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在“散步”中体验美
宗白华与朱光潜、蔡仪、李泽厚、高尔泰并称中国当代“五大美学家”,但宗白华是从研究哲学、文学艺术尤其是诗学而转到美学研究中来的。他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心的萌动在童年时期就已有之。宗白华自认为他后来写诗同年幼时的性情特点有一定的关系。少年时的宗白华耽于幻想,对于山水风景的酷爱为一般人所不及。1914年年初,宗白华在浙江上虞姨父家度寒假。浙东的山水秀丽清奇,如梦似烟,湖光山色的美让他心中的诗情犹如泉涌。但他开始诗歌创作是移居上海之后,当时他住在外祖父家中,外祖父是一位诗人,每天早晨在家中小花园里高声吟唱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唐人的绝句,宗白华深受感染,他说:“我爱写小诗、短诗,可以说是承受唐人绝句的影响。”
宗白华的美学理论和思想集中在他的《美学散步》一书里,以这部经典著作为标志,宗白华成为我国美学界“散步美学”的代表人物。这是一种不做严格的逻辑分析的方法,是一种从总体上把握艺术意象的方法。宗白华认为艺术意象是完整的,不可破坏,这种从总体上把握的方法更符合艺术自身的规律,符合美感把握的内在规律。他徜徉于中国古典艺术优美的意境之中,显得是那样自由自在,游刃有余,如同他晚年在繁花似锦的未名湖畔悠然散步一样。他是从研究中国绘画艺术品开始自己的“散步”的,20世纪30年代就写了《徐悲鸿与中国绘画》《介绍两本关于中国画学的书并论中国的绘画》等美文。如果说这几篇文章属于宗白华美学研究的试笔之作,那么《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则是他在西方与东方两种大文化背景下圆融的比较之作,表明他已从研究中西绘画技艺的差异上升到研究中西文化哲学的差异,并开始辐射到中国书法、建筑、园林等艺术领域。到40年代,宗白华发表了《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标志着他的美学理论日趋成熟。这种“散步”方法决定了宗白华的美学研究不是从抽象的理论出发,而是从大量具体的、感性的文学艺术品出发。因为,自然和艺术品本身是多样的、独特的,要以自然和艺术品为研究的中心,就需要认真地一一体验其真美所在。
宗白华“散步”式体验的研究方法在中国美学研究中独树一帜。这种“散步式”研究方法与那些重逻辑统一的美学研究方法明显不同,使得宗白华的美学研究与各种各样以逻辑为基点建构美学体系的美学流派形成了对峙的局面。建国以后,中国的美学研究形成了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以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派,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统一派;后来又形成了以李泽厚、蒋孔阳为代表的实践派,以周来祥为代表的和谐美学派。这些成熟于当代的各种美学流派虽观点各异,但都是以逻辑统一去建构美学体系。他们与宗白华的以生命美学为内蕴的“散步派美学”相互争鸣。
宗白华从感性的视角去观照中国艺术精神,与他深厚的精神底蕴有关。青年时代的宗白华醉心于德国古典哲学,康德哲学的时空观、叔本华对现象世界本体的思考,构成了宗白华意境学说的理论和思维基础。同时,宗白华把老庄思想以及禅宗学说等结合起来,从具体的艺术品出发,运用精密的思辨,拓开了中国艺术中的时空境界,阐发了关于中国艺术意境的绝妙思想。
(摘编自邹士方《宗白华传略》、李剑清《被遗忘的宗白华》等)
(相关链接)
①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看重逻辑统一性的人会轻视它、讨厌它,但是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唤作散步学派,可见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不相容的。
(宗白华《美学散步》)
②与西欧古代以来的美学相较而言,中国古代美学是零散的,不够体系化,也不够哲学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美学就没有自己的特色,而是意味着凭借某种特殊方式的介入才能将其挖掘出来而不至于隔靴挠痒,这种特殊方式其实正是一种召唤:生命的灵光。宗白华的“美学散步”也许正是这种“生命对学术的感应”。
(邹其昌《散步者的灵光》)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宗白华的美学研究之路与其他美学家有不同之处,他最初研究的是哲学和文学艺术,在此基础上转而从事美学研究。
B.早年的成长经历和性情特点是宗白华走上诗歌创作之路的决定因素,而他的诗歌多为短诗,则是受到了唐人绝句的影响。
C.宗白华的美学研究从研究中国绘画艺术品起步,并最终发展到以东方和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为背景来比较中西绘画技艺的差异。
D.中国古代美学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也缺乏上升到哲学层面的研究,因而人们很难把握其特色,而宗白华的研究正好填补了这些空白。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学散步》一书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宗白华的美学思想,集中展示了“散步美学”的研究成果,渗透着作者的生命体验和审美意趣。
B.宗白华的美学研究涉及绘画、书法、建筑、园林等不同的艺术领域,他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之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感悟美。
C.宗白华认为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不相容的,在长期的美学论争中,“散步美学”也注意吸纳以逻辑统一来建构美学体系的美学流派的研究成果。
D.宗白华深受德国古典哲学、庄子思想和禅宗学说的影响,积淀了深厚的精神底蕴,使得他能够用感性的眼光去观察、审视中国艺术精神。
【小题3】宗白华的“散步美学”具有哪些独到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30 03:34: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为何失实信息屡屡出现在网络中?在《2017年中国网络媒体公信力调查报告》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这是因为信息供给严重过载和用户注意力严重缺失。报告认为,尽管当前互联网新闻生产及传播的便捷性、时效性等优势已经充分获得网络新闻信息用户的认可,但新闻资讯的质量却没有得到同步提升。在新闻的诸多属性中,真实性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核心属性,脱离了真实性,新闻便失去了其所有价值。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闻媒体的被信任程度是相互作用的,新闻媒体信用程度越好,其生产的新闻可信性就越高,而新闻可信度越高,为受众带来的价值回报就越高。
中国(商业)网络媒体的满意度图谱

(摘编自《让新闻回归本真——记<2017年中国网络媒体公信力调查报告>发布》)
材料二:
近年来兴趣推荐类资讯产品成为市场上一大趋势,并在2017年迎来井喷式发展,个性化推荐产品,符合用户对兴趣、娱乐化、个性化内容的需求,其用户活跃量增长迅猛也就不足为奇。但从工信部的报告中不难发现,在信息过载的媒体环境下,用户对网络媒体的可信度、真实度、责任感,对高品质内容的需求和期待依然强烈。客观真实的新闻报道和高品质的内容相较于个性化资讯,更能获得用户的好感度。兴趣推荐类资讯产品好感度排名靠后这一现象,也将会督促整个网络媒体平台行业提升其自身的媒体的公信力。
(摘编自《2017年网络媒体现状:用户活跃量稳增公信力却没悉数跟上》)
材料三:
媒体公信力报告显示,体制内媒体的满意度整体高于商业类媒体。人民网、新华网以及人民日报客户端、澎湃新闻客户端表现较好;商业类媒体平台中只有少数媒体如腾讯网、腾讯新闻客户端等跻身第一阵营。
在用户信任度与社会责任感方面,位于第一梯队的新闻网站有人民网、新华网、腾讯网,同样位于第一梯队的新闻客户端有人民日报、澎湃新闻、腾讯新闻。体制内媒体在用户信仕度和社会责任感方面表现非常好,商业类媒体较为欠缺,而腾讯网与腾讯新闻客户端位居商业新闻品牌第一位。
在覆盖率与影响力的维度上,商业类媒体比体制内媒体表现更好。其中,位于第一梯队的腾讯网与腾讯新闻客户端,成为网民访问量最大、用户选择度最高的商业类网络媒体平台。然而,越是有影响力的媒体,就越需要提高用户信任度和加强社会责任感,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更要认真审核信息、深度挖掘新闻、杜绝有偿报道等,这样,商业类媒体才能在高覆盖率和强大的影响力下树立自身的权威性。
(摘编自《工信部舆情中心报告:网络媒体公信力有待提升》)
材料四:
新闻素养应该成为公民素养的一部分,全民都要掌握必要的新闻知识。这要求我们判断:新闻是什么内容;新闻的内容是否完整;信息源是谁,是否可靠;新闻提供了哪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有没有其他可能性的解释或理解,有没有必要知道这些信息。
(摘编自江禾《如何在“后真相”时代坚守新闻真实》)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互联网新闻生产及传播已经呈现便捷性和时效性的优势,但是新闻资讯的质量却未同步提升。
B.新闻的真实性会影响新闻媒体的被信任程度,两者相互作用。新闻媒体的被信任程度与新闻的可信性成正比。
C.兴趣推荐类资讯产品好感度排名靠后,是因为兴趣推荐类资讯在客观真实性方面较差,较难获得用户好感。
D.调查显示,体制内媒体的满意度整体高于商业类媒体,但也有少数商业类媒体跻身整体满意度第一阵营。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真实性的角度对《2017年中国网络媒体公信力调查报告》进行解读,认为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核心属性。
B.材料二分析了2017年兴趣推荐类资讯产品急剧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与解决的具体对策。
C.材料三运用比较方法解说体制内媒体与商业类媒体在媒体满意度、用户信任度、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异同。
D.材料四提出公民应当增强自己的新闻素养,负起公民自己的责任,并对公民的新闻素养的具体内容做了阐述。
【小题3】要提高媒体的公信力,体制内媒体和商业类媒体各自应侧重在哪些方面下功夫?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百度百科)

2016 年 11 月 30 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逐渐得到扩散和传播,最终为多民族所使用、共享。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很显然,这也正是它能够成功申遗的最根本的原因。

材料二(新华网)

对于很多现代人,尤其是很多年轻人来说,对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却可能有些不以为意,认为这是标准的“老皇历”了,对现代人的生产、生活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尽管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气候、天气预测与利用的水平也越来越高,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确实有所减弱,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千年,二十四节气在延续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却很小,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 日、21 日前后,下半年在8 日、23 日前后,现在的农田作物耕种也没有脱离原来的节气规律,所以在中国北方农村地区,很多农村居民可能不知道一些现代节日,但是对于二十四节气却耳熟能详,并且仍旧在根据它们指导和安排自己的生产、生活。

二十四节气的影响显然不限于农事耕作,而是已经全面渗入我们的生活。比如很多地方的百姓会按照“小雪腌菜,大雪腌肉”来准备自己的生活物资;比如清明吃青团、立秋吃西瓜的风俗依旧流行。尤其是每年到了冬至时节,到底是应该吃饺子还是吃汤圆,南北方的网友几乎每年都要“论战”一番,彼此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也正是在这样的“论战”当中,人们继承、传播和弘扬了传统文化,增加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而网友对这种“论战”的参与热情,显然也正是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仍旧深具影响力的证明。

二十四节气,既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倡重视自然规律和生态保护,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也就意味着它仍旧具有极强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材料三(中国社会科)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专家认为,二十四节气成为人类非遗代表作,表明其除了作为中国人文化认同的一个标志,同时也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对于促进人类的发展有非常大的意义。

中国艺术研究院苑利说,由二十四节气而生成的农耕经验在实践过程中,自乡村社会来传承。因此,申办成功后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项目的尽快落地——让真正的传承者发挥作用,以显示出项目自身的社会效益。

文化部非遗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任重道远,将以此作为一个新的起点,根据已制订的保护计划,与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一道积极实施一系列保护措施,认真履行各项义务和责任,让更多的国家、社会、群体和个人认识、了解二十四节气这一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活动。

同时,创造条件确保相关社会和群体在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传承与保护行列,激发其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首先从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说起,接着交代了二十四节气的概念,然后阐述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根本原因。
B.材料二首先否定了很多现代人对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不以为意的态度,接着阐述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文化意义。
C.材料三首先肯定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对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接着阐述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的传承和保护问题。
D.三则材料阐述的共同话题是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三者在内容上从概念到文化意义再到传承保护,构成了有机联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引发新闻媒体关注,这使得古老的二十四节气具有了新闻价值。
B.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气候、天气预测与利用的水平越来越高,二十四节气对于农田作物耕种将会基本上失去指导功能。
C.南北方的网友对冬至时节吃什么的“论战”,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其参与热情也是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仍深具影响力的证明。
D.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8 日、23 日前后,下半年在6 日、21 日前后。
E.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必定会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小题3】结合材料三,简要概述如何实施对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年1月3日,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的冯·卡门撞击坑内。整个着陆过程没有来自地球的无线测控和遥测数据支持,全部依靠自主控制。

“嫦娥四号”降落相机拍摄的影像图会在着陆后通过“鹊桥”中继卫星传回地球。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李春来和同事利用这些图像对“嫦娥四号”的着陆轨迹进行了重构。根据降落相机和“玉兔二号”巡视器传回的影像图,“嫦娥四号”着陆在一个退化撞击坑的缓坡上,距离北边一个直径25米的撞击坑边缘很近,且着陆点周围共有五个撞击坑。随后,作者根据另一台导航相机拍摄的图像,精确计算出“嫦娥四号”的着陆点为东经177.5991°,南纬45.4446°,高程-5935米。

该研究为将来航天器在太阳系内的自主着陆(比如在小行星表面着陆)提供了依据。

(摘编自《重构“嫦娥四号”着陆轨迹》)

材料二:

长久以来,我们经常会听到关于月球背面的各种传言:月球背面是外星人的基地;月球内部是空心的,里面是外星人居住的巨大城市……我们从地球上观测月球时,看不到月球背面绝大部分区域,那里一直是一个神秘的未知世界。

月球为什么会有正面和背面?

月球的运动可分为质心的运动(公转)和环绕质心的转动(自转)。我们通常将月球和地球近似视为全部质量集中在质心的质点,且只有相互的引力作用,构成地月系统。从惯性坐标观察,地月系统的公共质心绕太阳公转,月球和地球又分别绕着公共质心作相互转动。根据二体运动理论可知,月球围绕地球质心作平面椭圆轨道运动。由于地球由西向东自转,所以天体都是东升西落。月球也不例外,我们看到的月球东升西落,实际上反映了地球的自转运动。而月球还在围绕地球公转,因此,如果我们每天在同一时刻观察月亮,会发现它在星座间自西向东移动。月球绕地球一周历时27天7小时43分11.47秒,称为“恒星月”,即月球从某颗恒星的近旁出发,又返回到该星附近同一位置的时间间隔。月球在自己的轨道上绕地球运行的平均速度为1.02千米/秒,平均每天东移13°,因此月球每天升起的时间不同,月亮平均每天比前一天推迟50分钟升起,一个月之后,恢复原来的升起时间。

月球背向地球的半球离地球较远,受到的地球引力较面向地球的半球小,即月球的腹背受力是不同的。如果月球自转周期与绕地球的公转周期不相等,那么月球上同一部位受到的地球引力是随时间变化的,这将导致月球不同岩层之间的摩擦,逐渐减慢自转的速度,最终使得月球自转的周期恰好等于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即月球被地球的引力“潮汐锁定”,从地球上看,就永远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

(摘编自郑永春 《为什么要去月球背面》)

材料三:

在距离地球40万公里之遥,人类视线不可及的月球背面,“嫦娥四号”探测器完成了一次惊心动魄的地外天体登陆,成就了人类又一个梦想——人类飞行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这具有决定性的一步,给了人们足够的信心。

尽管人类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已登上月球,但对月球的了解仍然浅显,抵达月球背面实地探究,是全世界科学家长久以来的向往。“嫦娥四号”的着陆区,被认为是太阳系内最大、最古老的撞击坑,保存了原始月壳的岩石,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不像对着地球的那一面受到各种无线电干扰,月球背面可以说“风清月朗”,拥有绝佳的天文观测和宇宙信号接收环境,能为未来对宇宙“黑暗时代”和“黎明时期”的探索打下基础。

科学探索同时是富有挑战的探险之旅。面对重重困难,中国探月人大胆创新、努力攻关,将设想化为现实,体现出科技实力和创新底气,以及将科学梦想转换为现实的执着。

四五十年间,从第一颗卫星上天到拥有了卫星导航系统,从飞出大气层到航天员能够在太空驻留三十天,从在地球轨道建造科学实验室到可以将探测器送到月球,时间的标尺不断丈量出梦想的距离。

(摘编自 余建斌《让月球为我们的梦想转身》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四号”探测器依靠自主控制在月球背面的冯•卡门撞击坑内着陆,整个着陆过程没有来自外部的无线测控和遥测数据帮助。
B.李春来和同事根据降落相机和“玉兔二号”巡视器传回的影像图,以及另一台导航相机拍摄的图像,计算出“嫦娥四号”的着陆点。
C.“恒星月”,指的是月球从某颗恒星的近旁出发,到达另一颗恒星附近位置的时间间隔,周期为27天7小时43分11.47秒。
D.“嫦娥四号”着陆点位于一个退化撞击坑的缓坡,该区域被认为是太阳系内最大、最古老的撞击坑,保存了原始月壳的岩石。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利用降落相机拍摄的影像图来重构“嫦娥四号”着陆轨迹的研究,为将来航天器在太阳系内的自主着陆(比如在小行星表面的着陆)提供了依据。
B.月球被 “潮汐锁定”,而减慢自转速度,导致月球不同岩层的摩擦,使得其自转周期等于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从地球上就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
C.月球背面一直是神秘的未知世界,“嫦娥四号”探测器完成了一次惊心动魄的地外天体登陆,成就了人类飞行器在月球背面着陆的梦想。
D.材料一和材料三中,“嫦娥四号”为将来航天器在太阳系内的自主着陆以及对宇宙“黑暗时代”和“黎明时期”的探索提供依据,打下基础。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内容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材料分析鉴赏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题。
①据报载,现在有些医学博士“不会处理常见病,年轻的心内科医生不会看心电图”。在当今医院挑选毕业生把高学历作为重要标准的情况下,这样的消息着实让人担忧。
②时下对高学历的盲目崇拜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并有愈演愈烈之势。“非博士不进”成了有些单位的用人口号。医科在高等教育中一向以难学、功课负担重闻名,因为在人们的意识中,一定要把自己的身体健康交付给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从医的门槛变得很高,这个门槛具体体现在:学历越高越好,海归派比土博士有优势,博士比硕士有优势,硕士比本科有优势。于是,为了进好医院,医学院的学生不停地往上苦读,在对学历的追求中,学校与学生其实都忽略了这样的事实:高学历与好大夫是不能划等号的。
③实践出真知,实践对医学而言尤为重要。只有多接触实际的病例,多思考、多判断,才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自信心;仅仅书本知识丰厚,实践能力欠缺,结果是治病时不敢下结论或者是妄下结论。目前的医学博士在工作两年以后,就有资格晋升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并堂而皇之进入专家行列,他们的实践经验其实相当欠缺。所以,医学界尤其应该摒弃唯学历论。从医者要真正对病患负责,对生命负责,就应该苦下功夫,提高治病救人的能力。这是从医者应有的医德和操守。
④我国现有的医生培养过程,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操作技能的培养。虽然医学专业有较长的实习期、见习期,但因为其间还要忙着找工作、写论文,很多学生根本无法安心实习。而医学教育尤其临床医学教育的目的不是仅仅培养会写论文、会思辨的研究者,临床诊治能力才是最重要的。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造,片面追求发表论文,不重视临床实践,导师带的博士生众多,也无暇顾及他们的实践能力,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医学教育的深入改革来解决。
⑤我们也应该重新审视社会评价体系和人才使用标准。当前,社会需要的不是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而是灵活应用知识,真正把知识转换为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社会需要高学历者真正成为一个行业的专家,成为我们可信赖、可依傍的对象,而不是仅凭拍脑袋说话办事的人。为此,用人单位要真正做到论才用人;人才的选拔、使用和确定待遇,一定要依据实际的水平能力而不是唯文凭是取。
1. 根据材料,说说“有些医学博士不会处理常见病”现象的根源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用简洁的语言说明为什么当今高学历与好大夫不能划等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才能使高学历与好大夫划上等号?请结合文章有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日,一档网综《中国有嘻哈》自播出后,便引发广泛讨论,无论是导师还是选手都大受关注。节目版权的问题一直颇受争议,早前就有网友质疑该节目无论是赛制、LOGO、舞台,甚至话筒都和原版节目相差无几。7月26日,韩国MNET电视台证实《中国有嘻哈》没有购买《show me the money》的版权,对节目高度相似的行为感到非常怀疑。无独有偶,上周湖南卫视刚刚开播的真人秀节目《中餐厅》,也因涉嫌抄袭踩到了雷点,部分网友甚至去豆瓣打一星以示抗议。近年来我国诞生的“原创”新综艺仿佛总能和韩国某热门综艺扯上关系。禁韩令下,版权不清白的新综艺越来越多。它们自诞生就不受欢迎,引起中韩网友、媒体阵阵讨伐。韩国方面也曾公开点名“抄袭”:东方卫视抄袭MBC综艺节目《无限挑战》,推出了《极限挑战》;湖南卫视抄袭SBS电视台《英才发掘团》制作了《神奇的孩子》,抄袭TVN电视台《三时三餐》制作了《向往的生活》,江苏卫视抄袭KBS第2频道《歌曲之争——胜负》和SBS电视台《神的声音》,制作了《更好的声音》和《一唱到底》等。
(摘自人民日报《从〈中国有嘻哈〉到〈中餐厅〉,为何综艺总陷抄袭》)
材料二
2015年综艺节目在四大地方卫视编排占比图

材料三
2017年春节前后,《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见面如字》《朗读者》等节目的播出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叫好,新一代文化类节目——“文化+综艺”的模式被观众盛赞为“一股清流”。“清流”自有源泉。中国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化,自有其深厚的内容供养。而梳理中国电视文化类节目的一路发展,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受到观众好评的电视综艺节目表达形式的创新,特别是真人秀元素的吸纳,才是赢得观众喜欢的良方。电视节目的功能说到底是大众娱乐,“寓教于乐”仍然需要适度的娱乐表达。而这一次“文化+综艺”类节目获得盛赞,恰好从另一个方面说明观众对当前充斥屏幕的综艺娱乐节目成为纯粹游戏甚至恶搞的“愚乐”节目的厌倦。同时,经过近几年电视综艺版权的引进热,新一代“文化+综艺”类节目的模式创新,也为中国电视综艺赢得了文化自信,希望这一股文化的清流能够让中国的电视综艺节目最终走出“愚乐”之流。
(摘自吴生华《从模仿引进到模式创新——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发展路径浅析》)
材料四
“当我们一再说创新的时候,所谓创新,更多意义上不是全新的、前所未有的创造,更多的还是在原有节目元素基础之上的重新组合、与时俱进。创新,更多还是模仿基础上的新,继承基础上的新,对各种节目元素和文化要素的新的融合”。电视综艺节目在收视和口碑上的双向成功,与其真诚的态度、巧妙的节目定位、新鲜的表达语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分不开的。电视综艺节目不仅要对观众进行细分,在细分市场中找准定位,开辟未被涉足过的领域,要从受众角度思考,尊重受众,带着真诚策划节目,而且要打破常规思维,整合各界各领域的资源,创新节目表达形式。
(摘自李红霞《浅谈央视〈开讲啦〉对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启示》)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我国几家地方卫视推出的几档新综艺,虽然名曰“原创”,却因版权不清白而受到质疑或被讨伐。
B.以《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见面如字》《朗读者》为代表的电视文化类节目创新了表达形式,吸纳了真人秀元素,被观众盛赞为“一股清流”。
C.从2015年四大地方卫视编排占比看,综艺节目无论是播出比重还是收视率都高居榜首,严重挤压了电视剧、新闻时事和其他节目的发展空间。
D.真诚的态度、巧妙的节目定位、新鲜的表达语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能让电视综艺节目获得较高的收视率,还能赢得良好的口碑。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仅《中国有嘻哈》版权受到争议,陷入抄袭嫌疑,还有多家电视台的所谓新综艺与韩国的某些热门综艺也撇不清关系,导致中韩两国关系紧张。
B.从材料三的节目编排看,尽管四家电视台的新闻时事节目播出比重不大,但收视率都高于播出的比重,这与综艺节目的播出与收看的占比情况恰恰相反。
C.提高综艺节目的收视率的关键是开辟未被涉足过的领域,这需要从观众角度思考,带着真诚策划节目,打破常规思维,整合各种资源,创新节目表达形式。
D.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国综艺节目从模仿引进到模式创新的全过程。“文化+综艺”类节目的模式创新,标志着中国电视综艺已正式走上了“寓教于乐”创新道路。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国综艺节目应该怎样做才能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