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智慧城市建设正在我国不少城市迅速开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会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智慧城市建设。
从实践来看,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智慧城市建设中,在以下几方面还存在突出问题。是在网络安全方面。据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2018年发布的第十三期《网络安全信息与动态周报》报道,该周境内被篡改网站数量为746个,境内感染网络病毒的主机数量约27.8万个。这些数字反映出网络安全方面的巨大隐患。不解决网络安全问题,贸然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智慧城市建设中,可能带来更大隐患。二是政策法规方面。仅有北京、上海、深圳等部分大城市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列入城市建设规划中,涉及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法规尚不健全,相关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依然存在争议。如果不能及时调整现有政策法规以适应并规范新技术的发展,技术应用可能出现无序状态。三是在数据共享应用方面。部分智慧城市公共数据的开放共享依然存在较大困难,数据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且,政府和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合作规划和行动框架,与智慧城市治理的整体性、协同性要求还不相适应。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是让城市运转真正具有智慧,更好服务城市居民。
上述问题提醒我们,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循序渐进,加强规划和引导,健全城市治理安全等级和风险预估机制。设立城市治理安全等级,能够有效规范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范围,确保城市治理的有序性,帮助城市管理者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科学有效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健全城市治理风险预估机制,是为了预防人工智能“越界”风险,将人工智能可能对城市发展造成的危害和相关隐患遏制在萌芽状态。
完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相关政策法规。智慧城市建设中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涉及的领域广泛而具体,应通过政策法规明确各方权责,保证智慧城市建设在法治轨道上推进。
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的发展方式。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政府不能唱独角戏。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激发人工智能企业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积极性,让企业开发出更多有利于智慧城市建设的人工智能技术;另一方面,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应发挥主导作用,科学合理地运用多种方式来引导企业发展。
(节选自《让人工智能更好为智慧城市建设服务》)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解决了网络安全、政策法规、数据共享的问题,人工智能就可以用到智慧城市建设中。 |
B.北京等大城市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列入城市建设规划,违背了政策法规,存在争议。 |
C.公共数据不能开放共享,其价值没有得到利用,是数据共享应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D.设立城市治理安全等级,有效解决网络安全问题,才能科学有效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 |
A.文章主要论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短板及其具体改进措施。 |
B.文章的第一段,概述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及前景,是下文展开议论的前提和基础。 |
C.第二段在论述存在的问题时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
D.文章的第三、四、五段,承接第二段,针对第二段指出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
A.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智慧城市建设虽然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但仍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
B.健全城市治理风险预估机制才能将人工智能对城市发展造成的危害遏制在萌芽状态。 |
C.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政企密切配合,政府加强引导规划,企业开发更多人工智能技术。 |
D.明确各方权责,智慧城市建设走上法治轨道,人工智能技术就能融入智慧城市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