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你是否想过,有一天,人类因为意外伤害而遭到损伤的身体能够长出新的组织?你是否渴望,自己的肌体能够永葆青春?其实,再生和长寿并不是不可实现的梦想,因为自然界已经将这些超凡的能力赋予了一个独特的物种——涡虫。
涡虫是一种令科学家惊奇的动物,这种广泛生活在水质洁净的池塘和溪流中的生物具有近于无限的再生能力:即便将一条不到两厘米的涡虫切成200多块,切下的每一块都能再生出任何缺失的组织,最终长成一条完整的涡虫。
不仅如此,涡虫的再生过程也非常迅速,它能在一周内重新长出切割掉的肌肉、皮肤、肠道、生殖系统,甚至整个大脑。而在未受到损伤的情况下,它能一直保持自己身体健康而不会衰老或者死亡。两个世纪前,科学家们就发现了涡虫这种强大的再生能力,但对它的研究直到最近才得以进行。
物种间最基本的生物学过程都是高度相似的,因此,在实验室里,模式生物通常代替人类接受疾病机理、药物筛选等系列实验和研究。正是得益于对不同生物的研究,人类才能在生物和医学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例如,孟德尔用豌豆杂交实验揭示了遗传学的基本规律;摩尔根利用果蝇创立了基因理论;而小鼠模型则被广泛地运用在重现和解析人类疾病上。而如今,科学家们则迫切地希望通过分析涡虫修复衰老的或者受损的组织和细胞的能力,来帮助研究人类再生和长寿的奥秘。
“涡虫再生的秘密在于它体内存在一群丰富的干细胞,它们能够通过不断的自我复制,产生与自己类似的细胞,并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变成其他任何类型的细胞。”多年从事涡虫研究的荆清研究员解释说。
其实,对于干细胞我们并不陌生,因为人体内大部分器官或组织中都有它们的身影。正是因为这些细胞,人体内衰老或损伤的细胞才得以每天更新和替换。例如,血液和皮肤系统的干细胞每天要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的子代细胞,来维持肌体的需要。既然人体各个组织里也同样存在干细胞,为什么不能像涡虫一样具备再生能力和永葆青春呢?
研究表明,涡虫干细胞在损伤后早期的行为与人类等高等生物惊人相似。但与能够再生出几乎所有器官和组织的涡虫不同的是,人类只有少数器官具有非常有限的修复能力,并且这种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削弱。因此,了解损伤的细胞、组织及器官在正常情况下如何起始并调节再生,为研究人员寻找治疗意外伤害导致的身体缺陷或者老年性疾病的方法提供了新的希望。而个头小、繁殖快、易大规模繁殖培养的涡虫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用于研究再生和长寿在正常情况下如何实现的生物模型。更为重要的是,涡虫的基因有80%和人类的同源,理解这些基因如何协作调控涡虫再生,或许将有利于我们寻找人体器官再生、延缓衰老过程的方法。可以说,研究涡虫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操作人类身体内源存在的干细胞来修复受伤或者衰老的组织,进而促进人类的健康,这样可能比外部注射干细胞要更安全、更有效。
目前,拥有数万条涡虫的研究体系已经在健康科学研究所建成,在对近千个涡虫基因的研究中,已经发现近50个基因参与了再生过程。通过自主设计的基因芯片和细胞标记追踪等手段,健康科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正在进一步尝试去发现调节再生能力的关键基因和分子,并尝试操纵高等生物中类似的基因来研究其是否同样具有决定再生的能力。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运用两个疑问句,写出了人类身体损伤后再生与生命长寿的希望,引出了说明对象——涡虫,统领全文。
B.涡虫可以作为研究人类肌体组织修复和长寿的实验对象。
C.涡虫干细胞在损伤后的行为与人类等高等生物惊人相似。
D.涡虫繁殖快,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涡虫的基因有80%和人类的同源。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涡虫是生活在水质洁净的池塘和溪流中的生物,具有近于无限的再生能力,即使任意切下涡虫的一块,它都能长成一条完整的涡虫。
B.涡虫不仅具有近于无限的再生能力,而且再生过程非常迅速,一周内即可生长出被切割的组织,这一特点刚被科学家发现。
C.人类在生物和医学领域取得的新突破,正是得益于人类对不同生物的研究,于是科学家们想通过分析涡虫修复衰老和损伤的组织的能力来研究人类细胞再生和长寿的奥秘。
D.涡虫干细胞与人类等高等生物的惊人相似,与能够再生出几乎所有器官和组织的涡虫一样,人类的大多数器官也具有这种修复再生能力。
E. 文章采用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引用等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地说明了涡虫的神奇再生能力和人类研究的现状。
【小题3】你认为涡虫再生能力的发现与研究对人类有哪些意义?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16 12:48: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书法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历代书法家对《兰亭集序》不断阐释的历史。《兰亭集序》被认为是中国书法界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尽管与之相随的是,《兰亭集序》的真伪之辨从来没有停止过。
最早提出质疑的是宋代学者,而较有说服力的是清末曾经当过慈禧太后秘书的李文田。他工书善画,学问渊博,是岭南“碑派书法”创始人。他爱好金石收藏,精于鉴别。他通过多年考辨,认为《兰亭集序》不是王羲之的作品。
1965年夏,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在《文物》杂志上,发表了《从王谢墓志出土论〈兰亭集序〉的真伪》一文。他基本上重复了李文田的两个论点,认为从年前南京出土的王谢墓志(晋代)来看,《兰亭集序》失去了晋人惯用的带有隶书笔意的笔法,因此断定它不是晋代遗留下来的作品。其次,从文章的内容来看,作者是在王羲之所作《临河序》的基础上加工而写成的。因为,文章前半部描写欢快之情,写得很流畅,后半部突然悲痛起来,这与晋人达观以及王羲之本人性格大相径庭,故值得怀疑。据此,郭沫若推断《兰亭集 序》乃是一赝品,并非王羲之的作品。
郭文发表后,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了《〈兰亭集序〉的真伪驳议》一文,提出了与郭文针锋相对的观点。该文认为,唐初各大书法家如欧阳询、虞世南等都在学王帖,而唐太宗也酷爱王之书法,我们没有理由否定唐初书法家的鉴别能力。其次,若以东晋书法当接近于隶书,而《兰亭集序》却是行书,因此就怀疑《兰亭集序》非晋人之作,这是方法论的错误。王字本身有发展过程,它脱胎于旧时代而又高于旧时代,向行书方面发展,故王羲之被称之为“书圣”,其理由即在此也。再者,从美学的观点上看,《兰亭集序》书法、文思之潇洒、飘逸,与东晋士族的风貌也相吻合。因此,《兰 亭集序》为晋代王羲之手笔。
值得欣慰的是,“兰亭论辩”沉寂多年之后,新出土的文物为考证传世《兰亭集序》真伪提供了新线索。1998 年 6 月,在南京市东郊发现一处罕见的六朝古墓葬群,其中二号墓室前部出土了两方极为珍贵的砖质墓志,在全国引起轰动。该墓为东晋名臣高崧及其夫人谢氏的合葬墓。高崧卒于公元 366 年,夫人谢氏卒于公元 355 年,而王羲之卒于公元361年。可以说,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这两块墓志上写有“晋侍人、建昌伯、广陵人高崧”等字,虽仍有由隶入楷的痕迹,但已与现代意义上的楷书十分相近。高崧墓志作为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楷书实证资料,在中国书法史上意义重大。在南京周边,还有三十块左右墓碑,东晋墓碑出土地点也不只是南京,还有丹阳、马鞍山。这些考古发现表明:从书体上来看,六朝的书体在转型之中,即由隶到楷的重要演化阶段,多种书体并存是合情合理的。东晋时期不仅只存在隶书,而且行楷或隶楷兼有。这就纠正了过去“晋代不可能出现楷书、草书”的说法。这些考古发现完全推翻了李文田、郭沫若的基本论点,也为《兰亭集 序》的真伪之争画上了一个句号。
(摘选自刘孟达《〈兰亭集序〉真伪之谜》,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兰亭集序》是中国书法界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中国书法的历史就是一部历代书法家对它不断阐释的历史。
B.郭沫若基本重复了李文田的观点,认为《兰亭集序》是赝品,并非王羲之的作品,也没有提供新的考证线索。
C.南京高崧墓志是我国最早的楷书实证资料,墓志上的字体是由隶入楷的转变时期的字体,且已与现代意义上的楷书十分相近,对研究我国书法发展史很有价值。
D.南京东晋高崧墓志等的出土,为《兰亭集序》的真伪之争提供了重要佐证,证明了郭沫若的基本观点是错误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提到质疑《兰亭集序》真实性的有宋代学者和清代的李文田,既为引出郭沫若的观点作铺垫,也印证了关于《兰亭集序》的真伪之辨从来没有停止过的观点。
B.为了证明《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作品,本文先破后立,先摆出李文田、郭沫若两位重量级人物的观点,从反面来突出默默无闻的高二适的观点,论证雄辩有力。
C.高二适的文章是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的:一是没有理由否定唐初书法家的鉴别能力;二是怀疑《兰亭集序》非晋人之作是方法论的错误;三是从美学的观点分析。
D.文章最后一段以许多考古发现的文物为依据,完全推翻了李文田、郭沫若等人认为《兰亭集序》不是王羲之作品的观点,论据确凿,论证充分,显得真实可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清代的李文田是岭南“碑派书法”创始人。他工书善画,学问渊博,并且爱好金石收藏,精于鉴别。因此他认为《兰亭集序》不是王羲之的作品的说法是可信的。
B.唐初各大书法家如欧阳询、虞世南等都在学王帖,而唐太宗也酷爱王之书法,这些足以证明《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手笔。
C.郭沫若认为《兰亭集序》失去了晋人惯用的带有隶书笔意的笔法,因此断定它不是晋代遗留的作品,如果南京高崧墓志等没有被发现,他这种说法还是有道理的。
D.高崧墓志的发现在书法史上意义重大,它证明了六朝的书体处在转型之中,六朝多种书体并存是合情合理的,东晋时期不仅只存在隶书,而且行楷或隶楷兼有。

同类题2

二、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晒出一片秋实
洪忠佩
篁岭村的日子滑入秋天,家家户户的晒楼便展现出一幅幅晒秋图,明艳、质朴,既有齐白石画中的笔墨意趣,又有印象派画家笔下的新鲜生动。鳞瓦、屋檐,恰到好处地成了画框,布局简单,却在交叉中有变化,搭配得近乎完美。走进篁岭村的一刹那,我的双眼立即被这样的画境吸引住了,甚至忘了看村口花圃的颜色,以及木坊上“渔樵耕读”的雕饰。
其实,篁岭的出身平凡,只是婺源石耳山上的一个典型山村,一百多户人家,挤挤挨挨地蛰居在山腰上。在久远的年月里,满山翠竹青松,水口林立着红豆杉、香榧、香樟、枫香,“其地多竹,大者径尺”,历史上,此地的竹海也相当壮观。篁岭山陡路窄,很难看到一块宽敞的平地,村庄依山而建,房屋错落有致,大多是两层的结构:墙脚山石砌起,一层大门口朝着路,二层开后门架天桥临着山,屋顶鳞瓦,墙体斑驳,大体是黑白色调,也有黄泥红砖裸露的砖墙。而五桂堂、怡心楼、书院、客馆,无不精雕细刻,称得上是村庄有名的“大屋”。山村周围,茂林修竹,屋宇之间,鸡犬相闻,依然透着原始村落的生活气息。
秋日的篁岭,天蓝得纯净,树绿得清亮,环境、空气都可以养眼洗肺。村庄一家一户楼堂前的晒栏,几乎都是用16根或者18根杉木从楼堂前抵墙而出,面朝天空,平整,伸展,放上竹编的晒簟晒盘就成了无遮无拦的晒场,当地人称之为晒楼。篁岭人家晒作物没什么讲究,山里种的、地里长的,什么赶上就晒什么,辣椒、紫苏、稻谷、黄豆、皇菊(菊花)、柿子……一年又一年,循环往复,他们恨不得把整个山野田地的收成都晒起来。而晒楼上色彩最为浓烈的,当属辣椒和稻谷——粉墙黛瓦,配上那一盘盘红色的辣椒、金色的稻谷,正是一幅明艳而恬淡的画卷。如果说,鳞瓦与马头墙展现的是篁岭徽派建筑的“密”,那么天井与晒楼无疑是村落民居的“透”。在篁岭,农家的收成是不必问的,一看晒楼就知道。秋日里,我在天街边走近一位坐在长凳上切辣椒的老妪,她看上去有60多岁,头系方格子的阳袱(头巾)。她把两个或者三个辣椒并拢按在刀板上,一刀接着一刀,刀法娴熟,切下的辣椒一圈一圈的,散在刀板上,水滋滋的,鲜润得很。等装辣椒的竹篮够上一晒盘了,就搬到晒楼上去晒。于是,空气中飘浮着一股辣辣的气味。色泽诱人的辣椒经不住晒,阳光一照就蔫了,原本满当当的晒盘晒簟里便留出了许多空隙。篁岭女人的美是呈现在日常劳作中的,她们永远是晒楼的主角。趁着好天气晒作物,虽然忙前忙后,她们的言谈举止中却有闲适自得的一面。她们觉得生活很简单,日子就是春播、夏种、秋收、冬藏,一年四季有饭吃有事做就够了。往往,她们关注更多的是一家人餐桌上的鲜香。
从一家两家,到一百多户人家纷纷把晒盘晒簟里的辣椒晒出来,那是何其壮观的场景!穿过高低不平的巷子,平视或者俯视,我从不同的角度欣赏篁岭的晒秋图,感受篁岭人家对农耕文明最原生态的表达。
在篁岭村水口至木坊的青石板路边,有一组二十四节气的石雕。是的,一茬一茬,田地作物在生长轮回,还有什么比生命更奥妙呢?二十四节气石雕的对面,是篁岭人家的开山之作——一层层叠起的梯田,每年秋天,这里都蓄势一场稻浪。在稻子收割的日子里,篁岭人家的晒楼更加丰盈明艳。
晒秋,一个多么形象的词。面对篁岭人家晒出的一片秋实,我看到了村人农耕生活的质朴,以及这片土地的殷实。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徽派建筑的“密”和村落居民的“透”都渗入到篁岭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他们忙于秋收,却也满足于这样简单自适的生活。
B.文章倒数第二段提到一组二十四节气的石雕和层层叠起的梯田,意在说明篁岭人晒秋习俗的因袭沿革。
C.“我在天街边走近一位坐在长凳上切辣椒的老妪”的描写,说明“我”对篁岭人的晒秋习俗充满好奇,要一窥究竟。
D.文章融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为一体,语言典雅不失厚重,有较深的文化意蕴,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篁岭晒秋图的赞美之情。
【小题2】文章第二段详细描述篁岭山村的情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晒秋”的多重含义,请结合全文加以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有门户石

吴昌勇

汉江由陕入鄂前,在陕南白河环环绕绕,被两岸青山搀着挽着。白河之所以得此名,是因为有条白石河,碎银一样的白火石铺满河床和河岸,太阳底下泛着银光。和白石河齐名的,是县里当做景区打造的红石河。红石河铺满赭红色的卵石,大小不一,密密麻麻,远看河水浸着石头激起层层细浪,近看俨然石头抬着河流一路欢歌。

红石河附近的村庄,百姓房前屋后尽是从河里捡回来的石头,柴垛一样码着,各家各户门前修着花坛,花坛四壁镶嵌着核桃大小,或拳头大小的石头,看上去亲切自然。稍大一点的石头放在屋门口,当做凳子坐。到了夏季,在屋外乘凉,坐着石凳摇着蒲叶扇,神仙一样快活自在。

在红石河中下游有个石梯村,一道名曰“阳坡梁子”的大山成为陕鄂分界线,山这边是陕南白河,山那边是湖北郧县。相对于其他村组,这是一个好不容易有个平坦处的小山村。镇上干部想,既然村子是湖北的老乡到了陕南的第一脚,就当做门脸一样建设,村子里的屋舍整整齐齐地建在路旁,徽派民居的建筑格调,门前有花坛,屋后是红石河,各家各户房连房,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很安静,也很悠然。

房子建好后,镇上想着得有点文化气息,让村子既有面子,也有里子。动脑一想,首先想到的是红石河,以及红石河里一窝一窝的石头,于是就将重好几吨的大石头从河岸上搬进村子。很快,这个只有百十户人家的石梯村,卧着的,躺着的,站着的,蹲着的,尽是各色各样的石头。和花花草草在一起,石头就有了文化,也就成了一道自然景观。老百姓都说,真真地没有想到,这些普普通通的石头也能为村子壮门面。

日子一久,镇上又生出新主意,能不能借助石头把文化往家里送,让河里的石头学会说话,让每家每户都有一块像样子的门户石,把核心价值观镌刻在石头上,让百姓出门进屋一眼就能看到石头上的字。镇上干部心存忐忑地进村开会征求意见,没想到老百姓满口答应,都说有了门户石,我们就真的成了高门大户的庄稼人,就真的有门户了。

群众会前脚结束,村里的百姓后脚就到红石河里选了称心如意的石头扛回来。石头上刻啥字,百姓说了算。各家各户晚上回家坐在一起好生商量,细细揣摩,像给初生的娃娃起名字一样挖空心思,然后归拢定夺。第二天师傅到家,要了字样,按照各家意思一锤一凿隶书刻字。石质坚硬,落锤下凿火星四溅。

半个月之后,村子里家家户户有了刻上字的门户石,有刻上厚道的,有刻上平安的,有刻上和谐美满的,也有刻上勤劳致富、诚实守信的……嵌进石身的字体遒劲有力,后经红漆统一上色,喜庆且规整。百姓每天早起洒扫庭院,非要用湿抹布擦去石身上的灰尘,他们笑着说,门户石就是门脸,不洗把脸咋能成。镇上干部走村入户提醒百姓,要按照门户石上刻的字兴家立业,睦邻和谐,教育子女,不能冷落石头上的字。

村里有个姓寇的中年妇女,门户石上刻着“富宅”二字,想来想去拿不定发家致富的门道,就到镇上讨主意。镇上干部到她家一看,房屋宽敞通透,灶台收拾得干净利落,就问她炒菜做饭的手艺如何。她呵呵一笑,家常饭菜倒是拿得出手。邻居搭话,她的几个菜弄得有滋有味,逢年过节,我们都尝过,一点儿也不比城里馆子里炒的菜差。镇上干部遂建议她开办农家乐,日后村子来游客观光赏景,起码能有口热饭菜嘛。

“行不行?”寇姓主妇是个急性子。

“保准行!”镇上干部打了包票。

“得起个响亮点的名字?”女主人笑吟吟地望着干部。

“‘女人不是月亮’咋样?你的事业像日头一样才美气哩。”

女主人再笑,“是不是月亮,得先试试哟。”

寇姓妇女在村里第一个开起了农家乐,如今生意红火,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她逢人便说,多亏了这面门户石,多亏了镇上干部的好点子。

这之后,门户石就成了百姓心里的一面镜子,百姓时时处处端己正身,走正道,干正事,生怕怠慢门户石,怠慢好日子。见到或高或矮,或胖或瘦,或粗或细的门户石,心里安稳,也暖和。门户石不再是一块石头,是家里的长者,像早前村里教书的先生,一直站在那里,一声不吭,但所有的语言都写在脸上。门户石提起村里的精气神,也让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有了乡村表达。红石河里的石头也一下子成了宝贝,外地游客到白河,都要到村里走走看看,看刻字的石头如何种子一般播撒在人心。

临别时,都到河里捡一块石头带着。村里人说,红石河里的石头是最好的礼物。游客笑道,我们带走的不是石头,是一位会讲故事的朋友。

(摘编自2018年5月23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第一段的景物描写,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红石河的特点,为全文奠定了欢快明朗的感情基调。
B.第二段交代红石的用途,体现了村民对红石的喜爱,为下文他们接受镇干部的建议,用刻有核心价值观的石头做门户石做铺垫。
C.“笑吟吟”和“再笑”是神态描写,文中描写寇姓主妇的两次笑,体现了她对镇上干部建议他开办农家乐的信任和感激之情。
D.文章风格明快,语言朴实,虽无跌宕起伏的情节,却让读者感受干部和村民火热的情怀,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蓬勃发展。
【小题2】如何理解“游客笑道,我们带走的不是石头,是一位会讲故事的朋友”?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小题3】文章以“家有门户石”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进行赏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宣泄情绪的作用,但为什么说悲剧缓和情绪净化心灵的力量最大呢?这是因为悲剧所描述的事件是非常规性的、非预料性的或最具生存威胁性的,在这些事件中令人体验到痛苦、压抑、恐惧等强烈的情绪骚动。而这种情绪一旦得到表达,就会给人如释重负的畅快感。

净化作用的理论基础和导向主要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其一系列核心概念,如象征、转移、投射等,都来自精神分析理论。20世纪初,弗洛伊德以意象(image),尤其是心象(mental imagery)和梦中的映象进行精神分析。艺术治疗由此得到借鉴,因为通过直觉式的心象来引发来访者进行思考和自我分析,往往可以牵引出其潜意识中的不被察觉到的思想内容,并将那些被压抑的情绪和欲望得到充分的释放,把过去的一些存在错误认知的经验加以澄清。在将意念化为具体形象的过程中,传递出个人目前的需求与情绪,经过分享与讨论,使其人格变得统合。可以说,艺术治疗关心的是个人的内在经验而非最后的产品。

与“净化”密切相关的心理学的概念就是“情绪”。“情绪”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的。例如,当人面临灾难时,迫近的危险引发他逃避的本能冲动,而他内心经验着恐惧的情绪,这种情绪是他逃避灾难的本能冲动的标志。故麦克杜戈教授《心理学概论》中讲:“情绪是本能冲动起作用的标志。”一切情绪都伴随着一定的肌肉和器官的变动,如四肢的活动、呼吸、血液循环和腺分泌的改变。这类变动通常被称作情绪的“表现”。这种“表现”使得潜在的能量得到了释放,因而使得情绪得以缓和。因此,情绪的缓和不过是情绪的表现。情绪并不总能得到表现,本能冲动有时被相反的冲动抑制,或者被社会力量压抑。本能冲动被压抑后,其潜在能量就会郁积起来,以致对心灵造成一种痛苦的压力,在较严重的情况下,压抑有可能引起各种精神病症。但是压抑力量一旦被解除,郁积的能量就可以畅快地排出,在各种肌肉活动中得到宣泄,其结果是由于紧张状态的缓和而体验到一种快感。

在现实中,这种求生冲动的目的往往为不可把握的条件所压抑而得不到满足,或者一个欲望刚得到满足,新的欲望便接踵而来,使生命处在新的不满之中,因此生命力不断受阻,这成了痛苦的源泉。因而,可以说悲剧在对这种生命力受阻的暴露中,使生命力的发挥改变了方向,从朝向固定的满足欲望的目标的努力,变成沉思这一努力的失败和发泄受挫的痛苦。因而被阻止的力得以变相地释放或宣泄,这时主体在外在方面看起来似乎无能为力,但在精神上却达到了一种超越、解脱。

美国加州大学莫雷尔教授研究悲剧性质和功能理论后,认为悲剧这种文学样式同精神病医师用于临床的治疗手段基本相似。悲剧宣泄的实质在于预演人生的残酷现实,通过欣赏悲剧,人的心理细胞才能从倦怠中走出来,而生命循环本能只不过是一种虚妄的安全感。为了求得生存,为了适应更加复杂的生活情境,就必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悲剧恰恰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这个作用。

【小题1】下列对悲剧净化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悲剧净化借助悲剧这种非常规性的、非预料性的或最具生存威胁性的文学样式,解除人的恐惧、紧张等心理。这种疗法关心的是个人的内在经验而非最后的产品。
B. 悲剧净化就是通过直觉式的心象来引发来访者进行思考和自我分析,牵引出其潜意识中的思想内容,经过澄清、分享与讨论,所以其人格变得统合。
C. 悲剧净化使被不可把握的条件阻止的力得以变相地释放或宣泄,这时主体在外在方面无能为力,但在精神上却达到了一种超越、解脱。
D. 悲剧净化作用的理论基础和导向主要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净化理论使用的一系列核心概念,如象征、转移、投射等,都来自精神分析理论。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悲剧能在缓和情绪净化心灵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是因为悲剧能缓解人体验到的痛苦、压抑、恐惧等强烈的情绪骚动,给人如释重负的畅快感。
B. 人的本能冲动被自己的或社会的力量压抑后,其潜在能量就会郁积起来,以致对心灵造成一种痛苦的压力,时间久了,压抑有可能引起各种精神病症。
C. 情绪一般伴随着一定的肌肉和器官的变动,如四肢的活动、呼吸、血液循环和腺分泌的改变,都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种成分组成。
D. 悲剧在对生命力受阻的暴露中,使生命力的发挥改变了方向,朝向固定的满足欲望的目标努力。因而,莫雷尔教授认为悲剧这种文学样式同精神病医师用于临床的治疗手段基本相似。
【小题3】根据文意,你认为把悲剧作为心理治疗的手段时,可能存在哪些问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不少意想不到的难题。以中华传统武术为例,得益于20世纪60年代功夫片的热播,“中国功夫”一度成为中国文化的世界符号。然而就在近些年,“太极拳师”在现代搏击术下仓促落败,“气功大师”隔空打人演技浮夸……中华传统武术频频陷入争议,甚至让公众产生了“中国功夫是花拳绣腿”的疑惑。
相似的困境,在其他不少传统文化样式中也时有出现。“民俗变少了”“年味变淡了”……随着时代文明的更迭、生活方式的革新,传统文化受到来自自身与外界双向的生存压力。一直以来被奉为优秀传统文化精粹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模范,亟须新的表达方式和发展模式,更近距离地贴近当今观众,捕捉新的目光。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蔡元培推崇中国文化的中和性,认定中庸之道是儒家精神的精髓,这是他自由主义哲学的传统。他对处理中西文化关系提出过一些具有建设性意义的观点:他认为,“一民族之文化,能常有所贡献于世界者,必具有两条件:第一,以固有之文化为基础;第二,能吸收他民族之文化以为滋养料”;吸收外来文化是文化消化之预备;选择外来文化,最要紧的是择善,择善的标准并无中外之别;融合中西文化的目的,既不是为了‘欧化’,也非保存 ‘国粹’;中西文化接触是为了达到相互理解,消除冲突。蔡元培的这些意见值得我们嚼味,他是以包容、开放、超越的心态来处理现实的中西文化关系,具有某种折中的倾向,实际上也是谋求对中西文化的均衡处理。从他的意见中,我们可以看到,处理好中西文化关系,主要是解决传承和输入之间的关系,这是文化创造的基础,也是文化复兴的关键。
〈摘编自《求是理论网》〉
材料三:

材料四:
故宫形象的转变,也发生在短短几年间。如今,故宫卖萌、搞笑的网络形象,很大程度是由“故宫淘宝”建立起来的。故宫文创产品的成功营销几乎都出自“故宫淘宝”之手:帝后画像被“玩”成表情包,每个创意产品都配上“脑洞大开”的文案。
“故宫淘宝”微信公众号的推送始于2013年9月,早期的文章中规中矩,诸如“清宫御膳房” “清代体育”这样的标题索然无味,点击量自然不甚理想。
直到2014年8月1日,一篇名为“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的文章出现,也成为“故 宫淘宝”公众号第一篇阅读量10万+的爆款文章,此后,“故宫淘宝”公众号就像一匹脱缰野马:2014年12月5日,为配合故宫淘宝“美人屏风月历”以及故宫出品的“胤禛美人图”APP,“雍正十二美人”正式出道;2015年3月5日,在《朕有个好爸爸》一文后,康熙帝也成了 “网红”。
有人说,故宫在“萌萌哒”大行其道的时候,找到了接地气的互联网“虚拟形象”。但这个在网络世界赢得一片喝彩的“虚拟形象”,也伴随着一些质疑的声音:这种戏谑的语言方式是否会有失历史的严肃性?其实,在这一点上,“故宫淘宝”比众多新媒体要有底气得多,因为其背后是故宫专业的学者团队。他们的成文步骒是:研究者写出符合史实的文章,再由一支年轻团队“转译”成符合年轻人阅读习惯的轻松诙谐的语言。
(摘编自《北京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遭遇的现代尴尬,表明它的表达方式和发展模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相对滞后。
B.蔡元培认为,要保存国粹,既要以本国固有文化为基础,又而要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
C.对于中国人过圣诞节,多数受访者的态度是开放包容的,而不是盲目地对其进行抵制。
D.文章《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出现后,“故宫淘宝”公众号走红,获得了广泛关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太极不敌现代搏击,气功浮夸作秀,“中国功夫”这一曾经享誉世界的文化符号,如今却陷入了争议。
B.蔡元培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观点,与他对中国文化的中和性、儒家精神的中庸之道的推崇是分不开的。
C.为了发扬国粹、让京剧实现国际化,近三成的受访者认为京剧绝不能墨守陈规,应进行 全面彻底的变革。
D.“故宫淘宝”的成功,说明要在当代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大众性和趣味性是首要因素。
E. 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虽然更接地气,但是其戏谑的语言方式让历史文化面临丧失严肃性的风险。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你对复兴我国传统文化有哪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