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6年11月30曰,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逐渐得到扩散和传播,最终为多民族所使用、共享,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很显然,这正是它能够成功申遗的最根本原因。

“二十四节气”图(摘编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材料二
然而对于很多现代人,尤其是很多年轻人来说,对它的申遗成功却可能有些不以为然,认为这是标准的“老黄历”了,对现代人的生产、生活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尽管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对于气候、天气预测与利用的水平也越来越高,“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确实有所减弱,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千年,但是“二十四节气”在延续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却很小,现在的农田作物耕种上没有脱离原来的节气规律。所以在中国北方农村地区,很多农村居民可能不知道一些现代节日,但是对于“二十四节气”却耳熟能详,并且仍旧在根据它们在指导和安排自己的生产、生活。
“二十四节气”的影响显然不限于农事耕作,而是已经全面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比如很多地方的百姓会按照“小雪腌菜,大雪腌肉”来准备自己的生活物资;比如清明吃青团、立秋吃西瓜的风俗依旧流行。尤其是每年到了冬至时节,到底是应该吃饺子还是吃汤圆,南北方的网友几乎每年都要“论战”一番,彼此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也正是在这样的“论战”当中,继承、传播和弘扬了传统文化,增加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而网友对这种论战的参与热情,显然也正是“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仍旧深具影响力的证明。
“二十四节气”,既是古人智慧的一种结晶,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倡重视自然规律和生态保护,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也就意味着它仍旧具有极强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摘编自《新华网》,有删改)
材料三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专家认为,这次成为人类非遗代表作,除了表明其作为中国人文化认同的一个标志,同时也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对于促进人类文样性发展,有非常大的意义。
中国艺术研究院苑利说,由“二十四节气”而生成的农耕经验在实残过程中,自乡村社会来传承。因此,申办成功后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项目的尽快落地—让真正的传承者发挥作用,以显示出项目自身应用的社会效益。
文化部非遗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任重道远,将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根据已制定的保护计划,与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一道积极实施系列保护措施,认真履行各项义务和责任,让更多的国家、社会、群体和个人认识、了解“二十四节气”,这一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活动。
同时,创造条件确保相关社会和群体在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与保护行列中来,激发其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项是 (  )
A.材料一首先从“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说起,接着交代了“二十四节气”的概念,然后阐述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根本原因。
B.材料二首先肯定了很多现代人对“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不以为然的态度,接着阐述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文化意义。
C.材料三首先肯定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对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接着阐述了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的传承和保护问题。
D.三则材料阐述的共同话题是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三者在内容上从概念到文化意义再到传承保护,构成有机联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引发新闻媒体关注,这得使古老的"二十四节气”具有了新闻价值。
B.“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8 日、23日,下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不差1〜2天。
C.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气候、天气的预测与利用的水平越来越髙,“二十四节气”对于农田作物耕种将会基本上没有了指导功能。
D.南北方的网友对具体时节吃什么的“论战”,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也是“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仍旧深具影响力的证明。
E.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必定会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小题3】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如何实施“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8 06:17: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虎啸震千山 聂鑫森
年逾古稀的老画家高昌,阔别故乡虎山县三年后,欣然归来了。不是应县委、县政府的邀请,而是主动打电话要来,声明路费、住宿费、餐饮费都由自个儿掏,决不增加公家的任何负担。
虎山县在本省的西南角,从省城坐火车去也就十几个小时,高昌居然三年没来。以前,每年他必来两三次,都是县委、县政府邀请的。虎山县一直戴着顶“贫困县”的帽子,属“老、少、边、穷”地区。
为了稳稳地戴牢“贫困县”的帽子,省城、京城若有掌实权的大人物下来视察,县里没有什么稀罕东西款待,就提早把高昌接来,现场画张指画相赠,既不算是行贿,但画的名贵明摆着的,于是便会不断得到各级部门的扶贫救助款。除此之外,高昌只要听说县里有建希望小学、救灾、助残的消息,便会慷慨地寄钱过去。尽管他出来读书、工作几十年了,老家也没什么直系亲属。
“著名指画家”的头衔没变,对桑梓之地岂能不关心?”三年前,虎山县新换了县委书记和县长。一个叫荒薪,一个叫魏艾。都是三十岁不到,是名副其实的“80后”。他们到省城开完会后,特地来看望高昌。
荒薪说:“高老,这么多年来,家乡真的麻烦你了,又是画画,又是捐款。我们上任后,下决心带领全县人民脱贫致富。” “好。你们需要我做什么?尽管提。”高昌一捋花白的胡须,说。魏艾说:“在没有摘掉‘贫困县’这顶帽子前,我们绝不邀请你回家乡,也决不麻烦你去作什么应酬画。靠国家拨款扶贫,那是庸人之举,得苦干、实干、巧干,把经济搞上去!”高昌说:“画画,捐钱,我愿意!更佩服你们年轻人,有胆有识,敢想敢干。好,我在省城的家里静候佳音。”
末了,荒薪说:“高老,我们想最后麻烦你一次,请你画一张画,就挂在县委常委会议室里,让我们一看见画,就脸红,就心跳,就不敢有丝毫松懈。”
高昌一笑,说:“你一定想好画题了,快说,让我画什么?”
“远景是家乡的虎跳山,近景是花树丛中的一个鹞窝,襁褓中睡着一个婴儿。题款为:‘靠国家财政哺乳,贫困县永远是贫困县。’”高昌蓦地站起来,向内室喊道:“老伴,快拿酒来!这幅画我想了好多年了,只是怕冲撞了父母官,没有画。你们有这种心怀,老夫要谢谢你们了。”
这三年,虎山县没邀他回去画过应酬画,也再没上门来求画去送人。
高昌看报看电视,或者打电话找熟人打探消息,虎山县真的甩开膀子干得热火朝天:发展多种经营,培育规模产业,种粮、造林之外,开辟了中草药园、水果园、蘑菇基地、蔬菜大棚、野猪和野兔养殖场。并引进外资、内资,办工厂进行深加工,家具厂、竹器厂、罐头厂、腊制品厂、酱菜厂、石料厂、中药厂……“贫困县”的帽子摘掉了。
可荒薪、魏艾没有邀请高昌回老家来。
高昌心想:这两个年轻人野心不小,还想好上加好,要让他真正地刮目相看。他等不及了,打电话通报一声,自个儿就来了。到车站接车的,只有两个年轻人,他们说,书记、县长交代了,由他们陪高老参观,想去哪都行。高老满意了,书记和县长才敢来拜谒,否则,无脸见人啊。
高昌扎扎实实参观了四天,走工厂,访园圃,看基地,问农家,虽然有些累,却心花怒放,不是一朵两朵,而是成团成簇。
高昌用手机联系上了书记和县长,说他要设晚宴感谢县委常委全体同志,人必须到齐。吃完饭,他要当众展示他带来的一幅指画新作。有一个不来吃饭的,他就立马回省城去!
晚宴设在高昌下榻的五星级“虎山宾馆”,是由一位虎山县籍的台商开办的。
荒薪说:“高老考察了几天,你说满意了,我们才敢来。”
“旧貌换新颜,我太高兴了。”
魏艾说:“你请客,怎么行?我已通知办公室的人去埋单。”
“我是代表老百姓,谢谢你们。这点钱,我还出得起,早把款付了。来,我敬各位一杯,你们辛苦了!”
酒过三巡。高昌拿起放在身边的一个长条型木盒子,从里面取出一轴画来。“荒薪、魏艾二位小友,请你们一个人拿住一端,展开来。”
这是一幅四尺整宣的横幅,画的是一只立于山岗上的老虎,仰天长啸;身后是青松、翠柏、杜鹃花。画名为《一啸震千山》,还题了一首小诗:“方兴未艾致富忙,放眼故乡着新装。襁褓不留哺乳虎,雄风卷过万山岗。”宴会厅里响起一片掌声。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老画家要回故乡看看却声称自己掏钱,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虎山县还是那么贫穷落后,不想再增加公家的负担。
B.高昌虽然对县领导用自己的名气换取救助款的事深恶痛绝,但只要家乡需要建学校、救灾、助残,他还是会慷慨相助。
C.新任县领导请高老画一幅“襁褓”图,用心良苦,是希望可以借此激励自己奋发图强,带领家乡人民摆脱贫困。
D.虎山县实现了脱贫,县领导没有主动邀请高老前来,他们是想让老画家不请自来,以便给他一个惊喜。
E. 小说最后宴会厅里响起的一片掌声,既有对老画家精湛画艺的赞许,也有对县领导勤政为民的执政作风的褒扬。
【小题2】小说中的老画家高昌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说,小说的主人公是老画家高昌,也有人说,小说的主人公是县领导荒薪、魏艾,你认为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这不仅培养了中国人民高尚文雅、彬彬有礼的精神风貌,而且使中国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上自朝廷的军国大政,下至民间的日常饮食,无不是在礼的规范下进行,礼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有权威的制约因素。

《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这就是说,礼,最初产生于人们的饮食活动。中国先民把黍米放在火上烧熟,把剖开的小猪放在火上烤熟,在地上挖个坑贮存水,用双手捧着水来喝,用草扎成的槌子敲打地面当作鼓乐,好像用这种简陋的生活方式便可以向鬼神表示敬意,从而得到神的庇护和赐福。这样,最原始的祭礼也就由此产生了。《礼记》中认为原始的礼仪行为就是从人们的饮食活动中产生的,这便是所谓的“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人要吃喝,以为神也离不开食物,所以要将自己的食物也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中国的先民们想通过这种简单的仪式向神灵表达虔诚的崇拜心情,而当这种纪念仪式逐渐定型化,并取得较为固定的社会意义时,原始的礼便有了自己的雏形。这里,我们将“污尊而杯饮”之类的仪式称为“原始的礼”,主要是肯定了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

这种源于饮食的祭礼,是中国先民顺应自然生活的文化创造。中国先民是按照人要吃饭穿衣的观念来构想诸神灵的生活的,以为祭祀就是让神吃喝,神吃好喝好以后才能保证大家平安。所以,“礼”与解为甜酒的“醴”字,音既相同,意义也有相通之处,亦非巧合。人们通过饮食来祭祀神,表现了中国先民重视现实和生命的原初心理。

关于礼的起源,国外的一些学者也有浓厚的兴趣,其中以英国学者威廉·罗伯逊·史密斯的观点影响最大。史密斯认为,图腾制是由一种叫“图腾餐”的祭祀仪式发展而来的,“图腾餐”是神与神的崇拜者之间“共餐”,“共餐”的意思就是坐在同一张桌子上进餐。共餐本身就是一种礼貌的表现。世界上许多民族礼的起源大都与饮食有关,这对于理解中国礼的起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说,《礼记》中的“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与史密斯的“共餐”制的说法有相似之处。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人类关于礼的起源的认识与实践是十分类似的。他们都认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密莫过于“吃的是同一锅饭”,如中国先民们就将那种分立门户、自成一体的做法,视为另起炉灶、感情淡薄的表现,因而饮食筵宴就成了中国人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主要手段。在此基础上,各种饮食礼节也就产生了。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礼”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古代社会,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的“礼”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有权威的制约因素。
B.“礼”最初产生于人们的饮食活动,先民们通过毫无保留地向神奉献自己的食物,来请求神的庇佑。
C.“原始的礼”指的是“污尊而杯饮”之类的仪式,它肯定了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
D.关于“礼”的起源,世界上的许多民族与我国的看法完全一致,如英国学者威廉·罗伯逊·史密斯的“共餐”制之说。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人民高尚文雅、彬彬有礼的精神风貌以及中国“礼仪之邦”的美誉都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B.《礼记·礼运》中记载,我国先民“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来表达对鬼神的敬意。
C.中国先民向神灵表达虔诚的崇拜心情的简单仪式逐渐定型化,并取得较为固定的社会意义时,原始的礼便逐渐形成了。
D.世界上许多民族对礼的起源的认识与实践十分相似,这对理解中国礼的起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我国古代社会里,社会生活中的一切活动,无不是在“礼”的规范下进行的,所以说,“礼”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深远的。
B.我国先民顺应自然生活,并且按照人类要吃饭穿衣的观念来构想诸神灵的生活,从而创造了祭礼文化。
C.“礼”与解为甜酒的“醴”字不但音同,意义也有相通之处,这种巧合,表现了中国先民重视现实和生命的原初心理。
D.中国人并不赞同分立门户、自成一体的做法,而是十分重视饮食筵宴,并将其作为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主要手段。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脱离实用书写、文字传播的功能之后,书法在今天已经变成一种纯粹供人“观看”的图像艺术。从“阅读”转向“观看”,这是书法现代性转型带来的审美革命。。

在书法史上,基于特定用途的铭文、碑刻等,构成了宋以前中国书法传统最核心的资源,也代表着传统书法艺术的最高成就。今天我们对这些作品时,都是以“艺术品”来对待的,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介入方式是借助有意味的书法形式来完成的,对文本内容的阅读、不过是书法审美活动中的附加意义。但对于当时的创作者而言,文本的阅读,文字的规范和可辨识性,却是首先考虑的问题。但现代书法已经发生转变,我们进入展览大厅,看完一个展览,可能会一下说出哪些作品感动了我们,但很少有人能够说出这些作品的文字内容。

书法审美活动中由“读”向“看”的转变,要求今天的书法家研究视觉形式规律,作为视觉形式规律中最重要的构成关系,已经成为当代书法最重要的形式内容。

可以说,传统书法具备了形式构成的所有法则,但传统书法与现代书法中的构成关系,在书法创作中占的地位不同,构成的核心内容也不同。作为“阅读”文本的传统书法,欣赏方式是在手上把玩的,结字(字的间架结构)和点画(文字之点与横竖等笔画)是最重要的形式要素,书家在创作过程中,可以不考虑整体形式的构成意味。但在现代书法欣赏中,首先引起我们关注的是整体构成的形式感,然后才是结字、点画,最后才考虑文字的内容。

有人质疑,既然书法审美已经从“读”转向“看”,是否在现代书法创作中完全可以打破文字的释义要求,甚至解构汉字,转向纯粹的笔墨构成呢?我认为,书法从“读”为第一义转向“看”为第一义,属于书法的审美范畴,而汉字和文字内容,则是书法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的本体属性,是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就像我们欣赏一棵树,给予我们审美愉悦的是树干的形状,树叶的色彩,枝干的穿插,我们不必关注这棵树的物种属性,但并不是说可以不要物种属性,离开物种,一棵树就失去了应有的美。同样的道理,如果解构了汉字,打乱了文字内容的连续性(释义性)和书写的规定性,书法也就失去了本质属性,必然走向抽象绘画。一一件真正优秀的书法作品,一定是在强调可视性的同时,兼顾可读性。

(胡抗美《书法审美活动中“读”与“看”的关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脱离实用书写、文字传播的功能后,书法向现代性转型,实现了从“阅读”向“观看”的转变。
B. 宋代以前,中国书法传统最核心的资源是有特定用途的,文本文字可读可辨是作者首先考虑的问题。
C. 书法创作中的构成关系在传统书法中占的地位与现代书法中占的地位不同,所以构成的核心内容也不同。
D. 一件真正优秀的书法作品,在重视可视性的同时,兼顾可读性,才能解构汉字,保持书法的本质属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介绍书法审美的革命性转变,接着比较古今书法构成关系的不同,然后反驳某些人的质疑。
B. 文章第二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突出欣赏传统书法与现代书法时审美主体介人的方式不同。
C. 文章结尾用人们对一棵树的欣赏原理作比喻,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现代书法不能抛弃书法的本质属性。
D. 论述书法的功能、特点和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以便更好地指导观众欣赏书法,是本文的现实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现代人看完一个展览,可能会迅速说出感动他的作品,但很少有人能够说出这些作品的内容,可见这些观众不明白是什么打动了他们。
B. 书法审美活动由“读”转向“看”,要求今天的书法家研究视觉形式规律,可见即使是书法家,也不见得个个精通视觉形式规律的精髓。
C. 由于宋之前的书法家在创作过程中,首先考虑文本的阅读、文字的规范和可辨识性问题,因此创作出的作品整体构成的形式感有时可能会不佳。
D. 如果一幅书法作品的内容是杂乱无章毫无意义的或者是所写内容根本就不是汉字,只是纯粹的笔墨构成,那么它和抽象绘画的界限也就模糊了。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野草斜阳清平川

(1)越看《生命——民间记忆史铁生》这本书,我就越想知道,一个能成就作家史铁生的山乡,那个留下他许多知青记忆的村庄,是什么样儿?6月间,在陕北榆林访民俗后顺210国道回延安,路过延川县时,我拐弯进沟,弯弯曲曲,翻一道梁,在急雨之中寻找村落。待眼前忽然开朗,蜿蜒小路间架一石桥,我便找到了往事如烟的关家庄,走进了雨后斜阳的清平川。这便是史铁生那个“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了。

(2)天下喂牛人里,史铁生最著名。停下车,我便打听他当年喂牛的牲口窑。村里人说,早塌了,甚也没了。但同村知青孙立哲给老乡治病做手术的窑洞,还整整齐齐。那里面没炕,依然干净,有当年手术室迹象。其实,孙立哲最早的针灸技术,是史铁生传授。他贸然在乡间行医,也是因史铁生耍笑撺掇,把他“赶鸭子上架”了,未料他竟造福一方百姓。

(3)牛倌史铁生村人带我走去村东,指点路边一个高高的小土峁,劈山修路剩下的,孤孤零零,尖尖突起,上面顶着两孔古窑,灰黑颜色,半塌半立。村民说,那窑洞原来是一大排,北京知青刚来插队时做过知青医疗站,修路给斩断了。我想到《生命》书中(下同)陈冲的《青春小子》记的,不知是不是这排窑洞:“在关家庄的黑窑里,借着鬼火般的油灯,劳累一天的兄弟们,围坐在一起,天南海北地聊。”我有心一睹知青故址,便爬上土峁。但面对残迹,看见斜插垒起的石墙积攒下的那些古老黑色,仿佛听到年久的碎石透露出遥远时间的消息。我竟有些思绪茫然。

(4)这样的古窑洞,陕北常见,说不清它们来历。它或许曾留下匈奴的脚印,或许曾闪过党项的剑影,或许停留过金兵蒙营的铁骑,或许喷溅过回回刀下的血浆。还或许,它听到过传教士的循循善导,看到过游击队的晃晃钢枪。那早已烟消云散的一切,都只是历史的瞬间,转眼而去,谁都不会万年。和那些古往的故事一样,知青也只是古窑里的过客,“来了来了都来了,呼撩撩又走完了”,留下些真实的往事、演绎的传说,仍然是“天上乌云搅黑云,什么人留下人想人”。

(5)站在高高的土峁上,偶一回头,忽然惊讶。这时我的眼前,云间的蓝天刚刚洗净,寂静的村庄身边,伸展开一片雨后的川道,落日放松地洒去阳光,河滩绿草如毯,树影下边浓淡相间。那其中弯曲着一缕明亮,迤逦而来,是河水泛映些金光。岸边淡绿的梯田,浅棕的坡地,层层往上,缓缓爬山,爬到那山顶的老树,接上了蓬松的云朵。

(6)我在陕北深山久住,奔走陕北各处,沟岔梁峁,近水远川,望连綿无边的黄土,炙火焰焰的红日,脚下长河般流动的白云,头上空旷旷辽远的蓝天,看遍了高原的贫瘠、荒古、粗犷、高远。不料,关家庄里,回首之闻,怦然心动。黄土高原上,竟能有如此的细腻,这般的温婉。湿润的宁静里,是谁画出柔美的光彩,如此迷人?仅仅一缕斜阳、一河野草,就能让这片山野醉人至此?我心中一惊:哦,我遇到最美的清平川了。

(7)清末年间,延川县出过一位女诗人李娓娓,在《村居即事》诗中,记过陕北农事,“正值炎天麦已黄,无情岁月逼人忙”、“荞麦开花远望红,一年农事尚匆匆”等,诗里并写:“家住三台杨柳村,一湾流水抱柴门。浣衣石上愁春去,野草斜阳欲断魂。”此时,在春去的季节里,我也看到了一湾流水,一重柴门,野草斜阳间,古窑断人魂。

(8)不知道这关家庄始自何时。只知那一带山间,五千年前已有先民村落,那里出土了些觚、瓿、枓、舜等怪怪的青铜器,和战国的带钩、汉朝的玉璧。离关家庄仅十里地的关庄村,出土了囫阎的汉代铜壶。到了隋文帝手上,在那儿设了县,叫了“延川”。不知有过多少拨儿的统治者,从那里杀伐而过,永远美丽的景色,记住的却是先民永远的苦难。“大旱饥荒人相食”、“人畜死亡过半”、“僵尸遍野人民逃亡”、“换子相食”、“人相食死大半”等等记载,不绝史书。清同治年间,民族仇杀使这里乡民百姓多死于乱刀,田园荒芜,处处鬼歌。平乱后,左宗棠又将些汉人安置过来。李娓娓亲历了那次血难,诗中注记:“延川城破,少年妇女被虏者甚多,惨不忍闻。”“同治丁卯戊辰,回匪土贼之乱,贼骑邻村,几不可脱,庐舍焚掠一空。”一湾流水、野草斜阳后的记忆,竟是如此心痛。到史铁生来这儿喂牛,也留下记忆:“在青天黄土之间用全部生命去换那每年人均不足三百斤的口粮。”

(9)村庄对面的远山半坡上,有一围小小的建筑,被大树遮抱在身下,黄土坡上突兀起一团浓绿。那就是李子壮《绝地自拔》中所记小庙。他曾和史铁生一起,在庙里拆泥塑,砍树枝,取木柴。现在人去了,庙空了,只留下这段关家庄的故事。庞沄的《最后的聚会》一文,记述了史铁生笑谈的关家庄故事:“见没人,“哐哐”地就都吃了,差点没噎着!”“正玩牌或者赖着不起,忽然他妈的晴了!”“惨淡的月光,突然从草料堆里站起个人来!”这个关家庄,见证了史铁生的命运变迁。站在村头远望,半隐的古庙,浓郁的树团,在雨后初霁的野草斜阳间,却似一团恍然的旧梦,一把远去的陈年,一堆生根刻骨的记忆。

(10)据说,隋朝年间,曾有一个家住延川的匈奴混血后裔,利用佛教聚众起事,封文武百官,自称光明圣皇帝,被官军斩杀。因这事,延川好歹也算是出过皇上的地方了。但这不属于它的灵气。梁向阳《人杰地灵》文中提到的陕北俗语才是:“文出两川,武看三边。”延川便是“两川”之一。整个陕北历史上出过的唯一状元,唐代的,就是延川人。明清则多进士举人,当代则多作家诗人。路遥是其一,谷溪是其一,史铁生也是其一。

(11)同样经历着苦难的黄土高原,为什么偏这片地方多进士举人、作家诗人?看野草斜阳里,雨后清平川,我想:因为这里美。美产生灵气。这种灵气的美,留给了铁生恬静的记忆,使他能平缓地叙述苦难,温情地洞见人性。这种地方一般都这样儿:美的是山川,苦的是山民;美的是天地,苦的是人间。史铁生对此是深有所悟的。

【小题1】第(2)段划线句颇有意味,请进行分析。
【小题2】第(8)段内容似乎与整体文章不太一致,请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3】作者把“野草斜阳清平川”作为标题的原因是
【小题4】第(11)段中写“平缓地叙述苦难,温情地洞见人性”,结合《合欢树》,对此进行简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据:2018年9月第十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制图:蔡华伟)

注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充足的科技人力资源支撑,公众科学素质水平是衡量科技人力资源的重要指标。科学素质提出于上世纪50年代,逐渐成为衡量公众整体素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2018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已达到8.47%。

材料二:

约翰·杜兰特等人提出的标准化假说认为,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科学知识将在公众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这应与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公众对于科技产品的消费增加有关。这也证明了科技产品的日常消费具有科学传播功能。由于公众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在对现代科技产品使用、消费的过程中,其生活经验发生了变化,由此加速了人们对于科学技术知识的接受与理解。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的数据,也能证明这一点。现代化水平高的地区,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相对就高一些。

在对科技产品的消费过程中,人们以自身生活经验为基础,体会着科学技术在自己生活中的作用,修正着以往对于周围事物的理解方式。同时,结合自身所处的生活环境,会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形成更加深入的认识。人们在消费科技产品的同时,也在创造着一种新的生活模式,一种新的社会秩序,一种新的生活环境。但日常消费中的科学传播也具有一些短板,比如,人们有时会因为自身所处的生存环境,对科学技术的认知不够全面,带有局限性,有时甚至会对相关科技知识产生修正、挪用等。也就是说,日常科学消费中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受自身科学素质水平以及生活环境的影响,有时会出现对科学技术的偏离之处,这就需要其他各种科学传播方式对之进行补充。

(摘编自朱洪启《科技产品日常消费与科学传播》)

材料三:

贵阳一中的学生雷骏雨目前是学校“生命科学协会”的负责人,这个协会是他从已毕业的学长学姐手上接过来的,彼时协会刚成立不久,社团还没有明确的构架。这个学期,他打算完善这个协会的构架:学员培养、课题推广与合作……他们的协会拥有专门的活动室,室内有电脑、杂志期刊等科普读物,生物实践室,另外还有饮料吧台。目前,雷骏雨已参加了“贵州省青少年3D打印设计”大赛,他还将组织同学参加更多的科普活动。

在贵州西南边的盘州市柏果镇则不太一样,从事教育培训事业的余明让告诉记者:目前这边的中小学生对于“科学素质”的概念还比较模糊,学习的东西大都是课本上的。他认为影响这些中小学生科学素质的主要原因是环境,尤其是父母。

显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公民科学素质的发展也相对落后了,尤其是青少年,由于环境因素的限制,让他们接触的、可供选择的资源内容也就少了。要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不光要加以引导,还得在环境的改变上多花点精力。

(摘编自侯帮虎《在选择与引导中成长的00后》)

材料四:

科技新闻指的是对科学技术领域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报道内容包括科技政策方针、科研成果、科技成就、科技工作者。作为以大众为传播对象的科技新闻,必须把深奥的科技理论、专用术语,用广大读者能够理解的通俗语言进行翻译、解释。善于解释,化深奥为平易,于平易之处见神奇,是写好科技新闻的关键点。

科技新闻需要保持客观,切不可为了增加可读性,而过分追求通俗化和生动性,也不能加入主观理解或者人为“拔高”,真实和准确是必要的前提。中国科协2014年组织开展的“科技工作者科研伦理意识”调查显示,55.4%的科技工作者认为我国媒体在科技报道中常出现歪曲和误导,更有63.4%的人认为参与公共问题讨论有风险。这就表明,在科技新闻报道中,媒体记者的专业素养还有待提升。

(选自于巧妮《科技新闻如何贴近受众》)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众比例2018年已达到8.47%,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水平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不可或缺的。
B.2018年,电视和互联网已成为我国公民日常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但书刊所占比例甚小,暴露出人们不喜读书的恶习。
C.2018年,人们对环境污染及其治理、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新能源开发及利用方面的科技发展信息的兴趣度较高。
D.有25.1%的公民对纳米技术与新材料的发展信息毫不知情,这一比例和对遗传性与转基因技术不感兴趣的相等。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自身科学素质水平以及生活语境影响着其日常科学消费中对科学技术的理解,也会造成科学技术的偏离。
B.工业化水平越高,科学知识传播也越广泛,因为现代科技产品在使用、消费的过程中,加速了人们对于科学技术知识的接受与理解。
C.虽然贵阳一中“生命科学协会”目前构架还不完善,但其负责人有信心创造条件让同学更广泛参与科普活动。
D.科技新闻报道的是科学技术领域新近发生的事实,既要善于平中见奇,化抽象为具体,又要做到真实和准确。
【小题3】根据材料谈谈如何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