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正如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而是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
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摘自2014年01月0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要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使文化之河源远流长,就应该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和人文的情怀,去主动涵养网络文化。
B.“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与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为时代文化加厚土层理应成为当代文人的历史使命。
C.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文化共存的现象,为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主流文化建设者应为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
D.如果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没有改变,就能以比以往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去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使一部分人对此十分痛心,这些人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
B.当今社会,读书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了,但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以至于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
C.任何一次新的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这是近几个世纪以来文化史上所特有的现象。
D.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需要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信息时代,他们既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时尚的制造者。
B.海德格尔、罗斯扎克等人的忧思从另一个角度表明:只要拥有文化话语权,无论是草根还是精英,都能更早地接受新事物、拥抱新的文化场。
C.既不必过分沉溺于文化乡愁,也不能闭关自守,这是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到来时主流文化建设者应有的态度。
D.在文化领域,因受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影响,人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18 08:58: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所有的人都习惯了一个现状,那就是在信息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是透明的。

街道上密布的天眼监控摄像头记录着你所有的活动,在公安机关的监控大厅里,通过多个摄像头的联动,你的行走轨迹一览无余。出入机场、车站,甚至住店的信息都被完整记录着,传统意义上的隐私已经不再成立。买房、买车、子女入学,你登记的个人信息早已经泄露,人们早已经适应了隐私权被逐渐剥夺的信息化社会。

但是,人工智能的本质是服务人类社会,而人类社会的核心价值就是“以人为本”。隐私权是人类亘古不变的基本权利,人工智能的发展不能以剥夺人类的基本权利为代价。恰恰相反,人工智能应该更好地保护人类的基本权利,其中就应该包括隐私权,这才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正确方向。

在移动互联时代,我们普通用户的信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身份认证信息,例如我们的用户名和登录密码,另一类是我们的内容信息,例如订餐、打车、购物、租房等信息。身份认证信息必须由用户本人绝对掌控,不能让渡给任何商家,甚至也不能让渡给政府,这应该是人工智能的一条铁律。

因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你的身份认证信息一旦泄露和被坏人利用,就可能遭受经济上的巨大损失,甚至可能危及到你的生命安全。如此重大的事项,绝不能相信任何组织机构和个人。不仅不能相信他们的诚信,也不能相信他们的能力。近年来出现很多知名网站泄露用户身份认证信息的案件,这些企业是有诚信的,但防护能力不够,被黑客抄了家。

我们订餐、打车、购物、租房的内容信息呢?与身份认证信息不同,这部分信息就不能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了,为了享受人工智能的服务,有时必须得让渡出去。人工智能有智能感知、智能推理、智能学习、智能行动四个环节,而这些环节都是受数据驱动的,你不给它提供数据,它如何理解你的需求?又如何通过学习和推理为你提供精准的服务?

但内容信息即使让渡,也要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数据统计结果归商家,个人信息所有权归自己”。

这是什么意思呢?举例来说,使用滴滴打车APP时,我们个人用车的车型、时段、路线、费用等信息会上传到滴滴公司的服务器,海量的信息形成了大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中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和财富,这个统计结果归滴滴公司所有。我们每个人都为这个统计结果贡献了九牛之一毛的数据,例如和平小区每月平均叫车量为500人次,住在和平小区的您为这个数据做了贡献,但您在和平小区叫车这个信息的所有权是您的,未经您的授权,滴滴公司不能使用。

然而,有人反应,商家对用户的信息使用之快超乎想象。比如,有一次某教师妻子用他的笔记本电脑搜衣服,隔天他去办公室指导学生,一打开电脑,浏览器就给他推送了大量女式衣服,还特别标明“这是你可能感兴趣的商品”。

未经用户授权,商家不应该搜集用户的喜好习惯。即使收集了,那也只能用作统计分析的原始素材,而不应借此对用户进行精准营销,这违反了“个人信息未经授权不得利用”的原则,是人工智能的滥用。

(摘编自新浪《人工智能与隐私保护》)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描述不正确的—项是
A.信息社会中,我们都习惯了做透明人,街道上密布的天眼监控摄像头,使我们的行走轨迹一览无余,从某种意义上讲,生活在互联网高速发达的时代,我们谈不上有个人隐私了。
B.人工智能必须坚守“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不能为发展而剥夺人类的基本权利,应正确把握好发展方向。
C.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要保护好自己的信息,不能相信任何组织机构和个人,否则你的经济利益可能会遭到侵害,你的人身安全也可能会受到威胁。
D.人工智能通过大数据,依靠智能感知、智能推理、智能学习、智能行动等环节,来实现为你精准服务的目的,所以人工智能服务是相对安全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重点阐述了普通用户内容信息的保护问题,让读者明白“内容信息”的保护其实比身份认证信息的保护更重要。
B.用户的“身份认证信息”不能让渡给任何商家,但“内容信息”则必须让渡给商家,否则不能享受到人工智能的服务。
C.今天,隐私保护不仅关系到隐私拥有者,也关系到隐私使用者。要做好隐私保护工作,需要普通用户、商家和政府等共同努力。
D.文章末尾作者举某教师妻子用电脑搜衣服的例子,是为了指出商家通过使用人们的“内容信息”可以进行更精准的商业营销。
【小题3】联系全文,围绕“以人为本”,给人工智能在发展中保护人类隐私权提三点建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公共空间与公共意识

①众所周知,“公”是相对“私”而言的,公共空间自然应该不同于私人空间。一家人坐电梯下来,电梯就是你的私人空间,一到大厅,有了外人,马上就进入了公共空间,应该小声说话。为什么?怕干扰到别人。这是对他人基本的尊重。可是,即便在文明程度很高的今天,我们还是到处可见抽烟、吐痰,甚至在公共场合大声讲话,大声打手机……餐馆里的众声喧哗就更不用说了。对于这种现象,我们总是将其归因于未能把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区分开来。
②这是没错的,但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也不是我要强调的重点。
③所谓“公共空间”应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日常公共生活的“公领域”,在这一领域中“私”是无所作为的,只要遵规矩、按常理、循旧俗就行;还有一层更重要的意思,就是一个将各种各样的私人意见、看法、观点等汇集为公意的地方。没有这样一个“公共空间”,就不会形成真正的“公共意见”。当然,在这一“公共空间”中,需要的是理性,要让人说话,同时要辩论。
④中国人的古训是在公共场所“莫谈国事”,而康德却说只有在公共场所,你才应该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盘托出,在私下里,你倒真应该执行你作为一个合法公民应尽的义务,要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但所有的不满与意见都应该在“公共空间”得到发泄与表达。有学者指出: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人就开始意识到了自己是“国民”,“盖国家者,成于国民之共同心”,再以后,到1897年,就有人提到了“社会”这个词,专指国家之外为某种目的自行形成之组织。于是“社会”就成了“绅士”表达其个人意愿的公共空间。而立宪运动一开始就存在着“皇帝”和“绅士”两个主体,正是这两个主体之间日益尖锐的冲突,导致了清王朝的崩解灭亡。
⑤对“公共空间”的意识就叫“公共意识”。有了“公共空间”的意识,也就是有了公民的意识,知道我应该遵守公共秩序,知道我可以也应该在公共场合表达出我个人的不同见解,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场合,我个人的想法才能形成公共意见,获得别人的承认。“公民”,按其本意,指的是一个人意识到了他对这个国家所承担的义务及所享有的权利。一旦“意识到”,就可以在这个公共空间里把本属“私”的东西变成“公”。
⑥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篇》中也曾提出了以家族为本位的公共空间的设想。他主张设立学校,并且认为,设立学校,不仅仅是为了养士,更不是为了科举,而是使学校成为议政的场所,从而起到限制专权的功效,使学校成为绅士的公共空间。有意思的是:他心目中的公共空间还是以家族为本位的,“私”所指的并不是独立的个人,而是家族,家族的代表就是绅士。
⑦这当然很有中国特色,但我个人对此还是心存疑虑,害怕家族完全取代了个人,害怕家族中的“家长制”蔓延为全社会的行为规则,然后又成为国家统治秩序的正当性依据。家国一体,社会的伦理秩序就是国家的政治秩序,这是一种人们业已习惯了的生活态度。
⑧但不管怎么说,有了公共空间,有了对公共空间的意识即公共意识,中国的社会变革才有了根本前提。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中国人在公共场所“莫谈国事”这一“古训”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我国5G试验分为两步实施:技术研发试验,起止时间为2015年至2018年;产品研发试验,起止时间为2018年至2020年。

我国5G商用推进进程几乎与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的5G标准化时间表保持一致:3GPP将在2017年12月完成Rel.15(第一个5G版本)非独立组网5G新空口技术标准化以及完成5G网络架构标准化,满足美韩日激进运营商需求;2018年6月完成独立组网5G新空口和核心网标准化,支持eMBB(增强型移动宽带)和uRLLC(超可靠、低时廷通信)两大场景,满足2020年5G初期商用需求;2019年9月,支持eMBB、mMTC(海量机器类通信)、uRLLC三大场景,满足全部国际电信联盟技术要求。

作为全球拥有最多4G用户的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的计划在5G全球发展路径更为明晰时也出现了一些微调,2017年启动5G外场试验,2018年将启动5G网络预商用试验,在2019年进行商用化规模试验,力争在2020年实现5G网络规模商用的目标。

(摘编自中国产业信息网《2017年中国5G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材料二:

经历1G、2G时代的一无所有,3G时代登上舞台、4G时代基本并跑,5G时代,中国已成全球5G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创新的重要参与者和支持者,据GSMA(全球移动通信系统联盟)预测,到2025年,中国将成为第一大5G市场。

如今,中国正在加快5G部署,一些龙头企业也在5G技术和应用上取得阶段性突破。

运营商方面,中国移动在5G技术方面应申请超过1000项专利,成立了5G联创中心,在全球建立了12个开放实验室;中国电信主导了5G国际标准立项30余项,同时聚焦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将5G的技术特性与云计算,物联网等相结合,实现与垂直行业的跨界融合;中国联通成立了5G创新中心,发布16项5G相关产业白皮书,成立并推进了多个产业联盟。

设备厂商方面,相关报告显示,华为已成为全球最大电信设备供应商,已与全球42家运营商合作开启多张5G预商用网络;中兴目前已申请专利超过1500件,首创的Pre5G(通讯技术)产品已经在40多个国家60多张网络中实现部署;紫光展锐将在2019年推出5G芯片,实现5G芯片的商用,2020年会进一步推出5G单芯片,同时会完成高端和终端全面产品布局。

除了5G本身的技术研发和应用部署,加快与4G协同发展也将为产业发展储备机遇。工信部提出,将加强4G与5G协同发展,打造完整产业链,开展全球5G合作,共同打造开放融合的5G产业生态,释放5G应用潜能。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12月7日)

材料三:

据法新社报道,根据一项美国研究显示,在发展被称为5G的第五代无线网络的竞赛中,中国略微领先于美国。美国的无线网络运营商行业协会发布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在自动驾驶汽车、远程医疗和其他技术所需的这种超高递无线网络系统的部署方面,美国落在了后面。

俄媒称,美国无线通信的报告中说,美国应该加快引进5G技术,否则可能比中国落后一到两年,未来不再有其它机会。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NSC)也警告称,如果中国占据通信领域主导地位,那么他们将不仅获得技术胜利,也将获得政治,经济、军事胜利。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刊登题为《中美5G之争》的报道称,一场不那么热闹的围绕5G芯片的争执才是重头戏——目前5G标准尚未制定出来,如果中国成功在5G专利方面拥有更大份额,美国芯片集团高通将受到冲击,中国设备制造商将会受益。

(摘编自《参考消息》)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满足2020年5G初期商用需求,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将在2018年6月完成独立组网5G新空口和核心网标准化。
B.中国已成全球5G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创新的重要参与者和支持者,到2025年,中国可能成为全球第一大5G市场。
C.中国正在加快5G部署,作为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供应商华为集团,已与全球42家运营商合作开启多张5G预商用网络。
D.加强4G与5G协同发展、打造完整产业链,开展全球5G合作,共同打造开放融合的5G产业生态,才能释放5G应用潜能。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5G试验分为技术研发和产品研发两步实施,5G商用推进进程与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的5G标准化时间表保持一致。
B.中国一些龙头企业在5G技术和应用上取得阶段性突破,中国移动、中兴已经申请专利超过100项,并进行了相关部署。
C.在第五代无线网络的竞赛中,中国略微领先于美国,美国无线网络运营商行业协会发布的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这一事实。
D.美国机构认为,美国若不加快引进5G技术,未来将无法赶超中国;失去通信领域的主导地位,也将失利于政治经济军事。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中,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忠孝仁义与汉代法制的建构
援孝入律,虽是对周秦以来法律制度的继承,但在法律实践中又一改秦法以弦制手段推行的弊端,在基层社会组织中,设立孝悌、力田、三老等乡官制度,以孝悌伦理劝谕风化,敦厚民风;在官员的选人制度上,以孝廉作为汉代选官的重要科目,促进了孝道伦理的推行;在养老制度上,以多种形式优抚老年,将孝道伦理推广到整个社会,形成敬养老人的良好社会风气。在刑罚制度上,严惩不孝犯罪。这样就构成了教化与惩治相结合、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社会治理模式。董仲舒提出的“春秋决狱”,不仅解决了孝道伦理法律化的道德难题,也为法律伦理化提供了理论论证。孝伦理法律化以其极大的强制性使得孝伦理得以积极参与汉代的政治生治,孝伦理的社会化则是通过道德教育的方式,使孝伦理观念成为社会全体成员普遍的价值诉求与伦理原则。
忠伦理与汉代法制的结合,一方面体现在“不忠入律”,汉代法律把不忠行为的种种体现,诸如大逆无道罪(包括谋反、降敌、大逆罪等)、不道罪(包括诬罔不道、漏泄省中语不道、匿反者不道、上僭不道、奉使无状不道)、不敬、大不敬等不忠行为纳入法律体系中,体现了“君为臣纲” 在封建法律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东汉时期形成的《忠经》成为固定化的法典,标志着两汉时期忠伦理已经成为一种系统而宋整的政治(法律)伦理学说。《忠经》对忠的概念作了系统阐释,并且赋予忠以神秘化的宗教意蕴,并把忠君作为最高道德准则,看作是最高的政治价值,强调恪守忠德所产生的政治功能。《忠经》由统治者通过教化向社会成员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灌输,内化为社会成员的价值现念,使忠君道德得到所有社会成员的认同。而统治者以国家立法的形式,援忠于律,进一步任化了《忠经》的法律地位,使《忠经》不仅是一种探讨如何忠君事上的理论学说,而且成为了具有封建法典意义的法律制度。在现实的法律实战中,忠孝伦理的矛盾与冲突,造成了人们在忠孝关系的伦理抉择上的两难困境。在忠孝一体的情况下,以孝劝忠、移孝为忠、忠孝两全是人们行为的正当选择;在忠孝发生矛盾与冲突的情况下,则呈现出由汉代前期的孝重于忠到后来忠重于孝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忠孝之间的内在联系,忠孝矛盾一直未能被克服,从而形成了道德佴导的一个重要误区。
汉代伦理与法制的融合内贯着自然一秩序原理、家国同构原理、伦理一政治原理,这三项原理是和谐之道在自然、家庭和国家中的体现。家庭的伦理秩序与国家的政治(法律)秩序是一种等级结构,由家庭伦理关系与国家政治关系构成的等级结构沿着宗法血缘这个原点向外扩展,人的身份等级及其权利义务都会随之递减。但无论如何,维系家庭与国家和谐的人伦规范与秩序原则都没有变,家庭重孝道,国家重忠道。忠孝虽有侧重,但往往又密不可分。忠孝仁义与法律长期纠葛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法系伦理法的鲜明特征。道德渗透于法律之中,使得原本严肃的法条带有一层温情脉脉的伦理亲情;而法律进入伦理之中,使得原本柔性的伦理似乎补足了钙质而具有更为刚性的强制力量,可以有效地维系伦理秩序。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8月25日)
【小题1】【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A.汉朝对乡官、选人、养老制度的设计,既体现着对援孝人律传统的继承,又体现着对周秦 援孝入律弊端的自觉规避。
B.董仲舒提出“春秋决狱”,解决了孝道伦理化的道德难题,使孝伦理观念成为社会全体成员普遍的伦理原则。
C.《忠经》是成于东汉的一部法典,是忠伦理于东汉发展成为一种系统而完整的政治(法律)伦理学说的重要标志。
D.以孝劝忠,移孝为忠、忠孝两全是在忠孝一体情况下的可能选择,而忠孝一体情况的存在并非任何时候都是如此。
【小题3】【小题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周秦时代就已经援孝人律,而且采取强制措施加以推行,只是结果未必有利于孝伦理在社会的落地生根。
B.汉朝援孝入律,又“不忠人律”,而现实忠孝并非都能一体,所以是忠是孝的选择有时成为“二难选择
C.汉朝的伦理建设和法制建设相融合,其中贯穿着自然、家庭和社会相互和谐的基本精神,即“和谐之道”。
D.“家国同构原理”视家庭的伦理秩序与国家的法律秩序为等级结构,它们都是沿着宗法血缘向外扩展。
【小题5】【小题6】下列对文中的内容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所以说《忠经》是一种探讨如何忠君事上的理论学说,是因为《忠经》对忠的概念作了系统的阐释,并高度评价忠君道德价值和政治价值。
B.《忠经》本是忠伦理的理论著作,之所以成为具有法典意义的著作,则是因为统治者以国家立法的形式,援忠于律,强化了《忠经》的法律地位。
C.文本先是从《忠经》本身的道德价值和政治价值进行阐释,接着从统治者的积极推崇进行论述,从而阐明《忠经》特殊地位形成的缘由。
D.伦理建设和法制建设相融合的特点,让中华法系伦理法具有了鲜明特征,这种特征体现为使严肃的法条带有一层温情脉脉的伦理亲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有些外国人颇为羡慕中国人有私章。他们觉得在小小的一块石头上刻上自己的名姓,或阴或阳,或篆或籀,或铁线或九叠,都怪有趣的。抗战时期,闻一多在昆明,以篆(zuàn)刻图章为副业,当时过境的美军不少,常有人登门造访,请求他的铁笔。他照例先给对方起一个中国名字,告诉他们那几个中国字既是谐音,又有吉祥高雅的涵义。对方已经乐不可支,然后就会约期取件,当然是按润例计酬。虽是(甲) ,却也不轻松,视石之大小软硬而 用指力、腕力或臂力,积年累月地捏着一把小刀,伏在案上于方寸之地纵横排奡注,势必至于两眼昏花,肩耸背驼,手指磨损。对于他,  。
在字画上盖章,能使得一幅以墨色或青绿为主的作品,由于朱色印泥的衬托,而显得格外生动,有 (乙) 之妙。据说这种做法以酷爱文化的唐太宗为始,他有自书“贞观”二字的联珠印,嗣后唐代内府所藏的精品就常有“开元”“集贤”等钤记。一般而言,收藏家或鉴赏家在字画名迹上盖个图章原不是什么坏事,不过一幅完美的作品若是被别人在空白处盖上了密密麻麻的大小印章,却是 (丙) 。最讨厌的是清朝的皇帝,动辄(zhé)于御题之外加盖什么“御览之宝”的大章,好像非如此不足以表示其占有欲的满足。最迂(yū)阔的是一些藏书印,如“子孙益之守勿失”、“子孙永以为好”、“子子孙孙永无鬻”之类,我们只能说其情可悯,其愚不可及。
明清以前,文人雅士篆刻之风大行,流落于市面的所谓闲章常有奇趣,或摘取诗句,或引用典实,或直写胸意。有时候还可于无意中遇到石质特佳的印章,近似旧坑田黄之类。先君嗜金石篆刻,积有铜器铭文、碑石拓片很多,印章亦不少,丧乱中我仅携出数方,除“饱蠹楼藏书印”之外尽属附章。有一块长方形寿山石,刻诗一联“鹭拳沙岸雪,□□□□□”,不知是谁的句子,也不知何人所镌(juàn),我觉得对仗工,意境雅;书法是阳文玉筋小篆,尤为佳妙,我喜欢它文字凸起有棱、圆融秀丽之貌。还有一块白文“春韭秋菘”,我曾盖在一幅画上,后来这幅画被一外国人收购,要我解释这印章文字的意义,我当时很为难,照字面翻译当然容易,说明典故却费周折。南齐的周颙家境清贫,“文惠太子问:‘菜何味胜?’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春韭秋菘代表的是清贫之士的人品之清高。早韭嫩,晚菘肥,菜蔬之美岂是吃牛排吃汉堡面包的人所能领略?
(取材自梁实秋《图章》,有删改)
【注】排奡(ào):形容文笔刚劲有力。
【小题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zuàn)刻 副业B.动(zhé) 谐音
C.(yū)阔 胸意D.所(juàn) 嗣后
【小题2】在文中(甲)(乙)(丙)三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雕虫小技 妙笔生花 画蛇添足B.雕虫小技 画龙点睛 大煞风景
C.举手之劳 妙笔生花 大煞风景D.举手之劳 画龙点睛 画蛇添足
【小题3】在第一段结尾横线处填入一句话,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篆刻已不复是谋生苦事,而是文人雅事了
B.篆刻不但是文人雅事,而且是谋生苦事了
C.篆刻已不复是文人雅事,而是谋生苦事了
D.篆刻不但是谋生苦事,而且是文人雅事了
【小题4】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日色冷青松B.蝉翼柳塘风
C.禅房花木深D.梅柳渡江春
【小题5】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小题6】下列文句所表现的精神品格与“春韭秋菘”不同的一项是(3 分)
A.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
B.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五柳先生传》)
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室铭》)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小题7】下列对图章功用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使画作更生动B.表明藏书归属
C.推动字体演变D.展现文人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