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本报北京2月14日电(记者李韵))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报告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五年来,各地落实情况喜忧参半。
2011年6月1日,《非遗法》正式实施。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落实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2016年组织开展了《非遗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并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8月31日,全国有24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的地方性法规共72部。其中,17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施后制定的。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青海省7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
评估报告显示,2011年至2015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63731万元,有10省(市)累计投入5000万元以上。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
截至2016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市)批准公布了14928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报告显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达50%以上,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有些传承人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经离开人世: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2月15日第9版)
材料二:
“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工作、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打造和经营,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因为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传的窘境。”糖画传承人高光耀说。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市场机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他演出形式,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而这其中,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
(摘编自《大众日报》2017年2月15日19版《非遗文化传承路在何方》)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现代模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网红,就能很好地图粉。我们应该做好非遗+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可以采用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全国非遗知识接龙等方式,非遗在互联网火了,关注的人就多了。
(摘编自南方网《落实“非遗法”还需做加法》,2017年2月16日)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显示,《非遗法》实施后,多省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这是可喜的现象。
B.材料二认为,非遗传承人面临人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的窘境是大众不接受传统文化造成的。
C.材料三提出,非遗文化要吸引大众,就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改变以符合现代时尚,成为网红。
D.三则材料表明,非遗保护需要非遗传承人有创新能力,更需要他们有不计报酬的无私奉献精神。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A.材料一提出了立法工作有待推进、保护经费不足、非遗面临失传等问题,旨在引起地方政府对非遗保护的重视。
B.材料二肯定了非遗传承人在面临困境时自寻出路的精神,也含蓄地批评了大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不重视。
C.三则材料都直面非遗保护的现实困境,材料二、三针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D.三则材料不同,有报纸,有网站,但遣词造句都很规范,语言朴实通俗,三者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
E. 三家媒体都关注非遗保护这一文化热点,与国家重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一致,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小题3】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11 03:58: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参考消息网12月6日报道) 港媒称,中国官员在广东的一个环保论坛上承认,中国在几乎所有空气污染类别中都排在世界首位,包括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碳排放也是如此。媒体援引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总工程师王金南的话说,要在明年之前实现中国减少污染的目标,需要投资1.75万亿元,但投资缺口给这一行动带来了巨大障碍。

在近日举行的“2016中国环保上市公司峰会”上,王金南说:“几乎所有的污染物排放指标和二氧化碳排放指标在全世界排放量都是第一,整个大气的压力前所未有。”工业和信息化部官员雷文说,近10年来,国家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方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总体来看,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的生产模式并没有得到最根本的改变。中国的工业总产值在2011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是工厂不严格执行环保标准成为污染的主要原因。雷文说,虽然中国大部分火电站都安装了先进的过滤装置,但工厂的燃煤未受到很好监管,它们继续向大气中排放污染物。工信部下属的赛迪研究院说,2015年非电工业领域耗煤量约占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的46%,这些工业炉窑的环保标准没有火电行业严格。王金南还说,环保投入不足仍是一个突出问题。中央政府承诺环保投入占GDP的比例为1.5%左右,但近几年真正投入环境保护的没有那么高,大致只有1%左右。
材料二:
(中新社北京12月18日电(记者阮煜琳),中国新闻网)中国大范围空气重度污染天气持续,多地采取机动车单双号限行、企业限停产等措施强力应对。环保部表示,各地积极作为,保障各项减排措施落实,应对效果初步显现。
从目前看,北京市实际PM2.5日均浓度比预测值明显下降。由于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减少,污染积累速度变缓,重污染发生过程较预测结果有所推迟,峰值浓度有所降低,启动红色预警的23个城市污染程度均较预测有所减弱,约三分之一的城市污染程度下降。本次空气污染程度最严重的六省市均按照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积极组织开展应对工作。环境保护部派出了13个督查组对各地重污染天气应对措施落实情况开展督查。督查发现,部分企业、工地未严格落实停产停工要求,还存在露天焚烧治理不到位、中小企业违法排污等问题。环保部督促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进一步调查,依法严肃处理。
环境保护部表示,将加大督查力度,严厉打击顶风作案的违法排污行为,尽最大努力减轻重污染天气影响。
材料三:
(新京报) 今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重污染来袭。京津冀及周边40个城市发布橙色以上预警,其中北京等23个城市发布红色预警。17日,环保部通报,13个督查组已分赴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6省份,于16日全部到位,展开督查工作。昨日,本报记者随环保部第四督查组在山西临汾及运城督查发现三家化工、焦化企业都存在超标问题。
昨日13时,走出临汾西站,笼罩着灰白雾霾的空气里弥散着微呛的气味,空气质量指数(AQI)342,属严重污染。督查组工作人员指出,微呛气味的形成主要是二氧化硫,作为中国知名的焦煤基地,临汾坐落着多所焦化厂,虽然大部分已经完成了脱硫改造,但在较差的空气污染气象条件之下,污染物难以稀释、扩散和清除,地方政府仍然面临着企业运转与环境治理的矛盾与压力。
为应对本次红色预警,此时的临汾市区已实行机动车单双号限行,各重点行业工业企业、施工工地、燃煤锅炉等都实施了管控措施,不承担供暖任务的20吨及以下燃煤工业锅炉、茶浴炉一律停运,至2017年3月31日,水泥企业一律停产。
督查发现:山西三维瑞德焦化有限公司曾在15日夜间至16日凌晨二氧化硫超标排放8小时,最大超标倍数1.2倍。此外,万鑫达焦化有限公司和山西三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个别时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存在轻微超标现象。
环保部第四督查组组长、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副站长傅德黔要求存在问题的企业加强保洁和煤堆场喷淋设施建设,同时加强运行管理,控制生产负荷,确保达标排放。临汾市环保局已责令相关企业立即整改,并决定对山西三维瑞德焦化有限公司实施从重处罚。
今日,第四督查组还将在临汾展开随机督查,随后将前往运城。
(以上有删减)
【小题1】(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材料的图示中可以看出,碳排放量消费大大超过生产的有日本、原欧盟十五国、美国;我国生产的碳排放量有一部分出口到他国被消费掉。
B.港媒引用“中国官员在广东的一个环保论坛上”的观点,分析了中国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
C.从材料二来看,由于北京和启动红色预警的23个城市以及本次空气污染程度最严重的六省市积极作为,措施得力,空气污染程度明显下降。
D.材料二侧重点在于报道各地应对效果初步显现;材料三侧重点在于报道环保部在对临汾的督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小题2】(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三则新闻不一,有新媒体,有传统媒体,报道了相同的话题,这表明中国的空气污染问题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B.从三则材料看,在环保方面有法不依、执法不力的现象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地方乃至中央的治污督查、监管不能一阵风,要永远在路上。
C.三则新闻均用概括的叙述方式,迅速及时地报道了国民普遍关注的大气污染防治的焦点问题,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D.三则新闻在结构上均是先总述各自的新闻要点,然后具体列举了新闻事实,最后简要介绍与所报道的新闻事实有关的情况。
E. 三则新闻稿都引用准确详实的数字,给人以专业、负责的印象;分析说理既具体又全面;语言平实、严谨、准确。
【小题3】(小题3)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大范围空气重度污染天气持续的人为原因。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广网北京2月2日消息(记者韩秀)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今天是大年三十,可能很多听众已经准备好了春节的红包,给父母,给亲人,给朋友。当然了,在我们看来,红包,只给认识的人。有一个人,和我们一样,过年了,也包红包,但他的红包,却是包给了许许多多他不认识的人,而这些红包加起来的数目是:1.1亿人民币。这一次,他发红包的地点选在了宝岛台湾。这个人,就是陈光标。
陈光标捐款捐到了台湾,尽管他把此行称作低调之旅,但是当所有的镜头都对准他聚焦的时候,他还是和以往一样高调,陈光标于26号离开南京,带领50多名大陆企业家前往台湾,27号他开始在台湾9个县市发放1.1亿元人民币,算起来这是他第七次向台湾捐赠款物。但却是第一次亲自赴台布施。
陈光标:这两天之后要跟600名“莫拉克”台湾受灾的灾民一起,我们大陆爱心企业家跟他们一起吃个年夜饭,跟他们在一起红红火火的过个年,给他们送上新春的慰问金,每个人至少是一万。
记者:现在您知道已经由于很多媒体采访过您了,这么多媒体采访您,您觉得有没有对您某一个特性过于放大,或者对您的某些初衷有些曲解呢?
陈光标:我对于媒体的报道,来弘扬中华文化这种爱心,表示敬意和感谢;对于有极少部分的媒体的认识、歪曲的报道,我也没有什么可说的,这都是一种正常的观点的认识和碰撞。但是这两天看来,宝岛台湾的人民群众90%见到我都是翘起大拇指,都是非常欢迎,满大街打着“热烈欢迎中国首善陈光标”,我看到以后都非常的感动。
“高调慈善”,已经成为陈光标的标志之一。而“高调”背后的每一次“义举”,都会引起一片“作秀”的指责之声。“当面发现金”的慈善方式引发的争议,也一直没有停息,种种争议与指责,这一次,陈光标又是如何面对的呢?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大陆首善”陈光标昨天(1日)结束为期6天的“感恩行善之旅”,在离开台湾接受记者提问时,滔滔不绝地发表超过40分钟的演说。现场有许多热情的台湾民众,赠送陈光标匾额、围巾等感谢他的善心。陈光标宣布,今年5月还会再赴台湾,大家都知道世界首富是比尔·盖茨,但是世界首善的位子还空着,他身为“大陆首善”,回去之后会更加努力行善,以做到世界首善为奋斗目标。
据报道,陈光标受访时,还秀出西装内里口袋,上面绣着“富而有德,德富财茂”8个大字。陈光标说,每天的绣字都不太相同,这样做是要提醒自己背负的责任和重担,要为地球美好的家园和解决人类贫穷而努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努力缩小贫富差距。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E、陈光标在西装口袋上面绣上“富而有德,德富财茂”是一种作秀行为。
A.从“今天是大年三十”这句话可以看出这篇新闻报道是非常及时的。
B.陈光标把分发红包的地点选在宝岛台湾就是一种高调慈善的行为。欣
C.文中插入记者与陈光标的对话,直接展现了陈光标对媒体报道的态度,更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
D.身为“大陆首善”的陈光标,以超过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为奋斗目标。
【小题2】(小题2)“在我们看来,红包,只给认识的人”,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4分)
【小题3】(小题3)有报纸评论说“陈光标慈善之举留给人们的思考,似乎远比他捐款的数字来得丰富”,你是怎样理解这个“丰富”的(6分)洪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各自时代的偶像。对才华出众、外形靓丽、造型时尚、为人友善、个性独特的明星产生倾慕心理,恐怕是每一代青少年必然经历的心理体验,由于所处的文化环境不同、传播渠道不同、审美标准不同,每一代人对偶像的认知自然会有所区别。然而,在差异化的表象之下,不同时代的人们又会对偶像的概念达成一定的共识,那就是任何优质偶像、大众榜样都应该具有过人的艺术才华、执着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公众形象。
(摘编自杨洪涛《文艺界需要真正的优质偶像》,《光明日报)2018年8月30日)
材料二:
当前文化领域,仍存在一些病态审美现象,这些现象有的不仅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
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热捧“小鲜肉”等娱乐造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在“论美貌你赢不了我”的喧嚣中,演员的自我修养显得无足轻重,一些人演技不好却拿着天价片酬,各种任性都被惯出来了;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中,一些影视作品、网络平台、综艺节目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
以文化人,更在育人。这些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传播什么,确乎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
(摘编自辛识平《“娘炮”之风当休矣》,新华社北京2018年9月6日电)
材料三:
伟大的队伍孕育伟大的精神,刚毅的品格塑造独特的气质。军人气质,是英雄主义的血性,是集体主义的奉献,是永不言败的刚毅,是为国为民的担当。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身上那种气质之美,为浮躁的社会打开了另一个审美维度,理应引领时代潮流。
而当下,受商业炒作等影响,社会上渐渐刮起一股“阴柔之风”。一些“小鲜肉”“花美男”充斥屏幕,他们看起来弱不禁风却妆容精致,说起话来有气无力且矫揉造作,没有一丝阳刚之气,却被扭曲的“眼球经济”推波助澜。不少人担心,这种反常现象的泛滥,容易影响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进而销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
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向上的民族,应该有昂扬雄健之气概,有敢于开拓之勇力,有青春勃发之精神。如果放任“阴柔之凤”劲吹,让不良文化侵蚀人们的思想,血性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就会消退。改变病态审美,扭转矫揉造作,不妨给社会多注入军人气质,把优秀文化品格灌入以青少年为主的大众群体。唯此,方能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和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这一点,也应该永远是公共传播中的主流。
(摘编自王宁《用军人气质激扬民族雄风》,(解放军报)2018年10月4日)
材料四:
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过美学和美育高潮后,学校美育越来越被分工细密的现有课程体系边缘化了,我们看到的常常只是偏重技能、缺失审美内蕴的“艺术课”或者仅剩知识、脱离现实生活和主体精神世界的所谓“美学课”,而少见品位高雅、内涵丰富、陶冶学生身心的“美育课”。社会转型期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有损美育实施的生态。转型过程中,整个社会难免产生许多浮躁、趋利、庸俗等负面情绪,使得校园文化生态异化,更使得青少年人格发育趋向“空心化”,即愈来愈缺失崇高、阳刚与雄壮的美感元素。不少学生更多沾染的是经济意识、“小我”考量和感官愉悦,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的自觉精神日超稀薄。“走偏”的文化消费与“病态”的审美创造互为因果,值得忧思。
(摘编自潘涌《美育为何难落实》,《光明日报)2017年1月17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偶像具有时代差异性是正常社会现象,每一代青少年经历倾慕偶像的心理体验也属正常。
B.病态审美现象由多种因素导致,有的与“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存在密切联系”。
C.病态审美现象引发公众反感,就是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D.新时代军人身上独特的气质之美可以作为当前社会另一个审美维度,引领时代潮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少年在开放多元的社会中可以拥有不同审美选择,但不能变审美为“审丑”。
B.放任“阴柔之风”劲吹,会导致血性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的消退,不利于大众群体文化品格的提升。
C.社会转型期难免出现负面情绪。影响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美育要积极应对,充分发挥自身教育优势。
D.崇高、阳刚与雄壮等美感元素的缺失,容易造成青少年人格发育“空心化”,使得校园文化生态异化。
【小题3】如何更好地发挥审美文化对青少年的引领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据国家汉办粗略估算,目前除中国(含港澳台)之外,全球学习使用汉语的人数已超过1亿,其中包括6000多万海外华人华侨,以及4000多万各国主流社会的学习和使用者,2016年参加HSK(新汉语水平试)等国际汉语考试的全球各类者生达到600万人次。
汉语也愈发得到来自国家层面的重视,全球已有60多个国家通过颁布法令政令等方式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70多个国家开设汉语课程或汉语专业,美国、日本、韩国、秦国、印尼、蒙古、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汉语教学均由第三外语上升为第二外语。汉语教学在许多国家的外语教学中的排位普遍提高,也呈现出了低龄化趋势。在很多欧美国家,出生于精英家庭的小孩,从小学习中文已成为当地一种流行趋势,这使得会中文的华人保姆在海外更受欢迎。不少家庭纷纷开出高薪聘请华人保姆,帮助子女更好地学习中文,近日,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公布了一项对上千名英国家长的问卷调查结果,中文被英国家长选为“未来最有用”的语言。
51%的家长表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习中文。过去10年间,学习汉语的法国中小学生翻了四番,汉语现己是法国初、中等教育里位列西班牙语,德语,意大利语之后的第四大第二外语。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9.15,有删改)
材料二:
“各国汉语教学正在由普及型、兴趣型向正规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组织机构、课程内容越来越多样化。”国家汉办负责人马箭飞告诉记者,“全球开设汉语课程的教育机构迅速增加,学员规模持续扩大;教师队伍日益壮大,民众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关注度显著提升,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活动进入社区、植入草根,形成了校内校外互动,各职业、各年龄段、各种身份学员广泛参与的热烈氛围。”
目前,学历教育、学分教育与培训教育相辅相成,协同发展,多层次、立体化的汉语国际教育体系基本成型。

(《光明日报》2017.10.28日,有删改)
材料三:
汉语为什么这么热?其一,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各国渴望更多地借鉴中国经验,而汉语无疑是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其二,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和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学好汉语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发展前景,正如一些荷兰家长指出的那样“掌握汉语能让孩子站在更好的起点”。其三,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越来越彰显出大国的气质和担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使得更多的国家愿意与中国加强交往与合作,也使得汉语遥步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
(《南方网》2018.3.29日,有删改)
材料四:
具体来看,“汉语热”出现冷热不均的现象。数据显示,近年来,欧美各国高中生学习中文的比例其他外语比起来并不高,中文仍是小语种的一种存在。此外,从学习汉语的阶层来看。多集中在中上阶层,外国普通老百姓对中国仍然缺乏直接接触,对中文的应用也相对较少。“汉语热”其实质是一项跨文化交流活动,这一过程将不可避免的遭遇到文化差异的挑战,“汉语国际传播”要有意识地做到“入乡随俗”,尽量在不失汉语独立品格的前提下做到与差异文化完美结合。其实,“汉语热”也并非新现象,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和北京举办奥运会等重大事件节点前后,国外都一度出现过学习汉语的热潮,随着中国的发展,汉语学习的规模有了显著提升,但地位仍不高,国际官方场合使用汉语的比例仍不高。
(《中新网》2017.12.30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美很多国家的出身于精英家族中的孩子从小学习中文的流行趋势,是会中文的华人保姆在海外受欢迎的原因。
B.美洲地区虽然汉语教学机构数量全球占比比欧洲低,但汉语学习人数却比欧洲多,占到了其人口总数的6.6%。
C.“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和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会给国外懂汉语的人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发展前景。
D.作为一项跨文化交流活动,汉语国际传播过程中肯定会遭遇到文化差异的挑战,所以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做到“入乡随俗”。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材料一多处运用数据,侧重报道世界各国学习汉语的状况,体现出新闻语言的客观准确,有利于受众把握新闻的发展趋势。
B.相对而言,材料二既引用权威人士的话,又采用权威机构的图表数据,专业性最强,而其他三则材料只是概述,略逊一筹。
C.材料四夹叙夹议,没有把报道与评论分开,将客观事实与个人观点混杂在一起,会让读者无法客观了解“汉语热”的现状。
D.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的汉语教学成为第二外语事实,反映出汉语教学在许多国家的外语教学中的排位有了提高。
E. “汉语热”不仅体现出外国对汉语的关注,也体现出其对蓬勃发展的中国的关注,还折射出中国的大国担当和日益加强的对外交流合作的影响力。
【小题3】综合四则材料,简要概括目前海外汉语学习的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她只能活7小时
市新闻编辑台上电话机的指示灯闪烁着微弱的白光,时间是下午3点40分。
本市新闻主编接了电话,他听到这些内容:“我的小女儿在路德医院。医生说她只能活7小时,除非得到新药青霉素。这是她唯一的希望。医生已经使用了磺胺以及其他每一种药。我必须找到某人有足够能力的人帮她。你能帮我吗?”
打电话的人通报了他的身份,他叫劳伦斯·马隆,职员,家住杰克逊海茨,第34大道第83号。濒临死亡的小孩是他的女儿,叫帕特丽夏,两岁,现就诊于路德医院,在曼哈顿,第144街和康文特大道交会处。
找到青霉素并非易事。因为这个被医学界誉为“创造奇迹”的奇药是如此的稀少,以致几乎不能找到它。即使是军方,也只能得到他们所需的一小部分。
然而,这位父亲恳求帮助两分钟之后,本市新闻编辑台决定开始投入这项援助工作。这是一场残酷的斗争。“只能活7小时,除非……”
电话打到路德医院,证实了那个小孩几乎不能活了,她患的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病,即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一种血液中毒。磺胺制剂已用过了,输了两次血,都无济于事。有人提出青霉素是唯一的希望。
通过电话向华盛顿的美国公共卫生局局长托马斯·帕伦请示,并详细调查了纽约的药品公司后得知,施贵宝公司生产青霉素。
打给帕伦博士的电话被A.N.理查兹博士听到了,他在华盛顿负责科学发展局的研究工作。“新泽西州新布伦瑞克的施贵宝实验室能提供青霉素。”查理兹博士说,“我将打电报,请他们立即定量发放。”
与此同时,人们获悉斯特·基弗博士这位波士顿外科医生和战时生产委员会委员有权直接命令发放民用珍贵药物。他是由路德医院的外科医师丹特·柯利蒂大夫通过电话取得联系的。
“你将得到青霉素。”基弗大夫向柯利蒂大夫许诺。那是下午4点钟。医生们对在红头文件的作用下找到青霉素的并被予以发放的速度感到惊异。
现在,计划正在实施之中,由两个州的警察护送青霉素这个仁慈的东西从新布伦瑞克运到这个奄奄一息的女孩的床头。下午6点30分,柯利蒂大夫在霍兰隧道的入口处碰到了一群焦急的记者。当那辆仁慈之车停在施贵宝实验室前面时。时间是下午7点30分。
3个卫兵等在那里。其中一个走向汽车:“是柯利蒂大夫吗?给你青霉素。”
柯利蒂大夫接过那硬纸匣,由冰裹着的青霉素放在里面。“现在,”他说,“我们有了一个战斗的机会。”
最后一段路程是从霍兰隧道到路德医院,只用了8分钟,这是创纪录的速度,行驶在西区高速公路时,车速器始终指向65英里/小时。汽车就要停在医院门口之前,柯利蒂大夫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
“也许是。”一个记者说,“但是从现在起,大夫,靠你了。”
此后,记者们踮着脚尖走进四楼那个失去知觉的孩子房间。她费力地呼吸着,但在蓬松的丝一般的棕发下面的小脸上,并没有痛苦的表情。“她是个可爱的病孩子。”一个护士低声说。
帕特丽夏·马隆的父母哭了。
“谢天谢地。”凯瑟琳·马隆低语着,“至少,我的小丫头又有了一次机会。”
(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
【注】这篇报道发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3年8月,获1944年普利策新闻奖。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了时间,这既突出了新闻事件的连贯性,又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强调了救援效率之高,现场感强。
B.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画横线部分运用“仁慈”“奄奄一息”“焦急”等词语,具有浓烈的感情,使报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明显的倾向性。
C.一个濒临死亡的小女孩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与帮助,说明就在二战时人们还是充满爱心与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
D.“这是一场残酷的斗争”意思是本市新闻编辑台决定开始投入的这项援助工作得跟军方交涉,才有可能拿到青霉素,这在当时很难做。
【小题2】说说标题“她只能活7小时”妙处。
【小题3】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