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打米糖

三 石

费干部跟老槐说:“老槐,过年给我打两锅米糖吧。”

老槐莫名其妙地盯着费干部看,切了一声说:“满大街都有得卖,谁还自己打?”

费干部说:“老槐,你还不知道啊,手工打的,那是甜而不腻、脆而不坚,比起店里机器生产的,口感好了去了,更何况是你老槐打的米糖。”

费干部这么一说,老槐的脸就笑成了一堆褶子。

乡下的年总是来得更早些,过了腊八,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年货,杀猪、打大米果、做扣肉滑肉,好不热闹。自然,还得打米糖。老槐就是打米糖的,早些年十里八村的,米糖打得很有些名气,一直到年边,那是没得一天的歇息。东家打了西家打,倒也能够多少赚些过年的用度。当然,这说的都是以前。如今,厂里什么都能生产,店里什么都有的卖,就说米糖,县里有好几家食品加工厂都加工米糖,这产量不是手工所能比得了的,至于口感嘛,老槐不做评价,只哼哼一声。

但不管服不服气,反正老槐多年的手艺便歇了空。少了这一块儿的收入,虽然他是一人吃饱全家饿不着,但每逢过年,老槐还是有些紧巴。

答应了费干部,老槐就要做些准备了。还好,打米糖用的工具手工栏搭还在,只是布满灰尘,翻出来清洗一番,就可以用了。糯米家里没有,但隔壁邻居今年种了一些,掏些晚稻去邻居家兑换,再去弄了些麦芽、芝麻、白糖、豆末,万事俱备了。

老槐先将糯米过水淘洗,满水浸泡三四个钟,然后磨浆、上锅,用柴火蒸熟,搁麦芽发酵后滤渣,熬制成饴糖,饴糖在逐渐冷却时缓慢成形,就可以上手工栏搭拉糖。这手工栏搭,只是一根去皮的树木,一般为四五十公分粗细,底座为青石,树木镶嵌于青石凹槽,上端再嵌两根臂粗木棍,样式与咏春拳练功的木桩有几分相似。老槐将糖坯缠绕于木棍,双臂裸露,将饴糖拉直再反向缠回木棍,动作极快,倒也像极了咏春练功手法。米糖打的好坏,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如此反复,遂成白色,搁案板搓捏制成圆袋状,灌上配制好的芝麻、豆末、白糖,从一个口上以抽丝的方式做成条形,剪成一寸左右的糖段,一锅米糖大功告成。

老槐打米糖时特意放在室外空地,引来不少人驻足观赏,啧啧称奇。还有一中年男子求购。老槐说:“不卖,给朋友专门打的。”中年男子仍不死心,说:“平生就好这一口,听人介绍才专程赶来的,你卖给我便是,朋友那儿你可再打。”老槐想想也是,离过年还早,再说费干部也不见得近日会来。心中细算一下,说了个价钱。中年男子倒也爽快,掏出钱来给了老槐。老槐算了下账,除去糯米、芝麻、白糖成本,小赚几十,心里倒也畅快。

至于费干部那儿,糯米等物品还有,继续打便是,保证不耽误。

接着又是蒸米熬糖打糖,这对老槐算不得什么,虽然费些体力,老槐也不似当年那般有劲,但还是能顶得住。说来也怪,一连十数天,每天打两锅米糖,最后都卖了。老槐家地处河埠老街,常有城里人过来游玩,见老槐打米糖觉得新鲜,顺带就买个几斤,甚至还有人慕名上门订货的。白花花的银子,老槐要不挣也是情不由衷。先前准备的糯米、芝麻等早就用尽,老槐已到处采购几次。倒是费干部的米糖一直没有着落,让老槐多少有些不安。两年多来,费干部是老槐的帮扶干部,人不错,经常上门嘘寒问暖,送米送油,还帮着干些体力活计。

眼看就要过年,老槐算着日子,心想最后再打两锅给了费干部,谁买也不答应。正在蒸糯米时,费干部来了,一脸笑嘻嘻地说:“老槐,听说你最近打了几十锅米糖,生意好得很啊。”费干部没提自己米糖的事,但老槐心里有数,便有些尴尬,嘿嘿一笑说:“这最后两锅就是给你打的。”

就这会儿,一辆小车开到边上,车上下来两个人,其中一个说:“喏,就是这儿买的。”另一个便对老槐说:“师傅,给我打两锅米糖。”老槐将脑袋摇得如拨浪鼓,“不行不行,这两锅得给费干部,人家早订了。”这人仍说:“师傅,我可是从县里专门跑来买的,就卖给我吧。”可老槐仍摇头,“不行不行。”

费干部说:“老槐,你看人家大老远慕名而来,这不扫了人家的兴致吗?你就先给他吧。”

老槐说:“不行,给了他,你的米糖咋办,过两天就是年了。”

费干部微微一笑,附在老槐耳边说:“老槐,告诉你个秘密,我有糖尿病,吃不得糖,一点儿都吃不得。”

说完,费干部拍了拍老槐的肩膀,哈哈大笑而去。

老槐一时没反应过来,摸了摸后脑勺,一脸的呆愣样子……

 

(选自《小说选刊》2019年第7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展现了老槐手工制作米糖的全过程,重点描述了他用手工栏搭拉糖的娴熟技艺,彰显出传统手工艺在信息化工业生产时代重新拥有的生命力。
B.本文以“打米糖”为题,用平实晓畅的语言概述了老槐重启老手艺挣钱过年的故事。如果将标题改为“扶贫”,开宗明义地亮出“精准扶持扶贫对象”的主旨,就显得不够含蓄。
C.该篇采用欧·亨利式结尾的艺术手法,实现情节陡转,颠覆了读者的心理期待,显得意味无穷。老槐摸脑发愣,说明他并未体会到费干部帮他脱贫致富的良苦用心。
D.文章主要采用顺叙的方式来展现作者对生活细节的观察与领悟,但也有两处使用了插叙。两种叙事方式的有机结合,凸显了作者对小说叙事的熟稔与掌控能力。
【小题2】小说在刻画老槐这一人物形象时,突出了他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小题3】该文采用了哪两条明暗线来展开故事情节?请一一列出并简析双线结构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6 03:54: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面小题。
山路马帮
简云斌
近来在乡镇工作,每天上下班要坐四十分钟的车,一般早上八点出发,晚上六点回家,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来回奔波,天天如此。坐车时,我喜欢打量窗外风物。本地属于采煤区,公路沿线多是光瘠、裸露的石灰岩山壁,间或有些茶山、竹林、庄稼地,由于灰尘重,色调并不清绿,路旁的农舍更是灰扑扑的。这样的感觉自然不太舒服。只有马帮在公路上出现时,才令我眼睛一亮。
早上看见的那些马,同人一样,是出门干活的。晨光中,几匹矮小、结实的马,在公路边排成一队,驮着沉重的货物,摇着尾巴,低着头,悄然地走着。每匹马左右两边各挂着一个大竹筐,装的多是水泥、石灰、片石等建筑材料,两个竹筐用木棍架起,紧紧压在马背上。行进中,它们的身子洒满了阳光,黄色、褐色或黑色的毛发沾着尘土,稀疏而脏乱,散发出热腾腾的汗水,马蹄在坚硬的路面“嗒嗒”作响。
赶马的是些普通村民,有时甚至是老人、妇女,拿着树枝类的马鞭,并不吆喝,也不鞭挞,只是牵着缰绳,那些马就老老实实地跟着他们走。主人不说话,马儿也不吭一声,像一队默默移动的石头。偶尔,一匹马因不堪重荷,会抬头喷一个响鼻,顺便打量一下我们的汽车。它的嘴是咧着的,似在憨厚地向我们笑,它的眼神特别温驯、纯朴,像山里那些孩子。
有一次下乡,碰见一位正在运料的老乡,顺便向他打听了一下马的行情。据他讲,一匹马身价大概两千元左右,每天吃十几斤饲料,主要是豌豆、玉米、小麦和草料,成本二十多元,而马干一天活,可以挣七十八元!那位老乡说着,很自豪地拍了拍身边一匹正喘着粗气的黄马。那马已干了一整天活,此时,身上仍驮着两大袋水泥,背部早勒出了几道深深的血痕。我摸了摸它的背,它也向我甩了甩尾巴,不知是不是表示感激。
每当看着这些低眉顺眼、老实巴交的矮种马,我总在心底发出一声感叹:这就是命运呵!同样是马,北方的马可以在草原、大漠上扬鬃奋蹄、驰骋如风,大地是它们的舞台,自由是它们的性格,奔跑是它们的形象。而南方这些马,生来就是负重,套着缰绳,驮着比自己还重的货物,在山路上无休无止地跋涉、劳苦,一直到衰疲、老死。终其一生,它们除了行走在这些坑坑洼洼的山道,身体被荆棘、乱石擦出层层血痂外,从不曾梦见过辽阔的草原、浩瀚的沙漠和坦荡的阳关大道,也从不曾拥抱过奔驰的梦想。
但是,这些矮种马身上表现出的坚韧品格,却着实令人敬重。人们常把干沉重的体力活叫着“当牛做马”。相对来说,马比牛更忠实、更勤恳。牛一般不会累死,如果它实在不能负重时,会消极怠工,赖在地上不肯动,所以牛虽然勤劳,但有时也博得一个不雅之称:懒牛。马则不一样,虽有“良马”、“劣马”之分,但从未有“懒马”之说。它是宁愿累死,也不会停下跋涉的步子。面对这些朴素的马,我想起曾经读过的几句诗:“我是一匹埋头于千年耕作的老马/忘记了奔腾/挣不脱鞭子和故乡”。我想,当这些马驮着重物,艰难行走在大山深处时,一定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在支撑着它们。不然,它们如何爬得上那么高的山口,跨得过那么深的沟壑?
我还听说过一件事:本地一个叫“奥陶纪公园”的景区,开发之初,业主请了一些马帮驮运材料。因工期紧,运输量大,那些马匹没日没夜地奔劳,先后有四匹马累死在了工地上。这个故事令人伤心。我觉得,公园业主应该为那四匹马修一座纪念碑,让人们在游玩时,记住这些为人类幸福献出了生命的牲灵。虽然,它们在大地上活着时,是那样卑微、无声,但谁又能说,在仁慈的神明面前,它们的灵魂不比我们人类更为圣洁高尚?
下班路上,碰见马帮时,则是另一番情景。夕阳落山,暮霭四合,马儿们完成了一天的劳作,迈着轻快的步子,从陡峭的山上一路溜达下来,是那样轻松、自在。树林漏出的夕晖中,晃动着它们矫健的身子。沿路都是青草、野花,一些马忍不住停下来,惬意地啃上一两嘴,主人也不急着催促它们。有些马儿身上的竹筐里,还盛着一大堆青草,那是主人顺路扯的。马儿和它们的主人一起,沿着公路,悄无声息走上一阵子,就回到那些亮着桔红灯光的农舍,那是他们歇息的地方。
我们的车走远了。回头看时,马帮早已不见,薄雾冥冥,宛若缰绳般纤细的一条条山路,也隐进了夜色之中。我不知道,在那样的夜晚里,当那些马立在厩旁、默默嚼食时,会不会忘掉白天的辛劳,偶尔揣想一些与奔跑有关的事情……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对自然景色的描写,用语不多,突出了矿区山间山石多、尘土重且暗淡无光的特点,表现了作者暗淡的心境,同时也为了反衬见到马帮的兴奋心情。
B.作者将负重的马描绘成行进的石头,比作山里淳朴的孩子,这都表明,作者对马的隐忍负重持褒扬赞美态度,并且这种态度单一不变,贯穿始终。
C.运料的老乡分析马的行情,分析马干活的成本和利润,这都表明马帮运货的功利色彩,也预示着这些马的工作虽然让人敬重,但最终难以避免悲剧性的结局。
D.作者在行文中引用“”的诗句,突出马坚韧不屈的崇高形象,这样写使行文典雅、更有意蕴,自然引出作者的推断联想。
【小题2】请结合作品具体内容,对散文最后一段进行赏析。
【小题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围绕这一线索布局谋篇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主持人)我国的GDP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了,但贫富差距依然很大,那您认为收入分配格局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呢?

(辜胜阻)我国经济总量(GDP)已经成为世界第二,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我们人均GDP也从30年前的不到两千美金的水平,现在发展到人均GDP已经超过四千美金。我们现在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政府财政收入也早就超过日本了,应该说“国富”做得好。我们现在的财富分配格局是一个“金字塔”型的,富人很少,中间层(中等收入阶层)也很少,大量的是低收入阶层。“十二五”期间怎么从“国富”走向国民共富,走向民富优先,在民富的基础上实现国家富强,这是非常重要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解决收入分配差距。前不久有一个争论,说中国是世界贫富差别最大的国家,我不同意这个观点。世界贫富差别最大的应该是巴西。巴西典型的中等收入陷阱,三十年前、四十年前就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但是一直停留在中等收入的水平上,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它的贫富差别太大。它的行业贫富收入差别甚至达到28倍,我们现在的贫富差别是15倍。所以怎么样解决这种贫富差距,实现国民共富,特别是让老百姓先富起来,这是关键。

(主持人)您认为分配制度改革是“十二五”最难的攻坚战,为什么是最难的呢?

(辜胜阻)因为你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间的比重,那么你就要降低政府所得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或者降低企业的比重。现在我们有不同的企业,像国企的利润还不错,有接近两万亿的利润,你让它来提高它的劳动者收入相对来讲比较容易。但是广大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它的利润很薄,做得好的利润率只有3%~5%,一般的只有1%~2%,大量的小企业还在亏损当中。你让这些中小企业涨薪,提高劳动者的报酬就非常艰难。所以现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大量的民间资本虚拟化、热钱化,游离于实体经济,比如温州这些地方70%的企业转向房地产了,过去是靠做实体经济起家的,而且做得很好,比如打火机、鞋,但是现在都不做了,都逃离实体经济,出现了民间资本热钱化和虚拟化,都去做投资,炒房、炒煤、炒股。这样一来就必然造成我们产业的空心化,经济的泡沫化。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必须带头降低政府收入在国民收入、在GDP中间的比重,和中小企业联手提高劳动报酬。但是现在我们的政府有很多制度都是刚性的,它的负担也很大,你现在让它降低都很难。所以有的财政专家说我们的税负水平不是低而是高,将来还要进一步提高,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又很难降低它的比重,那“十二五”规划建议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将来就很有可能很难落实。所以难就难在这里,三者利益关系的调整非常艰难。

(主持人)收入分配改革其实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因为如果要是提高劳动者报酬必然会增加企业的用工成本。那这时候我们的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就会遇到一些困难。那您认为企业应该如何去应对呢?

(辜胜阻)企业在高成本的状况下,就会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放弃、不做了,它们就退出了。还有一部分企业必须转型升级,在过去三四年靠廉价劳动力会获得很好的利润,大家就不会去创新,就不会去推进技术的进步。所以有的老板讲,现在我五个人的事情请三个人干给四个人的工资,还有五个人的事情我请三个人干,再买一台机器,这就意味着技术的进步和资本的有机变化,还有的说我要通过管理的创新降低企业的成本,来应对人力成本的上升。在这个问题上政府和企业一定要联手来做这件事情。作为企业自身来讲,你要通过转型升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作为政府来讲,你应该帮助企业减轻负担,让它们轻装上阵,让它们有一定的财力来解决收入分配制度中间存在的问题。

(节选自《全国人大代表辜胜阻谈收入分配改革》)

【小题1】下列关于“我国收入分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家经济总量大,位居世界第二,但在收入的分成上,政府和国有企业所得多,普通百姓所得少。
B.人均GDP已经超过四千美金,但富人很少,中等收入阶层也很少,大量的是低收入阶层。
C.行业贫富差别达15倍,贫富差距虽然比较大,但解决收入分配差距的任务还不是很艰难。
D.提高劳动报酬,特别是提高那些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是“十二五”应着力解决的问题。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的贫富差距虽然比较大,但还没有像巴西那样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B.如何平衡政府、企业、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利益是收入分配改革的关键。
C.国企利润较好,其提高劳动者的收入相对比较容易,而中小企业则比较困难。
D.只要降低政府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就能提高居民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小题3】综合全文,就“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与“企业的发展”的关系,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题。

我们都是宋朝人

看轻宋朝的人是不懂历史的人,他们眼里只有战争、疆域、王朝荣辱。而严复曾说: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宋人所造就十八九。

我们被称为汉人唐人,没人说我们是宋人。但我们还是汉人唐人吗?粗线条的、气象宏阔的、虽远必诛的……我们更像宋人:商业的、享受世俗生活的、情感细腻的、注重伦理观念的、不喜欢打仗的……严复的意思是说,今日中国,是从宋朝开始形成的;再往前的汉唐,那简直是另一个国家。甚至,武侠小说都很少以宋朝以前为背景,我猜金庸们根本不知道宋朝以前的民间是怎么回事,反倒是宋朝,你只要按照今人的价值观、情感和审美取向来写,其实差不多。

历史连绵不断,但总有一个时代,它如此重要,人们认为它才是今日世界的开端。对欧洲来说,那是文艺复兴时代;恰好也有人说,中国的文艺复兴发生在宋朝。两者的相似,在于人们都发现了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西方是人文,中国是伦理,并且都发展起来一种追求世俗生活的商业文化。

 1009年正月初三,宋真宗宣布这天为天庆节,全国放假五天。“百家讲坛”里那位老师断言这个长假意义非凡,它拉动了长假经济,促进消费,甚至促成了北宋经济的起飞。我想他说得在理。唐朝的公务员,干十天休息一天,消费没法拉动。宋真宗为什么要给大家放天庆节长假?因为他觉得要感谢上天。上天在前一年给他降下无数“祥瑞”其实都是他授意导演的。

宋真宗为什么要导演天降祥瑞?因为他要证明与辽国媾和是正确的。宋太祖宋太宗跟辽国打了大半辈子的仗也没打赢,到1005年真宗御驾亲征,居然小赢了一次,赶紧顺风收蓬,跟辽国签订了合约,约定宋辽为兄弟之国,宋作为大哥每年要送给辽小弟30万两白银。以宋朝的富裕程度,30万两不过一点小钱,却买来一百年的和平,合算得很呢。真宗舆论压力很大,道理又跟这帮人讲不通,于是造假,派人这儿埋一块奇石那儿挂一幅“天书”也就是祥瑞。好了你们都瞧见了吧,还是俺有理!那么庆祝一下吧,给大家找点乐子。

写到这里,我想大家都明白了,虽然1009年的汴京没有清明上河图①,但清明上河图并不是天降祥瑞,而是风气和政策积累的结果。其间的关键,是汴京取消宵禁。但宵禁是什么时候取消的?没人知道,因为它并不取决于一道圣旨,而是市场经济与市民生活的发展,让这个中世纪制度逐渐松弛直至形同虚设。

这种风气下,人们心里想的都是过好日子,而不是恶狠狠的杀伐。对外就不用说了;对内,说来我想没人相信,北宋一百多年,政治斗争固然从无间断,居然没杀过一个大臣。固然这是宋太祖的遗嘱,子孙遵行,但如果没有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配合,断无可能。试想,连今天都算上,中国历史上可还找得出这样的时代。因此我说,北宋是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排在第一位。

遗憾的是,这个黄金时代在外族的连番冲击下中断了。历史不可假设,但偶尔假设一下依然令人神往:北宋曾经占有全世界超过一半的财富,她的人民的富裕程度远远超过后来的明清,她的商船队遍及亚洲各海域,她的知识分子崇尚一种优雅可能过于纤细的生活方式,她发展起来领先全世界的技术文明,甚至她的最后一任统治者是一位造诣非凡的书画家和艺术品鉴赏家……如果这个时代不被打断,中国会发展咸什么样子?

即便后来历经那么多苦难.她的精髓依然传承下来,溶入血脉。正如严复当年所要表达的意思:其实我们都是宋人。 选自《杂文选刊》,略有删改

 注①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风俗画作品,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
结合上下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反倒是宋朝,你只要按照今人的价值观、情感和审美取向来写,其实差不多”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作者花了大量笔墨介绍宋真宗放天庆节长假的前因后果,目的是什么?
3请根据相关文段,从三个方面概括宋朝的主要特点。
4作者否认我们是“汉人唐人”,认为“我们都是宋朝人”,从中看出作者反对什么,主张什么?请结合全文概括回答。
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1953年7月26日上午10时,在北纬38度一个不显眼的小村庄里,将军们冰冷着脸走进了挂着“板门店”字样的木屋,只用了不到十分钟的时间,签订了近两年拉锯谈判才达成的《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

没有鲜花,没有掌声。在12小时全面生效的时空等待中,前方的硝烟和血腥味儿依旧漫漫渗透到这所临时搭建的签字大厅。

已近黄昏,探照灯、曳光弹把山脉、河流照得如同白昼,炮弹呼啸着从天而降,将近300公里的北纬38度线上,目光所至山崩地裂。

虽然是夏季,但被炮弹无数次轰炸过的山脉,就像是一个个光秃秃的坟茔,上面没有一株青草,松软的萱土里找不见人之外的一个活物。

在秃山岭的坑道里,年仅20岁的志愿军炮兵班长潘和平,战斗间隙,正准备给远在祖国的父母写封信。连长告诉他,停战协议签订已过去了9个小时,再有一个小时,我们就可以撤离战斗回国了。真的?是真的。潘和平突然间兴奋起来,他的眼前幻化出他胸戴军功章,走在夹道欢迎的鸭绿江大桥上的情景。想什么呢?连长问他。没什么。

烟雾在坑道里弥漫,隆隆的炮声不绝于耳。潘和平说,要停战了怎么还打炮?指导员说这是政治,我们必须在气势上压倒敌人。连长说,再打几炮过过瘾吧,不然战争结束了,仗没得打了。听连长的话,潘和平吸完了最后一口儿,把一包香烟放在连长手上,走上了炮位。

在秃山岭对面的秃山坑道里,美军上士迈克跪倒在牧师脚下正在祈祷。他说他梦到了一只白鸽衔着橄榄枝飞在了三八线上,他见到了妻子和儿子。手捧《圣经》的牧师说,全知全能慈爱的上帝发话了,战争很快就要结束了。迈克问,上帝为什么不早些发话,让我们那么多的兄弟死去?牧师说,主,是在塑造我们,孩子,经历苦难才能成为生命的祝福。阿门。迈克还想问什么,上尉拿来啤酒、罐头,说,来吧迈克,狠狠地把炮弹丢向对方,回来我们庆祝。迈克问,战争要结束了,我们为什么还要开炮?上尉说这是上峰的命令,难道我们还会把这些没用的东西拉回国吗?迈克看看啤酒、罐头,进入了炮位。

炮口瞄向对方,炮弹上了膛。

晚9时59分,协议生效前的最后一分钟。随着一声命令:放!炮弹呼啸着越过三八线,直奔对方阵地。

潘和平牺牲了。迈克阵亡了。

在他们倒下的瞬间,炮声戛然而止。山谷里静的可怕,坑道里弥漫着死里逃生的激动气息。

1953年7月27日22时零分,朝鲜战场全面停战了。

连长、指导员、上尉、牧师从泥土中爬出来,他们顾不得擦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同伴的尸体。激动地指示战士们放下手里的武器,出坑道向对方阵地走去。

月亮透过三八线山上的硝烟,露出了久违的微笑。连长与上尉,牧师与指导员,相对一笑泯恩仇。

啤酒、罐头打开了,中华烟点上了,两军在阵地上握手拥抱合影。

黑夜过去,天亮了。将军们在视察前沿阵地时,遇到了从山上抬下的潘和平和迈克。一位将军打开了盖在潘和平身上的白布,深情地凝视一眼说,你们是朝鲜战场上最后牺牲的同志,一定要带回祖国好好安葬,是你们用鲜血和生命为祖国和朝鲜人民赢得了尊严和最后的胜利。另一位将军站在了迈克身旁,他说我们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一群和平鸽从天而降飞临北纬38度线,太阳出来了,瞬间五彩的阳光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玉帛。将军和士兵们站在烧焦的黑土地上,眼含泪水凝视着蔚蓝的天空,此时此刻,原罪与人心化作一株硕大无比的新鲜橄榄枝。

(原载2014《河北小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以平静的笔触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与下文潘和平与迈克的死形成对照,使小说的情节更加曲折,激发了读者的思考。
B.写潘和平憧憬战争结束回国时的情景,说明他对战功的渴望,以至于连长问他想什么时,他都不好意思说出口。
C.小说在叙事中避开血肉横飞的战争场面,而是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和描写停战后的场景描写来冷静地视这场战争,使作品主题更加深刻。
D.小说写停战后两位将军的话,一是为了保家卫国而战,一是打错了算盘而发起的战争,他们的话里都表达了对和平的期待。
【小题2】小说交替描写潘和平与迈克在停战协议签订后到战死前的情景,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最后一段写“一群和平鸽从天而降飞临北纬38度线”,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隋唐时期,邮驿制度的完善,保证了全国驿传的正常进行。
隋朝国祚甚短,关于邮驿系统的记载不多,但零星留下的史料足以使人观察到当时邮传的效率。《隋书》记载,隋炀帝亲征高丽,30万大军就是凭邮驿集结的。杨玄感叛乱,隋炀帝两次发兵讨伐,都依靠全国的驿路。
李唐建国后,邮驿制度在隋朝基础上更加完善。在王朝中央和地方,有专职的邮驿官吏。《唐六典》载,六部中兵部下设的驾部郎中,专管国家的驾舆和驿传之事。驾部郎中同时也管马政,这样便于邮驿中马匹的统一使用。在地方,诸道节度使下,有专管邮驿的馆驿巡官四名;各州,由州兵曹司兵参军分掌邮驿;到县一层,则县令兼管驿事。至于乡一层,《通典》记载,唐玄宗以前,主理驿务的称为驿将,本不固定,由当地富强之家主之,唐肃宗以后改由政府任命驿长主管。这套十分完备的邮政机构,管理着全国两万多名邮官、驿丁和总计约五万里驿程的邮路。
唐政府还有定期对全国邮驿的考核制度。《唐会要》载,唐宪宗元和年间,曾让各道观察使任命判官,到各州县考核邮驿事务,完成任务者有奖赏,有违法越轨行为者将受到惩罚。考核而外,还有不定期巡视。唐玄宗、肃宗、代宗时都曾派政府大员到各地视察邮驿情况。为保证邮驿正常运行,唐政府在各驿站还设有防兵。唐代宗时在洛阳至淮河的运河两岸,每两驿置驿防兵300人。
唐朝规定,全国各地的邮驿机构,各有不等的驿产,以保证邮驿正常开支 这些驿产包括驿舍、驿田、驿马、驿船和有关邮驿工具、日常办公用品和馆舍的食宿所需等等。清代顾炎武《日知录》中说,唐朝其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府舍必皆宏敞;唐朝驿舍也丰屋美食,比较雄大。唐朝的驿田,按国家规定,数量也较多,据《册府元龟》裁,唐朝上等驿拥田达2400亩,下等驿也有720亩。这些驿田,用来种植苜蓿,解决马饲料问题,其他收获,也用作驿站日常开支。唐朝陆驿备有驿马,水驿备驿船。按《唐六典》规定,陆驿上等者每驿配备马75至60匹不等,中等驿配45至18匹,下等驿配12匹至8匹。有些驿站还配有驿驴。水驿则配备驿船,从四艘至一艘不等。唐政府每年从全国各地收上驿税150万贯左右,分到每个驿站经费约1100贯。
沿途从事传送政府文书的官员待遇是优厚的,连基层邮驿一站之长的驿长,也能过上悠闲生活。太平时期有些小站驿长,因客稀事简,有时竟能以诗酒消磨时光。唐代赵嘏《赠馆驿刘巡官》诗说:云别青山马踏尘,负才难觅作闲人。莫道馆驿无公事,诗酒能消一半春。李商隐也有诗日:绛台驿吏老风尘,耽酒成仙几十春。当然这是个别的例子。一般情况下,驿长的邮务还是繁忙的,就像柳宗元《馆驿使壁记》所说:告至告去之役,不绝于道;送往迎劳之礼,无旷于日。
(摘编自臧嵘《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唐王朝建立后,非常重视邮驿系统的建设,在全国建立了十分完备的邮政机构,无论中央和地方,都有专职的邮驿官吏。
B.唐朝地方各级邮政官员由政府统一任命,全国共有两万多名邮官、驿丁,邮路驿程总计约五万里,邮驿事业已经相当发达。
C.唐代邮驿系统的最高行政机关是兵部的驾部司,驾部郎中专管国家驾舆和驿传之事,还兼管马政,以方便邮驿中马匹的调用。
D.唐政府对全国邮驿系统有定期考核制度以及相应的奖惩办法,还有不定期巡视,各驿站还设有驿防兵,保证了邮驿的正常运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朝允许全国各地的邮驿机构拥有驿产,按照驿站等级驿产也各有不同,这样可以自筹经费,既保证了邮驿正常开支,还能给国家上税。
B.唐代几任皇帝都很关注邮驿系统的运行情况,宪宗曾让各道观察使任命判官到各州县考核邮驿事务,玄宗、肃宗、代宗也曾派政府大员视察过。
C.唐朝的邮驿分为陆驿和水驿,陆驿的运载工具主要是驿马,有些驿站也有驿驴,而水驿运载工具则是驿船,运载工具的多少由驿站的等级决定。:学_科_网Z_X_X_K
D.唐朝驿长通常比较忙碌,几乎每天都有繁忙的邮役和应酬,当然太平时期也有些小站驿长,事务不多,还能有时间饮酒诵诗,生活悠闲自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隋炀帝亲征高丽和两次发兵讨伐叛乱,都通过全国驿路集结和运送大军,可见隋朝很重视发展邮驿事业,有了相对完善而有效的邮驿系统。
B.唐王朝有着完备的邮驿管理制度和充足的驿传经费,而从事传送政府文书的官员也能享受优厚的待遇,这是唐朝邮路正常运行的必要保证。
C.唐代邮驿系统为唐代经济文化的繁荣起了重要作用,政府每年能收上驿税150万贯左右,文人墨客也留下一些有关驿站的诗文,成为文坛佳话。
D.唐朝崇尚排场,这点在邮驿系统也能表现出来,不仅城郭宽广,街道正直,丰屋美食,而且驿产丰富,就是下等驿站也拥有720亩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