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中国的爱因斯坦——束星北 张再生
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春天,海滨某军港,一派严肃、紧张的气氛。原来这里正在进行航天事业的一项重要试验:卫星回收工程。按照测算,卫星将于2分钟后落入眼前的水域。人们一个个屏住呼吸,两眼直瞪着蔚蓝的天空。2分钟后,“飞物”突然从天而降,落入大海,水柱冲天。快艇迅速劈波斩浪,去迎接这“天外来客”。顿时,岸上、船上的官兵和群众情不自禁地又跳又叫,欢声雷动。
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人们不会忘记为了测算卫星落点而熬过许多不眠之夜的首功之臣束星北教授。
束星北出生于江苏邗江。其父束曰璐曾是南通张謇实业集团的知名人士。束星北自幼聪明好学,才智过人,童年入私塾,深得秀才老夫子魏楚翘钟爱。1924年束星北以优良成绩考取三江大学。两年后又远渡重洋,入美国拜克大学读书。身在异邦,束星北克勤克俭,矢志苦读。当时,他父亲是实业巨子,生母家是江都望族,可他却谢绝长辈们的经济资助,搬住在美国三藩市同乡会馆内,与工人们一道参加体力劳动,挣得收入以支付学费。
束星北畅游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1929年,他对爱因斯坦相对论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几近一年,他屏绝人事,埋首书斋。智慧之树骤然开放出奇葩——研究“相对论”的两篇论文脱稿了。探索神秘未知世界的热望,化开了层层坚冰,“四维时空”的科学课题又如一盏神灯在远方闪烁,导引他走向新的境界,去寻找当代物理大师爱因斯坦。
此时的爱因斯坦已是如日中天,蜚声全球。对于这个来自东亚的门徒,他一见如故。不久,大师从柏林大学替束星北争得经费,物理界的巨星和新星合作了。作为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助手,束星北工作一年,进步更快,造诣更深,硕果累累,从多方面发展了“相对论”。更大收益是,束星北继承了大师“自由平等讨论的波尔学风”。由于希特勒排犹之风日盛,爱因斯坦被迫离德,束星北经大师安排,于1929年10月转到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继续研究,在天体物理方面颇有创见,获博士学位。1930年登上美国著名的麻省理工大学的讲台,开始了他漫长的物理学教学生涯。
身为海外学人的束星北,一直萦怀祖国。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他毅然辞聘而归,准备投笔从戎,抗日救国。回国后,束星北被浙江大学慕名求聘,请他与王淦昌教授共同研究“ 衰变”这一尖端课题。
在浙大,束星北誉满校园。他开的课,学生爱听,教师也争相入座,他不照课本宣讲,而是联系实际,深入浅出。乍听似乎无章,细加揣摩却句句有着。他认为,物理学是一门很美的科学,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都是研究的对象,寻求其中规律,这是十分有趣的。天性率真的束星北有时跳上讲台,有时坐在椅背上,大发宏论,侃侃而谈,一条腿还下意识地晃动着。课堂上,一旦哪位学生指出他的疏漏之处,他便肃然静坐,恭听学生发言。每当学生讲出新的见解,束星北就会情不自禁地捶他一拳,连呼:“妙!”就是这种“波尔”学风,造就了一批物理人才。其中最负盛誉的便是后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当年,束星北特别器重这位学生。李政道一度想辍学参军,是束星北切意挽留;李政道因车祸伤腿,束星北又特意把他接到重庆,精心安排治疗调养。难怪,数十年后,李政道仍念念不忘乃师之恩,曾致书问候:“我物理的基础……成就归源,都是受先生之益。”
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升起的时候,束星北教授心潮澎湃。他夜以继日,勤奋科研。1952年到山东大学任物理系教授,除了正常教学研究外,还兼研气象学,曾在《中国气象学报》上发表多篇具有灼见的文章,成了竺可桢、赵如章的好朋友,被聘到中国气象学会青岛研究所负责科研。1980年,他又为航天工业的卫星回收试验立下了赫赫功劳。直到他生命最后一息,还在指导他的学生做“海洋内波研究”。
一代大物理学家束星北离开了我们,但他的英名却永戴史册。诚如其学生李政道的唁函所说:束老师是中国物理学界的老前辈,国际闻名,桃李天下……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本文详细记述了中国物理大师束星北热情求学、享誉校园、成就非凡等几方面的事迹及其科学研究中的真知灼见,展示了一位德才兼备的科学家的感人形象。
A.束星北家境优越,自幼才智过人,凭着自身的聪明好学、父母的严格要求及耳濡目染,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三江大学,后来又进入了美国拜克大学读书。
B.束星北器重、爱惜人才,他曾鼓励学生李政道走求学之路,并在其车祸后给予帮助;李政道对这份恩情念念不忘,并将自己的卓越成就归功于束星北。
C.束星北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除了物理教学与研究之外,他还兼研气象学,并参与了航天工业的卫星回收试验,准确测算出了卫星的落点,立下赫赫功劳。
D.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束星北怀抱一腔热情,毅然回归祖国,准备投笔从戎,回国后被浙江大学慕名聘请,从此开始了自己的物理教学与研究生涯。
【小题2】作者为什么将束星北比作“中国的爱因斯坦”?试分析(6分)
答:    
【小题3】在浙大讲学期间,束星北深受师生欢迎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小题4】这篇传记中,束北星先后以学生和老师的角色,与爱因斯坦和李政道有过深厚的师生情谊。你认为师生之间应建立怎样的关系?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3-06 10:21: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宇文所安:唐诗王国的异乡人
宇文是地道的美国人,本名斯蒂芬·欧文。14岁那年,他在巴尔的摩市立图书馆里随手翻阅,第一次读到了李贺的《苏小小墓》,中国唐朝诗人的忧郁吟唱,成为少年宇文痴迷唐诗和中国古典文学的机缘。随后,他进入耶鲁大学东亚系,26岁时以论文《韩愈与孟郊的诗》获文学博士学位。其后,他任教于耶鲁和哈佛,成为美国汉学界研究唐诗的著名学者。
哈佛讲堂上的宇文,是众多学生心目中的学术明星。宇文希望他的弟子们,都能和他一样钟爱学问。因为只有热爱学问,才能安于学问,并甘愿与学问相伴。把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作为志业的宇文所安也深知,在美国,攻读并不具有实用价值的文学专业,保证不了学生们在毕业后能找到一个赚钱的工作,读古典文学特别是中国古典文学,尤其如此。“不过,我觉得比一辈子赚不了大钱更糟糕的事情是,有些人一辈子都在干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
常人从宇文身上看到的,只是哈佛教授的荣耀光环,其后的甘苦,唯有自知了。他目前带教的在读博士有11名,他们的学期一般为7.8年左右,有些学生甚至要读10年才能拿到学位。到中国访问期间,他仍在审阅学生论文,无暇欣赏风景。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所著的《初唐诗》《盛唐诗》《追忆》《迷楼》等作品陆续被翻译到中国。宇文用一种区别于学术论文的散文形式,以问题意识串联古典诗文的研究方法,给当时的学界和中国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盛唐诗》一书中,宇文所安认为中国批评家单纯地按编年方式来界定文学史,诗人之间的内在联系被曲解了,这一时代深植于过去诗歌中的根被切断了。于是宇文所安重新以“代”的概念来加以厘定。在这里,诗歌的代不只是历史的统一体,而且还是一种联系。
“唐诗是特别美的东西,特别有意境。”这是宇文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不管面对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他总是特别推崇自己所研究的学问。他希望通过他对唐诗的解读,尽力还原到从唐人的角度来读唐诗,肃清以后各时期的人对唐诗的误读误解;他坚信唐诗的价值仍然能够为当代人欣赏,离我们千年之远的唐人诗歌,对现代人仍有审美价值。
出于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宇文所安还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及其理论译介给西方世界,其中《中国文学选集:从先秦到1911》共选取先秦至清代的以诗歌为主的各类作品600余首,1200余页,“几乎以一己之力承担了所有翻译任务”。宇文所安的翻译精到,对不熟悉唐诗的英语世界的读者而言,该书“译文脍炙人口,易于接受”,因此该书被美国文学翻译家协会评为1997年度杰出译作,并被美国多所著名学府列为研治唐代诗歌的必读书目。
宇文还是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的教授,他还曾经担任过该系的系主任。谈到比较文学,国人心目中最大的“比较”,莫过于中西方文化之间的比较。但宇文,恰恰是最反对所谓中西方比较的。“什么是西方?我是美国人,对中国人来说我是老外,但我从来不觉得我可以代表西方。中国人所谓的西方,有美国,也有法国、德国以及其他国家。不同国家之间,文化差异很大,没有谁可以代表谁,更没有谁可以代表西方。”
宇文所安性乐烟酒,心好诗歌,简脱不持仪形,喜俳谐。常说搞不清自己是个汉化的胡人还是胡化的汉人,“宇文”是古代胡人的姓,“所安”出自《论语》“察其所安”,所以这也是一个胡汉结合的名字。每当茶余饭后、工作之余,宇文所安喜欢捧读吟诵王维、李白的诗句,达到一种忘我之境,每每说到兴起,他就起身从书架上抽下一册唐诗,找到要解读的原诗,用汉语大声朗读起来。他的父亲曾担心他以中国诗为职业,无法谋生。宇文所安曾自嘲说,自己后来竟能够自食其力,“实属侥幸”。友人曾戏称他是为唐诗而活着的美国人。他却自称是“唐诗王国的异乡人”。(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文学史断代上,宇文所安认为文学史是不稳定的。“前人都说屈原在自沉前写了《怀沙》,但是如果他真的写了的话,那得随身背多少竹简啊。我们必须得面对一个事实,早期中国是个口头传播的世界,从口述到书写的过程中就有许多不确定性。”(《宇文所安:从唐诗中读出别样韵味》)
②宇文所安:“一个传统要继续繁衍下去,一定要有新的解读注入新的活力,否则这个传统就死了。现代中国似乎有这样一种想法,认为西方的文学是讲述普遍人性的东西,中国古代文学则仅仅属于中国古代,放在由中国所独家拥有的过去。如果这样想的话,这个文学传统就死了。莎士比亚的研究最早不是从英国,而是从德国开始的,所以有时候,文学是要离开自己的故乡然后再回去才能重新活起来。”(《如果美国人懂一点唐诗……》)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宇文所安有着独特的人生观,他认为人的一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赚钱更重要,他希望学生能安于学问,从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能耐得住寂寞。
B.宇文所安无论在研究还是教学上都有着严谨负责的作风。即便在外访学,依然牵挂学生的学业;无论是著作还是译介工作,他都做得极为精深。
C.宇文所安认为,诗人与诗人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背后有时代深植于诗歌之中的根,文学史的脉络不同于政治历史发展的脉络,不能按编年的方式界定。
D.宇文所安认为诗歌在文学史中是有一个传播的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是可能会被误读的,所以要从今人的角度重新解读唐诗,使现代人重新认识其审美价值。
E.宇文所安自称“唐诗王国的异乡人”,唐诗改变了他的一生。他虽是外国人,却有着热爱中国文化的灵魂,所以他常说搞不清自己是个汉化的胡人还是胡化的汉人。
【小题2】宇文所安对中国文学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宇文所安自称“唐诗王国的异乡人”,他在哪些方面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的做出了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
【小题4】宇文所安是如何看待中外文学文化关系的?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田长霖的美国梦
田长霖祖籍武汉黄陂,1935年生于武汉汉口,启蒙于上海,1955年台湾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在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他仅用一年半时间就攻下了博士学位,尔后,一发不可收,26岁就获得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简称“伯克利加大”)“最年轻教授奖”,年仅40岁就当选为美国工程科学院院士,成为美国乃至世界传热学的掌门人,他还相继荣膺世界传热会议,美、日、法等国际最高学术机构及有关***,同时也是“武汉中国光谷”首批聘请的科学顾问之一。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田长霖在学校达到巅峰时期,即在伯克利加大的任期已满7年之时,选择请辞校长职务,他不顾加大总校长艾金逊的极力挽留,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急流勇退。
B.文章虽为他传,但引用了田长霖谈到辞职时自己说过的一段话,这非但没有损害传记的艺术特色,反而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十分具有说服力。
C.文章详写田长霖在伯克利加大担任校长期间实施使少数族裔的学生获益的“伯克利承诺计划”的事情,略写初来美国时的受辱经历,这样安排,详略得当。
D.田长霖是一个励志的典范,他从一个难民移民成长为一个美国精英,经历的艰辛可想而知,但他既能勇往直前,又能在关键时刻急流勇退,心胸豁达可见一斑。
E. 田长霖既是一位教育家,又是一位斗士。初来美国就被教授当众羞辱,这是他冲破美国社会限制少数族裔的“玻璃天花板”并关注美国华裔权益的唯一动力。
【小题2】传记中引用了在田长霖门下攻读研究生学位的菲妮的话,这样写有何作用?
【小题3】传记结尾说 “田长霖的逝世对华人、对美国来说都是损失”,请结合材料简述这样说的原因。
【小题4】田长霖作为少数族裔中的一员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最终成为美国社会的佼佼者,实现了他的美国梦,请你就“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其中的任意一点,结合文本探究它在田长霖身上的体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及链接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①无论哪个民族的文字,早期都经历过象形阶段,但只有汉字在象形文字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最终形成了音、形、义三位一体的成熟的文字体系,是唯一“活着”的表意文字。汉字不是由简简单单的笔画随随便便构成的图形,而是记录着宇的音、义和造字时的文化信息的符号。比如,“家”是个会意字,它的甲骨文字形是国,上面是“^”(midn).像古代房屋的屋顶,“^”部文字多表示与房屋有关,下面的“采”意思是猪。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所以房子里有猪就成了人家的标志。
②认识汉字,不仅要清楚地了解字的膏、形,还要知道它的涵叉厦其演变。比如,“臣”的甲骨文字形是e。古时下人臣服,低头跪于君主面前,k侧面看下人的眼睛是竖着的,这就是造“臣”字的依据。“臣”的意思是瞪大眼睛。从前的君主不可能一个人把所有事都做了,要派不同的人睁大眼睛去管理不同的事情,后来“臣”就成了一种身份——一辅佐帝王的臣僚。把“臣”的涵义厦演变了解清楚了,才算真正认识了“臣”这个字。
③提倡认字,是因为汉字是“有道理”的,有文化内涵的,有些汉字甚至是文化活化石。仍以“家”字为例,远古时代的婚姻习俗是男子入赘士子家,男子到士子宰是“家”,女子到男子家是“嫁”。“末”字就像活化石一样告诉我们,历史上曾经经历过母系制,我们的祖先曾经以这种方式生活过,这一文化现象,通过文字保存了下来。
④“认字”会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人。比如,前进的“进”,繁体字是“追”,甲骨文字形是两,上面的“隹”是一只鸟,下面的“止”是脚趾。为什么一只鸟一个脚趾就是前进的“进”?因为垲太多数动物都能进能退,人也如此,只有鸟不能倒退,只能前进,因此鸟的运动最能表示“进”的意思。这个字能造出来,靠的是古人细致的观察和精准的归纳。
⑤汉字无论是字形的演变,还是其中的文化意蕴,都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对于中国人来说,汉字就像阳光、水、空气一样重要。“认字”是我们了解历史、了解文化的重要途径,对于继承优秀的文化基因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意义重大。
(取材于流沙河《发现和发扬汉字之蔓》)
链接材料:汉字的表意性有利于读者建立字的形与义之间的联系,也使汉字成为能够跨越时空的文字。因此,今天的中国人,仍能诵读2500年前的《诗经》。而英文是表音性文字系统,除了专术能读懂三四百年前的英文,其他人已经很难认读了。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字不是由简单的笔画随意构成的图形,而是音形义结合的符号。
B.汉字的演变主要是字形和字义的演变,字义随字形的变化而变化。
C.古人造“进”字时以“隹”作为部首,证明古人具有进取精神。
D.古人的生存状态、思维习惯、思想情感等都可通过汉字表现出来。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及链接材料,判断下列关于“认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借助形义关系来理解汉字的涵义,是认字的重要方法。
B.一些汉字字义的演变过程,能让我们了解民族的历史、文化。
C.了解优秀文化传统,汲取民族智慧,是认字的重要内容。
D.汉字具有跨越时空的优越性,因此比英文容易认读。
【小题3】请根据文意在第@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收束文段。(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7点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节选自《别了,不列颠尼亚》)
【小题1】如何理解上面选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请简要作答。
【小题2】背景材料和现实场景结合是上面选段的一大特点,请简要谈谈这样处理的好处。
【小题3】假如你见证了香港回归时的易帜仪式,请描述你当时的心情。要求:①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②字数:50字左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由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应逐步开展全民智能救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形成我国人工智能人才高地。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人工智能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并提出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目标: 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光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部署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此次规划出台,将会加快编程培训进入中小学课堂的实施送度。
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科学的普及,能更好的让中小学生找到更好的学习梁道,更好的认识世界。目前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已经将机器人和编程课程纳入到了中小学的学习范围。
(摘编自《中小学课程将逐步加入人工智能课程》)
材料二:
当前,全球掀起了人工智能的研究浪潮,中国政府正加快人工智能的布局。继7月份国务院印发《新一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之后,为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201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组织实施“互联网+”、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和数字经济试点重大工程。
据了解,经过多年持续积系,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国际科技论文发表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已居世界第二,部分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实现重要突破。语音识别、视觉识别技术世界领先。目前,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企业已先后涉足人工智能,在相关领域正奋力追赶世界领先水平。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在《南方都市报》和“乌镇智库”联合发布的2017年中国高校AI TOP60排行榜中名列前三位。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中国人工智能加速前进语音识别等技术世界领先》)
材料三:

材料四:
人工智能称得上是当前科技界和互联网行业最为热门的话题。无论将其称作“下一个风口”“最强有力的创新加速器”“驱动未来的动力”,还是关于它会不会比人更聪明甚至取代人的各种争论,都在说明,人工智能又一次迎来了黄金发展期。与以往几十年不同的是,这次人工智能的高潮,是伴随着生活和工作的应用而来,它是科技进步的水到渠成,也嵌入了十分广泛的生活场景。因此也有科学家认为,“我们或许是和人工智能真正共同生活的第一代人”
对大众来说,人了智能充满着科幻色彩;对科学家来说,人工智能可能是最受内心驱动、最具理想色采的-门科学。从1956年的美国达特苏斯会议算起,明确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并开始科学上的研究,到现在已有61年的历史。一直到上世纪90 年代,人工智能仍然走不出实验室。人工智能遭遇的技术瓶颈,一方面有着时代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们对它的期待太高,一一直梦想着的是创造出类似科幻电影《人工智能》中那个小机器人的形象一会找等自我,探索人性,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也是一些人对人工智能既向往又恐惧的原因之一。
在脑科学尚来取得重大进展时,受益于互联网和计算机新一代技术创新,人工智能从更加实用的层面进入了发展快车道。互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深度学习模式的突破,被认为是人工智能赖以突破的三大要素,它们选就了语音、人脸识别准确率的惊人提升,人机对话像人与人一样更加自然,乃至可以像“阿尔法狗”一样去找寻规律、自我决策。
故事才刚刚开始,从基础研究、技术发展,到未雨纲缪建立人工智能相关的伦理规范,人工智能的未来面临着无数挑战和变化。2017 年全球移动互联网(GMIC) 大会的领袖峰会上,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做了演讲并回答了一些关于人工智能的问题,霍金一再表示了其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担忧。霍金称,我目前见证的最深刻的社会变化是人工智能的崛起。霍全认为,人工智能的崛起要么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成为最槽糕的事情。所以,霍金呼吁人类研究人工智能一定要规避风险,并警告具有人类意志的人工智能可能会毁灭人类。
(摘编自《人工智能,新起点上再发力》)
【小题1】依据全文,下列对材料三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诞生到现在已有61年的历史,经历过至少两个“冬天”,其主要原因一是技术上无法实现突破,二是商业机构的冷落。
B.人工智能发展史上的前两次商河都基于处理程序开发上的成功,而娶突破技术瓶颈,就需要多个领域科技进步的支持。
C.人工智能在其发展历程中虽然历经多次波折,但是随着当前技术的不断突破,其前景分美好,值得期待。
D.机器学习、图像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走出实验室,运用到普通入的生活中,科幻电影《人工智能》中小机器人的形象已成为现实。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因务院印发《新*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发改委实施人工智能创新工程,表明我国即将成为世界人工智能的创新中心。
B.多国在中小学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全球掀起了人J 智能研究浪潮,我们将是和人工智能真正共同生活的第一代人。
C.大众眼中的人工智能是会找寻白我,探家人性的机器人形象,因此充满着科幻色彩,而这在科学家眼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D.中国在人工智能部分领域核心技术实现突破,部分技术世界领先,足以证明中国在该领域已经具有比肩科技发达国家的研究能力。
E. 人J 智能技术能运用到普通人的实际生活中,发展更迅速,得益f 万.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深度学习模式的突破。
【小题3】“祖金认为,人工智能的崛起要么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成为最糟糕的事情。”请结合上述材料,说说你对这句话含意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