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3日宣布,将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弗朗西丝阿诺德和乔治·史密斯以及英国科学家格雷戈里·温特,以表彰他们在酶的定向演化以及用于多肽和抗体的噬菌体展示技术方面取得的成果。据诺贝尔化学奖评选委员会介绍,今年获奖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对蛋白质演化的控制,获奖者利用了遗传变异和选择,开发出人类所需要的蛋白质。阿诺德在1990年左右就提出了新理论,1993年完成了首个酶的定向演化实脸,现在已能用于开发新的催化剂。基于她的成果,人们可以通过更环保的方式来制造化学物质,比如生产药物和可再生能源等。史密斯在1985年研发出一种名为噬菌体展示的新技术,并将这一技术用于抗体的定向演化,以制造出新药物。基于这种新技术开发的第一批药已在2002年获得相关批准,可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
今年诺贝尔化学奖奖金共约100万美元,其中阿诺德获得一半,另一半由另外两位科学家分享。
(摘编自《新华网·美英科学家分享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
材料二:
化学学科的主要内容当然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是,对于化学的研究又并非只是局限于化学之道,而是可以用其他方式和技术来研究,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就是如此。
若贝尔奖委员会认为,今年的化学奖得主受到进化力量的启发。阿诺德在1993年进行了第一次酶的定向进化,此后,她改进了常规方法。因此,阿诺德被誉为“定向进化”方法的先驱。史密斯和温特则是在“多肽和抗体噬菌体展示技术”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把生物的定向进化方式用于解决化学之道只是“非常道”之一,更大的“非常道”是阿诺德本人甚至既不沾边生物,又与化学扯不上关系。她以前大学本科专业是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只是硕士研究生的时候才转向蛋白质工程研究。在生物与化学交又学科领域,阿诺德另辟蹊径,利用定向进化的方法研究蛋白质,从而获得按“常道”难以获得的成果。
当然,从“道可道”的角度看,诺贝尔化学奖还是以化学的内容和化学家为主,从1901年至2018年,诺贝尔化学奘共颁发了10次,获奖者达180位,大部分还是化学内容和化学家获笑。
(摘编自《北京青年报·2018诺贝尔化学奖的道可道与非常道》)
材料三:
“原来在实验室改变基因是个缓慢的过程,自从有了阿诺德的酶类定向进化技术,只需几小时就可以在试管里面实现。”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研究员周佳海告诉记者。据介绍,阿诺发展了这技术,她大胆地改变了聚合酶链式反应条件,这样基因在扩增的过程中就会产生随机突变,从而改变了氧基酸,蛋白质也就改变了。这就相当于在实验室里可以人工快速地进化蛋白质。这一工作有何意义呢?“就拿洗衣粉来说,以前去除污清的蛋白酶,活性比较低,可能需要在热水下使用,现在催化效率提高了,只需少量就可以发挥作用,而且在冷水条件下就可以了。”周佳海说,对于化学家来说,借助这一技术,不仅可以使用新的酶催化剂在实验室快速合成蛋白质,而且还可以“无中生有”地生物催化形成碳硅键、碳硼键,来实现之前地球上并不存在的反应。过去,很多生物体内的天然催化剂难以进入工业应用,定向进化技术通过改变其活性、热稳定性、有机溶剂耐受性使其可以广泛使用。
(摘编自《解放日报,用化学的办法解开生物学难题》)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新闻写作的角度看,材料一似为一则简讯,陈述了新闻的基本事实和简要背景。
B.阿诺德被誉为“定向进化”方法的先驱,这与她不断改进常规研究方法不无关系。
C.酶类定向进化技术,提高了基因改变的效率,优化了生物体内天然催化剂的应用。
D.“定向进化”技术可用于药品制造和生产可再生能源,实现地球上并不存在的反应。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共同特点是都利用遗传变异和选择,开发出人类需要的蛋白质。
B.科学家要取得难以获得的成果,必须另辟蹊径,必须用其他方式和技术来研究。
C.交叉学科不仅会带来新的科学理念和方法,而且会带来学科的广阔发展和巨大成就。
D.洗衣粉的例子,形象地说明阿诺德酶类定向进化技术的意义,让抽象道理易于理解。
【小题3】以上三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09 10:43: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③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④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譬如众多文艺晚会和其他娱乐节目。大额资金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大众传媒提供各种空间……形形色色的文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奢华呈现吗?除了晚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文化想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的技术业已游离了艺术的初衷,众多的娱乐节目——而不是艺术——充当了技术的受惠者。
⑤技术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怎么使用。对于技术的盲目崇拜无异于对于工具的盲目崇拜,这种崇拜的实质,是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如果任由其泛滥,容易遮蔽掉技术背后真正关键的东西——使用技术的人的作用与良知。前一段诸多社会事件引起舆论大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这些社会事件与技术联系起来。从瘦肉精饲料、三聚氰胺奶粉、毒胶囊的制作到利用电话、互联网精心设计的钱财欺诈,舆论同声谴责的是无良企业、利欲熏心的商家、心狠手辣的骗子以及失职的监管机构,而技术研发者的责任似乎被轻轻放过,人们没有看到参与这些社会事件的技术人员出面道歉,这个环节成为盲点因而遭到遗忘——文化领域的事情也似乎常常如此。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需要让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如此我们方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误区。
(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第23期,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生产从来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如果艺术作品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那么炫目的技术就只能是虚有其表的形式。
B.古代思想家反对“文胜质”的倾向,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炫技”势必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关注。
C.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因而从事文化生产应该审慎地考虑技术使用的意义。
D.如果让技术和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就能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误区,就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

同类题2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老子不是美学家,《老子》中也有很少谈及文学艺术,但其中某些用语如“妙”“朴”“虚实”“有无”,某些命题如“大音希声”“大巧若拙”“知白守黑”等,却对后来的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和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而其中最具根本性、最广为人知的,则非“道法自然”莫属。
“道法自然”语出《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而道则取法于自然。对老子所说的“自然”,今人容易产生两个误解:一是将“自然”理解为一个比道更高、更抽象的存在物,二是将“自然”等同于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但事实上,老子所说的“自然”并不是一个居于道之上的抽象存在,也不是那个外在于人类自身的客观之物,而是本然,是自然而然。因此,“道法自然”的意思其实就是遵循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它的另一种表述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者,顺其自然也,因其本然也。唯其如此,道才能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自然成就一切。
老子所说“自然”非客观之物,但“道法自然”并不反对以自然造化为师。既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么天地万物无疑是人取法的对象。问题的关键在于,所法者并非物之表象,并非天地、自然万物的客观形态,而是显现于其中的某种意蕴。老子有关道的认识,得自他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思考。正是从对草木由盛而衰的生长周期,对水流冲击、侵蚀岩石过程的观察中,老子意识到“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和“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道理,进而总结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规律。万物各有其道,有其自身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人道、地道、天道莫不如是,而皆以自然为依归。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把隐含在老子哲学中的潜在美学思想充分地展开了。在《庄子》一书中,“道法自然”的思想以寓言的形式得到了具体生动的阐述,如通过“东施效颦”“混沌开窍”等故事说明自然为美的道理,通过“伯乐治马”“鲁侯养鸟”等故事批评人为改变事物自然本性的做法。值得一提的是,庄子并不绝对否定人为的作用。固然,“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但如果是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从事人的创造,“既
雕既琢,复归于朴”,便能巧夺天工、妙造自然,臻于“刻雕众形而不为巧”的境界。较之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庄子上述见解对中国美学的影响更为直接。
在“道法自然”等观念的影响下,古代中国孕育出了独特的美学系统。与西方哲人认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不同,中国古人并不赞成逼真地复制现实,而主张在作品中呈现自然昭示的意蕴。相应地,中国古代艺术家在观察事物,进行创作时,其目的也不止于对物象外部形态的把握和描摹,而更着意于传达物象背后的理趣。进而言之,中国古典艺术之所以重神贵虚,如书法讲究神采为上,绘画追求气韵生动,诗歌推崇意在言外等,与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
【小题1】下列关于“道法自然”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道法自然”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和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对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的影响深远。
B.“道法自然”是《老子》中的一个命题,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意思是遵循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
C.“道法自然”并不反对以自然造化为师,只是强调效法显现于天地万物中的某种意蕴,而非其客观形态。
D.“道法自然”观念孕育出了古代中国独特的美学系统,与中国古典艺术重神贵虚的理论有着密切的关联。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尽管《老子》中很少谈论文学艺术,但其中的某些用语和命题却隐含了深刻的美学思想。“道法自然”便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B.关于“道法自然”中的“自然”,今人容易将其误解为一个比道更高、更抽象的存在物,或是等同于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
C.通过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思考。老子获得了有关“道”的认识。他认为,万物各有其道,有其自身运行规律,但都以自然为依归。
D.《庄子》一书善于借助寓言的形式来阐述“道法自然”的思想,因而,与老子哲学思想相比,庄子的哲学思想更加具体生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法自然”还可以表述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只是做到了“无为”,道才能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自然成就一切。
B.同为说明“道法自然”的道理,但“东施效颦”强调自然为美,而“鲁侯养鸟”则强调不能人为改变事物的自然本性。
C.庄子虽然提倡“道法自然”,但并不绝对否定人为的作用。他的自然与人为并重的思想更为直接地影响了中国美学。
D.西方哲人认为艺术源于对自然的模仿,故重在逼真;中国古人主张在作品中呈现自然昭示的意蕴,故重在有理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汤一介:事不避难,义不逃责
小时候的汤一介住在南池子的缎库胡同。由于父亲汤用彤先生一直在北大教书,生活条件还不错。他们住的房子很大,有四五十间,院子也很大,每到冬天的时候,他们就往院子里泼水,在那里溜冰。对于汤一介而言,那真是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父亲随北京大学到了昆明,他考进了西南联大附中,后来又转学到了重庆的南开中学。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国家积贫积弱,百姓颠沛流离,年轻的汤一介深感痛心和困惑。当时的南开中学可以说是一个贵族学校,国民党很多高官的子女都在那儿上学,常常用汽车接送。那时候的汽油是非常贵重的。于是,热血愤激的汤一介和同学张岂之、宁可拍案而起,办了一期壁报《一滴汽油一滴血》,抨击这一现象,但是学校训导长对他们毫不客气,“不让我们出了,而且说再闹就开除我们。”
1945年1月,为准备考大学,汤一介回到了昆明。汤一介跟着钱学熙,接触了他毕生难忘的克里斯朵夫•依修午德的《紫罗兰姑娘》。他深刻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那么的遥远。再深刻的爱也挽救不了人们的孤独”。当时,由于妹妹的病逝,加上国民党政府的黑暗,少年汤一介开始独立思考一些人生问题,《论死》《论善》《论生意义》等一些展露他哲学家天赋的文章就出来了。
第二年,汤一介考上了北京大学。“我下定决心,我要做个哲学家,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来探讨一些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
1981年,汤一介在北京大学开课,他将《魏晋玄学与佛教、道教》一课修改成《郭象与魏晋玄学》,找出魏晋玄学发展的内在理路,探讨哲学方法对认识哲学思想变迁的重要意义,尝试把哲学的比较方法运用于中国哲学的研究领域,这些问题的讨论,极大地促进了当时哲学思想的解放;在由《早期道教史》一课修改成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中,汤一介大胆提出,必须把“宗教”和“迷信”区别开来,要肯定“宗教”和“非理性”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意义,而这些探讨,均是此前的道教研究很少讨论到的,汤一介以他敏锐的哲学家的眼光,开新时期哲学研究风气之先。
一直以来,西方哲学是有其庞大的范畴体系的,而中国哲学的精华则散见于浩如烟海的古籍,需要进一步论证和推演,需要有更加严密的逻辑体系。汤一介开创性地提出做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体系,要从大量的史料里梳理、建构出一个中国哲学的体系。
作为一名学者,他想他必须肩负起这样一个责任,就是探讨传承我们自己的文化,在传承自己文化的过程中使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于是,汤一介在讲课的同时办中国文化书院函授班,一招生就是一万两千人。
耄耋之年的汤一介的最后心愿是“把《儒藏》做好,把中国解释学做出点眉目来。”要集中华文化精髓之大成,将儒家文化瑰宝系统全面地“收藏”;创建中国解释学,是要参照西方解释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注释经典的要义进行系统地研究和梳理,其意义则在以新的理论方法和新的语境对传统文化进行“开发”,即古为今用。“如果只有收藏,没有开发,则传统文化会一直束之高阁;但如果只有开发,而没有收藏,则传统文化会陷于贫瘠。”对这个明清两代均有学者提出而终未成行的浩繁无比的工作,汤一介惟一担心和希望的是,他要努力等到编撰工程完成的那一天。
汤一介说,人到老年,总会考虑一些事情,人到底为什么活着?是吃饭,穿衣,这样一天天活着,还是有理想和抱负?当然,每个人的理想和抱负是不同的。父亲汤用彤告诉他的两句话,“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汤一介说他一直努力在做。“做了自己很高兴,很喜欢的事情,那就很好。而且,我相信它会有一定的意义。”
相关链接:汤一介(1927—2014),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著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等,在国内外哲学界产生很大影响,为哲学研究史上不可不读的著作。虽然有数次机会留在国外一流大学任教,薪酬、环境都要比国内好得多,他都放弃了,对于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来说,“活着就意味着责任”。
(以上材料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中记叙汤一介在北大开课期间对玄学、佛教、道教的讨论,是为了衬托他深厚的哲学功底。
B.汤一介当初下定决心做一个哲学家的原因在于通过独立思考来解决一些社会人生问题。
C.“人到底为什么活着?是吃饭,穿衣,这样一天天活着,还是有理想和抱负?”汤一介意指人的理想虽不同,但却要做有意义的事。
D.汤一介提出从大量的史料里梳理中国哲学的精华,以期建构中国哲学体系,从而使中国哲学拥有像西方哲学那样庞大的范畴体系。
E. 本文通过记叙汤一介从青春年少到耄耋之年的经历,描写了他在传承中国文化上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为我们展示了一位有责任感的学者的形象。
【小题2】汤一介先生为什么会成为国内外影响重大的哲学家?请就其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品质,结合材料做简要的概括分析。
【小题3】文中汤一介先生谈到:“如果只有收藏,没有开发,则传统文化会一直束之高阁;但如果只有开发,而没有收藏,则传统文化会陷于贫瘠。”请结合材料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把黄河给你

曹蓉

“我把黄河给你。”陈直起身,把手上的一块石头给我
他说话的当下,我们正顶着烈日在黄河滩上拣黄河石。
我吓了一跳。他的口气好大。好像黄河是他的,从渺远洪荒的太古奔腾至今的黄河是他的。可他这么慷慨大方地就把黄河给了我。
当然,他所说的黄河其实是一块像黄河的石头。但是,我却相信,它是黄河。因为它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从160万年前它就随黄河一路走来,然后一直安静地守在这片黄河滩上。我能辨认它身上细致的水纹是黄河的血脉,那蜿蜒弯曲的姿势是黄河的形态,甚至我能感觉到八千年前伏羲经过黄河时在石头上留下的余温。
我一直相信,石头是有灵性的。
所以,我每到一处地方,只要有水流,有沙滩,我总会要拣一块小石带回去,其实是带回一段河流的记忆,带回一段如河流清澈的古老爱情。
在这黄河滩上,我仍然期望找到一块美丽的石头,把黄河带回家。而我的期望比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只是因为黄河有中华民族的血脉和历史,有我们承载几千年的情感。
陈幸运地拣到了黄河石。而我赤脚踏着滚烫的沙滩,在众石之中寻寻觅觅,却一无所获。我不甘心,发誓要找到黄河石。当很多文人朋友上筏子漂流去了,我却固执地留在沙滩继续寻找。令我沮丧的是,我用了长长的时间,竟找不到一块烙下黄河印记的石头。我开始感到失望。
但是,我万万没有想到长吟兄会把石头送我。当时,我连一点半推半辞的矜持都没有,就惊喜若狂地收下了他送我的黄河。
我是不是太贪心?我要了黄河。我要了轩辕的黄河,要了伏羲和女娲的黄河,要了每一个黄皮肤中国人血液里流淌的黄河。
这么重的礼物,我能载得动吗?
返回成都之际,我把石头留在了西安。黄河仍在那里流淌着。它太重,太重,我载不动它。它属于昆仑山,属于黄土高原,属于这片黄色的土地,和每一个炎黄的子孙。
属你,也属我。
“这是乾坤湾。”他平静地说,那语气就像是每天都见到它而处美不惊。“黄河乾坤湾。”他又补充了一句,仍然很平静的表情。
“黄河乾坤湾!”我站在山巅惊呼起来。我是一个见了山,见了水,就容易激动的女人,何况我面对的是黄河,是伏羲的乾坤湾,又怎么能做到不动声色?
“你看,它像不像河图洛书?”他指给我看。
我极目远望,在沟壑纵横之间,在伏羲出生的叫伏义村的地方,与古道边一个叫河怀的村子之间,黄河到了这里,突然乾坤一转,来了一个S型的大转弯。像一条从混沌而来蜿蜒而至的游龙,怀抱了两条“阴阳鱼”,浑若一幅大化而成的太极图。真是啊,是玉帝丢落在黄土高原重峦叠障之中的河图洛书!
它一直在那里,从四面八荒的太古,从刀耕火种的旧石器时代,它就在那里,等着世人来参。
是谁发现了河图洛书?最先参透了宇宙天机?我故意考他。
伏羲。他不假思索地回答。
传说,在久远久远的以前,太昊伏羲氏统治天下的时候,常常在这黄河古道上徘徊。伏羲抬头看天,低头看地。有一天,他登上山巅,俯视奔腾的黄河呈S形从他的脚下流过。这时,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他顿悟玉帝丢落在黄河中的“天书图语”,参破“天机”。于是。伏羲按天书图语,演成八卦,创立了黄河文化,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明与智慧。自伏羲发现河图后,又差不多过了八百年,大地洪水泛滥。大禹寻找治水良策。相传有一天,他看见洛河中出现一只五彩神龟,背驮“洛书”,背上的纹理如同文字。于是,大禹发现了洛书,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
而就在这片土地上,女娲用黄河的水和泥,创造了人类,捏出了泥做的男人,水做的女人,捏出了天地万物。西方人用上帝创世的传说,写下了一部经典传世的《圣经》,而中国人以自己诗意的方式,以自己独有的文化,打开了亘古永久的美丽神话,打开了文明之门。
望着眼前奔来眼底的九曲黄河,我忽然发现,它不是一个偶然的转弯。它是大化赋予给中华民族文明与智慧的命运转弯。
中国人需要这样的转弯,历史需要这样的转弯。
黄河是苍凉的。从高耸的昆仑山到浩瀚的太平洋,经草原,越沙漠,它历尽了多少沧桑,见过了多少边关的明月,大漠的风沙。
黄河是厚重的。它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始祖,孕育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无数风流人物。它与长江一样,承载着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和历史沧桑。
黄河是黄色的。我骄傲,我的皮肤是它的颜色。
黄河又是碧绿的。我知道,它曾经是一条清澈的河流啊。它是天上之水。我深信并且坚持,终有一天人类会还原它的绿。变绿了,变清了的黄河,仍是我心中那条悠悠万载滚滚东去的大河。
虽然我无法把黄河带回去,但它已经流入了我的生命和血脉,在我的心上流淌。

(摘编自“人民阅读”网2019年3月1日)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题目“我把黄河给你”中作者采用了借代手法,用黄河石代指黄河,引起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给人强烈的震撼。
B.文章依次叙述了得到黄河石、寻找黄河石、发现乾坤湾等事件,表现了作者对黄河文化的独到思考,表达了对黄河的眷眷深情。
C.陈捡到黄河石,在“我”因找不到黄河石而沮丧时把它送给了“我”,让“我”明白了自己太“贪心”,故把石头留在了西安。
D.文章中伏羲和大禹的河图洛书以及女娲造人的传说富有诗意,给文章增添了神奇的色彩,体现了黄河文明的悠久历史和厚重感。
【小题2】结合全文,说明画横线的句子中“转弯”的含义?
【小题3】文中三处画波浪线句子中的“陈”为什么不用“他”,请分别说明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历史久远、文献浩瀚、内涵丰富为世人所珍视。

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会等雅乐外,还盛兴于民间,深得人们喜爱。这可以从当时的《诗经·小雅·鹿鸣》中得到印证。“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这说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一件在民间受古人喜爱的乐器。

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关于古琴的起源,有“伏羲作琴”“神农作琴”等传说。传说为先古圣贤所作,古琴理所当然地成为发扬先贤道德精神的工具。因此,其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特殊的意义。例如,古琴的形状以前宽后狭为标准,其实是象征尊卑的意涵。《风俗通》中记载了“琴长四尺五寸,法四时五行也;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说明了古琴最初的尺寸象征四时五行,到后来文王、武王加的二弦,则是有君臣之恩的意义在里面。至于古琴上的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的徽代表君王,象征月。

所谓“焚香操琴”,是指对琴乐艺术的欣赏,讲究的是一种“净”与“静”的体现。古琴音乐之所以能够给予人们一种曲调高古的意境,这是因为古人对于弹琴的时机、心情、甚至在对象的选择上,都是非常讲究的。有所谓“六忌、七不弹”之说。“六忌”是指大寒、大暑、大风、大雨、迅雷以及大雪六种天气气候,“七不弹”则是指闻丧者、奏乐时、事冗时、不净身、衣冠不整、不焚香以及不遇知音等七种情况,都不是弹琴的好时机。

古琴被视为圣人治理国事的圭,君子修身养性的凭借,所以只要是违反了圣人与君子的风范,一律不准弹琴。班固在《白虎通》中记载:“琴者,禁也。所以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可见古琴又有禁止淫邪以正人心的蕴含。因此,比起其他中国乐器,古琴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现出君子修身养性的精神境界。

(选自中国国,有删改)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历来是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乐器。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

“琴者,情也。”抚琴吹箫和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

“和雅”“清淡”是琴乐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与白居易“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仙境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终于体会到一种天人交融的意境。

古琴艺术之所以能独树一帜,除“琴德最优”外,更由于其音乐特质能顺乎自然,耐人寻味,符合中华传统文化崇尚含蓄的思想,体现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而成为人格培养和精神升华的重要方式。古琴之音,既淳和淡雅,又绵远悠长,意趣高雅,温柔敦厚,琴道更是让有素养的文人士大夫为之一生追求。在人心容易流于浮躁的今时今日,亟需古琴这般恬淡、平和的音乐,让人心得以沉静,回归内心丰富的精神世界。

(取材于网络相关文章,有删改)

材料三

深邃、从容,古琴的表现力让听者为之动情。古琴的弦特别长,因而振幅大,振动时间久,其余音绵长不绝。余音绵长不绝,可以在演奏中出现古琴所独有的“走手音”,“走手音”使本来是点状的音连成一条圆柔的曲线。

古琴的“走手音”造就的线状音迹能让声音产生游动感,从而产生绵延无限的音乐感染力。在所有的弹拨乐器中,古琴是唯一能够点状出音,同时又能制造出大量线状音迹的乐器,因此显得弥足珍贵。

此外,“走手音”还可以使古琴之音产生逐渐弱化的听觉效果,由实而虚的张力方向使得琴音超逸而绵延,深远无限。这与拉弦乐器或吹管乐器所创造出的线状音迹的表现力有着很大不同,古琴的渐弱效果是靠琴弦的振动产生的,时间有限,强度逐渐减弱,是自然产生的状态。

古琴“走手音”之所以能营造独特的幽深效果,也与该乐器自身的音域有关,多数乐器的音域取向是向中高音区发展,而古琴是往低音区和超低音区发展,这往往能给听琴者厚重、低沉、深邃、悠远的感受,并激发听琴者在价值、意义上的感悟。

从琴歌、琴诗、琴曲的文学内涵来考量,古琴与文学都有着渊源。古人喜抚琴吟唱,琴歌以诗为主体,配合琴曲。琴曲、琴歌中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学内涵,或叙述故事,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

《鼓琴训论》中说:“凡鼓琴,必择净室高堂,或升层楼之上,或于林石之间,或登山巅,或游水湄,值二气高明之时,清风明月之夜,焚香净坐,心不外驰,气血和平,方可与神合灵,与道合妙。”这与我国文人所追求的崇尚自然、心灵回归、人格纯净的精神有着极大的契合之处。

(取材于网络相关文章,有删改)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古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中的诗句能印证古琴在先秦时期受百姓喜爱。
B.古琴为先古圣贤所作,是发扬先贤道德精神的工具。
C.古琴的长度、琴弦个数及十二徽都有各自的象征意。
D.古琴的弹奏是有讲究的,不是什么条件下都适宜弹琴。
【小题2】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会:“朝”读作zhāo 意思是“早晨”
B.月:“闰”读作rùn 意思是“余数”
C.圭:“臬”读作niè 意思是“法治”
D.正:“匡”读作kuàng 意思是“纠正”
【小题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琴德最优”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琴乐意境深远
B.琴韵虚静高雅
C.琴曲追求心物相合
D.古琴音乐特质自然
【小题4】下列对材料二最后一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琴的音乐特质是古琴艺术独树一帜的原因之一。
B.古琴的音乐特质能够体现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
C.古琴之音能给人带来淳和淡雅、绵远悠长之感。
D.古琴之音能使今时今日之人浮躁的心沉静愉悦。
【小题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诗句不适合刻在古琴上的一项是(   )
A.调高时慷慨,曲变或凄清。征客怀离绪,邻人思旧情。
B.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C.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D.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清泠由木性,恬淡随人心。
【小题6】根据材料三,下列对古琴“走手音”艺术效果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琴“走手音”能将点状的音连成一条圆柔的曲线,余音绵长不绝。
B.古琴“走手音”造就的线状音迹能让声音产生游动感,有音乐感染力。
C.古琴“走手音”产生的渐弱的听觉效果,是弹奏者用力弱而形成的。
D.古琴“走手音”能营造独特的幽深效果,与其自身的音域较低有关。
【小题7】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词语最能表达古琴给人带来艺术享受的一项是(   )
A.铿将有力
B.余音袅袅
C.穿云裂石
D.清脆悦耳
【小题8】请结合上述三个材料,概括回答弹奏古琴有哪些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