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截至2018年6月11日12时,中新网PC端调查结果显示,有88.9%的网友在电商平台购物过程中,有过网购信息被泄露的经历。中新网官方微信的调查数据显示,有596位网友遭遇过网购信息泄露,占投票人数比例的71%。
信息被泄露后,一些上门推销、诈骗电话短信、垃圾邮件、神秘包裹等不请自来。调查显示,其中最困扰网友的事诈骗电话和短信。中新网PC端与微信端均有超过70%的网友表示,诈骗电话、短信是自己信息泄露后最困扰自己的事情。而此前中国银联就曾利用大数据分析向社会发布安全提醒,电信诈骗案、盗窃银行卡、非法套现、冒用他人推行卡、网络消费诈骗等,其中超过90%是由于个人信息泄露引致,已成为犯罪主要源头。
(摘编自中新网2018年6月12日)
材料二:
Andriod应用获取用户手机隐私仅限比例 ios应用获取用户手机隐私权限比例

2017年安卓应用获取用户手机隐私权限比例    2017年苹果应用获取用户手机隐和权限比例
(选编自2017年度《网络隐私安全及网络欺诈行为研究分析报告》)
材料三:
继vivo NEX用户发现QQ浏览器偷偷调用摄像头事件之后,2018年7月1日,又有用户发现,使用百度输入法打开手机自带的浏览器进行搜索时,在无任何操作的情况下,手机顶部显示“百度输入法正在录音”,并且会提示用户是否要禁止它。
2017年度《网络隐私安全及网络欺诈行为研究分析报告》显示,2017下半年,安卓应用中网络游戏、常用工具成为获取用户手机隐私权限占比最高的两类应用,分别达到茯取隐私权限应用总数的24.4%和18.8%。首次打开App时,对方会要求开启各类权限,有些甚至与App的使用内容丝毫无关。在用户对软件的权限请求默许的情况下,用户的通话记录、短信、通讯录位置信息、设备信息等都可以被软件后台记录,并发送到服务器上。
DCC1互联网数据中心创始人胡延平认为,作为隐私信息产生的源头,用户需要加强安全防范意识,杜绝一切隐私数据被泄露的可能。具体可从以下五点着手:一是下载软件选择正规渠道,如应用宝、安卓市场等;二是谨慎填写个人隐私信息,防止信息被无谓的采集;三是管理手机软件中的隐私权限,了解软件权限行为,关闭不必要的授权;四是防范公共WiFi,转账与支付时改用数据流量;五是通过“恢复出厂设置-格式化-反复拷入大文件并删除”三步骤,彻底清理旧手机信息。
(摘编自澎湃新闻2018年7月2日)
材料四:
如果用户发现手机应用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窃取自己的隐私信息,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或有关行业自律机构如中国互联网协会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委员会投诉。
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周辉说,根据《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要求,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提供者和互联网应用商店服务提供者应当配合有关部门依法进行监督检查,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设置便捷的投诉举报入口,及时处理公众投诉举报。如果公众对处理结果不满意或投诉举报不畅的,还可以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投诉举报。“也可以向工信部门举报,如果有初步的证据,可以对应用程序的开发者提起民事诉讼。”他补充表示。
周辉表示,对手机应用的监管,主要部门为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公安部门。虽然三管齐下,但部门之间职责仍有一定交叉,主管部门的职责还有待进一步明确。
此外,有关违规行为难以被发现,用户个人举证难度和成本都很高,这些都是维护个人隐私权会遇到的难题。
(选编自《科技日报》2018年7月11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购信息泄露可能招致电话、短信骚扰诈骗等,甚至可能带来更严重的财产损失,不可不格外重视防范。
B.从材料二来看,2017年下半年,超过80%的手机App会获取用户隐私权限,安卓和苹果手机这一比例都有所上升。
C.手机隐私权限一旦开启,意味着用户的通话记录、短信、通讯录、位置信息、设备信息都将被不法分子窃取。
D.对于个人隐私信息泄露的问题,我们一方面要做好防范,另一方面也要有维权意识,学会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隐私权不受侵犯。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新网PC端与微信端调查结果和中国银联大数据分析说明,借助于个人泄露的信息实施的犯罪所占比例已相当高。
B.材料二显示,苹果手机2017年下半年获取用户隐私比例增速远大于安卓手机获取用户隐私比例的增速。
C.对于手机隐私信息保护,用户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最为重要,要从源头上防止信息泄露,不能只考虑使用方便而无所顾忌。
D.国家网信办、工信部和公安部门虽然都负有对手机应用的监管职责,但职责和分工还不明确,存在推诿扯皮的问题。
【小题3】结合材料,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面对各种信息泄露造成的隐私安全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18 09:01: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得以延续的核心。如果没有乡村文化,那么乡村也就成为一潭死水,无从振兴了。如果乡村的振兴只是在乡村建设几间民宿,开上几个咖啡馆,让一些城里人到乡村来换换空气,尽管可以增加就业、提高收入,但是却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乡村文化的振兴。。 

文化赋予了生活的意义。乡土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同时又超越了个体,是文化将这些个体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赋予乡村生活的价值。比如乡土社会中有许多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着不同的意义。在人们庆祝这些节日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生者与亡者保持了沟通,成为联系密切的共同体。文化也赋予乡村社会以秩序。在乡村社会中,文化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比如要养成尊老爱幼的风气就需要有尊老爱幼的文化氛围。在传统的乡村社会中,社会变化相对比较缓慢,老年人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可以教导青年人,因此老年人在社会中具有较高的地位。但是到了现代社会,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有很多渠道获取知识,受过现代教育的年轻人更容易利用这些渠道获取知识,要维持年轻人对老年人的尊重,就需要文化力量。乡村文化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基础。西方国家在迅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农业的快速发展是以乡村社会的消亡为代价的。与西方国家不同,东方社会都希望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保留乡村,如日本、韩国和中国的台湾地区,在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都曾经以不同名义推动乡村的振兴,希望避免西方乡村消亡的道路。东方社会振兴乡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保护乡村文化。 

中国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是实现乡风文明,通过文化建设,实现乡村的和谐和有序发展,因此乡村振兴需要文化先行。文化先行可以从物质层面做起。但是,物质层面乡村文化建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乡村文化建设不能停留在物质文化建设上。有一些地方的乡村文化只是停留在物质建设上,精神文化建设没有跟上,物质文化也就很快消失了。在物质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要推动乡村公共事务的治理。公共事务就是大家参与来管大家的事情,乡村振兴需要乡村居民之间相互协作,协作的过程就会有更多公共的事务需要大家去参与和决策,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逐渐完善乡村的各种制度。比如现在许多村庄制定有村规民约,这就是处理村庄公共事务的手段,但是要避免为了制定村规民约而制定村规民约,要让村规民约真正发挥作用。乡风文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要结合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乡村文化是相通的,我们可以通过政府推动和村民参与,在乡村建立起良好的社会风气。 

(摘编自王晓毅《乡村振兴,文化建设要先行》)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乡村文化能使乡村充满生机活力,同时也是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B.节日文化具有联通意义,可使乡村中的个体连成整体,人与自然成为共同体。
C.乡村振兴必须经历一个先物质、经济层面,再到精神、制度等层面的过程。
D.在维持乡村良好秩序和实现乡村和谐有序发展上,文化是一种重要的力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东西方对乡村不同态度的比较,意在揭示东西方乡村文化的不同。
B.本文从乡村文化在乡村社会的核心地位说起,引出振兴乡村文化这一论题。
C.本文从生活意义、社会秩序和振兴基础三方面论述乡村文化对乡村的作用。
D.本文在论证中,以不少篇幅阐述在乡村振兴中应如何践行文化先行的做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设乡风文明,既必须着眼于乡村文化的建设,又应该具有更高更广的视野。
B.乡村振兴要文化先行,文化先行的意义之一在于确保乡村社会可持续、良性地发展。
C.在村规民约的制定上,只有村民团结协作,积极参与决策,才能发挥其独特作用。
D.与西方国家不同,东方社会城市化和保留乡村不存在矛盾,可避免此长彼消的现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父权缺失与五四文学的发生
对五四文学创建主体的人生遭际进行考察发现,他们大都在童年或少年时代有着丧父的经历,其父权有一个从在场到缺失的过程。陈独秀、鲁迅、周作人、胡适等均早年丧父。五四文学之所以在他们手里得到确立,与其丧父经历有一定关联。。
父亲的死亡,意味着由父亲所承载的社会权力出现了缺失,这极大地改写了家庭的内在结构,“子”因此被推到了社会舞台的中央,不得不独自面对社会的生存压力,自主地规划未来人生,这便为其逸出父权在场时所规范好的人生疆域,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父权缺失固然是为“子权”的张扬提供了无限可能性,但是,如果没有国家主导下的意识形态的转变,那么,“子”在既有的文化环境下,所承继的依然会是父权的衣钵。晚清社会如果不是受到了外部力量的强力冲击,其自我封闭状态下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会依然如故地运行着,人们的观念也会周而复始地传承;至于上层社会主动地去推动社会变革,更是不可想象。面对外在挑战,晚清政府开始对社会进行变革,变革的结果之一,便是为那些父权缺失的一代,在欲循既有社会规范而不得的情形下,提供了子权张扬的历史物理空间。
在父权缺失中,促成子权张扬并最终确立的,是晚清政府主导下的新式教育的实施以及嗣后科举制度的废除。晚清政府大力主导下的新式教育,在推行中受到了人们头脑中既有思想的抵制,接受新式教育的学生还依然牵挂科举。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既有的文化传承模式中断,这迫使人们认同并皈依国家体制所主导的新式教育,迫使传统的士大夫抛却了既有的知识谱系和道德体系,并由此开启了向现代知识分子过渡的序幕。在新式教育哺育下成长起来的胡适,之所以留学美国,其根本的考量便是“科举既停,上进之阶,惟有出洋留学一途”。
相较而言,那些一直在父权主导下的读书人,则没有像那些父权缺失的一代那样,可以顺畅地实现自我精神与传统文化的决裂。在文坛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徐枕亚,尽管也接受了新式教育的熏染,但其父权始终规范制约着其人生疆域,甚至于他连婚姻也无法自主,更遑论文化思想和文学思想的变革了。
父权的在场固然限制了子权的张扬,但父权的缺失也并不必然会导致子权的凸显。如有一些传统的读书人,其父权尽管存有缺失,但他们并没有在父权缺失的缝隙中,通过新式教育完成自我主体的确立。在近代小说创作中产生巨大影响的李伯元,尽管也有丧父之痛,但由于他并没有接纳新式教育,更没有完成对西学的认同,这使得其创作出来的“谴责小说”依然带有浓重的传统色彩。
当然,五四文学的发生有着诸多的原因。但是,在五四文学的发发生过程中,创建主体挣脱了父权藩篱的束缚,这的确是他们得以完成历史性蜕变的重要一环。
(摘编自《新华文摘》2015年第5期,作者李宗刚)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权缺失为“子权”的张扬提供了无限可能性,“子”被推到了社会舞台的中央,迫使他们自主地规划未来人生。
B.五四文学之所以在陈独秀、鲁迅、周作人、胡适等人的手里得到确立,与他们的丧父经历有一定关联。
C.晚清政府积极主动对社会进行变革的结果之一,便是让那些父权缺失的一代不再承继父权的衣钵而实现了自己子权的张扬。
D.五四文学创建主体的“父权缺失”是他们在五四文学的发生过程中能够完成历史性蜕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小题2】下列各项表述中,不属于“父权在场”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没有遵父命苦读“圣贤书”,贾政动用“家法”对其进行惩戒,“不肖种种大承答挞”,宝玉挨了一顿痛打。
B.祖父下狱、父亲重病去世,改变了鲁迅既有的人生轨迹,使其踏进了新式教育的门槛,促使他留学日本并逐步参与到新文学运动之中。
C.巴金的《家》中,觉新在父亲死后也想担当起长房的责任,却总被“总家父亲”高老太爷阻挠,觉新只得唯唯诺诺,其一生终成悲剧。
D.曹禺的《雷雨》中,周朴园用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这类封建伦理观束缚周萍、周冲。试图让他们屈从于他所建立的家庭秩序。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科举制度的废除使传统的士大夫抛却了既有的知识谱系和道德体系,并欣然接受了晚消政府主导下的新式教育。
B.科学制度废除后,接受了新式教育的胡适把“出洋留学”作为“上进之阶”,因此最终选择留学美国。
C.尽管徐枕亚也接受了新式教育的熏染,却始终没有摆脱父权的制约,最终仍然无法自主地规划自己的未来人生。
D.也有丧父之痛的李伯元没有接纳新式教育和完成对西学的认同,因此,他并没有在父权缺失的缝隙中完成自我主体的确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主流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双向互动: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

主流文化是在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或能够为该社会确立价值导向,并能整合和引领其他文化的文化,我国的主流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文化,主要包含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精髓的,包括优秀传统文化中与时俱进、反映时代内涵的部分,西方外来文化中合理与科学的部分,以及大众文化中中有益的、先进的文化。。

流行文化是指在特定的时期内,按一定的节奏,以一定的周期,在一定的地区甚至全球范围内,被不同阶级所广泛分享的信仰、行为和将他们组织在一起的事物,如时装、流行文化作品、流行音乐及其他流行艺术等,当代中国流行文化,是指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生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契合并受市场规律支配,以城市大众为主体和主要消费对象,以流行和时尚为突出特征,并通过大众传媒广泛传播的新型文化形态。

主流文化作为一种表达国家正统意识形态的文化,在价值目标上必定以建设文化强国为目的,以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流行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一个文化子系统,是一种亚文化。一个社会亚文化系统越发达,就意味着这个社会越开放。这种发达是建立在高度开放与自信的社会文化心态之上,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度、开放度的重要文化指标。

流行文化也是思想的力量,它体现时代精神,与时俱进,张扬个性,富有朝气,崇尚科技创新,有助于青少年实现自我价值.但是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青少年自身发展的不成熟性,社会的正确引导与教育是必需的外部力量,进行主流文化的教育能够使其价值选择在坚持主流文化与主导价值观的前提下有鉴别地吸收流行文化的合理元素,充实自我、满足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并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流行文化总是试图从文化的边缘走向社会主流文化的中心,走向文化的未来,承担起推动文化发展的重任,以证明自己社会价值的存在意义,主流文化也总是在时代的变迁中以崭新的姿态寻求文化的“落差”,将流行文化视为自己的“对应物”,而调整着前进的方方向,构建一主多元的文化格局,既要坚持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又要通过流行文化多样性丰富资源的选择、吸收、创新,形成具有时代特色与创新发展的文化体系。

(节选自张连梅《关于流行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价值契合与功能互动》,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主义文化是与时俱进、反映时代内涵的,是合理与科学的,是有益与先进的,因而成为我国的主流文化。
B.中国流行文化是新型文化形态,是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生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契合并受市场规律支配的文化。
C.流行文化是一种亚文化,一个社会的亚文化体系发达与否,是衡量这个社会文明度、开放度高低的重要文化指标。
D.时代总在变迁中,主流文化也会把流行文化视为自己的“对应物”调整着方向走向流行文化,成为流行文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三项是
A.文章开头两段对“主流文化”和“流行文化”的概念及它们所包含的主要内容进行了阐述。
B.文章从流行文化是衡量指标、思想力量以及它的推动作用三个方面,论证了两种文化互动的必要性。
C.文章提出,流行文化对青少年实现自我价值是有帮助的,但主流文化对青少年的引导和教育也不可或缺。
D.文章认为,流行文化存在的意义在于走向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中心,取代并超过社会主流文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行文化是有时空限制的,在这个时空下是流行文化,在另外一个时空下就不一定是流行文化,除非是全球范围内的流行文化。
B.流行文化如果具备和主流文化一样的意识形态、目的和宗旨,就有可能发展成为主流文化。
C.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需要在坚持主流文化与主导价值观的前提下有鉴别地吸收流行文化的合理元素。
D.构建一主多元的文化格局,使主流文化与流行文化形成双向互动,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签”障目不见经典

党云峰

①很多文学经典最近被贴上“毁三观”的标签:《红楼梦》写的是“富N代的爱恨情仇”,《包法利夫人》写的是“爱幕虚荣的白富美”……经过岁月淘洗的经典怎么就变成“毁三观”的作品了呢?

②标签可能彰显特质,更可能是偏见障目。它会使人无视作品内在价值,缺乏深入了解的动力。作品是作家无声的申辩。包法利夫人自杀是时代的悲剧,福楼拜揭露了造成悲剧的各种因素,这种对个人、社会的批判不是“爱慕虚荣”的标签所能囊括的。有学者指出:“福楼拜这部作品的实质是道德的,健康的。我们见到了邪恶,但没有被它所感染。”

③人需要审视自身的存在状况,而文学正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之一。文学的世界里不是简单呈现好人坏人的对立,那里只有人的棱镜,作家没有站在道德的彼岸。作品中的人物德行有亏就是“毁三观”?难道高大全就好?好的文学作品在塑造人物、展现其复杂性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触及道德的边界,对逾矩、背德、困境的描绘同时也是对人生存状态的真实呈现。文学以不同于科学的方式揭示出生活中某一事件的普遍性,披露生活本质的一棱一面,都是意义生成的基石。文学作品中关于人性的剖析,对读者有着重要的警醒、借鉴意义。文学作品在时间的链条上点亮智慧,让读者在别人的故事中看到自己和生命的可能性,在心灵的对话中,用艺术形象去涵养、发展、健全人格,让世界在人们的心中不再模糊,让读者心理成长。从《俄狄浦斯王》到纪德的《背德者》,其中的自我救赎、对善的呼唤,引发读者共鸣、反思,最终产生心灵的净化,正是文学作品的价值所在。

④文学的文献价值在于它是时代的纪念碑,《红楼梦》中的时代风云、《追忆似水年华》中的世态人情,都是作品得以成为世界经典的过硬理由。文学再现生活,也造就生活;既照亮远方,也照亮深渊。文学中建基于大地的世界,经由读者得以呈现。当作者与读者在心境碰撞中生成意境,作品对读者敞开了,读者因简化而遮蔽的行为是对作品的不尊重。读者的评判应该是理性的质疑,从更高更广的维度审视作品、自我、生活、时代,而不是贴标签。只顾贴标签,却不顾人性、生活的复杂是有失偏颇的。

⑤现实主义文学特别关注人的生夺国境:悖谬、失落、迷茫……现实主义展现着人的个性、共性、复杂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呈现的正是从揭示社会谬误案例到进行经验教训总结的心路历程。在“加强现实主义题材创作”的时代背景下,更要在时代现场秉笔直书。正如加缪所说,写作“是为了使人们至少能回忆起这些人都是不公平和暴力的牺牲品,如实地告诉人们他在这场灾难中所学到的东西,并告诉人们:人的身上,值得赞赏的东西总是多于应该蔑视的东西”。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标签”会导致解读的简化、遮蔽,是不尊重作品的表现,读者常因此而缺乏深入了解作品的内在动力。
B.有责任的作家无所谓道德立场,他应该真实地呈现人物的逾矩、背德、困境,从而警醒读者,促其反思。
C.一部文学经典,塑造的人物形象有着丰富的复杂性,反映了时代风云、世态人情,它的意义和价值超越读者而存在。
D.只有同时具有自我救赎、对善的呼唤,并能引发读者共鸣、带来反思,最终使心灵净化的文学作品,才有文学价值。
【小题2】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红楼梦》《包法利夫人》等作品为例,指出许多经典被贴“毁三观”标签的现象,引出活题,开启下文的分析论证。
B.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突出了文学与科学的差异,后者通过现象披露生活本质,从而生成意义,实现文学的价值。
C.文章指出文学的文献价值在于它再现了一个时代,并以中西方文学经典为例,证明这是作品得以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
D.文章认为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特別关注人的生存困境,创作者要在时代的现场秉笔直书,作者引用加缪的话加以论证。
【小题3】请结合文章,探究“标签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何谓“精神”?就字源来讲,“精”是细微之义,“神”是能动的作用之义。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精微的内在动力,也就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一定文化创造出来,并成为该文化思想基础的东西。
中国文化丰富多彩,思想博大精深,因而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括诸多要素的统一体系。这个体系的要素主要有四点: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其中"天人协调"思想主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崇德利用"思想主要解决人自身的关系,即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和与中"的思想主要解决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君臣、父子、朋友等人伦关系;而"刚健有为"思想则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人生总原则.四者以"刚健有为"思想为纲,形成中国文化基本思想的体系。
"刚健有为"思想源于孔子,到战国时期的《周易大传》已见成熟。《周易大传》提出来的“刚健有为”思想包括“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个方面。《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体运行,永无已时,故称为“健”。君子法天,故应“自强不息”。“自强不息”也就是努力向上,绝不停止。《周易大传》所说的“刚健”,还有“独立不惧”、“立不易方”之义,也就是孟子所说 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独立人格。
《象传》又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即顺,“载物”就是包容许多物类。君子应效法大地的胸怀,包容各个方面的人,容纳不同的意见,使他人和万物都得以各遂其生。《周易大传》认为,健是阳气的本性,顺是阴气的本性,在二者之中,阳健是居于主导地位的。而从上述两句话的关系来看,自强不息是自立之道,厚德载物是立人之道;自立是立人的前提,立人是自立的引申。可见,刚健有为的思想以自强不息为主,同时包含厚德载物的系统。
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刚健有为”精神,其具体表现或凝结的文物、制度、风俗可谓无处不有、无时不有、俯拾皆是、不胜枚举。以文学人物形象而言,《列子•汤问》中每日挖山不止的愚公、鲁迅笔下“每日孳孳”的大禹,都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以文学艺术题材而言,从古至今无数骚人墨客所吟咏、所描绘的青松、翠竹、红梅之类,也都体现着这种精神。以制度风俗而言,只要翻一翻历史,人们就不难发现中国的农民起义、变法革新何其多,而把“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当做变革和革命的理论根据的又何其多。
厚德载物精神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一样,也是中国文学艺术的重要主题。北宋哲学家程颢说:“万物之生意最可观”,可以说为中国的以山水花鸟虫鱼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的一般主题做了诠释。汉唐时期,中华民族对域外和少数民族的文化产生极浓厚的兴趣,大力搜求,广泛吸收。从名马到美酒,从音乐到舞蹈,从科学到宗教,无不兼容并包,其气度之闳放、魄力之雄大确实令人赞叹。这是厚德载物精神在对待外来文化方面的表现。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精”的意思是细微,“神”的意思指能动的作用;一个国家的文化所具有的基本精神既是其文化创造的结果,又是该文化思想的基础。
B.《象传》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代表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刚健有为”思想的两个方面。
C.中国文化种类繁多蕴含的思想博大精深而自成体系。“刚健有为”思想作为中国文化体系的总纲而处于该体系的核心地位。
D.“刚健有为”精神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指导着民族文化不断向前发展。从孔子到《周易大传》,刚健有为思想逐渐发展成熟。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体现出的独立人格精神,与《周易大传》中“刚健”所具有的“独立不惧”、“立不易方”的含义相同。
B.天体运行永不停止,君子效法于天,故提倡自强不息;大地包容万物,君子效法于地,故提倡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应是对君子的要求。
C.刚健有为精神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随处可见,广泛地存在于文物、制度、风俗等之中。文学作品中的愚公、大禹身上都蕴含着这种精神。
D.《周易大传》认为,在“健”和“坤”二者之中,阳健处于主导的地位;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代表着立人与立己,二者互为前提,不可分离。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安石的《梅花》、陈毅的《咏松》与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起义看似无关,但如果从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角度来审视,则它们都体现出了刚健有为的精神传统。
B.“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三种基本思想都是以“人”为中心,解决人与周围事物关系而形成的思想,它们与刚健有为思想一起构成统一体系。
C.我国传统的山水类画作多以山水花鸟等为题材,这是厚德载物精神在中国文学艺术中的体现,程颢“万物之生意最可观”为该类题材作品的一般主题做了阐释。
D.厚德载物精神在对待域外和少数民族文化时,表现出了对各种文化的兼容并包、闳放的气度和雄大的魄力,这在历史上的汉唐时期得到了有力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