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老年人往往多病共体,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病高发人群,又有失眠、头痛、腿脚疼痛等各类小病小痛,跟儿女说多了,儿女会嫌太啰嗦,医生大夫也大多没有耐性听老人详述病情。保健品、器械的推销员正是钻了这个“耐性的空子”,让老人们信任保健品商家胜过信任其他人。
就全国而言,中国的医疗服务体系,去年一年就接诊了79.3亿人次。巨大的数字意味着,分摊到每位患者身上的诊疗时间寥寥无几,实际情形往往是“排队俩小时,看病半分钟”医疗服务供给跟不上老龄化步伐,医疗服务体系没有针对老年人特点给予合理照护,目前来看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
当务之急,是补短板、强供给,满足好老年群体快速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老年人生病主要原因是身体机能退化,预防、诊疗、康复、护理等医疗环节不应只关注疾病本身,而应该多方面、多学科、全方位协同来关注老年人整体感受,包括生理、心理、环境等因素。
选自《治治“坑老”的保健品陷阱(人民时评)》,有删改)
材料二
目前会议营销已成为我国保健食品营销的主要手段之一。而会议营销的特殊性则令监管部门和业内专家十分挠头。
在会议营销现场被“吹”得神乎其神的产品,其中不少为合法正规产品,在注册审批备案、标签标识声称等方面都没有问题,在日常产品抽检中都能顺利过关;而企业人员在会议现场进行的违法宣传和销售等情形,又面临着定性难和取证难的问题,会议现场往往会有营销人员对参会人员进行把控,只允许熟悉的老人入场,执法人员很难进入现场取证。
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秘书长刘学聪表示,会议营销本身并不违法,但往往会产生违反《食品安全法》经营销售、侵犯消费者权益等违法行为.违法企业用严重高于产品价值的价格销售产品,使消费者利益受损。
食药监管部门和工商部门分别负有相应的监管职责,政府应加强部门联动监管的衔接的制度设计,尽可能突破取证、定性难题,防止因职责交叉造成监管缺失。
(选自《保健品市场乱象今人触目惊心》,有删改)
材料三:
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更多地偏向情感相关的导向,往往高度关注亲情,人际关系以及身体健康等,而往往那些忽悠人的骗子都有着相似的“套路”:首先打亲情牌,跟老年人唠家常,接着给老年人一些小恩小惠,提供免费体检等服务,再然后就开始推销自己的产品。
在这个过程中,也有老年人从众心理在起作用。老年人脱离社会工作岗位时间过长,往往与主流社会脱节,不能全面获取信息。有的时候老年人会为了使自己不处于孤立,低落的状态,行为都会受“从众心理”驱使,会盲目地购买。老年人相对更容易贪小便宜,且又有着太强的“自尊心”,即便知道被骗后也往往难以向子女启齿。这是很多骗局盯上老年人的重要原因。
子女可以多多陪在老人身边,耐心、积极地和老年人交流,使老年人感觉到安全与陪伴,并让老年人相信子女才是最可信的人,今后一旦有骗子要打他们的主意,让他们第一时间想到与子女商量,减小被骗的可能性。
(选自《关于老人受骗我们可以做什么?》,有删改)
材料四:

老年人遭遇骗局后不愿寻求帮助的原因
(选自《理财、保健品处处有陷阱老年人缘何成诈骗重灾区?》)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保健品的营销有时会采取会议营销等合法方式,可是会议现场的违法宣传和销售又难以定性和取证。 |
B.老人出现有病不首选医院、拿保健品当药品吃、宁可相信推销人员也不相信子女的怪现象,有老人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原因。 |
C.许多老人对社会信息的摄取不全面,导致其与主流社会脱节,为了使自己不处于孤立状态,他们往往会“从众”盲目购买保健品。 |
D.发觉自己受骗后接近五成的老人因为害怕被子女埋怨或难以向子女启齿而选择不寻求帮助,恰恰说明了子女与老人交流的欠缺。 |
【小题3】根据材料分析,怎样破解保健品销售针对老年人的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