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笺纸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因有的艺术形式和交流载体。表面看来,它的作用就是诗文唱和、书札往来。但是,由于它一产生就和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因此就带有明显的精神印记。

从古代的竹简、木牍到缣帛、纸张,中国的先人们一直在寻找便捷而低糜的文化载体。最后,纸张成了传播信息、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最为理想的媒介。因此,人们对纸张情有独钟。爱美是人的天性。由于素纸不能滿足人们审美的需求,便有了染色、砑花、描绘花纹图案等完全出于审美追求的举措。之后,便以雕版、饾版、拱花的形式赋予笺纸更多的艺术含量。可以说,笺纸的发展史不仅是印刷技术的发展史,更是历代知识分子对美的自觉追求史。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因此,各种类型的笺纸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厚重的根基。比如,博古题材的笺纸向人们展示了古代文明的遗迹,大凡钟鼎、器物、钱币,都是秩序、权成、社会交往的象征;再比如,大量的佛像笺、罗汉笺的印行,无疑是在向人们传播、普及佛教精神;再比如,将山水林泉、高人隐逸作为笺画的题材,也正是在传递一种遗世独立、洁身自好、不随流俗、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气度;再比如,大量蔬果笺、花卉笺的流行,也表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再比如,鱼藻笺、花鸟笺、生肖笺的出现,也在向人们传递大自然的美妙信息,引导人们热爱自然、珍惜自然、顺应自然,等等。

笺纸对于传统文化的普及、传承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在古代,许多作家的作品通过个人题壁、歌女吟唱的形式传播四方。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乃过图书、报刊、音像、影视等形式进行传播,而且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用具进行传播。作为文房清玩的笺纸,由于它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扮演了传承传统文化的角色。如前所述,笺纸中不仅有图画,而且有书法、篆刻、诗词、掌故,通过笺纸,人们可以重温诗、词、歌、赋的名句,可以品味传统文化的精神。比如,林纾的宋词意笺,陈师曾的杜甫诗惫笺,都在很大程度上普及了唐诗宋词。应该说,在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方面,笺纸功德无量。

中国的笺纸内涵丰富,琳琅满目,给人以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之慼。世界上还没有笫二个国家将笺纸印制成一种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赋予其如此多的文化内涵,使其承载精神追求和人文情怀的使命。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在关注笺纸的人愈来愈少。随着电脑的普及,微信、短信、邮件的常态化,除了极少数人,已经很少有人再写信了,更遑论用毛笔在笺纸上书写信件和诗文了。如何把笺纸及其文化传承下去,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思考。

(摘编自刘运峰《中国笺纸:微型国画的人文情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先人们一直在寻找便捷而低廉的文化载体,最终纸张成了最为理想的媒介。
B.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各种类型的笺纸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厚重的根基。
C.笺纸助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承,特别是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笺纸功德无量。
D.中国笺纸作为一种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与其它国家的笺纸一样承载着人们的精待追求和人文情怀的使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由笺纸在传统文化领域的地位入手,引出论题,并提出中心论点。
B.文章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并且适时穿插引用论证,观点鲜明,说服力强。
C.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探讨笺纸所带有的精神印记。
D.文章联系现实,引出坚持传承难的问题开放式结尾,引发读者深入思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笺纸只要和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就会带有明显的精神印记。
B.染色、砑花等举措和雕版、饾版、拱花等形式说明笺纸的岀现是印刷技术使然。
C.笺纸因为扮演了传承传统文化的角色,所以它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密不可分。
D.随着微信短信、邮件的常态化,如何传承笺纸及其文化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06:04: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忆秋  李应杰

或许是昨晚吧,竟做了一个梦。朦胧中,一个人独自在江南无人的秋天里,缓缓地走着……

懒懒地起床,清早推开窗,猛然发现,眼前那繁茂又喧闹的榕树,不知什么时候,竟变得有些稀疏。树干就要变得光秃秃的了,仅留了几片不肯就去的叶子。一阵风过,那叶子颤了几下,却也是经不起风吹,打着旋儿落下了。我不禁打了个寒战,有些凉了,忙添了件衣服。这才发觉,秋,竟悄惝地来了。

这地方,怕是没有秋天,可想起郁达夫的话:“江南,秋当然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我觉得说得确切又实在。这才觉得有,只不过,若是有,恐怕也是留不住的。

来到这里,已是多年了。这儿的秋天,总是给我太多的感伤。凄凄迷迷,冷冷清清。单一的冷色调,底色朦胧,散落着冰凉的秋雨,透明的雨伞……南方的秋,它总是来得仓促,还未打声招呼,就哭哭啼啼起来。这秋雨轻轻地润了我的头发,蒙了我的眼睛,我看不清,只觉得那冷清的愁就袭上来,落进心底,默默地化作莫名的悲哀。这一景,是悲、涩居多。细细品味着这淡淡的忧伤,只能为它如水般的透明和南方女子一样的温柔而触动,但又确乎觉得少了些什么。

当这淡淡的秋开始弥漫,我怀念起记忆深处,令我怦然心动的北方的秋。

同那些文人说的一样,在北方领略秋是最合适不过的。

儿时,是在北方度过的。早晨起来,老人会喝一碗浓茶,在院子里小坐。当我看到院子里,金黄色又铺了一层,就雀跃着,抱起大大的扫帚,去挥扫那散落一地的金子.把那些金灿灿的叶子堆成一堆,心里满是胜利者的喜悦。因为老人说,散落在地上的都是宝呢!北方的秋,多的是风。秋高气爽,阳光灿烂,你觉得温度刚刚好,不太冷也不太热,便出门走走。走在路上,一阵凉爽的秋风拂来,顿时让人清醒。它不像夏风,步调缓慢,又带着炎热;它也不像冬风,“呼”的一声,冷彻身骨.这秋风,妩媚至极,它拂过,像给你诉说,你听不见它说什么,只觉得这低语声,有着别样的情愫。

北方的秋,少的是雨.这里的雨,是格外有味道的。你看,天阴沉下来了,忽地来了阵风,雨便利落地来了。大珠小珠落玉盘,待到珠子落尽,这玉盘又透出亮来。啊!太阳出来了,天晴了。躲在屋檐下的人们又兴高采烈地提着板凳,拿着农具,去忙活了.你若借着这雨,多愁善感一番,怕是扫了你的兴。它呀!不会为你多留,这调皮的小家伙,停个脚,就走了。

这北方的秋,最爱炫耀:那黄澄澄,一片片的,是稻谷;挂在树梢,要坠下来的,是柿子挂满窗前;咧嘴大笑的,是辣椒;堆满院角,挤成一团的,是玉米。这收获的季节,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付出的艰辛。这北方的秋,最是豪迈。它果断地抹去那些没落陈腐,将大地更新,又潇洒地将喜悦与人们分享。

离开北方,跟家人一起南下,已经10多年了。人生就是这样不断变化,没有定数。若遇到不如意的时候,我就想起,人生就像秋天,它给你硕果累累的同时,也给你更多未知,它是低谷、是转折,更是契机和磨炼.如若你想放弃,你只会看到严冬;若你坚持,春天就在眼前了。

这秋的故事,让我也更知道,那北方的秋,就是我怀念的秋。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对梦境的描写,营造了寂静冷清的氛围,奠定了全文悲凉感伤的情感基调,引出下文对江南秋天的描绘。
B.本文采用对比手法,将南方的秋与北方的秋进行对比,以此突出北方的秋的特色,抒发作者对其深沉的眷恋之情。
C.本文在刻画童年趣事、北方风雨、硕果累累等图景时,绘声绘色绘形,细致生动,其中又饱含深情,显得真切动人。
D.文末由景触思,感叹“人生就像秋天”,写出了作者深刻的人生领悟,增添了文章的哲理意味,给读者以人生启迪。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在北方领略秋是最合适不过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影子

刘建超

老街有“三老”,老招牌、老古董、老学究。

老街的门店多,许多都是老招牌。看着不起眼的小店,门口的招牌上却是乾隆康熙所赐,在老街度过岁月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郑板桥之类的文匠骚客,他们题写的招牌楹联,不经意间就会出现在犄角旮旯的小店中。老街的古物多,古董遍地都是。老街家里打一口井,就能挖透几个朝代。老街流传个笑话,两个青年打架,一个用铁锨拍人,结果人没有拍到,却拍倒了一段土墙。这个小青年就被逮走了——被他拍倒的是隋朝古城墙,***台子的中间。

面子上的事情解决了,心理感受还是不舒服的。在有的场合上,有意无意地就会涌出点暗波。霍老若是发了言,乔老随后就会提点不同看法,与之“商榷”。乔老若是发言了,贾老也要从另一个角度看看问题,把乔老的意见给间接地损一番。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也都心照不宣,却能相安无事,得过且过。

贾老心里最不安分。三个人当中,只有他年龄最大,比霍老早来到世上二十五天,比乔老早活了四十五天。贾老也比那两位早毕业一年,在学校也是一支笔杆子,若不是当年自己把不住滑,犯了点小小的作风问题,早留在京城混出个模样了。在老街混到一把年纪了,还是个“小三”,这让贾老很是不爽。排在老三,实际上就是个搭头,有你没你都一样。

老伴最能理解贾老的心境,安慰他说,现在要看谁能熬过谁。我看那老霍老乔都不如你结实,好好锻炼吧,机会都是留给活得最长的人。贾老心中豁然开朗,制定了一整套的健身养身计划,把自己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调整到最佳。出席一些场合,他就特别注意观察老霍老乔的状态,闲聊听他俩念叨这个脂肪高,那个血糖高的,贾老就特别受鼓舞,自己啥都不高,就是心气高。

事情总是在发生着变化,先是霍老中风住院去世,乔老接替了一大堆的名誉头衔。后是乔老心梗,撒手人寰,贾老继承了一大堆名誉头衔。以后,只要有车接,有饭局还有点小意思,贾老都会显身于各种场合。

贾老在场合上可以名正言顺地坐在正中间了。坐在中间的位置上,似乎只是坐着,因为场合上的发言不是长官就是老板经理董事长,轮到贾老该说话时,就到了饥肠辘辘的开宴时分,个个都心不在焉,交头接耳,贾老也就没有了讲话的兴致。

有一次,贾老坐在场合的中间,百无聊赖,忽觉自己的灵魂离开了肉身,在场合上空游荡,看到自己的那副没有灵魂的空壳,就如同影子一样在耗费钟点。贾老恍然,其实在场合上,自己就是被用来做影子的。

贾老觉得影子很好玩。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老街人办事爱请三位老者,主要是因为他们是老街文化的标志性人物,有他们在场,场合就一下子显得有了品位,提了档次,主家也就有了面子。
B.相对于其他两位,年龄最长的贾老心里最不安分,他对自己是个“小三”耿耿于怀。他所制定的一整套健身养生计划,其实是在为日后的人生上位作准备。
C.小说开头说老街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可是在场合上轮到贾老说话时,大伙个个都心不在焉,交头接耳,这说明老街尊师重教是徒有虚名。
D.小说人物个性鲜明,语言诙谐幽默,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叙述故事,以浪漫主义的手法结尾,具有讽刺意味,引人深思,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叙述技巧。
【小题2】小说第二段写老街之“老招牌”“老古董”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标题“影子”有哪些含义?请结合文本予以探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汉字,这个由点横竖撇捺所构成的方块体,像一只多姿多彩高深莫测的魔方,就用那么多的笔画,上下组合,左右搭配,纵横交错,内外包容,变幻出形态各异的魔块,构成各式各样的字体。
对于汉字的构造,传统有“六书”的说法。“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对“六书”进行了解释,并举了例字。“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搗,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六书”的说法,只是人们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而加以分析归纳出来的字体分类,并非六种造字方法,因为不可能有谁先制定方法再进行造字。
汉字本身就是艺术品。它的书写发展演变经过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历程和创新推进,更有那些历代的书法家们把汉字挥洒得或古朴端庄,或龙飞风舞,或力透纸背,或飘逸悠然,风情千种,仪态万方,淋漓尽致,灿烂辉煌。如果说中国画也能以自己的特色屹立于世界绘画之林,能与西洋画并驾齐驱或在商品市场上比油画稍有逊色,那么,世界上没有任何其它文字能与汉字的书法相媲美,汉字书 法是全球独领风骚、无与伦比的艺术瑰宝。
对于秦始皇在历史上的功过是非,这里暂且不作评论。但他实行“书同文”,是完全应该记在历史的功劳簿上的。中国地域辽阔,方言很多,有人说如果没有汉字,中国早就分裂成若干个国家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汉字成了维护国家统一的有力工具。汉字,既是中华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载体,也是助推经济社会前进的动力。每一个汉字的形成都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基因,每一个汉字的演变都反映着中华民族的沧桑。随着时代的进步,汉字书写工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钢笔涌入中国后,人们曾哀叹今后很少有会写毛笔字的了。电脑一经问世,人们又惊呼以后会写钢笔字的人也不多了。但是,我们坚信,无论用什么工具书写,汉字是永远不会老去的。
(摘编自刘明远《奇妙无穷的汉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六书”只是字体的分类,并非六种造字方法,因为不可能先制定方法再造字。
B.汉字书写发展演变经过了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等历程。
C.中闰地域辽阔,有很多方言,如果说没有汉字,中国早就分裂成若千个国家了。
D.汉字的书写工具一立在变化,佴无论用什么工具书写,汉字是永远不会老去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运用比喻手法,将汉字比作魔方,旨在说明汉字的变幻多姿,奇妙无穷。
B.文章第二段引用许慎《说文解字》里对“六书”的解释,论证了汉字构造的多样性。
C.文章第三段简介汉字书写的演变经过并举例论证汉字书法是全球独领风骚的艺术瑰宝。
D.文章第四段举了秦始皇实行“书同文”的事例表明作者对秦始皇这一做法高度肯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书”的说法源自汉字的形体结构和人们的使用情况,汉字被人们据此归纳分类。
B.汉字是无与伦比的艺术瑰宝,世界上许多其它的文字都不能与汉字的书法相媲美。
C.汉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有力工具。
D.汉字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助推着经济社会前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早在先秦、两汉时期,汉语就已形成当时的共同语“雅言”和“通语”了。秦汉时代,语言的统一性更强,西汉扬雄的《方言》中出现了“通语”“凡语”,就是指当时的共同语。东汉时的洛阳话、唐代的长安话、宋代的汴梁话等,都曾先后成为汉民族的共同语。金、元、明、清四代都曾建都北京。由于政治、经济的集中,北京话的影响逐渐增大、地位日益重要。北京话成为明代“官话”的基础语言,“官话”成了明清时期的“共同语”。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完整地赋予了“普通话”科学的定义:“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个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明确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
普通话以北京话为标准音,是以北京语音的系统为标准,并不是北京土音,也不是把北京语音的一切读法照搬。因此,普通话不等于北京话。推广普通话,并不意味着消灭北京土音,但方言的力量必然会减弱。
(摘编自潘佳《普通话的前世今生》)
材料二
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的推广是与时俱进的:1955年,国家提倡推广普通话,提出的方针是“重点推行,逐步普及”;1957年,这个方针增补为“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1992年,推普方针调整为“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新世纪大体还是延续着这个方针。
普通话的规范使用,是形成和实现社会语言生活和谐的必要条件,是人们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的体现和表征。诚然,普通话的规范使用不是阻碍语言的发展变化和遏制语言的修辞创新,而是有助于引导语言的健康发展和有效地进行修辞创新。而经典就正是这种规范的生动体现和修辞创新的真正榜样,所以要向经典学习,展开经典朗读、诗词吟诵、演讲比赛、咬文嚼字等活动。从经典中人们会发现:语言的使用,“规范着才是美丽的”。
(摘编自陈光磊《普通话,规范着才是美丽的》)
材料三
长期以来,有人把推广普通话简单地理解为国家政治意志,这是片面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需要有一个沟通各族人民的共通语,以方便交际,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国家认同感。
当今,跨区域合作、全国市场趋于一体化,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常态,更加需要推广普通话,以方便交际,减少语言成本,促进民族地区和汉语方言区更好地分享全国市场,加快发展。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时代,推广普通话可帮助大众更好地融入社会、享受公共服务。
会讲普通话有助于争取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有助于获得更高的收入,有助于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个简单的道理:懂一种语言或方言只能跟本地人打交道,学会了普通话不仅能跟所有讲普通话的人直接打交道,而且还可以跟所有懂得普通话的讲其他语言或方言的人直接打交道。这不仅扩大了个人社交网络,也可带来更广阔的用武之地。
我国进入了“强起来”的新阶段,世界也面临新的变局。新形势下,提升国家语言能力也有了新需求和新任务。有哲人说:“语言永远与实力相伴!”古代拉丁语、法语、汉语的辉煌,今天英语的强势,都证明了这一点。可见,以推广普通话为抓手来全面提升国民语言能力和国家语言能力,更具有助力国家“强起来”的重大意义。
(摘编自赵世举《推广普通话是发展的需求》)
材料四
新时代,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呈现崭新局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普通话普及率达到73%以上,语言交流障碍初步消除,社会用字进一步规范;中国诗词大会等优秀语言文化品牌活动广受关注和赞誉;世界语言大会成功举办,中文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国际语言,全球学习人数迅速增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承载的中国智慧越来越受到世界瞩目,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国语言文字又一次焕发出迷人的魅力和光辉,中国人民沉淀了几千年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这些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摘编自杜占元《普通话助力建设语言文化强国》)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共同语的形成与政治中心有密切关系,宋以后,北京被金、元、明、清作为都城,因此,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官话”成为共同语。
B.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但不等于就是北京话,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语音和语法规范并没有完全照搬北京话。
C.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是我国的一贯政策,从1955年起,普及普通话一直是推广工作的重要目标。
D.普通话的推行与方言的使用是和谐共存的关系,推广普通话不是要消灭方言,但随着民族共同语的发展,方言的力量必然会减弱。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是语言的社会使用规范的生动体现和修辞创新的真正榜样,所以,要说好普通话就必须要向经典学习。
B.会讲普通话的人比不会讲普通话的人,会有更多更好的机会,会讲普通话就能接触到更多的人和更广阔的天地。
C.随着普通话的日益普及,我国的文化越来越繁荣,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社会也更和谐。
D.随着国家的繁荣富强,中文越来越被更多的外国人学习,古老的中国语言文字再次焕发出魅力和光辉。
【小题3】为什么需要推广普通话?请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相遇就是缘分

秦嗣林

几年前的春节前夕,一位客户开着奔驰车上门典当,自称姓张。我评估车况良好,只是车厢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气味。不好多问,我开好当票,把现金交给张老板。他忙不迭地走了,没过一会儿又折回来,说是车厢里的货品忘了拿。打开后备厢,鱼腥味扑鼻而来,满满的全是渔获。他笑着说,自己在基隆经营渔业公司,为了凑足员工的年终奖金,才来当车。

此后,他不时来典当,见面次数一多,彼此愈来愈熟。他说,渔业公司是祖传的家业,自己当过二十多年的船长,旗下有八艘远洋渔船。每次渔船进港,都需要除锈、上漆之类的整补作业,一艘船至少要花两三百万,整补资金就靠当奔驰车来周转。

某一年岁末,他打电话给我:“秦老板,今年的年终奖金不够,又要麻烦你。我实在太忙,能不能请你带一百万元过来,再把车开到你的店里,我请你吃尾牙。”

我只好背着装满现金的包包,搭上基隆客运,晃晃悠悠地出发。

到了基隆,发现尾牙场地设在船坞里,员工有三分之一是本地人,还有三分之一是外籍船工。最有意思的是,大家不分彼此,敬酒的敬酒、唱歌的唱歌,比开派对还欢乐,吃尾牙能吃得这么开心,实在很少见。张老板穿梭其间,笑眯眯地招呼每一个人。

我说:“你们的工作真有趣,忙的时候还不忘唱歌。"

他说:“你想想,我们跑一趟南美洲得花一年,茫茫大海之中无处可去,要是生活枯燥乏味,没人待的下去所以,遇上再难过的事情都要唱唱跳跳,大家互相取乐,才能安然度过航海的日子。”

时间往后再推一两年,张老板再度来当车,同行的是一位面有菜色的越南人。

我忍不住问:“张老板,这个人是不是身体不舒服?”

“对,我等一下要带他到医院开刀。”

“怎么不请别人带?”

“轮机长已经带他看过两次,每次都说没事,我愈看愈觉得不对劲,一定要自己带他走一趟。今天来当车,也想请你帮忙开车载我们去医院,再把车子开回店里。”

到了医院,张老板先去挂号,我和越南人坐在一旁,我问越南人:"老板对你好不好?”

他一个劲儿地点头说:“老板对我很好。我家里要盖房子,老板还借给我三万元。”

后来,越南人进诊室检查,我由衷地说:“张老板,你对这些船员真好。”

他正色道:“因为语言不通,他们平常闷不吭声,只要几个人讲好,当天晚上就会动手干掉船长。我们当船长的,最怕这种人,所以在陆上要对他们特别好,出海才不会有事。”他又说,“外籍船工到异乡打拼不容易,对他们好一点是应该的。在海上,我们都是生死与共的兄弟。有一次出海,我站在满舱的渔获里处理事情,一个新来的外籍船工焦急地指着我的脚,喊着我听不懂的语言,我赶紧把脚从深及膝盖的渔获中抽起来。下一秒,地上成圈的钢索就倏地拉直。原来外头正在下渔笼,要是他晚一点提醒我,我的腿就被钢索绞断了。”

又过了五六年,张老板打电话给我,表明不但要当车,还要当船,希望我可以帮忙。

我问他:“发生了什么事?”

“我的船被阿根廷政府没收,还有二十多个船员被扣押,对方要求付一百万美元,收到钱才肯放人。“ 我一听事态严重,金额太高,于是帮他介绍了一个专做租赁生意的人,三人约好时间碰面京 谈,张老板顺利借到一千万台币。

临走前,我问他:“一百万美元不是小数目,你的公司撑得下去吗?”

他沉默几秒,说:“没办法,公司可能要倒闭。 "

“那你还想办法筹钱救人?”

“如果船员回不了家,他们的家庭就要完蛋,所以我—定要救人。日后南美洲的渔区,我再也去不了了。”

过了一段时间,张老板典当的奔驰车已经到期,原来留的电话无人接听,我亲自跑到他的公司一看,没想到公司招牌已换,人也不见踪影。我询问左邻右舍,才知道原先的渔业公司已经转卖,张老板住在基隆老家。 到了他家,我心里凉了半截,昔日意气风发的张老板瘦得只剩三十多公斤。他脸色焦黄,仿佛一推就倒。

我紧张地问:“发生了什么事?”

他的家人搭腔:“上次的事情太严重,他整个人都被拖垮了。医生说,他的肝有问题,时间 ……时间不多了。"

我愣了半晌,不知该说什么,他主动开口说:“船的事情已经解决,当给你的奔驰车请你帮忙处理。不好意思,我知道会亏钱。放心,以后有钱,我一定补偿你。”我伤心地说:“钱不是重点,像你这么好的人,怎么会这样。”“虽然日子不多,可是我心里很高兴,至少把人救了回来,帮助二十多个家庭团聚。”

他请我留下来喝茶,我心中难过,坐不住,赶紧找个借口告辞。

走出门后,遇到好几个船工,其中一个正是上次去看病的越南人。

我同他打招呼:“最近身体好不好?”

“没问题,现在换了一个老板。”

“你今天来看旧老板?”

“大家轮流,只要在码头的人,每个早上,一个人来送饭,一个人带他散步、打扫。”

“有薪水吗?”

他摇摇手说:“没有钱,大家自发的,因为老板是个好人。”

没多久,我就接到张老板去世的消息。

人跟人的相遇都是缘分,老板与员工也是,真诚地待人,他人一定可以感受到。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交代两人结识的缘起,写春节前夕,张老板开着奔驰车上门典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展开情节。
B.文章写我与越南人的两次对话,既侧面表现了张老板的“好”,也正面写出了员工对老板真诚付出的感受与回报,突出了主题。
C.“脸色焦黄,仿佛一推就倒”,运用外貌描写、比喻等手法,写出张老板身心受到的打击之重,凸显了张老板尽心竭力为员工的美好心灵。
D.“人跟人的相遇都是缘分”,不仅写了老板与员工相识相助的缘分,也写了“我”与张老板 相遇相知的缘分,文末照应题目,点明主旨,引人思考。
【小题2】看病的越南人说“老板是个好人”,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张老板“好”在哪里。
【小题3】小说在叙述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