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本报记者徐瑞哲)从新文化运动算起,现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已走过百年。“百年语文”走到当下,有什么教得太多了,又有什么教得太少了?昨天,上海市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主办的首届语文教育论坛在华东师大落幕,不少名家一针见血、针砭时弊。
语文,是语言,也是文学,但绝不同于美术课。甚至有时,借助视图的“帮助”,反而限制了学生对语文文本本身的理解,无助于语言文字能力培养。如今,中小学校语文课堂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频率与其他科目一样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表示,滥用多媒体已成为语文教学的“毒药”。他发现,有些中学语文课堂已经不用黑板,只靠多媒体屏幕上课。比如教曹操的《观沧海》,作者介绍、作品背景、字词注释、思想意义、艺术手法等,全是网上下载、拼凑而成的。他认为,这样虽然很直观,文本解读却被切割得零碎了,学生阅读兴趣与经验也被挤压了,对文字的感受与想象被干扰了,语文课非常看重的语感也被放逐了。
另一方面,语文课少了一个重要的口语教育功能。与外语课相比,语文课几乎与口语表达训练没什么关系,在“听说读写”中嘴巴似乎最用不上。在新一轮高考改革过程中,上海等地的外语科目考试都加入了听说测试。而语文科目考试从来都是笔试,“既然高考不考,就几乎没人关注语文也应当培养口头能力。”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绍振表示,眼下很多政府官员、企业家、明星等“头面人物”,在公开场合露面时,似乎离开讲稿就不会讲话。专家认为,这种现象其实与语文课过于单一的书面语教育不无关系;同时,这也与学生过多依赖多媒体络有关,其口头交际需求受到一定程度抑制。
(2014年12月22日《解放日报》07版)
材料二:
3月28日上午,美国教育联合会驻华代表处主任孙连成为吉林大学附属中学小学部的老师、部分家长做了一场关于中美教育的报告。
当天的报告会上,一直致力于中美基础教育领域交流工作的孙连成一再强调母语教育的重要性,“在中国,母语教育就是语文,我们的语文课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不过相信在2017年高考改革后这一状况将得到改观。”孙连成说。
孙连成介绍说,美国很重视母语教育,“美国高考考三科,第一科大家知道肯定是数学,第二科是什么呢?大家可能说是语文,对,那第三科呢?我告诉你还是语文。美国高考有三科:数学、阅读和写作。数学多少分呢?800分,那两科呢?每一门也是800分。”
再看看美国小学的课程表。相当于我们语文课的英文课,一年级每天的教学时间大概190分钟,二年级150分钟,其它年级和二年级都一样。
“我曾做过统计,美国人对母语教学的时间一周是950分钟,我们多少?拿非常重视母语教育的清华附小来说是320分钟。”孙连成认为,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应该排在各科之首,“因为无论你走到人生的哪一个阶段,你有再多的思想也没有用,你需要语言的表达。”他说。孙连成分析说,起始于2017年高考的这轮改革方案,最大的变化就是增强了语文的重要性,语文的分值增加几乎已成定局。
“我们这次高考改革不是学习美国,而是借鉴了西方教育的一些方法。比如对母语的重视,比如强调语文教学与音乐、美术、思品等的融合教学。”孙连成说,在中国,学校不能给学生们更多的空间,因为有些课程体系课表是由教育部门决定的。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补回这些东西。数学很重要,但孩子的语文一定要重视。
他介绍,美国学校的课程种类少,但注重演讲和辩论以及小组学习,尤其强调细致观察。老师会经常让学生仔细观察一幅图或者一个画面,然后说自己观察到什么,再进行小组讨论或辩论。
(长春广播2015年3月29日,有改动)
材料三:
中考总分相同,优先比较语文成绩。日前,北京市教委详细解读中考招生政策,这一条特别引人关注。往年单科成绩参考录取顺序是数学、语文、外语,今年则将语文调到首位。从“更注重数学成绩”调整为“更注重语文成绩”的导向,值得点赞。
人是传播的动物,语言是人类传播活动的工具,语文是重要的人文社会,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和科学的基础。对学生来说,学好语文的确重要。因为,无论学习什么都需要借助语文的力量,在语文上多下点功夫没有亏吃。希望中小学生、家长和学校都能重视语文,采取多种措施强化语文素养,加强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这样做不但在中考时不吃亏,更有益长远。
(摘自2015年3月25日《北京日报》)
材料四:
何怀宏说自己曾做过一次试验,让孩子朗读一个学期的语文课本,结果40多分钟就读完了。“作为母语的中文,整整一个学期在学校学一本课本,每天几堂语文课,回来还有课后作业,就翻来覆去学这点东西,考试还不怎样,真是觉得太奇怪了。”何怀宏说,他认为只有大量阅读好书和勤于写作才是培养好的语言能力的关键,而好的语言能力则又是好的思考乃至好的创意的关键。
(摘自2015年4月1日腾讯教育)
【小题1】新闻材料就我国话文教育存在的问题所发表的看法,下列对其关名家观点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中小学语文课堂滥用多媒体而不用黑板上课,虽然很直观,文本解读却被切割得零碎了,学生阅读兴趣与经验也被挤压了,对文字的感受与想象被干扰了,重要的语感也被放弃了。
B.语文教育专家认为,语文课过于单一的书面语教育和学生过多依赖多媒体络,使其口头交际需求受到很大程度抑制。
C.美国很重视母语教育,美国高考考三科,数学、语文、阅读和写作,每科是800分。美国人把母语教学排在各科之首。
D.我们这次高考改革不是学习美国,而是借鉴了西方教育对母语的重视,强调语文教学与音乐、美术、思品等的融合教学,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补回这些东西。
E. 语文,是语言,也是文学,不同于美术课,借助视图“帮助”,限制了学生对语文文本本身的理解,无助于语言文字能力培养。
【小题2】语文教育为什么非常重要?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07 03:12: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唯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摘编自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1917年)

材料二:

大学是传播和创新知识的场所,教学和学术研究都是高度个性化的创造性劳动,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能碰撞出创造的思想火花。学生也只有在错误和失败中,才能成长和坚强。因此,大学有责任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校长院长,没有高低贵贱,不论学派亲疏,大家都心平气和,平等地争论学术,探讨学校发展。

古人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家族兴衰,徳行为要;大学发展,也必须坚持自己的精神传统和核心价值。我们不能为世俗而拋弃学术的独立与尊严,也不能为名利而哗众取宠、放任自流。我认为,大学的文化应当是简单的、纯洁的,不允许有尔虞我诈、奉承迎合,也不应有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真理才是我们永远的追求!大学必须守护真理的纯洁,不允许任何不良风气玷污青年人的灵魂;大学有责任代表社会良知,维护核心价值,我们只有把师生的个人理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完美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大学的使命,

(摘编自林建华《“大学是个大家庭”——北大校长林建华在全校教师干部大会上的讲话》,2015年)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元培认为,每一个人求学的目的各不相同,大学是研究学问的地方,入大学,进北大,要把目标统一到求学上来。
B.在蔡元培看来,法律学堂、商业学校是以做官发财为目的,北大不应为之,北大的法科、商科也不应以此为目的。
C.蔡元培强调大学时期要“植其基”,这里的“基”既包括学问的根基,也包括求学目的纯正、道德品行端正等内容。
D.在林建华看来,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既包括平等的学术争论,也包括允许学生犯错,错误和失败也是学生成长之路。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元培演讲的对象是学生,他对北大当时的腐败现象深为不满,因此提出了“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的主张。
B.蔡元培希望学生专心学问,珍惜光阴。虚度光阴,不但学问无成,耽误自己;投身社会,还可能贻害他人和国家。
C.林建华演讲的对象是教师干部,因此他演讲的内容显得概括,重在摆出观点,明确方向,提出要求,亮明态度。
D.林建华提出把“个人理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完美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对北大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小题3】蔡元培和林建华都强调了大学在研究学问方面的重要作用,虽时代不同,各有侧重,但仍有不少共同的地方,请简要概括其共同之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备受关注的2016年诺贝尔奖拉开了帷幕,在273位被提名的科学家中,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最后折桂,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独自收入囊中。其获奖理由是在细胞自噬领域的杰出贡献。
现年71岁的大隅良典是日本知名分子细胞生物学家,目前担任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名誉教授。10月3日接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通知时,他说:“我很惊讶,我在我的实验室。”之所以能走上这条科研之路,和他一直信奉的科研准则有直接关系——“做别人没做过的工作”。
1963年,大隅良典进入东京大学学习,随后他果断选择分子生物学作为自己的未来之路。1974年年底,他进入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师从1972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杰拉尔德·埃德尔曼。1977年大隅良典回国担任研究助理,直到1986年才晋升为讲师,两年之后成为助理教授才得以开展独立研究,此时他已43岁,但随后很快即做出“诺奖级”工作。1996年大隅良典来到国立基础生物研究所之后才成为正教授,距离他回国已将近20年。对于这样美妙的基础研究,大隅良典付出了足够多的耐心。
2012年获得“京都奖”后,大隅良典曾寄语年轻科学家:“做其他人没有在做的事,并且做你发现真正有兴趣的事。做研究并不容易。然而,如果你真的被一个课题吸引,并且对它感兴趣,那么你肯定会克服所有障碍,即便你的工作一时未获得赏识。人只能活一次。在所有事情都说完了做好了之后,你终将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取材于2016年10月4日《中国科学报》)
材料二
2016年10月3日,大隅良典因为自噬机制的开创性研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21世纪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日本科学家(含日裔)上升到17位。日本科学虽然取得“井喷”式成就,但大隅良典却未雨绸缪,他认为,不能因为近年来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增多就认为日本很棒,并对日本科学研究的空心化等潜在问题表现出忧虑。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张宏研究员与大隅良典熟识,两人合办过4期“中日细胞自噬研讨会”。张宏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先生做了很多极其重要的工作,但从来不追求CNS(Cell、Nature和Science三种最重要的期刊)。他批评过度追逐CNS的评估体系,认为CNS也有不少文章是错的;文章发出来就可以,重要的是工作扎实。”今年7月,大隅良典还在《发育细胞》杂志上发了一篇自噬机制的重要论文。张宏说,大隅良典经常跟他强调基础科学对转化医学的重要性,非常重视基础研究。
大隅良典4日在记者会上也对科学研究的急功近利深表忧虑。他坦承,日本的年轻研究人员减少,科研经费也不足。他担忧当前重视应用研究的社会现状,认为“有用”这个词戕害社会,妨害基础科学。大隅良典说,现在的日本硕士研究生出于现实考虑,很难做出继续攻读博士课程的决定。他希望能让年轻人考虑5年、10年后的事情。
(取材于2016年10月8日《科技日报》)
材料三
1945年2月,大隅良典出生在日本福冈县,在兄弟姐妹四人中排行老四。祖父长沼贤海,是日本史学者、九州大学名誉教授。他的父亲大隅芳雄是九州大学工学部矿山学教授。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此话用在大隅良典身上最确切不过。他对科学的兴趣萌发于对科学书籍的阅读。比他年长12岁的大哥大隅和雄,当时还是东京大学的学生,为激活弟弟热爱科学的神经末梢,不惜省下自己的生活费为其购买科普书籍。大隅良典在很多场合回忆起小时候最喜欢阅读的书籍时,总是津津乐道,这些书主要包括八杉龙一的《生物的历史》、迈克尔·法拉第的《蜡烛的科学》、三宅泰雄的《空气的发现》等等,是这些科普读物在年少的大隅良典身上播撒了科学的种子,是这些书籍启蒙了他日后走向科学研究的殿堂。
大隅从小体弱多病,家住福冈市郊外,朋友大多是农家子弟,一到夏天他们便相约在一起捞鱼抓虾,捕获昆虫,寻觅萤火虫,采摘野芹菜、野草莓等。此外,大隅还喜欢摆弄显微镜、试管之类,还热衷于飞机模型、半导体收音机的制作。
“抬头看见满天的星星可以很容易辨认出星座,银河像地上的河流一样奔腾。这些当时都没有想过,但今天作为自然科学专业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者,这样的体验,就是一切的原点吧。”摘得诺贝尔奖桂冠的时候,大隅不由感言。
(取材于搜狐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大隅良典在获得诺奖后,忠告年轻科学研究者,要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与其进行大家都在从事的研究,不如从事别人没有触及过的研究。
B.21世纪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日本科学家(含日裔)上升到17位,取得“井喷”式成就,但大隅良典仍旧为日本科学研究的急功近利现象深表忧虑。
C.从大隅良典幼时的成长经历可知,他之所以能斩获诺贝尔奖,是因为有浓厚的家庭学术氛围、科学书籍的启蒙以及丰富的自然体验。
D.上述三段材料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从小即有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致力于基础科学研究,提倡踏实严谨治学的目光长远的科学家形象。
【小题2】下列不属于大隅良典的经历对中国培养科技人才的启示的两项是
A.要注重对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好奇心的培养。
B.要引导科研工作者重视基础研究,不要急功近利,要有长远的科研眼光。
C.要培养他们专注坚守、不畏困难的工作作风。
D.大隅良典在《发育细胞》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告诉我们要多发表论文。
E. 凡是想要在科学上有所成就都要读《动物的世界》《蜡烛的化学史》等书。
【小题3】材料中有多处引用,这些引用分别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
每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创作媒介,我们这个时代,定义当下的是科技新媒介,但不是科技与艺术简单的拼贴叠加,如同炼金术,两者融合又转化。技术是个微妙的事,过多强调它,你会失去对艺术创作的把握,如果不会技术,在当下或者今后根本没法创作,因为先锋艺术就是不断扩展人的表现手法,例如中生代明星艺术家黑川良一,他不是画家、摄影师、作曲家,但他都会,作品融合这些,还融合编程,但他也不是学电脑的,这是个典型,今后的艺术家必须掌握更多创作手法,否则会被时代淘汰。
材料二:
任何媒介都能成为创作平台,新媒体顾名思义,就是新出来的平台,比如手机是新出来的,但几年后它很可能变成身体的一部分,植入你的手腕,“新”肯定是相对的,电话、打字机当时都是新的,现在就不新了。如果我们说VR是新媒体,那过两年肯定就不是了,用VR这个工具来界定VR艺术其实是不妥的。艺术的分野不在于平台,而在于它的概念取向。做个对比会看得更清楚,你提到音乐,不会说这是钢琴音乐,这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它可以弹中国小调,可以弹肖邦、电子舞曲等等,这个平台本身没有任何意义。
中国美术学院之所以有一个专业叫作开放媒体系,便是说不要界定一个特定的媒介,只做动画或三维之类,要打破这个媒介平台的限制,随时尝试更好或更有意思的平台。“新媒体”这个词语的消失,其实更符合目前我们当代艺术创作的状态。
材料三:
以赛博格(Cyborg)人机一体这个概念为例(在文化语境上有很大的差异),西方式的造型,这个纯粹的内体的力量是通过机械改造达成的。而日本的人机一体,视觉上可能非常传统,里面却是高精密机械。而中国的人机一体,到目前为止,其实就是微信。微信其实是透过一个机械装置,联合一个人所有的人脉和人际关系,事业甚至爱情。中国的人机一体,不是说看到一个长什么形状的机械,而是一个抽象的社会结构,孔子讨论的伦理,就是人际之间的这个结构。当下,如果你要靠艺术为生,还是得通过画廊、美术馆、策展人,呈现给公众一个艺术家的形象。
VR的重要性不在于像微信一样成为一个平台,它可以重新激活观看这个事情。100年前老北京拉洋片:一个人推着车子,街上一堆人围在旁边,争先恐后看热闹。其实现在VR展场就是这样,因为一次只能一个人戴眼镜,边上围着一堆人,就很好奇,这就引起一个观看的强烈欲望,而在当代艺术里,观看的欲望早已消失,我们必须承认,甚至在高度概念化的当代艺术作品里,你也不需要观看。比方说一本画册,你只要看这个作品表达什么内容和观念。在这种情况下,艺术里面的观看,已经到了一个危机状态了,所以VR的启示是,重新让我们有一次观看的欲望。
(摘编自《南方人物周刊》)
【小题1】下列选项对文中“VR”这个概念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VR”作为新媒体,它的运用正在打破媒介平台的限制。
B.“VR”在艺术上的运用,说明这个媒介作为一种创作平台有很大的价值。
C.“VR”技术的最大价值在于激发人们对艺术的强烈的观看欲望。
D.“VR”是科技新媒介的形式之一,它的诞生意味着技术与艺术的成功叠加。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机一体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形式,是科技和人文的融合,它的具体内涵与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文化语境有关。
B.中国没有研发出人机一体,是因为中国人有与众不同的人际关系结构。这种结构决定了微信就是我们的人机一体。
C.当下时代的创作媒介,把各种技术性的创作手法运用于艺术中,同时具备了技术与艺术之外,还能反作用于时代的发展。
D.技术的重要性不在于技术本身,在于对艺术能产生多大的价值作用,比如重新激发人们对于艺术作品在观看上的好奇心。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根据链家旗下贝壳研究院数据,2018年7月,一线城市中,深圳、北京、上海三地住房租金环比均上涨,涨幅分别为3.1%、2.4%、2.%;二线城市中,南京、济南等地住房租金环比涨幅较为明显,分别为3.7%和2.4%而据一些市场机构统计,2018年7月部分热点城市热门区域房租同比涨幅已接近20%。
材料二:
近期包括北京、上海、深圳等部分热点城市出现了房屋租金价格快速上涨的局面。
中房协实时数据则显示,北京2018年8月每平方米月租金为93.79元,环比上涨1.58%,同比上涨19.78%。
总的来看,部分热点城市的房屋租金涨幅,已经远远超过了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水平。
对于导致房粗大幅快速上涨的乱象,不少专家学者和财经评论员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原因:
其一,大量资本竞相涌入长租公寓,相互争抢房源高价收购和抬高房租价格。
其二,毕业季节也就是就业季导致租房者激增,推动了房租价格上涨。
其三,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租房供需矛盾加大,导致房租上涨。
这些原因固然是引发房租上涨的重要推力,但这些其实也只不过是推动房租上涨的表面因素,不是导致房租上涨的根本原因。事实上推高当前房租的最根本原因还在于高房价没有得到有效遇制。
(摘自《金融时报·制房租上涨还得从降房价开始》)
材料三:
一时之间,租赁品牌和房屋中介机构压力山大。监管部门第一时间约谈相关住房租赁企业负责人,对相关企业提出明确要求:不得利用银行贷款等融资道获取的资金恶性竞争抢占房源;不得以高于市场水平的租金或哄抬租金抢占房源;不得通过提高租金诱导房东提前解除租赁合同等方式抢占房源。
被监管部门约谈后,相关企业迅速反应。8月20日,蛋壳公寓发表声明表示,不哄租金枪占房源,2018年8月至12月,北京地区蛋壳公寓租金环比7月不增。在此之前,据媒体报道,北京等一线城市房租持续上涨。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以2018年8月6日至12日的整租租金为样本量,北京的整租平均租金同比增长15.5%。
庞大的租房人群,不断增长的市场规模。住房租赁正成为一个更具影响力的重要行业,缺位的监管归位只是时间问题。但监管并非简单的约谈,和住宅交易市场的相关调拉一样,房屋租货市场也需要系统性有效性、尊重市场以及消费者选择的监管体系需要一个长效监管机制。
(编自人民网《房屋租赁市场的长效监管机制亟待建立》)
材料四:
日前发布的《北京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白皮书显示,2017年全市住房租货市场计交易246.8万套次,同比增长22.3%。面对快速增长的租赁市场,多地加强了对住房租贸市场的监管,对房地产经纪机构的整治力度进一步加大业内人士称,住房租赁市场需要通过严控住房租货登记备案从源头进行督同时需要在平台交易环节对流程进行把控。
6月15日,北京市住建委等部门、市公安局市规土委联合发布了制订的《关于发辰祖货型职工集体宿含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也正式发布实施《意见》规定,租赁型职工集体宿舍不得分割销售或变相“以祖代”,人均使用面积不低于4平方米,每间宿舍居住人数不超过8人,用政菜监将租市场真正用来服务刚需,桂绝一切炒作行为。
(摘编自风凰财经2018年6月《房屋和货市场监管趋严》)
(注)①环比:与上一统计阶段相比,如2005年月与6月相比同比。②同比:与历史同时期比较,如2005年7月与2004年7月相比。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7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北京、上海、深圳等部分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房租价格均有大幅上涨。
B.数据显示,由于北京市房屋租赁价格得到有效過制,7月份租金环比上涨2.4%而8月份租金相比去年7月上涨了1.58%。
C.部分热点城市的房屋租金涨幅,增加了租房客的生活成本,已经远远超过了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水平。
D.面对快速增长的粗赁市场,多地加强了对住房租赁市场的监管,对房地产经纪机构的整治力度进一步加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部分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房租价格均有大幅上涨,租房客和房屋中介机构都感到压力山大。
B.造成房租价格大幅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还是高房价未得到有效遇制、监管不到位。
C.租房人群庞大,房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住房租赁业正成为一个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
D.自2018年以来,北京市对职工集体宿舍加强了监管,强调不得分割销售或变相“以租代售”。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怎样才能有效稳定房屋租质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