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校园欺凌是一种长时间持续、对个人施以心理恐吓、身体和言语侵害的恶意攻击。欺凌让受害者感到痛苦、羞耻、尴尬、恐惧、忧郁,校园欺凌带来的伤害往往不可逆转。
欺凌有三大显著特征:重复发生性、伤害性和力量的不均衡性。
校园欺凌的加害方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群体。通常来讲,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受到肢体欺凌,女生受言语欺凌或性骚扰的比例较大。大多数情况下,因为受害者与加害者之间有权力、体型、体能等方面的不对等因素,受害者无力进行有效反抗。
通常有三类学生容易被欺负:言行失当者、弱势族群、异类学生。这些学生大多人际关系不佳,潜在欺凌者会基于情绪(看不顺眼)及工具(钱及地位)目的而展开攻击。受凌者因力量失衡而无力反抗,或害怕被报复不敢告诉他人。这越发会让欺凌者得寸进尺、不断重复。
(选自南方网《校园欺凌事件层出不穷,该怎么做才能保护学生?》)
材料二:
对于欺凌这一社会问题,加拿大一些学生家长和专家有不同看法和主张。有人认为孩子面对肢体欺凌时要打回去,而“停止欺凌”机构的专家则认为,这样可能会导致暴力升级,有时会造成伤害程度加深。有人认为经历被欺凌可以磨炼孩子的性格,而专家指出欺凌会使孩子失去对他人的信任,损害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影响孩子健康的心理发展。有人也悲观地认为欺凌不可避免,孩子们总会这样做。
专家指出,如果学生、家长、教师和社区一起努力,就可以消除欺凌。欺凌行为可能是模仿家长、电子游戏、电视或电影中看到的行为。根据反欺凌网站Bullying Canada.ca的调查,93%的视频游戏对暴力行为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对孩子会是一个不良的暗示。
(选自新华网《加拿大校园欺凌面面观》)
材料三:

注: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遭受校园暴力情况

注:不同胖瘦的学生遭受校园暴力情况
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以外,学校管理与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也对校园暴力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数据分析显示农村学校在各种类型的校园暴力发生率上都要高过城市的学校。
(选自《光明日报》的《有多少校园欺凌不该发生》)
材料四:
精神医学专家、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对记者表示,不同的孩子被欺负后可能有不同的心理反应。有的孩子会生气、闷闷不乐。有的孩子可能会对施暴者产生怨恨,出现明显的报复心理,而且可能长期存在这种报复心理。还有少部分人遇事总是忍着,但是他心里并没有释然,长时间的压抑会导致其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遭受同学欺负导致的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一定要及早去治疗。心理医生会帮他做心理分析、心理辅导,让他去做心理调整,从而找到突破口,让他跳出这个心理阴影。只要接受专业的心理辅导或者药物治疗,还是能够治愈的。”杨甫德说。
(选自《工人日报》的《帮助孩子对校园欺凌说“不”》)
【小题1】下列对校园欺凌这一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校园欺凌中作为加害方的个体或者群体往往会对受害者进行言语、身体、心理等方面的侵害。
B.言行失当者、弱势族群、异类学生往往更易于受到持续性的、伤害性的和力量不均衡性的攻击。
C.权力的差别、体型的差别、体能的差别、成绩的差别都可能成为校园欺凌现象的重要因素。
D.在遭受校园欺凌后,只要有专业的心理老师和正确的药物参与进来,心理疾病一定能治愈。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三中都提到了校园欺凌这一社会现象的诱发因素,在诱发因素的分析上,它们是有交叉点的,其他材料则没能提及这一点。
B.材料二和材料四中都说到了校园欺凌这一社会现象对受害者造成的伤害。除此之外,两则材料还提及了面对校园欺凌的共同做法。
C.从材料三来看,成绩差的学生在各种欺凌中占的比率是最大的,体型偏胖的学生在各种欺凌中占有的比率也是最大的。
D.材料一对校园欺凌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定义,并指出了它的三个显著的特征,同时也提到了受害者的三个易欺人群和他们的心理感受。
E. 在遭受校园欺凌后,不同的受害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不同的家长和专家可能也会有自己不尽相同的看法和主张。
【小题3】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发生校园欺凌这种现象时,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6 03:18: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打 虎

吴新华

自从王香到野三坡的拒马河卧冰求鲤后,孝心感动天地,救了年迈重病的母亲,得了孝子的声名。但野三坡仍是穷山恶水的野三坡,时不时还遭受外来侵略者的烧杀抢掠。老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屋漏偏遇连日雨,不少凶残的动物也经常光顾野三坡,其中最凶猛、残忍的动物当属东北虎。大家的日子苦不堪言。

野山寨主沈界线贴出惊人告示,谁能将东北虎打死,愿将爱女沈婵娟嫁给他。打虎这个消息像春风一样,在野三坡的山脉间来回飘荡。沈婵娟是沈界线的唯一爱女,能文能武,长得美若天仙,野三坡的男人做梦都想娶上寨主的千金。可是说到上山打老虎,男人鼓起的那个劲,马上如气球一样瘪了下去。

王香要去野山寨报名,亲戚朋友极力劝说。有人说:“你也是野三坡有头有脸的人物,如果出现后果,只会背好色之徒的恶名。”王香说:“我的生死名誉是小,能给野三坡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是我的梦想。”

王香进野山寨大门,直接报了名。沈界线请他在堂厅喝茶,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在山寨用过午餐,王香背着行嚢出发了。

王香沿着崎岖的山路前行,到达山腰,小路难进,王香攀着树枝而上,来到一处茅草地,进入一片树林中,见草地上有明显的虎足印。他在林中转了一圈,未见异常,然后在林子中间的一块青石板上躺下歇息。突然,林上的鸟儿“哗哗哗”地起飞,王香翻身下来卧倒在地,闭目倾听,一种悉悉索索的声音由远至近……

王香翻身一滚,躲在一棵大树背后,见一只黄白斑点的老虎大摇大摆走来。老虎身躯较大,肚皮瘪瘦,可能好几天没有吃过东西了,眼睛射出刺人的光芒。王香心里一寒,若打不过它,可就成老虎美美的一餐了。

老虎嗅到人肉味,正向王香的方向过来。王香从树后跳出来,一脚向老虎踢去,老虎慌忙闪过,然后腾空猛扑过来。王香猛地一蹲躲过袭击,然后拿出三支箭,“嗦嗦嗦”向老虎上中下三路射去。老虎如同武林高人一般,左躲右闪,一一化解。

没有射中老虎,却激怒了老虎。老虎张牙舞爪地上蹦下跳起来,猛地腾空扑向王香。王香知道不妙,往左边一跃,抓住树杆,“噌噌噌”地蹿上树梢。老虎用身体撞击树杆,树木不是很粗,摇晃不停,有几次差点把王香震落下来。

王香说:“老虎,你想吃肉,我给你。”突然,王香从腰间掏出斧子,向自己的手臂砍去,手臂霍地掉落下来。老虎摇着尾巴过去,嗅了嗅手臂,晃着脑袋又来撞树木。王香捋了捋臂膀,疑惑地望着老虎。那条砍去的手臂是用猪肉做成,肉里面夹着迷药,老虎怎么不吃啊?

老虎不断地撞击着那棵树。王香在树上摇摇晃晃,好几次差点丟下来。半柱香一过,树木的摇晃幅度更大,如同荡秋千。在摇摆中,王香把握机会,跳向一棵大树,他抓住的树枝突然折断,整个身体坠落。老虎腾空扑过来。王香起身从腰间抽出一张网,向老虎撒去,老虎被罩入网中,拼命挣扎。王香一拉绳子,封住了网口,然后,抡起大斧向老虎砍去,老虎在地上翻滚躲闪。王香再砍去时,突然一个声音响起:“不要砍啊。”王香向四周看了一遍,没人出现。王香扬起的斧头,正砍下去时,一个声音从老虎嘴里发出来:“你不能杀我。”

王香上前一脚踩住老虎问:“你是什么妖怪?”

“我不是妖怪,我是野山寨主沈界线。”

王香抓住老虎的头,用力一拉,一个脑袋露出来,确实是寨主沈界线。

沈界线从网里滚出来,脱下身上的虎皮,整了整外衣,向王香拱拱手说:“王香英雄,老夫自愧不如啊。”

王香扔下斧头,又好笑又好气地问:“你们父女搞什么名堂?”

沈界线说:“女儿提议打虎招亲,我一直不赞成。可是女儿脾气倔,拗不过她。我就经常假装成老虎上山,吓退一些胆小的报名者。对真正上山打虎的英雄却暗中保护。”

王香哈哈大笑,说:“世间竟有如此宠爱女儿的父亲。”

沈界线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王香茫然地望着他。

沈界线说:“打老虎只是一个借口,我女儿的心愿是找到一位赶走侵略者的民族英雄。”王香油然起敬,觉得全身充满活力,脚下生风,飞一样向野山寨奔去……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野三坡的男人梦想娶寨主之女,却畏惧上山打虎,这一情节突出了野三坡老虎的凶猛、残忍,也与后文王香义无反顾上山打虎形成反差。
B.王香打虎的场面描写精彩传神,通过踢脚、射箭、上树、砍臂、撒网、抡斧等动作,写出了打虎的紧张激烈、惊心动魄,使读者如临其境。
C.小说语言浅近,多用短句和口语;同时俗中见雅,富有诗意和古韵。如沈界线与王香的对话,就兼具方言的生动性和书面语的典雅风格。
D.小说借用了民间故事“二十四孝”中孝子王祥的形象,以及古典小说中的打虎故事,合理想象,大胆虚构,赋予故事以历史感和传奇色彩。
【小题2】沈婵娟是故事中的重要人物,但并未出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揭示打虎招亲的真实意图和王香奔向野山寨结尾,这样安排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打米糖

三 石

费干部跟老槐说:“老槐,过年给我打两锅米糖吧。”

老槐莫名其妙地盯着费干部看,切了一声说:“满大街都有得卖,谁还自己打?”

费干部说:“老槐,你还不知道啊,手工打的,那是甜而不腻、脆而不坚,比起店里机器生产的,口感好了去了,更何况是你老槐打的米糖。”

费干部这么一说,老槐的脸就笑成了一堆褶子。

乡下的年总是来得更早些,过了腊八,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年货,杀猪、打大米果、做扣肉滑肉,好不热闹。自然,还得打米糖。老槐就是打米糖的,早些年十里八村的,米糖打得很有些名气,一直到年边,那是没得一天的歇息。东家打了西家打,倒也能够多少赚些过年的用度。当然,这说的都是以前。如今,厂里什么都能生产,店里什么都有的卖,就说米糖,县里有好几家食品加工厂都加工米糖,这产量不是手工所能比得了的,至于口感嘛,老槐不做评价,只哼哼一声。

但不管服不服气,反正老槐多年的手艺便歇了空。少了这一块儿的收入,虽然他是一人吃饱全家饿不着,但每逢过年,老槐还是有些紧巴。

答应了费干部,老槐就要做些准备了。还好,打米糖用的工具手工栏搭还在,只是布满灰尘,翻出来清洗一番,就可以用了。糯米家里没有,但隔壁邻居今年种了一些,掏些晚稻去邻居家兑换,再去弄了些麦芽、芝麻、白糖、豆末,万事俱备了。

老槐先将糯米过水淘洗,满水浸泡三四个钟,然后磨浆、上锅,用柴火蒸熟,搁麦芽发酵后滤渣,熬制成饴糖,饴糖在逐渐冷却时缓慢成形,就可以上手工栏搭拉糖。这手工栏搭,只是一根去皮的树木,一般为四五十公分粗细,底座为青石,树木镶嵌于青石凹槽,上端再嵌两根臂粗木棍,样式与咏春拳练功的木桩有几分相似。老槐将糖坯缠绕于木棍,双臂裸露,将饴糖拉直再反向缠回木棍,动作极快,倒也像极了咏春练功手法。米糖打的好坏,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如此反复,遂成白色,搁案板搓捏制成圆袋状,灌上配制好的芝麻、豆末、白糖,从一个口上以抽丝的方式做成条形,剪成一寸左右的糖段,一锅米糖大功告成。

老槐打米糖时特意放在室外空地,引来不少人驻足观赏,啧啧称奇。还有一中年男子求购。老槐说:“不卖,给朋友专门打的。”中年男子仍不死心,说:“平生就好这一口,听人介绍才专程赶来的,你卖给我便是,朋友那儿你可再打。”老槐想想也是,离过年还早,再说费干部也不见得近日会来。心中细算一下,说了个价钱。中年男子倒也爽快,掏出钱来给了老槐。老槐算了下账,除去糯米、芝麻、白糖成本,小赚几十,心里倒也畅快。

至于费干部那儿,糯米等物品还有,继续打便是,保证不耽误。

接着又是蒸米熬糖打糖,这对老槐算不得什么,虽然费些体力,老槐也不似当年那般有劲,但还是能顶得住。说来也怪,一连十数天,每天打两锅米糖,最后都卖了。老槐家地处河埠老街,常有城里人过来游玩,见老槐打米糖觉得新鲜,顺带就买个几斤,甚至还有人慕名上门订货的。白花花的银子,老槐要不挣也是情不由衷。先前准备的糯米、芝麻等早就用尽,老槐已到处采购几次。倒是费干部的米糖一直没有着落,让老槐多少有些不安。两年多来,费干部是老槐的帮扶干部,人不错,经常上门嘘寒问暖,送米送油,还帮着干些体力活计。

眼看就要过年,老槐算着日子,心想最后再打两锅给了费干部,谁买也不答应。正在蒸糯米时,费干部来了,一脸笑嘻嘻地说:“老槐,听说你最近打了几十锅米糖,生意好得很啊。”费干部没提自己米糖的事,但老槐心里有数,便有些尴尬,嘿嘿一笑说:“这最后两锅就是给你打的。”

就这会儿,一辆小车开到边上,车上下来两个人,其中一个说:“喏,就是这儿买的。”另一个便对老槐说:“师傅,给我打两锅米糖。”老槐将脑袋摇得如拨浪鼓,“不行不行,这两锅得给费干部,人家早订了。”这人仍说:“师傅,我可是从县里专门跑来买的,就卖给我吧。”可老槐仍摇头,“不行不行。”

费干部说:“老槐,你看人家大老远慕名而来,这不扫了人家的兴致吗?你就先给他吧。”

老槐说:“不行,给了他,你的米糖咋办,过两天就是年了。”

费干部微微一笑,附在老槐耳边说:“老槐,告诉你个秘密,我有糖尿病,吃不得糖,一点儿都吃不得。”

说完,费干部拍了拍老槐的肩膀,哈哈大笑而去。

老槐一时没反应过来,摸了摸后脑勺,一脸的呆愣样子……

 

(选自《小说选刊》2019年第7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展现了老槐手工制作米糖的全过程,重点描述了他用手工栏搭拉糖的娴熟技艺,彰显出传统手工艺在信息化工业生产时代重新拥有的生命力。
B.本文以“打米糖”为题,用平实晓畅的语言概述了老槐重启老手艺挣钱过年的故事。如果将标题改为“扶贫”,开宗明义地亮出“精准扶持扶贫对象”的主旨,就显得不够含蓄。
C.该篇采用欧·亨利式结尾的艺术手法,实现情节陡转,颠覆了读者的心理期待,显得意味无穷。老槐摸脑发愣,说明他并未体会到费干部帮他脱贫致富的良苦用心。
D.文章主要采用顺叙的方式来展现作者对生活细节的观察与领悟,但也有两处使用了插叙。两种叙事方式的有机结合,凸显了作者对小说叙事的熟稔与掌控能力。
【小题2】小说在刻画老槐这一人物形象时,突出了他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小题3】该文采用了哪两条明暗线来展开故事情节?请一一列出并简析双线结构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1978年的饺子

刘建超

队长把我领到绪叔家时是秋天的一个午后。

“绪叔,这是咱队的下乡青年,姓刘,轮到你家派饭了,三天,要让青年吃好,老规矩,三天里得给青年包顿饺子吃。”

绪叔四十来岁,已是满脸皱纹,头发花白。“放心吧,青年是咱的亲人,自己吃不好,也得让青年吃好。”

绪叔家有两个十来岁的孩子,绪婶腿有残疾,走路不是很方便。我在绪叔家里第一次吃饭,竟然吃到了野菜。以前总说过去如何如何艰难,吃不到粮食只好吃野菜。没想到绪叔家的野菜调拌得那么好吃,看到我吃得还好,绪婶放心了,说:“城里的孩子金贵,怕你吃不惯呢。”

我刚下到队里,队长不让我开伙,说先要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吃派饭。每家三天,还规定三天中得让青年吃顿饺子。

在绪叔家的三天里,我没吃到饺子。最后一顿饭是捞面条,浇蒜水,拌的苦苦菜。不同的是在我的面条碗底有两个荷包蛋。绪叔一家吃的是红薯面条。绪叔拍拍我的肩膀说:“青年,我欠你的。”

晚上,队里记工分,队长大声问我:“青年,是不是家家都给你包饺子吃了?谁家没有包,我扣他10工分。”

我说:“都吃了。明天我就自己开伙了,谢谢大家。”我看见绪叔把头放得低低的,烟袋锅子散着浓烟,呛得人想流眼泪。

绪叔家把着村口,吃饭时总是端着碗,蹲在门外的一只石磙子上,一边喝汤,一边和认识或不认识的人打招呼:“吃了没有?没有?那赶紧回家吃吧,都晌午头了,可该吃饭了。”

“吃了没有?吃过了?噢,吃过我就不萦记了。没吃,咱锅里有。”

没有见到谁能吃到他家一口饭。一天,我们几个青年故意待在绪叔家不走。

绪叔说:“你们也不回家招呼一声,家里人该着急了。”

“都和家里说好了,今黑儿在绪叔家喝汤。”

绪叔磕磕烟袋锅子,“今黑儿当真在叔家喝汤了?”

我们几个点点头。

“中!”绪叔起身从大缸里挖出几瓢麦子,倒进一只布袋里,说:“等着。我去磨麦,咱吃捞面条。”

绪叔出去了。我们在屋里打扑克牌。

绪叔空着两手回来了:“球,电磨那停电了,麦也磨不成。”

我说:“绪叔,咱不着急,咱等电来了再说。”

绪叔打发绪婶:“去,再去看看,我就不信后半夜还能不来电。”

“要等到后半夜啊,还不知道能不能吃到嘴里哪。”我们就嘻嘻哈哈地告辞。

绪婶在门口悄悄地往我手里塞了个鸡蛋,鸡蛋还是热乎乎的。绪婶低声说:“刘青年,你们以后别再毛捣你绪叔了,你绪叔心里难受呢。”

1978年9月,我参军入伍离开村子的前一天晚上,我正在收拾家当,绪叔叼着烟袋锅子来到屋里说:“青年,走,跟我回家。”

天黑,路也坑洼,只看到绪叔的烟袋锅子忽明忽暗,时不时映着绪叔那沧桑的脸。

屋里,绪婶正在捣蒜油灯下,两个孩子瞪着眼盯住方桌上两只对扣着的大海碗。

绪叔把上边扣着的海碗掀开,是一碗冒着热气的饺子。绪叔把海碗往我的面前推,“吃吧,青年。你婶包的,你婶说了,青年来了一年,帮咱家办了好些事。要走了,舍不得。”

我就是给培叔家带过几包凭票供应的洗衣粉,给绪叔家的孩子送过些作业本和铅笔。

绪婶把调好的蒜汁搁在我跟前,“吃吧,锅里还有啊!”

我夹起一个饺子塞进嘴里。萝卜油渣馅的,油渣搁置的时间久了,已经有股刺啦味了。

两个孩子眼巴巴地望着我。我心里酸酸的。

我把饺子分到另一只碗里,趁绪叔绪婶不注意,递给了两个孩子。

油灯下,绪叔一直闷头吸烟,不说话。

绪叔送我到门口,绪叔说:“刘青年,叔家家境不中,别笑话叔。叔欠你的。”

黑暗中,我没有让绪叔看到我眼角的泪。

第二天,队里的人都出来送我。队长还端着一碗荷包蛋。队长说:“咱队里穷,青年来了一年,有对不住的地方多担待啊。啥时候回来探家,来村里看看。”

我给大家鞠躬,谢谢大家的关照。我说:“昨晚在绪叔家吃的饺子,现在还撑得慌哪。”

人群中的绪叔蓦地抬起头,满是皱纹的脸笑得跟花儿一样。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队长要求绪叔按规矩招待“我”吃派饭,三天中还得吃顿饺子,除了是照顾“我”这个下乡青年外,还因为队长知道队里都穷,这样大家可一起分担。
B.“我”两次在吃饺子的事上说慌,一次因怕队长扣绪叔的工分,看到绪叔抽烟难受丽说谎;一次是感恩大家对“我”的关照,为让大家放心而说谎。   。
C.小说中的“我”,感动并怀念着那个让人难忘和辛酸的时代。那个时代的乡村生活条件清苦,让人无奈,却充满了人情温暖,让人铭记于心。
D.几位青年故意在绪叔家蹭饭而未得这一情节,不仅与前后的两个主要情节相呼应,而且能突显绪叔的些许“抠门”,使得人物形象更为真实。
【小题2】小说以“1978年的饺子”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以绪叔“蓦地抬起头,满是皱纹的脸笑得跟花儿一样”结尾,这样写有怎样的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4

实用类文本阅读
“局外人”鲍勃•迪伦
郝巍
鲍勃•迪伦出生于1941年5月24日,他本姓齐默尔曼,是个来自明尼苏达州希宾小镇的犹太男孩。少年时就开始接受美国乡村音乐、黑人音乐的熏陶。
从故事的开始,迪伦就打算隐藏自己的身份。他曾回忆说:“我所有的事就是写和唱,还有在纸上涂抹小画。让自己消融到看不见自己的场景中去。”很快,美国传奇男星詹姆斯•迪恩和猫王的摇滚乐成了他的“新宠”,他隐藏自己的手法多了起来。
1959年。他进入明尼苏达大学,迷上了垮掉派诗歌和民谣音乐。他想成为一个民谣歌手.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名字改成“鲍勃•迪伦”,并且给“迪伦”编了一个有模有样的南方身世――少年时他所听的很多黑人音乐大师都是来自南方。
改名之后.迪伦无意中读到民谣歌手伍迪•格里斯的自传小说。读罢,迪伦立刻把格里斯当成这辈子最重要的精神偶像,当他听说格里斯患上不治之症住院后,立刻决定去纽约看望他。也从此开始自己的音乐流浪之路。迪伦初抵纽约时,这里的民谣群落正经历第二次民谣复兴运动实用类文本阅读“局外人”鲍勃•迪伦郝巍实用类文本阅读“局外人”鲍勃•迪伦郝巍。他和民谣伙伴们展开了一场对古老歌曲版本的搜寻,写歌时,歌里容不下半点“新意”。即便这样守旧,迪伦遣词造句的天赋也绽放出来。
在上世纪60年代,当民谣承担起“抗议”之声的作用时,迪伦把诗歌的形象和韵律写进歌词。一首抗议歌曲开始承载更多的讯息和意味。1963年,他的《答案在风中飘》成了抗议之声中传唱最广的歌曲。迪伦作为一位民谣“先知”被推至大众视野,他成了一位明星。
很快,迪伦就开始追寻身份的变换。1965年的新港音乐节上,他首次换上了一把电吉他。把民谣和更为强烈的摇滚结合起来。然而,这一次,他却是被台下观众的嘘声轰下去的,因为对于欣赏纯净民谣的人来说,电吉他太大逆不道了。迪伦成了一个“叛徒”。其实,早在当《答案在风中飘》成为翻唱热门时,对迪伦自己来说,一切就开始变味了――从某种层面,流行就意味着民谣抗议之声的终结。
迪伦从来不会去追求他人的认同感。被民谣信徒爱着、恨着的他,没有放下过对摇滚乐的热情。相反,他洞察着音乐领域的变革契机:摇滚乐不痛不痒的歌词成了一种束缚。于是,他把诗歌的书写带进了摇滚乐。迪伦成为为摇滚乐注入灵魂的人,摇滚乐所能传递的讯息不再有局限。
同时,诗歌、嬉皮生活释放了他本性中的更多维度。他在迷幻剂导致的癫狂中继续写作。这个语言的天才收集和拼贴一切美国生活中的语言碎片,把他们揉成一团。他的歌词不再只是歌词,而是时空交错的舞台,那里复活了无数古老美国的形象,幻影重重。这样的歌词实用类文本阅读“局外人”鲍勃•迪伦郝巍阅读答案。出现在彼时充斥商业主义陈词滥调的美国,投射在历经战争恐慌的心灵中,自然寓意深刻,诗意盎然。
后来的歌手们,每个翻唱版本都获得成功。这不得不说是迪伦写作的另一种成功。他善于隐藏故事的完整性,让歌词像是片段影像的闪回,真实、自然,却又带有一点神秘,让听者感到不解、好奇。这种语言,人们更容易从情感面来感知,跨越空间、时间,人人都能感同身受。
上世纪70年代,迪伦退隐农村,一度“改邪归正”。他成了基督徒,安心于家庭,生活中除了音乐就是《圣经》,对外界的纷纷扰扰毫不关心,“当年我以局外人的身份出现,现在我更是个局外人。”
到了上世纪80年代。迪伦冲出江湖。1997年一场大病过后,年过半百的他再次攀上高峰――专辑《被遗忘的时光》拿下格莱美年度专辑奖;2001年拿下奥斯卡电影金曲奖;2004年凭借自传拿下普利策奖。
他成为唯一拿过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奖、奥斯卡奖、格莱美奖的“大满贯选手”实用类文本阅读“局外人”鲍勃•迪伦郝巍实用类文本阅读“局外人”鲍勃•迪伦郝巍。
(选自2016年10月26日《环球人物》,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2016年10月13日,鲍勃•迪伦获诺贝尔文学,颁奖词如是说:“他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意表达。”
②1985年,电影导演斯科特•科恩采访鲍勃•迪伦时这样描述他:桂冠诗人,身穿摩托夹克的先知,神秘的游民,衣衫褴褛的拿破仑,一个犹太人,一个基督徒,无数的矛盾集合体。完全不为人所知,像一块滚石。他曾经被分析、定级、分类,钉在十字架上,定义、剖析、调查、检验、拒绝:但是从来没有被弄明白过。――柏琳《鲍勃•迪伦:迷人之谜》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描述、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第二次民谣复兴运动期间,迪伦迷上了古老的歌曲版本,写的歌里也容不下任何“新意”,但“守旧”中其实有新的诗意表达。
B.整篇文章写的是“局外人”鲍勃•迪伦,实际上作者也是从另一种意义上的“局外人”身份对鲍勃•迪伦进行定义、剖析、调查、检验等实用类文本阅读“局外人”鲍勃•迪伦郝巍阅读答案。
C.《答案在风中飘》使迪伦作成为明星,但对迪伦却意味着他使抗议民谣承载的“更多的讯息和意味”逐步丧失,所以他迫切的寻求改变。
D.在种族歧视现象严重美国,迪伦的犹太身份受到歧视,这使他将自己“隐藏”起来甚至更改名字并编了有模有样的南方身份。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年轻的迪伦崇拜民谣歌手格里斯,所以当格里斯患上不治之症时,迪伦就匆忙赶赴远方的都市,这件突发事件后来导致他走上流浪之路。
B.民谣信徒爱迪伦在民谣方面的天赋。也恨他对民谣的“背叛”,然而迪伦毫不在乎这些人的认同,而是将存在不足的摇滚作为发展契机。
C.迪伦是个“大满贯选手”,但也有自身的不足。在充斥商业主义和战争恐慌的美国,他也曾行为放荡,这就有了后来的所谓“改邪归正”。
D.迪伦的歌词善于隐藏故事的完整性,这样恰好就会让听者感觉不解和神秘,使人容易从情感方面感同身受,也就很容易被翻唱成功。
【小题3】电影导演斯科特•科恩对鲍勃•迪伦的描述可以概括为“身份多变”,迪伦对自己的评价则是“局外人”,你如何看待这两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