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18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中国制造2025”是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政府立足于国际产业变革大势,做出的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节选自百度百科《中国制造2025》,有删改)
材料二:
为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各国不断加大投入,中国和韩国实现了10%以上的高速增长,美国研发经费继续位居首位,占全球研发经费总量的30.8%.
2011—2014年主要国家及全球研发经费
单位:百万美元(当年价)
数 年份

国家及全球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年均增长速度
(%)
中国
134443
163148
191205
211826
16.4
美国
429143
453544
456977
--
2.1
日本
199795
199066
170910
164925
-6.2
德国
104956
101993
109515
109941
0.16
法国
62594
59809
62616
63826
0.1
韩国
45016
49225
54163
60528
10.4
英国
43868
42607
43528
50832
0.5
全球
1325026
1368363
1395802
--
5.2
 
(节选自北极星环保网《一组图读懂<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
材料三:
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在500多种工业产品当中,我国有22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存在。
“虽然在某些行业和领域,中国制造已在世界领先,但各个行业发展很不均衡、大小企业间差别较大,且普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差、核心部件对外依存度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与发达工业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内蒙古一机集团董事长白晓光代表说。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抓手,也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制造业企业要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白晓光认为,中国制造一定要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加强与国际一流企业的全面对标,加强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节选自《中国制造 如何迈向中高端》,2017年3月10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记者: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需要怎样的机制创新和发展环境?
徐一平:要落实创新驱动,把创新成果转化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一是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全方位推进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二是强化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让科学家的手和企业家的手握在一起,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强化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集中力量开展重大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强化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
胡凌云:要加快研究以大学集聚区为核心引擎的“知识创新硅谷”孵化器的机制设计与政策建设,为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提供永续动力,为传统企业升级换代提供技术创新植入的引擎与突破口,为高科技创新性企业的孵化、成长提供土壤。
高美琴:形成高端人才群体是我们创新发展至关紧要的前提和基础。要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要给他们提供一切我们能够提供的条件,使他们尽可能释放聪明才智,把他们的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新优势。要从观念、投入、制度等方面入手,建立灵活多样的职业培训学习制度,提升职业技术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水平,创造有利于创新的人才激励机制。
(节选自《“中国制造2025”如何实现》,2015年3月11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制造2025”是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的背景下提出的,它计划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B.“中国制造2025”制定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原则,是立足于国际产业变革大势而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C.中国是个制造大国,近半数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只有某些行业世界领先,行业发展很不均衡,大小企业间差别较大,“大而不强”特征明显。
D.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要以智能制造为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并且把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作为主攻方向。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制造2025”勾画了中国制造的远景目标,那就是用三十余年的时间,让中国迈入世界制造强国之列。
B.美、日、德、法、英等主要发达国家2011—2014年研发经费虽保持增长,但年均增长率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C.中国制造各个行业和大小企业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自主创新能力差、核心部件对外依存度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等。
D.发展先进制造业,要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
【小题3】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需要怎样的机制创新和发展环境?请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02 06:17: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分享经济的发展与问题

材料一:

工业时代晚期的资源紧缺是分享经济出现的大背景,而我国交通、路面资源和住房资源紧张,催生了分享经济在这些领域首先兴起。滴滴出行创始人程维指出,我国私人汽车的使用时长大概每天只有1~2个小时,而接入网约车平台的私家车使用时长大幅增加。

从美国的经验看,2008年短租和民宿领域的代表Airbnb成立;2009年,分享出行领域的代表Uber和跑腿网站 TaskRabbit5 Grubwithus成立。2010—2013年,每年全球分享经济初创企业的数量以近50%的增速发展。

在我国,自2011年起,途家、蚂蚁短租等在线短租平台,春雨医生等医疗知识分享网站,以及后来的网约车平台、租车网站、共享单车都陆续发展起来。近期,具有共享基因的各类众创平台大量涌现,经过政府部门认定的众创空间超过4000个。

在我国“互联网十”迅速发展的当下,发展分享经济具有了重要的平台基础,分享经济模式迎来高速成长的浪潮,该模式未来将向更多领域延伸。

(摘编自鲁元珍《分享经济,新模式呼唤新思路》)

材料二:
2016年中国分享经济重点领域市场规模
领域
交易额(亿元)
2015年
2016年
增长率
知识技能
200
610
205%
房屋住宿
105
243
131%
交通出行
1000
2038
104%
生活服务
3603
7233
101%
生产能力
2000
3380
69%
医疗分享
70
155
121%
资金
10000
20863
109%
总计
16978
34522
103%
 
材料三:

共享雨伞的出现,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尤其是其商业盈利模式受到了很大质疑,近期还曾出现城管以扰乱市容为由收走雨伞或者雨伞损毁、丢失的情况,这也从侧面印证共享雨伞商业模式的漏洞。

同时,共享单车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带来的困扰也一直存在。由于投放过量,经常看到无人使用或者废弃损坏的单车堆满街头,占道拦路,甚至影响交通。

有专家指出,能够将闲置资源与需求对接是分享经济的核心理念,而脱离了这一理念则有“走偏”的隐患。以共享单车来说,很长时间以来自行车是“生产过剩”产品,市民购买一辆自行车后需要支付日常维护、保管、停放等诸多成本,而共享单车用租赁的方式解决了人们的出行需求。然而,当大量商家涌入,出现共享单车投放过量的问题,自行车又回到了过剩”的状态,这就违背了分享经济的初衷。

对于共享雨伞模式来说,雨伞属于个人消费品,容易损毁,使用频次低,而共享雨伞的智能锁、雨伞桩、GPS定位系统以及人力成本则相对较高,这导致企业盈利模式堪忧。专家认为,相比而言,一些耐用消费品或许更适合共享模式,然而目前,各行各业纷纷试水共享模式,却缺少必要的规划和分析研究,大量资金涌入后,其发展前景引人担忧。

也有用户指出,当前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服务的质量难以保障。例如,专车司机常常不认路,民宿网站提供的住房常常设施不完善等。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指出,对于新技术和新业态,政府应在监管中引入适应性治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而不是用传统的方式进行简单的“规制”。因此,具体促进措施将有效带动分享经济发展,如积极调查研究、推动公众参与、鼓励行业协会发展等。

(摘编自鲁元珍《分享经济,新模式呼唤新思路》)

【小题1】下列关于分享经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滴滴出行这种分享经济企业的出现与目前我国交通、路面资源紧张这些因素密切相关。
B.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4000多个具有共享基因的各类众创平台,促进了互联网的发展。
C.从表格中可以看出2016年我国分享经济重点领城市场交易额,与上年比大幅增长。
D.对于分享经济这类新生事物,政府在监管时,要突破传统的方式,采用适合的治理方法。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先从工业时代晚期的资源紧缺这一特点说起,说明全球分享经济初创企业的增长发展有其时代原因。
B.材料一把美国的分享经济企业与中国的众创平台进行对比,突出了美国的分享经济企业比中国出现得早,但发展却慢的特点
C.材料二中的表格说明了我国分享经济重点领域市场规模的扩大情况:交易规模小的增长率高,反之亦然。
D.材料通过解剖共享雨伞和共享单车的模式,说明分享经济模式,成为各行各业的尝试点,但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值得反思。
E.材料交代薛澜的身份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是突出薛澜提出解决分享经济中的一些问题的权威性和正确性。
【小题3】根据材料,概括说明分享经济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网络文学的发展,与中国社会文化消费需求的喷薄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几乎同频。由最初的网友自娱自乐,到如今由网络小说转化出版图书,改编为影视作品、游戏、动漫及相关产品,进而带火大众娱乐市场,打造出“互联网+”的庞大产业。作为一种原创文学和大众文学,从英出现之日就吸引了为数众多的读者。从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开始,此后又出现了诸如仙侠、盗墓、探险、玄幻、穿越等多种类型题材,诞生了《悟空传》《鬼吹灯》《甄嬛传》《诛仙》《步步惊心》等一批网络爆款小说,目前,网络文学已经实现了多点输出,已经实现了影视作品和网络文学的内容联动,实现了以网文IP为核心的全链路生态。
在大众化、商业化的背景下,读者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创作者已经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塑造人物和故事走向;读者的阅读趣味能影响到文站整体的创作风格,甚至网络文学整体的创作趋向和类型革新。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8.14)
材料二:
2011-2018E我国网络文学市场规模(亿元)

材料三:
2003年,起点中文网率先创建了以读者按章付费为核心的网络文学商业模式。此后,包含打赏、月票等付费机制的商业模式逐渐完善,并为各大文站所借鉴。这种付费阅读机制的建立,使孤独地写作、孤独地阅读的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网络文学的读者不再是单方面地阅读和接受作品,而是作品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参与者。
在作者的写作过程中,读者可以通过评论,从情节设计到遣词造句,对作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读者对每一章的评价还可以即时通过订阅量、打赏金额等数据反馈到作者手中。这些数据不仅体现着作者的人气,也决定了作者的收入。按照起点中文网现行的付费规则,普通会员、初级VIP会员、高级VIP会员订阅付费章节的价格分别为每千字5分钱、4分钱、3分钱。价格看似不高,但网络文学作品动辄几百万字甚至上千万字,付费阅读全本的价格着实不菲。读者还可以对作者提供除了订阅收入之外的“打赏”。通过打赏,读者不仅希望小说的情节构造能跟进他想象的场景,同时还对作者的一些情节强烈要求整改,这也成为他们“要挟”作者改变情节的重要手段之一。
(摘编自《光明日报•网络文学:孤独写作与阅读的时代一去不返了》)
材料四:
从表面上看,发表网络文学作品是“零门槛”的,但想要从成千上万的作家和作品中脱颖而出,需要经历层层关卡,首先就是“签约”关。当编辑从工作后台无数有待审核的新书中将一部作品选出,联系作者完成签约合同,这位作者才能从“非签约作者”进入“签约作者”的行列。签约后,编辑会安排针对作品的推荐和宣传活动,如果读者的反馈较好,作品就会“上架”,开始收费订阅。
即使成为“上架作者”,要获得较高的稿酬,也并非易事。一般说来,VIP订阅所得的收入,由网站与作者平分,如果一个作者每日更新5000字,当他得到1000份VIP订阅,扣除网站50%的分成,作者当月的收入为1500元,“签约作者”本就已经是网络作者中的一小部分,而“上架作者”在“签约作者”中占到的比例大概是15%-20%。由此可见,网络作家将写作转换成稿酬收入,进而转向职业或半职业写作的难度之大。
(摘编自王丹《商业化带给网络文学的机与危》)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小说 图书、影视、游戏、动漫 娱乐市场、互联网+产业
B.起点中文网 按章付费、月票、打赏等 作者收入
C.编辑选出作品 作品上架 读者付费阅读
D.起点中文网 普通会员、初级、高级VIP会员 付费阅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网络文学是一种原创文学和大众文学,它伴随着互联网的产生而产生,并受到社会文化消费需求的影响。
B.根据材料二市场规模、增长率这两项,我们能够了解近年来我国网络文学发展趋势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
C.根据材料二,我国网络文学市场规模一直呈较快增长趋势,而增长率从2016年前的较大波动到趋向稳定。
D.2013年到2015年,网络文学增长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这说明网络文学发展在这一时期处于低谷。
E. 网络文学的发表是“零门槛”的,只要网络作者进入“签约作者”的行列,他就可以转向职业或半职业化写作。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具有哪些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如果说,时代之新与诗歌之新的碰撞结合,凸显出一种极富生长力的观念和不可或缺的价值;那么,在文本内部的诸多层面,这种碰撞结合同样显示出丰富的可能性乃至必要性。

首先,它意味着诗歌写作的“经验之新”。我们今天面对着无比新鲜而丰盛的生活经验,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些经验中有非常大的一部分,其实还并没有被我们的诗歌写作充分捕捉。当一样事物,始终没有在诗的意义上被“赋名”、没有在诗歌的意象谱系中获取合法席位,那么它就还没有真正进入我们时代的审美记忆。我们曾熟稔于歌颂麦子,但如何去写沙县小吃和麦当劳?当一种经验不曾以诗歌的形式得到提纯、并赋予全新的震惊,那么这种经验,恐怕就还难以称为充分地同我们的精神世界融为一体。因此,新时代的诗歌需要克服僵硬的观念和美学的惰性,不断寻找书写表现的新的对象、观看和介入世界的新的方式、消化当下经验的新的美学器官。美国诗人路易斯•辛普森说,“美国诗歌需要一个强大的胃可以消化橡皮、煤、铀和月亮。”对中国当下诗歌来说,这样的胃同样重要。

其次,在“经验之新”以外,我们也在期待着新时代诗歌的“视野之新”。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已习惯了某种个体色彩浓郁、关注日常生活的诗歌写作语境。这样的语境本身并没有问题,它为我们培育出了大量优秀的文本和正面的价值;但随着诗歌写作的不断发展,由此而生的某些副作用同样值得我们反思:例如对琐屑经验的过度纠缠、情感模式的同质化总体性视野的缺失、价值内核的空心化等等。诚然,当代社会带有总体想象破碎、经验碎片化、个体意识高度觉醒等特征,但这并不必然地构成诗歌自我关闭、视野萎缩的理由。我们期待着更开阔更深邃的诗歌视野和精神格局。

此外,诗歌作为一门技艺,同样有着对“表达之新”的要求。新诗百年,诗歌的修辞技术持续进步、理论资源愈发丰富、诗歌理念不断更选,至于今日,应当有继续乃至加速的发展。今天,中国经济发展威續显著、国民精神生活需求不断提升,诗歌的创作及传播在政策扶持、读者基础、社会认同等多个层面都处在积极环境之中,我们可以期待诗歌抵达新的技术高度、提供新的有效表达,进而提供对时代的全新想象方式、对身处新时代之中的自我的新的体认途径。与此相关,我们也会对此种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年轻诗人抱有期待,也即“写作者之新”:他们接受过更系统的诗歌教育,对写作和生活拥有更当下性的观念,对我们所身处的全新时代有着更本能的认知和更深切的认同。真正伟大的诗人,注定要与自己的时代发生千丝万缕、复杂深刻的关联;而真正伟大的时代,也总是值得在诗歌之中,建立起自身更长久的形象。

(摘编自李壮《时代之新与诗歌之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验之新的可能性乃至必要性主要缘于诗歌写作对当下新鲜生活经验的漠视。
B.视野之新需要我们反思个体色彩浓郁、关注日常生活的诗歌写作语境的弊端。
C.表达之新强调诗歌的修辞技术、理论资源、诗歌理念等都应有进一步的发展。
D.写作者之新源于诗人对当下的认知,最终是诗人和时代经由诗歌的相互成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从诗歌的经验视野、表达、写作者等层面进行论述。
B.文章援引辛普森的论述,表明中国诗诗歌一样需要书写新的对象。
C.文章呼吁视野之新需要突破诸多局限是按照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论述的。
D.文章分别从内因和外因的角度,阐释了诗歌发展在表达之新方面的必然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沙县小吃和麦当劳没有在诗的意义上被“赋名”,因而在诗歌意象谱系中没有席位。
B.如果一种经验未能以诗歌的形式提纯,那么它就无法与人们的精神世界融为一体。
C.社会总体想象破碎等特征直接决定了诗歌写作总体性视野缺失,纠缠于琐屑经验。
D.新的表达可提供对自我的新的体认途径能够让我们对“写作者之新”抱有期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理环境、区域差异、族群分布、文化区隔等对于文学活动有不同影响。这些影响,最终将反映到作家个性、作品风格、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族群特征、区域传承等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上来。刘想在《文心雕龙》中谈到北方《诗经》和南国《楚辞》的不同文风,认为前者“辞约而旨丰”,后者“瑰诡而惠巧”。法国丹纳的《艺术哲学》明确将地理环境、种族与时代并列为文学生成“三要素”。

关于文化地理差异带给文学创作的功能性影响,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做过阐述。他说:“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民族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审美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就像人的皮肤一样,长久地保持下来并渗透到人们精神的各个领域。”事实正是如此,地理环境以及据此而来的综合性人文氛围,不仅影响到区域习俗、文化传统、作家性格等,而且还会作用于文学文本的传播路径和接受方式,而这一切都将以文学作品的题材、主题、语言、文体、风格诸层面的综合指数为核心。四川乐山依山抱水的开阔环境造就了郭沫若豪放不羁的性格特征,风凰封闭唯美的自然环境塑造了沈从文敏感柔弱的个性心理。

地理区隔所造成的重要文化延异表征之一,便是语际交往中的非对称性。语际交往实际上指的是不同语种之间的跨文化交往,其中自然包含了不同区域不同语种间的文学对话。语际交往过程中的非对称原理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语际交往中暂时处于强势地位的语种对相对弱势语种的强迫性渗透,二是不同语种之间相互翻译或转译的非饱和性和不完满性。文学语际交往中存在着的“语言霸权”问题。比如西方的主流语种——英语对包括汉语在内的其他语种的霸权。我们有理由预期,英语霸权地位还将持续下去,据此进行的关于文学本质的种种讨论也会受到英语表达惯性的牵制。

造成语际之间文化交往不对称的主要原因有三个。首先是经济原因。一般而言,经济实力强大或较强的国家、民族或地区的主流语种文学在文化交往中常常处于主导地位。这种“财大气粗”的交往原则的文化效应古今皆然。其次是政治原因。说到底,政治影响力仍以经济增长力为基础。经济发展了,政治强大了,说话的分量自然就加重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一种语言的广谱性常常成为政治地位的象征符号。其三是文化原因。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准确地说,所有语种的语言都是文化的产物。

跨语际交往通常隐含着跨文化对话机制的“异地原理”。犹如巴赫金所言:“在文化方面,异地是理解最有力的手段。只有通过另一种文化的视点,一种外国文化才能完整地、深刻地表现出来。”他同时认为,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可能被绝对翻译,文学语言尤其如此。法国的舍普等人则认为,文学语言的翻译未必要追求绝对性,不饱和翻译或许正是语言艺术交往互动的诗意所在。他明确指出,“文化有一种珍贵的无法磨灭的诗意的东西,即区域性的东西。技术相反,某些技术语言是世界性的语言。技术与文化的不一致,造成了一种紧张状态。”这种可译又不可全译的文化征侯,在语言论转向之后或许会变得更加突出,并可能由此加剧全球化时代文学语际交往的挑战性。

(摘编自龚举善《文学本质多向生成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家个性、作品风格、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族群特征、区域传承等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是由其所处的地域决定的。
B.研究一部文学作品的题材、主题、语言、文体、风格诸层面的综合指数,可以发现其背后的地理环境以及综合性人文氛围。
C.四川乐山依山抱水的开阔环境和凤凰封闭唯美的自然环境分别影响了郭沫若和沈从文,而前者的作品比后者的作品风格更鲜明。
D.不同语种之间相互翻译或转译具有非饱和性和不完满性,即可译又不可全译的文化征候,在全球化时代将逐渐消失。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列举中国刘勰和法国丹纳的著作观点,论证地理环境、区域差异、族群分布等对于文学活动的不同影响。
B.文章第二段引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相关言论,论证文化地理差异给文学创作的功能性带来的正面和负面思维影响。
C.文章第四段论述造成语际之间文化交往不对称的主要原因,是按经济、政治、文化的顺序进行的,论证结构严谨。
D.文章先指出文化地理差异给文学创作带来的影响,接着从语际交往中的非对称性进行论证,把论证逐步推向深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文学本质的各种观点会受到英语表达惯性的影响,这个影响短时间内难以消除,这与英语作为西方主流语种的霸权地位有关。
B.一个地域的经济、政治、文化三要素,共同制约着这个地域主流语种的特性,影响这个地域的主流语种在文化交往中的地位。
C.异地是理解一种文化的最有力手段,一种文化只有找到最能解释自己的另一种文化,才能完整地、深刻地表现出来。
D.法国的舍普等人认为,如果一味地追求文学语言翻译的绝对性,可能会破坏文化中一种珍贵的无法磨灭的诗意的东西。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乡愁记忆: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

陆邵明

乡愁记忆既能对游子产生一种无声无形的磁力,也能够让栖居者与返乡人找到精神的原点与起点。相比大城市,小城镇拥有尺度紧凑、生活节奏慢及地方特色鲜明的优势。然而,随着城镇化、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及小城镇产业、空间、社会结构的变迁,歌曲“小城故事”中的乡愁记忆及其载体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乡愁不能仅仅成为封存在记忆里的“一幅画”,更不能沦为春节返乡的一种乡痛。那么,“如何让乡愁记忆成为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不妨借用赫伯特·西蒙的观点,通过适宜的策略维持活化独特资源与现有环境:尽量保存稀有的乡愁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乡愁资源并在允许范围内寻求创新发展。具体来说,要从以下两方面着力:

一是坚持守住底线,保护保育好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小城镇的物质文化基因,保护好独有的地理禀赋、自然风景与文化资源,保留好特色老街、具有特色风貌的道路,构建好小城镇的记忆坐标系,让游子回家有熟悉的方向感与曾经拥有的年代感。保护好有代表性的住宅、不同时代典型的建筑物(学校、茶馆等)、有故事的活动场所(集市、庙会等),保育好一系列主题鲜明的记忆坐标点,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有归属感与自豪感。政府各职能部门及相关政策法规是守住底线的中坚力量,主要是通过技术导则来管控。

二是打造创新引擎,开发利用好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乡愁资源,要做好科学规划与引导。在宏观层面的总体布局中,应正确协调好新区与老区、工业区与居住区的关系,对乡愁特色资源有干扰影响的建筑、产业或项目,应明确处理措施。

此外,以“乡愁”为着眼点引导小城镇特色发展,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基于乡愁记忆的城镇保护与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不要盲目求快、求大、求高,而要远近结合、量力而行。在模式机制上可以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在推动小城镇特色发展方面,政府、市场、民间力量要分工协作,形成合力。政府不能大包大揽,要守住乡愁文化底线;市场不能为所欲为,要遵守规矩、担起责任;民间力量不能盲目跟风,需要引导与培育。只有在尊重地方文化特色、定居者的生活习惯的前提下,重新组合既有资源、要素,综合考虑产业发展、就业岗位、住房保障等因素,摸清乡愁记忆的来龙去脉,充分发挥体制内外的合力,才能让小城镇保持特色、健康发展。

总之,对于小城镇特色发展来说,乡愁是一面镜子,一方面审视“旧”故乡过去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照亮“新”故乡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政府来讲,职责是守住底线,科学引导乡愁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对于众多游子而言,将乡愁记忆化为建设故乡的行动才是祛除乡痛的最好良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愁记忆是一种无声无形的力量,它能让栖息寄居之人及返乡者找到精神的源头。
B.随着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歌曲“小城故事”将不断深入人心,挑战着人们的乡愁记忆。
C.小城镇中的特色老街、有时代印记的建筑和有故事的活动场所都是应该得到保护的。
D.建设有特色的小城镇,需要多方协作,合力发展,只有在尊重地方文化特色、生活习惯的背景下,多考虑、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健康发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当前乡愁记忆面临困境出发,讨论了乡愁记忆在我国小城镇建设中的作用。
B.文章首段提出问题,之后就此问题进行了解答,最后一段总说,重申乡愁的作用。
C.文章从保护原有文化和创新开发文化资源两方面运用对比的手法论证了怎样利用乡愁资源的问题。
D.文章论述严密,除了方法外,先对政府、市场、民间力量提出警示,又给出了注意事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使小城镇健康发展,就要保育好城镇地方文化资源,不改变城镇地方文化形式。
B.如果能有效开发利用乡愁资源,就可以很好引导我国小城镇的建设特色、健康发展。
C.基于乡愁记忆的城镇保护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当地政府不能贪大求快。
D.乡愁对于小城镇特色发展来说有较大作用,所以政府可在乡愁记忆上着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