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近年来,随着外卖市场日益火爆,大量的餐饮包装垃圾也随之产生。塑料或发泡餐盒、塑料袋、一次性筷子等,构成了外卖垃圾的主要部分。
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的白领对记者表示,带饭的时间成本太高,去外面餐馆吃又太贵;现在外卖商家有很多优惠,一般都比去餐馆吃便宜,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是知道叫外卖会造成一些“白色污染”,但也难以抵抗外卖便宜、方便、快捷的诱惑。
大量的外卖垃圾让保洁员们叫苦不迭。每天午餐过后,单位的垃圾桶里差不多都堆满了餐盒、塑料袋、一次性筷子等外卖垃圾,要处理这些垃圾,着实令人头疼。而这些外卖垃圾,基本没有人回收,只能当生活垃圾处理掉。
“现在人们生活节奏很快,订外卖就是为了图方便,但是可能很少人意识到外卖垃圾问题。”某送餐员对记者表示,有的顾客即使在家可以用家里的筷子,也会因为外卖里没有配筷子而进行投诉。
各家外卖平台的订单量正在快速增长,而这也意味着外卖垃圾也在不断增加。对于外卖垃圾的数量,虽然目前并没有权威统计数据,但可从外卖平台的订单量窥一斑而知全豹。根据美团外卖、饿了么、百度外卖等公布的数据,这三家外卖平台的日订单量大概在700万单左右,粗略计算,按照每单外卖用1个塑料袋,每个塑料袋0.06平方米计算,每天所用的塑料袋可覆盖42万平方米,大约相当于59个足球场,大约15天即可覆盖一个西湖。
(摘编自《一顿外卖付出多少环境成本?外卖垃圾问题亟待重视》,中国新闻网)
材料二:
要想减轻外卖对环境的影响,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循环经济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副主任曲睿晶认为,可以从减量化——从源头减量,资源化——回收再循环,以及无害化——垃圾处理三方面入手。
源头减量最容易但践行不足。除了保温防漏,不少外卖的包装过于严实甚至很“华丽”。 “饿了么”设计部总监张怿对此的理解是:“以前消费者可以通过店内装潢、风格等对餐饮品牌有形象认知。到了外卖时代,餐厅依然希望建立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因此选择以华丽的包装和富有个性的LOGO体现。”
回收再循环也面临一定困难。一位废塑料收购从业人员对记者说,近期废塑料的回收价格一路走低,尽管外卖产生的餐具数量庞大,但对他们来说,把充满油污的餐盒从一堆垃圾里拎出来、再清洗的过程,耗费了大量人力,“回收外卖餐具更是赔本买卖”。
而外卖行业业内人士一致认为当前还不能用更加环保的材质替代塑料。成本太高,实用性差,且不一定环保是很主要的原因。在看似可行的替代方案中,纸质餐盒和聚乳酸的成本都是聚丙烯的2倍,生物基餐盒成本也很高,价格并无优势。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说,传统外卖餐盒多采用聚丙烯、聚苯乙烯等材料,其强度、耐热性、稳定性高,且成本低廉,因此受到商家青睐。纸质餐具除了易沾染油渍外,最关键是无法密封,运输中容易洒出来。然而最好的生物基材料餐盒和纸质餐盒也都含有一定的塑料成分,在生物基餐盒中,虽然40%左右的秸秆等物质可以直接降解,但另外60%的塑料则仍然存在同样问题。    
(摘编自《外卖垃圾围城大讨论;毁了下一代,还是在背锅》,《南方周末》)
材料三:
外卖平台
美团外卖
饿了么
百度外卖
环保方案
青山计划
蓝色星球
EP行动
推出时间
2017年8月31日
2017年9月6日
2017年9月10日
 
具体措施
客户端增加“不需要一次性餐具”选项;设立“首席环保官”职位,成立专门团队负责推动“青山计划”的规划和落地。
 
客户端增加“无需餐具”选项,并为选择该项的用户提供积分奖励。
客户端增加“不使用餐具选项”;对使用环保餐具的优秀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引入环保餐具供应商,通过规模化采购,降低环保餐具成本。
 
(表格前瞻产业研究院:《2017-2022年中国在线外卖行业深度解析报告:竞争、模式与投资策略》)
【小题1】下列关于大量的餐饮包装垃圾产生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活垃圾清运的速度赶不上垃圾产生的速度。
B.外卖企业提供的服务方便、快捷,性价比高。
C.快节奏的生活提高了人们做饭的时间成本。
D.很多消费者只图自己方便,环保意识不够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A.目前解决外卖垃圾污染问题仍有困难,但只要全社会动员起来,就能很快解决。
B.材料一揭示外卖垃圾大量产生的现状,分析了外卖垃圾产生的原因。
C.材料二分析并提出了减少外卖垃圾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有效策略。
D.当下制约外卖垃圾污染环境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还是经济成本。
E. 材料三揭示了各个外卖平台应对外卖垃圾污染问题而采取的有效措施。
【小题3】材料三列出的“青山计划”“蓝色星球”和“EP行动”这三个方案有什么共同点?它们又各自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7 09:02: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天地之间,莫贵于人”,世间万物,最可贵的就是人的生命。文化遗产是古人的创造。而斯人已逝,独留遗物载其智慧与思想,成为今人与古人心灵沟通的重要工具与媒介,根本而言就是古人的象征,可谓其代言者。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遗产也像人一样拥有自己的尊严,且至为可贵。这一点应成为全体国民的共识。清代曾国藩言“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抱有一颗敬畏之心于国、于民、于家、于业、于人、于己都至关重要,对于为古人代言的历史文化遗产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有了敬畏,盗掘之举方能有所收敛;有了敬畏,破坏之为方能有所约束;有了敬畏,纵容之态方能有所更张。
面对天灾人祸,人的生命十分脆弱。那些饱经沧桑留存至今的文化遗产也如年迈老者一般生命极其脆弱。敬畏生命、善待老人,已渐成风尚,对待历史老人,我们又该如何呢?首先,既不能敬而远之,弃之不顾,也不可焚琴煮鹤,暴殄天物,更不能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其次,要时刻关注其细微变化,分析背后原因,及时排除一切不利的ga扰因素,为其营造有利的生存环境;再次务必坚守遗产的生命线,面对遗产脆弱的生命,保证其“活下来”是一切文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对得起前人、对得起祖先的基本准则。
生老病死是人类无法逃避的自然法则。有学者说,仔细触摸文化遗产是能够感觉到它们的体温的,因为它们身上流淌着先人的血水与汗液,承载着先人的希冀与创造,凝结着先人的思想与智慧,因而触摸遗产其实就是走进了先人的世界,就是在与先辈进行着无声的交流、心灵的沟通。因此,文化遗产是有生命的。既然有生命,就不可避免地经历着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恰如苏东海先生所说,文化遗产处于不断的消失中是遗产存在的根本状态,文化遗产消失的规律是关于文化遗产的根本规律。只有正确认识遗产消亡的规律,才能正确认识现存遗产的珍贵价值,才能更自觉、更科学、更有效地进行抗遗产消失的斗争。秉持遗产保护之“道”与“德”,方能有所为有所不为,方能不断取得斗争胜利。
人生苦短,每个人都想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中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作为古人的代言者,文化遗产又该如何借助我们的手实现自己的价值与意义呢?很多遗产的原初功能已不复存在,但基于历史、艺术、科学等价值内涵而衍生的新功能却可以不断挖掘,这也正是体现其意义的重要途径,更是保护文化遗产的终极目的。
(选自王运良《文化遗产好似人类生命》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留存下来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思想,它是今人与古人心灵沟通的重要工具和媒介。
B.遗物从根本上说是古人的象征,是古人的代言者。文化遗产拥有尊严已经成为全民共识。
C.只要对文化遗产常怀敬畏之心,就有可能收敛盗掘之举,约束破坏行为,更张纵容之态。
D.对待文化遗产,使其“活下来”是前提与基础,因为文化遗产如同年迈老者,生命极其脆弱。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从生命的脆弱说起,从摈弃错误做法、营造有利的生存环境、坚守遗产的生命线三个方面来说理,论述如何善待文化遗产。
B.第三段由人类的生老病死说起,论述文化遗产是有生命的,并由此引出文化遗产消亡的规律,进而论述正确认识此规律的意义。
C.第四段说明如何实现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先以“要实现生命的价值”引出话题,再交代体现文化遗产的意义的重要途径。
D.文章采用对比说理的方法,依次论述了敬畏、善待文化遗产,遵循规律保护文化遗产,如何实现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等方面的道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引用清人曾国藩“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的话语,说明古人就已经具有强烈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B.对待文化遗产要秉持遗产保护的“道”与“德”,选择合理的方法与措施,更自觉、更科学、更有效地地进行抗遗产消失的斗争。
C.对待如同年迈老者一般的历史文化遗产,应敬畏而不可疏离,善待而不可亵渎,研究开发利用但不可无节制。
D.保护文化遗产的终极目的是不断挖掘基于历史、艺术、科学等价值内涵而衍生的新功能。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丑陋吗?
鲁迅先生的重要成就是对中国人国民劣根性的揭示;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中所激烈批评的也是中国人国民性的负面。他们都不是进行严谨而具逻辑的理性剖析,而是凭着敏感与尖锐,随感式却一针见血地刺中国民性格中的痼疾。鲁迅用这种国民集体性格的元素塑造出中国小说人物画廊中前所未有的人物形象——阿Q。当然,鲁迅也把这种批判写在他许多杂文中。柏杨则认为杂文更可以像“匕首一样”直插问题的“心脏”。故而柏杨没有将国民性写入小说。
这使我想起从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的“传教士文学”。传教士出于对异文化的好奇,热衷于对中国文化形态进行描述。他们笔下中国人的劣根性是相当复杂的。有善意的批评,有文化误解,也有轻蔑和贬损。特别是后者,与西方殖民者傲慢的心态相关。由于人们对鸦片战争以后屈辱的历史刻骨铭心,所以很少有人直面这些出自西方人笔下的批评。
然而我们对自我的批评为什么也不能接收呢?是鲁迅和柏杨所言荒谬,还是揭疤揭得太狠?不狠不痛,焉能触动。其实任何国家和地域的集体性格中都有劣根。指出劣根,并不等于否定优根。应该说,揭示劣根,剪除劣根,正是要保存自己民族特有的优良的根性。
从文化视角观察与解析国民性需要非凡的眼光,用批评精神将国民性格的痼疾揭示出来需要勇气。尤其是柏杨先生这个充满自责和自警的题目——丑陋的中国人——多容易被误解呀!但是只要我们在这些激烈的自责中能够体会一位作家对民族的爱意,其所言之“丑陋”便会开始悄悄地转化。
如今,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向繁荣。繁荣带来的自信使我们难免内心膨胀。似乎我们不再需要自省什么“丑陋不丑陋”了。然而一个真正的文明的民族,总要不断自我批评和自我完善,不管是穷是富。为此,柏杨先生这本令人深省的书该重新放在我们的案头。
(有改动)
【小题1】作者所论及的“传教士文学”是怎样的一种文学?试作简要说明。
【小题2】从全文来看,鲁迅和柏杨对“国民劣根性的揭示”及其效果有何异同?
【小题3】为什么说“柏杨先生这本令人深省的书该重新放在我们的案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者:说起传统伦理道德,最有代表性的一句就是我们都耳熟能详的子曰:“父母在,不远游”。如今,这一条古训已被年轻人的前程和年轻人身在其中的激烈竞争冲得无影无踪。也许嘴里还哼唱着“常回家看看”的歌曲,而双脚走在了离家千万里的路上。

当我把话筒从老年人转到他们的子女、当今的中青年人面前时,我听到了无奈的声音。

——(出录音)

毛女士:我在东直门卖货早晨起得挺早的,下班回来又挺晚的,一天挺辛苦的。离我妈还挺远,基本上一个月回去一次,这边也离不了,孩子面临上高中,一天的家务活也挺重,回来得做,总觉得对我妈他们有点欠缺吧,就是有心无力,就这样,没有办法。

陈先生:你看,我吧,跟我父母住一个院里,他是南房,我是东房,离着也就那么五六米,但就是没时间过去。说没时间过去是瞎话,总归,亲生父母无所谓,就不过去了,有一搭无一搭了。工作非常忙,四十多了,也是身体上不适吧,太疲劳了,懒得过去了,并不是咱不孝顺。

记者:有人形容说,孩子像风筝,亲情是拴住风筝的线,线的终端握在父母的手中,而当我采访了一位22岁的大学生之后,我不敢肯定,那条拴风筝的线是不是断了。

——(出录音)

记者:你想过怎么做算是孝顺父母?

大学生:平时没想过这种事情。

记者:你假期的时候是怎么安排的?

大学生:因为有学校的安排,还有对自己今后发展的安排,要上一些辅导班,经常会放假就不回家了。

记者:你知道你父母怎么想吗?

大学生:不知道,他们肯定想我,但想到什么程度就不知道了。

记者:反过来说,你想不想你父母呢?

大学生:平时没有空闲时间想。父母把生命给了你以后,尤其到了这种时候,大家都独立了,谁对谁都没有太大的依赖性了。

记者:你平时和你父母是什么联系方式?

大学生:打电话。半个月打一次吧。

记者:说些什么?

大学生:没什么好说的。

记者:你没说让他们注意身体啊?

大学生:这个,我想得很少。

记者:你的那些同学呢?

大学生:有的人一个学期都不给家里打电话。

记者:写信吗?

大学生:也不写。因为,他们有的从小学就开始在学校住校了,独立生活已经非常习惯了,对父母、对家的概念已经不那么清晰了。

记者:那你的概念呢?

大学生:现在也不是特别清楚吧。

——(录音止)

记者:这位大学生的回答很让我惶恐。十年后,当他要承担老年人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责任的时候,他的父母亲会是怎样的境遇呢?或许社会学教授周孝正的一席话会让他一些模糊的概念清晰起来。

——(出录音:社会学教授周孝正)

周孝正:创新的前提是保守。保守什么?应该是保守人类文明的成果。孝顺父母当然是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它是维持一个社会、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的一种价值观念。有些年轻人觉得我们要有个性,我们要独立,你独立是一种形式,问题是你独立,你干嘛?你是把这种文明给独立到断了代,你的父亲母亲都不管?这种独立是没有价值的。

(节选自《白发的期盼》)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中,孝顺很重要,它是维系家庭发展的价值观。
B.目前社会,只有大学生觉得自己工作忙,常以此为借口,懒得去看父母。
C.有人把孩子比作风筝,风筝的线握在父母手中,目前风筝的线似乎断开了。
D.有些大学生平时没有空闲想家里的事情,他们觉得人和人没有太大依赖。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者采访的人群中,很多人对老人的精神需求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B.年轻人应该是老人“精神赡养的承担者,但他们的亲情观念十分淡薄。
C.年轻人的独立其实没有价值,这种独立完全分割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
D.文中大学生并不清楚他们会成为父母精神赡养的主体以及他们要承担的义务。
【小题3】部分大学生“亲情淡薄”,根据材料,给这些大学生提一些建议。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列小题。
雪地上盛开的鲜花
李培俊
于山没想到,他和徒弟金娃会在这里见面。要知道主家同时还请了另一家唢呐班子, 自己说什么也不会接这趟生意。
见了师傅,金娃也很惊奇。问过师傅的身体,家里情况,便没话说了。两个人猜出了 主家今天的用意,心里都像灌了鉛一样的沉重。
师徒二人是远近闻名的金唢呐,原来都在县剧团供职。那时候,师徒可谓春风得意,省里市里有重大活动,如果少了于山和金娃的唢吶演奏,简直就像塌了半边天,留下不少 的遗憾。可剧团说不行就不行了,于山和金娃便从山巅上一下子跌进了深谷。他们都知道,不是哪个人的过错,也不是他们的技艺不行了,吹不好了。
于山和金娃各自拉起原来剧团的人马,成立了草台班子,挣几个吃饭钱勉强度日。由于各忙各的生意,师徒二人便少了来往。谁知今天却在湖桥镇上见了面。
上午九点,一位三十多岁的汉子走出大门,对于山和金娃说:“今天这阵势你们已经看到了,两家班子同时搭台演出,目的只有一个,唱对台戏。”汉子说着拿出一卷钞票,足有五千元,啪啪地在左手心甩打几下,说,“谁赢了呢,这钱就是他的了。”
于山看看金娃,金娃也看看师傅。他们从对方眼中都读出了对方的意思:谁都想得到这笔钱。这与对金钱的占有无关,也与师徒的情意无关。年到月尽,都想给穷了一年的伙计们多发几个,能让他们过个有滋有味的年。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金娃对师傅不好意思地点点头,那意思很明显:师傅,原谅弟子吧。
于山也对徒弟点点头,意味却有点苦涩,说不清是什么意思。他们的对台戏从上午十点开始,一直持续了七个小时,中午吃饭时,金娃端着一盘炒肉丝来到师傅的桌上,和于山挨坐在一起,很是关心地看了看师傅的脸色,小心地问:“师傅,你老没事吧?”
“没事”,于山说,“只是感到有点累。人老了,不比当年气脉足了。”
金娃脸上讪讪地,有两滴清泪落了下来。“师傅!我……”
“金娃,什么都不要说了,师傅知道你的难处,放心大胆地吹吧,师傅也会尽力的。”
金娃哽咽着,把那盘肉丝往于山面前推推,“师傅,您多吃点,身上才有劲。”于山把手搭在金娃的肩膀上,“师傅吃饱了。”
饭罢,于山和金娃各自走向自己的位置,遥遥相对,展开了技艺的争夺。金娃的一曲“百鸟朝凤”,高亢明亮,欢快而流畅,恰如行云流水,把于山这里的观众拉走了不少。于山颇为赞赏地点了点头,然后把唢呐在空中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弧,凑到唇边,仰对着空中,一曲裂帛的静音闪过,留下一大块的空白。之后,他的唢呐又在空中画了一个圆弧,吹起了“十面埋伏”。曲音委婉低沉,犹如隐伏了千军万马,把观众逼得透不过气来,却又让人越听越想听,不忍离去。这时候,天空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大如棉朵的絮状雪花铺天盖地落下来,不一时便在地上铺了绒绒厚厚的一层。人们似无觉察,仍然沉浸在于山的唢呐声中。
其实,这时候,于山已经进入了他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也融入了楚汉相争的那段悲壮的历史,无知无觉,专注而忘我。他根本不知道,金娃那里的观众几乎被他那支唢呐拉走完了。
于山的唢呐声是在突然之间停下来的。他突然听出对面传来一阵近乎绝望的悲音,抬头望去,金娃已经把唢呐从嘴里移向鼻子。
鼻吹!于山待要制止,已经来不及了,金娃的第一个音节就是这个时候流向了人群。
这是一种板伤身体的吹法,他在教金娃的时候曾经告诉过他,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可用,因为时间稍长,很可能因气竭而倒,轻者躺上十天半月,重者导致肺脏受损,艺术生命也就随之终结。
于山决定停下来,不吹了,他不能眼看着他的徒弟给毁了。他把唢呐轻轻地放到桌子上。这是认输的表示。
金娃也曾朝他这里看过几眼,他以为金娃会停下。但幸娃没有停,他站在桌子上继续
唔唔啦啦地吹下去。于山走向金娃的场地,在桌子前站下,仰脸看着金娃,他的眼神里含满了乞求和抱怨。金姓,孩子,你就停下来吧,师傅不和你争了。
直到一曲吹奏完毕,金娃才含着泪跳下桌子,摇摇晃晃地抱住了于山,叫了一声师傅,
“我老婆还在医院躺着,她需要钱哪……”话没说完,一大口鲜血喷涌而出,飞溅在他面前的雪地上,像盛开了几朵血红的鲜花。
于山雇车把金娃送走以后,他把跟随他三十年的唢呐放在一块石头上,大脚踩了上去。他踩得很慢很慢,仿佛怕惊吓了它似的。但他还是把它踩扁了,然后扭头走了。茫茫雪地上,留下他一溜歪歪斜斜的脚步。
(选自《小说界》,有改动)
【小题1】请根据小说内容,谈谈小说标题“雪地上盛开的鲜花”的含义。
【小题2】小说第三自然段的插叙有哪些作用?
【小题3】于山最后踩扁了跟随自己三十年的唢呐,小说结尾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
【小题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金娃,也有人认为于山和金娃都是主人公。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孝 心
司玉笙
第一次配了这辆公车,他就想回老家看看父母。
老家离县城不远,是黄河故道上的一个小村庄,几十户人家。父母大半辈子就在这故道上种粮扒食、栽藕捞鱼,整天一身尘土两腿泥。上学时他就想,等以后有了条件,一定将二老接到身边,让老人家好好享享清福——父母养育之恩,当儿女的一生一世也报不完哪!
大学毕业后在县政府谋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几年后就当上了科级干部,结婚生子,还有了一套面积不小的房子。搬进新居,他就想把大和娘接来一起住——“大”是这一带乡下延续了千年的对父亲的称谓。
大和娘来了。进了屋,二老的眼睛瞪得老大,坐不敢坐,脚不知道往哪儿放。爱人热情地邀老人几个房间都看了一遍。
娘惊叹道,乖乖儿,你这不是到天堂了么?
爱人说,比你儿强的人太多了——我们才只有这一套房子!
大听了,直咳嗽,像是被啥呛住了,唇上的胡子抖着。用手一抹,咳嗽算是止住了,胡子却还在抖动。
他知道大的脾气,就岔开话头,说,您二老就住下吧,房间也早收拾好了,想吃啥给您弄啥,中不?
不中,不中,你娘和俺离不开家。
这不就是家吗?
这不是家,是馆堂,俺这身子咋也不能落这儿。
爱人说,听老的,听老的。
就这样,父母来了,看看就走,从不在城里过夜。
就在昨天,他被补选为主抓科技的副县长,当天就给他配了这辆车。车虽然旧,可车况不孬,适于下乡。于是,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回老家看看。
车行不到半个小时就到庄里了。一进这熟悉的农家院,只见老爹摆弄着一根绳子,却不见娘,就问,大,我妈哩?
父亲额上的筋绷紧了,说,啥时喊起妈来了,俺只知道你有个娘。
喊啥不一样?
父亲说,你也喊俺爸吧——烧死你啦!
大,我不是那个意思。
父亲看看他,问,你是咋回来的?
他指指院外的小车,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说,坐它回来的!
父亲说,小儿,俺也想坐坐车,很多年没坐过了。
大,上车!
俺不坐它——坐不惯。
怎么啦?
俺坐惯了土车子——这洋玩意硌腚。
还是这车舒坦。
小儿,身子是舒坦了,心里可生赖了……
那你想坐哈车?
大朝院子的一角努努嘴,喏!
那里放着一辆老式地排车,旁边还有一只羊。看到这辆车板都开了缝的旧物,他就想起了上大学前的那些日日夜夜——就是靠这辆车,父母风里来雨里去,顶起了家里的一片天。
视线里,父亲苍老的背影和那些岁月留下的画面叠合在一起,大不止一次坐过这车,他也不止一次用这车拉过大!
走呗!父亲一声唤,他便不由得应了一声,好嘞!
车把已掉转过来,那只羊也被拴在车后。
大,咱上哪儿去?
找你娘去。
俺娘在哪儿?
在东地摘豆角儿。
他两手抓起车把,看大坐牢稳了,弓背拉车往外走。刚出院子,司机见状慌得赶紧开门下车,一溜风跑过来。
大爷,你咋能叫县长拉车!
他不是县长,是俺儿!
我来,我来!司机要夺车把。
你上车里坐着去,我和俺大拉拉呱儿。
司机摇摇头,翻翻眼皮站定了。
出了庄,田野吹来的风好爽。车后的羊不住地咩咩叫。越走,他的步子越轻快。庄里人见了,热情地与这爷儿俩打招呼。打罢招呼,扭脸笑去了。
父亲说,小儿,只要你回家,见人该喊啥喊啥,可别装大——骡子马大了值钱,人大了不值钱——你就是当了市里、省里的官儿,也别忘了你是从这庄里走出去的,你可别忘了你是谁!
他说,大,我知道了。接着又说,大,我想和你商量个事儿。
小儿,啥事?
我想这车该换了,换一辆电动三轮也好。
父亲说,想着哩,是该换了——这事你不用操心。有俺和你娘哩……
他停下脚步,回头看看大,眼里亮晶晶地闪着什么。
咋不走了?
他强压泪水,声音哽咽地说,大,我这当儿的都不知道该怎么孝敬您您才舒心。
小儿,百姓是父母,你把百姓的事办好,就是对大和娘的最大孝敬!
大,儿记住了!
(选自《第六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漓江出版社)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孝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接父母到新居、配新车后回乡看望父母、用排车拉父亲等主要情节都围绕着“他”的“孝心”展开。
B.“大听了,直咳嗽……胡子却还在抖动”一句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了“大”对儿媳抱怨儿子不如别人的愤怒及想发作而不能的复杂心情。
C.“出了庄,田野吹来的风好爽。车后的羊不住地咩咩叫”,此处景物描写烘托出我用排车拉父亲重温往日生活的愉快心情。
D.“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上了大学、当上科长、当上副县长,职位不断升迁,报答父母的“孝心”始终未变,他的形象具有鲜明的典型性。
【小题2】请简要分析小说第二段的作用。
【小题3】小说中父亲形象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