交的议案中也特别提到,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领域成为全球创新高地。
代表委员们的热议成为业界焦点,而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则将人工智能议题推向高潮。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人工智能”是需要培育壮大的新兴产业之一,要加快技术研发和转化。这是“人工智能”一词首次出现在全国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意味着,人工智能已经进入国家最高顶层设计的视野。
不管是日常手机应用里的某个功能,还是大型企业里复杂庞大的数据处理系统,背后折射出的都是中国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在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者们看来,这次中国没有像过去一样在高新技术发展前期“缺席”,而是实现了弯道超车,领跑世界。
在国家战略层面的大力支持下,业内人士预测,2017年将成为人工智能行业全面升温、人工智能技术大面积“落地”、产业生态结构基本形成的一年。然而,尽管目前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科研基础、技术水准等方面不输世界先进国家,但在实践经验、人才基础等方面,中国仍存在一定差距,这也给人工智能的实际落地带来阻碍。因此,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关键之战是突破应用瓶颈。
(摘编自2017年3月11日《人民日报》《人工智能:全球竞赛中国领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据材料一世界经济论坛的最新报告可知,任务越容易自动化、数据越容易获取的职业,受人工智能的影响越大。
B.通过中美人工智能各领域企业数量和融资金额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数量多的领域会吸引更多的投资。
C.对比人工智能各领域的企业数量会发现,中美两国在计算机视觉与图像以及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企业都较多。
D.以企业的融资能力来衡量,人工智能应用层的中国企业更有发展前景,人工智能技术层的美国企业更受追捧。
E. 人工智能技术还处于发展期,全球竞争激烈,国内科技企业是中国人工智能飞速发展、领跑世界的重要推动者。
【小题3】人工智能将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世界,中国应做好哪些准备?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3 10:03: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尊重夜色

张劲

城里能见到夜晚,却见不到正宗的、完整的夜色。

城里的夜晚很肥硕,夜色却瘦弱如残片。它像只失魂落魄的耗子,被灯光的猫追得东躲西藏,被市声的刀阉割得七零八落。还让人想起贬值的稀薄的奶粉,或是掺了假的地沟油之类。

正宗的夜色应该是大大的笔蘸上浓浓的墨,挥洒在宣纸上的黑体字。那墨汁慢慢浸润开来,一笔一划,饱满,厚实,酣畅淋漓,且不带杂质。这样的笔墨,现在多数已隐居在乡村了。

前些日子,我随一帮人去开阳县一个叫禾丰的乡村采风,便有幸经历了这样一场纯净的夜色的洗礼。

禾丰的夜色来得浓情,而又斯文得体。仿佛是赶赴一场约会,它有些急不可待,但又不失稳重的传统。直到家家炊烟即将散尽,只只倦鸟陆续归巢,它才应和着雀噪,拽着炊烟的尾巴,一点点、一缕缕地翩然降临。

与这样完整的夜色邂逅,纯属偶然。采风队一行数十人,灯火旺处,安置了所有的女士们和部分男士们住。我们十二位“剩男”便只能被发落到荒村野店似的小旅舍了。说是荒村,其实白天不荒,野店也不算野,但因许多房间电灯坏了,或关不严门窗,于是入夜就被荒野化了。

我住小店顶楼,正有一桩烦心事堵在胸口,郁闷不能释怀。这烦心事是白天种下的,但夜色激活了它,催生了它。反正睡不着觉,索性起身下床,在露台上独坐,与夜色相对作竟夕谈。

开头以为夜色不善言辞,其实错了。山峰,河流,远村,近树,田垅,庄稼……虽被宽广的、浑无际涯的黑幕所笼罩,所覆盖,但那似无却有的碎语,柔软,绵长,很为晚风所赏识。蛙鸣是早就约好了的,开始是两声,三声,如传递开会通知,后来群蛙响应如辩论,鼓点似的呱呱韵押得铿锵而又活泼。虫鸣则押的是仄声韵,不成阵势,在我耳畔细吟如箫声断续。

还有几声忠实值勤的狗吠,混合着小儿的啼哭,远远传来,沉沉夜幕被咬破了几个洞。有夜气从中淌出来,似有微波漾动,然而转瞬即逝,夜色毫不滴汤漏水,仍是那么平静,饱满如初。

也有阵阵流水的低沉暗唱,那是一条名叫青龙河的波浪,在夜以继日地诠释着那句“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的含义。

我在露台上徘徊,看不见河的流动,只能看见远处公路桥上的一盏路灯,闪烁其辞。蓦地想起了前人的诗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面对那“一星”,诗人不仅觉得它“如月”,且还要悄立良久“看多时”,以前不太理会,现在似乎有些领悟了,是期待和憧憬着什么,却又有说不出的寂寥和凄清。

今夜恰好无月色,也无星光,我只能是“一灯如豆看多时”了。那如豆的孤灯,是打在夜幕上的一个小小补丁,一个金黄而又梦幻般的神秘补丁。

黑暗中,有些东西被夜色吸去,有些则被夜色放大。比如,田禾的暗香就一阵阵轻撞我的鼻尖,但我闻得见,却摸不着。凭气味,我知道那是待收割的油菜荚,告别季节时的些许惆怅,也有刚移栽的秧苗,初上岗时的按捺不住的兴奋。

还有身旁的一树枇杷,它也兴奋得快要忘乎所以了。它的果实已经成熟,急盼着出嫁市场。它手舞足蹈地想要挣脱夜色私奔,结果,被晚风扇了两耳光,爆出一阵噼噼啪啪的脆响。我被逗乐了,心中的郁闷也消解了许多。

乡村夜色从来都是很自我的,不比日色可以大白于天下。很自我的夜色不愿被人窥测尚未公开的秘密,它总有一种提防被欺骗了的谨慎。所以夜色很矜持,也很低调。它也不想让鸡声、犬吠、蛙鸣、虫吟之外的好事者高调入局。

当然,低调并不等于无调。开阳禾丰,之所以稻盛麦丰,不仅与开朗的阳光有关,也与含蓄的夜色有关。

日出而作,该光明时就应光明,该站起来的就别躺下。日入而息,该漆黑的就应漆黑,该躺下来的就别站起。正如鲜亮、热烈的日色,该有白天的尊严一样,庄重、沉静的夜色,也该有夜的体面!

日夜往复,黑白交替,阴阳互补,刚柔相济,乃天地人生之大道。不由得想起了老子“知白而守黑”,“知雄而守雌”,以及民间“阴弱则阳损”、“夜亡则昼疲”等等之类的智慧名言。

尊重日色,也尊重夜色,按自然规律办事,乃有禾丰乡之禾谷丰登景象!

【小题1】阅读全文,概括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了禾丰夜色中的哪些景物。
【小题2】分析文章首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小题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蛙鸣是早就约好了的,开始是两声,三声,如传递开会通知,后来群蛙响应如辩论,鼓点似的呱呱韵押得铿锵而又活泼。
【小题4】全文以“尊重夜色”为题,试探究其好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数字经济时代,无论从事哪行哪业,都需要通过对数据资源的收集、整理、挖掘来提升效率。大数据将成为未来最有价值的资源。“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继土地、能源之后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浪潮集团董事长兼CEO孙丕恕说。

“短短几年里,大数据战略已经从全面总体布局,向各大行业、细分领域扩展延伸。一系列战略规划的大布局体现了大数据发展驱动效应日趋凸现。”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黄殿中表示,辨识和管控大数据风险成为监控国家安全能力的试金石,也是体现国家安全的“晴雨表”。

为保障大数据安全,中央网信办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指挥协调与落地部署工作。在顶层设计方面,中央网信办协同相关单位,在网络安全、信息化发展和大数据应用等方面,共同促进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增补完善和相应国家战略政策的落地出台;在安全审查方面,进一步防范信息安全产品与技术应用领域的潜在隐患和安全风险,为公民、国家信息主权和数据主权的保护提供切实支撑。

 (摘编自李政葳《构建大数据健康发展的安全生态环境》,《光明日报》2017年5月29日)

材料二:

为了使学生资助工作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很多地方和学校纷纷“出招”。上海市建成了“上海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为资助工作的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东北师范大学以数学建模的方式,立足于10万余条数据信息,确立了新的“量化测评模型”。

这些大数据的手段不仅能够“精准”地找到资助对象,还能更加切合实际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找到精准的切入点。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郑庆华介绍,学校利用大数据平台可以每天实时采集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信息,并进行实时分析,对学生成绩下降、迟到早退、消费反常、上网成瘾等异常行为进行实时预警。

郑庆华说:“通过大数据平台对经济困难学生的隐形特征挖掘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学生普遍存在提高自信心、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明晰职业规划、开拓国际视野、增强创新精神等发展性需求。”针对这种情况,学校推进“西迁精神”新传人培育计划,并为建档立卡学生专门设立“自强不息成长成才”项目,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赴陕西省12地市政府实习、海外交流访学和国际组织实习,开展“国运交大”青年领导力公益实践项目,提升受助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摘编自樊未晨《学生资助将从经济资助转为资助育人》,《中国青年报》2018年9月7日)

材料三:

传统的行政模式受技术条件限制,往往基于宏观情况开展决策、实施监管和提供服务,这容易造成决策不够科学、监管不够充分、服务不够细致等问题。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政府工作过程可以实现全流程数据化记录,为深度分析、过程回溯、事后监管、优化服务等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并为快速落实责任,及时发现、处置问题提供便利条件。

从总体上看,大数据在国家治理中的运用还处在研究探索阶段,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地方、部门对大数据的发展规律和趋势认识不清晰、不到位,往往被动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缺乏主动利用大数据进行治理创新的意识和勇气。

运用大数据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对政府数据、企业数据和社会数据的综合挖掘和应用。但目前数据的整合与共享仍然存在障碍。比如,对数据的归属权、管理权和使用权还缺乏清晰界定,一些地方、部门往往对能否共享数据、能否使用数据存在疑虑。数据管理和交易规则仍不完备,对数据流转过程中各方的责任和义务没有明确界定,这些都不利于数据的充分共享和应用。

(摘编自孟庆国《运用大数据提升治理水平》,《人民日报》2018年10月26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的开放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为各行各业提升效率助一臂之力,另一方面也会产生危及公民隐私、信息安全和国家安全等新问题。
B.随着大数据战略向各大行业、细分领域扩展延伸,大数据的驱动效应也越来越显著,如今大数据已经成为比土地和能源更重要的生产资料。
C.大数据的运用,能够使地方和学校“精准”地找到资助对象,并为其成长成才找到精准的切入点,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目标因此得以实现。
D.受技术条件限制,传统行政模式往往会造成决策不够科学、监管不够充分、服务不够细致等诸多问题,运用大数据能够轻松解决这些问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大数据风险的辨识和管控已成为衡量国家安全监控能力的重要指标,需要综合运用政策法规、技术保障等手段,调动各层面的优势力量来予以加强。
B.大数据在学生资助工作中的运用,促进了西安交通大学“西迁精神”新传人培育计划和为建档立卡学生设立“自强不息成长成才”项目等活动的开展。
C.目前,大数据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但在国家治理中的运用还不成熟,需要我们继续加大学习和研究力度,增强应用能力。
D.大数据是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手段,可实现传统治理模式的深刻变革,大数据的运用可帮助政府提高工作水平和效率,为创新治理模式提供有效支撑。
【小题3】为了更好地发挥大数据在社会各领域中的作用,我们需要做好哪几方面的工作?试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美媒称,中国于2017年7月公布了一项计划,希望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全球领军者,到2030年时创造一个价值1500亿美元(约合9500 亿元人民币)的产业。
据美国《纽约时报》网站2月13日报道,对于美国从事人工智能的技术专家来说,这份英文版长达28 页的文件,是对美国未来数十年中可能是最重要的技术研究领域内领导地位的直接挑战。它概述了中国政府一项积极 进取、不遗余力的计划,把发展人工智能当作中国的阿波罗11号登月任务——这项计划同样会激发民族自豪感,并引发决定大局的技术突破。报道认为,凭借庞大的市场规模,中国将成为人工智能强国之一,甚至是最强大的 人工智能大国。
(摘编自《谁能成为人工智能领域领军者?中国锐意进取 美国沉默》,2018年2月18日参考消息网)
材料二
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政策、规划接连出台,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将进入深度融合时期。经过60多年发展,人工智能如今在神经网络、深度 学习算法等方面取得巨大进步。相对来说,中国人工智能研究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高性能计算等信息通信技术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在深度融合实体经济、改变人们生活方面有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人工智能研究成果正实现产业化应用,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统计显示,当前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专利申请数量以及融资规模均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全球最值得关注的100家人工智能企业中,中国有27家。其中,腾讯、阿里云、百度、科大讯飞等成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佼佼者。
在2017年年底举行的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无人超市、智能互联汽车、虚拟现实康复设备等“黑科技”纷纷亮相,越来越多实体行业纷纷变得更加智能化,越来越多的人因此获益。科大讯飞轮值总裁胡郁表示,人工智能将从两个方面来改变我们的生活,一方面是直接改变面向大众消费者的产品,如手机、玩具、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家电等。另一方面是通过人工智能改变各种行业,比如教育、医疗、公检法、安全以及智慧城市的建 设等。
(摘编自《人工智能,让生活更美好》,2018 年1月24 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三
中美人工智能各领域企业数量分布图

美国人工智能产业布局全面领先,在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尤其是在算法、芯片和数据等产业核心领域,积累了强大的技术创新优势,各层级企业数量全面领先中国。基础层(主要为处理器/芯片),中国拥有14家,美国33家,中国仅为美国的42%。技术层(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与图像/技术平台),中国拥有273家,美国拥有586家,中国为美国的46%。应用层(机器学习应用/智能无人机/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辅助驾驶/语音识 别),中国拥有304家,美国拥有488家,中国是美国的62.3%。
(摘编自《中美人工智能实力如何 这组数据告诉你答案》,2017年8月7日亿邦动力网)
(1)下列关于人工智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工智能领域,美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随着中国在该领域的崛起,美国的领先地位可能不保。
B.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不仅将催生非常巨大的产业,还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C.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中国人工智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人工智能公司的数量和质量在全球都名列前茅。
D.人工智能产业包括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三个层级,其中算法、芯片、数据是该产业的核心领域。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中国政府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文件,期望以此激发民族自豪感,实现技术突破,收到和美国的阿波罗11号登月任务一样的效果。
B.无人超市、智能互联汽车、虚拟现实康复设备等人工智能产品的问世,将极大地改变各种实体行业和我们的生活,让人们的未来变得更加美好。
C.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速,但通过中美人工智能企业数量的比较,我们仍能感知到中国当前在人工智能上的实力与美国有着巨大差距。
D.美国人工智能产业布局全面领先于中国,从自然语言处理到语音识别,各个领域的企业数量都高于中国,显示了其强大的技术创新优势。
E.从中美人工智能各领域企业数量分布图上看,中国人工智能发展侧重于应用层,基础层和技术层发展相对较薄弱;而美国却恰恰相反。
(3)我国在发展人工智能方面有哪些优势?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奔走的大树
刘江
小区外的一块公共绿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大树的驿站。这驿站来过伟岸的松树,来过繁花似锦的野海棠,还来过秋叶如金蝶翻飞的银杏,但长则一年、短则几个月就都走了。不知他们从哪里来,也不知奔向何处去。
②我对树的记忆就是从奔走开始的,但那时候奔走的不是树,是我。
③小时候最怕一个人走路,但偏偏有些路却非你一个人走不行,从那时候起,我对树就有了一种无由的依赖和信任。每每提心吊胆地在那山与山、村与村之间奔跑时,只要远远地望见一棵大树,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安全感,似乎那在风中哗哗摇曳的树们真在呼喊:来,到我身边来。所以当我奔向那一棵棵大树时,好像那树也迎着我奔来。也只有跑到那树下,我才敢歇一口气,擦一把头上的热汗。
④那时候的树是不走的。等过上三年五载,我也长高了,胆大了,再走小时候走过的路时,发现那些树还在,就有一种老朋友重逢的感觉。
⑤我们村最大的一棵槐树得十个孩子才能合抱,树冠能占三亩地。站在远处找我们村,那树就是标志。由于它长在一片坟茔里,所以就连那树下的灌木丛也没人敢动,密密扎扎连成一片,成了鹰鹞狐兔出没的地方。其实我们的村子基本处在槐树的包围之中,无论从哪个方向进村,迎接你的都是一棵大槐树。迎娶新媳妇进村几班子吹手摆擂台在槐树下,送过世的老人搭路祭也是在槐树下;远行的人儿告别在槐树下,回家的游子团聚也是在槐树下。所以老人们在讲述村里发生的大事时都离不开那些老槐树。经年累月,村里的老人一辈辈走了,但那槐树还在,它们见证着村子的历史,承载着村子的信息,护佑着一村的男女老幼。秋夜里,躺在谷场上,你能听见风经过每一棵大树的脚步,能听见树与树的对话。
⑥不只是村口,田间地头也是很有一些树的,或挺拔的白杨,或解馋的山杏,或苍劲的椿树,那树是田野的风韵。劳累时,擦一把汗,望一眼树,心头就会生出一种慰藉和希望。而在外人眼里,那以树为背景的劳作和歇息似乎都平添了几许田园的诗情画意。
⑦万万想不到,有一天攀上走过了千百遍的山峁抬头望去时,路边的槐树不见了。站在那槐树离去的地方,再向村口望去时,村口的大树也都不知奔向了何方。没有了大树遮蔽的村庄,就像失去了灵魂的人,散摊在那里,明晃晃地暴露在天地之间,任风吹雨打无遮无拦。沟畔上挂满了废弃的白色地膜,风起时像有一种悲切的呐喊,简直惨不忍睹。据说理由是分田到户了,一分地要有一分地的收入,树影响庄稼的生长。一家举斧,家家效仿,能伐的伐,能挖的挖,似乎一切只有变了现装进自己的腰包里才可靠。
⑧冤屈的树,带着村庄的信息和留恋远走他乡。
⑨一日出门,楼下停着一辆车,车上载着一棵大树,开车的是老家的一位相识。他说,那棵树卖了四万。我的心口一震,但又从另一方面幻想,若是各地进城的大树都能站成一道风景,对那些来自同一块土地的务工者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想那劳苦之余他们若能指认自己家乡的树木,在它下面歇歇脚、说说话,就是抹抹委屈的眼泪,也可以聊解乡愁。可惜的是人们尽管给那棵来自我们家乡的树,又是搭棚,又是输液,很是享受了一番城市的待遇,但它只捱过了一个夏季,在一个夜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知以何种方式奔向了何方。
⑩人,找不到回家的路,树能够给你指引;但真到了路边连一棵树都没有的那一天,不知道人还能不能找到自己的家?
(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开头借描述“大树的驿站”扣题,并引出对“不走”的大树的回忆,为下文写大树的“奔走”张本。
B.文章写“我”在成长过程中对树的依赖和信任,并详细叙述人与树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以此来暗示作品的主题。
C.第⑨段中的“另一方面的幻想”,是指那些大树被卖到城里后,能够慰藉进城务工者的乡愁,从而肯定大树进城的意义和价值。
D.文章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刻画了那些从乡村“奔走”到城市的大树形象,警示人们不忘根本,不要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迷失方向。
【小题2】赏析划线句子的变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1)小区外的一块公共绿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大树的驿站。
(2)经年累月,村里的老人一辈辈走了,但那槐树还在
【小题3】文章以“奔走的大树”为题,却在第③-⑥段用不少笔墨写不走的大树,作者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湿地是诗地

单之蔷

①湿地是海绵。她吸进去的是水,挤出来的是空间。

②湿地是诗。我们的祖先是以充满诗意的眼光看湿地的。《诗经》的第一篇写的是湿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激赏,称之为“最得风人之致”的《诗经·蒹葭》中写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写的也是湿地。

③候鸟是湿地的主人。候鸟的迁徙一直是一个谜。有人把原因归结为地球上曾经有过的周期性伸展和退缩的冰期。但我觉得候鸟迁徙的奥秘也许是因为地球上分布着湿地。夏天北方的湿地芳草萋萋、鱼翔浅底,是鸟类的天堂,此时南方的湿地则汪洋恣肆、洪水滔滔;当冬天来临时,冰封雪飘的北方湿地已经没有了鸟类的生存的空间,但上帝是如此伟大,她已经令南方的湿地水面收缩,大地显露,万物滋生,为远方的宾客准备了盛宴。可以说上帝创造了这样一种生存空间,这种生存空间是随着季节转移的,夏天这种空间在南方消失了,在北方却出现了,冬季则相反。这就是湿地。换一种说法,湿地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随季节转移的生存空间。这种生存空间在生态学中,称之为生态位。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这样一个生态位,必然会有一种生物来适应。这种生物就是候鸟。她们用史诗般的飞翔来追逐这种生存空间,南来北往是她们的宿命。

④候鸟在古人心目中是充满诗意的美的意象:雁声芦叶老,鹭影蓼花寒;落霞与孤鹜齐飞;过尽飞鸿字字愁;缥缈孤鸿影;雁背夕阳红欲暮……这是古人感受中的候鸟。“雁阵”“孤鸿”等意象是与季节的更替、时间的流逝、逆旅的游子、凭栏的思妇等意识紧密相连的。我希望候鸟唤起的那些美的意象不要消逝

⑤“湿地”是一个新词。《辞海》(1989年版)中竟没有这一词条,但关于沼泽却有许多词条。过去的沼泽,就是今天所称的湿地中的一大类,但这两个词的情感色彩是不一样的。“湿地”表达的是一种喜爱和肯定,“沼泽”潜藏的意向是否定。89版的《辞海》中关于沼泽的解释是这样说的:“水分长期饱和,通气不良。为防止沼泽化的发展,必须进行排水。”这哪里是名词解释,分明是意见书。

⑥既然《辞海》都说了“必须进行排水”,可以想见湿地在中国的命运。在各种各样的围剿湿地的行动中,许许多多的沼泽、湖泊、草甸消失了。我们只知道大庆是中国的石油基地,其实大庆所在之地是世界级的大湿地;北大荒是从湿地中开垦的粮仓;千湖之省湖北剩下了不足百湖……,我们究竟消灭了多少湿地,恐怕无法计算,但一些地名能向我们透漏一些秘密,比如:我们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在一个叫“洼里”的地方,地质所的地名是“苇子坑”,中关村所在地是“海淀区”,这些地方过去无疑是湿地。

⑦湿地是一种全球范围内转移的生存空间,候鸟是世界的公民。湿地的消失就是候鸟的末日。那些重要的湿地是一种特殊的领土,它关乎候鸟的命运和世界的福祉,因此那种湿地应是主权有限或高于主权的领土,不能任主权国所为;世界各国也应尽保护湿地的义务。

⑧按照国际湿地组织的定义,湿地除了沼泽外,还包括河流、湖泊、海岸、滩涂、甚至还包括了水库、稻田等。今天我越来越感觉到从湿地的角度来重新认识河流和湖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本权威的《地理学词典》关于河流的定义是这样的:“流动在条状地槽中的水体。”这样的定义毫无美感,寡然无味,而且忽略了河流在雨季和旱季的膨胀和收缩等湿地性质,更忽略了那些河流造就的通江湖泊,甚至忽略了水库、电站这样的人工湿地。其实河流是一条组合项链,她串联起各种形状的水体。从更大的范围看,河流是网,是大地的面纱。

⑨用堤坝对河流夹道欢迎,不让河流膨胀和收缩,甚至用堤坝把河流举到高处,形成悬河,这是把河流看作是“条状地槽中的水体”的结果,如果用“湿地观”来看河流,我们对待河流的做法将有所改变,那时河流就有幸了。

【小题1】第五段的划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①我希望候鸟唤起的那些美的意象不要消逝。
②那些重要的湿地是一种特殊的领土。
【小题3】这是一篇介绍湿地的文章,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篇幅来写候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