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有人对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中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

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梦想,的确没那么简单。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读书的“有用”,就在于丰富个人素质。大学教育能使人视野宏阔、见识丰盈,并塑造人的价值观,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

材料二

在1月3日晚上的直播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在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最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她们对礼物中的书本不屑一顾,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读书无用论”渐渐流传,一是因为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进入社会后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因为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大部分知识内容都会忘记。

读书有何用?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也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

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选自“红网”,2017年1月4日)

材料三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那么这就引出了一系列问题:“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一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二是,尽管生活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要想彻底铲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诸如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荐、名校联合招生等教育改革举措,应该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3月1日)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某位名人认为读书无用,因为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胆量是很重要的,学历不如胆量。
B.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读过的一些书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
C.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我们读不读书很重要,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
D.“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很有市场,但有些农村却成为“高考名村”,因为这些地方上世纪80年代曾出过大学生。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论述后指出,在这个时代需要读书。
B.材料二用两个90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批判。
C.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读书无用论”问题,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
E. 三则材料不同,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针对当前“读书无用论”流行的现实进行报道,议论性较强。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应该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09 05:02: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据美国《新闻周刊》网站近日报道,丹麦科学家对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家族的基因进行了测序,并将结果与对人类的类似研究进行比较,得出了新结论:人类的基因突变率明显慢于我们最亲近的亲戚——其他类人猿。

研究论文第一作者、奥胡斯大学的索仁•贝森巴赫说:“过去6年来,有几项大型研究已经对人类进行了大量研究,因此我们手头掌握有人类每年的新基因突变的数量。但迄今为止,我们一直未对人类最近的灵长类动物的基因突变率进行深入研究。”

此次,科研人员通过研究猿类家族,比较其不同代系之间的遗传差异,厘清了其每年发生的基因突变的数量。总体而言,新研究表明,人类的年突变率比其他类人猿约低三分之一。

研究人员称,这些结果对于理解人类和其他类人猿在进化上何时“分道扬镳”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研究中计算的突变率,团队提出了猿和人类分道扬镳的新时间点。

他们估计,人类和黑猩猩在进化上的分离约在660万年前;人类与猩猩分离约在1590万年前。而先前的估计表明,人类与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的分离时间分别约为1500万、1900万和3500万年前,但这些估计数值与化石记录并不吻合。

(节选自2019年1月28日《科技日报》)

材料二

如今,在大多数拉丁美洲城市的繁华街道上行走,你会看到从棕黑色到深褐色再到奶油色的各种肤色的当地人。500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这种差异来自于殖民时期以及之后美洲原住民、欧洲人和非洲人的相遇和融合。肤色较浅的人被认为拥有更多的欧洲血统,而那些肤色较深的人则被认为有更多的美洲原住民或非洲血统,并因此经常成为被歧视的对象。

如今,一项对来自5个拉丁美洲国家的6000多人的基因进行的新研究打破了通常根据肤色作出的简单种族假设。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发现了一种新的与浅色皮肤有关的基因变异,而这种变异只存在于美洲原住民和东亚人群中。这意味着,在拉丁美洲,浅色皮肤可以反映出美洲原住民以及欧洲人的血统。

研究表明,一种变体出现在基因MFSD12上。这种基因的表达减少与非洲人的肤色变黑有关。然而,这种新的MFSD12变体与较白的皮肤有关,可能反而会增强这种基因的表达。当科学家在其他人群中寻找这种变异时,他们只在印第安人和东亚人身上发现了这种变异。

(选自2019年1月27日《中国科学报》,有删改)

材料三

经过几十年来的系统性研究,科学界对于吸烟与癌症的关系已有一个更加确定性的,甚至是定量的认识。很多人认为吸烟只与肺癌、咽喉癌等有关。但实际上,由于致癌的物质是进入血液的尼古丁,它能到达全身各处,所以吸烟可导致多种不同类型的癌症。最新的癌症病人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吸烟能够与17种不同身体部位的癌症建立直接关联。而肺癌患者当中的吸烟者比例高达85%,男性肺癌患者中的吸烟者比例高达90%,反倒是由空气污染所导致的肺癌患者只占1%到2%。

基因组测序结果还显示,吸烟肺癌患者的癌细胞当中,平均有150处突变,而这150处指的是出现在编码了蛋白质的基因部分的突变。但在整个基因组里面,真正编码蛋白质的序列仅占了不到2%而已。由于吸烟或其他原因引发的突变是随机出现的,可能发生在任何部位,所以在编码的地方找到150个突变,意味着在基因组中不编码蛋白质的位置还有着成千上万个突变。

所以,与其说癌症是基因突变的宿命,倒不如说它更像是一场赌博。我们身边可能都会有这样的例子:有些人一辈子抽烟,但并没有死于肺癌。因为吸烟对他身体所造成的成千上万个突变,可能都没有发生在关键致癌基因的部位,这就是概率的问题。

(选自2018年12月12日《南方都市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丹麦科学家认为:人类的基因突变率明显慢于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家族等与人类最亲近的亲戚。
B.丹麦研究人员认为,研究中计算的突变率对提出猿和人类分道扬镳的新时间点具有重要意义。
C.新的研究结论是:各种肤色的差异是因为殖民时期以及之后美洲原住民、欧洲人和非洲人的相遇和融合。
D.因为进入血液的尼古丁能够到达全身各处,能够引起癌症,所以吸烟可导致多种不同类型的癌症。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研人员的研究厘清了人类每年发生的基因突变的数量,从而打破了通常根据肤色作出的简单种族假设。
B.一种新的与浅色皮肤有关的基因变异证明,在拉美浅色皮肤的人不一定拥有的是欧洲人的血统。
C.基因MFSD12的表达减少会使人的肤色变黑,与较白的皮肤有关的MFSD12变体会增强基因MFSD12的表达。
D.科学研究表明,吸烟与癌症的关系是确定性的,不容置疑的,但并不表明吸烟者一定死于癌症。
【小题3】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吸烟的问题?请从基因突变的角度加以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无论在美学理论上或艺术实践上,对于美学的主要对象——美,均作了深入的开掘。在李白心目中,这种美的物质集中地表现为“清”。

清的含义极其丰赡。既有自然之清,又有人物、事物之清。大自然不加修饰、雕琢,以天生状态取胜,必含自然之清。所谓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即是一例。至于风清骨峻,则是指人物风神、品格之清;而清词丽句,又是指诗文之清了。清既含内容,又含形式。澄清、净洁虚空,均可曰清。

《古风五十九首·其一》:“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这里抒发了诗人对于大雅不作,诗道式微的慨叹,指出了建安以后,延及梁、陈推崇靡艳,诗风巨变的弊端,并用“不足珍”句坚决否定之。所谓“绮丽”是特指六朝所染的风习,而不是泛指诗风的美丽。因为作为文学艺术风格的绮丽与淫艳无涉,是应该予以肯定的。六朝的淫靡诗风影响极大,下逮隋唐,仍未绝迹。故李白抚今追昔,以古论今,提倡恢复远古朴实、清真的诗风,以振兴圣代(唐朝)的文学。因而李白所强调的“清真”,具有继往开来的时代意义,不仅发扬了王勃、陈子昂反对六朝风习的战斗精神,而且也给中唐韩愈的古文运动以积极的影响。

李白对于“凊真”的理解,不仅跨越了古今悠远溟漠的时空而显示出超越性,同时还表现为人物风神的清虚、灵动、潇洒、自由,艺术作品的清朗、淳真、精妙、传神。且看他所描绘的王羲之及其书法艺术“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山阴过羽客,爱此好鹅宾。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王羲之爱鹅,山阴一道士说:“你为我写《道德经》,当以群鹅相赠。”王欣然命笔,写讫欣然携鹅而去。这个小故事原栽《晋书》。李白为了突现“清真”的自由、自然,特以“王右军”为题,作诗以颂之。为了追求清真,李白决心付出毕生精力。他在《古风五十九首·其一》中,高呼以清真取代绮丽,赞美群才“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紧接着表示自己的态度:“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他一生写下了大量诗文,并以作品证实了自己的诺言。

大自然本身就是清真的,自然美客观地存在着,它不加雕饰地呈现在人的眼前。诗文也以清真为贵,尤其是山水诗文更应如此。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从李白以下诗句中得到启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逸兴横素襟,无时不招寻。……剪凿竹石开,萦流涨清深。登台坐水阁,吐论多英音。”这里强调出水芙蓉的自然美,诗情雅兴,油然而生。吟咏之间,不觉清光大来,清音暗生,不禁飘然而有清举、清扬之感。只有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去进行清照,才可见出它那本真的状态,才不会将大自然不需要的矫饰强加给大自然。

【小题1】第一段中“清”的含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通观全文,以下对“清真”美学风格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清真”是李白对美的理解和追求,既指艺术风格,又指人物风神。
B.文学艺术风格的绮丽与淫艳无涉,是应该予以肯定的,因此也符合“清真”的美学风格。
C.李白的“清真”既涉及自然的,也涉及人物的还涉及事物的,是一个含义极其丰富的概念。
D.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他的人格风神都符合李白对“清真”风格的理解。
【小题3】作者从哪些方面论证李白对“清真”文风的推崇、开掘?请具体说明。
【小题4】李白的许多诗作,无论是写山水思乡、怀友送别等,无不体现“清真”的美学风格。请以李白的一篇诗为例,对“清真”风格的体现加以阐释。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最苍凉的海岸
迟子建
①第一眼看到那片浩大的墓地的时候,我以为看到了正在安闲地吃着青草的一群羊。那些伫立在草地上的白色十字架,连绵在一起,远远一望,像极了雪白的羊群。我悄悄在入口处的草地上摘了一簇碎碎的小黄花,拈着它走向墓地。墓地太大了,它被划分了十几个区,白色的墓碑数不胜数,墓碑前几乎是没有鲜花的,不像我沿途经过的那些乡村小教堂旁的墓地,总有鲜花点缀着,我真不知该把花放在哪一座墓碑前,天气晴朗极了,阳光飞舞着,环绕着墓地的翠绿的松柏将它的影子投到草地上,就像为墓葬镶了一道花边。那里的游人零星可数,四周静悄悄的,只听得一片呢喃的鸟语和草地下的大海的平静的呼吸声,我缓缓地独自穿行在墓地字架上的碑文,后来将那簇黄花献给了一个年龄只有十五岁的战士,十五岁——花季的年龄啊!
②有谁还会记忆着这些客死他乡的战士呢!他们无声无息地躺在这里,隔着苍茫的大海,诉说着他们永远的乡愁!他们的死亡,在历史教科书中,是伟大的辉煌的死亡。可是再崇高的定义,也不如生命本身的存在更富诗意,他们在最该对着青山碧海抒发豪情的年龄闭上了眼睛,在最该亲吻恋人的年龄闭上了嘴巴,所以我相信,他们年轻的心,一直没有死亡,大海上那些漂浮的云,可是他们流浪着的灵魂?他们该诅咒谁?诅咒制造了那场人间地狱的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或者诅咒让他们成就英名的艾森豪威尔?
③在二战的将帅中,我最尊崇的人就是艾森豪威尔。凭着自己咄咄逼人的“战绩”,他成为一名五星上将,并且做了两届的美国总统。他的战绩之一,就是我面前的这片庞大的墓地,这样的战绩是多么的让人撕心裂肺啊!走在这样的墓地中,艾森豪威尔的光环在我心中黯淡了一圈,虽然我知道他仍然是一个伟大的将军!当我们折取橄榄枝的时候,其实对它已经构成了一种摧残,和平的来临就是伴随着这样一个又一个沉重的代价!然而我们并不珍惜无数人用鲜血换来的和平,这世界的局部战争从来就没有止息过,我们战胜了法西斯,可我们一直没有战胜我们内心的贪婪和愚蠢!
④诺曼底登陆距今已有六十年了。为了纪念这个历史性的日子,在六月六日的一天,美国总统布什和英国首相布莱尔将莅临诺曼底,祭奠他们长眠在这里的士兵。所以,诺曼底一带的公路正在为迎接这两国的领导人而加紧重修着。诺曼底一带旅馆的房价,也因此而提前几个月就开始了暴涨。当布什与布莱尔沿着平坦的道路畅通无阻地抵达这片墓地时,我相信这些越来越被世人所遗忘的战士的墓碑前会有鲜花覆盖着,庄严的祭奠的礼炮也会隆隆地响起。只是谁知他们带着怎样的情怀来到这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的举动,将会使他们的政治天平中,又增加一个砝码!
⑤诺曼底的那片海域很美,可在我的眼里,它是我见过的世界上最苍凉的海岸!那飞起飞落的鸟,那飘来荡去的云,那在微风中摇曳着的松柏,那一望无际的墓碑,都在轻声诉说着一段已被我们逐渐遗忘着的历史,如果我们在阳光下看到了阴影,请不要惊诧,因为阴影从来就没有远离我们!
⑥我想起了艾森豪威尔在1953年就任美国第34 任总统时发表的演说,他说:“在人类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中,我们已经走了多远?我们是否正在接近光明,接近所有人类都应享有自由和平的一天?还是另一个黑暗的暗幕正在向我们逼近?”也许在他任职的四年中,他深深体会到了这样的黑暗仍然存在,所以他在1957年连任时又强调:“愿自由之光,普照一切黑暗的角落,燃起明亮的火焰,直到最终黑暗消失为止!”
⑦黑暗消失了吗?
⑧愿这样的墓葬能像火炬一样,照亮人间还残存的黑暗;让人类的光明,能像诺曼底的海水一样,汪洋澎湃,势不可挡!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第②段结尾处一连串的问话,层层推进,增强语势,意在凸显作者对阵亡战士的深切怀念。
B.在作者看来布什、布莱尔祭奠长眠在这里的死者,给这里带来礼炮、鲜花的同时,更给他们从政带来帮助。
C.第⑤段画线句子承上启下,引出艾森豪威尔的演说;“阴影”一词喻指人类走向自由和平的一切障碍。
D.结尾段作者希望这些墓葬能对现实中的人们起到警醒作用,又以呼唤的口吻抒发了对光明的渴望。
E. 本文以游踪为线,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融历史回顾与现实感怀于一体,引发读者思考。
【小题2】请概括第①段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小题3】结合全文,谈一谈作者为什么将诺曼底称作“世界上最苍凉的海岸”
【小题4】文中作者说:“诺曼底的那片海域很美,可在我眼里,它是我见过的世界上最苍凉的海岸!”美的海域本应令人赞美、陶醉,却引出苍凉之悲,这种景与情之间的矛盾体验并不罕见,有人在美景中落寞,有人在衰景里昂扬,有人在热闹中孤独,有人在冷寂中快慰。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阅读经验,写一段文字,谈一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石 魂

杨 建

⑴六爷是村里的能匠,神着哩。山上随意滚下的一块石头,六爷看了,都像遇见宝贝似的,原本无神的眼睛便慢慢放出光来,那张打满皱纹的脸上,就像菊花瓣一样舒展开来。他近摸摸,远瞧瞧,左量量,右敲敲。不几日,那石头就不是石头了,变成了谁家摆放着的器物——石磨、石磙、 石臼、石杵、石猪槽。古朴,粗粝,简陋。

⑵六爷人很怪,别家工匠上门,得有酒伺候,他不喝人家一滴,就开工前,用一小盏酒,恭恭敬敬浇在那块要开凿的石头上。我问:“六爷,您自己咋不喝呀?”六爷不理睬我。别家工匠打家什,巴不得人家少用几年,好再雇他上门,六爷不这样,人家不小心碰坏一个角,六爷会咕哝你半天。我就说:“六爷,人家用坏了,不正好再使您的手艺嘛!”六爷还是不理睬。

⑶人怪,做出的东西就特别。石臼本是方形或圆形的,六爷却打造成树杈筑鸟窝形状,就是那简陋粗重的石磙,六爷也会在两头刻上飞禽走兽。只是这些雕刻的线条太粗糙,造型也粗劣,在我看来有点不伦不类。有一回我看着就咕哝了一句:“凿上这些玩意儿有何用?再怎么着,它也只是舂米磨浆呀!”六爷斜瞥了我一眼,嘴上依旧不说什么,不拿正眼瞧我。

⑷六爷因有了这一门手艺,村上无论长幼,着见都会打心眼儿里敬着叫声“六爷”,那时候村里人穷,家用的器物,尽是木匠做的,篾匠打的,石匠凿的。六爷的活儿,一年到头就满满的了。再忙,六爷也不会为赶工把活儿做粗了,我每回看到他,他都是满身尘土,石雕般的脸上滚着大颗的汗珠,不紧不慢地凿着,磨着。那姿势,曾经让我很是着迷。

⑸村主任看六爷手头活儿多,忙不过来,就劝他收个徒弟,六爷也不想让手艺断在自己手里,就收了一个。那徒弟脑门活络,在入了门道那会儿,东家里来了一个看风水的先生,六爷的徒弟看那风水先生耍耍嘴皮子就来钱,就问风水先生收不收徒弟呀,第二天,六爷就让徒弟收拾东西走人了。

⑹六爷从此再也没有收过徒弟。手上凿出这么多的石具,他已经很知足。村人们一边捣臼一边拉呱儿的场景,会让六爷露出孩子般的笑。六爷从十八岁开始学艺,锤子凿子的跟了他五十年,没停歇过一天。就是到了花锤举不高钢钎拿不住的岁数,也没有歇手的打算。只是,六爷觉得请他的东家越来越少了,他凿的东西越来越没用场了,村里丢弃的石具也越来越多了。“你六爷是不是不中用了?”六爷抬起无神呆滞的双眼,这样问我,有好多次。

⑺那时,我常常看到六爷站在石器旁,那些有的被置于阴暗的旮旯儿,任灰尘飞落,有的被弃于屋檐甚至露天处,凭风吹日晒,他时而深情抚触,时而愣愣发呆。好些年过去,六爷都这个样子。

⑻那一年,村里开始有古董贩子走动,有人竟盯上六爷凿的那些笨家伙,有的人家还真拿它卖了钱。这事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六爷知道有人在卖他凿的石器,跳也似的扛上把锄头,横立村口,怒目圆睁,就是不放古董贩子出村,弄得买卖两家都下不了台。我看了这架势,就劝六爷:“六爷,让他们拉走吧!好歹也有人当宝贝疙瘩藏着,总比让人敲了当墙脚石好呀!”六爷这才极不情愿地挪开身子。

⑼随着最后一件石器被运出村去,六爷就大病一场,躺在床上半月起不了身。我六奶奶抹着泪说:“这老头,这关怕是挺不过去了!”

⑽病了多天的六爷,忽一日猛地从床上一弹而起,搬出他那已经锈迹斑斑的钎锤,上了南山石场。我六奶奶满脸惊慌:“这老头莫非是石魂附身了?”村里人也惊奇不解:“六爷这是要干啥去呀?”

⑾几天后,我上山来到石场里,看到六爷正在夕阳的余晖下,神情肃穆地挥锤凿石。他那躬身举锤凿石的姿势,在余晖里投下个硕大而凝重的身影。我在远处默默地看了好一会儿,我想,如果能把六爷这个造型凝固下来,那也是一件绝好的石艺品啊!

⑿十天以后,大伙儿没见到他下山来,上山寻找时,见到六爷安然地伏倒在他那尊石雕上。

⒀我是在后来才看到六爷那件尚未完成的石雕的。未到跟前,我就被那尊石雕惊住了,六爷雕刻的,正是我那天看到的,他在夕阳余晖下,心无旁骛挥锤雕出的造型!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石魂”虽然语言简洁,但震撼读者心灵。一个“石”字表明了主人公的身份,一个“魂”字则体现了主人公醉心于石艺的献身精神。
B.小说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位传统匠人的典型形象,生动表现出人物性格的独特神韵。
C.小说中写“我”多次与六爷进行对话,但他对“我”所说的话总是不予理会,这体现了六爷的个性古怪偏执,令人难以亲近。
D.小说中以别的工匠与六爷进行对比,别的工匠得有酒伺候,且打的家什巴不得人家少用几年,但六爷完全相反,从而衬托出一个传统匠人的高尚品质和对传统的坚守。
【小题2】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我”的作用。
【小题3】小说的结尾意蕴丰富,试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残耱

李锐

斜长的身影越过门前的土路,正好影住那盘拉散了架子的耱。己经记不得惋惜多少遍了,可看见它还是痛惜不止,就好像被扯断了的是自己身上的筋骨,咳,和人一样,再结实、再年轻,也有老的时候,也有不中用的时候。

金红的太阳压在西山顶上了。苍老的夕阳己经没有什么力量,只能在斜长的影子里越陷越深。窝在土崖下边的村子也跟着苍老的夕阳,一起被埋在幽暗的阴影当中。

零零落落的炊烟软软地升起来,在村子后面的杨树林上边连成一条白云,像是给渐起的暮色镶嵌了一块依稀的薄玉。

唉,看着怪好看的,看着怪揪心的,等日头一落下去,夜凉一起,一眨眼就空了,连个影子也没有。

满是青筋的手一直抓着身边的杨树苗,树枝上新吐的树叶只有铜钱大,在夕阳的余光里闪闪发亮,远远看过去,好像满树晶莹剔透的玉佩在夕阳中摇摆。

左腿上的伤还在疼。今天在地里耱地的时候,黑骡子拉着散了架的耱把自己给拽倒了。等到把耱从黑骡子身上卸下来,他才感觉到腿上的疼痛,疼得钻心。他抹下额头上的冷汗,坐在耱架上点着了一支烟,把第一口烟吸进去,眼泪就冒出来了。不是因为疼,是因为难受,是因为亲眼看见自己老了,亲眼看见自己快要伺候不了这些黄土了。身边没有人,漫天漫地的黄土里只有不会说话的黑骡子,只有这盘拉坏了的耱,他就那么坐在大太阳底下,一个人哭。不就是孙子孙女不在身边么?不就是清明节儿子们没回来么?没有人回来,你和老伴儿不是也把坟上了,也把纸烧了么?没有人回来,你不是也年年把庄稼种了么?

以前,院门前的路边上站着一排八棵杨树,还是大儿子出生的那年自己亲手种下的。一眨眼,二十多年过去,树早己经长成材了,全都做了房屋的大梁。一连几幢院子,青砖灰瓦一字排开,每年春天,院子里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杏花热热闹闹连成一片,就像一幅好画……那时候,自己站在沟对面的塬畔上,远远看着这个繁花似锦的院子,心里像是喝了老酒一样又暖和又舒服。

可这些年,原来热热闹闹的一个村子,如今冷落得就像块荒地。一家一家地都走了,去北京的,去太原的,去临汾的,去县城的,实在不行也要去河底镇、去黑龙关。住不进城里宁愿在城边上凑合,也不回来住。一座一座的空院子,僻静得叫人发怵。

后来,这锯倒的八棵杨树每年都从老根里憋出来数不清的枝条,可自己己经没有心思再伺弄它们了。年年长,年年砍。本以为它们都死绝了,可去年春天忽然又憋出这棵嫩枝子来,孤孤单单的,一个人站在那些伤疤旁边。明知道这些漫生的条子长不成材,可还是把它留下了。只要看见它,心里就一阵一阵地恓惶,一阵一阵地可怜它。

最后一抹余辉越过黄色的土墙,照亮了屋脊,他忽然看见几蓬枯草站在儿子们的屋顶上,像火苗一样在屋脊的瓦背上烧得通红。心里猛一阵钻心的绞疼,疼得牵心拽肺的,疼得连气都快要断了。他赶紧闭上眼睛,在黑暗中用别人说过的话安慰自己,你真是老糊涂啦你,儿孙自有儿孙福。娃娃们愿意留在城里过好日子,儿子孙子都想当城里人……可你说这棵小树苗它怎么就从死了的梦里又长出来了呢……我真想现在就死,就这么攥着这棵小树苗死。就让他们把这棵树和我一块放到棺材里,就让他们把我这盘散了架的耱和我一块埋到土里,赶明儿老伴死了让她和我埋在一块儿……我不用他们给我上坟。我不用在城里过好日子的儿孙们离开他们的好日子,到乡下来照看这几幢空院子。就让这棵小树苗从我坟里长出来,长成一棵大树,长得满树满枝的绿叶子。风一刮,树叶子在我头上哗哗地响,让树叶子哗啦哗啦地天天跟我说话。它知道我想的是什么,它知道我心疼它,它知道是我把它栽到我的梦里来的……死吧,死吧,死吧……和我的耱一块儿死,现在就死,就死在这黑天黑地里,就死在这几幢院子跟前,就拉着这棵小树苗死……

没有风,也没有响动。

太阳下山了。夜幕一下子扑上来。

(注)①耱(mò):有些地方称作耢或称作盖,是一种农具。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篇写到老人面对那盘拉散了架子的耱痛惜不止,主要是因为耱是用来平整翻耕后的土地的重要农具,失去了它就失去了劳动的工具。
B.小说写到老人看到一连几幢院子青砖灰瓦一字排开,每年春天院子里桃花、杏花热热闹闹连成一片,就像一幅好画,意在凸显农村环境美好。
C.老人想让儿孙把这棵树放到棺材里,“从我坟里长出来,长成一棵大树,长得满树满枝的绿叶子”,体现了老人的孤独、怀旧及对树的深厚感情。
D.小说主要从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成功地对老人展开了全方位的刻画,使老人的形象栩栩如生。
E.小说对于我们特殊的吸引力在于,我们看到了老人的忧伤、软弱、矛盾、痛惜,却帮不了他,因为这既是自然的规律,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小题2】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中老人的形象特征。
【小题3】小说多次写到夕阳,用意何在?请简要分析。
【小题4】这篇小说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社会内涵,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