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互联网与高速公路

流沙

自从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这两年有太多的号称“互联网+”的项目横空出世,又一个个被寄予了极大的希望,市场估值让人咋舌,但没过多久,又一个个消失在时间的风尘里。回过头来看,很多人曲解了这个词汇本来的含义。。

现在从事实体经济的老板们都在痛苦地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苦心经营的“核心竞争力”突然没有竞争力了,日子越来越难过。自己筚路蓝缕走来,兢兢业业几十年,公司却远远比不上互联网企业让人咋舌的市场估值。他们认为自己没有牵手互联网,所以自己落后了。

但我们还是惊奇地发现,“互联网+”并非万能,有了叫车软件,却无法替代开车的司机;有了网上订餐,仍然少不了厨艺高超的厨师;我们出门旅行在网上购票,还得去机场搭乘航班;万科房产开发出了“万科云”,我们不能住在它的云里,仍然要住在房子里。

小米公司的雷军和格力电器的董明珠曾经对赌,小米公司如果五年之内超过格力电器,那么董明珠拿出10亿元。这其实是一场互联网公司与传统制造企业之间的对赌,两人都表示“胜券在握”。

商业本来没有什么传统和非传统、互联网非互联网之称。商业本来就十分现实,就看消费者买不买账,再看你能不能盈利,能不能创造社会价值。小米用互联网思维卖手机,但买了手机的人,并不是因为它用了互联网,而是它的手机性价比高。格力电器通过传统渠道卖空调,大家用格力空调,并不会因为它有没有互联网应用,而是它的空调必须质量好。

互联网其实是一种“工具”,或是一个通道。怎么来理解呢?传统产业就像跑在乡间土路上的奥迪,再怎么踩油门也开不快。传统产业转型,不是把自己变成了互联网企业,而是把奥迪开到高速公路上去。一旦传统企业用上了互联网这种工具,它就可节省下大量的营销成本。

“双十一”时,长于线上销售的酒仙网被线下的1919网超越。这个事例释放了一个信号:一旦传统企业用上了互联网工具,那些天天玩概念,没有实体经济支撑的“互联网+企业”也许只能望洋兴叹了。有人用了这样一个比喻:全世界的鸡蛋联合起来也打不过一块石头。

如果梳理世界上的那些伟大公司,无论是苹果、微软还是脸书,核心竞争力并不是因为互联网思维,而是它们高超的产品质量和贴心的服务。互联网不过是是它们满足人们需求,从而获取利润的一个通道而已。

互联网,善用就好,但不必跪着用。

【小题1】下列关于“互联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互联网+”的概念出现之后,许多号称“互联网+”的项目横空出世,但不久便消失不见了。
B.从事实体经济的老板们认为自己的公司远远比不上互联网企业的原因,是没有牵手互联网,导致了自己的落后。
C.有了叫车软件,却无法替代开车的司机,这说明“互联网+”并非是万能的。
D.商业本来就十分现实,用互联网和不用互联网是两个不同的结果,小米用互联网思维卖手机就比格力电器通过传统渠道卖空调的效果好。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互联网+”的项目横空出世与短命而逝,启发人们对这一概念含义的重新思考。
B.从事实体经济的企业,其市场估值远不如互联网企业商,这表明传统企业一旦用上了互联网这种工具,它就可节省下大量的营销成本,就能创造社会价值并赢得利润。
C.商业面对的主要是消费者,而不在于是运用互联网销售还是传统销售。
D.商业本来没有什么传统和非传统、互联网同非互联网之称,互联网只是商业的一个渠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产业转型,意味着踏上互联网这个高速公路,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要转化为互联网企业。
B.“双十一”时,长于线上销售的酒仙网被线下的1919网超越,表明没有实体经济支撑的“互联网+企业”也许只能望洋兴叹了。
C.“全世界的鸡蛋联合起来也打不过一块石头”,这句话说明了“互联网+”企业有比传统企业更强大的生命力。
D.核心竞争力并不是因为互联网思维,好的产品质量和贴心服务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此企业不必过于迷信互联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11 02:03: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家过年

东方晓

大雪纷纷扬杨地下着。田野一片银白。

她伫立在村口,睁大双眼向远方瞭望。北风像无数只利爪,无情地撕扯着她的衣服。鹅毛般大小的雪片,一个劲儿地往她的脖子里钻。她紧了紧棉衣外边黛青色的围腰,又围了围那条深蓝色的头巾,继续瞭望。

她在等待当兵的儿子回来。进腊月时,儿子就来信说打算回家过年,可究竟哪天回他却说不准。今天是三十,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她相信儿子今天一定能回来。

她已经成了雪人;但她并不愿拍去身上的积雪。身为农民,她识得“瑞雪兆丰年”的道理。可这会儿她又担心雪下得太大,会阻断道路。心里默默念道:儿子你在哪儿呀?是在部队,还是在路上?这天气你还能回来吗?老天爷啊,给我儿子留下回家的路吧……

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她就开始等啊,盼啊,盼着儿子早点回来。年根里事情多,家家户户都忙着置备年货,她的老伴儿有病,她家自然比别人家忙。可即便这样,她还是每天都到村口瞭望一会儿,一天不落。但直到现在,还是没看到儿子的身影。

昨夜又下起了大雪。她知道,儿子今天要是再回不来,可能就不会回来了。是阻在了路上,还是部队突然有了任务?先前,儿子写信告诉过她,军令如山,一旦有命令,任何个人的事情都必须放下。但她依然满怀希望,在她看来,这么太平的世道会有什么重大事情呢?肯定是被阻在了路上,这该死的大雪!

今天吃过早饭,她把大年夜要吃的肉炖上,又吩咐女儿剁饺子馅儿,然后就冒着大雪到村口去瞭望。

雪不停地下,风使劲地吼。她的脚早已冻得麻木,不停地跺来驱寒。跺着跺着,脚下成了一对儿冰砣窝子,但她决不挪开地方,她相信只有这样才能等到儿子回来。

“娘,回家吃饭吧!”

她以为是儿子在唤她。回头一看,却是女儿。她才意识到已过了中午。

吃过午饭,她又来到村口。洁白的雪路上,又留下她一串深深的脚印。而那脚印很快就 像先前的脚印一样,被大雪盖得无影无踪了。

来到村口,搜寻到自己蹐过的雪窝子。雪窝子已被大雪盖住,但还是留下了浅浅的痕迹。她依然站在那对雪窝子上,生怕不能连续似的。她坚信站在老地方等,肯定能等到儿子。

两个小时过去了,她什么也没等到。

又过了两个小时,她仍然什么也没等到!

天渐漸黑下来,家家户户挂起了红灯笼,鞭炮声也在四面八方响起。她才失望地对来唤她回家吃饭的女儿喃喃地说,你哥今年可能回不来了。

晓上,她还不死心。老伴儿和孩子们都睡了,她还坐在炕沿上,等着儿子回家。直到凌晨,鞭炮声再次响起。她才自言自语地说看来真的回不来了!”

然而大年初一的清晨,一家人正要开始吃饺子,一封信送到她的手里。是儿子写来的!

爹、娘;

儿不孝,让你们失望了。儿原本要回家过年,但临行前突然接到命令,我们驻地附近发生特大雪灾,积雪超过30厘米,灾区牧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上级命令我们马上赶往灾区救灾。时间紧急,不能多写,请爹娘安心过年,不要牵挂我。

儿拜上

1988年1月5日

随信寄上我新近照的照片,就先让它陪爹娘过年吧。

她拿起照片认真端详:穿着厚厚棉军装的儿子戴着像雷锋那样的帽子,双手端着枪笔直地站着,目光炯炯地注视着前方,脚下是厚厚的积雪,身后是碧蓝的天空和皑皑的雪山。

眼泪一下子就溢满她的眼眶……

她把儿子的照片装进相框,端正地放在桌子的一边,又在照片后面放上凳子,然后含泪笑着说儿啊,过年了,吃饺子吧!……”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她才自言自语地说:‘看来真的回不来了!’”说明母亲对儿子不能回家过年是有心理准备的。
B.结尾处的“她……含泪笑着说;‘儿啊,过年了,吃饺子吧!……’”,表现出母亲不能与儿子团聚的伤心与痛苦。
C.小说很注重通过细节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文中两次写到母亲执意要站在雪窝子上等儿子,反映了她对儿子回家的真诚期盼。
D.在读者都认为母亲因儿子不能回家只好在遗憾中过年的时候,却收到了儿子的信和照片,这样的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小题2】开头写大年三十母亲在大雪中等当兵的儿子回家的情节,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回家过年”为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最近,11岁的唐安琪将要动身去美国参加游学。为了短短13天的行程,她的妈妈秦女士支付了3万多元的费用。除了游学,秦女士还给女儿安排了暑期培训,花费5000元。许多孩子的暑假,如今已经变成了不折不扣的“烧钱季”,不少家长感慨“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
其实,这种“烧钱游戏”的性价比并不高。一些游学机构动辄将出境旅游产品贴上“游学”的标签,改头换面之后抬高价格。实际上,很多项目仅仅是参观大学、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设施而已。这类产品价格虚高,内容却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游而不学,很难实现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升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效果。
另外,有的家长把孩子的暑假填得满满当当。在北京,一些培训机构里有的孩子一天5节课,10个小时的教学时间。在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安排下,孩子不仅难以用心投入学习,反而容易滋生厌学情绪,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摘编自《暑假变烧钱季,金钱和时间堆不出牛娃》,《中国青年报》2018年7月24日)
材料二

图1  2018年某市学生假期参加课外辅导班数量调查表

图2 2018年某市学生假期参加课外辅导班数量调查表
(摘编自《当前中小学生课外辅导状况的调查报告》)
材料三
剧场之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座位,但是如果前排观众为了看得更清楚,或者一些其他原因站了起来,周围的人劝不了,“剧场管理员”又熟视无睹,那么后排的其他观众为了看到演出,就只好被迫站起来。最后的结果是,全场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都坐着与都站着相比,都是看戏,但是所有人都付出了更高的代价,也更累了。这种情景被称之为“剧场效应”。
(摘编自《校外教育须警惕“剧场效应”》,光明网2018年1月8日)
材料四
“减负”不等于降低课程难度、不要学生刻苦学习、让孩子无节制玩耍,而指的是减去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负担”。对于“减负”,要坚定地“减”,更要科学地“加”。
“加”在积极引导、介入孩子的课后活动上。比如让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安排自己放学之后的生活:读书、做手工、练书法……通过积极引导,真正从育人角度介入孩子的课后活动。
“加”还在延展书本、走向生活、接触社会上,让孩子们清楚知识的逻辑,明白成长的真谛,拓展思维的视野。科学“加”的最终目标是育人,每次活动要从主题出发,设定合理的课程目标,把握活动内容的关键要素,把立德树人任务落实在具体的活动中。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以及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协助支持下,探究知识、发展素养、体验情感、塑造人格。
(摘编自《减负:“减”的背后应科学地“加”》,《中国教育报》2018年7月22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被调查的各年级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参加了课外辅导班,说明在大多数中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课外辅导是非常受重视的。
B.从数量上看,大多数被调查学生参加过辅导班,其中,高中生参加两个及以上课外辅导班的人数将近一半,初中生参加课外辅导班的比重最高。
C.调查发现,选择纯文化课程补习的远超过其他类型,几乎撑起了课外辅导的半边天,可见,来自文化学科方面的压力仍是主要的。
D.选择证书考级培训、学科竞赛辅导的比例达到了21.6%,说明学生参加课外辅导也不完全是为了学习文化,而是为了培养艺术情操、提高身体素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家长们把孩子的教育看作是一个堆砌时间与金钱的“烧钱游戏”,而不尊重基本的教育规律,这样必定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B.中小学生假期竞相参与校外培训,就是“剧场效应”在教育中的典型体现。它折射出公众对教育的焦虑、无奈以及随大流的态度。
C.面对教育部门提出的“减负”口号,教育工作者要坚定地“减”,更要科学地“加”,这种“加”包括降低课程难度,有效介入课后活动。
D.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孩子们选择如何度过自己的暑假,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合力,也更需要孩子们自己的争取。
【小题3】假期“补课热”导致的负面影响有哪些?请简要概括说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安若素
赵明宇
村主任老徐气哼哼地跺着脚说,咱们村里的风水都让狗东西安若素占尽了。
老徐这话有道理。安若素是名知青,想当年上山下乡来到徐街村,一闲下来就抱着画夹子,画徐街的山,画徐街的水,还画徐街的大闺女小媳妇儿。他画出来的徐小丹,比徐小丹本人还漂亮。结果,徐小丹哭着要嫁给安若素。
徐小丹是徐街村最好看的姑娘,白嫩嫩的脸蛋,高挑个儿,大眼睛眨巴一下勾人的魂儿。徐街的小伙子们早就把眼珠子瞪圆了,直想爆发争夺大战呢,咋能让外来人占了便宜?当时的村主任老徐就想不通,怒气冲天地跑到徐小丹家,说,你中了哪门子邪?人家是城里人,早晚还得回城里去,到时候把你甩了,哭都找不到坟头。再说你对他也不了解,将来后悔就来不及了。
徐小丹甩着大辫子说,俺愿意,俺愿意,俺就是愿意!老徐临走甩下一句话,大姑娘家家的,不知羞!
后来知青大返城,老徐心说这下有好戏看了,你徐小丹等着吃哑巴亏吧。谁知道安若素走了几天又回来了,说在城里住不惯,徐街的山水一辈子也画不完,徐街的家一辈子也住不烦。
徐小丹挺勤奋,一口气生了六个孩子。家里缺吃少穿的,徐小丹舍不得给孩子扯布做衣服也要给安若素买颜料,供着安若素画画。安若素画的叫个啥?老徐说就你画的这玩意儿,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你若是能画出个子丑寅卯来,我就喊你爹。
谁知,安若素还真的画出子丑寅卯来了。先是省报上刊出了安若素的作品,如今又获了“文艺振兴”奖,县长还要来看望他呢,还要录像上电视呢。县长可是大人物,老徐每年参加一次县里的“三干会”,才能见一次县长呢。乡长对这件事情也十分重视,派负责宣传的牛干事,教安若素如何向县长汇报。
牛干事说,安画家,你见了县长要先握手,然后就说感谢县领导的培养。安若素正作画,停下画笔,茫然的眼神从眼镜上方疑惑地瞟了牛干事一眼说,我画画咋就成了县长的培养呢?扯淡。要说感谢,我得感谢我老婆。
牛干事急得头上直冒汗。老徐拍着屁股说,你这不是成心坏我的事吗?安若素,我真的想喊你爹了。
安若素说,你就是喊我爷,我也不会说假话。
县长的小轿车开进徐街村,人们都围拢过来观看。老徐心说,遇上安若素这头犟驴,就等着挨乡长的批吧。
县长进了安若素的家,安若素正在画画,竟然连头也不抬。老徐真想跑过去给他俩嘴巴。老徐大声说,安若素,县长来看你了。安若素说随便坐,省长来了也得等我先把画画完了。
老徐那个气呀,心说完了完了,徐街的面子算是让你给丢尽了。
县长笑呵呵地上前一步说,安画家临摹的可是郑板桥的《瘦藤听雨》?我涂鸦了一幅徐文长的《梅石图》,恳请安先生指教。说着让秘书取过一轴画卷来,徐徐展开。
安若素停了画笔,惊喜地说,好一幅《梅石图》!
安若素拉着县长的手向他的画室里走,一边走一边喊徐小丹弄俩菜,他要和县长喝两盅。老徐蒙了,心说这叫啥事儿。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徐小丹因为安若素将她画得比真人还美丽,就不顾一切地要嫁给安若素,这说明徐小丹一开始对爱情的追求是盲目的。
B.与别的知青不一样,安若素虽然是城里来的人,但他在乡里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却在城里住不惯了,相反,他更喜欢乡里的生活。
C.徐小丹在生活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也要给安若素买颜料,表现了她对安若素的理解与支持,这也是他们之间爱情的升华。
D.乡长让牛干事来让安若素按要求接待县长,县长坐着小汽车开进村里,这些情节的安排,从一个侧面批评了县长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作风。
E. 小说通过具体的情节,表现了安若素在艺术上和人格上的不断完善的过程,蕴含了作者对真正的艺术精神的深刻理解。
【小题2】小说在塑造安若素这一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刻画安若素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小说,回答问题。
此一时,彼一时
凌鼎年
下班的时间快到了,轰一声响,洞口被堵住了。
塌方发生得很突然,就那么几分钟,阿胡子班长、大马、阿三头、阿温他们四个被堵在了采煤工作面。世界仿佛与他们隔绝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上帝仅仅给了他们那可怜的几十个平方米的空间。吃的,没有;喝的,没有;空气,也越来越稀薄。
大马像绝望中的云豹,用铁铲发疯般挖着塌落下来的石块与煤屑。
停下!快躺下,都给我躺下!谁再乱动乱嚷,我揍扁他的脑壳!阿胡子班长一声断喝,大家乖乖地躺在了煤屑堆上。
四人中,阿胡子班长年龄最大,井下工龄最长,自然经验也最足。此时此境,不听他的听谁的。阿胡子班长要大家尽量少消耗体力,等待救援。四条汉子横七竖八躺着,谁也不出声。矿灯已被阿胡子下令关了,里面一片漆黑。除了彼此能听到别人的呼吸声、叹息声与辗转反侧声外,一切的声响都隔绝了。这简直是个让人发疯的空间。只听阿三头带着哭腔说:没戏唱了。八是发,四是死。咱四个,等死吧。
空气,越来越稀薄。死神似乎在逼近,至少感觉上是这样。阿胡子意识到如果这样下去,即使不饿死渴死,也会先精神崩溃,憋出毛病来。他故作满不在乎地说道:咱几个愁个屁急个屁,上面那些当官的才真急真愁哩。放心,只当在此面壁修炼几日,早晚会救我们出去的。来,说说心里话,假如大难不死,活着出去后最想干的事儿是什么?
这话题把沉闷压抑的空气撕开了个口子。大马来了劲。他说:矿灯房的阿菊,太有女人味,胖乎乎的,叫什么来着,性感,对,性感。凭什么办公室的眼镜搂着她跳舞。我要向眼镜挑战,追不到阿菊我他妈的不姓马!大马好似忘了是堵在井下,情绪高高的,想入非非,享受着精神上的胜利。
阿三头为了结婚风光排场,从牙缝里抠了又抠,省了又省,馋得他一想起吃就口水直流,他咂咂嘴说:早知小命玩完,存什么屁钱。我要是留着这吃饭的嘴巴出去,非把银行的钱全提出来不可。吃遍大饭店大宾馆,粤菜、川菜、湘菜、苏菜,统统尝个鲜,吃个遍。再美美地吃它几顿西餐,什么肯德基、汉堡包、热狗冷狗的,外国佬吃的洋菜洋点也品品味,咱也当回美食家。钱,钱算什么?结婚搞虚排场有什么意思,哪有吃实惠?
空气,越来越稀薄。阿胡子听着听着突然冒出这样一句话:早知这样,吵什么吵。想想真傻,兄弟间为几间破房子闹到打官司,真犯不着,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争到了又怎么样呢。阿胡子满嘴是很后悔的口气。
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没想到冷锅里爆出个热栗子。一向温吞水般的阿温说出了石破天惊的话。忍忍忍,忍到阎王殿啦。结婚以来忍到现在,没过上一天舒心日子。要是这回死里逃生,上井第一件事:离婚!反正死都死过一回了,还顾那面子干啥。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我也是男子汉大丈夫嘛。阿温是出名的气管炎(妻管严),在矿工中像他这样怕老婆的几乎找不出第二个。
空气,越来越稀薄。这样七扯八扯,谁也没想到身处险境的他们会说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心里话来,竟忘了时间的消逝,直到声音渐渐低下去低下去。
当阿胡子班长他们四人先后醒来时,发现已躺在了矿医院病床上。不久,四人康复出院。一切又都恢复了老样子:大马还是原来的大马;阿三头依旧早先那个样;阿温呢仍是先前那副气管炎相,没有人再提起井下的那些话,仿佛彼此都忘了一般。
空气清新,阳光灿烂。阿胡子班长悄悄地没声儿地去法院撤了诉。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不仅交代了故事起因、时间、地点和人物,还渲染了紧张的氛围,突出了阿胡子班长、大马等四人身处险境和恶劣的生存状态,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做了必要铺垫。
B.阿胡子班长年龄大,工龄长,经验足,大家都听他的。在危难中,他镇定自若,虽知获救可能性不大,但仍带领大家保存体力,关闭矿灯,终于等来了成功救援。
C.在阿胡子班长等四人“说心里话”场景中,小说采用了大量对话和环境描写,大马想追阿菊、阿三头想当回美食家、阿温想离婚,但他们获救后,又都恢复了原样。
D.综合全文来看,小说叙述的故事十分简短,情节也不曲折,阿胡子班长、大马、阿三头、阿温等四人虽是平凡普通的矿工,但性格圆滑而复杂,但故事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小题2】小说中反复写道“空气,越来越稀薄”,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试简要分析。
【小题3】“阿胡子班长悄悄地没声儿地去法院撤了诉”这句话,既是理解阿胡子班长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五霸七雄等诸侯国各自为政,一方面竞相发展生产,注重商品流通,一方面兼并弱小,掠夺土地和财富。特别是对大量技术工匠的掠夺占有和铁工具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各种手工业的交流提高,各方面竞争的成就对纺织材料、服装裁剪工艺和装饰艺术,也无不发生重大影响,从而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服饰局面。

②春秋战国时期,以丝麻为原料的一般纺织生产,空前繁荣起来。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又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河南陈留的花锦,山东齐鲁的冰纨、绮、缟、文绣,风行一时,比普通绢帛的价格高出20多倍。南方吴越生产的细麻布,北方燕代生产的毛布、毡裘,西域羌胡族的细旃花嚴,无不精美绝伦。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发现一批古丝绸织物,品种之丰富包括了春秋战国时期锦、绣、编组、针织等主要门类,其中通幅大花纹织锦表明那时已具有相当完善的提花装置和先进的织造工艺。同时周代往日珠玉锦绣不鬻于市的法规终被突破,这就更促进了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

③春秋战国时期,不仅王侯本人一身华服,即便从臣客卿也是足饰珠玑,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贵重。商代以来,雕玉工艺不断发展,不断有精美线雕、透雕、高浮雕和圆雕艺术品问世。至西周由于“礼制玉”确定,读书人又渲染玉有七德或十德,兴起小件佩玉。佩玉尊卑有度,并赋以人格象征,所以“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影响所及,上层人士不论男女,都须佩带几件或成组列的美丽雕玉。

④春秋战国学术界“百家争鸣”的空气对当时文化学术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也促进了精美服饰的流行。

⑤春秋战国时期的衣着,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已趋迥然。在形式上,值得注意的一是深衣,二是胡服。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古人称道深衣“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主持礼仪活动),可以治军旅”,认为它是一种完善服装。据记载,深衣有4种不同名称:深衣、长衣、麻衣、中衣。从出土文物看,江陵马山楚墓出土实物的衣式具有代表性。这种长衣男女通用,应是服装史上备受推崇的深衣。

⑥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颁胡服令,推行胡服骑射。胡服,指当时“胡人”的服饰,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的服装有较大差异。特征是衣长仅齐膝,腰束郭洛带,用带钩,穿靴,便于骑射活动。其衣制实与中原奴隶或其他劳动者短衣相类同,而从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出土实物看,当时内地已有绵椅,《说文》解作“胫衣”,前面连腰,棕红绣绢裤面,锦边小口裤脚,两侧附装饰绦带,与胡服之别尤在于后面开裆。

⑦春秋战国时期的衣服款式空前丰富多样,不仅表现于深衣和胡服。乐人有戴风兜帽的,舞人有长及数尺的袖子,猎人衣裤多扎得紧紧的,有人还常戴鸱角或鹊尾冠、穿小袖长裙衣和斜露装褶的下裳。这些都与多彩的社会生活相关。

(摘编自沈从文《中国服饰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五霸七雄等诸侯国发展生产,兼并弱小,掠夺占有技术工匠,推广应用铁工具,给服饰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B.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发现-批古丝绸织物,品种丰富,表明那时已具有相当完善的提花装置和先进的织造工艺。
C.商代时,雕玉工艺不断发展以及“礼制玉”确定,佩玉尊卑有度,并赋以人格象征,所以上层人士都须佩戴雕玉。
D.古人认为深衣用途全面,款式丰富,是一种完善服装。它分为深衣、长衣、麻衣、中衣四种款式,备受当时人们推崇。
【小题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从织绣I艺和服饰材料的角度论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纺织生产空前繁荣。
B.文章列举深衣、胡服等丰富多样的衣服款式,为论证春秋战国时期服饰发展百花齐放的局面提供了有力的论据。
C.第⑥段以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出土实物为例,结合《说文》的解释,论证了中原奴隶或其他劳动者短衣与胡服的衣制既相类同,又有区别。
D.作者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谈起,接着论述了服装材料、服装装饰的情况,还重点介绍了深衣、胡服的特点以及胡人汉人服饰的融合。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织绣工艺的传播和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突破了周代“珠玉锦绣不鬻于市”的法规,纺织生产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B.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起各种精美服饰,如乐人的风兜帽,舞人长及数尺的袖子等,与学术界“百家争鸣"的推动有很大关系。
C.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的深衣,既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可男女通用。
D.这篇关于春秋战国时期服饰研究的文章,条理清晰,语言通俗,理论与实例并用,这对整个中国服饰史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