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个人属性中,学习成绩、城市户口、东部地区、一二线城市正向影响青少年网络素养,年级对网络素养的影响为负向。数据显示,初中生的网络素养水平高于高中生。随着学习成绩的提高,青少年的网络素养也显著提高。东部地区青少年网络素养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中部地区的青少年网络素养出现“凹陷”状况。以城市来看,一线城市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水平最高。从性别上看,在上网注意力管理和自我信息控制方面,女性青少年优于男性青少年;在网上信息搜索与利用、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网络印象管理方面,男性青少年优于女性青少年。
在家庭属性中,上网设备数量、与父母亲密程度、与父母讨论频率对青少年网络素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与双亲居住,对青少年上网注意力管理和自我信息控制能力的提高有显著影响。随着家长对青少年上网行为干预频率的提高,青少年上网注意力管理能力显著下降。与父母讨论的频率越高,青少年在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信息分析与评价、网络印象管理方面的能力越高。
在学校因素中,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教师使用多媒体的频率与青少年网络素养呈正相关。数据显示,学校开设有关网络(信息)素养课程对青少年的上网注意力管理、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以及自我信息控制有显著的正影响;教师使用多媒体的频率越高,青少年网络素养越高。
(摘编自《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有待提升》)
材料二:
未成年人在家上网的比例最高,且从 81.1%增加到 94.6%,网吧上网比例从 37.6%下降到 17.7%。 这与青少年整体上网地点分布的变化趋势相同。从网络接入方式看,手机上网使用率从 63.0%上升至 81.2%,台式机上网选择率从 75.0%下降到 70.2%,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相比于传统的 PC(台式 机)工具更加适用于碎片化的场景,未成年人更加青睐高度自由化的手机终端,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 来,PC 时代或许将没落。在使用行为上,未成年人的搜索引擎使用率有大幅提高,已经从 70%左右提 高到了 85%左右,网络游戏和论坛使用率出现了同步下滑趋势,但网络游戏的使用率仍然处于 69.2%。 笔者认为:将未成年人玩网络游戏看作洪水猛兽是不合理的,只要进行健康的引导,不失为缓解学习压力和提高情商智商的有效工具。网络购物使用率从 16.1%增加到了 43.9%,超过 4 成的未成年人有网购行为,这其中也包括一定的非理性购买行为,未成年人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随意网购的现象层出不穷,这需要家长、电商、政府的共同努力,从家庭监管,行业自律和法规完善等角度多管齐下, 以保护未成年人网购权益和引导其正确进行网购。
(摘编自《青少年网民群体特征与上网行为的动态变迁》)
材料三:
“历年青少年网民的网络使用行为”统计图表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搜索引擎
73.9
84.7
82.3
84.1
80.5
81.6
86.6
信息获取
网络新闻
72.0
70.1
61.8
-
-
73.8
74.5
 
博客
68.6
74.1
71.9
65.O
76.7
44.4
37.6
即时通信
77.O
82.6
86.O
85.1
91.1
93.O
92.4
交流沟通
社交网站
50.9
62.O
57.7
55.6
45.7
-
-
电子邮件
56.2
55.O
47.2
46.3
37.6
37.8
34.5
论坛
31.7
34.9
Z5.8
30.7
21.4
21.1
18.O
 
网络音乐
88.1
85.1
81.2
82.8
83.7
77.5
80.2
网络娱乐
网络视频
67.0
66.6
66.8
66.4
72.9
69.4
75.4
 
网络文学
47.1
48.1
44.4
46.9
45.O
46.9
44.6
 
网络游戏
77.2
74.8
72.9
68.4
65.7
64.3
66.5
 
网络购物
26.5
32.9
36.5
45.2
50.O
56,9
61.3
商务交易
网上支付
22.9
27.8
31.9
41.6
39.O
48.8
62.O
 
网上银行
21.4
26.1
29.6
40.1
37.O
43.7
45.6
 
(注)“娱乐、沟通”是青少年这一群体的主要上网动机,青少年对于网络新闻的关注度相对较低。青少年倾向于简单、互动性和社交性强的信息互动方式,QQ、微信等即时通讯网络软件迅速快捷的优势也是电子邮件、博客使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网络视频能够以电脑或者移动设备为终端,进行可视化聊天,这能够有效满足青少年即时交流和学习的需要。随着生活水平和收入的提高,很多家庭都给子女更多的零花钱。
【小题1】下列对“历年青少年网民的网络使用行为”统计图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信息获取方面看,网络搜索引擎使用率明显要高于网络新闻使用率,这与青少年的主要上网动机“娱乐、沟通”有关。
B.从商务交易方面看,网络购物、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使用率整体呈增长态势,原因之一是很多家 庭为子女提供了经济基础。
C.网络视频使用率整体呈增长势头,是由于网络视频能够以电脑或者移动设备为终端,进行可视化聊天,能够满足青少年即时交流和学习的需要。
D.在交流沟通方面,即时通信使用率保持在高位且整体呈增长态势,原因就在于青少年倾向于简单、 互动性和社交性强的信息互动方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个人、家庭、学校三方面分析影响青少年网络素养的因素;材料二从上网地点、接入方式和上网行为等角度分析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的变迁。
B.在使用行为上,网络游戏的使用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处于高位,这表明:网络游戏就是未成年人缓解学习压力、提高情商智商的有效工具。
C.手机上网使用率上升,台式机上网选择率下降,这是因为智能手机比 PC 工具更适用于碎片化场景,更受未成年人青睐。因此,PC 时代或许将要没落。
D.要防止未成年人进行非理性网购,引导其正确进行网购,就需要家长、电商、政府共同努力,从 家庭监管、行业自律和法规完善等角度多管齐下。
【小题3】家庭和学校在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方面分别应该怎么做?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11 08:16: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人出行带什么样的“包”
倪方六
在中国古代,衣服大多没有口袋,古人出行时“包”是不可或缺的。
“包”最早并不叫“包”,而是叫“佩囊”。佩囊是古代使用最早、流行时间最久的包,像钥匙、印章、凭证、手巾一类必须随身带的东西,大都放在这种囊内。因为外出时多将其佩戴于腰间,故谓之“佩囊”。从文献记载来看,先秦时人们已有带包的习惯,即所谓“佩囊之俗”。古人的“佩囊之俗”推测起源于士兵配备的箭囊。佩囊实用方便,从先秦用到了明清,虽然名称和款式多有变化,但人们都少不了佩囊。古代的包也有大小之别,汉代学者毛亨称“小曰橐,大曰囊”;制作材料也不一样,有皮包和布包之分。
汉朝时,佩囊被称为“縢囊”。縢囊是一种小包。汉代也出现了一种叫“绶囊”的方形包,皇帝常常用之赏赐臣僚,有绶囊的人自然是有官爵之人,所以,“包”成了身份象征。绶囊主要用于盛放印信一类的东西。因为“包”已与身份联系了起来,所以在图案、色彩上都有规定和讲究。绶囊最常用的图案是兽头,故称“兽头鞶囊”。兽头中又以虎头使用为多,因此又有“虎头鞶囊”之称。
与绶囊同样能显示身份的包还有“笏囊”,也称“笏袋”。“笏”即笏板,是官场用的简易手写板。盛放笏板的包便是笏囊。与绶囊多用青色不同,高级笏囊多用紫色,古人称之为“紫荷”。紫荷是唐朝官场上的高级包。
唐代时,最能显示身份的包是“鱼袋”。绶囊是装印信的,而鱼袋则是盛放符契这类“身份证”的。唐朝时,官员的身份证明制成鲤鱼形,故名“鱼符”。凡五品以上官吏穿章服时必须佩戴鱼符;中央和地方互动,也以鱼符为凭信。凡有鱼符者俱给鱼袋,使用时系佩于腰间,内盛鱼符。鱼符有金、银、铜等质地,以区别地位;鱼袋也通过金、银装饰来分辨高低。
宋朝使用的“鱼袋”也有金鱼袋、银鱼袋之分,但仅是一个空包,鱼符被废用了,仅在这种包上绣上鱼纹,凡有资格穿紫红、绯红官服的高官均可用这种包。
除笏囊、鱼袋外,古代官场、文人间还有一种包很流行,这就是用来盛放计算工具、文具一类的“算袋”。其实,“算袋”这种包很早就有,但汉代称“书囊”,也称“书袋”;宋朝称“算袋”为“昭文袋”,也称“照袋”、“招文袋”,民间则称其为“刀笔囊”,一直到明清都在使用。金代也使用算袋,但称为“书袋”。元明清时代,随着新物件的出现和使用,包的款式和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如放钱放物的多用包“褡裢”、放烟丝的“烟袋”、盛放扇子的“扇囊”、盛放挂表的“表帕”、装饰价值更高的“荷包”等。
其中“褡裢”为双层袋子,中间开口,两头放钱,使用时从中间对折,搭于臂膊上,故又称“搭膊”。因为搭膊多用来装钱,民间干脆呼之为“钱袋子”。因为“袋”与“代”谐音,常用之赠人,以讨“代代有钱”的口彩。
(节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的包有大小之分,小的叫橐,大的叫囊;在颜色上也有所差异,有青色的也有紫色的等;制作材料也有区别,有皮质的,也有布质的。
B.汉代的绶囊与縢囊有所不同,从形状上看绶囊是方形的包,皇帝常常将其赏赐给有官爵的人,所以它也成为身份的象征。
C.虽然宋朝也使用“鱼袋”,并且鱼袋也有金鱼袋、银鱼袋之分,但因为鱼符被废弃,所以鱼袋仅是一个空包,不再是身份的象征。
D.元明清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物件不断出现并被使用,包的款式和功能也越来越多,有了盛放扇子的扇囊和具有较高装饰价值的荷包等。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人有“佩囊之俗”,主要是古人出行时要随身携带一些东西,而中国古人的大多衣服没有口袋,所以包就显得非常重要。
B.笏板是官员上朝持的简易手板,而装笏板的袋子就是笏囊,高级笏囊多用紫色,古人称之为“紫荷”,紫荷就是唐朝官场上的高级包。
C.汉代的“縢囊”,唐代的“鱼袋”反应了中国古代的佩囊因为朝代的不同,名称和款式也多有变化。
D.“算袋”主要用来盛放计算工具、文具等,这种包在古代官场、文人间很流行,其实在汉代就开始有了,宋明清也在使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外出时多将其佩戴于腰间,故将其命名为佩囊。佩囊实用方便,是中国古代使用最早、流行时间最久的包。
B.在中国古代,绶囊、笏囊、鱼袋都有象征身份的作用,一般在图案、色彩上也有讲究, 如“虎头鞶囊”就是上面绣有虎头图案的绶囊。
C.古人的“佩囊之俗”据推测起源于士兵配备的箭囊。从先秦到明清,佩囊之俗一直在延续,主要原因就是佩囊有装饰的作用。
D.“褡裢”也称“搭膊”,因为它多用来装钱,在民间又被称为“钱袋子”,并且由于“袋”与“代”谐音,古人常用之赠人,以讨“代代有钱”的口彩。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季豌豆

周大新

在诸种庄稼中,我最喜欢豌豆。

小时候,每到豌豆苗长得有筷子高时,娘总要让我拎个小篮,去豌豆地里掐一点豌豆叶回来,放在面条锅里当菜。一大锅面条有这一把豌豆叶,就显出一股青鲜之气,我们兄妹几个逢着吃这豌豆叶面条,都要呼噜呼噜吞个肚子滚圆。

豌豆开花的时候,便是我们这些乡间孩子最快活的赏花日子。豌豆花大部分是红色,也有紫色和白色相掺其间。红色中又分深红、浅红、粉红多种,一根豌豆蔓上常有几种颜色的花,一眼望去,真是五彩缤纷。

豌豆花常常是在一个早晨陡然大放,一地的花朵猛然出现在人们眼前,浓浓的香味在空气中弥漫,由不得人们不深深地呼吸,快活地揉着胸腹。我们这些平日无缘赏花,根本见不到大片玫瑰、月季的农家孩子,常被这大片的豌豆花激动得嗷嗷乱喊,总要绕着豌豆地四周的田埂边跑边叫:嗬,看那片!哟,看这片!

豌豆角长出后,我们便要千方百计地去偷摘来解馋。豆粒没长成、豆角还扁还嫩时,我们便把豆角整个地塞到嘴里嚼,直嚼得满嘴青甜,绿汁直滴……

豆角将熟未熟时,大人们也常摘些到家,在锅里带荚一煮,让我们剥荚吃豆,这时候的豆粒已是十分筋道分外香了。待把豌豆收割下来拉到晒场上一打,我们便又可以吃到喷喷香的豌豆糕了。娘做的豌豆糕最好吃,她总把豌豆磨碎成面,用细箩箩过了,而后拌了香油、花椒、茴香、盐、蛋清和酵子等,搅成糊状,摊在笼屉上放锅里蒸,蒸出后用刀切成方块,让我们用筷子夹了吃,那种鲜味和香气让人吃了还想吃。

经石碾碾压打净豆粒之后的干豌豆秧,除了可烧锅,还特别柔软好玩,我们常在豆秧上打闹翻滚游戏。遇到家里来客床不够睡时,娘便在地上铺厚厚一层豌豆秧,让我盖了被在上面睡。每当我躺在那柔软的透着香气的豌豆秧上时,总想起奶奶给我讲的那个神话故事:老天爷为了使自己造出的人能在世上活下来,便叫自己的几个儿女各变成一种可供人吃的庄稼。性情不好的长子变成了小麦,身上有芒;身高体胖的次子变成了苞谷,棒子特大;性情温顺、身子柔软的女儿变成了豌豆,所以豌豆全身没有一点坚硬刺人之处,而且通体溢着香气……

因了这些,我对豌豆怀了特别的喜爱之情。

去年初夏我回故乡探亲,当时正是豌豆长角的时节。到地头一见那久别了的青绿色的豆秧,我立时高兴地蹲下去抚摸它们,同时扭头问弟弟:“自己的责任田,为何不多种点豌豆?”不想弟弟沉了声答:“就这一亩我都不想种了,这是最后一季!为什么?我一惊。“你看看,还有哪家在种豌豆?”他抬手朝四野一抢。我搭眼朝周围的田里望去,可不,到处种的都是麦子,自家的豌豆田是唯一的一块。“作都不种了?”我很惊异。

“这是低产庄稼,又怕大风,化肥又贵,种了根本赚不到钱!”弟弟瓷声瓷气说道,“加上如今人们的口味变了,都只愿吃麦面,不愿吃粗粮,收了豌豆卖给谁?”

我“哦”了一声,很觉意外,不过细想之后又觉得这话有理。

“怕是豌豆也要走大麦、养麦、赤色豆的路了。”娘在一旁叹了一句。我听后心里一震。早先这地方每年都种的大麦、养麦、赤色豆,这些年已基本上绝迹。从我记事到现在,不过几十年时间,就有三种庄稼不种了,难道我十分喜爱的豌豆也要步它们的后尘?

“明年咱也不种了!”弟弟又决然地说。我不好再劝弟弟,眼看赚不了钱,继续种下去又有何益?也许,人类就是这样在对庄稼的比较和抛弃中前进的。祖先们当初大约是太饿了,选定的庄稼种类太多。如今,现代人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比较和选择,把好吃的、高产的、容易种的保留下去,把粗糙的、低产的、不易种的抛弃掉。然而这种抛弃是否对人类自己都有益?

“豌豆这东西有时可做中药引子。”娘在一旁幽幽地说,“日后都不种了,用时去哪里找?”

我没再开口,我忽然想起近些年来不断发现的一些新的疾病,那些疾病中有的是不是因为人们把不该抛弃的庄稼抛弃后引起的。但愿不是,但愿我们的祖先也得过那些病,只是因为科学不发达而没有发现它们。

我长久地站在豌豆地头,望着那些青闪闪的生机勃勃的豌豆秧在心里思忖:它们就要在这块地上消失了,也许几百年之后住在这里的人们,就不会知道他们的祖先曾经种过吃过疏豆,那时的孩子,更不会享受到我们童年时摘豌豆角解馋的乐趣……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豌豆怀有特别的喜爱之情主要是因为豌豆带给作者很多童年乐趣,另外,奶奶讲的关于豌豆的神话很好听也是原因之一。
B.文章写作者躺在豌豆秧上想起奶奶讲的神话故事,丰富了文本内容,增强了可读性,也通过对比描写了豌豆性情的温顺,秧苗的柔软。
C.文中有两处对母亲的语言的描写,母亲的话非常朴实,显示了她的生活阅历,引发“我”的思考,为升华主旨埋下了伏笔。
D.文章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写豌豆花,其中描写豌豆花的美丽芬芳以及孩子们见到豌豆花的激动心情属正面描写。
【小题2】对文章中划线的疑问句,你觉得作者的答案是什么?并结合上下文说说理由。
【小题3】请根据文本,分析标题“最后一季豌豆”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题。
流逝的古典
黄晖
①那天下午,我去听一位老教授的课,他讲的是《诗经·蒹葭》。午后的阳光从窗户跑进来爬在他那苍苍白发和陶醉的脸上,听着他温暖地读着那些渐行渐远的诗句时,我突然有一种很静谧、很幸福的感觉。
②夜里,月色和清风悄悄穿过窗帘,我从高高的书架上找出了那本遗忘多年的《诗经》。线装的书页泛着远古的光芒,是那种随着光阴流逝,越来越朴实的金色。在幽幽浮动的墨香里,我再一次看到了“蒹葭苍苍”“白露未晞”。我看见远古时代的一个芦塘,清晨,纤纤芦苇被牛乳般流动如烟的雾霭轻柔地包裹着。晨曦中,浅绿的墨绿的苇丛倩影婆娑,亭亭玉立,如衣香鬓飞的女子涉水而来。怀念这一种意境:我不想把这说成是一种诗情,而情愿把它归为一种古典。“古典”一词本身就很静态,很内敛,很纯粹,有一种淑静、典雅的感觉,令我们咀嚼、玩味不够。
③我读到《关雎》,读到《桃夭》,读到“青青之麦,生于陵坡”,读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读到“昔年移柳,依依江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我想到为什么,这些很远古的文字,如今读来,依然淙淙如诉,让人可感可悟。真如澹澹的渌水,我们的心田仿佛千万年来一直是它青青的河床。
④想到了《古诗十九首》,这些不知作者姓名和年代,突兀而起复又戛然而止的谜一般的诗歌群落。为什么就连李白这样的大诗人也为之佩服得五体投地?怎会洋洋洒洒醉酒般地写下整卷《古风》?我想,这就是古典的魅力吧。它们以其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言近旨远、语短情长的艺术魅力震撼、陶冶着无数的后人!
⑤注视着这些古典书籍,抚摸着它们厚实的脊梁,我能感受到它们所蕴含的时代精髓和撑起的时代魄力。而它们又是那样宁静,我不敢想象没有《诗经》、《楚辞》的时代叫什么先秦,没有唐诗宋词的时代算什么唐宋,没有小说的明清是什么样的明清。这些源自第一张植物纤维构筑的纸片的灵感,在千百年漫长的时光中,抚慰着人类的精神与灵魂,牵引着人类穿越长长的时光隧道。一行行时长时短的句子,一页页时近时远的思绪,那么质朴、厚重,它们牵着我走向文字的源头。这些久远的古典文字的确“旧”了,但那字里行间所充盈的生命精神、深邃的原理、多极的内核却超越了彼时彼地,在这个世界夜深人静的时刻渐入我们的心灵、血脉,在我们的血管里流淌……
⑥我相信那些古典的文字肯定来自于平凡的生活,源于简洁、沉静的心灵。古人在最为平凡的采摘、狩猎、耕种之余,偶有所见所感,自自然然,随口吟出了“蒹葭苍苍’,“渌水澹澹”这些精纯得像墨金一样的文字。汽车、电脑离它们很远,人欲物欲离他们很远,而平凡离他们很近,诗情离他们很近,古典离他们很近。古典与古人本来就是水乳交融的一体。而我们呢?在抚摸那些《诗经》句子的时候,除了对美的巨大感动,内心、更有一份莫名的冰凉和疼痛:那自然史上最纯真的童年风景、生命与自然最相爱和谐的“蜜月之岁”似乎已经渐行渐远了!阅读竟成了永远的怀念!
⑦怀念古典,这是一份超越时空的契约。我的心灵深处永远会留下一个宽敞、透亮的空间,让飘溢着灵性、充盈着生命精神的古典诗情灿然长流。
【小题1】请简要分析第①段写听“老教授的课”的作用。
【小题2】第⑤段“抚摸着它们厚实的脊梁”中“抚摸”一词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第⑥段,作者说“阅读竟成了永远的怀念”,请根据文意概括其原因。
【小题4】对本文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幻想芦塘旁边亭亭玉立的女子,从而产生淑静、典雅的感觉。
B.文中运用对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文采斐然,内涵丰富。
C.只有多读古书,才能让“古典”不至于流逝,永葆青春活力。
D.本文融叙述描写说明抒情于一炉,写出了古典珍贵无比的价值。
E.李白的《古风》言近旨远,语短情长,极具艺术魅力和震撼力。
F.文章由“读”入“思”,层层深入,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思考。
【小题5】参照全文内容,结合学过的课文,举例谈谈自己的“河床”怎样承载了“远古文字”的流淌。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鸟类的嗅觉、味觉和“第六感”
扑朔迷离的鸟类嗅觉
很久以来,鸟类学家一直认为鸟类缺少嗅觉能力。20世纪初的一些证明鸟类没有嗅觉的研究更是“证实”了这一偏见。在其中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在火鸡面前放两盘食物,一个盘子里的食物上浇有一些味道浓烈的调料,如薰衣草油,另一个盘子里的食物上则不添加其他气味的东西。火鸡很快将两盘食物吃完,之后又毫不犹豫地吃下第三盘食物——被氢氰酸污染的食物。当然,这只火鸡最后死了。人们于是得出结论:鸟类没有嗅觉。 学¥科网
尽管早期解剖学对此提出了相反的论证,但这种错误观点还是以讹传讹地流传了下来。直到20世纪60年代,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贝蒂西·班的研究终于扭转了人们对于鸟类嗅觉的偏见。她发现人类鼻腔中用来温暖吸入空气以及检测气味的鼻窝结构,一些鸟类也同样拥有,只是更小更精致而已。她据此认为鸟类也有嗅觉。在对鸟类的嗅球进行了深入研究后,她发现,不同种类鸟类的体形大小不一,它们的嗅球大小占大脑的比例也不一样,反映了它们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嗅觉的依赖程度。
如今,人们对鸟类嗅觉的认识已大有改观,最近一项描述信天翁和海燕嗅觉能力的研究称,这些鸟类生活在“嗅觉构成的海景中”,灵敏的嗅觉帮助它们寻找食物、繁衍后代,甚至筑窝建巢、寻找配偶也离不开敏感的嗅觉能力。
鸟类也有味觉
狗通常被认为是“狼吞虎咽”地咽下食物,它们似乎根本没有花时间去品尝食物的口味。但事实上,狗主人都知道,狗并不是对食物不挑剔。对于鸟类来说,其实也是这样。
很早以前,达尔文等人的一些研究证据表明,鸟类也有发育完全的味觉。他在给鸟喂食巢蛾毛虫时观察到,笼子里的鸟儿摇晃着脑袋,厌恶地将毛虫吐了出来。之后,华莱士的一些研究表明,鸟类感觉味道难吃的毛虫通常都带有鲜艳的“警告色”,拥有这个特点的毛虫发出的信号就是:“我不好吃,请别吃我!”
后来的研究表明,像我们人类一样,鸟类的舌头上也有味蕾。不过,令研究人员感到困惑的是,鸟类的味蕾似乎太少,不足以区分食物的好吃与难吃。1974年,荷兰莱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在鸭上发现了疑似味蕾的东西,通过显微镜仔细观察发现,原来野鸭共有五簇味蕾,四簇分布于上颚,一簇分布在下颚,而舌头上则没有味蕾。虽然鸟类的味蕾远少于哺乳动物——人类有数万个味蕾,野鸭只有400个味蕾,但它们就像我们人类一样,同样拥有对甜酸苦咸的品尝能力,至于它们是否能品出人类清幽赌咒的鲜味来,目前还没有经过实验证实。
鸟类神秘的“第六感”
鸟类的另一种鲜为人知的能力——检测地球磁场的神秘能力,如今正在引起研究人员的极大兴趣。
许多鸟类的导航能力堪称神奇。在威尼斯的教堂塔楼上放飞一只马恩岛上的海鸥类飞鸟,它们可以准确无误地回到英国西海岸沿海一个岛屿上的它们出生的巢穴中。它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如今我们知道,鸟类体内拥有多种导航机制,包括利用太阳和星星导航,以及利用嗅觉导航等,而最新也最神奇的发现是鸟类利用地球磁场导航的能力。这曾经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但上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鸟类确实拥有这种神奇的“第六感”。我们不知道鸟类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但我们知道它们确实拥有这种不可思议的神奇能力。
最近的研究发现,鸟类不仅能够检测到地球磁场的方向,甚至还能通过某种化学反应检测到磁场的强度。早在上世纪70年代,物理学家就已经知道,某些化学反应能够因磁场而发生变化。更奇异的是,科学家在对欧洲知更鸟的研究中发现,通过鸟类右眼的光线可产生这种变化。目前研究人员正在研究这种反应具体发生在鸟类身体的哪个部位。一些科学家猜测,鸟类甚至可以“看见”地球磁场的轮廓线。对人类来说,这确实是非常难以想象的。
(有删改)
【小题1】(小题1)鸟类学家对鸟类嗅觉的认知,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小题2】(小题2)在说明“鸟类也有味觉”时,作者主要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题3)根据文意,鸟类的“第六感”指什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作家曹乃谦访谈录
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独特的小说《到黑夜想你没办法》,说它独特,是因为它的作者曹乃谦是一位37岁才开始写作的警察。因为在我们还不大熟悉他的文字的时候,海外却已经对他的文学成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瑞典皇家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给这本书写了序,他还这样评价书的作者:“曹乃谦和李锐、莫言一样都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济南时报:在您的成长道路上,哪些事情对您以后的写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您是如何走上写作道路的?
曹乃谦:小时候,我最好听父亲叨故事。我父亲叨的既不是童话,也不是神话,而是跟历史有关系的故事。因为我对故事的情节和里面的人物很熟了,我在很小的时候便连蒙带猜地把《三国演义》看完了。后来又把《水浒传》《说岳全传》《隋唐演义》《红楼梦》也都看了。初中二年级时,我看了《鲁滨逊漂流记》,这是我看的头一部翻译小说。书中的人物命运和遭遇把我给吸引住了。接下来,我又《简•爱》,看完后,我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好的书。从此以后我就大量地阅读外国名著。
因为好看书,我也就常买书。天长日久,家里到处都是书。有一次一个朋友指着我的书橱说,有一本书你永远不会摆在这上面。我说名家代表作我几乎都有了,你说说我缺哪本。他说书名他不知道,作者他知道。我问是谁,他说:曹乃谦。于是我就跟他打赌,开始写小说。那是1986年,我37岁。
济南时报:读您的小说,觉得语言像黄土一样粗砺、直接。作为一个长篇,《到黑夜想你没办法》的结构也很独特。您在语言和结构上是如何考虑的?
曹乃谦:我是土生土长的雁北人,我平时的说话就是雁北的地方语言。当我想起写小说时,我就是用这种语言来写。因为我从没有学过小说的写法,不知道写小说对语言的要求是如何的,应该是何样的语言才对,其实即使知道了,我也不一定能够做得到。因为我仅仅是个高中一年级的文化水平。
至于你提到说《到黑夜想你没办法》结构很独特,这我倒是事先就想到了的。我叫我的这个结构为“组合柜”式。做的时候一件一件的,有高有低,有大有小,好像没关联,可最后摆在一起才能看出是一套完整的家具。
济南时报:那么多媒体来采访您,会影响你的写作吗?现在您的一天时间一般都是怎么分配的?
曹乃谦:不会的。我的写作是在半夜。差不多每到凌晨三点半,我就醒来了,前后误差不超过一刻钟。醒来,开电脑写作。差不多在五点半时,我妻子醒来了,她一起床我就关机。为这,她问过我好几次:“为啥我一起来你就关机?你是在干什么?”我真的是在写作,我的毛病是,写作时怕有人在跟前。我把写作比作是在生孩子,生孩子是不想让人看的。我关了机就到单位写毛笔字,写到8点上班,做工作。中午睡一个半小时,弥补睡眠的不足。晚饭后看电视,最多看到十点钟,就关电视,看书,翻不了两页就瞌睡了,一关灯就睡着了。
济南时报:《到黑夜想你没办法》写的是1974年的事情,那年代那个封闭的地方的生活,在很多现代人眼里,也许这样的生活已经离得很远。您在写作的时候,最想传递给读者的是什么?
曹乃谦:没有史书,我们不知道几千年几百年前的事。而史书也只是告诉我们,当时有些什么事件有些什么人物。能上了史书的,也都是些大人物大事件。小人物有些什么事,是如何生活的,这是不会被史书记载的。所以我们现在从古墓里挖掘出千年以前的谷物就异常地激动,哇!他们是在吃这些。别的呢?只能想象了。我的《到黑夜想你没办法》写的就是发生在那个年代的、那个叫做“温家窑”小村庄里的、那些小人物的、那些人类得以生存的大事情。我想告诉现今的人们和将来一百年乃至一千年以后的人们,你们的有些同胞、你们的有些祖先曾经是这样活着的。
济南时报:台湾人认为您是沈从文、汪曾祺序列中的特厉害的作家,马悦然更认为您是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他又认为您是个地道的乡巴佬,并认为您是最有机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之一,对这些说法您是怎么看的?
曹乃谦:台湾有说法,说我传承了沈从文、汪曾祺的特色,专写卑微小人物的无奈情景。这种说法把我和大师们联系在一起,这让我有点不敢当,也有点偷偷地乐儿。汪老曾说我的小说有股莜面味儿,马悦然又说我是个真正的乡巴佬,乡巴佬写出了莜面味儿的小说,这让我也很高兴。我是一个热爱写作的乡巴佬。
至于你说的什么奖的事儿,我从来没想过,也不去想。反正我认为,是作家你就想你的写作,而不要去想别的。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曹乃谦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纯属偶然:一个朋友跟他打赌,断定他不可能写出一本书。
B.曹乃谦小说的结构类似于组合家具,看似松散、没有关联,但组合在一起却是整体。
C.曹乃谦常常在凌晨进行文学创作,并因为妻子一起床就关电脑而引起过妻子的猜疑。
D.曹乃谦在文学创作上虽被人说过是个真正的乡巴佬,但他不以为忤,反而非常高兴。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小时候听父亲讲故事,后来又有大量的阅读,这为曹乃谦的文学创作奠定了文学基础。
B.因为出生雁北,又没有完整的理论学习,所以曹乃谦在小说创作上达不到真正的高度。
C.曹乃谦认为史书只是关注大人物、大事件,不关心小人物,这一点和小说有很大区别。
D.曹乃谦写久远的事情,是想把他们的祖先曾经的生活方式用小说形象地告诉后来的人。
E. 曹乃谦的创作在海内外引起广泛轰动,如台湾文学界对他的评价,马悦然对他的褒扬。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曹乃谦“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