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蒋兆和:为历史人物传神
1956-1966年这十年中,蒋兆和创作了几十幅现实人物画,比较好的有《纪念刘和珍君》《迎春》《马连良戏装像》《一笛横吹万户歌》等。他本人对这一阶段的部分作品不满意。他在这十年中,主要精力用于教学体系的探索,把心血倾注到下一代人身上了。这不免使他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现实生活,而约稿者又总是不断,出于一种可以理解的政治热情,他每求必应,时常仓促为之,故作品有些粗糙,甚而有概念化、贴标签的痕迹。这恐怕是当时不少艺术家难以避免的现象。蒋兆和也走过这样一段弯路。
蒋兆和作历史人物画,是从1953年纪念屈原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时开始的。1954年,他又为张衡、祖冲之、僧一行等古代科学家创作了头像。这几幅头像根据史传,想象风采,各具情态,曾被印为单幅画,并多次据以制版作为特种纪念邮票发行。由于人物个性鲜明,画出了作者深刻理解后概括出来的人物性格特点,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极深,甚而成为后来继续描绘这些人物的形象依据。由于画家在从事这种创作时,不可能有照片作为参考,能否使他们的艺术形象与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合拍,完全取决于画家对古人的认识深度和表现技巧的程度。为此,他曾反复推敲,多次修改,以求更好。
1956年,蒋兆和创作司马迁半身像,画家强调了他蕴藏智慧的高高的额头和深邃锐利的目光,令人敬佩这位“直笔史书”家。一般现实人物画家不像写意花鸟画家那样愈老愈精,他们的创作盛期往往在青壮年时代。那时对生活充溢着激情,有充沛的精力解决造型等一系列复杂课题,也敢于创造新的技巧。39岁完成一生代表作《流民图》的蒋兆和基本上就属于这种情况。50岁以后,蒋兆和想方设法深入社会,激发自己对生活的热情,再加之他的修养和条件,作出的历史人物画太史公,其受宫刑之后的外在特征刺激人们的同情和对封建势力的愤慨。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蒋兆和对人物衣纹的处理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寥寥十数笔,简练明快,宛若有梁楷遗风。
蒋兆和喜欢杜诗,也曾多次作杜甫画像。1956年作的《杜甫》,告别京歌,牵马荒郊,面对人生,慨然长叹,诚为一幅“写心”的力作。1959年,他再画杜甫,创造了中国画史上迄今最好的一幅杜甫肖像。他将杜甫依石而坐的上半身,处理为稳重的三角形构图,就像一尊雕塑迎风而立,刚柔相济的衣纹,处理简练。作者精到地体会并刻画出了诗人的内在情感在外形上的变化。以形写神、写心,入木三分。
要为历史人物传神,须先熟悉历史,并能站到历史的高度评价历史人物。蒋兆和为此看了不少历史资料,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认识、见解,再运用适当的表现手法,然后把他对历史人物的抽象评价转化为可视的具体的艺术形象。1959年,正是史学界对曹操展开争鸣的一年,郭沫若、剪伯赞均忙于为曹操正名,亦有不少学者反对为这位“白脸奸臣”翻案。此时,蒋兆和应历史博物馆之约作《曹操像》,以画笔参加了这场讨论。在他的笔下,曹操体魄宽厚,气宇博大,倚几案而前倾,目前视而有雄风,人物的动势,面部的情绪,大红表袍与元书纸的土黄色和每一根稳重有力的线条都交织在一起,肯定了这位“文才武略,勋业彪炳”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历史上的地位;然而,从曹操的眉宇间、唇颊间,特别是眼神里,也透露出一些暴庆和奸作的气质。一贯追求传神的蒋兆和,永不满足。他独到地运用造型艺术技巧,通过微妙的艺术处理,在丹青史上首次成功地塑造了曹操这个多侧面的历史人物形象。
(选自刘曦林《艺海春秋一一蒋兆和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
蒋兆和(1904-1986)被称为20世纪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宗师。在水墨人物画领域把中国画特有的造型魅力最大化,使中国的现代水墨人物画一跃而并立于世界现实主义绘画的行列。50年代末期,着重于历史以及现代人物肖像画的创作,如《杜甫》《曹操》《李白》等。
蒋兆和的绘画造型精谨,笔墨精深,深刻生动地展现人物内心世界,为中国人物画在20世纪的发展创作出了诸多代表时代的经典佳作。
(选自杨欣《蒋兆和的“不尽丹心”》)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蒋兆和1956-1966年间的作品出现概念化、贴标签的痕迹,是因他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体系的探索,从而 严重脱离现实生活所致。
B.蒋兆和查阅了很多有关杜甫的历史资料,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认识和见解,所以他创作的杜甫画像与人们心目 中的杜甫形象完全合拍。
C.蒋兆和用《曹操像》参加了对曹操的争鸣,站在郭沫若、剪伯赞等人的一面,很好地为曹操进行了正名,为这位“白脸奸臣”翻案。
D.蒋兆和在创作历史人物画时,没有照片作参考,但仍然画出了这些历史人物的个性特征,甚至成为后来继续描绘这些人物形象的依据。
【小题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蒋兆和创作的《纪念刘和珍君》《迎春》《马连良戏装像》《一笛横吹万户歌》等约稿作品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作者认为走弯路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B.蒋兆和创作的司马迁像,既强调了司马迁蕴藏智慧的高高额头和深邃锐利的目光,又用其受宫刑后的外在特 征刺激人们的同情和对封建势力的愤慨。
C.蒋兆和为历史人物画像,不只注重细节上对人物形象的表现,还注意人物形象的造型之精谨,像杜甫依石而 坐和曹操倚几案而前倾的形象均是如此。
D.为弥补激情和精力的不足,年届五旬的蒋兆和对创作方向进行调整,由现实人物画调整为历史人物画,并创 作了一系列成就显著的历史人物画作品。
E. 这篇传记选取了传主蒋兆和创作历史人物画的一些典型事件,展现了他在历史人物画方面做出的非凡成就, 对青年一代的成长具有教育和启发作用。
【小题3】蒋兆和为什么能出色地“为历史人物传神”?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4 12:01: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各题。

①中华文化很注重中庸之道。国家太大,治理需要依靠精英,这样的精英有一个特点,在孔子那里就是讲求“中庸”。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我称之为中庸理性主义,既不要过于峻急,也不要过于迟缓,应当恰到好处,掌握分寸,留有余地。《论语》最大的特点就是恰如其分。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鄙弃不义得来的富贵,但他只是说“如浮云”,像浮云那样一晃而过,并没有说其他丑恶的词,这体现了孔子语言的分寸感。在孟子的时代,认为精英就当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庄子是从另外的角度说的,他强调有至人、有真人。

②中华文化很早就提出“化”的观点,《周易》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什么事情碰到钉子,无计可施了,这就是“穷”,穷就要变,变了才有出路,才可维持下来。到了庄子的时代,更喜欢用的字是“化”——与时俱化。“化”与“变”相比,有些悄悄发生变化的意思。所以,千万不要以为中华文化讲仁义道德、一和同、天下定于一、吾道一以贯之,似乎很呆板。其实中华文化一点儿都不呆板,比如中国人承认有多种多样的选择性。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如果我没有条件,我就把自己管好了,如果我有条件了,我就为天下百姓与君王效劳。孙子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充分理解战争的人,永远不会让自己变成殉葬者。孟子评价孔子,说他是“圣之时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孔子生活的时代千变万化,民不聊生,国无宁日,孔子如果不随时调整自己,把握分寸的话,他早就灭亡了。

③在中国,不同的思想理论可以想办法走通。老庄主张以退为进、以弱胜强、以无胜有。老子甚至主张,柔弱是生命的特色,坚强是死亡的特色。当然,这个说法我们是存疑的。但从侧面说明,中华文化从来都不是僵硬的文化。20世纪后半期,当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进入改革的时候,西方的一些政要,比如撒切尔夫人、基辛格等人都对某些国家的改革不看好,而上述这些人却说,改革唯一可能成功的是中国,原因之一是中国有独特的文化,该坚持的继续坚持,该改革的就改革,化之于无形。全世界能够迈开这么大步子进行改革开放而又保持稳定局面的,只有中国。我们当然不能无原则地自我吹捧,但中华文化适应调整、变化的能力,统筹兼顾、面面俱到的能力,世界上罕有其匹,这也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特点。

④如今,我们更可以在中华文化传统和资源的基础上,按照当下中国和世界发展的时势,推动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我们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建设我们美好的生活,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选自王蒙《道通为一——从传统经典看中华文化的特点》,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治理大国的精英往往都习得孔子的“中庸”思想,在国家治理中特别讲求掌握分寸,留有余地。
B.中华文化中“变”“化”的思想表现为有所坚守但从不僵化,能够随时调整自己,进行多样化选择。
C.孔子鄙弃不义得来的富贵,但只说“如浮云”而没用丑恶的词,这形成了《论语》注意分寸的特点。
D.作者也主张做事要恰到好处,峻急迟缓不能过度,和孔子相比,他更多了一点理性主义色彩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阐释了中华文化调整变化、统筹兼顾的特点,全文为分总结构,前三段为并列关系,第四段是总写。
B.第二段引用孟子对孔子“圣之时者”的评价来论证“中庸之道”和“穷通变化”两者是相通的。
C.第三段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手法,突出了“中庸之道”和“穷通变化”带来的文化优越性。
D.文章最后指出我们应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明了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发展新时势下的积极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借用孙子关于“善战”的话语是要告诫人们只有训练矫健勇猛之士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B.作者对老子和庄子的一些主张尚存疑问,但不否认它们从侧面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变化之道。
C.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点并非自我吹捧,新时期既要大力传承传统文化,又要注意与时俱进。
D.20世纪后半期,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改革成功,原因就在于我国拥有“化之于无形”的独特文化。

同类题2

下列对《我心归去》节选部分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它不是商品,不是旅游的去处,不是按照一定价格可以向任何顾客出售的往返车票和周末消遣节目。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而美的从来就是悲的。中国的“悲”含有眷顾之义,美使人悲,使人痛,使人怜,这已把美学的真理揭示无余。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旅游景区的美都多少有点不够格,只是失血的矫饰。
我已来过法国三次,这个风雅富贵之邦,无论我这样来多少次,我也只是一名来付钱的观赏者。我与这里的主人碰杯、唱歌、说笑、合影、拍肩膀,我的心却在一次次偷偷归去。我当然知道,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A.“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一想起故乡总会悲伤,如果不悲伤,故乡就失去了美学上的意义。
B.“血沃之地”,指的是付出了血、泪、汗水的故乡;“金麦穗和赶车谣”,代指物质、精神的收获和喜悦。
C.这两段文字,作者用排比的修辞、对比的写法,写出对旅泊之地、对故乡的两种有本质差异的失望。
D.这两段文字,作者将记叙、抒情、议论有机结合,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对故乡的感情与哲理的思考。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统计数据显示,从1995年至2016年,民用汽车保有量从1040万辆攀升至1.9亿辆,自行车的保有量却从6.7亿辆,急剧下降至3.3亿辆。汽车成为代步工具的同时,给城市交通和生态环境也带来了极大压力,城市居民的出行成本急剧上升。而随着2016年共享单车的出现,在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问题的同时,也在全国掀起了绿色出行、健身骑行的新风潮。
摩拜提供的数据显示,共享单车的出现,直接使黑摩的的出行次数减少了53%。根据基于摩拜用户的问卷调查,共享单车出现前,黑摩的每天接单量为40余单,司机日收入约200元人民币,共享单车出现后,黑摩的每天接单量下降到十几单,有70%的黑摩的司机转行。
专家认为,“共享单车+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正逐渐替代“家用汽车+步行+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快速发展中的共享单车正改善着我国城市居民的出行模式,也对我国交通新体系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摘编自董城、李笑萌《共享单车缓解城市交通出行难问题》)
材料二:
调查显示,被访者对共享单车投放后运营管理维护表示“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17.8%和9.3%;有35.0%的被访者希望加大投入,解决投放后的运营和维护。在使用共享单车遇到的问题中,“车辆有破损”问题最突出,主要表现在:刹车失灵、车胎没气、掉链子、车把或车座损坏等方面,有72.2%的被访者遇到过这种情形,其中有25.4%的被访者把它排在问题首位。
有58.4%的被访者在早晚高峰期间有过寻车困难的经历,在所有问题中位居第三位,其中,有19.4%的被访者认为这个问题最严重。
针对使用者素质问题,有70.5%的被访者遇到过车辆遭恶意损坏,在所有问题中位居第二位,其中,有40.9%的被访者认为这是首要问题。
许多被访者认为共享单车乱停乱放问题十分严重。还有部分被访者反映使用者随意将共享单车停放在人行道或盲道上,甚至直接将车停放在机动车道内,这些行为不但破坏了市容市貌,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出行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摘编自王海亮《四成人每天至少骑一次共享单车》)
材料三:
没有共享单车,“最后一公里”一直是出行难题;有了共享单车,交通秩序问题又惹人烦。“我国从‘自行车王国’转而进入汽车社会后,自行车的行车与停车空间被小汽车大量侵占,骑车出行的连续性、舒适性大打折扣。”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院长陈艳艳说。共享单车登陆、抢滩,短短一年,全国已有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运营企业30多家,累计投放车辆超过1000万辆,注册用户超1亿人次,累计服务超过10亿人次。考虑到仍有不少大城市的远郊区县及中小城市尚未普及,规模增势一时恐难削减。目前,不少单车平台都建立了信用积分体系。如果有些市民总是不文明骑行,那么在注册时使用的信息可能被锁定拉入“黑名单”,不允许使用共享单车。专家建议,可以将其与政府主导的“信用中国”社会信用体系互联互通,以实现数据共享和奖惩联动。
(摘编自刘志强《共享单车,如何骑得又稳又远?》)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享单车是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急剧上升,而自行车保有量急剧下降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产物。
B.共享单车的出现,意味着我国绿色出行的开始,减轻了城市交通和生态环境的极大压力。
C.不少使用者认为,在使用共享单车中遇到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刹车失灵、车胎没气、掉链子等。
D.乱停乱放共享单车不但增加了使用者的寻车难度、破坏了市容市貌,而且也对出行造成了不利影响。
【小题2】下列有关对材料内容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共享单车的出现极大影响了黑摩的司机的利益收成,他们大多转行,从而助长了共享单车破损的数量。
B.针对车辆有破损、早晚高峰期间寻车难、使用者素质低等问题,被访者希望政府加大投入,解决投放后的运用和维护问题。
C.城市留给自行车的空间有限,共享单车规模又在快速扩大,这促使新的应对机制的逐步建立。
D.为让共享单车骑得又稳又远,一些共享单车平台建立的信用积分体系与政府主导的社会信用体系互联互通,以实现奖惩联动。
【小题3】怎样才能有效推行我国的共享单车?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08年8月1日,中国第一条高铁京津城际铁路开通,2018年“八纵八横”高铁网初具规模,中国高铁运营里程从0到可以绕赤道半圈,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
十年来,京津城际、京沪高铁、郑西客专、哈大高铁……一条条高铁开通运营。2012年12月3日,中国自主研发的“和谐号”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在京沪高铁路段试车,再次以486.1公里的惊人时速刷新高铁世界纪录。2012年12月26日,世界里程最长的高铁——京广高铁正式全线通车,2014年12月26日,世界上一次性建成里程最长的高铁——兰新高铁全线贯通,2017年9月21日,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的高铁——京沪高铁“复兴号”实现350公里时速运营。
伴随着中国的发展强大,高铁十年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成功开辟了新天地,扩展了人们的生活半径,不仅改变了城市间的距离,也悄悄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异地置业,跨省上班,双城生活。
(摘编自“中国青年网”,2018年8月2日)
材料二:
2004年,铁道部发布了高速铁路的招标公告。凭借国际大佬的地位,德国西门子向中国开出了“天价”转让费:每列原型车的价格3.5亿元人民币,而技术转让费高达39亿元。此外,他们对标书不响应之处多达50余项。
然而事实证明,西门子显然犯了经验主义错误,此时的中国,早已不是30年前的中国了。他们做梦都没有想到,中国人会不买他们的账——竞标首轮,西门子便被无情地扫地出局。最终,识时务的日本、法国、加拿大公司中标。西门子输得很惨,出局直接导致其股价大跌,谈判负责人引咎离华,在华谈判团成员全部被撤职……
没有谁会对中国市场视若无睹。一年后,西门子再次参加时速300公里以上动车组的竞标。面对中方给出的更加“苛刻”的竞标条件,西门子不仅将关键技术悉数打包进入标书,技术转让费也从上一轮的3.9亿欧元降到了8000万欧元,并无条件接受中方的技术转让方案和价格方案。
(摘编自《中国经济周刊》对中国铁路专家王梦恕院士的专访)
材料三:
凭借短短约26公里的高铁香港段,香港将于9月23日正式接通2.5万公里的国家高铁网络,从此不再是高铁“孤岛”,得以进一步融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市场,共享国家发展红利。
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张建宗形容,高铁香港段是一条打通香港与内地的全新“大动脉”,标志着香港正昂然迈进一个新里程,“前路尽在掌握,让香港再创先河,展开全速前进的新一页。”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宋恩荣认为,香港作为国家最开放的商业城市,如能接通国家庞大的高铁网络,肯定可以提升竞争力。香港是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体系,特点是人员往来速度越快,越有利发展。故此,除了与旅游业相关行业外,高铁香港段可以为香港高增值服务业,包括金融服务、地产、贸易及物流业等,带来正面帮助,进而推动香港经济。
港人“北上”就业、投资及创业将越来越活跃,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这是高铁带给香港经济最大的效益。高铁亦可带动内地民众到香港投资、设立公司分部等,为香港经济增长带来正面贡献。还有人预测,港人通过旅行团、个人游体验高铁快捷便利后,或会逐渐养成“坐高铁”习惯,部分人甚至搬到大湾区居住,这些都是高铁新时代可能带来的改变。
(摘编自“新华网”, 2018年9月19日)
材料四:
2014年6月24日,中国与欧洲国家马其顿签署了出售6列高速列车的协议,这是中国高速列车首次出口到欧洲。同年7月25日,土耳其安伊高铁二期工程通车,这是中国在海外参与修建的首条高铁线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高铁加快了迈出国门的脚步。
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随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中国高铁走出去也迎来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从国内到国际,由点线到跨洲越洋,共享中国改革发展的红利,搭乘中国列车的便利,已经或者正在成为众多国家的选项和抉择。而中国高铁发展也将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开放合作。
客观地说,在新的出海征程上,中国高铁还面临不少困难。比如,在国际高铁市场上,隐蔽性或技术性的国际贸易壁垒一直存在。以欧洲为例,中国高铁在进入欧洲市场时必须采用欧洲标准,中国高铁所有的产品设备都要经过欧洲认证,不仅要交纳不菲的认证费用,而且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同时,中国高铁“走出去”,有时还面临知识产权方面的阻碍和经验不足的问题。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10月26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高铁不仅推动了中国铁路的发展,更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深远的影响。
B.中国高铁进入香港后,加强两地的联系,使之融入了国家发展之中,有利于香港的发展。
C.这十年,中国高铁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请进来”到“走出去”的过程,不断刷新着记录。
D.中国特色的外交布局为高铁走向世界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开放合作。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以真实的时间、确凿有力的事实,侧重介绍十年来中国高铁的总体发展情况。
B.材料二通过王梦恕院士的介绍,可以看出中国高铁技术学习借鉴和艰难发展的一面。
C.材料三侧重表现中国高铁会给香港在经济、政治、旅游、民生等领域,带来全面的影响。
D.材料四从有利和不利环境两个方面,客观分析了中国高铁走向国际市场所面临的问题。
【小题3】请结合所给材料,以高铁为例谈一谈我国现今的强大带来哪些有利的影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