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艾青评传(节选)

杨匡汉

年迈古稀的艾青,在回顾自己五十年的创作生涯时,常常不无感慨地对人说:“想想我这一辈子,也只是写了几首人们还记得的诗:人民是最公平的。一个人写了点东西,人民总会记得他的。我也是想也不敢想到有今天……”

是的,人民会记得艾青的贡献,承认艾青的成就。他是我国新诗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具有独特风格的现实主义大诗人之一。

艾青的诗,较多地将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时代的悲欢里,反映着自己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反映着现实的生活和斗争,并由此传达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在早年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诗人以真挚虔诚的赤子之心,赞美养育了自己的保姆,为她受尽黑暗年代人世间凌辱的凄苦命运抒发着悲愤、哀恸与不平。它同时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广大农民的遭际的同情与关切。诗人在另一首名篇《我爱这土地》中发出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倾诉,更是把个人的情感、命运都赋予时代、人民、祖国和土地的明证。

在中国广大读者心目中,艾青诗作中的深沉感情,突出表现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追求和讴歌。太阳、火把、春天、黎明、生命、火焰,不但出现于他许多作品,更是他不少篇章集中讴歌的主题,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不同的新意竞放异彩。在《太阳》《春》《黎明》《煤的对话》等早期作品中,诗人“在东方深黑的夜里”,朦胧又强烈地发出了对光明、对春天、对火焰的热切呼唤。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后,诗人从浴血奋战的人民中找到光明之所在,创作了充满热情、乐观和希望的长诗《向太阳》及其姊妹篇《火把》。这两首喷射着激情火花和理想光芒的名篇曾鼓舞过不少青年走上革命之路。

艾青曾写道:“一首诗的胜利,不仅是那诗所表现的思想的胜利,同时也是那诗的美学的胜利。——而后者,竟常被理论家们忽略。”在他的诗歌中,尽管不乏某些或过于切近时事或过于凌虚的篇什,但作为代表他主要成就的诗篇,往往不拘泥于直接地如实地反映生活,那种饱满的进取精神和丰富的生活经验,总是伴之新奇的联想、想象、意象、象征而来,造成鲜明的形象并给读者一定的暗示与启迪。他在抗战前夜作的《太阳》一诗中写太阳:“从远古的墓茔/从黑暗的年代/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震惊沉睡的山脉/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滚来……”融进了深刻的感受的想象和意象,使形象充满血肉,更深刻地显示着光明来自黑暗,需通过流血死亡的代价去换取的生活真谛。此外,艾青还善于从绘画、雕塑、音乐等多种艺术样式以及中外诸多艺术流派中吸取有益的养料,转化为自己诗篇中的艺术细胞。

艾青的诗歌,艾青的名字,在中国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中扎了根,也在全世界赢得了声誉。美国的学者弗兰德把艾青和希克梅特、聂鲁达并列为现代世界三位最伟大的人民诗人。

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他对中国新诗艺术的贡献在于:以对现实生活的深入观察和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加强了新诗的时代感和现实性;以来自生活又经提炼而成的丰富、变化、新鲜的语言,增强了新诗的表现力;以在一定规律里奔放的、具有“散文美”的内在韵律的自由诗形式的创造,和众多的新诗人们一起,巩固了自由诗在我国现代诗歌中的地位。艾青还是在艺术上沟通中外诗歌的桥梁之一,他的诗能面对世界发言,被一些外国学者认为在诗歌难于翻译的情况下最易译介的中国现代诗。

艾青说:“我的一生都在探索。”在漫长的道路上坚持探索,吹号行进的诗人与作品,尽管常常会几经斫丧,终将显示其旺盛的活力——因为对于艾青来说,太阳、火把、诗和他同在!

1986年2月

(有删改)

【小题1】艾青在回顾自己五十年的创作生涯时,为什么会有许多“感慨”?
【小题2】请结合文本从两个方面简要概括艾青诗歌的思想成就。
【小题3】艾青诗歌的“美学的胜利”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小题4】作者在这篇评传的最后写道:“因为对于艾青来说,太阳、火把、诗和他同在!”请对这句话进行简要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25 10:32: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盆花儿叫夏堇

行吟水手

他留意那个六十岁出头的老人差不多已经有半个月了。

那些天,他失业在家经常躺在床上胡思乱想些不着边际的发财美梦。当然,有时也会透过玻璃窗,看看外面的风景。

在他出租屋的对面二楼,他注意到,每天,对面楼上的那个老人都要去阳台上侍弄那些花花草草。但让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众多的花草中,老人偏偏对其中一盆花儿照顾得特别上心,不但每天早上要先去看那盆花儿,就连浇水、施肥、除虫也要比对别的花儿般勤许多。有时甚至对着花儿若有所思,仿佛那盆花儿是无价之宝,生怕被别人抢走了。他不认识那盆花儿。在他眼里,那只不过是一盆普通的花儿而已。除此之外,他再也看不出那盆花儿有多么独特。

那天,他看到一篇报道,报道说,一些贪官在案发前大多将所贪钱物藏在一般人轻易想不到也找不到的地方。看完报道后,不知为什么,他的脑海中就突然跳出来那位老人和那盆花儿。他想,那盆花儿里会不会有什么秘密?看那位老人的衣着打扮,退休前肯定是个干部,再或者,老人的儿子抑或女儿是个啥官儿也未可知。说不定被老人视为性命的那盆花儿下面就有猫儿腻,比如金条、珠宝什么的。这样一想,他禁不住热血沸腾,心潮起伏,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子里生了出来。他决定当天半夜里爬上对面的阳台,偷回那盆花儿,说不定自己从此就发财啦。

好不容易等到夜深人静,他稍稍装扮了一下,就开始行动了。来到对面的楼下,借着昏暗的街灯,他望了望二楼阳台上的那盆花儿,心里一阵激动。激动过后,他的心里又小小地害怕了一下。但他最终难抵诱惑,鼓足勇气找了个下脚的地方悄悄往上爬去。费了九牛二庞之力,他终于爬到了阳台上。他将耳朵贴近靠着阳台的门听了听,而后憋着气,蹑手蹑脚地走到那盆花儿前,轻轻地将花盆抱在怀里,正打算原路返回,突然屋内的灯亮了。还没等他从惊吓中醒过神,那个老人已经从屋内来到了阳台上。

看来走不掉了,他抱着那盆花儿,不知如何是好。却听老人在那边小声说,年轻人,你想拿走这盆花儿吗?

他听了,张了张嘴,却又无言以对。

只听老人又缓缓说道,想抱走一盆花儿,说明你是个爱美的人。

他感到羞愧,嗫嚅着对老人说,大爷,我犯了糊涂,对不起啊!

老人笑了,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他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对老人说出了心里的疑虑,大爷,我看您每天都宝贝似的护着这盆花儿,是不是里面……

藏了宝贝是吧?老人打断他的话,先是笑了笑,紧接着神色肃穆地说,这里面确实藏着宝贝,想不想知道是什么宝贝?

此时好奇心占了上风,他使劲儿点点头。

老人说,你认识这花吗?

他摇头。

老人说,它叫夏堇。

他仍摇头表示没听说过。

老人也不管他的反应,自顾说道,我有个女儿,也跟这花一个名字,叫夏堇。她是一名法官。三年前,一个由她负责审理的案子的主犯以重金贿赂她,想获得法外的轻判,被她义正词严地拒绝了。那家伙恼羞成怒,仗着自己得来的不义之财,竟雇了两个杀手,在我女儿回家途中,杀害了她。从那以后,我就养了这盆夏堇花。这里面,埋着我女儿的部分骨灰。我每天看着它,就像我的女儿还活蹦乱跳地活在这个美好的人世间……老人哽咽着再也说不下去。

他的眼圈不由也红了,忏悔的泪水随之流了下来。他向着老人深深鞠了一躬,说,大爷,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

回到出租屋,他特意上网查了一下。网上说,夏堇的花语是思念,寓意是青春。

那一刻,他的泪水再一次流了下来。他任由自己的泪水肆意地流着,那是属于青春的泪水啊!

(选自《啄木鸟》2018年2期,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中“他”做发财美梦的情节为下文“他”对老人的错误联想和决定偷那盆花的情节做了铺垫;第四段中有关贪官的报道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B.老人没有揭露“他”的偷盗行为,反而说他是一个爱美之人,这是老人对误入迷途之人的点化,表现了老人“得饶人处且饶人”的品质。
C.倒数第二段交代夏堇的花语和寓意,赋予了夏堇花更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正因为夏堇花有如此美好的内涵,老人才如此看重这盆花。
D.本文以“有盆花儿叫夏堇”为题,内涵丰富,有象征意义,“夏堇”既指夏堇花,又指老人的女儿夏堇,包含了对法官夏堇的赞美之情。
【小题2】文中的“他”在叙述角度和内容主题方面有什么作用?
【小题3】请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含义,并结合加点词语分析“他”的形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傅斯年的人文品格
张光芒
傅斯年是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被胡适称为“人世间一个最难得最稀有的天才”。他家世显赫,出身“开代文章第一家”。先祖傅以渐是清代顺治年间的首任状元。傅斯年固执、守节,对夷狄之防特别重视。他也最佩服有气节、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历史人物,以先贤节操自励,诸葛亮、文天祥、顾炎武、王夫之,都是他敬佩的历史人物。
傅斯年自幼聪颖,过目不忘,熟读儒学经典,他在同窗中年纪最小,但比他大的同学都向他请教。他被称为“黄河流域第一才子”,继孔圣人之后两千年来又一位“傅圣人”。虽然如此,但傅读书却极为用功,遇到不懂的字、词便记下来,随时向师长请教,有时找不到纸,便写在手、胳膊乃至大腿、肚皮上。夏天一出汗,弄得浑身都是墨迹。
傅斯年最大的爱好便是看书、买书。在北大时,胡适、傅斯年和叶公超三人被称为“三驾马车”。有人说,凡事以胡为领袖,傅、叶则是哼哈二将。胡适对傅斯年极为赏识,他夸赞傅说:“他的学业根基比我深,读的中国古书比我多得多。”那廉君回忆,傅每到一地,不多日便与当地的书店老板成了朋友,每次买到好书,总要对众人炫耀一番。到台湾后,一家书店开张,请他题字,他便写道:“读书最乐,鬻书亦乐;既读且鬻,乐其所乐。”
傅斯年生活中几乎无娱乐可言,除了看几场卓别林的电影外,每天除了读书便是工作。抗战时期,他在重庆学会了下象棋,偶尔晚上闲来无事,便与司机或工友下象棋,但更多的时间便是读书。早年对医学有所涉猎,一位“中央医院”的医生和傅初次晤面后,惊讶地对人说:“傅先生的医学知识,比我丰富得多。”
抗战开始后,傅斯年当上了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他先把贪污腐败的孔祥熙赶下台,抗战胜利后,写了篇文章,把另一个贪污的行政院长宋子文也赶下台。事过之后,傅斯年在给胡适的信上说了他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他说:“我一读书人,既不能上阵,则读圣贤书所学何事?我于此事,行之至今,自分无惭于前贤典型。士人之节,在中国以此维持纲常也。”这几句话,最能体现傅斯年的人文品格,该说的话就要说,该做的事就要做,一定要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
在西南联大,傅斯年每天只吃一盘藤藤菜,有时只喝一碗稀饭,偶尔招待来访的客人,甚至要向邻居借钱,实在接济不上了就卖书。傅斯年一生最好读书藏书,积蓄几乎全部用在买书上,非到万不得已,是不卖书的。而傅斯年卖书所得,却又常用来周济同仁。他穿的都是旧衣服,但干净平整。
抗战胜利后,傅斯年当上了北大代校长,凡是敌伪时期在北大当教授的,一个也不聘。理由是当年抗战爆发后,学校要求能走的教授都走,发给路费,你不走可以,但不能在敌伪办的北京大学当教授,这就是伪教授。冰炭不相容,忠奸不两立,他对那些留在敌伪统治区,媚颜事敌的教授太痛恨了。还有一个理由,他说,他这是要给胡先生当校长铺平道路,难事自己来做。
有人这样评价傅斯年,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学问、最有志气、最有血性和最有修养的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读书之法,与我等并无二异。然而,傅斯年之所以高出众人,是因为他善于察纳雅言,兼收并蓄,改正缺陷,日月精进。我们本来都是一棵树,只不过傅斯年能用心专注,善于给自己修枝、打杈、寻水、培肥,终成栋梁。人人皆可为尧舜,但不只要有其心,更要有其行。至于他的做人之道,就更需要我们来学习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傅斯年的性格有怎样的特点?请分条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胡先生  程宪涛
张大躬身子,冲着胡先生居住的草屋,抖抖地喊道:“胡先生在家没?”
张大手里拎着一把韭菜,韭菜用润湿的稻草扎着。在东北,讲究吃头刀韭菜。开春儿的时候,经过一冬的孕育升华,韭菜吸纳土地精华,别有清香自然的味道,无论是下锅炒菜,还是包饺子吃,都鲜嫩可口。
片刻间,张大听见了胡先生的声音。他推开吱嘎作响的木门,小心翼翼地踏进草屋门槛,静静地立定,一时间不知所措。屋里有三五个荷枪的伪军。胡先生站在书案前,对面是伪军大队长。胡先生提着蘸饱墨汁的狼毫,似乎正在酝酿情绪。他面前书案上是一摞银圆。
所有的目光聚焦在张大身上,张大瞬间紧张起来。
胡先生看一眼张大,瞥到了手里的韭菜,道:“张大,有事?”
胡先生是城中一面旗帜,饱读诗书,学富五车,通晓天文地理、风土人情。他一身灰布长袍翩翩儒雅,于商贾之中,多一份淡定;于戎装之中,多一份雅致;于平民之中,多一份儒气。胡先生擅长书画,文字渗透先生秉性。胡先生善饮高粱烧酒,每饮必定酩酊大醉,每每醉中喜提笔肆意狂草,龙飞凤舞极富情趣。遇知己墨宝随意奉送,话不投机或厌恶者,千金难求一字一句。
“九一八”之后,胡先生拒绝伪政府邀请,一身干净归家赋闲,耕作两亩荒田度日,过着不闻窗外事的清净日子。
张大终于想起来此目的,赶紧拎起韭菜示意,道:“噢,胡先生,明儿是我爹生日,老人八十三了,麻烦先生写一字,挂墙上图个吉利。”
胡先生道:“来得真是巧,大队长同来求字,明儿是日本驻军长官叫啥来着?”
伪大队长接过话头,道:“井上司令官的生日,刚好一块儿写了。”
胡先生接过韭菜,道:“这是润资吗?”
张大听不懂先生的话,木头一样愣怔一旁,胡先生把韭菜置银圆旁,静静地站立片刻,酝酿了片刻情绪,提起狼毫龙飞凤舞,在宣纸上挥洒“寿”字。
两张宣纸“寿”字不同,一个“寿”字瘦长,一个“寿”字扁短。
胡先生拿起瘦长字字幅,递给张大说道:“祝老人家福如东海!”又拿起扁短字字幅,交与伪军队长道:“这是井上司令的字。”
伪军队长疑虑道:“为啥俩字不同?”
胡先生笑道:“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其中藏有许多意蕴,书法同字求异变化,一时半会儿说不清,回去慢慢体会吧。”
伪军队长道:“俺是个军人,尊重读书人,回去俺要装裱,送给井上司令官。他是一个中国通,稀罕满洲国东西,这是不同寻常的礼物,井上司令官保管稀罕。”
张大回到家里,一脸郁闷。老爹问:“胡先生没给字?”张大说:“给了,日本人给的大洋,咱送一把韭菜,给的字也不一样,读书人也稀罕钱。”老人问:“咋,日本人的字多?”张大道:“都是同一个字,形状不一样,肯定有说道。”
老人听了儿子的描述,笑了,道:“到底是有学问的人,骨子里透着刚强,这里面可有意思,给咱的是祝福,长寿;给小鬼子是咒语,短寿。”
张大道:“俺真是一个粗人,真是白活了,这道道都不懂。”
第二天晚上,张大家一场大火,老人没有被救出。有人看见伪军队长,还有几个伪军在张大家附近游荡。胡先生听说后大哭,捶胸号啕,道:“是俺害了你啊!俺也是一介书生,意气用事,舞文弄墨顶个屁用啊!”
胡先生安顿了家眷,街面不见了踪影。
一年后,抗联队伍出了个胡大刀,一柄鬼头大刀纵横飞舞,让日伪军闻风丧胆,有日伪下咒语:哪个说瞎话,出门遇到胡大刀。
胡大刀就是胡先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人物形象鲜明,作者除形象化地叙述故事外,还采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B.小说以“胡先生”为题,是因为胡先生既是小说描写的核心人物,又是推动小说故事情节的线索,同时还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关键。
C.“给咱的是祝福,长寿;给小鬼子的是咒语,短寿”,两个“寿”字的不同寓意由张老先生来点破,可见他与胡先生有着颇深的交情。
D.伪军队长一把火烧了张大的家,还烧死了张老先生,作者却没有写伪军队长如何处置胡先生,这样安排为胡先生的活动预留了空间。
【小题2】胡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结尾写胡先生参加抗联,变成了威名远扬的胡大刀,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牛魂

刘平

六爷使了一辈子牛。

六爷使牛难得用鞭子,用嘴说,牛很听六爷的话。

家里就六爷和老伴两个人。本来他们是有个儿子的,在部队。那年部队进天山施工出了场事故,为保护战友,儿子牺牲了。国家给了500元抚恤金,六爷一直搁在箱子里,舍不得动一分。

没了儿子,六爷对牛的感情似乎就更深了。六爷说,牛通人性呢。

春耕大忙季节,是老牛身上担子最沉重的时候。队里拿不出钱来买头壮牛。从早到晚,老牛都拉着沉重的犁铧在热腾腾的水田里。终于在一个炎热的中午,老牛拼出了全身的力气,但犁铧仍是扎在泥土中一动不动。老牛回头无可奈何地望了六爷一眼,就无力地瘫软了下来。

看着老牛满口满鼻的白色泡沫,听着老牛一口口剧烈地喘着粗气,六爷的心颤了一下……烈日下,还有一大片田等着耕,六爷狠了狠心,慢慢走到老牛身边,用手轻轻拍拍老牛的头,滴下两粒浑浊的老泪,喃喃道:“老伙计呀!难为……你啦!”。

老牛望着六爷,像听懂了他的话……

稍事休息,老牛又站起来,拉着沉重的犁铧奋力往前挣扎……

春耕终于完了。老牛却不行了,走路腿都有些打战。眼见老牛不可能再干活了,队长就召集队干部们开会商量,如何处理老牛。六爷不是干部,但他也去开会了。六爷放心不下。队长说:那头牛不能再下田了,喂下去只白费草料,大家看该咋办?

六爷瞪队长一眼,想骂队长昧良心,但嘴唇动了动,终于没骂出来。就那么一动不动蹲在屋角,吧嗒着一卷又粗又长的旱烟,神情痴痴的……

会计说:拉到集上也卖不了几个钱。

出纳说:卖?谁要?地不能耕,磨不能拉。

这时队长说:对!干脆杀了,每个人头分两斤牛肉。

大家就不管六爷了,一致决定把牛杀了分肉。会计说他在屠宰场有熟人,他明儿个一早就去请他来。队长说就这样吧。说了他们就站起身来要走了。

就在这时,六爷忽地站了起来,一字一顿说:“那牛,我买了!”

瞅着六爷铁青的脸,都吃了一惊!说那快死的牛买去做啥?喂不好的。

任队长他们咋劝,六爷就是死着性子要买。最后,大家都没办法,就同意了。队长他们商量了一阵,说:400元吧!

六爷没还价。

六爷回家。老伴扑过去护住箱子,冲六爷说,你疯啦?这钱是儿子的命换来的哩!你疯啦?……六爷瞅着老伴,泪水突然无声地淌了下来,抚住老伴瘦弱的双肩。

见六爷流泪,老伴也跟着流泪。她知道六爷的心,那年,老牛病了,他到牛房陪了老牛三天三夜……老伴抹了几把泪水,终于不再阻拦六爷了……

六爷将西头一间杂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将老牛牵了进去。每天早晨到坡上割一筐嫩嫩的露水草回来喂它,还三天两头烧一锅温水给它刷洗身子。家里两升黄豆,六爷几次想磨一顿豆花吃,但终于没有,分几次全炖了倒进老牛槽里。六爷蹲在老牛面前时,就觉得老牛两只大大的眼睛里闪着一种异样的光,似宽慰,又似感激……这时,六爷心里就怔怔的……

当六爷见老牛连白面糊糊也不肯吃了时,心里就禁不住涌起一阵酸楚。

十多天后,老牛死了。六爷清清楚楚地记得,老牛咽气前恋恋地望了他一眼。那一眼,深深地刻在了六爷心里。队长来了,对六爷说,剥皮到集上卖肉吧!还能捡回几个钱。六爷不说什么,狠狠瞪了队长一眼。队长说:“这老头……”就走了。

六爷扛上铁锨,到后院选定个地方,就一锨锨默默地铲土。从上午到黄昏,一个大大的坑终于挖好了。六爷请人将老牛抬去埋了。

第二天一大清早,六爷又到坡上割草。六爷背回来一筐草时,老伴不解地说:“牛都死了,你还割草做啥?”六爷不语,径直走到后院,将那筐嫩嫩的露水草倒在了老牛坟前……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写春耕时老牛艰难的劳作及六爷对此的痛心,但面对大片的耕田,六爷只能让老牛继续耕作,突出了六爷的善良和无奈。
B.会上,队长等人因老牛不能耕田且卖不上好价钱决定将牛杀掉,队长又劝告六爷不要将牛买下,展现了当时冷漠的社会环境。
C.小说善于运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通过六爷对老牛在劳作、生病、死亡时的各种思想和行为,表现了他对老牛的独特情感。
D.小说以“牛魂”为标题,不仅写出了小说中牛身上体现出来的任劳任怨、辛勤至死的精神,也写出了六爷和老牛之间感人至深的情感。
【小题2】小说开头写儿子的事情对小说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小题3】小说叙述了六爷和牛的故事,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