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国学大师排队一年只为看一匹马

姜常红

饶宗颐,1917年生于广东潮安,祖籍广东潮州,字固庵、伯濂、伯子,号选堂,是享誉海内外的学界泰斗和书画大师。他在传统经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学、艺术、文献等多个学科领域均有重要贡献,在当代国际汉学界享有崇高声望。我国学术界曾先后将其与钱钟书、季羡林并列,称之为“北钱南饶”和“北季南饶”。2011年12月13日,国学大师饶宗颐被推选为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2013年3月23日,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饶宗颐被授予“世界中国学贡献奖”。2014年9月,获得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奖终身成就奖”。现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暨艺术系伟伦荣誉艺术讲座教授、中国语言及文学系荣休教授,以及中国文化研究所顾问。

饶宗颐出生于广东潮州的大富之家,父亲饶锷开着发行钱票的钱庄,饶家不仅富甲一方,而且家学渊源深厚。饶锷在家乡建起了潮州最大的藏书楼,起名“天啸楼”,藏书十余万卷。受父亲影响,饶宗颐自幼便浸泡于此,埋首在藏书的世界里。

在父亲的有意栽培下,饶宗颐迷恋读书深入骨髓,坐拥书城的他,从小就跟其他的孩子不一样,不喜欢玩耍,只喜欢读书。进入学堂后,饶宗颐总感觉先生教授的知识“太肤浅”,于是选择退学回到父亲身边。深受家学的熏陶,饶宗颐打下了良好的文化根基,培养了超强的自学能力。

1932年,饶锷因编撰《潮州艺文志》心力交瘁,积劳成疾,不幸离世,留下一份硕大的家业和一部未完成的遗作。那一年饶宗颐15岁,他在家业与学业中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父亲去世后,饶宗颐用了一年时间将父亲的遗作单独续完,并连载于岭南大学的《岭南学报》,引起了学界的关注。1935年,中山大学校长邹鲁创建了广东通志馆,破格将18岁的饶宗颐聘入馆中,专职艺文纂修。

饶宗颐学富五车,有诸多研究成果,但他并不急于在完成后立即发表,而是将文稿一压再压,一方面为了修正老知识,另一方面也为了吸纳新知识。

饶宗颐有一个著名的“兔论”:“做学问和做人一样,要耐得住寂寞,要有守株待兔的心态。一般人太急功近利,老是想抓住几只兔子,而机会就像兔子跑得非常快,积极追的人未必能够逮到。我就靠在树底下,有兔子过来的时候,就猛然扑上去。”

当时法国学界的敦煌学研究处于领先地位,留存有不少原始资料。为了研究敦煌学,饶宗颐很长时间都居住在法国。一次,他听说法国南部有个原始山洞,山洞的岩壁上画有两万年前的岩画,而且整个墙壁都是动物,其中有一匹中国的蒙古马。饶宗颐猜想这极可能与远东近东的交流沟通有关。远东近东是当时欧美人使用的一种以欧洲为中心的地理概念,近东是指距离西欧较近的国家和地区,远东则指的是离西欧最远的亚洲东部地区。中国的蒙古马属于远东,但出现的壁画却在近东。为了证明远东近东的人类在2万年前已有沟通接触,饶宗颐决定亲自去岩洞看个究竟。

这个岩洞是在1940年被4个孩子偶然发现的,因为担心人们的呼吸破坏洞内景观,法国政府于1963年将山洞关闭,公众不得入内参观,只有科学家和获准的少数人才能在洞内逗留,且每个礼拜只开放一次,每次只有一小时,更苛刻的是,每次仅限入5人。被允许进去的中国人并不多,要排队,饶宗颐为了一睹这匹蒙古马,硬是排了一年的队。1976年,饶宗颐亲自观察了洞窟壁画后,得出了欧洲古代或已存在蒙古马借助欧亚大草原东西交流的考察结论。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饶宗颐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自幼便浸泡在藏书十余万卷的“天啸楼”,埋首在藏书的世界里。
B.饶宗颐进入学堂后,因先生教授的知识“太肤浅”而退学,这反而培养了其超强的自学能力。
C.父亲饶锷因编撰《潮州艺文志》去世后,15岁的饶宗颐在家业与学业中豪不犹豫地选择了学业。
D.饶宗颐学富五年,多年的学业研究,使得他对做学问有独到的看法,其中著名的“兔论”即为此例。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去世后,15岁的饶宗颐在岭南大学的帮助下用了一年时间把父亲的遗作续完,并连载在岭南大学的《岭南学报》上。
B.文章交代,18岁的饶宗颐在广东通志馆专职艺文纂修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很多研究成果,并且提出了自己独家的研究理论。
C.饶宗颐听说法国南部的一个原始山洞的岩壁上画有两万年前的岩画,岩画上有一匹中国的蒙古马,他断定远东与近东自古以来就有交流。
D.饶宗颐作为国学大师,在国学研究方面可谓硕果累累,尤其是治学严谨值得我们学习:他为了一睹山洞岩画上的蒙古马,硬是排了一年的队。
【小题3】在实践“兔论”的过程中,饶宗颐有那些具体表现?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0 09:31: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复活的麦子

罗春会

①所有的庄稼都是春种秋收,只有麦子,却是秋播,夏收。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秘密?我并不想探寻究竟,只想它真是庄稼里的另类。
②人的死亡是一种永恒,而植物的死亡却是新生。就像麦子,它把自己快乐地埋葬在土地里。深秋,麦田里的芊芊新苗,是麦子重新开始走向生命的一个过程。这过程是残酷的,它的残酷是必须经过一个冬天的寒冷。春来,新生的麦苗是土地上最美丽的孩子:葱绿的、欢闹的、热烈的麦苗紧紧拥抱着大地。春风飘过,麦苗成了麦子,像母亲一样怀孕了。直挺挺的麦秆上长着一个个饱满得像孕妇一样的肚子里包裹着一个个有无数麦子的麦穗。走过麦田,那些与风亲吻的麦子,那些与空气拥抱的麦子,那些与自然亲密相爱的麦子快乐地跳着集体舞,它们是在为自己的新生而舞。可它们从没想过,自己在整个生命过程里所经历的从埋葬、复活再历寒冷以至成熟最后割杀都是为了被人类吞噬。但麦子从没有向谁倾诉,似乎这就是它必然的归宿,这就是麦子的思想。麦子的思想很简单,人的思想很复杂。可我不知道是麦子主宰人,还是人在把握麦子。
③看着颗粒饱满的麦子,我总把它想象成一个母亲,只有母亲的肚子里才可以孕育一个孩子,没有母亲,就没有人的生命。麦子的存在为生命提供可以享用的食品,只有麦子不断地复活,才有人的不断延续。我是吃麦子长大的北方人,我每天都要嚼食麦子做成的食物,没有麦子,我不知道自己还喜欢用什么来填饱肠胃。我常常想,是麦子在掌控着我的生命。麦子的死亡,是为了满足我的生命;麦子复活,我的生命才复活。
④亲爱的麦子!
⑤可我却已经远远地离开了麦子!某些时候我甚至有些厌弃麦子,感觉到它的琐碎和细微。麦子在滋润我的肠胃的时候,我却用自己的肠胃消化麦子的生命。可麦子并不仇视我,它继续复活,继续以自己来养活我,营养我,让我活下去。他还为我的眼睛铺展一卷庞大的风景,秋天——冬天——春天——夏天,然后慷慨地走近我的肠胃里,被我毫不客气地消灭掉。
⑥我为自己的思想惭愧!甚至不能为麦子唱一支歌!
⑦冬天的冷在残酷着麦子的生命,这或许是麦子复活必需的条件。我忘记时间、空间和地域,是不是对麦子的复活是一种无情的冷漠?因为我已经十多年没有走进麦田,当我远远地看着麦田那些稠密汹涌的麦浪时,觉得它们就像长期劳作在土地上的农民。但我从没有想到过它们和农民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我在生活的过程中十分体恤农民的艰辛,我并不鄙视土地上的农民,我以一个医者的视角探视他们的生命,我还以学者的心态俯视他们的人情。许多时候我只能以自己仅有的力量关心他们,即使一点点能力。但我不是哲人,我确信自己无能力下确切的论语,无法!我只能以自己的情感去体味。
⑧但我不得不承认是麦子的复活养育着我的生命,也在滋润着我的情感和良知。就像农民,没有农民和麦子,我将会饥饿,将会因为饥饿而死去。
⑨一位哲人说:麦子是上帝在人间的化身,是来拯救人类的。可现在麦子一定很累了。很累的麦子会不会变老呢?麦子老了,谁来哺育我们枯竭的心灵呢?麦子还能不断复活吗?
⑩我的视线又转回到那一片在春风里摇曳着同一姿容的麦子,它们在春光中平铺成灿烂的笑容,似乎在回答我刚才的疑惑。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小题1】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表现了麦子在春天欢快生长的景象,请对其表达特色进行简要的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麦子的思想很简单,人的思想很复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麦子是上帝在人间的化身,是来拯救人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请结合全文内容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无色的世界

叶朗 朱良志

①在中国为什么会出现水墨画,这显然有技术材料和艺术传统方面的原因。水墨画一般画在纸和绢上,其中又以纸张为主。中国造纸技术很发达,具有良好质感和丰富渗透功能的纸张为水墨画的出现提供了基础。而中国有书法的传统,书法的创作方式对水墨画有直接的影响。但更主要的原因却来自观念方面。

②用黑色的墨水在白色的纸、绢上作画,这是中国画家所钟情的“黑白世界”。黑白世界,()中国人来说,是无色的世界,()它完全没有颜色,()说它没有绚烂富丽的颜色。中国画本来很重视色彩——早期的中国画被称为“丹青”,就是对色彩的强调。中国人色彩感受能力并不差,看一看中国京剧的服饰就可以明白这一点。中国画家本来就强调“以色貌色”——世界中有红,有黄,有蓝,有丰富的颜色,绘画应该以变化多样的色彩来表现。这种局面到唐五代发生了变化。

③唐代书画艺术家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提出了“同自然之妙有”的观点。“同自然之妙有”是说,书画艺术应该具有造化自然一样的性质,造化自然是最朴素的,它排斥人为,排斥文饰。这种“同自然之妙有”的追求,体现在山水画创作中,就是以水墨代替青绿着色。唐代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曾对水墨山水画兴起的思想根源作了说明。他指出,自然万象的本体和生命是“道”,也就是阴阳的气化,它是自然的,不是人为的,所谓“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无言,神功独运”。“道”(“气”)是最朴素的,但它蕴含着自然界的五色,产生着自然界的五色。自然万象的五彩,并不是依靠着丹碌、铅粉的着色,而是依靠朴素的“道”(“阴阳陶蒸”),即所谓“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綷”。而水墨的颜色,正和“道”一样朴素。它最接近“玄化无言”的“道”,最接近自然的本性,因此是最“自然”的颜色。它和“道”一样,蕴含着自然界的五色,产生着自然界的五色。所以张彦远说,“运墨而五色具”。水墨的世界,可以表现出色彩的感觉,同时还能表现出色彩无法传达的内容。画家如果“意在五色”,用“丹碌”的颜色涂草木,用铅粉的颜色涂云雪,就背离了造化自然的本性,用人工破坏了自然,结果就是如张彦远所说“物象乖矣”。张彦远的话说明,水墨山水画的兴起,和画家在道家思想影响下追求“同自然之妙有”的境界有着必然的联系。

④张彦远的这个思想,也表现其他一些画论著作中,如托名王维的《画山水诀》一开始就说:“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这就是说,因为水墨的颜色最符合造化自然的本性,所以水墨山水画在绘画中占有最高的位置。

⑤“画道之中,水墨为上”,从此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观念。

【小题1】概括第①段大意:_____________(12字以内)
【小题2】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依次填入第②段括号处的一项是(  )。
A.相对  不是  只是
B.对于  不是  而是
C.相对  不是  而是
D.对于  不是  只是
【小题3】解释第③段加点词“道”在文中的意思;_____________ 。
【小题4】举例说明引号内文字的类型及作用。
【小题5】联系上下文,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最朴素”应是评判书画艺术的最高标准。
B.以水墨代替青绿着色,是水墨画的特征;它体现了书画艺术“造化自然”性质。
C.书画艺术的“造化自然”观,是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产生的;水墨画正是“造化自然”的产物。
D.“排斥人为,排斥文饰”就是“朴素”,就是一切艺术的最高境界。
【小题6】作者认为,水墨画产生在中国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飘忽雨季

符浩勇

夏日的午后,天空说变就变,刚才西边只是起了一层云,渐渐地丝丝缕缕,后来又连成了片,风一吹,很快就罩满了天空,四英岭下人家的黄昏很快就要降临了。

用了一个下晌,菊英嫂才从圩场挑着碾米回到村外的田野上,当她听到“雨来啦——”的喊声时,就看到许多人往村庄跑,她不由得也加快了脚步。

快要进门时,她换转了一下肩膀,抬手拢了一下散乱的刘海,额头汗津津的像被水打湿了一样。她匆匆进门,放下米担,从门后扯下一件半旧的雨衣,披在身上,又跑出门去。屋内甩出一个声音:“小心累坏了身子,你又往哪去?”声音很枯瘦,没一丁点儿精神。

“这阵雨不知要下多久,我得赶紧给瓜地挖沟排水。”她头也不回,转身上了村道。她觉得天空压得很低,村边那条蜿蜒的溪面,仿佛浮起一团雾气,雨点很快就洒下来了。

那片西瓜地是她新开垦的园地,品种是新引进的无籽瓜……今春以来,雨水多,蹲点扶贫的早就提醒,雨天要多给地头开沟放水,否则会影响瓜的品质,弄不好,可能是光长叶不结瓜。想治好丈夫的腿病,还要指望卖瓜的钱呢。医生说,再也不能拖了,再拖就残废了。

她紧跑慢跑,雨幕就拉扯着罩过来,先是四野白茫茫一片,接着雨珠滴滴答答地就打在雨衣上,路,上的尘土来不及喘气就被雨水压下去了。潇潇夏雨从远天翩翩飞来,织成一张厚厚的雨帘,笼罩着远远近近的村庄和庄稼。

她裹着雨衣,脚步在路上交替地向前冲。

她又想起丈夫的腿。那是去年冬天,他跑到外乡去拉石料盖房,不慎被塌方压伤,感染糜烂,医治无效。开始还可以勉强走动,就不怎么在乎,后来就开始疼,接着就需要拄拐,再后来就躺在床上起不来了,这一躺就是三个月。家里的活计就她一个人揽,田里锄草耕地就她一个人弄,她发誓要把丈夫的腿治好,尽管她不满意这门婚事。为了父母传宗接代的苦心,为了换得弟弟成家,娘订了这门亲,接了人家五千元彩礼。她咬咬牙,嫁了过来。山里的女人就这命,她认了。

然而,她心里知道还有一双像星月般的眼睛始终注视着她,想躲,躲不掉,避,也避不开。那也是在一场夏季的黄昏雨中,她放牛的时候,到椰花溪边去割猪草。四周很静,只有雨点落在溪面上溅起水花的声音,她只顾冲着溪边的绿草伸手……发觉落入水中时,才失魂地喊:“救命——”后来,她睁开眼时,发现自己已经靠在一扇宽厚的胸脯上。她连忙站起来,只记得那个人有一双清亮的眼睛,就慌慌地离开了。这后来就变成了留在她心头的一桩憾事,她常常自己一个人到她曾经扯猪草的溪边去,可是却再也没见到他的身影,那绵绵如丝的黄昏雨就成了她至今犹存的记忆。

五千元彩礼就这样决定了她一辈子的路。娘给她提亲的时候,她想起那一双清亮的眼睛,尽管她早打听到他家里穷,但还是托人去找他,但他却没给她一丁点回音。她记得,成亲那天,他来了,夹在闹房的人群中,两眼湿湿的,不敢和她对视。后来他就出远门打工去了,让人带话给她,说他知道她喜欢他,但他家穷,拿不出彩礼,现在允许农民进城打工了,他要出去挣钱,挣一大笔彩礼钱,想办法把她娶到自己身边。尽管她结婚了,但他知道她跟丈夫没感情,他有把握把她夺回来。

她多了一副牵挂的心。

想到这里,她的脚步乱了,心也晃荡起来。远远的,她看见自己的瓜园里有个披着雨衣的身影,他挥动锄头,正在给瓜园挖沟排水,她陡然感到一阵温暖。

她的心定了定,奔上去,仰头看着他:“你……”雨水洒在她的脸上,她心里一阵透凉,“你怎么来了?”接过他的锄头,等待他的话。

“我出门打工,挣了钱,把彩礼钱还给他,你就是我的人了。”

她几乎怔住了,眼里晃动着丈夫枯瘦的脸孔和病痛的腿,她知道他爱她,但丈夫离不开她。她说:“他的腿……”后面的话被雨声淹没了。

“等给他治好了腿,我就找他去说。”男的拦住她挥动的手。

她推开了,低下头,不再看他灼亮的眼睛,说:“你,你还是走吧,我……有他。”语气坚定得没

有一点回旋的余地。说罢,又奔到瓜地另一头,挥动锄头……

飘忽的雨幕,更浓了;暮色,一片苍茫。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插叙手法,通过菊英嫂的回忆,交代了她丈夫受伤及其婚事梗概、情感遭遇等状况,使故事情节完整充实,也避免了平铺直叙。
B.小说中多次写到“他”的眼睛,如“星月般的眼睛”“清亮的眼睛”“两眼湿湿的”“灼亮的眼睛”等,突出“他”对菊英嫂真挚的爱。
C.“小心累坏了身子,你又往哪去?”这句语言描写表现了丈夫对她的体贴、关爱,“声音很枯瘦,没一丁点儿精神”这一细节设置了悬念。
D.小说叙述菊英嫂一段难忘的爱情经历与无奈且不幸的婚姻际遇,表达了反对家长专制、买办婚姻,追求婚姻自主、爱情幸福这一主旨。
【小题2】菊英嫂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特点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多次写到雨景,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类精神结构主要包括精神信仰体系、科学认知体系、审美艺术体系。在当下的大变革时代,人类精神结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不确定的前景。其中,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崛起,使得审美艺术受到根本性的挑战与挤压。

审美艺术通过对感受的呈现和创作,让人回归万物一体的状态和高远存在的境界。与精神信仰体系、科学认知体系一样,审美艺术体系同样根源于人的有限性与追求无限性之间的关系。但与精神信仰不同,审美艺术是人类依靠感受、感悟、体验和直觉去理解和把握事物本质和世界本体,追寻人性本源,从而获得了生命的伟大感、美妙感、永恒感、力量感、价值感、神秘感和幸福感。感受是审美的本质,艺术是感受的创作和呈现。审美艺术与科学认知也是迥然不同的。它本质上具有超日常生活性、超实用功利性、超物质现实性、超技术操作性、超逻辑概念性等审美特性,并以自身独特的机制推动着人类精神结构的生成、变迁和发展。审美的最高境界是超越了存在本体的追问和沉思,那就是不问青红皂白、不问来龙去脉的精神直观、生命直观、审美直观,也就是瞬间忘乎所以的心灵震颤。这是不假思索的非理性的东西。

中华民族以诗性特质和丰硕的审美艺术财富打造了诗的国度、审美的国度、文学的国度。不同于西方美学建立在主客二分的基础上,及时事物本体的追求和主体知情意的划分,中国人的审美经验是以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世界观为基础的,是人生经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庄子·齐物论》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中国古人认为,天为万物之根本,人道源于天道;就连审美经验和艺术经验也是生于人,本于天。中华美学中的气韵生动、涵化融通、阴阳化育、写意传神、和谐共生、情理交融、感悟直观等艺术概念与追求,才是对这一理念的呈现和阐发。艺术创作最终想要呈现出的是一个鸢飞鱼跃的生机活泼的世界。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比任何时期都来得更加直接、更加猛烈、更加深刻。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未来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复制人类的情感和思维?马文·明斯基在《情感机器》中预言,当计算机算法足够复杂时,机器将会出现情绪、意识和审美等特质,从而达到甚至超越人类智能。《超级智能》一书的作者尼克·波斯特罗姆把超级智能定义为“在几乎所有领域都比最聪明的人类大脑聪明很多,包括科学创新、通识和社交技能”。到那时,人工智能、现代生物技术、脑科学等研究将直指人自身的改变和主体的重建,过去所有以主体基本稳定不变为理论前提的人类生存模式、图景和未来格局都将需要重新架构。

在传统视域下,审美艺术体系具有科学、宗教无法替代的精神价值。未来人类发展不是在科技牵引下的一意孤行,而是人类依靠美的力量,按照美的法则建设出来的理想田园。但人工智能的发展昭示着一种新的未来视域,人类的精神价值体系将出现新的结构、秩序和形态,人类的艺术形态也将发生全新的转变。审美艺术在人类精神价值体系重建中还能如我们前面所判断的那样起到关键作用吗?我们认为,答案是开放性的。

(摘编自庞井君《人类精神结构的变迁和审美艺术的未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高科技尤其是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使人类精神结构面临根本性挑战和挤压。
B.审美艺术指向事物本质和世界本体,追寻人性的本源,让人在有限中获得无限。
C.与中国“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审美经验不同,西方美学的基础是主客二分。
D.当机器超越人类智能,艺术形态将发生转变,审美艺术的关键作用也将随之改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在相互比较中突出了审美艺术相对于精神信仰、科学认知的不同之处。
B.第三段重点阐述我国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理念,以突出中华审美艺术的作用。
C.通过阐述审美艺术的特点及未来科技对审美艺术的影响,文章论述转向深刻。
D.文章结尾立足未来,探讨了审美艺术的作用,但并未武断下结论,客观而严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认识体系越发达,人类精神结构的前景就越不确定,我们难以避免这种不确定。
B.审美能超越存在本体的追问和沉思,可见人要超越现实的束缚就很难离开审美艺术。
C.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向前发展,这不仅影响人类审美艺术,而且会影响人类精神结构。
D.人工智能技术是把双刃剑,所以要想让人生更美好,就需平衡其与审美艺术的关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师陈寅恪

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他13岁游学欧美和日本,先卒业于哈佛大学,又研习于柏林大学及巴黎大学等。“求学时应该在乎知识而不该在乎文凭。”陈寅恪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年内被一个具体专题東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他根据自己想学的课程,知道哪所学校可以学习,便前往学习钻研,学成后又到另一所学校,留学16年,竟然未取张文凭,也无学位,但学间之深,一时无人可及。

1925年,清华创办国学研究院,为专研高深学术之机关,培养以著述为毕生事业的“通才硕学”及各种学校的国学教师,对导师要求非常高。粱启超向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格为国学导蛳,曹问:“他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曹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有点生气:“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家家数百字有价值。”陈遂被破格录用,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

陈寅恪学贯中西,治学之广非常惊人,在宗教、史学、人类学、校勘学、文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尤以对中国中古史的研究闻名世界。他的课不单是学生来听,清华的许多教投都来听,他的好友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和朱自清等也都来听,因此他被称为“教授的教投”。他讲课讲到入神处,往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他倘有新的论文发表,必将单行本分给毎个同学研读。他不欣赏问答式的笔试,倡导学生提问题、有创新,以期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现。他至死都坚持用文言写作,但又关注汉语的文化特征和世界地位,他认为中国学术要坚持民族传统,要对传统文化充满自信。

陈寅恪是通过什么途径达到如此博大精深的学术造诣呢?从他早年的留学笔记中可窺见一斑。他的学生季羡林先生在整理他留学德国期间的学习笔记时,发现他的笔记竞有64本之多。这还不是全部,许多笔记包括文稿都在“文革”中因抄家而遗失了。这些笔记内容之复杂,难以形容,可分为二十一类,其中仅文字就涉及藏文、蒙文、突厥文回鸽文、吐火罗文、西夏文、满文、梵文、印地文、希伯来文等。

陈寅恪在1929年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被他拒绝。当时,面对民族危亡,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陈寅恪感到痛心,而桂林某些“御用文人”发起向蒋介石就九鼎的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未春日感赋以示讽刺。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决定增设两个历史研究所派人南下广州,邀请陈寅恪出任第二历史研究所(中古史研究所)所长。当时早已失明的陈寅恪亲自口授了一封复信,其中说:“我认为研究学术最重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我决不反对现政权,在宣统三年时就在瑞士读过《资本论》原文。但我认为不能先存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陈寅恪一生历经优患,遭遇世变、家变和个人病变。他先是眼盲,晚年叉膑足,在“文革”中备受摧残打击。但即使这样,他晩年还完成了共90多万字的《柳妒是别传》和《论再生錄》。在没有资料又不能涉猎其他领域的研究时,一个失明老人仅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写出这样的长篇巨制,真是让人惊叹。他用口述方式撰写《论再生缘》,对明末清初杭州女诗入陈端生所著的讲述元成宗时尚书之女孟丽君的悲剧故事进行评点考证;在《柳如是别传》中,陈寅恪为一个被士大夫所轻蔑、倚门卖笑的奇女子柳如是立传,赞美她在明末清初家国更迭时比五尺男儿更重家国大义的精神。书稿完成于1964年,当时陈寅恪己74岁。五年后,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地流泪。

毫无疑问,陈寅恪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令人高山仰止,不胜敬慕!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学术文化界的骄傲。

(选自《国学》,有刪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介绍陈寅恪被称为“教授的教授”以及倡导学生提问题、有创新的教学方式,表现了传主陈寅恪学贯中西、追求独立自由等特点
B.本文在叙述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恪为国学导师一事时,直接引用了梁、曹的对话,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传记的感染力,让读者更能感受到陈寅恪学问的高深。
C.本文通过典型材料刻画传主形象,如选取陈寅格恪晚年写作《柳如是别传这一材料既表现了他对柳如是的崇敬和褒扬,又体现了他的家国情怀。
D.本文灵活地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从不同角度塑造了陈寅恪特立独行的学者形象。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寅恪因为不在意那些所谓学历,只是以一种传统文人游学的方式留洋就学,所以虽留学16年,却未取一张文凭,从而形成了自己宽阔的学术视野。
B.陈寅恪国学功底深厚,对中国中古史的研究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他恪守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
C.陈寅恪在王国维纪念碑铭中提出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既是对王国维进行褒奖赞颂,更是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座右铭。
D.陈寅恪先生一生经历多次暦难,但他并没有因为这些磨难而放弃自己的学术研究,他的作品及人品都值得我们敬仰。
【小题3】陈寅恪被傅斯年誉为“三百年オ出一个的大师”,请结合文本说说大师陈寅恪在哪些方面值得当代知识分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