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2018年1月2日,支付宝发布2017年全民账单。数据显示,去年全国5.2亿支付宝用户移动支付占比为82%。据统计,2017年,全国超过30个城市的公交、地铁先后支持支付宝;2亿多市民通过支付宝城市服务“窗口”共办理社保、交通、民政等12大类100多种服务;4000多万户小商家利用二维码贴纸实现收银数字化。移动支付城镇市场空间广阔。县城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为19.6%,省会城市占比为19.0%,农村地区占比为17.0%。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1月3日报道)
材料二:2014一2020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

材料三:所谓的条码支付,是指银行或支付机构应用条码技术,实现收款人、付款人之间货币资金转移的业务活动。
出门打车,掏出手机扫一扫车上的二维玛,轻松支付车费;下馆子吃饭,手机上的二维码被收银员扫码枪扫了后,立马埋单走人……扫码支付手段,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条码支付业务快速发展,在小额、便民支付领域显现出门槛低、使用便捷的优势,市场份额持续增长,成为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体现形式。同时,条码支付的技术实现方式和业务风险相对传统银行卡支付具有其特殊性,部分市场机构在业务开展中也存在扰乱公平竞争秩序、支付风险防范不到位等问题。
为鼓励并规范金融创新,促进条码支付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印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并配套印发《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
(摘编自新浪网2017年12月28日报道)
材料四:据介绍,我们进行扫码支付时,手机或者商户的收银机每次生成的条码都是不同的,对于这种动态条码支付,人民银行规定,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其中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可以自主约定每天的累计交易限额;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但其中不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5000元;采用一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1000元。
而对静态条码支付,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商户贴在墙上或者打印好的二维码支付,无论采取什么交易验证方式,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若个人客户需更多条码支付额度,可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方式对交易进行验证。
在不少移动支付用户看来,国家出台针对二维码支付的相关管理规范,在对日常使用影响降到最低的情况下大大提升了移动支付的安全性,无疑是一件从用户角度出发的“大好事”。
(摘编自《南方日报》2018年1月4日报道)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
A.据材料一可知,移动支付在大众中应用广泛,市民坐在家中也能享受多种便利服务。
B.条码支付在促进移动支付普及发展的同时,也存在部分市场机构扰乱公平秩序、支付风险防范不到位的问题。
C.据材料二可知,从移动支付用户同比增长走势来看,2020年将是2015年的两倍多。
D.国家出台针对二维码支付的相关管理规范,让移动支付变得绝对安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移动支付的方式已悄然涉及城乡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移动支付与以往新事物的发展局面一样,在我国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城乡差异。
B.根据材料二图表中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可知,随着移动支付的逐渐普及和应用场景拓展,预计移动支付交易增长率将持续稳定增长。
C.新要求实施后,如果在饭店里吃了顿600元的大餐,消费者只能让收银员扫消费者手机上生成的动态条码。
D.央行《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对扫码支付进行限额管理,采用静态条码支付时,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请概括说明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01 05:06: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个人属性中,学习成绩、城市户口、东部地区、一二线城市正向影响青少年网络素养,年级对网络素养的影响为负向。数据显示,初中生的网络素养水平高于高中生。随着学习成绩的提高,青少年的网络素养也显著提高。东部地区青少年网络素养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中部地区的青少年网络素养出现“凹陷”状况。以城市来看,一线城市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水平最高。从性别上看,在上网注意力管理和自我信息控制方面,女性青少年优于男性青少年;在网上信息搜索与利用、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网络印象管理方面,男性青少年优于女性青少年。
在家庭属性中,上网设备数量、与父母亲密程度、与父母讨论频率对青少年网络素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与双亲居住,对青少年上网注意力管理和自我信息控制能力的提高有显著影响。随着家长对青少年上网行为干预频率的提高,青少年上网注意力管理能力显著下降。与父母讨论的频率越高,青少年在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信息分析与评价、网络印象管理方面的能力越高。
在学校因素中,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教师使用多媒体的频率与青少年网络素养呈正相关。数据显示,学校开设有关网络(信息)素养课程对青少年的上网注意力管理、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以及自我信息控制有显著的正影响;教师使用多媒体的频率越高,青少年网络素养越高。
(摘编自《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有待提升》)
材料二:
“历年青少年网民的网络使用行为”统计图表(单位:百分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信息获取
搜索引擎
73.9
84.7
82.3
84.1
80.5
81.6
86.6
网络新闻
72.0
70.1
61.8
-
-
73.8
74.5
交流沟通
博客
68.6
74.1
71.9
65.O
76.7
44.4
37.6
即时通信
77.O
82.6
86.O
85.1
91.1
93.O
92.4
社交网站
50.9
62.O
57.7
55.6
45.7
-
-
电子邮件
56.2
55.O
47.2
46.3
37.6
37.8
34.5
论坛
31.7
34.9
Z5.8
30.7
21.4
21.1
18.O
网络娱乐
网络音乐
88.1
85.1
81.2
82.8
83.7
77.5
80.2
网络视频
67.0
66.6
66.8
66.4
72.9
69.4
75.4
网络文学
47.1
48.1
44.4
46.9
45.O
46.9
44.6
网络游戏
77.2
74.8
72.9
68.4
65.7
64.3
66.5
商务交易
网络购物
26.5
32.9
36.5
45.2
50.O
56,9
61.3
网上支付
22.9
27.8
31.9
41.6
39.O
48.8
62.O
网上银行
21.4
26.1
29.6
40.1
37.O
43.7
45.6
 
(注)“娱乐、沟通”是青少年这一群体的主要上网动机,青少年对于网络新闻的关注度相对较低。青少年倾向于简单、互动性和社交性强的信息互动方式,QQ、微信等即时通讯网络软件迅速快捷的优势也是电子邮件、博客使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网络视频能够以电脑或者移动设备为终端,进行可视化聊天,这能够有效满足青少年即时交流和学习的需要。随着生活水平和收入的提高,很多家庭都给子女更多的零花钱。
材料三:
未成年人在家上网的比例最高,且从 81.1%增加到 94.6%,网吧上网比例从 37.6%下降到 17.7%。这与青少年整体上网地点分布的变化趋势相同。从网络接入方式看,手机上网使用率从 63.0%上升至 81.2%,台式机上网选择率从 75.0%下降到 70.2%,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相比于传统的 PC(台式机)工具更加适用于碎片化的场景,未成年人更加青睐高度自由化的手机终端,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PC时代或许将没落。在使用行为上,未成年人的搜索引擎使用率有大幅提高,已经从 70%左右提高到了85%左右,网络游戏和论坛使用率出现了同步下滑趋势,但网络游戏的使用率仍然处于69.2%。
笔者认为:将未成年人玩网络游戏看作洪水猛兽是不合理的,只要进行健康的引导,不失为缓解学习压力和提高情商智商的有效工具。网络购物使用率从16.1%增加到了43.9%,超过 4 成的未成年人有网购行为,这其中也包括一定的非理性购买行为,未成年人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随意网购的现象层出不穷,这需要家长、电商、政府的共同努力,从家庭监管,行业自律和法规完善等角度多管齐下, 以保护未成年人网购权益和引导其正确进行网购。
(摘编自《青少年网民群体特征与上网行为的动态变迁》)
【小题1】下列对“历年青少年网民的网络使用行为”统计图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信息获取方面看,网络搜索引擎使用率明显要高于网络新闻使用率,这与青少年的主要上网动机“娱乐、沟通”有关。
B.从商务交易方面看,网络购物、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使用率整体呈增长态势,原因之一是很多家庭为子女提供了经济基础。
C.在交流沟通方面,即时通信使用率保持在高位且整体呈增长态势,原因就在于青少年倾向于简单、 互动性和社交性强的信息互动方式。
D.网络视频使用率整体呈增长势头,是由于网络视频能够以电脑或者移动设备为终端,进行可视化聊天,能够满足青少年即时交流和学习的需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从个人、家庭、学校三方面分析影响青少年网络素养的因素;材料三从上网地点、接入方式和上网行为等角度分析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的变迁。
B.手机上网使用率上升,台式机上网选择率下降,这是因为智能手机比PC工具更适用于碎片化场景,更受未成年人青睐。因此,PC时代或许将要没落。
C.要防止未成年人进行非理性网购,引导其正确进行网购,就需要家长、电商、政府共同努力,从家庭监管、行业自律和法规完善等角度多管齐下。
D.在使用行为上,网络游戏的使用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处于高位,这表明:网络游戏就是未成年人缓解学习压力、提高情商智商的有效工具。
【小题3】家庭和学校在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方面分别应该怎么做?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卷帘
林清玄
①有一次,我买回一卷印刷的《长江万里图》长卷,它小的不能再小,比一支狼毫还短,比一锭漱金好丕还细,甚至可以把它放在牛仔裤的口袋里,走着的时候也感不到它的重量。
②中夜时分,我把那小小的图卷打开,一条万里长江倾斜而出,往东浩浩流去,仿佛没有尽头。里面有江水、有人家、有花树、有亭台楼阁,全是那样浩大,人走在其中,还比不上长江里一粒小小的泡沫。
③那长江,在图画里是细小精致的,但在想象中却巨大无比。那长江,流过了多少世代,多少里程、流过多少旅人的欢欣与哀愁呢?想到长江的时候,我的心情不一定要拥有长江,也不是要真的穿过三峡和赤壁,只要用那样小而精致的一卷图册来包容心情,也就够了。
④读倦的时候,双手卷起《长江万里图》,放在书桌上的笔筒里,长江的美好就好像全收在竹做的笔筒里。即使我的心情还在前一刻的长江中奔流,也不久想到长江只是一握。乡愁,有时也是那样一握,情爱与生命的过往也是如此。它摊开来长到无边无际,卷起时盈盈一握,再复杂的心情,刹那间也凝结成一粒透明的金刚钻,四面放光。
⑤那种感觉真是美,好像是钓鱼的人意不在鱼,而在万顷波涛。唐朝船子和尚的诗《颂钓者》写过这样的心情:
千尺丝纶直下垂,
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
满船空载月明归。
⑥钓鱼的人意不在鱼,看图的人神不限于图,独坐的人趣不拘于独坐,正足以一波动万波,达到更高的境界。同样的,读屈原离骚,清朝诗人吴藻读出“一卷离骚一卷经,十年心事十年灯”;同样看芦苇,王国维看出了“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 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同样咏水仙,黄庭坚咏出“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同样是夜眠有梦,欧阳修梦到“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⑦这种卷帘望窗的心情几乎是无以形容的。秦观的几句词说的最好:“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帘与窗是不同的,正如卷起来的图画与装了画框的画不同。因为帘不管是卷起或是放下,它总与外界的想象世界互通着呼吸,有时在黑夜不能视物时,还能感受到微风轻轻地触肤,夜之凉意也透过帘的空隙在周边围绕。因为卷起来的画不像画框一览无遗,它里面有惊喜与感叹,打开的时候,想象可以驰骋,卷收的时候仿佛自己掌中拥有了无限的空间。
⑧我从小就特別能感知那种卷藏的魅力,每当看到长辈收藏中国书画,总是希望能探知究竟。每天我最喜欢的时刻,就是清晨母亲来把我们窗口的帘子卷起,阳光就像约定好的一样,在刹那间   整个房间,即使我们的屋子非常简陋,那一刻也分明能感觉到充分的光明与温暖。
⑨在我们故乡附近,有一座客家村,村里千百年来流传这一项风俗:在新婚夫妻的新房门前一定要挂一幅细竹编成的门帘。站在远处看三合院,如果是竹门帘,真像是挂在容厅里的中堂;它不像一般门帘是两边对分,而是上下卷起,富有古趣。门帘上有时候绘着两株花朵,鲜艳欲滴地纠缠在一起;有时绘着一双龙凤,腾空飞翔互相温柔地对看;最普遍的是绘两只鸳鸯,悠然地,不知前方风雨地,从荷塘上相依    
⑩客家竹门帘的风俗,不知因何而起,不知传世多久,但它总给我一种遗世之美。我到客家村,有时候只为了在微风初起的黄昏散步时看看每家的门帘。偶尔看到人家门口多了一张新门帘,就知道有一对新夫妻正在为未来的幸福做着    和眉批。但大部分人家的竹门帘都在岁月的涤洗中褪色了,有的甚至破烂不堪,卷起时零零落落,随时像要支离,行细一看,纠缠的花折断了,龙凤分飞了。鸳鸯有的折伴,有的失侣,有的苍然浑噩甚至不能辨视它旧日的模样。
⑪人世间的情爱,少有能永远妇新地穿过岁月的河流,往往是岁月走过,情爱也在其中流远,远到不能记忆青衫,远到静海无波。而情爱与岁月共同前行的步迹,正在竹门帘上显现出来。即便门帘如新,也无以保存过去的感情,只好把它卷在心中最深沉的角落。就像卷得起《长江万里图》,心中挂着长江,卷得起一苇渡江,但江面辽阔,遥不可渡。
卷着的帘,卷着的画,全是谜一般的美丽。每一次展开,总有庄穆之心;也不知里面是江南的水势,江北的风寒,或是更远的关外的万里狂沙。唯一肯定的是,不管卷藏的内容是什么,总会或多或少触动心灵的玄机。
⑬有一年,是在风雨的夜里吧!我在鼻头角的海边看海潮,被海上突来的寒雨所困,就随缘地夜宿灯塔。灯塔是最平凡的海边景致,最多只能赢得过路时一声美的叹息。
⑭夜宿的心情却不同,头上强光一束,亮然射出,穿透雨网,明激慑人。塔的顶端窗门竟有竹帘,我细心地卷了帘,看到天风海雨围绕周边,海浪激射,一起一落,在夜雨的空茫里,渔火点点,有的迎着强光驶进港内,有的依着光飘向渺不可知的远方。
⑮那竹帘是质朴的原色,不知历经了多少岁月,但仍坚固如昔。竹帘不比灯塔,能指引海上漂泊的人,但它能让人的想象不可遏止,胜过灯塔。
⑯我知道那是台北的最北角,最北最北的一张竹帘,那么,仿佛一卷帘,就能望江北方的家乡。
⑰家乡远在千山外,用帘、用画都可以卷,可以盈握,可以置于怀抱之中。卷起来的是寸心,摊开来是千里目,寸心与千里,有一角明亮的交叠,不论走到哪里,都是浮天沧海远,万里眼中泪。
⑱在鼻头角卷帘看海的那一夜,我甚至看见有四句诗从海面上浮起,并听到它随着海浪冲打着岩岸,那四句诗是于右任的《壬子元日》:
不信青春唤不回,
不容青石尽成灰。
低徊海上成功宴,
万里江山酒一杯。
【小题1】请为第⑧⑨⑩段空缺处选择一个词语,最符合语境要求的一个选项是
A.扑满  掠过  笺注
B.扑满  飘过  笺注
C.铺满  飘过  笔记
D.铺满  掠过  笔记
【小题2】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在第⑥段横线处填入一句话(不超过30个字)。
【小题3】为什么作者在文章的开头记叙买《长江万里图》的经历?
【小题4】文章说“卷着的帘,卷着的画,全是谜一般的美丽”,作者一共写了几件和“卷帘”有关的事情?并结合全文,说一说“卷帘”美在何处?
【小题5】关于林清玄的语言风格,请结合本文,选出合适的一项,并结合具体语句说一说你的理由。
A.朴素自然B.犀利辛辣C.含蓄蕴藉D.清新典雅   E.豪迈奔放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整体思维,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整体思维方式将整个世界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构成整个世界的一切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并且每一个事物又是一个小的整体,除了它与其他事物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之外,其内部也呈现出多种因素、多种部件的普遍联系。西人所说的“关联思维”、“关联宇宙论”、“有机宇宙哲学”或“有机主义宇宙观”,今人所说的“系统思维”,实际上就是“整体思维”。

注重整体统一的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整体思维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探讨天与人、自然与人为、主体与客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相互关系,以求得天、地、人、我(心)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在道家、儒家以及中华传统医学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早在西周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就已经萌生。《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天人合一”思想是《周易》整体思维观念立论的基本依据之一,其目的在于揭示人与天地、自然的相互关系,从而合理指导人之所作所为。在《周易》看来,人与天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因此,人应当随顺天地之道而为。如此,方可“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东周以来,道家的列子、庄子以及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张载等不但合理继承了“天人合一”思想,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道家认为,天、人同类而合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董仲舒对天、人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证和明确的表述,明确指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即天人本来合一,故“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至宋代之时,张载正式将“天人合一”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明确提了出来,“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者也”。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张载在《正蒙·乾称篇》中提出了宝贵的“民胞物与”思想,为合乎德性的实践行为提供了一种观念阐释,将儒家的天人观、物我观、知行观提升至新的境界和层次。

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传统医学,亦以“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观念为立论的理论依据,并且将这一整体思维观念具体化、实践化。中国医学理论将人体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认为人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及各个组成要素之间既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割裂的,又是互相制约的、互为作用的。并且,“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因此人之保健养生等都应合乎天地之道、日月之行。在临床治疗中,中医反对单纯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强调整体而观、全面诊断、辩证论治,亦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治病必求于本”。进而言之,中医学不仅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是一个统一体,亦即人体-自然-社会是统一的有机整体。

“天人合一”思想既是一种宇宙观或世界观,又是一种伦理道德观(生态伦理),代表着一种人生追求、一种精神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以“天人合一”“天人和谐”为根本特点的整体思维观念和思维方法,对于保持人类的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的协调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彭华《中国传统思维的三个特征: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整体思维是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它认为世上万事万物均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B.“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最早是宋代学者张载提出的。
C.“民胞物与”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它提升了整体思维的境界和层次。
D.中华传统医学以儒家思想为理论依据,在临床上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论述“整体思维”的重要概念,为论证中国传统思维的特征做准备。
B.第四段引述儒道两家的代表性观点,论证了他们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
C.文章不仅论证了中国传统整体思维与西方的渊源关系,也论述了其现代价值。
D.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论证了中国传统思维中的“整体思维”的表现与发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周易》到儒道两家诸子,虽然在“天人合一”之理的表述上有差异,但在思维观念上是一以贯之的。
B.我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五育”并举教育体系的实践,体现了中国传统思维特征中整体思维的理念。
C.根据中华传统医学理论,人体与天地相互影响,因而医生可以选择从自然或社会的角度诊断并治疗疾病。
D.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思维中的“整体思维”,有助于保持人类的生态平衡,也可使社会发展更加协调稳定。

同类题5

大题共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要求创立于两千多年前的二十四节气,至今依旧能与各地气候一一对应,既苛刻也不符合自然之本。首先,当时中原地区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得多;其次,不同纬度、高度,沿海还是内陆等等,都是造成气候差异的因素。所以诗人白居易游庐山大林寺,才会写下这样的诗句:“ (甲)     。”
二十四节气的确立,有天文、气象、物候的根据。所谓天文,即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将太阳从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设为起点,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360度,一回归年,正好为24个节气。因此24个节气,准确反映了太阳照射地球的角度,也准确反映了四季的变化。其中8个节气的名称,春秋“两分”,冬夏“两至”,春夏秋冬“四立”,就是这样确立的。而其余节气,则围绕如何指导农事而定。当时的农业生产主要是看天吃饭,于是二十四节气反映了气温变化,如大暑、小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了降水情况,如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时机,如小满、芒种;还反映了物候现象,如惊蛰。当基本的气候现象、规律被二十四节气描绘、总结出来、成为阴历的补充后,农民即可依历而行。不过中国地域广大,南北有差异,东西各不同,根据什么调整呢?物候。动植物、生物是最好的老师,它们会随气候、气温的变化,而有相应表现。花开、燕来、蝉蜕壳,都有时间表。陆游诗里对此有点睛之句:“ (乙) ”。
二十四节气是大自然的语言,中国人善于遵从自然之令,来调整生产生活。日久天长,这些经验被沉淀、总结下来后,就形成了纷繁多样的月令、农谚、民俗、民谚,世代传承,规范、指导着中国人的生活。如“   (丙)     ”。柿子有润燥止咳的作用,因此霜降吃柿子防感冒一说,并非无稽之谈。只是传到后来,被神话了。其实其本意是:在特定的季节吃相应的食物,效果最佳。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不违背天时,是中国人顺应自然的哲学观的体现。与此相似的习俗,可谓林林总总。诸如立春吃春卷,立秋贴秋膘。
一年365天,因为有了二十四节气,也不再是机械、冰冷的阿拉伯数字,每过15天,生活这个舞台的背景就会被更换一回,那是鸟飞鱼跃,绿满窗前,天心月圆。我想起杜甫的诗:“   (丁)  倘若没有二十四节气,杜甫也就无感而生了吧。
但是实事求是地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二十四节气的特征已不很明显,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二十四节气?是相信它是灵丹妙药,还是视其为糟粕?
(取材于《中华遗产》2010年第12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二十四节气都是围绕着如何指导农事确定的。
B.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依据是基本的物候现象及其规律。
C.遵循二十四节气来规范、指导生活已成为一种文化。
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认识自然进而改造自然的体现。
【小题2】(小题2)根据下列各句内容,请分别选择填入文中(甲)(乙)(丙)(丁)四处。(4分)
①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
②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正盛开。
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④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
(甲) (乙) (丙) (丁)
【小题3】对于二十四节气,文中结尾提到“是相信它是灵丹妙药,还是视其为糟粕”的思考,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出作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