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东方今报郑州)自从2008年11月重庆出租车司机破天荒地举行全城罢运以来,“罢运”一词就开始迅速涌入人们的视野。从海南三亚罢运到福建莆田罢运、甘肃定西罢运、安徽巢湖罢运、湖南道县罢运,再到2015年1月4日的沈阳罢运、1月8日南京南站罢运和近期成都、济南等多个省会城市发生出租车集体罢运事件,出租车司机“罢运”可谓“前仆后继”“层出不穷”。
细看这接二连三的“罢运”事件,多是在媒体的高度关注和当地政府采取上调运价、发放补贴等方式之下化解。这剂药方虽然能平息事件,缓解暂时的冲突,但无法解决“罢运”表面下的实质性问题。不能否认,此类事件的平息折射出当地政府对突发事件的有效应对机制,但这应急是否将“坏事”变成了利民的“好事”呢?所谓“好事”是否暴露出当前出租车公司垄断收益这种管理体制的弊端?是否暴露出政府公用行业管理上的诸多积弊?
出租车罢运固然有“黑市”孳生的病灶之源,但出租车经营权的垄断是其产生的一大根本。出租车供求关系紧张,市场被严重扭曲,导致了出租车司机群体生存状况恶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大城市互联网专车服务系统迅速发展,选择专车出行的人群会逐步增多。在“狼来了”的时期,如果政府不下定决心,去理清出租车行业背后复杂的利益关系,砸碎部分利益群体的垄断链条,出租车行业的“罢运”事件还会频繁地登上媒体的头条。
矛盾倒逼改革的良机不可错过。市场的事,应该由市场说了算,不能是主管部门拍脑门,也不能让既得利益群体把持。改革成本高、难度大、敏感复杂不能作为回避矛盾的借口。当下,只有抓住这个撕开的口子,敢于担当,下大力气向出租车行业的种种体制顽疾开刀,打破出租车号段控制,整改出租车公司暴利模式,才是大趋势,才是防止出租车“罢运”的治本之策。
材料二
(网易科技(作者 钛媒体))近日,沈阳、东阳等市的士司机纷纷罢工,全国接连发生多起出租车停运事件,而这个事件的导火索是因为“黑车”泛滥、“专车”抢占市场,为什么叫导火索,这就像日本要打中国,“卢沟桥事变”的导火索只是他的一个借口而已。
目前的现状:继上海叫停专车后,沈阳、北京也先后叫停专车服务。2015年1月起,北京市交通执法总队开始大力打击利用互联网和手机软件从事非法运营的社会车辆。
预计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是:
一、专车运营方:与正规的租赁车公司合作,提供公开、透明、合规的出行服务。针对私家车、社会车辆挂靠在汽车租赁公司名下行为给予控制。
二、政府部门:政府要注意监管的方式,比如放开专营市场,制定统一的行业规则,将这些运力纳入城市交通服务体系,而不是简单的设置所谓“资质认证”的门槛。
三、出租车公司:改善管理方式,降低“份子钱”和“车标”价格,给予的士司机更多的利益。
四、出租车司机:对于的士司机来说,或许专车并不是对手,反倒可能成为帮手。因专车的出现,垄断市场多年的传统出租车公司将面临真正来自市场的挑战,坐等收租的局面也或将因此改变。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租车司机群体生存状况恶化是由出租车供求关系紧张、市场被严重扭曲引起的,这说明出租车市场资源配置不当。
B.未来选择专车出行的人群会逐步增多,简单叫停专车服务是不合适。
C.出租车领域改革势在必行,市场的事,应让市场说了算,不能是主管部门拍脑门,也不能让政府部门参与。
D.出租车和专车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不能仅仅以对手看待彼此。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关注到了“出租车罢运”现象的形成因素,对“出租车罢运,’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B.材料一更多地从“罢运”形成的外在根源人手,结合出租车与市场、政府的关系分析根源和价值所在,从侧面强调了打破垄断的必要性。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看到了“黑市”“黑车”“专车”对出租车市场的冲击,材料二认为这是出租车罢运事件发生的导火索,也是罢运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D.从材料一看,媒体的高度关注和当地政府采取上调运价、发放补贴等方式解决出租车罢运事件,折射出当地政府对突发事件的有效应对,是值得大力提倡的方法。
E. 从两则材料看,出租车行业管理制度改革,才是化解当前出租车市场所有矛盾的最重要钥匙。
【小题3】俗称“专车”的约租车,是一种可以通过手机软件实时叫车的服务,例如“滴滴打车”。截至日前,交通运输部尚未出台规范互联网预约用车服务的有关政策措施,因此多地交管部门均沿袭此前的政策,将“专车”认定为“黑车”,禁止私家车接人运营。这样做合理吗?该不该打击“专车”?请根据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回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08 05:31: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
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进士第,又称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会试合格后录取成为前三甲:状元、榜眼、探花。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英宗等。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我国古代一般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小题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更变,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官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活着的手艺
王往
他是一个木匠。是木匠里的天才。很小的时候,他便对木工活感兴趣。曾经,他用一把小小的凿子把一段丑陋不堪的木头掏成一个精致的木碗。他就用这木碗吃饭。
他会对着一棵树说,这棵树能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面子要多大,腿要多高,他都说了尺寸。过了一年,树的主人真的要用这棵树了,说要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他就站起来说,那是我去年说的,今年这棵树打了衣柜桌子,还够打两把椅子。结果,这棵树真的打了一个衣柜、一张桌子,还有两把椅子,木料不多不少。
长大了,他学了木匠。他的手艺很快超过了师傅。他锯木头,从来不用弹线。木工必用的墨斗,他没有。他加的榫子,就是不用油漆,你也看不出痕迹。他的雕刻最能显出他木匠的天才。他的雕刻能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一道裂纹让他修饰为鲤鱼划出的水波或是蝴蝶的触须,一个节疤让他修饰为蝴蝶翅膀上的斑纹或是鲤鱼的眼睛。树,死,木匠又让它以另一种形式活了。
做家具的人家,以请到他为荣。主人看着他背着工具朝着自家走来,就会对着木料说:“他来了,他来了!”是的,他来了,死去的树木就活了。
我在老家的时候,常爱看他做木工活。他疾速起落的斧子砍掉那些无用的枝杈,直击那厚实坚硬的树皮;他的锯子有力而不屈地穿梭,木屑纷落;他的刻刀细致而委婉地游弋……他给爱好写作的我以启示:我的语言要像他的斧子,越过浮华和滞涩,直击那“木头”的要害;我要细致而完美地再现我想象的艺术境界……多年努力,我未臻此境。
但是,这个木匠,他,在我们村里人缘并不好。村里人叫他懒木匠。他是懒,除了花钱请他做家具,他二话不说;可要请他做一些小活,他不干。比如打个小凳子,打扇猪圈门,装个铁锹柄什么的,他都回答:没空。村里的木匠很多,别的木匠好说话,一支烟,一杯茶,叫做什么做什么。
有一年,恰逢大雨,家里的厕所满了,我要把粪水浇到菜地去。找粪舀,粪舀的柄坏了,我刚好看见了他,递上一支烟:你忙不忙?他说不忙。我说,帮我安个粪舀柄。他说,这个……你自己安,我还有事儿。他烟没点上就走了。村里另一个木匠过来了,说:“你请他?请不动的,我帮你安上。”这个木匠边给我安着粪舀子,边告诉我说:“他啊,活该受穷,这些年打工没挣到什么钱,你知道为什么?现在工地上的支架、模具都是铁的,窗子是铝合金的,木匠做的都是这些事,动斧头锯子的少了。他转了几家工地,说,我又不是铁匠,我干不了。他去路边等活儿干,等人家找他做木匠活儿,有时一两天也没人找。”
我很少回老家,去年,在广州,有一天,竟想起这个木匠来了。
那天,我躺在床上,想着自己的事,一些声音在耳边聒噪:
——你给我们写纪实吧,千字千元,找个新闻,编点故事就行。
——我们杂志才办,你编个读者来信吧,说几句好话,抛砖引玉嘛。
……
我什么也没写,一个也没答应。我知道得罪了人,也亏待了自己的钱包。我想着这些烦人的事,就想到了木匠。他那样一个天赋极高的木匠,怎么愿意给人打猪圈门,安粪舀柄?职业要有职业的尊严。他不懒,但他比谁都孤独。
春节回去,听人说木匠挣大钱了,两年间就把小瓦房变成了两层小楼。我想,他可能改行了。我碰见他时,他正盯着一棵大槐树,目光痴迷。我恭敬地递给他一支烟。问他:在哪儿打工?他说:在上海,一家仿古家具店,老板对我不错,一个月开5000元呢。我说:好啊,这个适合你!他笑笑说:别的不想做。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篇写“他”小时候就能用凿子制作精致的木碗,显示了“他”的木匠天赋,也为后文表现“他”的性格做了铺垫。
B.懒木匠“他”从小就对木工有兴趣和天赋,随着年龄的增长,凭借他无师自通的雕刻技艺,很善于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
C.在广州,“我”拒绝了一些人让“我”写胡编乱造的东西的要求,主要懒得去做这些烦人的琐碎小事,正如木匠不愿做一些小活儿一样。
D.本篇小说中“我”对木匠“他”由不理解到理解,最后到敬重的转变过程,可以使读者看出现代人在迷茫中寻求自我的心理路程。
【小题2】小说标题为“活着的手艺”,而随着工业、科技的进步,传统手工艺却日趋式微,请结合文本内容和你的认识,谈谈如何才能让这些传统手工艺永远“活着”。

同类题3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与西方的古建筑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着不同的情感,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中国的建筑是儒家文化的反映,西方建筑充满着宗教神秘主义的情绪。中国人对建筑的态度是以新为贵,西方人则对古老建筑充满尊崇与敬意。中国人为求得与天地和自然万物的和庇,“仰视天文,俯察地理”,建筑讲究背靠大山、面对平川,体现了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西方人则把“坚固”和“实用”作为评价优秀建筑物的第一和第二原则。
中国传统哲学,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的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的关系。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
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上平面铺开,体现一种“集体”的美。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的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追求个性化,形成开放的单体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这庄严的建筑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灵的狂热,更多的是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中国的建筑着眼于信息,西方的建筑着眼于实物体。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不靠计算,不靠定量分析,不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构思,而是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言传手教,靠实践,靠经验。西方建筑美的构形其实就是几何形体,甚至于像园林绿化、花草树木之类,经过人工剪修、刻意雕饰,也都是呈现出整齐有序的几何图案,以其超脱自然、驾驭自然的“人工美”,同中国园林那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情调,形成鲜明的对照。
当中国古老的建筑物随时间的流逝而被毁坏或“烟销云散”时,西方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的建筑依然完好地保存着,用实体形象演绎着自己的文化。通过对中西方建筑的比较可看出中西方在观念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上的不同。
(取材于《品阅中西建筑艺术之美》)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宗教神秘主义的结构是解释西方人对于古老建筑充满尊崇和敬意的唯一依据。
B.西方人狂热崇拜神灵为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提供了优良的精神文化基础。
C.如果说中国的古代建筑占据着地面,那么西方的古代建筑则占领着高空。
D.西方园林绿化的自然物都呈现出整齐而有序的几何图案,既超脱又自然。
【小题2】下列有关“集体美”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大型中国古代建筑是众人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因此具有一种“集体美”。
B.大型中国古代建筑是在地面平面铺开,空间格局具有封闭的群体的特征。
C.北京明清宫殿规模巨大的建筑群里各种建筑有规律地排列也体现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
D.西方古代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不是“集体美”而是“个性美。”
【小题3】根据文意简要回答:西方古代建筑比中国古代建筑坚固耐久的原因有哪些?

同类题4

材料概括分析题

文学与乡愁

陈少聪

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以乡愁为主题的书写,俯拾即是。拿起一本唐诗宋词汉赋来,每三两页必有一篇写乡愁。有写流放离愁的,有写出塞征人的悲怆的,更有无数写闺中怨妇的凄怆和游子的羁旅思归。凡是中国人,不分男女老少,谁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背诵出几首来。“乡愁”恐怕早已成了中国人集体意识里的生命基调了吧。

古人出门是大事,往往一别经年,山川阻隔,千里迢迢,那种乡愁摧肠揪心。几千年前《诗经》里就充塞着书写乡愁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唐诗里高适的《燕歌行》写征人的苦辛,少妇的悲怆,又是多么动人心魄。杜甫写昭君出塞的千古名句,读了更是令人心碎神销。随手拈来,便有如许之多沉重的乡愁之作。

“乡愁”在英文里译为nostalgia,指对过去的眷念之情。纯粹古典的乡愁因地理的隔离而引起,是种痛苦;而nostalgia则属于一种甜蜜的忧伤。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所表述的几乎全是这种对过往的眷念之情。记忆往往于人们最不经意之际猝地来袭,常因某种音符、某个旋律或某种气味等等感官的刺激而骤然之间勾起浓烈鲜明的回忆。

还有一种乡愁,境界更加抽象,它除了追念既往,也遥想无穷的未来。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正是这样一首诗。崔颢的《黄鹤楼》所写也是类似的境界,诗中的“乡关”未必指家乡,更像泛指人生的归宿。诗人对生命世事兴起无限感怀:人生何其渺小,人生当何去何从?这种乡愁,不限于诗人,是人类自古以来共有的感怀。人生短暂,似白驹过隙;在宇宙间,人永远只是一个过客。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不也正有同一种感慨吗?诗人在接触到这旷古的大寂寞后,也是接触到终极的乡愁的时刻,而这刹那的悲情与颖悟,往往启发了伟大文学作品的诞生。

【小题1】以乡愁为主题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如何表现乡愁的?
【小题3】材料中写到了哪几类乡愁?它们产生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族传统手艺及其价值,正在被人们认识,其独特的技艺和工艺价值,也正在成为地方文化的象征而被人们关注。在许多地方,传统手艺正在成为一种人文资源,被用来建构全球一体化语境中的民族政治和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同时也被激活成当地文化和经济的新的建构方式。这无疑是一种文化的转型,也是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保护方法。民族传统手艺生态化保护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是要想办法让其“活”在当下。
留住手艺,就是留住文化记忆。为了留住文化记忆,就要进行本真性传承。在当代语境中,传统手艺并非只是传统农耕文化遗留下来的“古俗”或“遗物”,其容纳了丰富的历史社会信息,表达了一方水土的集体情感和意志,具有情感交流与生活交际的价值。存活于乡土社区的传统手艺,其价值和意义是在乡土语境中生成和实现的。由于全球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无论是其技艺传承还是生产规模,都不可逆转地在现代社会走向衰落。生态化保护的首要任务不在于其产品,而是要确保其核心技艺不再失传,它涉及技艺本身的传承与记录、传承人的保护和手艺生态语境的恢复三个方面。
留住手艺,只有本真性保护是不够的,赋予传统手艺以生命,让其“活”在当下,尚需很好地开发与利用。衍生性生产就是在充分尊重传统手艺形式、内涵和基本元素的前提下,通过题材的转换、内容的变化、功能的放大或用途的改变,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形式。仅就功能而言,既可从物用形态向精神形态衍生,也可从物用形态向文化形态衍生。如由景德镇陶瓷工艺的现代转型衍生出的美术陶瓷,使现代景德镇陶瓷发展出了对审美性、艺术性、文化性的追求。再如,传统的刺绣枕片、石雕木雕等非常实用的产品,已纷纷被移植到显示古老文明和民俗的装饰之中。从生态学角度看,这种衍生性生产不仅保护了传统手艺,而且还通过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增强了传统手艺“自我造血”的能力,赋予了手艺与时俱进的品格。
生态化保护还需让传统手艺创意性发展。文化生态论认为,文化传统只有在发展中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传统手艺的传承也需要创意性发展,它不是新与旧的简单更迭,而是传统智慧与当代生活的有机融合,需要更多汲取传统手艺的理念和经验,形成面向生活的应用和表达。传统手艺及其对物的循环再造、对生态自然的依存,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低碳、环保、循环经济的理念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在当代,一批有眼光的设计师走出工作室,走进田间地头,与传统手艺人有效合作,取得了可贵的创意。以此创意生活,不仅可以继承和延续传统,而且彰显了一种具有积极的时代性的生活态度。
(摘编自《生态化保护:让民族传统手艺“活”在当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代表着民族政治、文化主体意识的传统手艺,正成为地方上文化和经济新的建构方式。
B.传统手艺的生态化保护的首要任务是保存核心技艺,特别是对生态语境的恢复性保护。
C.将传统智慧和当代生活有机融合,就能保护和传承文化传统并彰显积极的生活态度。
D.实现传统手艺产品从物用形态转向精神或文化形态,是进行衍生性生产的重要途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民族手艺的留传问题,从多个方面探讨了传统手艺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以当代语境下民族传统手艺必然衰落为立论前提,由此引出生态化保护的观点。
C.文章第一段提出论点,总领全文,并与末段遥相呼应,形成“总-分-总”的结构。
D.文章以景德镇陶瓷工艺的现代转型为例证,表明了传统手艺衍生性生产的重要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民族传统手艺对乡土社区的高度依存,所以建设生态化新乡村是未来发展方向。
B.如果民族传统手艺能成为地方文化的象征并得到人们关注,就有可能避免走向衰落。
C.将民族传统手艺完整地保留在博物馆中,这不是对传统手艺真正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D.继承延续民族传统手艺,使其创意性发展,能够让其在当代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