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2018年1月2日,支付宝发布2017年全民账单。数据显示,去年全国5.2亿支付宝用户移动支付占比为82%。据统计,2017年,全国超过30个城市的公交、地铁先后支持支付宝;2亿多市民通过支付宝城市服务“窗口”共办理社保、交通、民政等12大类100多种服务;4000多万户小商家利用二维码贴纸实现收银数字化。移动支付城镇市场空间广阔。县城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为19.6%,省会城市占比为19.0%,农村地区占比为17.0%。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1月3日报道)
材料二:2014一2020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

材料三:所谓的条码支付,是指银行或支付机构应用条码技术,实现收款人、付款人之间货币资金转移的业务活动。
出门打车,掏出手机扫一扫车上的二维玛,轻松支付车费;下馆子吃饭,手机上的二维码被收银员扫码枪扫了后,立马埋单走人……扫码支付手段,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条码支付业务快速发展,在小额、便民支付领域显现出门槛低、使用便捷的优势,市场份额持续增长,成为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体现形式。同时,条码支付的技术实现方式和业务风险相对传统银行卡支付具有其特殊性,部分市场机构在业务开展中也存在扰乱公平竞争秩序、支付风险防范不到位等问题。
为鼓励并规范金融创新,促进条码支付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印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并配套印发《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
(摘编自新浪网2017年12月28日报道)
材料四:据介绍,我们进行扫码支付时,手机或者商户的收银机每次生成的条码都是不同的,对于这种动态条码支付,人民银行规定,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其中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可以自主约定每天的累计交易限额;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但其中不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5000元;采用一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1000元。
而对静态条码支付,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商户贴在墙上或者打印好的二维码支付,无论采取什么交易验证方式,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若个人客户需更多条码支付额度,可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方式对交易进行验证。
在不少移动支付用户看来,国家出台针对二维码支付的相关管理规范,在对日常使用影响降到最低的情况下大大提升了移动支付的安全性,无疑是一件从用户角度出发的“大好事”。
(摘编自《南方日报》2018年1月4日报道)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
A.据材料一可知,移动支付在大众中应用广泛,市民坐在家中也能享受多种便利服务。
B.条码支付在促进移动支付普及发展的同时,也存在部分市场机构扰乱公平秩序、支付风险防范不到位的问题。
C.据材料二可知,从移动支付用户同比增长走势来看,2020年将是2015年的两倍多。
D.国家出台针对二维码支付的相关管理规范,让移动支付变得绝对安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移动支付的方式已悄然涉及城乡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移动支付与以往新事物的发展局面一样,在我国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城乡差异。
B.根据材料二图表中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可知,随着移动支付的逐渐普及和应用场景拓展,预计移动支付交易增长率将持续稳定增长。
C.新要求实施后,如果在饭店里吃了顿600元的大餐,消费者只能让收银员扫消费者手机上生成的动态条码。
D.央行《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对扫码支付进行限额管理,采用静态条码支付时,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请概括说明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01 05:06: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比钱更珍贵
魏友明
老张拖着衰弱的身躯,独自去医院看病。
车站上,蜂拥的人群将他裹进了公共汽车,容不得站稳脚跟,后上车的人们又似潮水般涌来。老张抵挡不住人流的冲撞,被挤倒在一个坐着的宽肩膀的小伙子身上。
“嗨,您挺直点腰好不好?”小伙子冲他嚷了一嗓子。当看清他是个须发皆白的老人时,小伙子脸红了。赶紧站起来让座。老人一边坐下,一边连声道谢。小伙子好像从来没有这么回事,早和别人聊起天来了。
“喂,这月你迟到几次了?”一个围着粉红色拉毛围巾的姑娘问。
“两次了。唉,我出来得挺早,可这汽车没准点儿呀。”宽肩膀的小伙子沮丧地回答。
“再迟到一次,奖金可就吹了。”
“今儿个我提前半个钟头就出来了。”
唉,又是奖金,又是钱。生活中,难道就没有比钱更珍贵的?老张眯缝着眼,细听着年轻人的聊天,又想起那桩惹人不痛快的事。
今天早晨。他感到胸口堵得慌,想让儿子陪他去医院看病。谁知儿媳妇绷着脸开了腔:“要请事假呀,那奖金可就没了。”他看不惯儿媳妇冰冷的脸,说了句“ 你就认得钱。”“没钱行吗?到商店买东西,欠一分钱也不卖。”儿媳妇嘟嚷着,小两口竟自走了……正想到这里,仿佛有一团火烧灼着胸口,老张感到异常的气愤、憋闷和疼痛,“呵”了一声,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老张醒来一看:怎么四周一片雪白呀?宽肩膀的小伙子怎么还在自己身边呀?一个护士走过来,轻声对他说:“多亏您儿子把您及时送来,要不,真危险,他守候您两个多钟头了,都快急坏了。”
儿子?老张苦笑地摇了摇头。提起儿子,倒使他想起了什么。
“你又迟到了吧?”老张感激地望着小伙子。“ 没关系,耽误的我能补回来。”小伙子憨厚地一笑。“可奖金补不回来罗!”老张从上衣兜里掏出一张崭新的五十元人民币,手颤抖着递给小伙子,“太谢谢你了,我给你补发奖金吧!”
小伙子一愣,脸腾地涨个通红:“我不是为了钱..您留着好好补养身体吧。”说罢,推开门撒腿走了。
望着小伙子匆匆离去的身影,老张眼圈一红,他感到有一股暖流在心头涌动,自言自语地说:“生活中,有比钱更珍贵的!”
【小题1】省略号揣摩:
文中有两处省略号,作用各不相同,第一处是_________,第二处是_________。
【小题2】含义分析:
下列三个细节都写了人物表情,请加以品味。
①小伙子脸红了……
②小伙子一愣,脸腾地涨个通红……
③望着小伙子匆匆离去的身影,老张眼圈一红……
【小题3】情节探究:
①小说这样开头,有什么妙处?
②车上安排小伙子与姑娘闲聊,是不是闲笔?
③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点出小伙子的姓名?
【小题4】特色小结:
①本文在记叙方面的特色是
②本文在运用技法方面的特色是
【小题5】主题领略:
篇末老张的一席“自言自语”,可以作为全篇的“文眼”,那么,这“ 有比钱更珍贵的”到底指什么呢?请作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杭州巷10号
夏 阳
幸福路作为一条商业步行街,每天人流密集,左边有一条非常不起眼的小岔路,叫平安街,顺着平安街进去百余米,一拐弯,眼前生出一条南北向小巷,便是杭州巷。
杭州巷狭窄细长,仅容得下两人并行,麻石板铺就的巷道,伴随着墙脚一线湿湿的青苔,一直延伸到尽头。巷子两边的建筑,古朴、荒凉,被圈在高高的院墙内。透过门缝,可隐约窥见一些雕梁画栋,当然还有断壁残垣。小巷里,渺无人烟,只有寂寞的风,顺着寂寞的巷道穿过,轻轻吹拂着墙头几株寂寞的茅草。步行在小巷里,抬眼望去,四周就像一幅油画,挂在墙上沉睡不醒。
我此行的目的地是杭州巷10号,那也是整个小巷唯一的住户。我去的时候正值深秋,碧空如镜。上午的阳光嫩黄羞怯,在墙头瓦楞上探头探脑,却无法照进小巷。行走在小巷里,头上是一片金灿灿的阳光,人却站在岁月的阴凉中。驻足10号门前,我感慨颇多,犹豫良久,那两扇厚重的木门还是被我轻轻地叩响了。
须臾,一个老太太站在门口。她的目光和善,完全没有都市人惯有的那种警惕。我结结巴巴地说自己是摄影发烧友,爱好用镜头来捕捉历史。老太太把我迎进院内。院子很大,里面种了不少花草。秋天的菊花开得正艳,五彩缤纷,白如雪,粉似霞,而黄的,则黄得热闹,亦黄得伤感。院内飞檐斗角,回廊石阶,曲径通幽。难以置信,在现代都市林立的高楼大厦脚下,竟然藏着这样的深居大院。
老太太说自己有八十高龄,有个留学海外的儿子,如果现在还活着的话,明年也将花甲之年了……老太太说她姓李,从十八岁结婚那年起,已经在这院子里生活了六十多年。六十多年里,女儿夭折,儿子客死他乡,佣人被遣散,老伴过世,一个个亲人相继离去,昔日门庭喧闹的大宅子里,最后只剩下她一个孤老婆子了。老太太说这话时表情恬淡,似乎是在谈论别人家的事情,看不出有任何的悲伤。
我问:“这巷子为何叫杭州巷,和杭州有什么历史渊源吗?”
老太太说:“现在知道这巷子来历的人应该不多了。说来话长,早在清朝末年,有一批杭商集体迁移来此,他们开茶庄、丝绸店和当铺等。买卖做大了,赚钱了,在这里扎根,抱团买地置业,于是就有了这杭州巷。你可别小看这巷子,它可是当年这座城市的心窝窝呢。巷道之所以修得这么窄,就是为了减少闲杂人员的进入。无论多大的官来访,文官落轿,武官下马,就是皇帝来了,也得老老实实从巷子口步行进来。”说到这里,老太太得意地笑了。
我吃了一惊,没想到杭州巷在当年是如此的尊贵显赫。望着老太太一脸甜蜜而略带羞涩的回忆神情,我依稀看到了当年一个情窦初开的妙龄女子,被浩大的迎亲队伍捧进了这杭州巷。
在杭州巷10号,如置身于山野的一处宅院里,都市的喧嚣和车流的嘈杂似乎远去。空气里,有花的阵阵清香,在明朗的阳光下,微微发酵。和老太太坐在一块儿喝茶聊天,真是一种享受,仿佛在翻阅一本厚厚的历史书。
我拍了几张照片后,告别老太太,告别杭州巷10号,重新回到巷子里。我默默退出杭州巷时,一个磨刀师傅正挑着担子站在巷子口,高声叫喊着:“磨剪子嘞,戗菜刀!”他抑扬顿挫的叫喊声跌落在小巷里,溅起一巷子清脆的回音。磨刀师傅喊了数声,站了片刻,却没有走进小巷。
我回到单位。主任问我:“老太太同意拆迁了?”
我默默地望着主任难看的脸色。他的身后,悬挂着这座城市的规划蓝图,上面一条条粗大笔直的线路,纵横交错,气势凌厉。
我向主任建议道:“按照老太太目前的身体状况,是很难熬过这个冬天的。要不,我们等到明年开春再说,如何?”
主任沉默不语。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人物不多,人物关系也不复杂,也未设置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但非常注重营造小说的环境氛围。
B.杭州巷10号是整个小巷唯一的住户,小说写户主老太太没有搬走,体现了老太太对宅子的眷恋。
C.小说结尾只有一句话,写主任沉默不语,但主任内心可能并不平静。结尾意蕴悠长,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D.“我”在征求户主老太太是否同意拆迁时,非常犹豫,既体现了拆迁工作的难度,也体现了“我”对老太太的同情。
【小题2】小说第二自然段对杭州巷的环境进行了描写,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写了关于城市拆迁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纽约时报》整版介绍中国作家实属罕见

张放

在2008年奥运前,美国包括CNN在内的各大主要媒体都开始了对中国进行大量全新角度的报道。《纽约时报》“读书版”突然对中国当代红作家及其作品感起兴趣,非常罕见地整版介绍中国作家的作品。之所以说非常罕见,是因为过去多少年来,《纽约时报》从来没有这么集中地介绍过中国当代红作家的作品,非说有介绍,也仅仅局限于那些对***说“不”的流亡海外的作家及作品上,例如2001年初对高行健的吹捧与介绍等。

《纽约时报》首推的是莫言和他的最新小说《生死疲劳》,而且还专门让一个日本插图画家给画了幅插图加以配合。当代著名书评家约翰逊·斯宾斯为此书写了评论。其文章以西方最常见的评论文章写法,首先向读者介绍了莫言这本书的基本内容,并将评论者认为最精彩的一段文字,介绍给了读者。之后重磅介绍的,是姜戎的《狼图腾》。然后是王安忆的最新作品《长恨歌》,还按照西方出版商的习惯,将第一章免费奉献给了美国读者。也就是说,如果有人喜欢的话,那就请到书店购买。接下来是介绍了阎连科的《为人民服务》,也附加了免费的第一章。

应该说,这家报社的编辑们的眼光与水准都是相当高的。从《纽约时报》“读书版”的排版上看,可以看得出来,他们更注重的是具有文学价值的东西。不过,它并没有仅仅局限于此,在做了连续四本书的书评后,他们给读者提供了更广泛的了解空间:它对更想了解一下中国流行小说现状的人,提供了一种选择。这就是整个版面的右边内容:时报的编辑们以“中国流行小说”为题,介绍了一下当代中国青年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80后”读者的阅读兴趣所在。其中,就重点介绍了郭敬明,因为他有过剽窃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算有新闻价值吧。

从文中知道,评论者对郭进行了电话采访,但这一点也没有妨碍评论者将郭抄袭事件的整个过程向美国读者做介绍,介绍文字可以说客观公允,相当准确。评论者并且调侃地说,郭只是支付了法院裁定的给作者庄羽的赔款,但是拒绝道歉,不承认其不道德的行为。评论者继续有些幽默地说道,郭的粉丝们既然看到他不向公众道歉,于是,也就跟着不在意公众在说些什么,继续支持他。实际上,之所以没有把他和他的作品列入莫言等人的作品行列,这也从另个角度说明美国人对他的行为及他的作品还是有一定保留态度的。毕竟,他抄袭了别人。评论者引用王朔的话说,这小子没有一点儿“sense of decency”。之后,评论者还就80后的其他几个写者进行了相关介绍,其中包括张悦然等。不过,评论者又对中国的90后几个小作者也进行了简单介绍,并说明,是这些小作者们才令80后写手们感到受到威胁。

其实,如果说什么东西最说明美国人认同中国作家的书的话,那就只能一点假也不掺杂的美国国书排行榜上观风云。最有趣的是,在美国图书市场上,比已经到了二千多名的位置上的《狼图腾》走得更好的,不是郭敬明的什么东西,而是莫言的这本刚刚出版的名叫《生死疲劳》的书。它昨天已经在图书榜的前400名以内,这本身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今天此时再看,已经进入第198名了,这才是巨大的成功。

(选自新浪网张放博客,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郭敬明及其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纽约时报》的“读书版”以“中国流行小说”为题介绍当代中国青年小说家时重点介绍郭敬明,是因为这个青年有过剽窃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算有新闻价值。
B. 《纽约时报》的“读书版”重视郭敬明作品仍是“80后”读者的阅读兴趣所在这一事实,总体对郭敬明本人及其作品是持肯定态度的。
C. 《纽约时报》的“读书版”没有把郭敬明和他的作品加入到莫言等人的作品行列,说明美国人对他的行为及他的作品有一定保留态度的。
D. 在美国图书市场上,郭敬明的作品并不比到了二千多名的位置上的《狼图腾》排行更好,当然就更不能与莫言的《生死疲劳》比肩。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当代著名书评家约翰逊·斯宾斯为莫言的新书写的评论,采用的是将书的基本内容和评论者认为最精彩的一段文字同时介绍给读者的西方最常见的评论文章的写法。
B. 《纽约时报》的“读书版”整版推出中国作家的作品,不仅辅以插图和评论,还按照西方出版商的习惯附加了免费的第一章。
C. 《纽约时报》“读书版”的评论者认为,进入美国图书排行榜的那些仍在走红的中国作家并未像90后作者那样使80后写手们感到受到威胁。
D. 《纽约时报》“读书版”的评论者虽然对郭敬明进行了电话采访,但并没有妨碍他们向美国读者客观、公允和准确地介绍郭敬明抄袭事件的整个过程。
【小题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 《纽约时报》“读书版”集中推出对其最为推崇的中国当代当红作家莫言、姜戎、王安忆和阎连科的书评,这其中也反映出这家报社的编辑们有着相当高的眼光与水准。
B. 《纽约时报》的“读书版”给读者提供更广泛的了解空间,即对更想了解中国流行小说现状的人提供了一种选择,所以他们更注重的是中国小说具有文学价值的东西,从排版上可以看出来。
C. 《纽约时报》在2008奥运以前的很多年,只局限于介绍那些对***说“不”的流亡海外的作家及作品,如此感兴趣并集中地整版介绍中国当代红作家的作品确实非常罕见。
D. 在一点假也不掺杂的美国图书排行榜上,《狼图腾》已经到了二千多名的位置,莫言的《生死疲劳》则已经成功进入第198名,说明美国读者对中国作家的作品已是相当认可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美国细菌学家卡梅隆·柯里在《科学》杂志发表了研究论文,声称从5000万年前开始,以真菌为生的蚂蚁就有了自己的抗生素。研究者对一种名叫“真菌蚂蚁”的蚂蚁身上的白色斑点进行研究,发现不同“真菌蚂蚁”依靠种植不同的真菌类蘑菇来作为惟一的食物。这些蚂蚁的嘴巴和前肢上隐藏着许多细小的腺窝,里面寄生着一种能产生抗生素的细菌。这些腺窝有一些细小的孔通向蚂蚁身体外部,这样它们就可以将抗生素传播给作物。抗生素可以杀死会使作物生病的寄生虫,从而确保它们主人的食物不受破坏。
这种蚂蚁腺窝的特殊结构使得蚂蚁与作物的这种共生关系非常和谐。研究者发现,一些近缘的不种植真菌的蚂蚁身上则没有腺窝,也没有寄生菌。
科学家们研究了中美洲热带丛林中的切叶蚁的生活习性。切叶蚁只种一种蘑菇,这相当于人类的单一作物制,虽然开始时产量高,但重复种几季以后很容易遭受病虫害侵袭,人类是采用轮作不同作物来解决问题的。生物学家们采用基因分析法,确定了切叶蚁所种的菌种是源于2300万年前的单一菌株,从未换过品种,却能延续至今。
这个谜由多伦多大学的C·R·居里解开了。居里对包括切叶蚁在内的22种蚂蚁进行了仔细观察。他首先发现蚂蚁的蘑菇农场偶尔也会受到一种名为Es-covopsis的霉菌感染,使蘑菇在几天内全部死光,结果是整穴蚂蚁全部饿死。但尽管如此,切叶蚁还是有办法控制这种灾难。其奥秘在于,雌蚁会排出寄生在身上的活细菌分泌出的链霉素。切叶蚁蘑菇园中那些忠于职守的蚂蚁勤于察看,一发现Escovopsis霉菌就用随身携带的链霉素就地将之消灭,以防止其蔓延。而且这种链霉素还能刺激蘑菇的生长,真是一举两得。切叶蚁分群时,蚁后将蘑菇菌种含在口中,连同随身的会分泌链霉素的细菌带到新穴传种,所以切叶蚁的单一品种的蘑菇农场能延续至今,历经千万年而不衰。人类所用的抗生素多次使用后会使病菌产生抗药性而导致药效减弱,但蚂蚁所用的抗生素却并未使病菌产生抗药性。卡梅隆·柯里研究小组发现,蚂蚁身上的抗生素不但是蚂蚁赖以战胜自然环境的法宝,亦是人体必需的抗生素,今后应可仿此研发新一代的抗生素,更有效地治愈人类的疾病。
【小题1】下列对“真菌蚂蚁腺窝”的特殊结构或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蚂蚁的嘴巴和前肢上隐藏着许多腺窝,这些腺窝非常细小。
B.蚂蚁的腺窝里寄生着一种细菌,这些细菌能产生抗生素。
C.为将抗生素传播给作物,蚂蚁的每一个腺窝上都有一个小孔通向身体外部。
D.传播出的抗生素可杀死使作物生病的寄生虫,确保蚂蚁的食物不受破坏。
【小题2】对“切叶蚁的单一品种的蘑菇农场能延续至今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Es—covopsis霉菌会危害蚂蚁的蘑菇农场,但切叶蚁有办法控制这种灾难。
B.雌蚁分泌出的链霉素活细菌除能消灭Es—covopsis霉菌外,还能刺激蘑菇的生长。
C.忠于职守的蚂蚁勤于察看,发现Escovopsis霉菌就用随身携带的链霉素将之消灭。
D.切叶蚁分群时,蚁后会将蘑菇菌种连同随身的会分泌链霉素的细菌带到新穴传种。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研究人员发现,各种“真菌蚂蚁”的食物是不一样的,他们依靠种植同一种真菌类蘑菇来生存。
B.切叶蚁不换作物品种,是因为单一作物的种植方法产量高,轮作的不同作物很容易遭受病虫害侵袭。
C.卡梅隆·柯里研究小组根据蚂蚁身上细菌产生的抗生素特征,正准备着手研发新一代的抗生素。
D.人类现在使用的抗生素同蚂蚁所用抗生素的不同在于,长期使用,前者会使病菌产生抗药性,后者却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