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据统计显示,全世界垃圾年均增长速度为8.42%,而中国垃圾增长速度超过了10%。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已达70亿吨。目前,全国已有2/3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且有1/4的城市已没有合适场所堆放垃圾。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垃圾问题已成为近年的热议话题。对于生活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等,如何实施无害化处理,变废为宝,成为每个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科学生态系统的重要工作。
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卫生填埋、焚烧发电等。其中,继传统的卫生填埋之后,考虑到垃圾增量、土地资源紧张、循环利用等因素,不少国家开始加大焚烧发电的规划。从20世纪70年代起,一些发达国家便着手通过焚烧垃圾来发电。据统计,目前日本、丹麦、瑞士等国家的生活垃圾焚烧率达到70%—80%。
不过,焚烧发电也并非是直接“变废为宝”。焚烧是一种能够处理混合垃圾的典型技术,垃圾分类是焚烧的充分条件,它可以起到减少垃圾处理量、减少污染排放量、改善燃烧工况、提高发电效率等作用。受技术和工艺制约,发电时燃烧产生的有毒废气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将严重威胁居民生命健康,这也是居民担忧并导致焚烧厂建设受阻的原因。另外,垃圾发电原理是将纸张、塑料、菜叶等生活垃圾经过分拣、干燥等工序处理后,进行高温焚烧,将焚烧中产生的热能转化为高温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发电所需助燃物量大,因此垃圾发电成本很高,投资惊人。目前垃圾分拣存在很大难度,世界上采用垃圾焚烧的城市中约有一半城市没有做到垃圾完全分类。
给垃圾分类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在我国,垃圾分类仍然存在很大困难。一方面,巨型垃圾场内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混倒,没有进行必要的分类,使垃圾处理难度加大;另一方面,民间自发的拾荒大军,虽在一定程度上变废品为资源,但大多是无照经营,缺乏规范和检验,使垃圾在捡拾、收集、运输、加工过程中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取材于霍文琦《直击城市垃圾之困》)
材料二:
常有人拿垃圾问题来批判工业文明。有学者反驳说,垃圾问题不是工业社会所独有,传统社会也存在。“垃圾”一词,至少从宋代开始,就已经有了与现在大体一致的含义和用法。但是工业化之后的垃圾,无论从量还是从质上看,与“传统垃圾”有着天壤之别,因此,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工业文明。
从质的方面看,批判对象指向了作为工业文明基础的科学与技术。构成“传统垃圾”的物质大多是大自然在自身的漫长演化中产生出来的,来于自然,也容易回到自然,所以传统垃圾即使存在问题,也是局部的、缓慢的;构成现代垃圾的物质则大多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制造出来的,这些物质在自然界缺少与之对应的微生物,难以降解。因而,垃圾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污染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是科技广泛应用的结果。
从量的方面看,批判对象指向了工业文明的经济模式与核心理念。工业文明的核心理念就是“赚钱”,整个社会都以资本增殖为核心运行。一切经济链条,归根结底,都伴随着物质与能量的转化链条,资本运行起来,则必然以科学技术为利器,不断地把森林、矿藏和天然水体变成各种形态的垃圾——固态垃圾、液态垃圾、气态垃圾等。
因而,垃圾问题是内在于工业文明的,在工业文明的社会结构之内是难以解决的。由于垃圾问题之不可解决,工业文明注定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文明形态。
近年来,垃圾问题全面爆发,频频成为新闻头条。这表明工业文明的惯性过于强大,及时转向生态文明,人类文明或许才能得以延续。生态文明不可能是工业文明的简单延续,而是超越工业文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建设要具备两个前提:一是要对工业文明进行全面批判,二是要从各个传统文明中汲取滋养。
很多非政府环境组织成员联合成立了国际性的“零废弃联盟”,在全球范围内推广“零废弃”理念,以减少垃圾的产生。例如,在加州洛杉矶附近的小城克莱蒙有一种生态屋,它利用本地土壤作为建筑材料,屋墙使用了类似中国干打垒的技术,屋子的整体形状很像陕北的窑洞,其经过特殊设计,可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和水源;波士顿还曾经展出过洛克菲勒•艾比的马桶,它是一个瑞典人设计的专利产品,完全不用冲水,经过自身沉淀,粪便和厨余垃圾自然地转化成有机肥,可以直接送到农田或者花园。
(取材于田松《在生态文明形态下解决垃圾痼疾》)
材料三:
垃圾资源化之路的可行性毋庸置疑。当前,我国已有不少城市提出“垃圾分类”、“垃圾资源化”的理念,未来,会有更多的地区加入这一行列。
20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一些地区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为“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这是一种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发展模式。照此运行下去,必然会出现资源日益减少、废弃物日益增多的局面,其结果必然发生资源和环境两个危机。因此,我们需要从根本上尽快改变这种发展模式,走上人类在多年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
这是一种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模拟出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发达国家为提高综合经济效益、避免环境污染而以生态理念为基础,重新规划产业发展,提出了新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垃圾中的大多数成分是可以利用的资源,垃圾减量化的目标应放在综合利用上:即先把垃圾分类,再将不同类别的垃圾利用起来,形成再生资源。分开就是资源,混合就是垃圾。当前严峻的环境危机迫使人们对垃圾处理展开一场更加深入的绿色革命。用循环经济的思维对垃圾进行综合利用,使垃圾资源化,生产再生产品,才是垃圾处理的必然趋势。
垃圾危机也可变成商机。据有关报道,德国一些企业能提供从收集、运输到再利用的服务,营业额丰厚;瑞士环保产业拥有欧洲最先进和最高效的垃圾再循环处理系统,进口国外的垃圾,经回收处理后,赚取高额回报。这让我们看到垃圾处理的一线曙光。
(取材于赵章元《用循环经济思维处理垃圾》)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多半大中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
B.垃圾处理成为城市发展重要工作。
C.垃圾焚烧发电能实现“变废为宝”。
D.垃圾焚烧发电成本高且危害健康。
【小题2】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工业文明”的解释,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工业文明的科学技术制造了难以自然降解的垃圾物质。
B.工业文明的科学技术应用越广泛,制造的垃圾就会越多。
C.工业文明对资本增殖的追求导致资源转变为各种垃圾。
D.解决了垃圾问题就解决了工业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小题3】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述解决城市垃圾之困的主要办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12 03:08: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科学进展》杂志近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全球的光污染正在持续恶化——2012年到2016年每年10月份的卫星观测数据表明,人工照明面积正在以2.2%的幅度逐年增长。

研究人员通过扫描夜空照片,考察世界各地夜空究竟有多少人造光线,其中,大部分人工照明面积增长来自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开始兴起的时候,工业蓬勃发展的国家需要额外的户外照明是可以理解的。实际上,光污染的增长可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相关联。随着南美洲、非洲和亚洲国家的GDP急剧上升,人工照明的使用也在增加。

不过,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人工照明情况在卫星图像上显得更加稳定,这是因为研究中使用的卫星只能“拾取”旧灯泡的红色、橙色和黄色光,而发光二极管(LED)的蓝光不会显示在图像中。LED光源比旧光源效率更高,持续时间更长,许多城市和家庭都开始换用这种光源,以减少开支,降低能源消耗。国际空间站采集的图像显示,城市已经从过去的黄色变成蓝色,与此同时,城市的扩张正将这些明亮的边界推向更遥远的地方。

虽然光污染不像空气污染那样致命,但仍会损害健康。时间生物学专家正在研究睡眠和觉醒周期对健康的影响,人造光特别是蓝色人造光容易在人准备入眠时触发觉醒,过度接触夜间光线已经与癌症、肥胖等联系在一起了。

   (摘编自房琳琳《全球光污染面积逐年增长》,2017年11月29日《科技日报》)

材料二

近年来,许多城市用LED灯来代替高压钠灯或金属卤化物作为路灯,这样不仅更亮,还可以节约能源。但由于LED灯散发的光在可见光光谱中占到更大比例,灯光播撒的范围越来越广随之而来的光污染也不容忽视。研究表明,城市光污染已造成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在夜晚看不见银河。不仅如此,它还有可能会让春天提前,甚至会伤害到动物和植物。但从相关调查来看,光污染问题尚未引起民众的关注。

民众对光污染的认识与可能采取的措施

对是否存在光污染的认识 受到光污染时可能采取的措施

   (摘编自刘洁《关于城市光污染控制管理对策探讨》)

材料三

光污染很难像其他环境污染那样通过分解、转化和稀释等方式消除或减轻。光污染与传统的环境污染类型相比,不仅具有无形、无味且更易被发现的特点,而且在光照过程中产生的光辐射,会被周围的树木、花草等自然因素或人工建筑及气象环境所吸收或阻断。但光污染带来损害后果的过程往往较为复杂,短时间的光污染不会有太大的损害,如果长期处于光辐射的环境之中,环境自净能力饱和,光污染的危害就会渐渐凸显。结合这些特征,光污染防治应从源头入手,多种防范举措共同作用,事先对光污染有效控制。

   (摘编自林唐凌《城市光污染立法探析》)

材料四

2009年国际天文年期间,天文学家曾呼吁公众自愿参与“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保护黑暗夜空不受光污染。日前,杭州市政府公布《杭州市城市照明管理办法》,明确提出除特定区域设置功能照明设施外,还应划定城市黑天空保护区。比如在西湖西部群山地区,必须无条件禁止亮灯,以避免该地区受到光污染的影响,“让城市也有看星星的地方”。除了杭州,此前在西藏阿里等地,也有一些类似探索,建立了相关的保护区域。尽管名称不同、形式不一,但选择的都是自然生态条件较好、动植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也对减少光污染对这些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起到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一些地区还出台相关规定,以使人们形成对城市照明的正确认识。比如,对照明的时间、地段和形式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减少对亮化、美化的过度追求,在城市照明设置中遵循绿色环保、关注自然的原则等。然而,由于目前相关法律还比较滞后,“受到光污染后该找谁解决”“如何处罚光污染制造者”等核心问题还没有明确规定,治理效果也就十分有限。

   (摘编自陈娟《找回消失的那片星空》,2018年1月19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光污染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光污染的持续加重与夜间人工照明的使用增加有关,近几年全球人工照明的面积正在以2.2%的幅度逐年增加。
B.发展中国家的光污染增长速度大于经济发达国家,是因为它们工业的蓬勃发展需要额外的户外照明以提高GDP。
C.光污染与其他形式的环境污染相比,不仅无形、无味,而且更易被发现,光照中产生的光辐射也易被吸收或阻断。
D.光污染改变了自然的昼夜循环,这不仅会损害人类健康,还会影响到天文观测、生物的多样性、自然生态系统。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家庭用LED光源代替旧光源,这不仅可以让城市和家庭的照明变得比原来明亮,而且还能减少开支,保护环境。
B.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光污染是一种轻微环境污染,因此受到光污染时都采用忍受的措施,不与当事人交涉。
C.带来了诸多破坏的光污染,长期被人们忽视,与其危害的潜在性不易被人们发现,人工光源的使用未被人们科学认识等因素有关。
D.光污染的特殊性决定了不能用分解、转化和稀释等方式消除或减轻其危害,因此光污染的治理只能从源头入手,采用预防的方式。
E.《杭州市城市照明管理办法》的出台,明确提出设置功能照明设施和黑天空保护的区域,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小题3】怎样才能有效进行光污染的治理?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图片于 2017 年 11 月新华网)
材料二:
从 21 日早上起,一篇题为《疫苗之王》的自媒体文章迅速传播,到当日晚间,无数人的朋友圈已经被这篇文章刷屏。随着疫苗事件的持续发酵,恐慌、愤怒情绪蔓延,不 少山东的家长们炸开了锅,纷纷用刷屏表达着愤怒。
山东的家长之所以表现得格外恐慌和愤怒,原因在于几天前曝光的 2017 年 11 月的 一起疫苗违法事件当中,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问题疫苗共计 252600 支,全部销往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省家长的情绪反弹,有信息作为基础。
而问题疫苗究竟销往哪里,自己的孩于是否注射过问题疫苗,如果注射了又如何补 救等,家长们眼前如同一个信息黑洞,难以及时获得足够值得依赖的信息,只能用猜 想来增补信息真空,进而加剧了恐慌情绪。 因此,避免恐慌情绪蔓延的正确方法,不是简单呼吁民众保持足够的理性,而是相关信息必须及时、全面、准确地公开,既要跑在谣言前面,也要跑在猜想前面。 首先,对于一些模梭两可的网络信息,要有权威部门及时发声。比如,《疫苗之王》所说“问题疫苗打入 25 万儿童身体”是否属实,就是一个对公众情绪可产生决定性影响 的疑问,对于这类问题,不仅要迅速释疑,而且要用确保准确的数据来提高说服力。
其次,后续将如何应对这起事件,要给出一个清晰的处理思路,让民众吃上定心丸。 民众的恐慌不仅可以理解,而且值得深入分析,应该将之当成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根据疫苗流通规则,同批次的疫苗销往哪里,大方向是记录在案的。然而,就个人 而言,接种的疫苗是否属于问题批次,是否也有详细的记录,已接种问题批次的儿童能不能得到通知并及时复检,以及是否应补种等事宜,都是压在家长一心头的疑问,此类疑问不解,恐慌就难以消除。
(摘编自罗志华《“疫苗危机”:别让信息黑洞加剧恐慌》,《新京报》2018 年 07 月22 日)
材料三:
这个周末,问题疫苗引发全民焦虑,无数家长连夜翻看孩子的接种记录本,一项项对照是否使用过问题疫苗。疫苗造假,曝光必须无死角,监管切莫轻飘飘。面对问题疫 苗,忍耐后的质疑和冷漠,追问后的维权和用脚投票,都值得监管部门认真反思,慎重对待。
近日,长生生物接连被曝出狂犬疫苗生产记录造假、百白破疫苗为“劣药”。国家药监局出手后,多家媒体跟进,引发社会强烈关注。在对事件的追问中,公众对于疫苗 安 全的焦虑不断升级,唯有尽快公开真相,才能回应质疑。
疫苗乱象,非一日之寒。行业积弊已久,奈何每次处罚都轻飘飘。
我们看到,某些无法无天、丧尽天良的恶企,在被查出问题之后,虽也受到一定惩罚,但与获得的孽利相比微不足道,根本不足以让其痛改前非。人命关天的闹剧后,受 害者维权无力,企业“自罚三杯”,监管者惯性失语,如此“宽松”也是变相纵容造假、售假的重要原因。这背后有个政绩观的问题。如果对这些恶企处罚太重,动辄判处“死刑”,势必影响当地的 GDP 和税牧的数据,因此,处罚多是些“软刀子”。 药监部门最主要的职责是防患于未然。具体地说,就是要对流向市场的药品负责。对消费者而言,其权益只能由政府职能部门代表和维护。假疫苗横行,那就是政府职能部门失职,就该有人对此负责。如果做不到,设立这个部门干嘛?
毋庸讳言,食品和药品的监管等,依然是人民群众普遍不满意和不放心的问题之一,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它不仅关系着人民健康,也关系着人心聚散。
(摘编自胡琴《面对疫苗乱象,监管部门应有所作为》,人民网 2018 年 07 月 22 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华网关于药监局对长春、武汉两家公司效价指标不合格的百白破要求立即停用的新闻,使这两家公司疫苗问题呈现在公众面前。
B.山东家长表现出来的恐慌和愤怒是有根据的,很多问题疫苗流入山东,事关孩子的安全,而家长又没有获得足够值得依赖的信息。
C.对问题企业之所以不痛改前非,原因在于监管者的惯性失语,对问题企业太宽容,使得其所获的孽利与其所受的惩罚相比微不足道。
D.于民众个人而言,消除恐慌的方法在于,要了解自己家庭儿童用药情况,要有及时的信息反馈,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华网明确说百白破问题疫苗对人体安全性没有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长们的担忧和愤怒没有太大的必要。
B.疫苗事件的持续发酵,朋友圈无数人的刷屏,最直接的原因在于《疫苗之王》这篇文章在自媒体上的迅速传播。
C.只是让民众保持理性是不够的,还要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公开,让人们不胡猜乱想,恐慌等情绪才能缓解。
D.“曝光必须无死角,监管切莫轻飘飘”体现了人们对问题疫苗事件发展的希望和担忧,食药监管涉及健康和人心。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中,《新华网》《新京报》《人民网》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 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飞翔的馒头
葛昕旭
那是一个特别寒冷的日子。大朵大朵的雪花,纷纷扬扬地在空中飘着。
父亲来到学校的时候,正是中午。小林子刚吃完饭,正和同学们一起趴在教学楼的栏杆上,伸手接着从天空飘落的雪花。小林子看见父亲瘸着腿,冒着风雪,从校门口一瘸一拐地走向教学楼时,愣了一下,手里的雪花慢慢地融化了。
小林子跑下楼,跑到父亲面前。父亲冻得僵硬的脸瞬间就活泼了起来,笑笑,双手忙捧到嘴边,哈了哈气,随后伸手帮小林子拍了拍身上的雪花,拍完,从身上掏出一个布包解开,拿出一大沓的零钞,说:“这是两百元,你拿着,买点啥好吃的,不要亏了自己的身体。”说完,把钱递到了小林子的手上。
小林子吸了一下鼻子,拿着钱,看着父亲,眼里顿时就有了湿润的感觉。
父亲伸手摸了摸小林子的脸,又问:“吃饭没?”
小林子朝父亲点了点头。
“要吃饱。”父亲边说边从身上摸出一个冷得干硬的大馒头,递给了小林子。
小林子看着父亲,摇摇头,没接,说:“爸,你吃!我不饿。”小林子知道,那是父亲从家里带来的,是父亲的中午饭。
父亲说:“我没事,走快点,早点赶到家,还能吃上午饭。你上学,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不吃饱咋行?”
小林子看着父亲,刚要伸手接,这时,站在楼上的几个同学朝小林子吹起了口哨。小林子愣了一下,转身看了看楼上,红着脸,把手缩了回去
父亲发火了,一把抓住小林子的手,说:“叫你接着你就接着!咋不听话呢?现在营养跟不上,把脑子费了咋办?”说完,把馒头硬塞进了小林子的手上小林子拿着大馒头,站在那里,脸更红了。
同学们“轰”的一声笑了起来。口哨声,尖叫声,起哄声,响成了一片。
父亲抬头看了看楼上的同学,脸也微微地红了红,叹了一口气,又拍了拍小林子肩膀上的雪花,然后转过身,蹒跚着腿,一瘸一拐地往校外走。
小林子看着父亲的背影,身体立马僵成了一根木棍,鼻子酸了酸,嘴张了张,想说点啥,结果啥都没说。
同学们全跑下楼围在了小林子的旁边。同学们一下来就开始抢夺小林子手上的馒头。小林子红着脸,把手中的馒头高高地举在了头顶。 同学们却不依不饶,紧紧地把小林子围在了中间。一边抢夺馒头,一边不停地说着一些嘲笑的话语。
小林子举着馒头,看着大家嘲笑的眼神,脸上终于挂不住了,转身看了看父亲。
父亲背着一身雪花,已经走到了校门口。
小林子转过身,看了看围在身边的同学,重重地哼了一声,忽然手一扬,那干硬的馒头,就犹如一只飞翔的小鸟,划着抛物线,直接飞向了教学楼旁边的操场。
父亲来到校门口。临出门,想再看一眼小林子,一转身,恰好看见了那飞翔的馒头。父亲愣了一下,脸一下就白了。父亲站住了。看了看站在同学们中间的小林子,父亲紧紧地咬了咬嘴唇,右手慢慢地就捏成了一个有力的拳头。
小林子看见父亲转身的瞬间,立刻就吓傻了,站在那里,不知所措。
父亲瘸着腿,忽然朝小林子跑了过来。
小林子忙扒开同学们的包围圈,迎着父亲跑了过去。父亲跑到小林子面前,推开小林子,跑向了操场。父亲捡起馒头,用手擦了擦上面的泥土,看了看,放进嘴里,慢慢地嚼了起来。
小林子跑到父亲面前,抱着父亲,泪水慢慢地就淌了下来。
此时,天空的雪花,越飘越大。
(选自2011年《短篇小说》,第六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馒头的描写可以说是这篇小说的一大亮点。作者将“馒头”写进文题里,以馒头编织故事,以馒头刻画人物形象,使普通的馒头有了象征意味,发人深思。
B.小说为我们塑造的小林子虽然自私、虚伪,但仍然有着美好的心灵,如:他接过父亲的钱时,有点感动,最后当父亲回来后,他“抱着父亲,泪水慢慢地就淌了下来”,这些说明他本质是好的。
C.对小林子班上同学的描绘,也为塑造主要人物起到了对比反衬的作用,小说通过对这些同学的描写,揭示了一个鲜活的社会现实,强化了小说震撼人心的力量。
D.这篇小说语言质朴、生动,叙述详略得当,小说不靠离奇的情节取胜,却在看似平淡的描述中,以近乎工笔的写法凸显出其深厚的思想内容。
【小题2】读了这篇小说,读者会觉得小说中的“父亲”这个人物形象很熟悉,“父亲”有哪些性格特征?小说用怎样的描写手法来表现这些性格特征的?
【小题3】这篇小说对“雪”的描写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作者描绘“雪”的作用和妙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一向固执地认为,是秀丽神奇的中国山水画哺育了唐诗、(甲)宋词空前绝后的绚丽和辉煌,成就了王维、吴道子、米芾、张旭等震古烁今的丹青宗师和绘画巨匠。而中国的山水自然,又是拥裹着风花雪月、夹缠着离愁别绪、浸渍着爱恨怨忧的历史境况和人生体验。在平平仄仄的诗赋歌咏中,醉人身心,(乙)在追求形意神韵的丹青绘画中,张扬魅力。

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是我特别酷爱的,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

驾一叶扁舟,荡桨西湖,赏湖光山色,夏荷秋桂,听羌管弄晴,菱歌泛夜,扑面都是唐宋的遗风余韵;(丙)泊舟枫桥,在疏疏的江枫和寥落的渔火中,静候残月下的寒山寺钟声,于千年后再度敲乱一个游子的愁怀;(   ),看看曾经照亮诗仙宽大青衫的那半轮秋月,今宵是否依旧还斜挂在婆娑的树梢;穿越漫漫黄沙,在大漠深处如柱的炊烟和长河尽头浑圆的落日里,倾听那些长眠不醒的远古将士们的鼾声……(丁)南国山水的温婉与柔媚,北疆山水的秀雅与奇异,西域山水的苍凉与神秘,巴蜀山水的秀美与清寒,莫不令人心旷神怡。

一座好山或一川好水,就是一本好书。畅游好山好水,犹如欣赏一部传世名著。

【小题1】文中(甲)(乙)(丙)(丁)四处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D.(丁)
【小题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是我特别喜爱的,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
B.我对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特别酷爱,“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是我喜欢的。
C.我对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特别喜爱,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
D.我特别酷爱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是我喜欢的。
【小题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扪参历井,沿羊肠逶迤蜀道而上
B.春江花月,伫立如震的江沙之上
C.携壶老酒,翘首九月初三的夜空
D.竹杖芒鞋,踏上秀甲天下的峨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性质。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杜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
“礼治”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机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苦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與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的服于威规罢了。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
B.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醋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合式的。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受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D.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先由普遍的看法引出本文的观点;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再次强调了礼治的特征。
B.第二段举了旧小说里杀人来祭旗的事例,最终是为了证明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C.文章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人的主动服从。
D.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为了论证这一中心,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
B.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生活就有可能过得安稳;反之就可能受挫。
C.礼因为缺乏变化,只能在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其效力无从发挥。
D.如果人们在教养中养成了对礼的敬畏感,就不会出现不好、不对,不合、不成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