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由于相关企业对爱立信在中国知识产权许可业务的投诉,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启动了对爱立信相关许可业务的调查。5G时代即将到来,对于手机厂商来说,如果不能早点解决专利收费标准的问题,日后将需要花费更多资金在专利费上。

面对未来市场,数以亿计的5G手机出厂,高通已经公布了巨额的专利使用费,爱立信也公布了专利收费标准。华为因为在5G领域也占据了较大的份额,也将会公布自己的收费方案。华为相关人士表示,华为5G专利售前费用不按整机收费,而且华为重申不敲诈社会与商,价格非常透明,比过去的4G专利授权费用更低。数据显示,华为已在全球范围签署了30多个5G商用合同。

专家指出,爱立信、高通等不会只谈5G专利,5G是在2G、3G、4G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每一代都需要用前一代的技术,也就是说高通、爱立信、诺基亚等在收取费用时会称,5G也用了第一代通信技术2G的基础性专利,需要交专利费。5G时代这些专利都存在,尽管中国厂商的话语权上升了,但是专利费该上交的还是要上交。

(摘编自《爱立信被调查,电信设备商的垄断反噬》,《北京商报》2019年4月15日)

材料二

随着5G网络的研发,目前华为已经在全球获得了超过30个订单,所建的基站己经超过了2.5万个。目前的华为正在积极和国内的运营商寻求合作,力图在全国范围内开启5G服务。

目前华为在5G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得到国内外媒体的夸赞。美国有专家说,如果美国将华为拒之门外,那么美国的5G网络将会落后于中国。华为对于自己的5G技术十分自信,目前华为本着造福全球的态度,将自身的技术廉价提供给各个国家。毕竟在价格方面,华为要比诺基亚、索爱以及三星的便宜许多,而且速度更快,技术更好。不少发达国家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国民用上更好的网络服务,现在不得不开始考虑要和华为进行进一步的合作。

当然5G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也还在继续,目前全球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都还没有正式大规模地接入5G。作为国内通信行业的老大哥,华为要想在全球范围内继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还需要不断突破自我,研发出更先进的技术。

(摘自(华为5G又一次被认可》,搜狐网2019年2月13日)

材料三

2017年、2018年移动基站全球份额比较图

电信设备供应商

2017年

2018年

爱立信(瑞典)

26.6%

29.0%

华为(中国)

27.9%

26.0%

诺基亚(芬兰)

23.3%

23.4%

ZTE中兴(中国)

13.0%

11.7%

三星电子(韩国)

3.2%

5.0%

 

材料四

日媒称,日本将与欧洲联手,面向未来通信标准“后5G”启动共同研究。在5G领城,中国等国大幅领先,日本力争通过“后5G”技术实现反攻。

研究团队在德国进行的预备试验中,尝试使用70GHz和240GHz带宽的电波进行通信。而目前面临的课题是通信区域变小。电波频率越高越接近光的性质,电波难以到达远处。因此将需要更多的基站。基站之间将不使用光纤,而是使用研究团队开发的无线通信来接连,以降低成本。预计“后5G”技术将在2030年代推向实用化。报道称,在超高速无线通信系统、新一代通信标准5G领城,全球通信设备巨头掌握着主导权。从移动基站2017年的全球市场份额来看,中国的华为高居首位。日本企业方面,目前在5G技术开发方面落后于人。

研究开发的关键在于电波的高频率化。这对于提高通信速度和确保电波带宽来说不可或缺。日本企业在高频率电子零部件领域握有很高市场份额。川西教授表示“为对抗全球企业,有必要从现在开始面向‘后5G’时代推进研究”,将发挥日本的强项,力争借助“后5G”技术实现逆袭。

(摘编自《日本欲联手欧洲靠“后5G”技术逆袭》,《参考消息》2019年4月15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未来时代的5G市场,全球通信设备巨头掌握了专利,拥有主导权,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手机厂商将在专利使用费上支付大量的资金。
B.为国内通信行业的老大哥,华为对于自己的5G技术十分自信,已经在国内布设了大量基站,下一步力图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和发展5G服务。
C.5G领域,华为在价格、速度、技术方面都优于诺基亚、索爱、三星等,能让许多国家用上更好的网络服务,因而得到国内外媒体的夸赞。
D.对5G技术开发方面落后,日本企业将发挥自己的强项,与欧洲联手共同研究,力争借助“后5G”技术实现逆袭反攻,以此来对抗全球企业。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考虑到5G市场潜力巨大,一方面电信设备商加大研发力度,获取巨额专利使用费,另一方面手机厂商希望早点解决专利收费标准的问题以降低成本。
B.5G网络的研发、普及和发展需要一个过程,目前全球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都还没有正式大规模的实用,全球通信设备的研发竞争正在愈演愈烈。
C.华为在5G领域的竞争中大幅领先,2017年全球移动基站市场份额中以27.9%位居首位,华为5G手机也就完全摆脱了支付专利收费的成本压力。
D.材料二和材料四中,美日等发达国家对华为5G通信技术研究的相关情况非常关注,认为华为在5G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小题3】华为今后的发展,应该特别注意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1 06:22: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葛浩文,帮莫言得奖的功臣
①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莫言作品的翻译者、73岁的美国翻译家葛浩文功不可没。在莫言获奖之前,他已将好几位中国作家送上国际文学的领奖台,姜戎、苏童和毕飞宇都是凭着他的译本,先后获得了曼氏亚洲文学奖。在将中国当代小说推荐给世界这方面,葛浩文堪称第一人。
②葛浩文1939年出生在美国加州。上学的第一堂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几个汉字,他就想:“我连英文都认不全,为啥还要学中文?”后来,葛浩文加入海军,并被派到美国海军驻台湾的司令部,成为一名通讯官。“最初我听说自己将被派往台北,等正式命令下来后却发现是派往台湾。我感觉受到了愚弄,因为我根本就不知道台北是台湾的一个城市。”多年以后,葛浩文这样回忆道。
③此后,葛浩文先后被派驻日本和越南,然后又回到中国台湾。经受过越战洗礼的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年少轻狂,并拿起书本。“那是我这辈子第一次真正看进书去”。他发现自己有学汉语的天赋。“我有一双好耳朵,能够区分复杂的汉字发音。”他向一位跟随国民党到台湾的东北老兵学习中文,“葛浩文”就是这位老师给他起的名字。退伍后他进入台湾师范大学汉语中心学习。
④回国后,葛浩文继续学习中文,他的博士导师是柳亚子的儿子、旅美散文家柳无忌。学习期间,导师向他提起中国有一对作家伉俪萧军、萧红,他们的爱情故事曲折动人。葛浩文就找来一本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读了起来,那是他读的第一本中国小说。而萧红则激起了他更浓厚的兴趣。他以萧红为研究对象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5年后,他以这篇论文为基础所写的《萧红评传》在港台出版,掀起了一股萧红热。
⑤葛浩文翻译出版的第一部中国小说是张洁创作的《沉重的翅膀》,译本在美国卖得不错,“于是我下定决心,这辈子我就干这个了!”此后,葛浩文“一发而不可收”,贾平凹、刘恒、苏童、王朔、莫言、阿来等20多位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的40多部作品通过他的笔译成英文,在英语世界得到推广。“一部中国作品,哪怕中国人特别喜欢,但是如果我觉得在国外没有市场,我也不翻。我基本上还是以一个‘洋人’的眼光来看中国文学。”葛浩文说。
⑥在翻译中文小说时,他非常注意对小说所处的文化、社会及历史背景的把握。在翻译刘震云的《手机》时,他发现了一个问题:小说场景始于30年前,然后闪回到现代,接着又回到30年前。“如果照这种顺序翻,看过40页后,美国读者就会说‘真没劲’,然后把它扔到一边。”他建议把开场设在现代,然后再展开回忆。这个建议得到了作者的同意。“我这样做并没有改变作品的质量,改变的只是它的销量。”
⑦多年笔耕不辍,葛浩文逐渐奠定了自己在中文小说翻译界的泰斗地位。他被誉为“西方首席汉语文学翻译家”。杨宪益先生的妻子、出生在北京的英裔著名女翻译戴乃迭这样评价他:“他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曾两度荣获普利策奖的著名小说家厄普代克对葛浩文的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文小说翻译几乎是他一个人的地盘儿。”
⑧除了萧红之外,葛浩文翻译作品最多的中国作家就是莫言,迄今他已将其10多部作品介绍给西方读者。
⑨1988年,葛浩文看到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很震撼,写信给莫言,希望获得翻译版权。“当时莫言远没有现在有名,而我,也只是有个好听中国名字的学者。现在想起往事,我会觉得有点小骄傲,并非为我翻译得好而骄傲,而是为我在20多年前就发现了他这样的作家。”
⑩莫言的作品销路不错,翻译了其几部小说后,葛浩文和莫言在北京见了面。后来,他们又一起去了很多国家,推荐莫言的新书。有一次,在美国科罗拉多州推荐《酒国》时,几天之内,莫言几乎把客房书架上的中国小说都看了个遍。葛浩文和美国的出版商都对这个12岁就辍学,却写出大量美妙小说的作家惊叹不已。
对于自己,葛浩文显得十分低调。“我很幸运,找到了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情,大多数人没有这么幸运!”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葛浩文是著名的翻译家,也是莫言作品的翻译者,在他的精心运作下,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他功不可没。
B.本文对葛浩文上学第一堂课的情景设置,意在暗示其从小就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为其翻译莫言作品作铺垫。
C.传记常以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在记述葛浩文被派往台湾时,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逼真细腻地描写出其复杂的内心感受。
D.本文选取了葛浩文在中西方文学交流方面的几个片段,侧重记叙了他对莫言作品的翻译、介绍来表现文章主旨。
【小题2】葛浩文被誉为介绍当代中国小说的“第一人”,具体表现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小题3】葛浩文取得了成功,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我国国际形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把“扶贫攻坚”改成“脱贫攻坚”,明确了新时期脱贫攻坚的目标,到2020年实现“两个确保”: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可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

(摘自《人民日报》2015年11月30日,有删节)

材料二

1980—2018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年/亿元)

1980

8

1990

16

2000

88

2010

223

1981

8

1991

28

2001

100

2011

272

1982

8

1992

27

2002

106

2012

332

1983

10

1993

41

2003

114

2013

394

1984

10

1994

52

2004

122

2014

433

1985

19

1995

53

2005

130

2015

463

1986

19

1996

53

2006

137

2016

664

1987

19

1997

68

2007

144

2017

861

1988

10

1998

73

2008

167

2018

1061

1989

11

1999

78

2009

 197

 

 

 

 

(摘自新浪博客 王思铁《(1980—2018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年度投入表》)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100万人减少到2017年底的26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70%下降至5.7%。

广西坚持从解决温饱问题入手,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解决饮水难、行路难、用电难等为突破口,相继开展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加大人财物专项投入,动员全社会合力扶贫攻坚,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十八大以来,广西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重点开展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粤桂扶贫协作等工作,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在扶贫产业方面,广西重点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确保贫困户稳定、可持续脱贫。自治区扶贫办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杨宏博说:“目前,全自治区贫困户中产业覆盖率为75%。最近两年,通过发展产业带动100多万人脱贫。”2012年至2017年,全自治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09万人,年均减贫118万人,实现1 999个贫困村、11个贫困县摘帽。

(摘自《光明日报》2018年12月10日,有删改)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生活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必须看到农民还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的经济基础仍然很脆弱,还有很多农民在为生活苦苦挣扎。一些农村修了路,却没有能够让农民富裕起来的产业,农村脏、乱、差的环境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面对这样的客观局面,我们必须看到乡村振兴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乡村振兴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实现的,改善农村经济不富裕、环境不宜居、乡风不文明等问题,需要各级政府拿出足够的勇气、智慧与担当,进行经年累月坚持不懈的奋斗;需要真正深入乡村,为改变农民的生活处境踏踏实实做工作。

我们还应警醒,不能让乡村振兴成为官员出政绩的一场秀,或是只停留在专家学者理论上的热闹、媒体报道中的繁华。要找到乡村振兴的痛点、重点,理论联系实际,让这股热度上下贯通,一直持续下去。

(摘编自中国日报网《乡村振兴要力戒“花架子”》)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脱贫工作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国家的稳定和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党的重要使命所在。
B.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2020年实现“两个确保”,体现了党脱贫攻坚的意志,也表现出把我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信心。
C.广西以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粤桂扶贫协等作为脱贫的基本方略,确保贫困户稳定、可持续脱贫。
D.当前农村脱贫工作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很多农民的生存状况尚未彻底改善,部分人未认识到脱贫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是治国理政的大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脱贫取得重大成就。
B.三十年来,中央不断加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投入,近三年更加大了投入的力度。
C.近年来,产业扶贫在广西脱贫工作中发挥支柱作用,特色优势产业得到高度重视。
D.当前,乡村振兴难点在于道路不通,农民不富裕,环境脏、乱、差,乡风不文明。
【小题3】怎样才能在2020年实现“两个确保”?综合材料作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稻 香

符浩勇

李群忙完应酬,从亿丰商厦出来时已是晚上八点。他驱车走在繁华的街道上,心里并不平静。刚才酒桌上同行的话还响在耳边:这些年,市县里只要有人进了省城站稳脚跟,你就无法摆脱市县来人的烦扰或者纠缠。你帮他把事办了,孝敬菩萨的话也会说;可要是帮砸了事,当面甩脸就走人。

他正步入中年,已是省城商业总公司的副总经理,就拿这次人力资源部门招聘来说,应聘者各显神通,各个渠道途径的招呼铺天盖地,应接不及。而二十多年前,他只身来到这座城市,却是举目无亲……

那年,家乡遭荒,娘给他一个地址,让他进城来找一个叫贾良的人,说他在家乡当过知青,会帮忙的。走的前夜,他和青梅竹马的稻香道别,他动情地说:“等我在城里站稳脚,就回来接你。”稻香却婉拒了:“你进城去了,就好好为前程奔,别惦记我了。”说罢转身就走。他没有去追她,却暗暗下了决心,在城里有出息了一定好好待她,就像他曾发誓不会忘记秋天田野的稻香。

次日,他挤上客车一路颠簸到了省城,好不容易转折打听到一家门牌下。他敲开门,门里挤出一张中年男人的长脸,警惕地盯着他:“你找谁?”他说:“我来找贾良,他在我们家乡当过知青……”那张长脸皱了皱眉说:“贾良不住这里了,他早搬走了。”他急忙问:“那他搬到哪里去了?”长脸回答说:“城里这么大,找一个人就像大海捞针,哪里去找他,你还是回家去吧。”说罢关上了门。他提着行囊像一只无头苍蝇走在宽阔繁华的街上,看着四周林立的高楼大厦,却找不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出来时,他只带了单程的路费,只得找了家小旅馆住下再作打算。

第二天他去找工作,准备先挣回家的盘缠。他走过几条街道,问了好多家店铺,找工都没着落;饥肠辘辘,看着店铺里熏蒸出笼的包子,他记起了家乡田野的稻香。忽然,他发现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在街边哭着,看样子显然是迷了路,一副又饿又怕的样子。许多人停下来看她,却又都走开了。他想起小时候有一次稻香上山打柴迷路的情景,就上前去,用他身上仅有的钱买了一块烧饼给了她。女孩不哭了,跟着他又拐过一个街口,却说不清家到底在哪里,他正焦急,女孩的父亲突然从天而降,问清缘由,对他谢天谢地。他已身无分文,正犹豫索要回家路费,没想到女孩父亲问:“你是进城找工的吧?要不到我们公司来干吧。”他喜出望外,差些流泪跪了下去。

在公司,他的勤勉和上进,很快在对外营销方面独当一面。在兼并一家公司时,他在一张人员花名册上看到了贾良的名字。起初他还想天下之大,同名同姓的人多了,等到真正见到贾良,居然正是当初自己刚进城时敲门后见到的那个长脸的中年男人。贾良见到他时,脸上也“唰”地红透了,不敢正视他。哦,当初他为何不愿意相认?是怕会给他带来麻烦,还是像稻香说的那样城里的人情比纸薄。而偏偏在这以后,他就是贾良的上司,虽然同在一家商厦里上班,在各种场合常常逢面,但却形同陌路;有好几次,他感觉到贾良似乎要跟自己和解打破僵局,但一想起当初的境遇,就懒得理睬他……

如今二十年过去,李群当上了公司的副总经理,有了一个温馨而安逸的家庭,妻子勤勉贤惠,女儿争气上了大学。尽管这些年在城里打拼滚爬,疲于奔波,但每当驱车回到居住小区,看到楼上亮着柔和灯光的窗户,还有妻子倚窗期待的身影,他就感到无限幸福和温暖。

他开车缓缓滑进车库,刚走出来,有个女孩就上前拦住他。他认为是为这次公司招考找他的,故作惊讶地问:“你找谁?”

女孩说:“我来找李群叔,是我娘叫我来的,我娘叫稻香。”他凝眼一怔,仿佛看到稻香轻盈的身影。刚进城两年时,他回家乡,还带了城里的礼品去见稻香,她却已经嫁人了,山里的风霜削走了她的俊俏;她衷心祝贺他在城里站稳了脚跟。再后来,母亲过世,他就很少回家乡了。这些年因为业务忙于应酬,一次次盛宴的记忆荡然无味,也早忘却秋天田野的稻香。现在莫非家乡又遭了灾,稻香才想起了他,让女儿来投靠他?眼下已不是二十年前了,农民工涌进城来,就业机会竞争激烈。况且找工作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她要住多长时间?家里的房间也不宽敞。他不动声色地对女孩说:“李群已经不住这里了,他早搬走了。”女孩急问:“那他搬到哪里去了?”他说:“在城里,找一个人就像大海捞针,你找不到他的,还是回家去吧。”刚一说完,他就觉得这句话似曾耳闻,竟出自自己的嘴里。

女孩向他道谢准备离去。他忽然想起这与多年前自己来找贾良时的遭遇是何其相似。贾良鄙视他的那副嘴脸在心里生了根。贾良早已退休了,他却始终都不原谅他。而现在他怎么也成了这样!他心里一抖,记起稻香当年的温情,对女孩说:“我刚才没认出来,我就是你李群叔;先进家里住下吧,进城找工也不是一时半刻的事。”

女孩听了,向他嫣然一笑,说:“李群叔,你误会了,我不是来找工作的,我去年大学毕业,在一家公司上班,这次家乡要修大桥,我回去一趟,我娘让我给你带土特产来了。”

他听着很羞愧,一脸窘态。待女孩走后,他忽然记起前不久接到家乡一个庆典请柬,他原打算找个借口搪塞过去,但此刻他决计了,不管多忙也要回一趟乡下去。

(摘自《小说选刊》2018年第6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同时运用心理、语言描写和反衬等多种手法对李群形象作了较为精细的刻画,充分表现了人物形象的特点。
B.小说以“稻香”为题,因为“稻香”既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又是主人公思乡情绪的寄托,更象征李群家乡人民的淳朴、善良、温情、宽厚。
C.“你误会了,我不是来找工作的……我娘让我给你带土特产来了。”小说这一安排使故事情节陡起波澜,侧面展示了稻香的美好品质,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李群决计回乡做了铺垫。
D.小说穿插回忆了李群进城碰壁的遭遇,为下文写李群内心世界的变化作了铺垫,同时与稻香的女儿进城寻人的情节相照应。
【小题2】结合文本,概括李群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3】文中两处划线的人物语言几乎一样,这样写有何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从人的觉醒到“文学的自觉”

——论“文学的自觉”始于魏晋

李文初

国内学界一般认为,我国历史上的文学自觉时代是从魏晋开始的。所谓文学的“自觉”,其涵义至少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学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而独立发展;二是按文学自身的艺术规律进行创作。在汉代,文学本身以及文学理论批评都未曾挣脱经学的束缚,奉命文学、帮闲文学乃是文学发展的主潮,作家缺乏创作的独立自主精神,艺术上的追求和新变被视为离经叛道之举。汉人对文学本身的认识和探讨,大体上还停留在文学与外部世界(尤其是社会现实、政治教化)的关系上,至于文学自身的艺术法则和创作规律,人们还很少顾及,一偶有涉猎,也多是只言片语之谈,缺乏理论的深度和概念的清晰度。真正探讨文学自身艺术规律的专论,那是到魏晋时才有的事。

文学的“自觉”绝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它是以人的个体意识的觉醒为先导的。没有对人的自身价值的认识和肯定,没有尊重人的个性人格的观念的形成,就不可能有文学“自觉”时代的来临。因为艺术的创造,从来就是一种个体的精神活动,没有创作主体的相对自由,就谈不上文学的“自觉”发展。这一点,只有历史的车轮进入魏晋之后才有可能。

风靡魏晋南朝数百年之久的玄学,进一步推动人们对社会人生和自我价值作更深层的理性审视,并从本体论的高度找到了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确认理想的人格就在于人自身展示出来的智慧和风采。魏晋风度,其实就是标榜个性的自由和精神的潇洒。

由对个体生命的重新审视而激发起来的人的觉醒,使得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无论文学理论批评或是文学创作,都显示出强烈的主体性色彩。这是人的觉醒促使文学“自觉”发展的时代特征,文学的这种主体精神表现在对文学自身的创作规律进行了多方面的审视和思考,使魏晋文学成就飞跃到一个新的阶段。

在我国古代文学理论中,“志”和“情”两个概念,常常是交织和相通的,但儒家诗教特别强调诗歌的社会功利作用,对诗歌的感情问题认识不多。儒家这种诗教观对于汉代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起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随着汉末社会大动荡,儒家思想失控带来的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文学的抒情功能才得以重新恢复和发展,直至魏晋南北朝五言抒情诗绝唱时代,不正是因为汉代文学沦为经学附庸,致使文学主体精神长期被压而做出的一种符合逻辑的反弹吗?

魏晋以前,诗歌表现的空间基本上还限于社会生活的领域;魏晋以后,诗歌突破原有的范围,将艺术触角伸向以山水为主体的自然界,山水诗和其他山水文学的兴起,为我国文学的发展辟出了一片大展才情的新天地,实现了中国文学史的一次大突破。这种巨大突破,其实也只有在人的个体意识大觉醒,文学主体精神得到弘扬的历史氛围中才能实现。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和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构成了中国美学、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博大精深的总体,尤其是道家(尤其是庄子思想)蕴涵的某种独特艺术精神,对于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民族特色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魏晋,正是接受老庄哲学的启发、暗示,并结合当时的文艺创作实践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的时代。譬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曾引起广泛注意的言意、形神关系的研讨和论争,虽然焦点仍在哲学或思想的领域,但对当时的美学和文艺创作的震撼也是不可低估的。

(有删改)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代作家受经学的束缚很深,缺乏创作的独立自主精神没有艺术上的追求和创新。
B.对艺术法则和创作规律的理解粗浅模糊,造成汉代无法出现对文学自身探讨的专论。
C.只有认识并肯定了人的自身价值,尊重人的个性人格,才可能迎来文学“自觉”时代。
D.以个性自由和精神潇洒为重要特征的魏晋风度的形成,与当时流行的玄学有密切关系。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晋时代,文人重新审视个体生命,主体意识开始觉醒,重视文学的创作规律,使文学成就产生飞跃。
B.汉代诗歌的表现领域仅限于社会生活,魏晋以后,在弘扬文学主体精神的氛围中,这一局面有了改变。
C.儒家诗教在“志”“情”两个概念中,更多强调“志”,对汉代诗歌的抒情功能产生了很大负面影响。
D.儒道两家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创作具有重要意义,魏晋时期道家思想对两者的影响颇为明显。
【小题3】文中画线处“多方面的审视和思考”表现在哪些方面?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丝绸自古就是重要的书画材料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大量的帛书帛画用的就是丝织品。唐宋之间,丝织品是文人绘画的主要材料,传世唐宋绘画中大多数是绢本。到明清之际,绢本逐渐减少,纸本增加,但仍有不少书画以丝绸作底,称为绢本或绫本。约从宋代开始,丝绸还成为书画的装裱材料。宋元时主要使用缂丝和织锦做裱材及包首,明清时较多地用锦绫来装裱书画。因此,丝绸与美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中国历史上,丝绸与美术的关系更多地体现在丝绸生产场景作为常见题材频繁出现在古代美术作品中。

商代青铜器上已见有蚕的纹饰,战国时期则有许多带采桑场面的青铜壶,采桑图反映了当时采桑女劳动、欢爱、歌舞、祭祀的情景,十分生动。汉魏六朝至隋唐,丝绸生产场面经常出现在画像石、画像砖、壁画、木板画上。

最为有名的反映丝绸生产过程的绘画作品是南宋初年于潜县令楼俦绘制的《耕织图》,以当时的农业和丝绸生产为题材,共设耕图21事,织图24事。其正本进呈宋高宗,被翰林画院摹绘成彩色绢本,收于宫内,成为皇室成员了解蚕织生产的参考和欣赏品;副本留在家中。现传宋元时期的《耕织图》版本有吴皇后题注本、梁楷本、程棨本等。其中吴皇后题注本绘有最早的脚踏缫丝车和提花绫机,生动而详尽。

明清各朝,《耕织图》摹本纷纷问世,尤其是清代特别重视。康熙三十五年,皇帝命宫廷画家焦秉贞仿楼图绘成《御制耕织图》,并亲自写序作诗,刊发各地,劝谕农桑。后来雍正、乾隆各朝也予以效法,一时间摹刻《耕织图》之风大盛,一些农书、方志上也印有《耕织图》,连许多石刻、窗户木雕、瓷器彩绘、年画纸币、墨砚上都有《耕织图》。《耕织图》的盛行,还导致相同类型《棉花图》的诞生。

丝绸与其他装饰艺术的关系也很密切。丝绸曾是室内装饰的墙布,因此在建筑图案中经常模仿丝绸的纹样。青铜器、陶瓷、漆器、金银器等装饰纹样也都曾跟随丝绸装饰之风,或与丝绸风格互相影响,体现着共同的时代特征。例如,从青铜时代中期开始,各种礼器上出现的动物纹样的周边和间隙之处填满了各种小几何纹,如回纹、雷纹等,可能正是由于几何纹暗花织物上加以动物为主题刺绣的影响所致。宋元之后的设计中经常可以看到的锦地开光图案,以小几何形的琐纹如曲水纹、锁甲纹、球路纹等作地,上布带环的窠状纹样作主题,无疑也是于丝绸图案设计,并大量出现在瓷器、金属器、漆器及建筑等几乎所有的艺术中和生活用品上。

丝绸与艺术的关系还可以在音乐领域中找到。据史载,野蚕丝一直被用于制作琴弦,由此看来,作为中国器乐主要形式之一的弦乐也离不开丝绸,中国古代的器乐也因此被称为“丝竹”。

【小题1】下列关于丝绸生产作为古代美术作品题材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商代和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上就已经可以见到有蚕的纹饰和反映当时采桑女劳动场面的图画。
B.从六朝至隋唐,在画像石、画像砖、壁画、木板画等众多美术形式中可见到丝绸生产场面。
C.南宋初年于潜县令楼俦以农业和丝绸生产过程为内容绘制了《耕织图》,共设耕图21事,织图24事。
D.康熙皇帝让宫廷画家焦秉贞仿楼图绘成《御制耕织图》并写序作诗,劝谕农桑,引来后世的效法。
【小题2】下列关于丝绸对艺术的影响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宋代印刷术的发展,到明清时期,绢本减少,但丝绸却在装裱艺术上有了新的发展。
B.青铜时代中期礼器上出现了回纹、雷纹等动物纹样的周边,间隙之处填满了各种小几何纹。
C.丝绸作为装饰材料,不仅表现在书画装裱上,在建筑图案、青铜器等装饰纹样中也有体现。
D.宋元之后的锦地开光图案中常见的曲水纹、锁甲纹、球路纹、窠状纹样等也受到了丝绸图案设计的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春秋战国时期到唐宋,丝织品长期作为文人书法绘画的主要材料,传世唐宋绘画即多为绢本。
B.现传宋元时期的《耕织图》版本众多,其中吴皇后题注本绘有脚踏缫丝车和提花绫机,十分生动详尽。
C.丝绸对中国古代美术艺术产生的重要影响,不仅体现在材质上,也体现在内容上。
D.据历史记载,野蚕丝一直被用于制作琴弦,因此,中国古代的器乐也被称为“丝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