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历史与我何干”的心态、诋毁英烈的谣言,背后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危险心态。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否定中国历史和现实,否定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二是宣扬我们民族的文化不及西方文化。
历史虚无主义的沉渣泛起,进一步凸显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正因为形势严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要有一种阵地意识。
如何守护好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南京市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渡江战役纪念馆等为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加大了对历史文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力度。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成倍增加,有效地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人、鼓舞人、引导人的作用。
整个社会应该形成一个保护、开发、传承爱国主义遗产的良好循环。加大公共投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持续发展能力。环境美化、展品创新、纪念品开发等环节,都要突出教育功能,要让参观者在浸润式的环境中感知感受、认知认同爱国精神。
(摘编自蒋芳《守好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
材料二 :
您觉得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什么作用?

您通过什么渠道了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资料于网络)
材料三:
在讲好爱国故事这一点上,目前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存在困扰。
“看不懂”“靠自悟”的现象,在一些传统的文物博物馆、革命历史纪馆中普遍存在。有的展览多年不变,有的解说艰涩难懂,有的摆放山寨文物,等等。这样,很难让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感知爱国故事、历史文化的魅力。
有的爱国主义教育仅停留在参观旧址、实物和照片及其他文献资料,跟不上时代脚步,缺乏深层次的文化探索,很难有时代感;有的爱国主义教育简单拼凑,打造不出品牌特色。
讲解方式千人一面,讲解员队伍建设问题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一大难点。
(摘编自张璇《警惕部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失能”》)
材料四:
目前,公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较为滞缓的建设速度不相匹配,已成为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我们应该多方位做好延伸和保障工作,提升爱国故事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一方面要加大免费开放的力度,突显其教育价值,并保障经费的投入与使用切实到位,实现基地的可持续发展。自2008年起,国家要求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记者了解到,免资开放补助经费多年没有增加,而场馆陈展及建设现代化水平高,对科技手段、现代化设备设施依赖程度深,导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金吃紧。
另一方面要丰富基地构成类型,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要使爱国主义教育真正深入人心,就要融入到人们生活中去。文物博物类、革命历史纪念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传统基地构成模式,还可增加风景旅游区类、科学技术观念教育类、劳动实践体验类基地,尤其应该多建设一些改革开放成果教育类基地,如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科研基地,让大家感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摘编自滕军伟《讲好爱国故事,发力何处》)
【小题1】(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有人认为“历史与我何干”,有人诋毁英烈,其实质是历史虚无主义在作祟。对这些人更应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B.在守护爱国主义教育阵地方面,南京做得最好,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渡江战役纪念馆等都发挥了有效作用。
C.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以加强爱国主义情怀、学习爱国精神、了解爱国人物和事例,只有少数人认为几乎没有什么作用。
D.既要加强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又要丰富基地构成类型,增加风景旅游区类等基地,这样可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如果在环境美化、展品创新、纪念品开发等环节突出了教育功能,那么就可能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效果。
B.他人介绍、学校组织参观、媒体宣传是公众了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主要途径,参观人数越多,基地的影响力可能越大。
C.一些传统的文物博物馆、革命历史纪念馆普遍存在的“看不懂”“靠自悟”现象,使其失去了对公众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D.材料三指出了我国目前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材料四则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E. 缺乏时代特色、讲解方式千人一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基地构成类型单一等都是我国目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存在的难题。
【小题3】(小题3)当前,为什么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11 03:02: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鹊踏枝》)
①“谁道闲情抛掷久”——你要看他的转折。“闲情”意为忧来无方,“我”并不愿意有这样的闲情。所以,“我”曾经挣扎着要把这闲情抛掷。这是第一层意思。而且“我”曾经努力了很久,是抛掷久,这是又一层意思。你再看他开头两个字——“谁道”——谁说“我”真的就抛掷了?是想要抛掷而没有成功,这是第三层意思。冯煦《阳春集序》评冯延巳说:“郁抑怆怳。”香港学者饶宗颐说:“余诵正中词,觉有一股莽莽苍苍之气。《鹊踏枝》数首尤极沉郁顿挫。”就是说他的感情是转了一个圈子然后才说出来的。
②他说:“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我”以为“我”的闲情抛弃了,可是当春天回来的时候,“我”就发现那一份惆怅还依旧。“谁道闲情抛掷久” “每到” “依旧”,都是笔法的盘郁。他所写的闲情和惆怅,都不是具体的感情事件。惆怅者,是仿佛有所追求,又仿佛有所失落,是一种精神上没有依傍的落空的感受。
③冯延巳的词是最有悲剧精神的,他有一种在痛苦面前执着且不放弃的精神。他说“日日花前”是“常病酒”。为什么呢?因为有花的日子不多,今天能够有花在你眼前,你尽管已经病酒,已经沉醉了,你也不要推辞。就因为对花有这么珍重爱赏的感情,“我”才不忍心看到它的零落,在有花的时候就要欣赏它。
④他说“不辞镜里朱颜瘦”,这样的词句表现了几点特色:一是“不辞”二字,有一种奋斗和挣扎,最后虽然失败了,但是“我”挣扎奋斗过。还有“镜里”两字,它有一种自觉和反省,冯延巳的悲剧性格是带着反省色彩的。他说“我”花前常病酒,为它消瘦憔悴,难道“我”不知道?“我”知道,在镜里“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了。“我”有反省,有自觉,你说放下好了,但他说“我”“不辞”。
⑤饶宗颐评这两句词说:“鞠躬尽瘁,具见开济老臣怀抱。”因为冯正中是一个命中注定的悲剧人物。他年轻时因父亲的关系,跟南唐的宫廷有密切交往。等到李璟即位,他就官至宰相了。当时南唐国内有党争,冯延巳最终被罢免宰相,做了三年昭武军抚州节度使。冯煦《阳春集序》曾说:“翁俯仰身世,所怀万端,缪悠其辞,若显若晦……其旨隐,其词微,类劳人思妇,羁臣屏子,郁抑怆怳之所为。”他的身世与南唐既结合密切,而南唐是一个必亡了的国家,所以“俯仰身世,所怀万端”,但并不是说“我”是忧国忧民,“我”是鞠躬尽瘁,“我”是开济老臣。这是别人看出来这样的感情,冯正中说的是闲情,是惆怅。“郁抑”,是他感情这样深沉盘郁。“怆怳”,而内心这样迷茫悲怆。
⑥“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河畔青芜堤上柳”是春天的景色,这句是呼应上片“每到春来”。何事使“我”惆怅?是那河边的青草,那堤上的杨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他没有写感情事件,他只说一个愁。这个“新愁”,就是呼应了上片。是以前就有的,“我”曾经努力想要抛弃,可是春天一来,河畔的青草,堤上的垂杨把“我”这一片忧伤又唤起来了,今春的新愁就是过去的旧愁。“河畔青芜堤上柳”既有比的意思,也有兴的意思。愁得不能断绝,正如青草之年年生长。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草,是抛弃不掉的“闲情”。这句从他写的“闲情”“惆怅”来说这是比。对于下片来说,正是今年新的青草和杨柳唤起了“我”的新愁,这是兴。他说“何事”——为什么“我”要如此?这就但有反省,而且有疑问,说明“我”挣扎过,却仍然不得解脱。
⑦所以,最后两句是“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独立小桥”不过写一个人在小桥上站着,他说“独立小桥风满袖”,因为没有遮蔽,没有屏障,风吹到“我”的衣袖之中,满袖都是寒风。“满”字非常有力。你为什么一个人孤独地站立在没有屏障的小桥上接受四面寒风的侵袭?饶宗颐先生说这一句词,可能暗示了他在朝廷里所受的各方面的攻击。可是我们不要确指,只是说他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之中,内心深处自然有这么一种悲哀的感受,甚至可能他自己的显意识都没有意识到。这就是词的微妙作用,正如王国维所说: “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平林新月人归后”,远远地在地平线那边的丛林,月亮已经升上来了,路上所有的行人都已经回家了,每个人都有一个归宿,每个人都有他的保护,每个人都有他的温暖——“我”为什么立在这里呢?
⑧这首词直到结尾,也没有写明是什么感情,他所写的是感情的一种意境。
(选自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首《鹊踏枝》中,冯延巳的感情转了一个圈子才说出来。因为那“闲情”是他挣扎和努力过很久才拥有的,唯恐再度失去,所以表达得“郁抑怆怳”。
B.冯延巳写作这首词笔法盘郁,尤其是表达惆怅之情,那是一种有所追求的同时又有所失落的状态,是精神上没有依傍的一种落空的感受。
C.一句“谁道闲情抛掷久”,词人就表达出三层意思,印证了香港学者饶宗颐认为《鹊踏枝》有一股“莽莽苍苍”之气的说法,体现出冯延巳词作“沉郁顿挫”的风格。
D.与“谁道闲情抛掷久”不同,“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中的“每到”“依旧”表意直接,写出了词人无法抛却“闲情”的惆怅之感。
【小题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赏析文章按照《鹊踏枝》的文本顺序,从前往后逐一解读,既详尽完整,又逻辑严谨,丝丝入扣。
B.叶嘉莹先生在解析过程中运用了引证法,通过对冯煦、饶宗颐等学者相关论著的引述,拓宽了本文的分析视野。
C.在对词作情感的解读中,叶嘉莹先生注意到了“知人论世”,即结合词人身世(与南唐政权的紧密关系)来展开联想分析。
D.本文在整体框架上采取了总分结构,先指出《鹊踏枝》“沉郁顿挫”的总体风格,再结合诗句逐一展开论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两句,写出词人即使感到惆怅、即使意识到痛苦,也仍然要挣扎和不放弃,这当中有一种“悲剧精神”。
B.词人虽与南唐宫廷关系密切却命途多舛,这些内心的感慨在其笔下多表现为“闲情”“惆怅”,呈现出一种若显若晦的盘郁迷茫之风格。
C.叶嘉莹先生认为“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一句中的那个“满”字非常有力,它暗写出词人在官场中受到各方面攻击的不利处境。
D.这首《鹊踏枝》数处以“景语”写 “情语”,将丰富的情感融于景物之中。不过叶嘉莹认为,这首词直到结尾也都没有点明其情感的实质内涵。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五年来,各地落实情况喜忧参半。
2011年6月1日,《非遗法》正式实施。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落实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2016年组织开展了《非遗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并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8月31日,全国有24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的地方性法规共72部。其中,17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施后制定的。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青海省7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
评估报告显示,2011年至2015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63731万元,有10省(市)累计投入5000万元以上。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
截至2016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市)批准公布了14928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报告显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达50%以上,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有些传承人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经离开人世;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
(摘编自李韵《<非遗法>颁布五年落实情况喜忧参半》,2017年2月15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工作、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打造和经营,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因为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传的窘境。”糖画传承人高光耀说。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市场机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他演出形式,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而这其中,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
(摘编自李媛《非遗文化传承路在何方》,2017年2月15日《大众日报》)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现代模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网红”,就能很好地“圈粉”。我们应该做好非遗+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可以采用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全国非遗知识接龙等方式,非遗在互联网火了,关注的人就多了。
(摘编自殷建光《落实<非遗法>还需做加法》,2017年2月16日南方网)
【小题1】【小题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显示,《非遗法》实施后,多省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这是可喜的现象。
B.材料二认为,从非遗传承人收入不高的情况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化接受度还有待提高。
C.材料三提出,非遗文化要吸引大众,可借助现代传播手段,打造成现代时尚,这样也能够很好地“圈粉”。
D.三则材料表明,非遗保护需要非遗传承人有创新能力,更需要他们有不计报酬的无私奉献精神。
【小题3】【小题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三则材料都直面非遗保护的现实困境,材料二、三针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B.三家媒体都关注非遗保护这一文化热点,与国家重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一致,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C.三则材料不同,有报纸,有网站,但遣词造句都很规范,语言朴实通俗,三则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
D.材料一提出了立法工作有待推进、保护经费不足、非遗面临失传等问题,旨在引起地方政府对非遗保护的重视。
E. 材料二肯定了非遗传承人在面临困境时自寻出路的精神,也含蓄地批评了大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不重视。
【小题5】【小题6】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   地  毕飞宇
①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我把大地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你的每一次放眼都可以抵达极限。极限在哪里?在天上。天高,地迥;天圆,地方。
②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这个大不是沙漠的大,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在苍茫的大地上——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插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割的。这是何等的艰辛,何等的艰辛。有些事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于不寒而栗。
③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下午,家里就剩下了我和我的父亲。我们在喝茶、吸烟、闲聊,其乐融融。我的父亲突然问我,如果把“现在的你”送回到“那个时代”,让你在村子里做农民,你会怎么办?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说:“我想我会死在我的壮年。”父亲不再说话,整整一个下午,他不再说话。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受,但是,我冒失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我经常犯这样的错。父亲是“那个时代”活下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我还是要说,父亲“活下来”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举。他老人家经常做噩梦,他在梦里大声地呼叫。我能做的事情就是把他老人家叫醒,赶紧的。我相信,每一次醒来他都如释重负。他老人家一定很享受大梦初醒的轻松和快慰。
④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我为什么要说新秧苗的鹅黄是最壮观的呢?这是由秧苗的性质决定的。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你的手,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壮观了。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⑤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青黄不接这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依然是庄稼人。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庄稼人的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青和黄。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在我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我的瞳孔里头永远都是汪洋:鹅黄的汪洋——淡绿的汪洋——翠绿的汪洋——乌青的汪洋——青紫的汪洋——斑驳的汪洋——淡黄的汪洋——金光灿灿的汪洋。它们浩瀚,壮烈,同时也死气沉沉。我性格当中的孤独倾向也许就是在一片汪洋的岸边留下的,对一个孩子来说,对一个永无休止的旁观者来说,外部的浓烈必将变成内心的寂寥。
⑥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又来了。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它们是枕边的耳语。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无数的、细碎的摩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是啸聚。声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尾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
⑦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往往靠作家给我们。这句话说得好。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是作家提供出来的。无论是作为一个读者还是作为一个作者,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谦卑和骄傲。
⑧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泪流满面的事实。
(节选自《散文选刊》2014年第2期)
【小题1】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被比作“孤岛”的村庄以其渺小反衬出大地的无垠,并为下文写大地上的劳动生活做铺垫。
B.文章引用福楼拜作品中的言论,意在强调作家们肩负着表现大自然的诗意和感染力的使命。
C.作者综合运用排比、比拟、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大地上丰富又奇妙的声音。
D.文章第③段补叙父子间的生活往事,紧承上文,具体展现了平原乡村生活不堪回首的艰辛。
【小题2】请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1)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2)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
【小题3】本文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环境法的价值定位

①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巨大的成功和满目疮痍的地球形成的巨大反差,使得所有的人包括法律人,都真切地意识到了人类战胜自然的代价是何等之大,从而不得不虑及当文明的列车高速撞向地球之后车毁人亡的可怕后果。于是,一个新的部门法——环境法诞生了。新生的环境法是用来应急的,各种各样的技术规范被直接上升为法律规范。

②不过环境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人们又开始重新思考。结论是环境问题不单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于是,各国纷纷颁布了环境保护的综合法律,美国的《国家环境政策法》和中国的《环境保护法》均是这种理念的表现。

③可是环境问题依然在加剧,从区域性的转变为全球性的,采取局部地域的措施显然无济于事。环境是一个整体,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人类不过是这一生态系统中的一员。意识到“人与自然乃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的环境法,与奉行“人是万物尺度”的传统环境法相比,有了太多不同的价值判断。此时此刻,环境法开始转而研究法律的价值定位。在选择恰当的定位过程中,理想主义的诱惑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出现了将环境法定位于伦理法的浪漫主义思潮。

④沿着整体主义的思路往下走的环境法,能走多远,又该走多远呢?关于此,学界争论不休,基本形成了三个流派:一、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以人类为中心,不仅包括当代人,还包括后代人,它强调的是非个人主义的人类中心,对于某些过于直接、纯粹感性的偏好需要予以约束或节制。二、动物权利主义。这种主张以功利主义和道义论为论证资源,要么认为动物因为有感觉和知觉,因此应该享有权利;要么以动物具有内在价值为依据要求法律将动物上升为权利主体。三、生态中心主义。其核心主张是生态中心平等主义,生态中心平等主义是指生物圈中一切存在物都有生存、繁衍和充分体现个体自身以及实现自我的权利。围绕以上三种理论又衍生出各种派别,但在与传统法律思想的交锋方面又团结一致。因为,以上环境法的每一种定位都是对传统法律的超越。

⑤传统法律理论认为,环境法混淆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将一些道德上的诉求,比如当代人对后代人的关爱、人类对于动物的同情心、人与自然的情感和心灵的交流等,直接引入法律,不仅在理论上走入了误区,也会在实践中造成混乱,甚至有使环境法律虚无化的危险。这些善意的批评都极富建设性,它事实上是在提醒环境法学者,一定要在将道德与法律区分开来的基础上,再确定其价值定位。

⑥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区别,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是: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但是,最低的限度在哪里?正如美国学者富勒所言,当我们考虑法律的道德问题时,“可以把这设想为一根标尺。标尺的最底端是社会生存的一些最显而易见的要求,向上延伸,则到达人类愿望的至高点。在这根标尺的某处有一根不可见的指针,它标出义务和美德的分界线”。传统法律理论对环境法的批判,其实质也就是:在何种程度上,道德诉求可以上升为法律规范;环境法所确定的义务和美德的划分在什么地方。

⑦实际上,道德和法律都是人类意义体验的外化形式,所以法律在终极层面无论如何也不能摆脱对于道德的依赖。道德与法律的区别在于,道德可以将更为高尚的追求作为规范,而法律则因为要借助于国家强制力来实施,所以必须体现最大可能的认同。□,法律对于价值的体验必须与多数人对于价值的体验一致,这决定了法律在价值选择上的限度。法律作为强制性的规范,除了具备前述内在要素外,还存在外在的限制,这就是:一个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对该项意义之需要的满足水平,以现有制度为背景的创新必须是现实的、可以操作的。

⑧总之,环境法是现实的,对于价值的追求也是有限度的。对于环境法来讲,最为现实的选择是牵着道德的衣角,而不是穿着伦理的外套。

【小题1】第①段加点词语“应急”在文中的具体意思是。
【小题2】分析第⑥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⑦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
A.由此可见B.换而言之C.退一步说D.一言蔽之
【小题4】对环境法的发展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当人们看待世界的观念发生革命性的价值变迁时,环境法应运而生。
B.既有法规无法根本解决环境问题,人们对此的反思推动环境法的发展。
C.美国、中国等国家都不再满足于针对单一环境因素的部门单行法规。
D.目前环境法的制订已在不断挑战构成传统法学的价值体系和基本信条。
【小题5】关于环境法的价值定位,下列说法与作者观点一致的一项是
A.人和自然乃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应持生态中心平等主义。
B.人类不过是生态系统的一员,不应该持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C.环境法混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应服从传统法律的标尺。
D.环境法的价值定位要依据社会文明发展程度而有所妥协。
【小题6】第⑧段得出“环境法最为现实的选择是牵着道德的衣角”的结论,你认为本文的论证是否充分?请做出判断并阐述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古代星宿

当远古的人们第一次仰望星空时,就对这个世界的存在发出了疑问。渐渐的,各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对星空的认识。如今的我们似乎很习惯用西方的星座解读生活,却忽略了我们中华自己的智慧,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对我们头顶的星空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与探索。

我们中国古代的对星空的认识是在天上重新塑造了一个社会,地面上所有的东西都能在天上对应的找到,那里有皇帝,有皇后,有军队,还有房屋、马车……,在天上形成了一个与地面上类似的人间体系。由于种类繁多,所以中国的古代星宿比较复杂,零乱,但它是对纷扰世界的反映。

古人通常把天上的恒星几个几个地组合在一起,每个组合给一个名称。这样的恒星组合称为星官。各个星官所包含的星数多寡不等,少到一个,多到几十个。所占的天区范围也各不相同。在众多的星官中,三垣二十八宿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样把所有的星星都划分到不同的星宿里,这不仅方便观测和测量这些恒星,并且古人还有更重要的用途。中国古代天文最重要的特点是经世致用,就是每一种星宿划分方法都有一定的用途。通过对星空的观测,我们发展出了精确的历法。还有占星术,它专以战争胜负、年承丰歉、王朝盛衰、帝王安危等军国大事为占测对象,在古代拥有强大的政治功能、军事功能和文化功能,并且由于与皇权的这种特殊关系,决定了它在政治运作中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

大体上我们把星空划分成了“三垣”和“四象”。“三垣”是北天以北极星为中心的一大片星区,“垣”就是城墙的意思,三垣分别是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而“四象”是黄道以及黄道附近围绕天区一周的星宿体系,分别是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而进一步把每一象再划分成七宿,于是又形成了二十八星宿。

此外,古代的占星家为了用天象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分别将天上的星星与地面上的国州相对应,称为分野,具体就是将某个星宿作为某个州的分野,例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写道“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中的翼轸就是说江西的南昌地处翼轸的分野之内。

在中国传统上,北极星有非比寻常的意义,例如公元前1097年周公时代称北极星“微帝”等。这是由于它看起来在天空中固定不动,被众星拥护,故被视为群星之主。《论语·为政》记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而北斗七星是我们最熟悉的星宿之一,由于它醒目的形状和它重要的位置,所以它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的地位及其重要,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勺子悬挂在北方的天空。随着历史的发展,北斗七星的地位一天比一天高起来,后来成了掌管人们生死的星宿,在道教中,北斗七星被称为七元解厄星君,居北斗星宫,根据人的出生时刻,人的生命可以被七个星君分管。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就可以找到自己的主管星。

【小题1】下列关于星宿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星宿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的祖先对现实社会的认识。
B.由于强调星空和人间的对应,中国古代的星宿划分比较复杂。
C.星宿的划分方便对星空的观测,对制定精确的历法有很大意义。
D.三垣是以北极星为中心的星区,在二十八宿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把星星都划分到不同的星宿,每一种划分方法都有重要的用途,这体现出中国古代天文学经世致用的特点。
B.各个民族都有对星空不同的认识,今天我们似乎很熟悉西方星座,却忽略了中国古代对星空更为深刻的思考。
C.中国古代的占星术的占测对象都是军国大事,并且与皇权关系密切,对政治、军事活动能有很大的影响。
D.古代的占星家将星宿和国州对应,认为通过对天上的星星的观测,能预测出它所对应的地面区域吉凶祸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象”是将黄道及其附近围绕天区一周的星空,按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划分星宿体系。
B.北极星因为在天空中特殊的位置,往往被古人视作统治者的象征,地位自然非比寻常。
C.道教将北斗七星称为七元解厄星君,认为是掌管生死的星宿,所以其地位越来越高。
D.北斗七星像一个巨大勺子的形状十分醒目,地位十分重要,也是我们最熟悉的星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