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城镇化的迅猛推进,城市内涝防治成了汛期防灾减灾的“新课题”。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我国平均每年有185座城市受到城市内涝的威胁。
实际上,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城市内涝问题就已经凸显,但当时内涝造成的损失相比江河洪水的损失要小,因而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然而,自2010年以来,5年中有4年城市内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了发生流域型大洪水的1998年。面对损失与受淹城市数成大幅上升的趋势,人们开始对城市内涝问题给予更多关注,媒体报道也随之跟进。
城市内涝的“病根”主要源于内外两个方面。从全球气候大环境来看,受气候变化影响,每年的极端性强降雨频次呈现上升趋势。加之往年受厄尔尼诺等各类极端天气现象影响,越来越大的降水量也带给城市更大的挑战。从国内城市生态环境来看,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山林湖泊等生态系统被肆意破坏。原本覆盖着植被的土地大范围地被柏油路、水泥路等硬化路面取代,用来蓄水的低洼地被填平,湿地和湖泊变成了住宅,下凹式立交桥越建越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如地下车库、地铁等),种种做法切断了自然的水循环,从而直接导致城市的雨水积存和渗透能力降低,仅依靠市政管网来排走雨水已是杯水车薪。
(摘编自新华网《雨季总“看海”,城市内涝之困如何解?》)
材料二:
城市的排水设置只是内涝问题最下游的原因,解决城市排水系统仅是治标,建设一个“海绵城市”,让城市的生态系统能够恢复,才是解决内涝的根本办法。
所谓海绵城市,即通过“渗、滞、蓄、用、排”等技术,使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树木  湿地公园    污水处理厂   拦水坝

海绵城市示意图
我国自2015年启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以来,截至2017年4月,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已建设面积420平方公里,完成投资约544亿元。全国已有370个城市提出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目前,海绵城市试点虽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作为一个由点、线、面构成的庞大系统工程,海绵城市的全部功效尚需时间和过程加以检验。
(摘编自《经济观察报》文章《反思城市内涝建设海绵城市》)
材料三:
理性看待海绵城市,首先应该将其置于城市生态的宏观视野,从而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尴尬。这个前提得到保证后,政策制定者还需要在决策时全面权衡。首先,从城市的现实规模、生态出发,建设海绵城市有没有必要?如果一个城市本身就拥有发达的水系足以实现有效排水,那么另投一笔资金建设海绵城市是否划算?其次,在制定规划时是否对整个城市生态进行过系统的统筹?假使主政者总是罔顾城市发展自身规律,肆意妄为,那么再有吸附力的“海绵”恐怕也有限度。
解决城市内涝还有一个问题不能忽视:对海绵城市的建设成果评价,我们是否有可靠的评价系统?假使都像一些地方“治水”那样,钱花出去了却不问效果,到头来公共财政打了水漂,大家依然只能“看海”。
(摘编自《南方日报》文章《面对海绵城市须回归理性》)
【小题1】下列对于材料信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涝与江河洪灾并存→比较损失→内涝未被重视→损失增加→人们给予更多关注
B.城镇化迅猛推进→导致→城市内涝日益严重→治本之法→建设海绵城市
C.城市规模扩张→负面问题→自然的水循环被切断→直接后果→城市的雨水积蓄能力下降
D.海绵城市→构成要素→湿地公园、小区湖河等→功能→下雨时积存与渗透雨水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结合详实的数据介绍了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并列举了因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而产生的生态问题。
B.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认为解决城市内涝的关键不在市政管网排水系统,从事排水系统的改造没有合理性。
C.材料三站在理性审视海绵城市建设进程的立场,给政策制定者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和可能存在的隐患,也对现有已出现的不妥做法提出了批评。
D.从数据上看,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全面启动并取得初步成效,但要看到全部功效,还需要时间和过程的检验。
【小题3】请综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在解决城市内涝过程中应采取的合理做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08 01:31: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柯 灵

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

这种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轻易不肯抛头露面。你要在这种城市里住久了,和她真正成了莫逆,你才有机会看见她,接触到她优娴贞静的风度。她不是乡村的陋巷,湫隘破败,泥泞坎坷,杂草乱生,两旁还排列着错落的粪缸。她也不是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小贩憧憧来往,黝黯的小门边,不时走出一些趿着拖鞋的女子,头发乱似临风飞舞的秋蓬,眼睛里布满红丝,脸上残留着隔夜的脂粉,颓然地走到老虎灶上去提水。也不像北地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

这种小巷,隔绝了市廛的红尘,却又不是乡村风味。她又深又长,一个人耐心静静走去,要老半天才走完。她又是那么曲折,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转弯,依然是巷陌深深,而且更加幽静。那里常是悄悄的,寂寂的,不论什么时候,你向巷中踅去,都如宁静的黄昏,可以听到自己的足音。不高不矮的围墙挡在两边,斑斑驳驳的苔痕,墙上挂着一串串的藤萝,简直像古朴的屏风。墙里常是人家的后园,修竹森森,天籁细细;春天还常有几枝娇艳的桃花杏花,娉娉婷婷,从墙头殷勤地摇曳红袖,向行人招手。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紧紧地关着,不见一个人影,因为那都是人家的后门。偶然躺着一只狗,但是决不会对你汪汪地狂吠。

小巷的动人处就是她无比的悠闲,只要你到巷里去踯躅一会儿,心情就会如巷尾不波的古井,那是一种和平的静穆,而不是阴森和肃杀,它闹中取静,别有天地,仍是人间。它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家家有自己的一本哀乐账,一部兴衰史,可是重门叠户,讳莫如深,夕阳影里,野草闲花,燕子低飞,寻觅旧家。只是一片澄明如水的气氛,净化一切,笼罩一切,使人忘忧。

你是否觉得劳生草草,身心两乏?我劝你工余之暇,常到小巷里走走,那是最好的奖励,会使你消除疲劳,紧张的心弦得到调整。你如果有时情绪烦躁,心境悒郁,我劝你到小巷里行吟一阵,你一定会豁然开朗,怡然自得,物我两忘。你有爱人吗?我建议不要带了她去什么名园胜境,还是利用晨昏时节,到深巷中散散步。在那里,你们俩可以随意谈天,心贴得更近,在街上那种贪婪的睨视、恶意的斜觑,巷里是没有的;偶然呀的一声,墙门口显现出一个人影,又往往是深居简出的姑娘,看见你们,会娇羞地返身回避了。

巷,是人海汹汹中的一道避风塘,给人带来安全感;是城市喧嚣扰攘中的一带洞天幽境,胜似皇家的阁道,便于平常百姓徘徊徜徉。

爱逐臭争利、锱铢必较的,请到长街闹市去;爱轻嘴薄舌、争正论非的,请到茶馆酒楼去;爱锣鼓钲镗、管弦嗷嘈的,请到歌台剧院去;爱宁静淡泊、沉思默想的,深深的小巷在欢迎你!

【小题1】(1)第二段中,作者对“乡村的陋巷”和“上海的里弄”都作了描述,根据这些描述,分别用三个评述性的词语概括出它们各自的特点。
乡村的陋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海的里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些描述衬托了“巷”的什么特点?也用三个评述性词语来表达。
答:衬托了“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三段说“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紧紧地关着,不见一个人影”,而第五段却说“墙门口显现出一个人影”,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考虑,这种写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题3】文章中对“巷”所用的代词一忽儿是“她”,又忽儿是“它”,这种用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用两个比喻句形象地表现了“巷”在作者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又作为全文的纲领,展开下文;结尾含蓄婉曲,表达了作者赞美“巷”的意义所在。
B.第三段中“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转弯……”,这正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写照,崭新的前景使人心境豁然开朗。
C.第四段中,作者说小巷“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但又反用刘禹锡《乌衣巷》的诗意,尽管“家家有一本哀乐账,一部辛酸史”,但全然没有今非昔比的伤感。
D.文章隐含了作者对这不平等社会的不满情绪,为排遣这种怨气,这“小巷”便成了好的去处。一进小巷,便别有洞天,虽是人间,但胜似天堂,宠辱偕忘。
E.最后一段,铺陈芸芸众生、社会百相,句式整齐而富有变化,人以群分,应各归其所;言辞简洁却锋芒犀利,一个“请”字,实则是一个“滚”字。作者爱悦直书纸上。

同类题2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孝是自然生发的一种亲情。任何人都因其父母而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只有亲人时时刻刻地关照,才可度过其婴儿期。正是因为父母无私的爱,子女才得以成人。在子女年幼时,为子女尽心操心,是父母的责任与本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自然产生,非外部所加,属于无条件的道德情感。在孩提时代,当我们觉察到自己的存在时,我们就知道自己已经有了双亲。基于对父母的爱和尊重之上的孝起初是孩子天性和爱心的觉醒,经过强化和培养,会逐渐成就孝道,然后进一步成为超越任何个人私利的人格。

在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形成了一种基本的情感相通关系后,父母会理会到孩子的需要,孩子则尤其亲近父母。两者相互都有亲近感,达到爱的统一。子女尽孝也就是爱的体现,这样一种爱,也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的爱的起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蕴含着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的义务。这种关系既不是契约协定,也不是任何意义上的交换,而是人性的自然产物。因而,这里有着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

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传统理想,从孝道上看,也就是把孝道弘扬光大,达到孝治天下的目的。孝道把对国家的爱以及对君王的忠诚看成孝的扩展和提升:“移孝作忠。”儒家伦理的核心是仁,而仁的核心则是“孝悌”。在孔子那里,他以“仁”为最高道德要求,而“孝悌”则是仁的基础。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并且明确地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儒家的基本教育,是道德教育,而在道德教育中,孝的教育尤为重要。这里还需要指出一点,即儒家往往“孝悌”并用,孝是指对父母的德行要求,而悌则是指兄弟之间的相互尊重,但前者更为根本。

孟子也明确谈到把“孝悌”作为基本的道德要求,并且把它看成是传统的社会伦理的核心,这也是儒家的基本观点。他不仅把“孝悌”看作基本的德行,而且提出了“移孝作忠”的说法。汉代的董仲舒也说:“无孝悌则亡其所以生。”无孝悌则不配做人,更无从谈起政治上的公忠。

在当代社会,由于传统的断裂,孝与公忠两者之间已经看不到基本的联系。多年来脱离个人的私德来讲政治,实践表明这样的政治是靠不住的。传统孝道认为为父母尽孝是一切教化之本,由亲亲施始,亲亲启蒙,人情陶冶,进而达到道德的升华。试想,谁会相信一个连侍奉双亲的德行都没有的人,会真诚热爱他人和国家呢?把孝与公忠联系起来,其起点就在于孝。教化强调施从亲始,而其根本精神在于更多地远离对自我利益的关切,把爱心更多地放在他人和社会那里,从而养成一种关怀他人、关怀社会的胸怀。

(选自龚群《孝道的情感与外推》,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自然生发的,子女对父母的孝道也是自然产生的,无须后天培养。
B.父母尽心尽力,让子女得以成长,子女才能对年老的父母尽自己的孝心。
C.儒家的基本教育是道德教育,而“孝悌”是“仁”的基础,包含了儒家道德教育的全部内容。
D.孟子认为,孝悌是基本的道德要求,是人应有的基本的德行,同时,孝悌还是传统的社会伦理的核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从孝自然生发的特点讲到孝道形成,引出了第二段关于孝和忠的关系的阐述。
B.作者将个人为父母尽孝于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相结合,将孝与公忠联系起来。
C.文章以孔子、孟子和董仲舒的言论有力地论证了孝悌是仁爱、公忠等的基础。
D.文章运用道理论证,论述逐层深入,层次分明,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孩子的孝需要经过强化培养才能转化为孝道,可见孝道是需要后天学习修炼的人格。
B.为父母尽孝所体现出来的爱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和社会的爱的起点,可见孝是一切爱的核心。
C.儒家教化强调从侍奉双亲开始,认为为父母尽孝是一切教化之本。
D.一个人的私德不好,必然会影响到他的政治评价;不爱父母的人不会真正爱人爱国。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村长唐三草

欧阳黔森

唐三草叫唐万财的时候,不但没有什么财,反而穷得叮当响。本来有人想叫他叮当响的,却没有叫开。可人家人穷志不穷,每年到青黄不接,乡里发救济粮,他也不好意思去领,相当有志气的嘛!这样的人,说什么也不能侮辱了人家。这样,叮当响才没有取代唐万财。他继续叫唐万财。

唐万财当民办教师的时候,家里已不再穷得叮当响,至少解决了温饱问题。也许是叫唐万财的缘故,与他相识相伴的人,总会被“万财”这个良好的愿望所提醒。这一时时提醒就不得不让人时时沮丧。首先,当然是他老婆再也受不了只是一个良好愿望的折磨,离家出山打工去了。开头还有几封信来,后来几年没了音信,再后来就干脆离了婚。

离了婚的那一年,唐万财由于书教得好,转正成了一名公办教师,工资也高出了许多,当然离那个良好的愿望还比较远。

一年后,来了一批女老师,这批女老师中单身的也不少。这时唐万财在学校资历也不算浅了,还当了班主任,再加上他为人的口碑也不错,大家就说“万财你看,你一个人也不容易,现在正是好时机,就再找一个吧!”

唐万财说:“不行。”

大家说:“为什么?”

唐万财说:“兔子不吃窝边草。”

又过了一年,他的前妻回来了。不见她带着一男半女回来,带的只有一点钱,可能也不多,也就是在娘家的老屋地基旁搭起了一间房,也算是有了一个窝。大家见俩人都单身,就有人劝唐万财说:“破镜重圆也是好事。”

唐万财说:“好马不吃回头草。”

大家的良好愿望也只好作罢。

再过了一年,唐万财的那些女同事们基本都不再单身了,大家就笑他说:“你看,叫你早下手你不干,这回好了,看你找谁去?”

唐万财说:“天涯何处无芳草。”

一天,大家闲来无事,谈起了这几年的唐万财,这一谈不要紧,要紧的是“唐三草”这个名字从此诞生了,并永久地取代了“唐万财”。

桃花村地处山脉腹地,石头多,耕地少,人还不少,这就是桃花村为什么难摘贫困村帽子最要命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唐万财的父母要给儿子取那么一个有着良好愿望的名字。

桃花村摘掉贫困村帽子的时候,唐三草已担任了村长五年了。

乡领导和村支书正为桃花村村长的事发愁的时候,唐三草走进来说:“这村长我来当。”

乡领导一下子有点蒙,说:“你去当?”

支书一下子笑开了花,说:“你来当?”

唐三草说:“我来解决你们的问题,我来当村长。我家祖祖辈辈都是桃花村的人,我太熟悉了。”

乡领导和村支书异口同声说:“真的吗?”

唐三草说:“不是蒸(真)的,莫非是煮的?”

支书说:“你有一千多工资吧!”

唐三草说:“是。”

支书说:“你知道村长的补贴吧!”

唐三草说:“知道,一百二十元。”

乡领导拍了拍支书的肩说:“下一步,就是你做好广大村民的工作,必须让唐万财同志顺利当选。”支书说:“不用做工作就能当选。他一回去,那一帮人不欢呼雀跃才怪。”

乡领导正苦于桃花村没人愿意当村主任,好不容易来了个自告奋勇的,千万不能黄了。听支书的话味道不好,有些急了,他以批评的口吻说:“你这话什么意思?”没等支书接话,唐三草接了,他说:“我知道,因为有人当了,他们不用选了,高兴。”唐三草回村务农的消息,一下子在竹菁乡境内炸了窝似的,一时弄得村里沸沸扬扬。

唐三草就是带着这样多的负面影响顺利地在桃花村选举中成功当选,而且是全票当选。不能不说是印证了支书的那句话,真是欢呼雀跃呀!

投票的那天,乡里很重视,党委、政府、人大的领导同志都来了,由此创造了三个前所未有:一是这是竹菁乡这一级换届前所未有的阵容;二是全村在家的年满十八岁的群众都参加了投票,发出三百八十一张选票,收回三百八十一张选票,赞成票三百八十一张,弃权票零,反对票零,这一结果也是桃花村前所未有的;再一个前所未有就是候选人唐三草自己投了自己一票。

那几个特别欢呼雀跃的人,欢呼雀跃地对唐三草说:“三草,你自己投了自己一票。”

唐三草说:“当然,我自己都不信自己,还指望别人信呀!”

那几个欢呼雀跃的人嘻嘻哈哈地说:“你相信你自己,我们更相信你。”说完欢呼雀跃地走了。

几个月后,桃花村有百分之六十的出山打工青壮年回山创业了。

在村庄晨雾的弥漫中有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在田间耕作的黄昏后有一对对的夫妻愉悦地回家,在月亮升起来的时候,在小院子里,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孩子,一家人围在小桌上温馨地吃饭……

(选自《山花》,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唐三草原名“唐万财”,却穷得叮当响,人们经常叫他“万财”,并且他的老婆因为家里穷和他离婚,这些使唐三草内心很难受。
B.唐三草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虽然收入提高了,但谈不上富有。他有机会再婚,但由于唐三草认为“兔子不吃窝边草”而错过了。
C.桃花村因地理条件差,非常贫穷,乡领导和村支书正为村长的事发愁时,唐三草主动提出要当村长,乡领导和村支书十分震惊。
D.唐三草顺利当选桃花村村长,唐三草当选村长创造了三个前所未有,有桃花村前所未有的阵容、全票通过,还有他自己选了他自己。
E.小说采用了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那一群“欢呼雀跃”的人虽然表面上“嘻嘻哈哈”,但是实际上内心对唐三草心悦诚服。
【小题2】小说在刻画唐三草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一段场景描写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民族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它诞生于传统中国农业宗法文化土壤之中,它具有适应自然时序、协调家族活动的性质。但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传统节日毕竟脱离了它赖以发生的农业社会土壤,在新的政治社会格局之下,它历史地位的下降与蜕变是必然的结果。因此我们对传统节日在当今社会所面临的生存挑战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以使我们在背靠传统、面向未来中能脚踏实地建设我们的节日。

民族传统节日习俗因为近百年的人为阻断,节日习俗本身损毁严重。在“革命”的旗帜下,人们对传统节日有意漠视,对传统节俗进行禁止、改造、抛弃,导致传统节日的空洞化、表层化。由于记忆的缺失,人们有意无意地抛弃了许多传统节俗,使传统节日失去了其丰富的象征与内涵。传统节日习俗元素的失落,直接造成节日文化传承的困难。在当代传统节日复兴过程中,恢复有价值的传统节俗刻不容缓。比如春节的社火表演、狮舞龙舞、年画等,都是烘托年节气氛的重要元素。

民族传统节日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发生重大变化,中国民族传统节日植根于农业社会土壤中,它是农业社会的生活节秦与农业时代伦理文化的产物,传统节日重视协调天人关系与家庭关系。在工业文明与信息化的时代,传统节日已经不是人们生活紧密依赖的时间坐标,人们对传统节日更多地是文化欣赏与精神留恋,享受传统节日是对生活的丰富而不是必需。

同时新型社会政治节目,外来节日也在不断地分散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注意力。因此在全球化的语境及多样化的文化选择面前,传统节日要想生存发展并影响民族的未来,就必须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主动变革创新,必须对节日内涵与节俗形式进行合理的文化重组与再造,以获取新的生命力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树造新的节俗标志象征,是民族节日存续的关键。

传统节日的公假问题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将传统节日定为公众假日这在当代社会有着现实的意义,因为我们多数人的生活处在公共体之中,这里有一个现代时间与传统时间的协调问题。在传统社会政府假日与社会节日是统一的,人们在统一时间体系之下,因此也就没有时间冲突,现代社会工作时间按照公历进行,传统节日是依照中国传统的夏历,节假日不统一,为了让人们享受传统节日,社会应该给大众以休闲的时间。从时间上保证传统节日的生存空间是特别关键的。人们只要有自己支配的时间,就会自觉地传承节俗活动。

当代传统节日的复兴是传统文明与文化再生的过程,在现代文明的环境中,我们有责任与义务更新节日传统。从近年来的传统节日复兴实践中看到各大传统节日适应现实的积极变化,如清明节的网上春祀活动、七夕节、重阳节节俗重心的转移,说明了传统节日的积极演化能力。新的节俗传统正在形成过程中,我们从节日复兴变化中看到了民族节日的未来。

(摘编自萧放《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节日走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民族节日在农业社会帮助人们适应自然时序、协调家族活动和天人关系。
B.经济全球化时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标志的中国民族节日地位下降,产生蜕变。
C.我国当代传统节日复兴的重要任务是修复传统节俗,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D.新的节俗传统如能形成,就可能从当代节日复兴变化中看到民族节日的未来。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建设中国民族节日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主要以层进式结构论证民族节日的复兴。
B.与第二段不同,文章第三段采用对比论证阐述文化语境的改变对传统节日的影响。
C.文章分析现代时间与传统时间协调问题是为了对人们自觉传承节俗活动作出论证。
D.文章从时代发展与多元文化需求两个层面论证传统节日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变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节日里贴年画、划龙舟等传统节日习俗元素的失落使传统节日失去丰富的象征与内涵。
B.人们有意漠视传统节日甚至将传统节日空洞化、表层化处理是因为“革命”的影响。
C.七夕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已和人们生活的时序无关,更多价值是丰富生活而非必需。
D.作者认为与修复节日习俗和适应文化语境相比,解决传统节日的公假问题要更为迫切。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题目。
家乡水
卫建民
①东西方创世纪的神话,都以水的出现为人类文明的开端。中国哲学“天一生水”的表达,西方文化“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的描述,都是从柔弱的水获得天启。
②不过,要追问一汪清泉从什么时候开始涌流,一条长河从哪个世纪开始奔流?任何历史地理著作都难以找到上限。远古的记载,都是美丽的神话。
③我的家乡山西洪洞广胜寺的霍泉,从三国时的《水经》就有记载,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更有详细的记载:“汾水又南,霍水入焉,水出霍太山,发源成潭,涨七十步而不测其深,西南经赵城南,西流注于汾水。”这是把霍泉作为汾河支流的记载,是科学著述,也是经典美文,证明在千年以前霍泉已成深潭形状,与民间俗称“海场”相近。老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外景地就采自这里,外地观众不知道,影片里的大山,是霍山;奔流的小河水,源自霍泉。电影插曲唱道:“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地流过,我的小村旁。”词作者的灵感,来自清澈长流的霍泉水。
④历史上,霍泉水是农业灌溉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水的流量能浇灌二三十万亩土地。晚清民国时,为解决洪洞、赵城两县在用水上的争端,合理分配泉水,地方政府在水源地建分水亭,从源头治理,解决了水资源的分配问题,避免了两县农民因争水而时常发生的械斗。分水亭,“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实际功能是均水。前人的智慧和审美眼光总是能把功用和审美融为一体,如燕园未名湖畔的水塔。霍泉之西的分水亭,有一条木制廊桥穿过,成为观赏山景塔影、泉水奔流的驻足点,又是移步换景的空间处理,水与亭构成一个园林小品。分水亭边,还有砖结构的三角形门洞,其中一道门上镌刻的联语是 “分三分七分隔数柱,水滑水秀水成银涛”,横额是“梅花逊雪”。这是分与合的哲学思考,是对水德水姿的诗情赞美。
⑤如果是夏天,你从30里地外的洪洞县城来到这里,立即会感到凉飕飕的逼人之气:澄碧的一池泉水,从山底几株老柏树根下怒放的泉眼,巍峨的霍山,高指蓝天的飞虹宝塔,满山的森森古柏,分水亭四周的绿荫,湿润宜人,真是清凉世界,人间仙境。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这里举行传统庙会,毗邻数县的人都来赶会,是朝山礼佛,更是民间贸易、文化盛会。幼年时,我坐着牛车来赶会,凌晨来到这里,睡梦中睁开眼,看见一池碧绿,如看见蓝色夜空的一颗亮星星,堪称人生的“洗礼”。
⑥几十年间,我在外奔波,足迹几遍全国。每到一个城市或乡村,当地的河流湖泊、盛地名泉,总是影响我的观感和心情。在一些繁华热闹的城市,高楼林立,穿过城市的河流却经年浑浊,使人扫兴。那一年,我去陕西安康开会,看到清澈的汉江水,多年难忘。我知道,由于过度开采、人口膨胀,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泉水河流已经枯竭断流。北京玉泉山,我去勘查过,早已是徒具其名,滴水全无。湖南韶山,毛主席住过的滴水洞,倒还有一线泉水;游人掬水而饮,表达对领袖的感情。泉城济南,趵突泉水的升降,已成人们关注的新闻。水资源严重短缺会制约经济社会发展,这一点应成为国人的共识。有一个宣传节水的公益广告说:别让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话虽说得极端,却是水危机的口号,如同棒喝,叫人一惊。
⑦尽管家乡已面目全非,霍泉却依旧。我心里总是惦记霍泉,像惦记一位高寿的亲人。每次回家乡,时间充裕的话,我总要去亲近霍泉,尝一口千年不断流的家乡水,然后掬水擦把脸,洗净俗世的尘垢,浇灌干枯的怀抱——人和水,竟是如此亲密!
⑧东西方的哲人都以“逝水”解释物质的运动。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面对长流不息的泉水河流,我们不仅感受到时间的流逝,而且关注人类的命运。水,生命的基本元素,蕴含朴素的真理。
【小题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对霍泉水的记载,来自远古的美丽神话,而后来的《水经》和《水经注》又作了详细的记载。
B.分水亭的建造,不仅避免了两县农民因争水而发生的械斗,还使泉水发挥了更大的功用。
C.霍泉和趵突泉的水资源丰富,不会像其他名泉那样枯竭断流,因而成为人们关注的新闻。
D.作者总是惦记着霍泉,既有对泉水枯竭的担忧,又有对泉水养育生命和启迪精神的感恩。
【小题2】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为明代地理学家郦道元所撰,既是内容丰富的地理著作,又是山水散文的汇集。
B.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插曲优美动听,其中押韵是原因之一,所引歌词的韵脚为“光、香、梁、望、旁”。
C.“天一生水”一语源自《易经》。《易经》为“五经”之一,是华夏哲思与才情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D.横额也叫横批,指挂贴在对联上方的横幅。“批”,含有揭示、评论之意,对对联的旨意起补充、概括或提升作用。
【小题3】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家乡的霍泉水?试简要概括。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没有直接写“家乡水”,可否删去?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