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知识付费”这个词越来越热的当下,却有一座“知识宝库”正在免费向我国公众敞开大门。2018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正式实施。此次颁布的公共图书馆法特别明确了公共图书馆的定义:“公共图书馆,是指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收集、整理、保存文献信息并提供查询、借阅及相关服务,开展社会教育的公共文化设施”。
国家图书馆馆长韩永进说:我们要编制国家书目和全国图书馆联合馆藏目录,使读者获取阅读资源更加便利。要深入挖掘和阐发馆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为社会公众提供精品阅读资源,也就是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第二个方面,我们要开展阅读推广活动,营造书香社会氛围。
(摘编自《你来读书,政府买单!未来的公共图书馆长什么样?》)
材料二:
象征着共享和开放的公共图书馆,是一个丈量社会文明、检测精神厚度的最合适的公共空间。走进公共图书馆,是了解和浸入一座城市的开始。
城市被图书馆改造,而城市人的都市生活也正在被公共图书馆重塑。不夸张地说,公共图书馆已经成为都市人的“第二起居室”和城市生活的“第三空间”。美国都市社会学家雷·奥登博格曾在他的《绝好的地方》中为“社会第三空间”下过一个定义:“不受功利限制的空间,在那里,个人的喜好、趣味与追求会像植物一样静静生长。”
(摘编自《走进公共图书馆,让个人趣味静静生长》)
材料三: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应当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在公共图书馆建设中的重要责任,将公共图书馆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公共图书馆发展规划,加大建设投入,并保证经费及时、足额到位。
二是积极构建覆盖城乡、便捷实用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完善总—分馆管理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设计了以县级公共图书馆为总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图书室等为分馆或者基层服务点的总—分馆制,实现通借通还,促进公共图书馆服务向城乡基层延伸。这一构想很好,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一些县级公共图书馆自身的信息资源和服务能力比较薄弱,由其来履行总馆职责恐难以胜任。在现行的图书馆体系中,区、县图书馆往往就是上一级图书馆的分馆。总—分馆建设的制度安排还应进一步细化。
三是强化公共图书馆在全民阅读中的中坚作用。倡导全民阅读,构建书香社会,历来是公共图书馆的责任所在。公共图书馆的属性和职能,决定了其在全民阅读推广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编自《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公共图书馆》)
材料四:
“干我们这一行得有‘布道’精神,要想着自己是传播知识,是参与到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的大事中。”四川成都市龙泉驿区图书馆副馆长周晓红说。2005年,龙泉驿区刚开始建设8个试点村图书室时,区图书馆15名工作人员中,有14名是女同志。但为了节约经费,时任馆长陈绍红经常带着馆员肩挑背扛送书下乡。随着试点图书室一天天成形,原本柔弱的女文青也变成独当一面的“女汉子”。
(摘编自《公共图书馆: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设公共图书馆是政府履职的重要内容之一,各级政府必须大力支持,不仅要制定规划,还应有资金的保障。
B.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是采用“总—分馆”管理体制,在县、乡、村之间实现图书的通借通还,使图书馆服务向基层延伸。
C.部分县公共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和服务能力上较欠缺,在现行体系中一般只能作为上级图书馆分馆,难以履行总馆职责。
D.建设书香社会、倡导全民阅读,公共图书馆责无旁贷,其属性和职能决定了其在这一过程中的中坚作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为公共图书馆立法,从法律层面规定了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质及其功能,这将有助于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B.公共图书馆能够体现社会文明和精神厚度,这是一个没有功利,又能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空间。
C.公共图书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向公众提供精品阅读资源,这明显优于在知识付费年代的其他知识传播途径。
D.公共图书馆之所以作为都市人“第二起居室”,是因为它改变了城市,也改变了城市人生活。走进公共图书馆,就能对城市有所了解。
E. 图书馆工作人员承担着传播知识,提高民族素质的重任,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工作要比过去轻松不少。
【小题3】公共图书馆是一个新生的事业,要想把它发展得更好,还需要哪些方面的努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10 05:15: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互联网与高速公路

流沙

自从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这两年有太多的号称“互联网+”的项目横空出世,又一个个被寄予了极大的希望,市场估值让人咋舌,但没过多久,又一个个消失在时间的风尘里。回过头来看,很多人曲解了这个词汇本来的含义。。

现在从事实体经济的老板们都在痛苦地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苦心经营的“核心竞争力”突然没有竞争力了,日子越来越难过。自己筚路蓝缕走来,兢兢业业几十年,公司却远远比不上互联网企业让人咋舌的市场估值。他们认为自己没有牵手互联网,所以自己落后了。

但我们还是惊奇地发现,“互联网+”并非万能,有了叫车软件,却无法替代开车的司机;有了网上订餐,仍然少不了厨艺高超的厨师;我们出门旅行在网上购票,还得去机场搭乘航班;万科房产开发出了“万科云”,我们不能住在它的云里,仍然要住在房子里。

小米公司的雷军和格力电器的董明珠曾经对赌,小米公司如果五年之内超过格力电器,那么董明珠拿出10亿元。这其实是一场互联网公司与传统制造企业之间的对赌,两人都表示“胜券在握”。

商业本来没有什么传统和非传统、互联网非互联网之称。商业本来就十分现实,就看消费者买不买账,再看你能不能盈利,能不能创造社会价值。小米用互联网思维卖手机,但买了手机的人,并不是因为它用了互联网,而是它的手机性价比高。格力电器通过传统渠道卖空调,大家用格力空调,并不会因为它有没有互联网应用,而是它的空调必须质量好。

互联网其实是一种“工具”,或是一个通道。怎么来理解呢?传统产业就像跑在乡间土路上的奥迪,再怎么踩油门也开不快。传统产业转型,不是把自己变成了互联网企业,而是把奥迪开到高速公路上去。一旦传统企业用上了互联网这种工具,它就可节省下大量的营销成本。

“双十一”时,长于线上销售的酒仙网被线下的1919网超越。这个事例释放了一个信号:一旦传统企业用上了互联网工具,那些天天玩概念,没有实体经济支撑的“互联网+企业”也许只能望洋兴叹了。有人用了这样一个比喻:全世界的鸡蛋联合起来也打不过一块石头。

如果梳理世界上的那些伟大公司,无论是苹果、微软还是脸书,核心竞争力并不是因为互联网思维,而是它们高超的产品质量和贴心的服务。互联网不过是是它们满足人们需求,从而获取利润的一个通道而已。

互联网,善用就好,但不必跪着用。

【小题1】下列关于“互联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互联网+”的概念出现之后,许多号称“互联网+”的项目横空出世,但不久便消失不见了。
B.从事实体经济的老板们认为自己的公司远远比不上互联网企业的原因,是没有牵手互联网,导致了自己的落后。
C.有了叫车软件,却无法替代开车的司机,这说明“互联网+”并非是万能的。
D.商业本来就十分现实,用互联网和不用互联网是两个不同的结果,小米用互联网思维卖手机就比格力电器通过传统渠道卖空调的效果好。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互联网+”的项目横空出世与短命而逝,启发人们对这一概念含义的重新思考。
B.从事实体经济的企业,其市场估值远不如互联网企业商,这表明传统企业一旦用上了互联网这种工具,它就可节省下大量的营销成本,就能创造社会价值并赢得利润。
C.商业面对的主要是消费者,而不在于是运用互联网销售还是传统销售。
D.商业本来没有什么传统和非传统、互联网同非互联网之称,互联网只是商业的一个渠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产业转型,意味着踏上互联网这个高速公路,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要转化为互联网企业。
B.“双十一”时,长于线上销售的酒仙网被线下的1919网超越,表明没有实体经济支撑的“互联网+企业”也许只能望洋兴叹了。
C.“全世界的鸡蛋联合起来也打不过一块石头”,这句话说明了“互联网+”企业有比传统企业更强大的生命力。
D.核心竞争力并不是因为互联网思维,好的产品质量和贴心服务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此企业不必过于迷信互联网。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天,学界有一些年轻的朋友以为中国古代没有学术规范,所以我们没有学术规范的传统,只能从西方引进。这种看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之所以有这种看法,是没有认识到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中国古代的学术规范与当今学术规范存在着很大不同,不少今天已经习以为常的规范当时还不存在。

比如,由于书籍的流传相当困难,特別是在印刷术普及以前,古代学人对前人的著作或研究成果往往只能依靠记忆和背诵,所以他们在引用前人著作或别人的成果时常常无法逐字逐句地直接引用,而只能取其大意,一般都是间接引用。他们大多不习惯注明出处,往往将前人的话与自己的话混在一起,或者完全按自己的意思改写了。

又如,古人为了做学问或学习的方便,经常将从看到的书籍和资料中摘录出的有用内容分门别类编为类书。这些类书,有的是为自己用的,有的是为别人编的,或者是奉皇帝命令用公费开馆编纂的。很多类书的资料和引文都不注明出处,除了一些现成的诗文或整段资料有时会提一下作者或书名外,一般就按内容编入不同的类别。但要知道,这种类书的编纂,无论是因公还是因私,都不会有什么著作权,更拿不到稿费,只要编得质量高,就会博得“嘉惠学林”的赞誉,就是被引用的人也不以为忤,而只着眼于知识的传播。

古代还有一种故意作伪的现象,将自己或别人的作品假托为古代或同代名人的作品,如先秦的不少作品都冠以周公、孔子之名。但除了极少数人是出于政治或经济目的外,这类作伪者大多是很可怜的。因为无势无名,即使他们的作品很有价值也无法流传,而一旦托名于古代圣贤或者当代名流,就有可能被刻成碑,印成书,传诵一时,流传千古。尽管绝大多数真正的作者依然默默无闻,但他们的自我价值还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

然而,这些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没有学术规范,相反,在一些重大的学术问题上,从先秦开始就存在着严格的规范。例如儒家典籍和学说的传承与解释,自从在汉代儒术成为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以来,不仅流派分明,次序严密,而且任何注或疏都署明作者,原文与注释、注释者和传播者绝不相混。在《汉书·儒林传》中,对儒家不同流派的传承过程和人物有明确的记载。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也有这样的传统,如给《史记》《汉书》作注释的学者代有其人,但对有价值的注释,后世学者无不尊重作者的署名,即使有些作者名不见经传,也都一一注明。

由此可见,中国并不缺少学术规范的传统,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继承这样的传统,建立起适应现代学术发展需要的新规范。20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的学术规范面临新的挑战,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学者能够平等地、自主地考虑如何适应国际学术规范的时间并不长,很多问题自然还来不及解决。实际上,中国的传统学术规范与西方及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之间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异,所不同的只是具体做法、方式和程度。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古代也有“学术规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固有特点,导致一种错误认识,即中国学术缺少规范的传统,只能从西方引进。
B.古人引用他人著作或成果时取其大意,间接引|用,甚至按照自己意思改写,这些惯常做法,与当时书籍流传困难的情况关系密切。
C.古人编纂的类书,除了某些现成诗文或整段资料偶尔会提及作者或书名外,大多不注明资料和引文的出处。
D.古代类书的编纂是为了做学问或学习的方便,没有著作权和稿酬,只要编得质量高就会博得“嘉惠学林”的赞誉。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人不规范地借鉴前人成果,甚至将自己的作品假托为名人之作,但这些现象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就没有学术规范。
B.自先秦以来,儒家典籍和学说的传承与解释,流派分明,次序严密,原文与注释、注释者和传播者绝不相混。
C.如何继承中国的学术规范传统,建立起适应现代学术发展需要的新规范,这是今天我们面临着的新挑战。
D.中国的传统学术规范与西方及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之间没有根本差异,只是具体做法、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的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各方面与现代社会有明显差异,很多今天习以为常的学术规范当时还没有出现。
B.作者引用《汉书·儒林传》明确记载儒家不同流派的传承过程和人物这一史实,旨在肯定班固等人对传播儒家学说的贡献。
C.古代很多作者无名无势,但只要托名古代圣贤或同代名流,就有可能使得自己的作品流传后世,进而体现自我价值。
D.中国虽然并不缺少学术规范的传统,但在国际化的今天,我们依然要学习借鉴外国的学术规范,以便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航标

沈明

虬江是条出山的主航道,先窄后宽,先前山里大量的竹木石料都是顺着这条主航道顺流而下漂流出山的。虬江又是大山的主要泄洪道,每年洪水季节,大量的洪水流经虬江,一泻千里,奔腾而下,一直到平原才收敛其汹涌之势。
虬江航道八公里处是急水湾,向来是人迹罕至的江湾。枯水季节,急水湾却是个浅水湾。砂石江滩被几块巨石分隔,湍急的水流分成多条细流,折尺般蛇行,时分时合,一路蜿蜒下行。即使到了枯水季节,这江水仍很凶险。其他的不说,单说这分流的走向,就充满玄机,每每随着水势的不同,每一条分流总是变幻莫测。有的,开端看似平稳,说不定几股水汇流后呈汹涌之势,跌宕直下,驾驭不住便会船毁人亡;有的,开端看似张扬,说不定半路上水分流了,最终所有的水都渗入沙石里了,船就搁在沙滩上,再也无法动弹。而这些分流常常会因洪水的冲撞而变幻莫测。有时,上趟行船时还是这条分流,几夜暴雨后,第二趟行船时水路就面目全非了。若是遇上暴雨,这虬江可说是孙大圣的脸——说变就变,谁也摸不准。
李松是虬江航道段的航政股长,他当股长之后,力主在急水湾设一个航标站,派人驻守。然而这急水湾,除了下水的水路外,实因山高路窄,一般的人很难到达。建站时,是从山下运来一些竹木石料,才建了小木屋。建站后,段里派人轮流值守。值班者不但出行艰难,一守半月,而且也非常寂寞无聊,遇上鬼天气,物资供应跟不上,只能干着急。谁也不愿轮上这苦差事。
在李松当股长之前,人缘不错,谁都说他好;可为了这事,段里所有的人,包括家属,都在背地里骂他。
55岁时,李松主动跟段长提出股长不想当了,想去急水湾守航标。他说,这事是他惹出来的,就让他一个人承担这份责任好了。段务会上,大家都没反对,觉得这事只有这样。
那年,李嫂也正好退休,夫妻俩就卷了铺盖,离开航道段的家属大院,成了急水湾航标站的专职值班员。吃的用的,李松让下行的船筏老大从山上捎带下来,平时自己在小木屋的四周开荒种地、养鸡养鸭,倒也能够自给自足。李松长年累月住在山里,很少与外界联系,收听天气预报,仅靠一台收音机。至于工资啥的,也是在山外的女儿代领了存着,在山里他们其实也没啥用处。
一待,李松夫妇俩在山里就待了整整二十年,先前大山里向外运竹木石料的主航道,随着竹木石料的限制采伐,主航道的功能渐渐弱化。最终,虬江上游取消等级航道设置,仅仅作为泄洪道,航道段不再管理。
这事,其实是在李松进山的第八年决定的,段里所有的人都没把这当一回事,也没有任何人进山或者捎话告诉他,李松根本不知道虬江上游被撤掉航道设置的事,仍然兢兢业业地驻守着航标站。他只是觉得,跑这水路的船筏越来越少,但他觉得即使一年只有一条船筏经过,他仍有职责确保他们的安全。
虬江竹木石料限制采伐以后,沿线竟然成了旅游胜地。急水湾成了其中一个旅游点,来此地漂流的人多了起来,而且越来越多。一条简易的盘山公路把游客送过来,再用橡皮筏放下去。急水湾成了旅游景点,李松无形中忙了起来。枯水季节,他要勘察各个分流,设置航标,禁止误闯危险水道。洪水季节,他要收集气象、水文资料,发布洪水危险警示。可是,承包漂流的老板,不理他那一套。李松穿着陈旧的航政员制服,据理力争。
李松75岁生日那天被人告发。一大堆举报材料被人送到有关部门,说李松作为一名退休的航道管理公职人员,长期霸占航道资产,夫妻俩二十年工资基本不用,霸占公家的竹木房子不出一分租金,私自开垦公家的山坡种地、养鸡养鸭。而虬江上游航道设置已经撤掉十几年了,李松还私自霸占水道,把公家水道占为已有,不给好处,不让通行。
有关部门派人专门找李松谈了一次话。到这时,李松才知道虬江上游航道设置早已撤销的事,他愣愣的。李松跟和他谈话的干部说:“我……我是该退休了,只是不放心这急水湾。”
就在李松思前顾后离开急水湾几个月后,当地报纸上有一篇篇幅较长的人物事迹报道,说一位退休的航道管理人员二十年如一日,在荒山野地里默默守护着一段废弃的航道,义务救助遇险人员六人,帮助打捞遇险物品难以计数。据说,这是有关部门提供的素材,为的是给老人一个说法。
报道见报的当日,急水湾漂流点出了大事故,两条漂流艇误闯急流,翻了,三人受伤,两人殒命。漂流点承包人被公安部门带走了。
李松夫妇又进山了。出发前,李松把房子过户给了女儿。这次,他拿到了当地政府的一份聘书,仍然是义无反顾,还是义务的。

(原载于《小说月刊》2018年第8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航标”,一语双关,既指急水湾处需要为生命护航的水道航标,也指当今社会更需要李松这样的为人生导航的精神航标。
B.小说开头写急水湾人迹罕至、变幻莫测,看似闲笔,实则为表现李松坚持在急水湾建立航标站的决心以及他坚守航标站的执着作铺垫。
C.“李松穿着陈旧的航政员制服,据理力争”,表明虽然不知道等级航道设置被取消,李松仍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D.用“当地报纸的人物事迹报道”的方式补叙李松守护废弃的航道的事迹,保持了文章结构完整,表现了他不愿无端受诬陷的心理。
【小题2】小说结尾说李松“仍然是义无反顾”,纵观全文,“义无反顾”表现在哪些事情上?分别反映出他的什么性格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急水湾成了旅游景点”,小说写这一变化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苦梅
苦梅又叫乌梅,个小,肉少,汁酸。如果不是没有吃的,孩子们是不会去吃苦梅的。一个姑娘却偏偏取了这么个名儿,不过也难怪,山区农村生活苦嘛。苦梅一出生,就和饥饿结伴,要不是后来包产到户,苦梅一家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苦梅二十岁的时候,成了新媳妇儿,
“新媳妇儿,憨憨人儿,不说话儿,给糖走人儿。”儿歌嘛,小孩子嘴甜,诳糖吃。到了夜深人静,客人们离开,苦梅才发现,进新房的怎么不是先前相亲的那位男人呢?
男人一脸的木讷,呆呆地站着,半天才嗫嚅出来,以前相亲的,是他表哥;自已丑,所以找表哥代替。事已至此,多说无益,何况,男人家拿了钱,给家里砌了砖房,让哥娶上了嫂子。拿妈的话说就是——长得帅,能吃么?
男人没有啥手艺,除了干地里的活,干不了其它。可是粮食价格低,除去农药、化肥、种子,赚不到啥钱。就这样过了七八年,孩子也读小学了,家里仍然一贫如洗。
苦梅对老公说,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一辈子也致不了富。
男人却安于现状,不缺吃不缺穿,还要求啥呢?可是经不住苦梅天天纠缠,最后男人让步了,苦梅和她的表姐进城,一个去给人帮厨,一个当超市营业员。
苦梅在超市,极认真。别人忙里偷闲玩手机,她没有。别人喜欢小喇叭广播,讲奇闻怪事,苦梅不知道。苦梅就像个机器人,陀螺似地转,特别热心给人介绍商品,帮老人购物。
苦梅的勤奋和本分,换来了一个领班的岗位。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当上了领班,工资竟然是营业员的倍数,而且轻松多了。所以,苦梅工作更加认真。
苦梅出事,是在一个周末。
那天,她在商场巡视,检查工作,发现有一位叫巧芋的营业员偷吃话梅。如果偷吃几个,谁也不会发现,商品有一定的损耗率。但是规定是死的,营业员绝不能吃和拿商场的商品。一旦发现,轻则扣工资,补损失;重则开除,或送派出所。
苦梅没有当场揭露巧芋,女人家谁不爱面子呢?
把巧芋叫到办公室,给她倒上水,才说了自己看到的事。没想到,巧芋一百二十个不承认。她说:提奸捉双,拿贼拿赃。你既然看到了我偷吃话梅,为啥不当场拿住?现在,你是污蔑我!我和你没完。
苦梅没想到好心没有好报,气得粗气红脸:这次就算了,如果我再拿住了你,你走人!
苦梅只能这样说了。她知道,这些营业员,差不多全是乡下来的,拿着低薪,还要养家糊口,难呢。只要巧芋改了,这事就算了。
苦梅和表姐合住的出租屋,表姐回来一般要一点左右。那晚,苦梅值晚班,回家时快十一点了,还在夜摊上吃了碗米粉。就在苦梅开门的时候,突然蹿出一位蒙面男人,把她踹倒在地,给她几拳,几脚,嘴上说:臭婆娘,懂事点,不要管得太宽。这次放过你,要是你再多嘴,把你脸划了!苦梅虽然来自农村,有一把力气,可是相对于男人,那是蚍蜉撼树。
蒙面人走了,半天苦梅才起来,回到屋内,见腿上身上的瘀痕,忍不住哭了起来。不用想,这事肯定是巧芋干的,听说,她一人在城里,常和些不三不四的男人鬼混。所以,巧芋特别好打扮,身上也不差钱,上班极不认真。
表姐回来的时候,见苦梅这副样子,问了半天,苦梅才嘟咙出来。
苦梅并不怕巧芋,是怕巧芋勾搭上的野男人。为了安全,苦梅辞职了,经理挽留她,她坚决回家。孩子见她回来,高兴地溜到她怀里,就不离开。老公见她回来,嘿嘿直乐。
伤不重,养了一周,就复了原。
苦梅是个闲不住的人,经过三年的打工生活,她明白一个道理:要得富,开店铺。
苦梅开了村里第一家超市,当然不能和城里的比,不过两间屋大,主卖副食和生活必用品。不用请人,自己和老公亲自干。货自己去进,晚上做台帐。
乡里人虽然计较价钱,但绝不会偷东西。一个月下来,挣的比她在城里打工还多一倍。
苦梅家渐渐富了,有了彩电,有了冰箱,还给老公买了摩托,进货也方便。至于田和地,只种谷子、蔬菜,剩的种树。
她家没有种其它树,只种苦梅。人们不太理解,苦梅也不解释。乡下人都知道,苦梅味酸、涩、平,敛肺、润肠、生津、解酒,良药呢。村里人常来讨用,苦梅一概白送,尤其那些爱喝醉酒的男人们,她们嘴上还要占便宜:苦梅,吃你呢!
苦梅的脸上,全是笑。嘴上说:吃我?酸死人!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长得帅,能吃么?”是苦梅的母亲在苦梅婚前对她的告诫,这说明她母亲早就知道苦梅的丈夫长得丑,但她为了儿子,只能委屈女儿。
B.男人诚实,只会干地里的活,没有其它手艺,又安于现状,这一形象与妻子苦梅形成了鲜明对比,表示出对男人没有本事的讽刺。
C.巧芋不守本分,在城里经常和不三不四的男人鬼混。她在超市偷吃话梅被苦梅提醒后,指使野男人去殴打苦梅,警告苦梅少管闲事。
D.本文使用第三人称展开文章的叙述,故事娓娓道来,对情节的描述客观真实,好像读者就是故事发生发展的见证人,更易引起共鸣。
E. 文章结尾,苦梅说“吃我?酸死人!”使用夸张的手法,意在强调自己种的乌梅未到成熟季节,果实的酸度比较高,又酸又涩,非常难吃。
【小题2】文中主人公苦梅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具体情节进行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幸福悖论”,指幸福增长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不一致问题,即通常所说的更多财富没有带来更大幸福。随着能源危机、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趋严峻,与生活质量相关的幸福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西方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就开展了幸福指数的相关调查研究。
1974年,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发表了著名论文《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提出收入增加并不一定导致快乐增加,这一论点被称为“伊斯特林悖论”,也称“幸福悖论”“幸福—收入之谜”。国家之间的比较研究以及长期的动态研究表明,人均收入的高低同平均快乐水平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
“幸福悖论”问题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理论根源和切实的经验依据。传统的经济学认为,增加财富是增加幸福的主要方式。
“幸福悖论”并不是真正的逻辑悖论,其之所以作为悖论而引起人们的关注,恰恰体现了人类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统一性,同时也提示我们,人类对幸福的认知仍处于启蒙阶段。
(摘编自冯春芳、刘爱莲《“幸福悖论”的道德反思》)
下列关于“幸福悖论”相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幸福悖论”指人在获得更多的财富后,没有得到与财富增加相应的幸福快乐的增加。
B.“幸福悖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战争与社会道德滑坡,公众在动荡不安的国际战争中和平凡的社会生活中感受不到幸福指数的提升。
C.“幸福悖论”最早是由美国伊斯特林提出的,这个概念也可以表述为“幸福—收入之谜”。
D.“幸福悖论”不是真正的逻辑悖论,它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体现出人类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