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有网友发帖,直指西安图书馆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阅览室上演“空城计”,培训班“抢地盘”,三年没有任命馆长,甚至利用场地进行收费培训等。

全国的市级图书馆中遭遇类似尴尬的,并非西安图书馆一家。当下社会变革日新月异,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数字阅读、网络阅读方兴未艾,图书馆的传统职能逐渐失去吸引力,“立身之本”受到猛烈冲击;与此同时,部分图书馆或多或少存在人浮于事、功能单一、馆藏陈旧、效率低下等问题,可谓充满内忧外患。

面临着困境,许多市级图书馆开始寻求突围之道。许多图书馆开始不仅在提高藏书质量、提供信息共享方面做出努力,而且在社区教育和文化塑造方面的介入也日益紧密。

(摘编自2010年11月4日“人民网”《网络调查图书馆生存状况:陷入转型之困》)

材料二:

(资料于“人民网”)

材料三:

社区图书馆覆盖率达90%,部分却“根本无法坐下来看书”。

记者来到成都市岳府社区,一位工作人员打开了图书馆:不足10平方米,贴墙放着两排书,多半是历史、养生类等。空间逼仄,环境脏乱,根本无法坐下来看书。“图书室主要针对社区成年人,但很少有人来借书。”

浙江省图书馆副馆长刘晓清认为:长久以来,社区图书馆缺乏主动宣传的意识;政府的鼓励与扶持未能形成长期的制度保障,一些社区图书馆也因此无力自我更新和完善;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影响了社区图书馆的正常运行,让其流于“阅览室”的浅层职能;图书馆的服务意识有待加强,居民的阅读意识也需要提升;社区图书馆的业务还相对单一,很多社区图书馆还仅仅停留在书籍借还这一项业务上。

社区图书馆是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末端神经,如果仅靠自给自足,显然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需求。从2003年起,在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的推动下,一张囊括市图书馆、区县图书馆、社区图书馆的“大网”逐步建立。通过杭州图书馆的“一证通”体系,只需登陆杭州图书馆的系统,就可以借到这个城市任何一个纳入体系的图书馆的书。点击“预约”,需要的书籍就会在3天内到达距离读者最近的社区图书馆。

(摘编自《社区图书馆 可别成摆设》,原载2013年7月25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几年前,李岩为追求理想,在北京海淀区创办了自己的私人社区图书馆--“第二书房”。今年7月,第二书房被评为北京市“十大阅读示范社区”。

“能支撑多久?是否可以长期做下去?”李岩一直在问自己。他的头等大事就是寻找复制模式,“只有连锁,才能活下去。”“第二书房”目前的运营方式是会员制,888元/半年。“如今已有100多位会员,这是目前书房唯一的收入。”很明显在房租达到5万元/月的橡树湾社区,会费收入不足以支付房租。除了房租,还有购书经费和员工工资在等待着李岩解决。

对于私人图书馆遭遇的系列难题,中国图书馆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柯平教授认为,从政府层面,应该对私人图书馆实行宏观管理、政策支持,发放文化经营许可证并实行减免税收的政策。

(摘编自《私人图书馆 成长多烦恼》,原载2013年12月16日《工人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社会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数字阅读、网络阅读发展势头迅猛,这些都从根本上对图书馆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B.材料二中,“不去图书馆的主要原因”是图书馆馆藏质量不理想,表明质量问题已成为人们去图书馆的最大阻碍。
C.社区图书馆覆盖率虽高,但部分存在的藏书数量少、品种单一、空间小、环境差等问题,使人们无法坐下来看书。
D.通过杭州图书馆的“一证通”体系,可以借到杭州市图书馆、县区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和私人图书馆的各种书籍。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市级和社区图书馆之所以会失去对读者的吸引力,原因不仅有内在的不足和缺陷,还有当下各种社会因素的冲击。
B.市级图书馆存在人浮于事、功能单一、馆藏陈旧、效率低下等问题,是导致这些图书馆面临各种困难的根本原因。
C.很多人认为图书馆离家太远而不愿意前往,因此如果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的覆盖率,就可能使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
D.私立图书馆可以作为公立图书馆的有益补充,但其存在的资金不足等问题,使它们经营困难,很难长期维持下去。
【小题3】市级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如何互补才能突破困境?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11 11:17: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汉通西域到唐代,西北陆上贸易一直占据对外贸易的主导地位。就国家政策而言,陆上贸易主要作为控驭戎狄之术,政治目的远大于经济追求。这是因为汉唐时期,大部分中原王朝建都于长安洛阳之间,其威胁主要来自北方草原。因而,鼓励蕃商来华贸易主要目的并非微不足道的关市之征和宫廷所需珍宝,而是显示王朝的强大富足,吸引各国臣服。直到唐代,海洋贸易还处于对外贸易的次要地位,更没有财政意义。

宋朝鼓励海洋贸易,设立市舶司,实行抽解和博买,一开始就以追求经济利益为重,获取市舶收入。宋高宗就反复强调“国家之利莫盛于市舶”,乃“富国裕民之本”。元朝继承了宋朝追求经济利益的态度,大力发展海洋贸易,把市舶收入作为国家财政收入,认为市舶与赋税、盐法、商税等一样,乃“军国之所资”。由此可见,宋元两朝已完全不同于汉唐对外贸易目的,第一次以经济眼光和趋利态度看待海洋贸易。

秦汉时期,在人们的认识中,广袤的海洋更多是作为构成“天下”组成部分的虚渺空间。这种情况直到唐代也无根本改变。宋元时期,朝廷鼓励本国民众出海贸易,民众的海洋意识有了根本改变。从《诸蕃志》《岛夷志略》这两记载海商的书中看到,民间海商关注的已是航路、物产、市场、风土、货物等与商业贸易直接相关海外诸国信息。可见,民间已十分熟悉海外市场,海洋不再是神仙世界,而是充满商机、聚财生利的现实世界和生存空间。这种海洋意识催生了沿海民众向海谋生的潮流。

随着海洋意识的新变化,中国海洋活动全面领先于亚洲沿海各国,开始显现海洋大国的地位。宋元海商数量巨大,商品结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具有绝对优势,在亚洲海洋贸易中具有发动机的作用。宋代沿海民众出海贸易之风盛行,贩海之商“江、淮、闽、浙处处有之”。有学者推测南宋东南沿海常年有近10万人涉足外贸,南宋民间海船总数保守估计应有七八万艘。宋代鼓励商人出海与穆斯林商人在东南亚、印度洋沿海带动的早期伊斯兰化两股潮流相互激荡,开创了亚洲海洋贸易的新格局。

宋元南海贸易体系的商品结构,是以中国瓷器和丝绸为主的手工业品与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地区的香药、珠宝为主的资源性商品相交换,因技术水平和自然环境的差异而构成了供需稳定、利润丰厚的互补性市场关系。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也有明显优势。《梦粱录》记载,海商船舶大者五千料,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元代海船与宋朝相去不远,二千料船载重约120吨,五千料约300吨。而当时东南亚商船只是载重4吨至40吨不等的帆船。宋元还把指南针运用于航海,并不断完善。

宋元两朝激发出的沿海百姓贸易求利的海洋意识及中国在海洋贸易中的优势,使中国对外贸易真正进入海洋贸易时代,并成为亚洲海域的南海贸易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海洋大国。当然,这也与当时国家经济重心南移的大背景密切相关。

   (摘编自黄纯艳《宋元海洋意识的新变与海洋贸易时代的确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唐时期中国鼓励蕃商来华贸易,只是为了显示王朝的强大富足,吸引各国臣服。
B.海洋贸易在宋代已占据对外贸易的主导,并以追求经济效益,获取市舶收入为目的。
C.民众自发所产生的海洋能够聚财胜利的意识,加速了沿海民众出海贸易之风的盛行。
D.宋元海洋贸易中我国海商数量巨大,商品结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也具有绝对优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通过路上贸易和海洋贸易地位的比较,论证了国家政策与对外贸易的关系。
B.文章从对外贸易政策趋向、海洋意识转变两个方面论述了海洋贸易地位确立的过程。
C.文章通过对宋元时我国海洋活动实力的阐述,证明了我国在亚洲经济贸易中的地位。
D.围绕海洋贸易地位的确立,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确立的条件、原因和产生的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唐西北陆上贸易,只有遏制草原游牧势力的政治意义,并无经济追求的财政意义。
B.宋元两朝以趋利态度大力发展海洋贸易,说明市舶收入在国家财政中占有一定比重。
C.由互补性市场关系可以看出,海外诸国对中国出口瓷器和丝绸等受工业品的依赖性。
D.如果宋元时期国家经济重心没有南移,中国对外贸易重心可能不会由陆上转向海上。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早在1884年,病毒发现之前,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就发明了狂犬疫苗。

狂犬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弹状病毒属。外形呈弹状,核衣壳呈螺旋对称,表面具有包膜,内有单链RNA,是引起狂犬病的病原体。

狂犬病毒具有两种主要抗原:一是病毒外膜上的糖蛋白抗原,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病毒具有神经毒性,并使体内产生中和抗体及血凝抑制抗体,中和抗体具有保护作用;另一种为内层的核蛋白抗原,可使体内产生补体结合抗体和沉淀素,无保护作用。

患者和患病动物体内所传染到的病毒,称为自然病毒或街毒,其特点是毒力强,但经过多次变异后成为固定毒,毒力降低,可以制做疫苗。

狂犬病毒不耐热,在50℃时一小时,100℃2分钟,即可灭活;对酸、碱、新洁尔灭、福尔马林等消毒药物敏感;70%酒精0.01%碘液和1%—2%的肥皂水亦能使病毒灭活。

狂犬病毒进入人体,沿周围传入神经而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因此头、颈部、上肢等处咬伤和创口面积大而深者发病机会多,狂犬病毒主要存在于患病动物的延脑、大脑皮层、小脑和脊髓中。唾液腺和唾液中也常含有大量病毒,人被患狂犬病的动物咬伤、抓伤或经粘膜感染均可引起狂犬病,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以通过呼吸道气溶胶传染。

感染者发病时呈高度兴奋状态,并伴有发热、头痛、恐怖不安、惊风怕声、肢体发麻、吞咽困难等症状,一旦喝水即引起严重痉挛,出现恐水现象,故又称恐水症,3—5日后,病人转入麻痹,昏迷状态,最后呼吸循环衰竭而死。

野生动物有可能长期隐匿该病毒,因此该病在全世界的野生动物中广泛流行,狐、狼、蝙蝠和其它野生食肉兽,则是自然界中传播本病的储毒宿主和自然疫源,在人口较为稠密的城镇,本病则主要于带病毒的犬、猫,成为人和家畜发生狂犬病的主要传染。

由于狂犬病毒产生的危害较为严重,因此应当做好防范工作,对犬、猫等宠物应严加管理,定期进行疫苗注射,人被狂犬咬伤,应立即清洗伤口,可用20%肥皂水、去垢剂、含胺化合物或清水充分洗涤,清洗后,尽快注射狂犬病毒免疫血清。

【小题1】下列对狂犬病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狐、獾、狼、蝙蝠和其它野生食肉动物,是自然界中传播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
B. 在人口较为稠密的城镇,狂犬病则于与人生活在一起的被当作宠物的犬、猫。
C. 在传染源的唾液腺和唾液中常含有大量病毒,人被患狂犬病的动物咬伤、抓伤或经粘膜感染均可引起狂犬病。
D. 在特定条件下,比如特别封闭的环境中,也可以通过呼吸道气溶胶传染。
【小题2】下列叙述与原文符合的一项是
A.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先发明了狂犬疫苗,而后在1884年有了狂犬病毒的出现,人才感染了这种病毒。
B. 狂犬病毒具有两种抗原:一种是病毒外膜上的糖蛋白抗原,另一种的为内层的核蛋白抗原,能使病毒具有神经毒性。
C. 感染者发病时呈高度兴奋状态,并伴有发热、头痛、恐怖不安、怕风怕水、肢体发麻、吞咽困难等症状,一旦喝水就停不住,越喝越渴,故又名“恐水症”。
D. 人被狂犬咬伤,应立即清洗伤口,可用20%肥皂水、去垢剂、含胺化合物或清水充分洗涤。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在很早以前就通过变异使狂犬病毒成为固定毒,制作成疫苗,因此不必对狂犬病有过多的防范。
B. 由于狂犬病毒进入人体后沿周围传入神经而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头、颈部、上肢等处咬伤和创口面积大而深者发病的机会较多,因此其他的创口只要做简单的消毒处理即可。
C. 野生动物长期隐匿该病毒,该病在全世界的野生动物中广泛流行,所以人离野生动物越远越好,最好不要接触它们。
D. 人畜直接感染狂犬病毒3—5日后,会转入麻痹、昏迷状态,最后呼吸循环衰竭而死,因此狂犬病是致死率极高的传染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七岔犄角的公鹿

(鄂温克族(注))乌热尔图

①“你,你别打啦!”我两眼盯着他,一串泪珠滚出眼窝。

②“喊啥,小崽子?你像只猫,整天待在帐篷里,靠我养活!”他吼着,举起熊掌似的大手,又朝我打来。

③“我去打猎,给我枪——我爸爸留给我的猎枪。”

④他愣了一下,那双醉红的眼睛像打量陌生人似的瞅着我。我不哭了,再也不想哭了,挺着胸脯站在他面前,我感到一下子长大了。我爸爸早死了,妈妈为了过活跟了他,没过几年,妈妈也病死了,我就只好和他在一起熬日子。我从未叫过这位继父一声“爸爸”,只在心里喊他的名字:特吉——部落里的人都这样叫他。

⑤“给,小崽子。明天,你上山,见啥打啥。你有这个胆子吗?”

⑥几乎和我一般高的猎枪,差点把我撞个跟头。我紧紧攥住枪筒,毫不示弱地说:“我不怕,你能打,我也能打。”

⑦“先别吹。打猎可不像往嘴里灌酒那么容易。”说完,他又抓起酒瓶,咕嘟咕嘟地喝起来。

⑧这天早晨,我起得比往常都早。我脚上穿的软靴是妈妈留给我的,子弹袋和猎刀是爸爸用过的。我要靠这些,再加上我自己的勇敢,成为一个猎手,一个让全部落人都服气的猎手。

⑨我慢慢地攀上山顶。这是一个漂亮的山峰,它的背上长满松树和桦树,前胸盖着白雪,侧面是片凹下去的向阳坡。这里准有野兽。等了大半天,果然没叫我失望,桦树林里有什么的影子在晃动。我咬紧牙,瞄准黑影,端平猎枪。枪响了,野兽晃了晃,踉跄着奔出树林。是一头健壮的公鹿,它头上顶着光闪闪的犄角,犄角分成了七个支岔,很有气势。鹿一眼瞥见我,扭头叫了一声。顿时,又从树林里跑出五只受惊的野鹿,有母鹿,有小鹿。公鹿一瘸一拐地跟在最后,不时扭头戒备而憎恶地瞅着我。看得出来,它在保卫鹿群。转眼间,它们爬过山岗,消失在密林里。这时,太阳已经溜到山尖,树林变得黑森森的,我想今天是撵不上它了。

⑩晚上,坐在火堆旁,我心里也有一个不安的火苗在上下乱蹿。“今天,我打了个鹿。是七岔犄角的公鹿,可大啦!它流的血真多,要不是天晚了,我真……”我对特吉说。他不喝酒的时候,脸上没有凶相,但总是阴沉沉的。

⑪“嘿,傻小子。流点血,这能算你打了鹿?打鹿的人,剥了鹿皮,先把鹿腰子拿回来,让大家尝尝……鹿可不像你,碰一下就哭。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懂吗?”

 

⑫我好像被灌了一脖子雪,心里又气又恼:“明天,我会拿鹿腰子让你尝的。”

⑬第二天,天刚亮,我就赶到昨天打猎的山坡,沿着伤鹿留在雪地上的蹄印追着。不知什么时候,雪地上多了一行奇怪的蹄印。突然,从左侧山脚的桦树林里传来咔嚓咔嚓的响声,六只野鹿在那里惊慌奔逃。我认出那头被我打伤的公鹿,它瘸了一条腿,跑在鹿群后面。一只狼在后面拼命地追赶,并且越追越近。公鹿扭头瞅瞅,撇开鹿群,一瘸一拐地直奔山坡跑来,它跑上山顶,到石崖前放慢脚步,一步一步蹬着石崖。看起来它很费力,忍着痛。

⑭快点,狼追上来啦!我被这头危难中的受伤的鹿吸引了,忘记了自己狩猎的使命。

⑮猛冲过去的狼一口咬住鹿的后腿,几乎就在同时,鹿猛地一蹬,狼怪叫一声,滚了下来。我看见鹿的后腿被连皮带肉撕下一块。啊,真有一手。为了弄死这家伙,甘心让它咬去一块肉。可惜那一蹄没踢在狼的脑壳上。

⑯狼在地上打了个滚,弓着腰,咧着嘴,发疯似的朝石崖冲去。鹿低下头,把粗壮、尖利的犄角贴在脚下的石头上,沉着地等待着。

⑰啊,这只狼真坏。它借助跑的冲力腾空朝鹿扑去。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

⑱就在狼对准鹿脖子下口的一刹那,鹿猛地扬起低垂的犄角,狼像被叉子叉中似的,从鹿的头顶上像块石头被甩过石崖,跌进山谷。

⑲鹿胜利了。它骄傲地扬起头,把漂亮的犄角竖在空中。“呦——”七岔犄角的公鹿站在崖顶呼唤同伴,山谷里传来鹿群的回音。

⑳我躲在它的下风,着迷地瞅着它。它那一岔一岔支立着的犄角,显得那么刚硬;它那细长的脖子挺立着,象征着不屈;四条直立的腿,似乎聚集了全身的力量。我想起特吉的话:“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

公鹿疲倦地走过我的眼前,还是那么骄傲。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它似乎觉察出什么,停下步来。我觉得自己的心被撞击了一下,我想起了自己。我不是看热闹的孩子,而是一个猎手。我的眼睛转向鹿腿上的伤口:一处是我的猎枪打的,看来没伤到骨头,但也穿了窟窿;另一处是狼咬的,血淋淋的。在这个时候要想补它一枪真是太容易了,我下意识地摸了摸枪栓,看着它一瘸一拐的身影……

(节选自乌热尔图《七岔犄角的公鹿》,有删改)

(注)鄂温克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和黑龙江讷河等地,传统上多从事农牧业和狩猎业。
本文以“我”与特吉的冲突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川剧恋(节选)
落花时节,我望着名画《父亲》沉思……
这幅画的作者自白奋斗目标:让世界知道,中国除了黄河、长江,还有大巴山。
我的抱负较小,没有全球意识。半生积累,十年奉献,只是想让国内的青年——奢望了,再降个调子——只想让川内的部分青年明白:除了电影、电视、流行歌、迪斯科之外,还有值得一看的川剧。说起来是菲薄的愿望,做起来是登天的难题。发射火箭上天空,吸引青年看川剧,两者哪样更难?实践结果,似乎是后者。
秦琼卖不掉黄骠马,顽童奚落,怨得谁来?怨十年浩劫导致了民族文化的断裂,怨小字辈狂妄无知,不识祖国瑰宝,家乡明珠……
怨艾无济于事,青年无动于衷。他们离了川剧,文娱选择甚多,活得优哉游哉。而川剧失去青年一代,势必活不了多久,别无选择。那么,我呢,可有自家的选择余地?我一百次打算改行,一百零一次恋恋不舍——川剧:孕我的胞胎,养我的摇篮。川剧:哺我的乳汁,育我的课堂。
她与我形影相随长达半个世纪,结下了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她对我的陶冶,我受她的影响,写出来,将是一部沉甸甸的书。
当年她像海绵一样,吸峨嵋的秀色,取剑门的雄姿,借青城一缕幽,偷巫峡三分险。她敢于盗走神女峰的云雨,才形成与神女媲美的艺术高峰。她的绝妙,她的丰富,她的天然蜀籁,地道川味,早已化入我的潜意识。就连我“荒诞”的思维方式,和笔下这点幽默,也来自她的遗传基因。
川剧:大堰河,我的保姆!川剧:在人间,我的大学!从大堰河走来的诗人艾青,从人间大学毕业的文豪高尔基:你们最能理解我的回眸乡思。
我像儿时扮演过的孽龙,回首处——二十四个望娘滩!但我没有奔流到海,而是像一部台湾影片中的小孩,跑向无人问津的古庙,缠绕于被人遗忘的母亲膝下,唱一支纯情儿歌……那电影插曲风靡了红男绿女,我眷恋川剧的呼声,却少有青年应和。
我不得不向川剧母亲进言:您的更年期到了,创造力减退,排他性增多,很难吸收新鲜血液。妈妈:原谅我直言尖锐,原谅我孝而不顺。
我背靠传统,面向未来;身后是川剧,眼前是青年。面向着瞧不起祖宗的愣头青!背靠着看不惯后代的倔老太!我把最难伺候的老少两极揽过来一起伺候。
我力图调节两者的隔膜,增添几分理解,缩短几寸代沟,搭一座对话的小桥。
我一戏一招,时而向祖宗作揖,时而向青年飞吻;一招侧重于此,一招侧重于彼;探测两岸的接受频率,寻视双方的微妙契合点。
惨淡经营的小桥,是一弯残虹,还是一道怪圈?甲说我是川剧的吴下阿蒙;乙说我是当代的弄潮戏妖;丙说我一窍不通一塌胡涂一团漆黑一无可取;丁说……谁识寸草心?我将拙集《苦吟成戏》题赠远方朋友:育我者巴山蜀水,知我者浦江秋雨。
黄浦江,余秋雨,年轻的教授:是您识破我的佯狂,拂去妖气,揭开鬼脸,还我“稳妥的改革者”的本质。您以犀利的眼光,严密的逻辑,层层推理,滔滔雄辩,指出“魏明伦的意义”是在戏曲危机时刻开拓了一片传统精神通向现代化观念的“中介天地”。这片天地虽然中不溜儿,总算争取了一部分“不观之众”。
小伙子大姑娘破例接近川剧舞台,坐下来问一问青红皂白,看一看生旦净末丑,听一听昆高胡弹灯。逐渐被吸引,被打动,禁不住为演员技艺喝彩,替人物命运担忧。观后纷纷来信,畅谈感受,索要剧本,并且打听我的下一招。更有难忘的奇迹,曲终人不散,青年蜂拥台前,形成啦啦队,连续呼唤幕后人出场“亮相”,渴望瞧一瞧川剧作者是何模样!莫等闲轻视这声声呼唤。
请宏观审视,这是空谷足音,是川剧界的共荣,是咱们这个古老剧种有可能适应青年观众的一声信号!信号的余音,溶进我的恋歌……
信号告诉人们,当代青年具有可塑性,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铁板。那么,川剧呢?您能否以自身的变革去适应下一个历史阶段的文艺风云际会?您能否在强手如林的生存竞争中保持一席之地呢?
川剧:如果您强化铁板性格,请去凭吊比铁板更僵硬的恐龙化石、悬棺古迹、夜郎遗址……
妈妈:如果您要恢复青春,请继承发扬您的优秀传统——海绵精神!
(摘自《魏明伦短文选》)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说与“发射火箭上天空”相比,“吸引青年看川剧”似乎更难,从社会背景看,十年浩劫的确使巴蜀青年无法感受到川剧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
B.文章围绕川剧之恋,聚焦戏剧人生,深沉地抒发了作者对川剧的炽热情感,是对心爱的川剧“依恋不舍”的真诚表白。
C.在写到自己的“抱负”与“奢望”时,作者用“半生积累,十年奉献”这个整句,形象地表达了“川剧恋”的真挚情感。
D.全文流露出作者对川剧受到冲击的深深隐忧,更有他对川剧的用心呵护,却缺少了对川剧发展的热切期待。
【小题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以罗中立的名画《父亲》开篇,在赞颂画家远大目标时寄寓了他对川剧的依恋之情和要让川剧走向世界的强烈愿望。
B.文中借用“秦琼卖马”的典故,抒写对川剧正处于困窘境地的真切感受,又通过引用“吴下阿蒙”的成语,抒写人们不理解作者对川剧的“依恋”而有所嘲讽的深沉感慨。
C.作品行文思路十分清晰,如写到人们对川剧对作者种种误解和非议时,就及时引出黄浦江畔的余秋雨,为后文写作者难以找到川剧观众作有力铺垫。
D.“信号的余音,溶进我的恋歌”,以新颖的通感、生动的比喻,表达了作者执著于川剧创作、依恋川剧艺术的深挚情愫。
E. 本文语言具有鲜明特色:一是聚集“川剧恋”抒情时,语言传递的情感深沉真挚;二是围绕“川剧恋”叙写时,语言则表现为严谨中透出幽默、深情里凸显智慧。
【小题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本文以“川剧恋”命题的多重内涵。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苦  梅
马卫
⑴苦梅又叫乌梅,个小,肉少,汁酸。如果不是没有吃的,孩子们是不会去吃苦梅的。一个姑娘却偏偏取了这么个名儿,不过也难怪,山区农村生活苦嘛。苦梅一出生,就和饥饿结伴,要
不是后来包产到户,苦梅一家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⑵苦梅二十岁的时候,成了新媳妇儿,“新媳妇儿,憨憨人儿,不说话儿,给糖走人儿。” 儿歌嘛,小孩子嘴甜,诳糖吃。到了夜深人静,客人们离开,苦梅才发现,进新房的怎么不是先前相亲的那位男人呢?
⑶男人一脸的木讷,呆呆地站着,半天才嗫嚅出来,以前相亲的,是他表哥;自已丑,所以找表哥代替。事已至此,多说无益,何况,男人家拿了钱,给家里砌了砖房,让哥娶上了嫂子。拿妈的话说就是——长得帅,能吃么?
⑷男人没有啥手艺,除了干地里的活,干不了其它。可是粮食价格低,除去农药、化肥、种子,赚不到啥钱。就这样过了七八年,孩子也读小学了,家里仍然一贫如洗。苦梅对老公说,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一辈子也致不了富。
⑸男人却安于现状,不缺吃不缺穿,还要求啥呢?可是经不住苦梅天天纠缠,最后男人让步了,苦梅和她的表姐进城,一个去给人帮厨,一个当超市营业员。
⑹苦梅在超市,极认真。别人忙里偷闲玩手机,她没有。别人喜欢小喇叭广播,讲奇闻怪事,苦梅不知道。苦梅就像个机器人,陀螺似地转,特别热心给人介绍商品,帮老人购物。
⑺苦梅的勤奋和本分,换来了一个领班的岗位。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当上了领班,工资竟然是营业员的倍数,而且轻松多了。所以,苦梅工作更加认真。
⑻苦梅出事,是在一个周末。那天,她在商场巡视,检查工作,发现有一位叫巧芋的营业员偷吃话梅。如果偷吃几个,谁也不会发现,商品有一定的损耗率。但是规定是死的,营业员绝不能吃和拿商场的商品。一旦发现,轻则扣工资,补损失;重则开除,或送派出所。
⑼苦梅没有当场揭露巧芋,女人家谁不爱面子呢?把巧芋叫到办公室,给她倒上水,才说了自己看到的事。没想到,巧芋一百二十个不承认。她说:捉奸捉双,拿贼拿赃。你既然看到了我偷吃话梅,为啥不当场拿住?现在,你是污蔑我!我和你没完。
⑽苦梅没想到好心没有好报,气得粗气红脸:这次就算了,如果我再拿住了你,你走人!
⑾苦梅只能这样说了。她知道,这些营业员,差不多全是乡下来的,拿着低薪,还要养家糊口,难呢。只要巧芋改了,这事就算了。
⑿苦梅和表姐合住的出租屋,表姐回来一般要一点左右。那晚,苦梅值晚班,回家时快十一点了,还在夜摊上吃了碗米粉。就在苦梅开门的时候,突然蹿出一位蒙面男人,把她踹倒在地,给她几拳,几脚,嘴上说:臭婆娘,懂事点,不要管得太宽。这次放过你,要是你再多嘴,把你脸划了!苦梅虽然来自农村,有一把力气,可是相对于男人,那是蚍蜉撼树。
⒀蒙面人走了,半天苦梅才起来,回到屋内,见腿上身上的瘀痕,忍不住哭了起来。不用想,这事肯定是巧芋干的,听说,她一人在城里,常和些不三不四的男人鬼混。所以,巧芋特别好打扮,身上也不差钱,上班极不认真。
⒁表姐回来的时候,见苦梅这副样子,问了半天,苦梅才嘟囔出来。苦梅并不怕巧芋,是怕巧芋勾搭上的野男人。为了安全,苦梅辞职了,经理挽留她,她坚决回家。孩子见她回来,高兴地溜到她怀里,就不离开。老公见她回来,嘿嘿直乐。
⒂伤不重,养了一周,就复了原。苦梅是个闲不住的人,经过三年的打工生活,她明白一个道理:要得富,开店铺。苦梅开了村里第一家超市,当然不能和城里的比,不过两间屋大,主卖副食和生活必用品。不用请人,自己和老公亲自干。货自己去进,晚上做台帐。乡里人虽然计较价钱,但绝不会偷东西。一个月下来,挣的比她在城里打工还多一倍。
⒃苦梅家渐渐富了,有了彩电,有了冰箱,还给老公买了摩托,进货也方便。至于田和地,只种谷子、蔬菜,剩的种树。
⒄她家没有种其它树,只种苦梅。人们不太理解,苦梅也不解释。乡下人都知道,苦梅味酸、涩、平,敛肺、润肠、生津、解酒,良药呢。村里人常来讨用,苦梅一概白送,尤其那些爱喝醉酒的男人们,他们嘴上还要占便宜:苦梅,吃你呢!
⒅苦梅的脸上,全是笑。嘴上说:吃我?酸死人!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苦梅是一味良药,苦梅把它送给需要的人,给人帮助,也可以招徕更多客户。
B.苦梅家只种苦梅树,是因为这树能给苦梅心理上带来一种亲近感。
C.本文使用第三人称展开文章的叙述,故事娓娓道来,对情节的描述客观真实,好像读者就是故事发生发展的见证人,更易引起共鸣。
D.文章结尾,苦梅说“吃我?酸死人!”使用夸张的手法,意在强调自己种的乌梅未到成熟季节,果实的酸度比较高,又酸又涩,非常难吃。
【小题2】作为领班的苦梅,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具体情节进行分析。
【小题3】小说题目是“苦梅”,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它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