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公众史学是着重探讨如何以公众为本位、以应用为前提来开展历史研究与传播的史学新分支。与传统史学相比,公众史学的最大特点就是与实践紧密结合,能够更好实现史学为公众服务的目的。

公众史学发展的动力日益强劲。与美国“公共史学”的初始发展动力来自高校及职业史学家不同的是,我国民间形式多样且愈发活跃的史学实践,催生了公众史学。具体而言,我国公众史学的兴起主要缘于三方面因素。一是公众对历史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人们对历史的关注度、探求欲、表达欲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同时,作为市场主体的各种历史文化媒介平台不断创新历史知识生产和传播,进一步激发了公众对历史的兴趣。这为公众史学兴起奠定了社会基础。二是历史知识生产和传播模式由于技术发展发生了深刻变革。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公众参与历史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技术条件。网络平台的无限扩张、信息对流互动等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仅由史学界主导的历史知识生产和传播模式。这为公众史学的建立奠定了技术基础。三是传统史学适应社会转型自觉进行革新。一个时期以来,历史研究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较大距离,公众对于缺乏吸引力的史学成果的远离,导致史学的社会功能和学科价值受到质疑。面对这种状况,史学界一些学者开始了发挥史学社会功能的自觉革新,更加关注公众的需求,增强史学对现实的解释力、对公众的吸引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逐渐开拓出一条关注现实、走向公众、服务公众的史学发展之路。这为公众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学科基础。

公众史学发展还面临不少挑战。近年来,以公众作为参与主体的家族史、口述史学、影像史学等史学形态的繁荣大大促进了历史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大众化、历史文化产品的多样化、历史文本的通俗化,并在新媒体条件下形成了“人人都可写史”的态势。但“人人都可写史”并不等于“人人都能写史”。实践证明,一个人只有经过长期训练,才能对史料进行甄别、分析、比较和运用,以探求历史真相。当下,一些参与历史书写的人缺乏相应的能力,导致历史知识生产与传播的混乱与无序,这是公众史学发展面临的现实难题。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历史知识从来都与价值观念紧密相连。因此,书写历史要有正确的历史观。如何保证公众史学正确解释历史现象、客观评价历史人物、深入揭示历史本质,是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专业历史研究者参与到史学大众化中来,帮助公众提升历史理性和史学修养。但从实际情况看,大部分专业历史研究者将获得学术共同体的内部认同作为学术研究的核心追求,对于史学大众化缺乏热情。

(摘编自人民网《推动我国公众史学健康发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公众史学重新建构了史学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增强了史学对公众的服务。
B.美国公众史学原初发展动力来自专业人员,而我国公众史学发展动力缘于民间史学实践。
C.史学的社会功能和学科价值遭到人们的怀疑,使得公众远离史学的研究成果。
D.“人人都可写史”,但又不是“人人都能写史”,是公众史学发展面临的现实难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依次介绍了公众史学的含义和特点、公众史学兴起的缘由以及所面临的挑战。
B.第二段通过与美国公众史学的对比,介绍了我国公众史学的兴起原因,并从社会基础、技术基础、学科基础三个方面具体说明。
C.作者认为民众为参与主体的史学形态的繁荣形成了史学新态势,这使公众史学面临新的挑战。
D.第三段先介绍公众史学面临的挑战,再提出其面临的现实难题和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三者是并列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平台的无限扩张、信息对流互动等特性,使得历史知识生产与传播模式被单一主体主导的状况发生了变化。
B.随着社会转型,史学将更加关注现实,其社会功能将更加突出地发挥出来,公众史学必将替代传统史学。
C.公众史学要更好地为公众服务,生产和传播历史知识则应具备正确的历史观,这是非常重要的。
D.公众史学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少,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专业历史研究者改变认识,参与到史学大众化中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27 03:45: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历史真实是传记文学的基石,可以说这是传记文学研究者们的共识。但是,在对真实的具体理解上人们还是存在着很大分歧的。也就是说,传记文学的写作必须以历史史实作为叙述和描写的依据,既不能杜撰任何人名、地名,也不能随意改变人物关系、传主的人生经历,离开了历史真实就谈不上传记文学。任何对历史史实的篡改和无中生有的虛构,都可能使传记文学失去真实而改变其写作的性质。对于这一点人们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对于细节描写是否可以容许适当的虚构,人们是有争论的。
从史学意义上讲,传记文学的叙述要求符合历史真实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传记文学与一般的史学不同,它在把握宏观历史的基础上更重视对微观历史的挖掘,它所叙述的重点不在于传主人生的一般成就,而在于最能反映传主性格特点的细节的挖掘和描写。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即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他那漫长的人生过程中许多重要的细节总是非常模糊或者鲜为人知,虽然有关回忆录、书信和日记等可以给予一定的补充,但这种补充毕竟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微观的历史史实的阙如与模糊,这就应该由想象来填充和弥补。
“想象”既可以从现实出发,以事实为依据,展开翅膀飞翔,又可以超越现实,不受事实的拘束,在无限的时空中任意翱翔。就传记文学来说,由于其史学的基本属性,作家既不能为传主添加事实上传主没有经历过的任何事情,也不能对传主的经历作任何的改动,他所能做的就是将传主参与的事件过程具体化、详细化,其艺术想象也只能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作用。比如作家根据传主的日记记载某一天是晴天,他可以结合传主当时的心情和季节,可以发挥想象将那一天描写成“晴空万里,一碧如洗,阳光灿烂”,或者“蔚蓝的天空飘着几朵洁白而姿态各异的云”。
在传记文学中,作家不仅要在具体事件中细致地描写传主的动作、表情、谈话、场景氛围,而且还要充分揭示传主此时此刻的情感波动、内心感受、沉思默想乃至潜意识、回忆、联想、憧憬、错觉、幻觉、梦境等微妙复杂的心理活动。然而,传记文学作家虽然可以搜集到一些史实材料,但是他所能得到的这方面的材料实在是少而又少,非常有限,许多时候就是空白,永远不可能满足写作的需要。这时,这些空白就应由想象来填朴。
传记文学的想象之所以没有走向那种天马行空的相当自由的境界——虚构,是因为其想象必须建立在相关的史料基础之上,并且应该与那个特定情境中传主的性格、情感等心理特征相吻合。也就是说,在不违背基本史实的前提下,传记文学可以展开想象对所描写和叙述的对象作补充性的想象和推测。所以,传记文学的想象空间是十分有限的,借用闻一多的一句话,传记文学作家的想象就是“戴着镣铐跳舞”。
(摘编自孙德喜《传记文学真实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记文学要尊重历史事实,不能随意社撰和篡改,否则就会消解传记文学的特征,在这点上,人们并没有多大分歧。
B.虽然人们对细节描写是否可以容许适当的虚构,尚存争议,但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是容许适当虚构的。
C.传记文学和史学是两个不同的领域,相比较而言,前者关注微观历史的挖掘,而后者则在于遵循历史真实,把握宏观历史。
D.对于一个历史人物,无论回忆录、书信和日记等文献资料多么丰富,也难以囊括其人生的重要细节,这就需要想象来弥补。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传记文学中的“想象”,既可以以事实为依据,又可以超越现实,不受事实的拘束,这取决于事件具体化和详细化的需要。
B.如果传主的日记记载某一天是阴天,那么作家不能发挥想象将那一天描写成:“晴空万里,一碧如洗,阳光灿烂”。
C.无论是语言动作描写,还是神态心理描写,要做到细致和充分,作家需要借助想象来完成,因为可用的史实材料非常有限。
D.传记文学虽然可以在不违背基本史实的前提下展开想象,但又不能像虚构那样天马行空,可见,其想象空间并不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哈金森工厂》一文中,作者多次使用档案材料和他人的回忆内容,这是为了使传记文学的叙述尽可能符合历史真实。
B.在《从文自传》中,沈从文描写了在逃学过程中遇到的有趣人事,这是为了提高传记的文学色彩而添加的一些传主经历。
C.弗·梅林在《马克思传序言》中说要“把马克思的伟大形象不加修饰地重新塑造出来”,体现了传记“戴着僚铐跳舞”的想象特点。
D.在《项羽本纪》中,在叙述兵败垓下这一史实时,司马迁描写的“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属于传记中的想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20世纪30年代以后,相声界的一些造诣深厚且有远见卓识的前辈艺术家,致力于相声的净化和改革,才使它得以从底层大众的通俗艺术成为全民雅俗共赏的喜剧艺术,由姿态低到尘埃的“玩艺儿”提升为铁肩担道义的“语言艺术”。经历了文革的停滞期和改革开放后的高潮期,通过广播、电视传播,马季、姜昆等优秀艺术家将相声领进了传统说唱艺术的殿堂,相声在大众娱乐和影视领域里,独领风骚几十年。
②当下的相声渐渐回归市场运行的轨道,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恢复了“传统”,但是我们的时代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并不意味着“做旧”,坚持传统并不意味着抱残守缺式的故伎重演,我们被唤醒的文化记忆绝不意味着曾被否定的糟粕卷土重来,秉持现代文明的心灵绝不允许一夜退回旧社会,绝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死灰复燃和暗渡陈仓。遗憾的是,一些小剧场舞台、电视选秀节目明星导师云集,在对年轻相声演员的引导中,低俗代替了通俗,欲望代替了希望,感官刺激代替了娱乐享受。
③讽刺和嘲笑是相声的功能,也是相声引以自豪的光荣传统,无论是侯宝林净化语言而追求品位,还是刘宝瑞洞察世态人心的韵味,甚或是马三立的“自嘲”式的冷幽默,都是接地气的,直面民生的,传递正能量的。但近年来由于受西方“腐文化”的影响,一些演员表演暧昧、语言隐晦、做派轻佻,一些人以炒作刷流量,台风骚、浪、贱,迎合粉丝追星,阳刚之气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娘娘腔、表情包,搔首弄姿,令人作呕。
④相声病了,而且病得不轻,病在对传统相声的优良传统视而不见,却对糟粕的“痈疽”趋之若鹜:低俗的语言和笑料使我们的生活愈加鄙俗化,傻子般的“愚乐”降低了观众的智商水平,腐化糜烂的表演使观众陷进感官刺激泥沼不能自拔,“碎片化拼凑”破坏了相声艺术的整体美感,降低了欣赏的品位,失去了韵味的咀嚼。观众们正在用不满的、质疑的目光审视着相声。
⑤面对广大观众的质疑,相声该何去何从?《淮南子·泰族训》说:“根深则本固,基美则上宁。”相声和其它传统艺术一样,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重拾当年侯宝林、启明茶社、相声改进小组等“说文明相声、干净相声”的主张,维护相声生态文明,清除精神“雾霾”,还相声“绿水青山”,让相声对得起“语言艺术”这个誉称。
(节选自2018年8月《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声提升为语言艺术与前辈艺术家对相声的净化和改革互为因果。
B.相声回归市场运行的轨道就是在恢复“传统”,就意味着“做旧”。
C.侯宝林、刘宝瑞、马三立的相声能接地气,直面民生,传递正能量,让人欣赏到相声的优秀传统。
D.观众对“病态相声”已心生不满,质疑审视,这为相声改邪归正提供了关键性的条件。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
A.第①段是文本结构中的“起”,作者回顾了相声的辉煌历史,为下文的论述做好张本。
B.第③段是文本结构中的“转”,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暴露出时下一些相声表演中的负能量。
C.第⑤段是文本结构中的“合”,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是为了说明相声的光荣传统是讽刺与嘲笑。
D.文本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对相声艺术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论述,针砭时弊,观点鲜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坚守相声的优良传统绝不是抱残守缺,让相声中的糟粕卷土重来,死灰复燃。
B.近年来西方的“腐文化”影响了相声演员,使他们的表演暧昧、做派轻佻、语言隐晦。
C.一些相声表演出现了只为迎合低级趣味而低俗、只为迎合炒作刷流量而轻佻的现象,一些舞台中的明星导师是难辞其咎的。
D.相声要兼顾创作与表演,做到既注意洞察世态人心,也净化语言,才能发挥好相声的功能,成为“语言艺术”。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为了纪念的忘却

杨震

①用石头、金属这些比肉体更长久的事物,来铭刻历史,对抗时间,是二战前人类对纪念碑的期许。但石头被轰炸了,铭文上的道德底线被颠覆了,高耸的强权毁伤了世界,自身也被摧毁了。奥斯威辛之后,人类该如何记忆?背负沉重罪孽的德意志民族,在忏悔与纪念的两难中,又该如何面对?

②以伽茨、拉德马赫、霍海泽尔为代表的德国艺术家接受了这个历史难题,反思传统纪念碑,展开了反纪念碑的运动。他们发现,传统的纪念碑,只是把应该记忆的历史外化在碑铭上,并未着力于把它内化在人心中;纪念碑与其说是纪念,不如说是遗忘,人们把记忆的责任推卸给了石头,自己反倒忘记了纪念。为了达到纪念的目的,必须反传统纪念碑,把记忆从石头上拆卸下来,重新植入活着的人心中。

③伽茨1986年在汉堡市的哈堡地区设计了一座12米高的方柱,由中空铝材制成,分成多节,外表镀铅,四面配备可以在上面写画的铁笔。旁边有一个说明,邀请参观者在上面留下自己的名字。每当名字写满一节,这一节就沉入地下,写的人越多,纪念碑就下沉得越快;如今,整个纪念碑已经沉入地下,只有一块牌匾记录了它最初的目的:“有朝一日,它将完全消失,哈堡反法西斯纪念碑将空空如也。最后,将只有我们自己能站立起来反对非正义。”

④哈堡纪念碑的意义在于:邀请观众介入纪念碑的塑造(同时也就是毁灭)过程,取代了那种静止、僵死的纪念碑膜拜活动;让纪念者自己行动起来、活跃起来;通过反思和刻画,让物理上的纪念碑下沉,让心中的纪念和反思上升;最后,纪念碑消失,记忆留下了——耸立在此地,对历史进行反思、凭吊和纪念的,别无他物,唯有观者自己

⑤与此理念相似又不同,1994年,拉德马赫在柏林的新克尔恩区一处纳粹强制劳工营遗址旁的阳光大道上设计了一个自始至终“不存在”的反法西斯纪念碑。他保持周围环境的原貌,不耸立任何异物来干扰这个历史现场。这里有的只是一个暗藏的光柱机关,走在大道上的人无心中触发了机关,一个聚光投影仪就会启动,游移着,把一篇有关当年历史的铭文投射到周围的环境中:树梢、铁丝网、人行道上……从模糊到清晰可读。每一次启动,投射的铭文都不一样。就这样,它让路人自己来启动对历史的记忆,触发一个记忆的机关,来反思历史,每次纪念都是个体行为,都是独特而不可重复的。走在这里,纪念碑无处可寻,纪念却欲罢不能。

⑥在反纪念碑运动中,伽茨的创作可谓是“纪念碑的沉没”,拉德马赫的可谓是“纪念碑的虚化”,而霍海泽尔的反纪念碑,则是“纪念碑的颠覆”。1908年新建卡塞尔市政厅的时候,犹太实业家阿什洛特捐建了一个哥特风格的喷泉,被命名为“阿什洛特喷泉”,在1939年被纳粹党人以“犹太人的喷泉”为名摧毁并运走,只剩下基座。随后三年,该市3000多名犹太人遭到屠杀。为了铭记这一事件,1986年,霍海泽尔设计了新的“阿什洛特喷泉”。艺术家用混凝土原样复制了12米高的哥特尖塔式中空喷泉装置,不同之处在于,这个哥特尖塔不像当年那样耸立在空中,而是在短暂展览之后,在喷泉遗址的基座上,被倒插入深深的地底,沉没在地下水中,上面覆盖着铁栅栏和钢化玻璃,看上去就像那个被摧毁的阿什洛特喷泉的倒影、幽灵。水从四周的地底涌起,形成瀑布,发出回声。远远望去,阿什洛特喷泉一无所有,只是一个空旷的广场,只有当你走到近前,踏上去,自己作为纪念碑站立在遗址之上,才看到深入地底那记载着历史、曾被毁坏的喷泉的“倒影”,和自己的倒影混为一体,那是历史也是现实,是他人也是自我。悲剧发生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受难者,“莫问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你而鸣。”阿什洛特喷泉复活了,不仅在地底,而且在心底。

⑦德国的反纪念碑运动宣告世人:为了纪念,忘却那些石头。在良知和理智之上耸立起来的人,才是唯一应有的纪念碑。

(选文有删改)

【小题1】第②段中“这个历史的难题”指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简析第⑥段画线句的作用。
【小题3】文中反复提到“自己”,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中的“自己”强调的是今天的我们已经没有了纪念的行为和意识,为了达到纪念的目的,必须要唤醒人们,不能“遗忘”。
B.第③、④段中多次提到“自己”,目的是强调了纪念碑的无意义性,只有每个人行动起来,自己去反思和凭吊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C.第⑥段中的“自己”强调的是我们只有真正和纪念碑及其意义完全融为一体时,我们才能获得对历史的深刻而正确的反思与凭吊。
D.文章中大量使用“自己”这个词语确实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但有些地方还是显得生硬,比如第⑤段中的“自己”一词就可删去。
【小题4】下列对文中所提到的三座纪念碑的理解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    )
A.伽茨设计的纪念碑邀请参观者留下名字,目的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家用行动关注这座纪念碑的存在,进而内化为自己的反思和凭吊。
B.拉德马赫设计的纪念碑被称为“纪念碑的虚化”,这里的“虚化”指的就是纪念碑根本不存在,人们的纪念行为都是自发的个体行为。
C.霍海泽尔设计的纪念碑被称之为“纪念碑的颠覆”,这里“颠覆”的不仅是当年高耸在地面的哥特尖塔,更有人们对于纪念碑的认识。
D.文中所提及的三座纪念碑理念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但是不管是无意识的触发,还是参观者的主动参与,都是想唤起人们心中的纪念。
【小题5】赏析文章的标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的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人服务的。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2016年11月8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
B.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是因为中国古人的砖石建筑的水准低。
C.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而西方比较重视建筑的文化载体价值。
D.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模式,材料翔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
B.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提出“中围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的问题,并当即予以否定。
C.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
D.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
B.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器用。
C.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
D.由于中国的古建筑以现世为重,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所以形成了中国百姓追求现世幸福的宗教信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我叫马三立
刘连群
20世纪90年代的大部分岁月,已经步入耄耋之年的马三立依然保持着健旺的活力。
为马三立捧哏的合作者去世后,他就只说单口相声了,这一来倒另辟蹊径,开拓了又一艺术天地。他以老者的神态、语气讲笑话,从大家熟悉的生活琐事说起,可就在你不知不觉间转入正题了,直至“包袱”设就,从容“抖”开,让你先怔一下才幡然醒悟忘情失笑,而且越笑越有味道,有时还会依稀咀嚼出一丝哲理来,这就是大师的功力和境界了。
大师的幽默又是不受舞台限制的,晚年的马三立似乎随时随地能够抓出笑料,得心应口,激起笑声一片。去劳教所向失足少年讲话,走下汽车有两位女警察搀扶,记者一路追随照相,马三立忽然温和地说:“明天见报群众看见我让俩警察架着往里走,会说马三立这么大年纪还犯案,这不,被警察押着进监狱了!”此话一出,两位女警察笑得弯下身,半天没直起腰来!
马三立经常在台上说相声时自称“马大学问”,其实生活中的他确实爱读书,到老仍手不释卷,并且兴趣广泛,博闻强记。他读书涉猎面很广,他认为相声演员“肚子是杂货铺”,为此他一直忙中偷闲见缝插针勤读不已。除了读书,他还喜欢看戏,结交了许多梨园行的朋友。他还爱好国画、书法,爱看足球。
马三立的记忆力堪称训练有素,而且到老不衰。他到晚年一直没有放松对记忆力的锻炼,有一件事非常耐人寻味,就是他一直记得胡耀邦同志逝世的日子、时间和中央悼词的部分章节。
晚年的马三立始终律己甚严,曾经自拟“养心安神十一条不该”和为人处世的“三别、三不、三对、三要”。 “不该办的事情,莫办;不该去的地方,不去;不该用的物品,不买;不该要的礼物,不收……不该得的报酬,不要”,“对自己的声望,珍惜;对道德品行,端正;对衣食住行,知足。”
2001年12月8日晚,“相声艺术大师马三立从艺80周年暨告别舞台晚会”上,马三立仍是那身可体的灰色中山装,那副镀金框架的秀郎架眼镜,还夹有灰色的银发梳理得一丝不苟,面含微笑,一派儒雅的长者风范。知道内情者会发现他的步子比过去慢些,气息也显得微弱,但一站到舞台上,却仍旧精神矍铄,光彩照人。依然是过去的老习惯,先向观众作揖示意。如潮掌声止息下来,人们静静地等着大师开口,却谁也没想到,那沙哑、温和的嗓音说出的第一句话是:“我叫马三立……”谁不知道他是马三立?但他就是用这种小学生报到式的自报家门,拉近了与几千名观众的距离,也缓和了现场绷得过紧的气氛。马三立似乎有意冲淡晚会的隆重、严肃气氛。于是他娴熟自然地现场抓哏,妙语连珠:“……有的观众点我那段《买猴儿》,说不了了,没气力了,我现在已经成了‘老猴’了!”大家上台表示敬意和祝贺,他仍然不肯让气氛庄严起来,马季神态虔诚地献上手书的八个大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马三立含笑称谢,拉起他的手说:“我和马季,还有马玉涛是一家子,都是‘马大哈’的后代。”全场大笑。
他原为让人笑的,他坚持到了最后。大师走得很平和、很从容,似不再有所牵挂。
就引用宋人程颢的《秋月》结尾吧:“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文汇报》2011年10月26日,有删改)
【小题1】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已经步入耄耋之年的马三立依然保持着健旺的活力”?
【小题2】文中划线处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马三立仍是那身可体的灰色中山装,那副镀金框架的秀郎架眼镜,还夹有灰色的银发梳理得一丝不苟,面含微笑,一派儒雅的长者风范。
【小题3】文章以程颢的《秋月》一诗作结有什么深刻意蕴?
【小题4】请结合文本分析马三立能成为一代相声大师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