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浅阅读是基本上不需要思考而采取浏览式、娱乐式的阅读方法,它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怡悦。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的增加是其产生的背景,阅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纸质并存,读者也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阅读内容主要是手机微信、短信和网络新闻、小说、图片等。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当然,课外不读书,可能并非孩子的本意。他们是想读书的只是没有时间这一点在此次调查中得到验证。有81.44%的受访者认为,他们之所以课外阅读少,主要是因为功课多,很少有时间和心情读书。也因此有54.64%的学生认为,即便要读书,也只读短文章,最好是能一次看完知道结果的。

但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却从中看到了问题。他担心长此下去这部分学生会患上长文章畏惧综合症。他们不敢读大部头的作品。喜欢马上看完又助长了阅读的浮躁之心。与之相对应的是浅阅读也在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正在受到孩子的追捧。杨教授所称的那些蕴含深刻思想的读本,却被他们抛在一边。为什么非要读而有所收获呢?这是当代的上海中学生所不能理解的。

(摘编自离亮《调查:中学生阅读行浅阅读去世》)

材料三

此外,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是3.27小时,而每天花费在纸质阅读上的时间却只有1.58小时,这表明大学生普遍上网时间长,读书时间少。即便如此,将上网时间全部用于阅读的学生也仅占3.69%,大部分学生上网还是以看视频、聊天、打游戏为主。

是什么影响着大学生的阅读?调查显示,在诸多原因中,学校竟成了影响阅读的最主要原因。调查中有39.26%的学生抱怨学校课程安排太满,没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进行阅读。29.86%的同学认为学校图书馆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网络媒体的冲击、缺乏教师引导和图书价格偏高等成为相对次要的原因。仅有8.7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读书无用”等观点的影响导致学校缺乏读书氛围。

其实阅读危机应该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如今令人忧虑的不仅仅是“阅读危机”本身,更是它背后所折射出的人文危机、精神危机。而且,这种危机并非大学生单方面造成的,单单问责大学生是无法真正触及到危机根源的,它需要整个社会的正视与疗救。要知道,在浮躁的社会情绪中,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已远远超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对学问的崇拜。被欲望的洪流裹挟,作为理应引导社会价值的大学精英亦无法全身而退。整个社会缺乏阅读文化,这才是阅读缺乏症的病因。

(摘编自2014年9月《中国教育报》的《聚焦大学生阅读缺乏症:浅阅读盛行,兴趣至上》)

材料四

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以社交媒体为主的浅阅读已经成为很多读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显示,51%的受访者每天会用超过1个小时的时间阅读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刷微信、看微博或通过电子设备看新闻等),而每天读纸质书超过1个小时的受访者仅占36%。数据还显示,睡前,节假日,工作休息时以及上下班、上下学或出差途中仍是读者主要的阅读时间,但在阅读时间的选择上越来越碎片化,人们无暇体会深阅读带给人类心灵的滋养。静水流深,现在我们有理由担心,阅读之浅,或许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涸辙之鲋,会让我们当下的文化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摘编自刘瑾《亚马逊中国2015全民阅读调查报告》)

【小题1】下列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浅阅读的定义→浅阅读产生的背景及特点→浅阅读的常见内容
B.中学生阅读现状调查→专业人士的担忧→中学生阅读主流及困惑
C.大学生阅读状况调查→影响大学生阅读的因素→阅读危机引发的人文、精神危机
D.浅阅读常态化的社会现实→大众阅读的现状调查→对浅阅读社会化的反思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快感和心灵怡悦,有可能来自于阅读材料的画面感和阅读介质的新鲜感以及阅读过程的主动参与。
B.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缺少深刻的思想内涵。他们恰恰迎合了中学生不敢读大部头作品的心理,致使浅阅读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
C.大学生的阅读现状令人忧虑,它折射出人文危机和精神危机,但危机的根源不在大学生本身,而在于整个社会。
D.浅阅读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趋势不可阻挡。但是它会给人类文化造成多大的伤害,一时还无法预料。
【小题3】根据上述几则材料,概括近年来“浅阅读”流行的主要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17 06:44: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草原与平原、江河等地理区域一样,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家园,自会形成独具魅力的草原文化精神;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有机构成之一的北方草原文学就形象而鲜明地体现着这一点。
②古代草原文学肇始于先秦,《诗经》中的个别篇章虽然民族、草原特色不著,但北方草原文化的粗犷、 豪壮风韵已卓然独树,使先秦诗歌多了一种阳刚壮美和人与自然共生之色。汉魏六朝,《匈奴歌》首次以民 族诗歌的身份亮相于文学园地,充分体现了草原民族的深厚情怀和人文精神;此时草原文学的扛鼎之作当 属描绘草原壮美景观和文化精神的《敕勒歌》,它以大开大合之笔传递出浑然天成的自然、人文之美;又有《木兰辞》的奇异亮响,将民族文化交融之美挥洒得浪漫而多彩。唐人对北方草原的倾心突出体现为边塞性质的诗作,可以说是北方草原使唐人插上了豪壮雄奇的翅膀,使唐人在山水之外发现了草原之美,从而使中国古代诗歌进入了一个流播着雄浑飞动之美的新时代。宋、辽、西夏、金、元,草原文学体现出多元融合等特征。明清时期的草原文学愈加丰盈,举凡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都成为草原文学的有机题材。
③在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文学的发展由涓涓细流逐步汇成汪洋之势的过程中,草原文化精神无疑是其不 断表现和深化的中心。草原文化精神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动态积极、以个体奋斗为主要内容的进取性文化。北方冰山高耸、草原纵横,既充满了醇厚而质朴的色调,又显示着新奇而刺激的魅力。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极为密切,人对自然的依赖性突出,因而对自然的亲近之感、忧虑之深更为突出。另一方面,人与自然架构起初步的生态美学桥梁。蒙古民族第一部史传文学《蒙古秘史》当中就显现着极为浓郁的生态观念。
④由于草原民族生存具有“动态”和“变化”的特点,所以人的适应能力和冲破自然环境束缚的能力就分外突出,强调人在强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面前的力量,从而形成一种对英雄的崇拜观念。这是一种借助于战争、掠夺以拥有更多斩获之物为标志的力量,是全然建立在对抗基础上的强大。活跃在《史记·匈奴列传》中的冒顿单于就是鲜活的例证。
⑤北方草原多地处边陲,因而在地域上形成了一种相对封闭和独立的特征,一则较少受人为力量的侵 扰,二则又不得不产生与外界文化交融的必然与可能,于是草原文化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开放的不断出新的 文化,对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较农业文化更积极。
⑥由于草原自然环境的险峻、生存的艰难,致使草原文化的忧患意识中更多了一种实践意识和冒险精 神。孟子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现实境遇愈是艰难,精神世界愈是通达深幽。草原文化景观下的忧 患意识,更专注于生存环境对人的生存所产生的影响,进而催生个体抗拒灾难和挫折的行为力量。
(摘编自温斌《古代北方草原文学的精神风尚》)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直接描写草原的篇章虽数量不多,却对先秦诗歌的创作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B.汉魏六朝时期,古代草原文学涌现出一批代表性的佳作,如《匈奴歌》《敕勒歌》《木兰辞》等。
C.正是北方冰川高耸、草原纵横的恶劣环境,造就了动态积极、以个体奋斗为主要内容的草原文化精神。
D.草原文化崇拜英雄,强调个体在对抗自然中显示出的强大力量,冒顿单于就是草原文化英雄的代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以草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家园为立论前提,引出中心论题,奠定论述的基础。
B.第②段以历史先后发展为序,重点论述了中国古代草原文学的发展过程,思路清晰。
C.第③段从总体上对中国古代草原文学具有的精神特征进行了论述,具有引领下文的作用。
D.④⑤⑥段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了我国古代草原文学的精神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过程,层次分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先秦到明清时期,我国古代草原文学历经几千年而不衰,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B.北方草原使唐人发现了异于山水的草原之美,从而使中国古诗进人了流播雄浑之美的新时代。
C.草原文化从产生之初就表现出了较强的开放性和创新性,这与北方草原的地域特征有关。
D.草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已不再像孟子一样关注的是人的精神忧优患,而更强调人的巨大行为力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苏子兄弟
于艳丽
遇见苏子是在劳务市场,当时我正在为酒店装修的一点木工活和一些木匠讨价还价。苏子三十多岁,精瘦干练,说话带着浓重的东北口音,他凑到我跟前来说,哥,是你啊?有活咋还用外人?走,咱回家说话!
没等我反应过来,他就拉着我从人堆里挤了出去。
我和他来到劳务市场的外面,站定了,看着他,咋也想不起我啥时候有这个弟弟。
苏子就爽朗地笑了,哈哈地,他的笑让我的确有了久违的味道。
别想了,你不认识我,但我真是你的东北老乡,你的活我给你干吧?他尽量睁大他的小眼睛盯着我说,那帮人向你要八千?你给我五千得了!活若干不好,你别给我工钱,咋样?他依旧盯着我,看我的反应。
五千?我在心里琢磨着,这价格的确便宜,我在劳务市场转半天了,没有低于八千的价格。行!我爽快地答应了,心想,我在这个城市生活近二十年了,你一个农民工还能耍什么花招。
苏子是领着他的媳妇小红一起来干活的,小红长得漂亮,看起来年龄小他很多。我偷着问苏子,咋把小红糊弄到手的?苏子撇着嘴不屑地说:上赶子(东北话自愿的意思)来地!我养着她和她儿子呢!于是我知道,这女人不是苏子的原配,也就知道为什么苏子长得这么丑,会有这么漂亮的女人做他媳妇。
干活休息的时候,苏子喜欢用手机放流行歌曲听,一首接一首地放,苏子也跟着哼哼,南腔北调的,比电锯锯木头的声音还难听。
我说苏子,你别唱了,牙碜!
苏子就笑着说,哥,你不懂,这叫生活。
苏子的活干得利落,工期结束的时间比预计提前了五天,我把五千块钱递给苏子,苏子朝手指唾口唾沫,数得津津有味。
我忙着生意开业,很快把苏子忘到了脑后。开业那天,很多朋友都来捧场,我站在酒店门口和他们一一握手。突然谁在背后捶了我一拳,回头看,竟是苏子。
哥,恭喜发财!他递给我一个红包,这让我多少有些意外。虽然他叫过我哥,虽然我们是东北老乡,但是在这个城市打工的东北人多了,不至于他因此就成为我的弟弟。
我还是客客气气地把他让进了酒店。苏子那天喝得很多,坐在那里和一桌的人大声地嚷着,说自己是东北人,说他是我弟弟。
再见到苏子,是在我开业不久的店里。苏子一进门就蔫着,像是遭了冻的茄秧。
哥,他垂着头说,小红的儿子病了,要住院,你有没有钱帮我倒个短?(东北话缓解一时之急的意思)
以我在商海沉浮二十年的经验,一下明白了苏子前段时间给我随礼叫我哥的原由,他是在放长线钓大鱼!我在心里冷笑了,脸上却露出愁容说,兄弟,不是哥不帮你,你没看我刚开店,借着高利贷呢,这两天,人家正跟着我要钱呢!
啊!苏子又瞪大了他的小眼睛,看着我说,没想到你混得这么不济。苏子垂头丧气地走了。我看着他精瘦的背影,暗暗得意,想骗我,没门!
苏子是在新年前又来到我店里的,这次的苏子穿着一套新衣服,虽然一看就是地摊货,但因为是新的,还是给苏子添了一份精神。
哥,苏子依然叫我哥,没心没肺似的,我爱搭不理地应了声,忙着在电脑里斗地主。
哥,钱还上了吗?苏子问我,小心翼翼地!
我瞥了苏子一眼说,还?搁啥还?不知道钱难赚屎难吃啊?
哈哈,苏子又大声地笑了,伸手从怀兜里掏出一沓钱,哥,借给你了,不要利息!
啊?我一时愣在那里。
这是两万块钱,接了个大活,东家刚给结的,我也不急用,借给你了,快把高利贷还了。
苏子!我叫了一声,却不知道该怎么说……
打那以后,我在这个城市就真有了一个弟弟,这个弟弟叫苏子。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样的活,别人要价八千,苏子只要五千,说明苏子很会揽生意,也为后文表现他干活比较利落作铺垫。
B.“上赶子来地!我养着她和她的儿子呢!”苏子“撇着嘴不屑”地说这话,意在表明自己能娶到小红凭的是本事。
C.小说在描写人物语言时,运用了大量的方言俚语,这既能有效展示人物的形象特点,又赋予了文章生活化气息。
D.小说把农民工作为书写对象,既是表现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又表现了作者对这一群体命运的关注、同情。
【小题2】苏子身上有哪些特点,让“我”最终把他视为弟弟?请结合苏子与“我”的交往经过作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这种对比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每小题3分)
中国大学的发展
今天,英国的《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刊登文章,评论中国大学和高等教育如何进入快速发展通道,把中国大学的发展比做高速铁路。
尽管国人对中国大学有许多尖刻的批评,尽管外国许多学者看不惯中国大学缺乏西方倡导的“学术自由”,中国大学最近10年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却是无法否定的事实。
1978年,中国恢复高考,高等教育,百废待兴。当时,只有不到30万名幸运儿,进入不到一千所规模非常小的大学。例如,我就读的海南岛华南热带作物学院,那年只招收180多名学生。这个学院后来改为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几年前改为海南大学,现在每年招收5000多名学生,成为海南岛唯一的211大学。
过去30年,中国大学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同时,原有的大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到2012年,全国每年普通高等教育学生入学人数超过900万人。2013年,毕业生人数717万人,是30年前的近30倍,是英国大学毕业生的16倍。
许多人说读大学很贵,但是我所了解的是学生的学费多年不变。公立大学的学费每年大约是5000到6000人民币,是英国9000英镑的7%还不到。在中国,培养一位大学生的成本,包括自交学费、生活费和国家补贴,是英国的八分之一。而中国的人均GDP,是英国的六分之一。
在宁波诺丁汉大学读书的学生成本,是英国本土的二分之一,是国内重点大学成本的四分之一。
也就是说,中国大学质量可能比英国大学差不少,但是如果考虑到成本因素,中国大学是非常高效率的,这主要是得利于中国大学老师的低薪和苦干。
当然,读大学以后就业还是比较困难的,但是,这并不是中国特色,外国大学生就业也很不容易,包括英国。
如何解决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可能包括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经济增长环境,也包括家长和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改变。当然,政府还可以通过培育完善的市场机制,包括削弱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的差别,削弱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就业的待遇差别,平衡区域和大中小城市的发展等等,都有利于扩展大学生就业的选择空间。
中国大学的崛起,用诺丁汉大学宁波分校的原校长,现为上海中英学院院长,高原教授的话来说,“那些假设必须用美国模式才能办好高等教育的人,可能是错误的。而当他们发现错误的时候,就已经太晚了。”
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原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宋永华教授说,“中国的九所精英大学,有点像英国的罗素大学集团,他们的目的都是想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宋永华还说,“不仅是九所,中国其它大学也是雄心勃勃的。”
中国大学的成长,得利于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以及每年高达1万亿人民币的科研投入。如果把科研经费用好,中国科技的进步,就可以快速冲刺此界的先进水平。
从中国搞高铁建设以来,已经建成近1万公里的高速铁路,总长度超过了欧洲大陆所有高速铁路的总里程。
上海最新的铁路站,犹如大型的飞机场,是目前全亚洲最大的铁路站。外国人初见,被惊的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外面的建筑,让人感觉就像西方从没有见过的巨大教堂,从这里发往北京、南京等城市的列车,奔跑的速度高达每小时320公里。
中国大学的第一团队是清华、北大,加上哈工大、中科大、复旦、南大、浙大、上交和西交。这九所大学叫做2+7,或者是C9。第二团队就是除了C9以外的其它30所985大学,包括南开、中山、重大、川大、武大等大学。第三梯队,就是除了985以外的其它211大学。
中国大学即将去行政化,希望今后的管理向着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方向迈进。中国不是没有好的人才,而是没有好的体制。有现在强大的科研投入,有用之不尽的广阔人才库,加上日益完善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中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那是迟早的事情,而不是能不能的事情。中国人需要自信,因为自信,加上苦干和巧干,才是成功的必要前提。
【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3分)
A.虽然中国大学质量可能比英国大学差不少,但是如果考虑到成本因素,中国大学是非常高效率的。
B.中国的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但是,这并不是中国特色,英国大学生就业同样不容易。
C.英国的《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刊登文章,把中国大学的发展比做高速铁路,这是对中国大学发展过快的批评。
D.30多年前海南大学是一所规模非常小的大学,现在每年招收5000多名学生,成为海南岛唯一的211大学。
【小题2】(小题2)下面不属于“英国《高教报》评中国大学为高铁”的原因的一项(3分)()
A.中国大学最近10年的国际地位不所提高。
B.过去30年,中国大学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同时,原有的大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C.中国的九所精英大学.有点像英国的罗素大学集团,他们的目的都是想成为世界—流的大学。不仅是九所,中国其它大学也是雄心勃勃的。
D.中国大学的成长,得利于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以及每年高达1万亿人民币的科研投入。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项(3分)()
A.中国大学学生成本低,在中国,培养一位大学生的成本,是英国的八分之一。而中国的人均GDP,是英国的六分之一。
B.中国大学正在朝着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方向迈进。
C.政府削弱企业间的差别,削弱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就业的待遇差别,平衡区域和大中小城市的发展等等,都有利于扩展大学生就业的选择空间。
D.高原教授认为那些假设必须用美国模式才能办好高等教育的人是错误的。而当他们发现错误的时候,就已经太晚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与儒家崇圣、墨家尚贤相反,道家对于圣贤一直保持着理性的抵制,如老子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使民不为盗”,庄子的“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在于使老百姓回到纯然朴素的状态中,削弱社会的等级差别和能力差异。法家所提倡的尚法不尚贤,意在废除人为的能力评判、德行评骘,从而使法律成为衡量人际关系的唯一标准,成为同一贤愚的绝对要求。道家想要社会回归于原始初朴的状态,实际上消解了社会组织的全部意义,而法家所设立的法,恰恰是为了维护在乱世之中的公共秩序,以其在圣人与贤臣之外,建立一个更具有可行性的社会秩序的维持方式。

法家所强调的人才选拔,不是出于道德的考虑,而是出于责任和能力的考量,试图建立一个有公法可依、责权分明的公共社会。在法家看来,国家设置各级各类行政官员,就是为了让他们去履行为公的职责,分担公共社会中的事务性工作。《慎子•君臣》中提出“官不私亲”的原则,肯定了选官必出于公。《慎子•威德》中反对“国家之政要在一人之心”,为平天下而立天子,为治国家而立国君,为管理公事而立官长。天子、国君、官长必以天下、国家、官事为本,而不能以天子、国君、官长自身的私权为本。

先秦法家以官职的大小、官阶的高低作为衡量士人社会价值的尺度。遴选出来的官员未必都是圣贤之人,但他们却是社会治理的具体执掌者,肩负起规范社会运行的责任。在君主制官僚体系下,官员的本职角色只能是协助君主治理人民,多在上向君主负责,少在下向民众负责。先秦法家吸收了道家思想,提倡君王垂拱,官员任事,《慎子•民杂》论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无事;君逸乐,而臣任劳。”《申子•大体》也有:“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详。君操其柄。臣事其常。《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更是用摇木、张纲及救火三事为例,肯定了官员在君民之间的过渡作用。尽管最终的决策权仍掌握在君王手中,但官职是因其客观必要性而存在的,官员在执事时也是相对独立的,必须遵守一切为公的基本准则。

官员行使职权时,要废私立公,明于公私之分,做到清廉、方正、奉法,这是官员的公共责任。法家明确反对官员有私,要求“人臣处国无私朝,居军无私交,其府库不得私贷于家”,批评“小臣奉禄养交,不以官为事”、“群臣持禄养交,行私道而不效公忠”,官员一旦结交私人关系,很容易玩忽职守。不过,法家也承认官员在私人领域内有私,个人的私心并不绝对与公共责任冲突。

官员的社会责任不仅是承担应做的社会事务,还有一层涵义是在没有处理好时,官员要受到谴责和制裁。先秦法家完全不寄希望于道德说教,而是“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凡事一决于法,由君王对官员察言、任事、观行、考功,任何官员为政的任何环节,只要有所违背或者有所不妥,就必须对其有相应惩戒,绝不能枉法而任由之。这其实可以看作是官员问责机制的早期简单形态,问责的原则是法,问责的主体是君王,问责的方法是赏罚制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法家和道家思想都提倡君王垂拱,官员任事。都主张放权给大臣,让君主逸乐,大臣任劳,因此,官员在执事时也是相对独立的。
B.法家以官职的大小、官阶的高低作为衡量士人社会价值的尺度,虽然遴选出来的官员并非圣贤,但却都能够遵守一切为公的基本准则。
C.法家要求官员在行使职权时,废私立公,分清公私,做到清廉、方正、奉法,这一点对当今社会治理,官员执事也有一定的启发。
D.法家明确反对官员有私,认为官员一旦结交私人关系,很容易玩忽职守,极容易对公共责任起冲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阐述了儒、墨、法三家之不同,重点阐释了法家、儒家之体系的内涵。
B.第一段向读者阐明了儒家、墨家崇尚圣贤,道家对于圣贤理性抵制,法家则提倡尚法不尚贤,使法律成为衡量人际关系的唯一标准,成为同一贤愚的绝对要求这一观点。
C.文章第一段先总说,接下来的四个段落均为分说,采用的是总——分的论证结构,其中用了较多的篇幅介绍法家的治理思想。
D.文章最后点明了“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凡事一决于法,即使是协助君主治理人民的官员,在事务没有处理好时,依然要受到谴责和制裁这一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家所设立的法,维护了在乱世之中的公共秩序,在圣人与贤臣之外,建立了一个更具有可行性的社会秩序的维持方式。
B.“官不私亲”的原则,肯定了选官必出于公,天子、国君、官长必以天下、国家、官事为本,这些思想都是非常客观进步的。
C.任何官员为政的任何环节,只要有所违背或者有所不妥,就必须对其有相应惩戒,法家为官员问责机制提供了早期的简单形态。
D.法家不寄希望于道德说教,凡事一决于法,托是非于赏罚且绝不能枉法而任由之。但问责的主体是君王,又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