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打米糖

三 石

费干部跟老槐说:“老槐,过年给我打两锅米糖吧。”

老槐莫名其妙地盯着费干部看,切了一声说:“满大街都有得卖,谁还自己打?”

费干部说:“老槐,你还不知道啊,手工打的,那是甜而不腻、脆而不坚,比起店里机器生产的,口感好了去了,更何况是你老槐打的米糖。”

费干部这么一说,老槐的脸就笑成了一堆褶子。

乡下的年总是来得更早些,过了腊八,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年货,杀猪、打大米果、做扣肉滑肉,好不热闹。自然,还得打米糖。老槐就是打米糖的,早些年十里八村的,米糖打得很有些名气,一直到年边,那是没得一天的歇息。东家打了西家打,倒也能够多少赚些过年的用度。当然,这说的都是以前。如今,厂里什么都能生产,店里什么都有的卖,就说米糖,县里有好几家食品加工厂都加工米糖,这产量不是手工所能比得了的,至于口感嘛,老槐不做评价,只哼哼一声。

但不管服不服气,反正老槐多年的手艺便歇了空。少了这一块儿的收入,虽然他是一人吃饱全家饿不着,但每逢过年,老槐还是有些紧巴。

答应了费干部,老槐就要做些准备了。还好,打米糖用的工具手工栏搭还在,只是布满灰尘,翻出来清洗一番,就可以用了。糯米家里没有,但隔壁邻居今年种了一些,掏些晚稻去邻居家兑换,再去弄了些麦芽、芝麻、白糖、豆末,万事俱备了。

老槐先将糯米过水淘洗,满水浸泡三四个钟,然后磨浆、上锅,用柴火蒸熟,搁麦芽发酵后滤渣,熬制成饴糖,饴糖在逐渐冷却时缓慢成形,就可以上手工栏搭拉糖。这手工栏搭,只是一根去皮的树木,一般为四五十公分粗细,底座为青石,树木镶嵌于青石凹槽,上端再嵌两根臂粗木棍,样式与咏春拳练功的木桩有几分相似。老槐将糖坯缠绕于木棍,双臂裸露,将饴糖拉直再反向缠回木棍,动作极快,倒也像极了咏春练功手法。米糖打的好坏,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如此反复,遂成白色,搁案板搓捏制成圆袋状,灌上配制好的芝麻、豆末、白糖,从一个口上以抽丝的方式做成条形,剪成一寸左右的糖段,一锅米糖大功告成。

老槐打米糖时特意放在室外空地,引来不少人驻足观赏,啧啧称奇。还有一中年男子求购。老槐说:“不卖,给朋友专门打的。”中年男子仍不死心,说:“平生就好这一口,听人介绍才专程赶来的,你卖给我便是,朋友那儿你可再打。”老槐想想也是,离过年还早,再说费干部也不见得近日会来。心中细算一下,说了个价钱。中年男子倒也爽快,掏出钱来给了老槐。老槐算了下账,除去糯米、芝麻、白糖成本,小赚几十,心里倒也畅快。

至于费干部那儿,糯米等物品还有,继续打便是,保证不耽误。

接着又是蒸米熬糖打糖,这对老槐算不得什么,虽然费些体力,老槐也不似当年那般有劲,但还是能顶得住。说来也怪,一连十数天,每天打两锅米糖,最后都卖了。老槐家地处河埠老街,常有城里人过来游玩,见老槐打米糖觉得新鲜,顺带就买个几斤,甚至还有人慕名上门订货的。白花花的银子,老槐要不挣也是情不由衷。先前准备的糯米、芝麻等早就用尽,老槐已到处采购几次。倒是费干部的米糖一直没有着落,让老槐多少有些不安。两年多来,费干部是老槐的帮扶干部,人不错,经常上门嘘寒问暖,送米送油,还帮着干些体力活计。

眼看就要过年,老槐算着日子,心想最后再打两锅给了费干部,谁买也不答应。正在蒸糯米时,费干部来了,一脸笑嘻嘻地说:“老槐,听说你最近打了几十锅米糖,生意好得很啊。”费干部没提自己米糖的事,但老槐心里有数,便有些尴尬,嘿嘿一笑说:“这最后两锅就是给你打的。”

就这会儿,一辆小车开到边上,车上下来两个人,其中一个说:“喏,就是这儿买的。”另一个便对老槐说:“师傅,给我打两锅米糖。”老槐将脑袋摇得如拨浪鼓,“不行不行,这两锅得给费干部,人家早订了。”这人仍说:“师傅,我可是从县里专门跑来买的,就卖给我吧。”可老槐仍摇头,“不行不行。”

费干部说:“老槐,你看人家大老远慕名而来,这不扫了人家的兴致吗?你就先给他吧。”

老槐说:“不行,给了他,你的米糖咋办,过两天就是年了。”

费干部微微一笑,附在老槐耳边说:“老槐,告诉你个秘密,我有糖尿病,吃不得糖,一点儿都吃不得。”

说完,费干部拍了拍老槐的肩膀,哈哈大笑而去。

老槐一时没反应过来,摸了摸后脑勺,一脸的呆愣样子……

 

(选自《小说选刊》2019年第7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展现了老槐手工制作米糖的全过程,重点描述了他用手工栏搭拉糖的娴熟技艺,彰显出传统手工艺在信息化工业生产时代重新拥有的生命力。
B.本文以“打米糖”为题,用平实晓畅的语言概述了老槐重启老手艺挣钱过年的故事。如果将标题改为“扶贫”,开宗明义地亮出“精准扶持扶贫对象”的主旨,就显得不够含蓄。
C.该篇采用欧·亨利式结尾的艺术手法,实现情节陡转,颠覆了读者的心理期待,显得意味无穷。老槐摸脑发愣,说明他并未体会到费干部帮他脱贫致富的良苦用心。
D.文章主要采用顺叙的方式来展现作者对生活细节的观察与领悟,但也有两处使用了插叙。两种叙事方式的有机结合,凸显了作者对小说叙事的熟稔与掌控能力。
【小题2】小说在刻画老槐这一人物形象时,突出了他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小题3】该文采用了哪两条明暗线来展开故事情节?请一一列出并简析双线结构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6 03:54: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奉献给死者的艺术

梁 衡

①上飞机前还有一个小时的机动时间,我坚持要去看看莫斯科的公墓,看看那个特殊的文化角落。

②去得匆匆,竟连大门口是什么样子也未及细看,只记得是一条很宽的街,高大的门,门对面有很大一片树木,绿涛翻滚着,无闹市的喧嚣,有郊野的清风,气氛是一种淡淡的寂静。一进门,甬道两旁分列着一面极光洁的花岗石板,石板中央伸出两只大手,也是花岗石雕成,粗壮的腕部,有力的骨节,立时叫人起一种坚实的联想。这两只手轻轻地合拢着,捧着一块三角形的大红宝石,我一时不解了。我在墓前肃立良久,细细揣度着,那双手从石中冲出时的强劲与合拢时的轻柔,那花岗石的纯黑与宝石的鲜红,幻化成一种多层复合的美,将人引向一个深邃的意境。向导过来告诉我,这里安眠着的是一位著名的心脏外科专家,他一生用自己灵巧而有力的手拯救过无数人的生命。噢,我一下明白了。一个人死了,人们用这种含蓄的手法来表达他的生平与事业,表达生者对死者的纪念。最哀切的事情却用最艺术的手法来表达。这是一种多么平静、超脱而又理智的举动啊。

③我慢慢地往里走去,一股强劲的艺术魅力如磁石般吸引着我。这哪是什么墓地,简直是画廊。不同的是这里每一件艺术品下还有一个曾经活泼泼的人,那是这件艺术品的根,是它的主题。墓碑全部是清一色的黑花岗石,打磨得极光亮,熠熠照人如一面银镜。有的只简单地在这石面上刻出死者的头像,轻轻的又淡淡的,如一幅随意素描。说是清淡,那不过是艺术的质感,这石与锤造就的作品自然是风雨不去、历久如新的。有的凿成浮雕,死者的形象微微凸起在石板、石块或石柱上,若隐若现,好像在天国那边透过云雾回望人间。更多的则是半身胸像和各种含义深刻的组合雕像。但这偌大的墓地无两块式样的墓碑。生者不肯抹杀死者的个性,也决计要表现出自己的匠心。这是一种多么平静、超脱而又理智的举动啊。我们说长歌当哭,他们却以艺术来祭奠

④松柏中有一组男女雕像吸引了我,不用说这是一个合葬墓了,令人吃惊的是两人全是裸体。男子略向前俯身,依在一块石上,右臂弯回,手中握着一柄铁锤;女子偎在他的身后,手执一条轻纱,款款地飘在背后。两人都目视前方,但我切实地感到他们的心是那样的相连相通。最纯真大方的爱是用不着一点遮掩的。原来这对夫妻,男的是一名雕刻家,女的是一位芭蕾舞演员。我想这组作为墓碑的石雕一定是他们生前设计好,嘱托后人这样创作的。试想以传统的观念谁愿在自己的墓前留一个裸体像呢?又有谁敢将自己的亲友雕成一个裸体立于墓前呢?但艺术家自有艺术家的思考。世间虽有山水的磅礴、花草的艳丽,但哪一种美能比得上人体蕴藏的灵感呢?而这种人类的共性之美,并不是随便哪一个形象都可表达的,只有那些个别的极富外美条件的人体才可充分表现这种内蕴的美感。这两位艺术家,一个终生为人们塑造这种能表达内蕴之美的外形,另一个则所幸天地钟秀其身,就矢志以自己美的外形去表现人类美的灵魂。于是他们要将自己美丽的躯体展示在这里,用这力、这柔、这情,留给后人永恒的美。什么才能久而不朽呢?石头。什么才能跨越生命的“代沟”,无言地表达感情与思想呢?艺术。于是这石头的艺术便成了死者与生者在墓前吻别的信物。

⑤当匆匆的一小时参观即将结束的时候,我没忘记这普通公墓里还有一位不普通的人物——赫鲁晓夫。他的墓在公墓前后大院之间的甬道旁,占地不大。我没想到这样一个曾身为超级大国一号人物,死后却屈身路旁。而他的墓碑从艺术角度说也真有个性。那是由三个黑白方格相扣而成的石雕,在最上一格中放着赫鲁晓夫的人头雕像。赫鲁晓夫在位时的一件惊世之举就是将斯大林遗体迁出列宁墓旁,而他现在却被置于公墓堆中。历史人物的功过且由历史家去评说,但艺术家有自己的见解。据说,这个墓碑的设计者曾受过赫鲁晓夫的批评,但他并不从个人好恶出发,客观地认为赫鲁晓夫这个人是功过参半,所以就用黑白两色夹一人头,而赫鲁晓夫的家属也接受了这个方案。我站在那里有好一会儿,端详着这件艺术家送给政治家的礼物。   

(原文有删改)

【小题1】请分析第一小节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请分析文中画线句的含义。
我们说长歌当哭,他们却以艺术来祭奠。
【小题3】结合文本,试概括“奉献给死者的艺术”的雕刻作品具有哪些特点?
【小题4】试探究文章最后画波浪线的句子的丰富意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深化改革和“双创”热潮对人才就业市场的影响加深,一向手捧“铁饭碗”的公务员群体,也渐渐开始将职业发展由以往的体制内融入多元化的就业市场中。对此,全球最大的职场社交平台LinkedIn(领英)针对当前我国公务员的跳槽情况,围绕公务员“下海”职业流向和发展状况等核心数据进行统计,对公务员群体多元化就业发展趋势做出了观察。领英的数据显示,在2006~2015这十年间,公务员跳槽前的职级多以初级为主,科员高达53%。以工作年限区分,工作0~3年的公务员占到了37%,工作3~6年的公务员占到了23%。

领英的数据中,公务员跳槽前的职级多以初级为主。其中科员高达53%,科级正职、科级副职分别以18%、13%紧随其后。由此可见,初级公务员更有动力选择跳槽,在更为广阔的职场空间实现自我价值。
在对已经跳槽的公务员群体的追踪中,领英的数据显示,处级干部转型后,在市场化的职业环境中晋升总监及高管的比例最高。同时,正科级干部担任经理、总监的人数较多,而科员多以从事初级职位为主。这一结果也从侧面印证了当前市场化就业环境对于体制内转行职场人的认可和接纳。
(光明网,2016年6月21日)
材料二:
“公考热”曾经席卷全国,而与此同时,智联招聘发布的《2016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却让人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公务员群体。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春季跳槽人群最活跃的竟然是公务员,跳槽数量更比去年增加超三成。公务员“跳槽热”是否真的来临?这是喜还是忧?
其实,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大力反腐,并出台各项规定与禁令,公务员便逐渐地褪去了“光环”,逐步走下了“神坛”。随着养老金“双轨制”的废除,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务员越来越市场化,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从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公务员“跳槽热”的到来有其“必然性”,这对社会发展与进步是相当有利的,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公务员这个群体,也激活了社会人才市场,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当然,公务员“跳槽热”也必然会引发担忧,公务员作为管理者与服务者,需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公务员跳槽过于频繁,则有可能对公务员队伍建设造成负面影响,有可能破坏公务员群体的整体性,也有可能降低公务员群体的服务水平,从这个层面来看,公务员跳槽热的到来令人担忧,值得重视。
无论是喜还是忧,公务员跳槽或许离“跳槽热”还有一段距离,但是公务员开始跳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改革与社会发展的趋势。既然发展的是市场经济,就应让市场更多地去决定,更多地遵循市场自身的发展规律,少一些过度的解读,相信最终势必会达到“多赢”的状态。
(人民网,2016年5月27日)
材料三:
近日,智联招聘发布《2016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其中令不少人惊诧的是,被认为抱着“铁饭碗”的公务员竟成了跨界跳槽最活跃的白领人群,白领中有三成公务员纷纷转到房地产、金融等行业。
公务员跳槽的原因,主要是追求实现自我价值。不能否认,公务员跳槽有收入待遇降低的因素,但他们这个群体当下所做出的选择,也是对国家改革政策的理解和呼应,也可以说是看到了“全民创业、万众创新”所带来的新机遇。
说到底,社会经济活力的激发,离不开一流的人才参与。现在政府出台的不少新政,正是为了使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够更具活力。面对如此迅猛的发展形势,公务员队伍中自然会有人出来“闯一闯”,而从以往的经验看,他们中最终会有不少成功者。换个角度说,现在有一部分公务员出来创业,也是人才资源的活力释放,对优化人才配置的正向力量不可小视。
(《苏州日报》2016年6月28日)
【小题1】下列针对公务员跳槽流向行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务员跳槽的热门目标行业排列前三位的分别为金融、法律/会计/咨询、政府/社会组织。
B.交通运输和医疗行业由于受到政策限制较多,公务员跳槽时过多地考虑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干,因此这两类行业一般不大被重视。
C.从现阶段来看,由于对于传统“铁饭碗”就业观的颠覆,加强了公务员群体的人才流动和互通。
D.如今的公务员跳槽目标行业与就业大环境中的热门行业高度吻合,这充分说明公务员跳槽群体更加注重个人能力和价值的体现。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相对而言,材料一客观、准确地报道了当前我国公务员的跳槽情况,专业性最强,而材料二、三是针对这一情况进行的评论,略逊一筹。
B.材料三夹叙夹议,不能将报道和评论分开,将个人观点和客观报道混淆,让受众无法客观地看待“公务员跳槽”这一事实。
C.材料一多处运用数据,侧重报道公务员跳槽后的职业流向和发展状况,体现出新闻语言的客观性、确切性,有利于受众把握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势。
D.材料一和材料三都关注到公务员收入待遇降低使他们从体制中跳出来,并选择去热门行业中就业以追求个人能力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小题3】材料二与材料三在对待“公务员跳槽”这一现象上有什么分歧?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已变得明智。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报道有无确切的?可靠吗?二、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三、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四、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

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常识为标准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常识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能帮助我们迅速作出认知,提高判断效率,在生活中必不可少。其实常识并不意味着就是对事实真相的认识,常识往往受到特定观点和具体经验的限制,因人而异、缺乏普遍性和稳定性,有时会遮蔽事实真相。把常识推上神坛,会走向主观先行和反智主义的极端。因此,有必要对常识保持警惕。

我们生活的时代,受众越来越多地拥有制作和发布新闻的机会,所以,仅仅强调受众解读新闻的能力和追求真相的意愿其实是不够的,还应该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提高他们所生产的新闻的质量。从新闻业的发展来看,无论对新闻受众还是对新闻工作者,这可能都有更大的价值。

【小题1】下列有关受众的“新闻素养”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可以优化新闻的信息环境。
B.能够批判性地解读信息是受众重要的新闻素养。
C.只要提高新闻的发布门槛,就能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D.受众新闻素养的高低会影响当今新闻业的发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提出要提高受众解读新闻的能力的观点,在第二三段则着重论述了怎样提高解读新闻能力的问题。
B.第四段对现实中新闻受众缺乏寻求真相的意愿进行了阐述,不仅论述了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而且还指出了其表现。
C.第五段在前一段基础上继续论证受众寻求真相的意愿,着眼于剖析真相与常识的关系,提出对常识保持警惕的忠告。
D.第六段指出要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与前文关于受众能力和意愿的论述构成了层进关系,使阐述更深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加点词“困境”在文中指的是本应消除不确定性的信息却增加了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的状况。
B.受众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应该考虑报道、内容完整性、事件证据,最主要的是要关注发布者是否还有其他意图。
C.如果受众对新闻具有辨别能力,同时又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那么就可以净化新闻环境,保障新闻业良性发展。
D.当今时代受众越来越多地拥有发布新闻的机会,所以,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比解读新闻和追求真相更紧迫。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不容否认,文化哲学已成为人类的一门“显学”。这与人类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在传统农业社会,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相对有限,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个比较和谐的状态,哲学所思考的问题主要基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展开。但是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的水平的提高,文化世界越来越取代自然世界成为人类生活的基本环境。人与文化的矛盾关系逐渐成为人类日常生活无法回避的课题。

文化哲学是关于人类文化现象的哲学思考,是对人类文化的总体性把握,它应回答的问题包括什么是文化、文化与自然的关系、文化与人的关系、文化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等等。学界一般认为,文化哲学兴起的标志是新康德主义。哲学所要面对的主要不是“已然”世界的问题,而是“未然”或者是“应然”世界的问题。“事实”的世界是科学要关注的对象,“价值”的世界才是哲学最需要关注的对象。例如在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看来,“哲学只有作为普遍有效的价值的科学才能继续存在”。在新康德主义思想家那里,核心价值诉求就在于从人类日新月异的文化世界中,确立人的价值的应有位置,切勿使人性消弭于喧嚣的文化世界中。德国哲学家西美尔明确指出:“只有人才是文化的真正对象。”因此,文化在本质上是“人类的一种完善”。

人所以要反思文化,皆因为文化在其发展中,除了对人的肯定性价值外,还包含着对人的否定性因素。而文化的二重性说到底又是根源于人是灵与肉的二重性,及人类自我意识的内在矛盾。具体说来,人作为一种能动的存在,是通过自我意识的对象化来确证自身的,文化就是人类自我意识对象化的结果,通过文化,人确证了自己的本质存在。然而某种文化模式、文化规范一经形成,人类本质的各种丰富性潜能就有可能被规定于一种既定的文化形式中,从而形成了对人的丰富本质的否定。寻求永恒的超越意识,这是人的本性。因此,人类面对文化的否定性质,必然要诉诸一种抗争,而这种抗争首先应以对文化二重性的充分、全面的认识为前提。认识到了现实文化发展的这种双重本性,我们就能在实践中对于文化现实自觉投射一种反思与批判意识,在人类的成就与自信中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危机,以使人类的文化实践减少盲目性,增加行为的自觉性。

人作为一种主体性存在,其文化创造不应是一种盲目的操作,一种现实文化实践要想成为自觉的文化而非随意的文化,就必须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加以反思;而一种哲学要想具有引领现实的力量而非虚幻的寄托,就必须进行文化的参与。

(摘编自邹广文《文化哲学及其构建》)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传统农业社会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比较和谐,也不存在人与文化的矛盾关系。
B.文化的内容,文化与自然、人、社会进步的关系就是文化哲学应该关注的对象。
C.文化具有二重性,表现在对人的肯定与否定,根源于人类自我意识的内在矛盾。
D.文化哲学兴起的标志是新康德主义,其核心价值诉求在于确立人的价值的位置。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文化传统不同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一般是指一个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经过较长历史时期创造和积累的文化遗存及其载体,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和心态的各种文化。传统文化的发展如同江河奔流,是泥沙俱下的,因而对待传统文化就存在批判与继承的问题。如何继承传统文化中合理的内容,剔除不合理的成分,就需要确立文化传统的观念,这就是对文化传统的自觉。
文化传统是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区分的精神标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深潜于民族文化意识中,是一种民族文化不断自我发展、自我更新的活的动力。如果将传统文化比喻为奔流不绝的江河,那么推动江河之水流动的就是文化传统。任何民族都不可能凭空发展出新的民族文化,而只有在前人创造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发展;也不可能随意创造自己的民族文化,因为文化的生命力内在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存留,其积极的因素是每个时代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其消极的因素则是发展的障碍。如何激发积极因素,消除消极因素的影响,也包含在如何对待文化传统的问题中。
文化作为人类进程中的创造物,既有创造性的一面,也有毁灭性的一面。文化的创造性体现于文化的人化进程。人化的进程中,既包括自然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相统一的进程,也包括人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人化相统一的进程。在人化的进程中,人类不断创造出适合自身生存、发展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文化,而其中人化进程的价值观念居于核心的层次。健康的、积极的价值观能够引领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文化的毁灭性则体现于文化的非人化进程中。文化创造的进程并不能总是得到实现,其原因就在于文化的非人化进程阻碍了文化创造的实现。文化的非人化进程虽然不是人类主动追求和创造的,但是其却贯穿于文化发展过程中。黑格尔提出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对传统的、习惯的观念的否定,是对所谓神圣事物的反叛。历史的进步正是通过推翻旧传统、旧制度、旧秩序、旧习惯,代之以新制度、新秩序、新习惯来实现的。
当前中国文化发展面临的文化自觉必须正视对文化传统的自觉。继承传统不是回归传统,更不是毫无批判地复兴传统,而是寻求文化传统的活力所在。在对传统经典的梳理和解释的基础上,从我们时代发展的特征出发,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基础上创造出符合时代精神需要的新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说实现了我们时代的文化自觉。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2月17日)
【小题1】(小题1)下列对于文化传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何继承传统文化中合理的内容,剔除不合理的成分,就需要确立文化传统的观念。
B.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区分的精神标识就是文化传统,反过来,文化传统又推动着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不断自我发展、自我更新。
C.因为文化的生命力内在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因此任何民族都不可能凭空发展出新的民族文化,也不可能随意创造自己的民族文化。
D.传统文化中有其积极的因素,也有其消极的因素,为了促进社会发展,我们应学会激发其积极因素,消除其消极因素。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一般是指一个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这些文化有的是精华,有的则是糟粕,因此,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批判继承。
B.文化既有创造性的一面,也有毁灭性的一面。自然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相统一的进程就属于文化的创造性。
C.文化的毁灭性则体现于文化的非人化进程中。因为文化创造的进程并不能总是得到实现,所以文化的非人化进程阻碍了文化创造的实现。
D.当前中国文化发展面临的文化自觉必须正视对文化传统的自觉。继承传统既不是回归传统,也不是复兴传统,而是寻求文化传统的活力所在。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懂得继承传统文化中合理的内容,剔除不合理的成分,则说明这个民族已经真正实现了当前时代的文化自觉。
B.一个民族经过较长历史时期创造和积累的文化遗存及其载体就是该民族的传统文化,这有一个统一的精神标识,那就是文化传统。
C.作者认为,虽然文化具有创造性,但是必须将健康的、积极的价值观作为人化进程的核心观念才能创造更好的生活。
D.作者引用黑格尔的观点意在说明,文化的毁灭性有时是必要的,因为只有推翻旧文化,才能建立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