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炮兽》片段,完成后面题目。(8分)
老头儿转向布瓦斯贝特洛伯爵,把他身上的圣路易十字勋章取下来,系在炮手的短衫上。
“乌拉!”水手们欢呼起来。
海军陆战队的兵士们举枪致敬。
那个年老的乘客用手指指着受宠若惊的炮手,继续说:
“现在。把这个人拉去枪毙。”
惊惶代替了欢呼。
于是在坟墓般的静寂中,老头儿抬高了嗓音。他说:
“一个疏忽危害了这只船。到了现在,这只船也许已经没法挽救。在海上,就是面对着敌人。一只渡海的船就是一支作战的军队。风暴隐藏着,可是并没有消失。整个大海就是一个陷阱。面对着敌人的时候,犯了任何过失都要处以死刑。没有任何过失是可以补救的。勇敢必须奖励,疏忽必须惩罚。”
这些话。一句一句说出来,缓慢地,严肃地,带着一种毫不变动的节奏,仿佛斧子砍在橡树上。
老头儿望着兵士们,加上一句:
“执行。”
那个胸前闪耀着圣路易十字勋章的汉子低下了头。
布瓦斯贝特洛伯爵做了一个手势,两个水手走下中甲板,然后带着裹尸布回来。船上的随军神甫从开船起一直在军官们的饭厅里祈祷,也跟着两个水手来了。一个曹长从排列着的海军陆战队中喊出了十二个兵士,把他们排成两行,六个一行。炮手一句话也不说,走到两行兵士中间。随军神甫手里拿着十字架,走上前,站在炮手旁边。“开步走。”曹长说。两排兵士用慢步向船头走去,两个水手拿着裹尸布跟在后面。
一种阴郁的静寂笼罩着全船。远远的飓风在呼啸。
过了几分钟,黑暗中响起了枪声,闪过一道亮光,然后一切复归静寂,再听见尸首跌落海里的声音。
【小题1】请鉴赏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2分)
【小题2】“一种阴郁的静寂笼罩着全船。远远的飓风在呼啸”,这一场景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2分)
【小题3】“对照法”使雨果的场景创作十分成功,请结合上述语段加以分析。(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37: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扎西的菜园子
邢庆杰
扎西的菜园子,是来自山东的援藏干部老马帮扶着弄起来的。
扎西本来对种菜不感兴趣,他已经习惯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放牧生涯。可当他看到老马什么都亲自动手,从翻地、施牛粪、扎棚、育苗,都盯在菜地里干,就不好意思推辞了。扎西一不好意思,干起活来的时候就特别卖力气。
一转眼就要过中秋节了,老马休假回山东。临走,他对扎西详细地交代了管理菜园子的方法。回到家后的第二天中午,饭后,老马正斜歪在沙发上看电视,手机响了。他接起来,就听到扎西急促的声音:“马顾问!马顾问!你快回来吧!出大事了!”
老马的脑袋“嗡”一下就大了!他定了定神,说:“扎西,别着急,慢慢说,哪里出事了?”“是、是菜园子,菜、菜出事了!”扎西由于激动,有些语无伦次,“毒药,全是毒药,您快来吧!吓死人了!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毒药,全是红的,您还是快点来吧!我们一家都不敢在菜园边住了。”
老马一听,这个问题严重了,现在,他们这个援藏点上的技术人员都回家过节了,只有自己跑一趟了。
老马坐飞机赶到日喀则,又坐车来到扎西所在的牧区时,已经是第二天的下午了。
来到菜园子门口,扎西不敢再往里走了,他指着里边,战战兢兢地对老马说:“那里,就是那里,全红了,像血一样红。”
老马只看了一眼,就有种想哭的感觉。那一片红,是刚刚成熟的西红柿。
想到自己大过节的赶了几千公里路奔到这里,只是因为西红柿成熟了,他就有些生气。但他转念一想,这也不能怪扎西,西藏这个地方,因为自然条件恶劣,以前除了萝卜土豆,根本就没有别的蔬菜,扎西从来没有见过成熟的西红柿,这是很正常的。
恐怕,大多数生活在偏远牧区的藏族同胞,都没有见过像西红柿、黄瓜、茄子等内地司空见惯的蔬菜……想到这里,他感觉到鼻子酸酸的,心里沉甸甸的,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老马摘下一个大大的西红柿,用衣角擦了擦,狠狠地咬了一大口,然后又摘下一个递给扎西,说:“你尝尝。”
扎西看了老马一眼,他相信老马不会骗他的,就学老马的样子,狠狠地咬了一大口!顿时,扎西瞪圆了眼睛,说:“好甜!这是糖菜呀!”
扎西的菜园子丰收了,扎西一家吃不了,就到处送人。
老马知道后,给他打电话说:“扎西!帮你种莱,不是让你送人的,你要去卖,以后,这就是你的一项家庭收入。”
扎西惊讶地说:“卖?怎么卖?卖东西多丢人!”
老马知道,传统的藏民,现在还保留着以物易物的习俗,他们还不习惯用人民币来交易。
老马就耐心地对扎西说:“扎西,这些东西都是你花力气种出来的,还有大棚、种子等成本,别人拿去吃,给你报酬是应该的,就像你拿牦牛皮去换青稞一样。”
在老马的说服引导下,扎西终于答应去卖菜了。老马帮着扎西把已经成熟的西红柿、茄子、黄瓜摘下来,放在几只篓子里,然后绑在了两头牦牛的背上。
扎西要出发了,老马问:“你不带秤吗?”扎西一愣,问:“秤?秤是什么东西?”老马笑道:“秤是称分量的,没有秤,你怎么按斤收钱?”扎西摇摇头说:“这个你不用管,我们藏民,良心就是秤。”
扎西骑着马,赶着两头牦牛走了。离这里二十多里的地方,有一个小小的集市。
老马望着他宽厚的背影,心想:这些菜,按斤论价,怎么也得卖个百八十块的,不知道这个憨家伙能不能卖到钱。
老马钻进了菜园子门口的帐篷里,他要等扎西回来。一觉醒来,老马看了看表,已经是下午六点半了。老马走下山,远远的,就看到扎西赶着两头牦牛回来了。
看到老马,扎西忽然兴奋起来,他不管那两头牦牛了,打马快跑着赶到老马面前,身姿矫健地跃下马背,有些激动地说:“马顾问,钱,我卖到钱了。”说着,他从怀里掏出了一把纸币,炫耀般用双手捧到老马面前。
老马一看,这些钱有五十元的、二十元的、十元的、五元的……大约得三百多块。老马迟疑地问:“这都是今天卖的钱?这么多?”扎西拍拍胸脯说:“是的,都是今天卖的!”老马禁不住好奇,小心翼翼地问:“扎西,你没有秤,怎么收钱呀?”
扎西说:“菜就放在地上,谁喜欢哪样菜就拿走,拿多少都行,钱也是随便给,给多少随心……”老马心里一动,茫然地看着扎西问:“这就是你说的,藏民的良心秤?”
扎西重重地点了点头!
老马的眼睛湿润了。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文章第一段虽然字数较少,但信息量很大,交代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他们的身份以及小说的主要情节。
B.这篇小说把人物对话作为叙事的主要方法,通过扎西和老马的语言描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先写扎西不喜欢种菜到卖力气种菜,再写菜园子的菜成熟和扎西卖菜。
C.文章第二段在描写老马为扎西建造菜园子时使用了“翻地、施牛粪、扎棚、育苗”等动词,一方面描写建菜园子需要的各种步骤,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老马对种菜的熟练。
D.扎西卖菜的钱款从老马预算的百八十块到最终的三百多块,说明藏区百姓为能吃到新鲜蔬菜不怕花钱,同时也说明藏区现在还十分落后,还需要更多的老马和扎西的菜园子。
E. 文章用“老马的眼睛湿润了”一句作结,内涵十分丰富,表现了老马看到扎西的变化以及扎西有一项家庭副业并能赚到钱后的激动心情,同时也感动于藏民淳朴、善良的品格。
【小题2】小说以“扎西的菜园子”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扎西认为成熟的西红柿是毒药”和“卖菜不用秤”两个情节有何深意?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狼    杀

(一)

刘老汉除了种地,还在西山埋了不少捕兽夹子。村里很多人都把这当作副业。只是这两年已很难在西山捕到野猪和狼了,它们差不多都快绝迹了。

这天,刘老汉在山顶意外发现了一只被兽夹困住的小狼。刘老汉见狼皮已受损,且又是一只幼狼,便一脚踩住小狼的脑袋,抽出随身的匕首,冲小狼的脖子上一抹。

血流尽,刘老汉便蹲下身,三下两下剥了小狼的皮,割断它的两条后腿,清理出两副狼骨。听说用小狼的腿骨泡烧酒,可疗治经年不愈的风湿性关节炎。

那天晚上,西山上有只母狼整整哀号了一夜。

(二)

刘老汉翻身起床,隔壁竹床上的儿子,睡得正香。他想了想,决定不喊他。

日未出,天未醒,林子里的老鸹子还在叫。东边山头只有一丝麻麻亮。刘老汉提着镰刀,踩着露水,深一步,浅一步,径直赶往西山脚的那块油麦地。他想趁天亮前把地里熟透的麦子收割掉。

山风沁凉,刘老汉站在田埂上紧了紧黑布褂,心想,等把这茬麦子卖了,娃儿明年娶媳妇的钱就不用愁了。

忽然,刘老汉觉得身后有动静,扭头一看,扑面来的竟是一张龇着獠牙的血盆大口!

……

刘小山起床时,满屋子都是毛茸茸的太阳光了。昨晚的梦好美咧,他梦见自己跟陆家庄的李晓燕成亲了。

隔壁床是空的,爹已经下地干活了。起得这么迟,爹肯定要骂我咧!刘小山一骨碌从床上跳下来,飞也似的奔向西山脚的油麦地。

然而,油麦地里没有爹。刘小山只在田埂边看到爹的镰刀。地上有斑斑的血迹。刘小山的头皮噌的一下就麻了。最后,在山顶的一块苔痕斑驳的石头上,刘小山看到了一个面目全非的头颅。

刘小山抱着头颅号啕大哭,从早上一直哭到晚上,哭到眼泪都干了时,他对头颅说,爹,孩儿一定替你报仇!

(三)

雾起。日隐。天地笼着一抹浑浊的灰白。

一阵腥风扫过,他知道,它来了。

追了它三天三夜。他已精疲力竭。本打算找个草窝随便躺一下,但就在这时,它出现了,像幽灵一样无声无息,从峡谷的纵深处,它是一头灰色的母狼,额角一块疤痕,壮硕如小牛。踩着碎石,朝这边一步步紧逼过来。

但雾掩藏不住它嗜血的死神的气息。正如雾也掩饰不了他熊熊的仇恨的火焰。

它知道这将是一场无可避免的血战。眼前这个人身形消瘦,看起来疲弱不堪,但他的眼神却和他手中的刀一样,杀气腾腾。

它低吼着,压低前肢,龇出尖利的獠牙,趁对方眼神稍一游离,纵身一跃,瞅准喉管,闪电般直扑过去。

他深知狼的奸猾,故意拿眼瞟了下别处。他知道它一定会发起攻击。只是,他没想到它的速度会那么快,快到像一阵风,快到像一道电,他差点被扑了个措手不及。

一道青白的光倏地划过。

它落地一个踉跄,差点摔倒,左后腿火辣辣的,被刀切开一道深已见骨的伤口,血汩汩地流。

他捂着肚腹,血水顺着指缝漫溢而出,滴滴答答,溅落在被雾打湿的碎石和青草上。

他喘息着,忍着剧痛,举起镰刀冲上去,决计给受伤的狼最后一击。

刀锋直奔狼首。

它拖着沉重的后腿,躲过了呼啸而来的刀锋。瞅准机会,反身跳到他的后背上,两只前爪死死地插进他的双肩。

牙死死地咬着他的脖子,刀深深地扎在它的肚腹上。

(四)

刘小山七岁那年,在西山脚放牛时发现一只额角有道疤痕的“小狗”。小东西瘦骨嶙峋,好像有很多天没吃东西了,看起来很可怜。刘小山便丢了几颗油炒花生给它。

吃完了花生,“小狗”走过来舔了舔刘小山的手,像是表示感激。刘小山想抱下它,它却跳开了,并冲刘小山龇出了两颗小獠牙。刘小山冲它摆手,示意它不要怕,那“小狗”却头也不回地窜进了山林。它的尾巴一直是拖着的。此时,刘小山才反应过来,那是一只狼。

但刘小山并没感到害怕,而是冲小狼逃去的方向笑出了声。心想,那只狼以后说不定会怀念油炒花生米咧。

太阳落山时,刘小山骑在牛背上,跟同村的小伙伴们炫耀着他与一只小狼的神奇邂逅。夕阳很美。那时的西山安静得就像一幅画。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刘老汉杀死了小狼是因为自己的风湿性关节炎经年不愈,听说要用小狼的腿骨泡烧酒来治疗,而且现在在西山已经很难捕捉到狼了。
B.小说描写刘老汉杀死小狼,虽用语不多,但非常形象,一“踩”一“抽”一“抹”,三个动词充分展现了刘老汉捕杀猎物的娴熟技艺。
C.刘老汉对儿子的怜爱、儿子成亲的美梦、温暖的阳光与獠牙、血盆大口、斑斑血迹、面目全非的头颅,一喜一悲展现了人生的无常。
D.小说最后的环境描写“夕阳很美。那时的西山安静得就像一幅画”渲染了宁静的氛围,象征了人和狼(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小题2】小说以“狼杀”为标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最后一部分写到刘小山“与一只小狼的神奇邂逅”,这样刻意地营造一种情节上的巧合,你觉得好吗?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再到湖上

(美)爱·布·怀特

①大概在一九〇四年的夏天,父亲在缅因州的某湖上租了一间露营小屋,带了我们去消磨整个八月。假期过得很愉快。自此之后,我们中无人不认为世上再没有比缅因州这个湖更好的去处了。一年年夏季我们都回到这里来——总是从八月一日起,逗留一个月时光。就在几星期前,强烈的向往驱使我再去看看那些梦魂萦绕的老地方。我决定把我的孩子带了去,因为他从来没有让水没过鼻梁。

②在去湖边的路上。我缅想时光的流逝会如何毁损这个独特的神圣的地方——险阻的海角和潺潺的小溪,落日掩映中的群山,露营小屋和小屋后面的小路。我缅想那条容易辨认的沥青路,以及那些已显荒凉的其他景色。我对于那些清晨的记忆是最清楚的,彼时湖上清凉,水波不兴,木屋的卧室里可以嗅到圆木的香味,这些味道和从纱门透进来的树林的潮味混为一气。木屋里的间隔板很薄。由于我总是第一个起身,轻轻穿戴以免惊醒了别人。偷偷溜出小屋去到清爽的气氛中,驾起一只小划子,沿着湖岸上一长列松林的荫影航行。我记得自己十分小心不让划桨在船舷上碰撞,惟恐打搅了湖上大教堂的宁静。湖岸上处处点缀着零星小屋,这里是一片耕地,湖岸四周树林密布。有些小屋为邻近的农人所有,你可以住在湖边而到农家去就餐,湖面很宽广,湖水平静,没有什么风涛,有些去处看来是无穷遥远和原始的。沥青路就离湖岸不到半英里。

③我和我的孩子回到这里,住进一间离农舍不远的小屋,就进入我所稔熟的夏季了,我感觉它与旧日了无差异。次晨一早躺在床上,听到孩子悄悄地溜出小屋,沿着湖岸去找一条小船。我开始产生他就是小时候的我的幻觉,由于换了位置,我也就成了我的父亲。这一感觉久久不散,在我们留居湖边的时候,不断显现出来。这并不是全新的感情,但是在这种场景里越来越强烈。我好似生活在两个并存的世界里。在一些简单的行动中,在我拿起鱼饵盒子或是放下一只餐叉,或者我在谈到另外的事情时,突然发现这不是我自己在说话、而是我的父亲在说话或是摆弄他的手势。

④次晨我们去钓鱼。我感到鱼饵盒子里的蚯蚓同样披着一层苔藓,看到蜻蜓落在我钓竿上,在水面几英寸处飞翔,蜻蜓的到来使我毫无疑问地相信一切事物都如昨日一般。水上的涟漪如旧,在我们停船垂钓时,水波拍击着我们的船舷有如窃窃私语,而这只船也就像是昔日的划子,一如过去那样漆着绿色,折断的船骨还在旧处,舱底更有陈年的水迹和碎屑。我看看我的孩子,他正默默地注视着蜻蜓,而这就如我的手替他拿着钓竿,我的眼睛在注视一样。我们钓到了两尾鲈鱼,把鱼从船边提出水面时不用什么抄网,只须在鱼头后部打上一拳。

⑤午餐前当我们再回到这里来游泳时,意外刮起一阵微风。这地方看来完全是使人入迷的海湖。这个湖你可以离开几个钟点,听凭湖里风云多变,而再次回来时,仍能见到它平静如故。在水浅的地方,蛤贝的爬行踪迹也历历可见。一群小鱼游了过去,游鱼的影子分外触目清晰。沿着湖岸宿营的人在游泳,其中一个有洁癖,手里拿着一块肥皂。多少年来总有这样的人拿着一块肥皂,年份的界限也跟着模糊了。

⑥上岸后到农家去吃饭,穿过丰饶的满是尘土的田野,橡胶鞋脚下踩着的只是条两股车辙的道路,而中间那股过去布满牛马蹄印和薄薄粪土的路不见了。小路上长满了各种绿色植物和野草,有一刹那我深深怀念那条可供选择的中间道。小路蜿蜒在阳光下,引我们走过网球场。球网的长绳放松着,球网在干燥的午间松驰下垂。日中的大地热气蒸腾,既饥渴又空荡。农家进餐时有两道点心,一道是紫黑浆果做的馅饼,另一道是苹果馅饼。女侍还是过去的普通农家女,仿佛没有时间间隔,给人一种幕布落下的幻象:女侍依旧是十五岁,只是秀发刚洗过。

夏天啊夏天,无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生命的印痕都难以磨灭。那永远不会失去光泽的湖,那树林永远不能摧毁,那牧场上香蕨木和红松永远散发着芬芳。对我说来,往昔的那些夏日是无穷宝贵而永远值得怀念的,那里有欢乐、恬静和美满。

⑧我们一如我儿时地过了整整一星期的露营生活。白天鲈鱼上钩,阳光照耀大地;晚上我们躺在闷热的卧室里,小屋外微风吹拂。当青年们弹着曼陀铃姑娘们跟着唱歌时,我们则吃着撒着糖末的多福饼;而在这到处发亮的水上夜晚,乐声传来又多么甜蜜!每天早上,红松鼠一定在小屋顶上嬉戏。早饭过后,我们到商店去,一切陈设如旧。我们在山间小溪探索,悄悄地。乌龟在太阳曝晒的圆木间爬行,一直钻到松散的土地下,我们则躺在小镇的码头上,用虫子喂食游乐自如的鲈鱼。

⑨有天下午雷雨来临,又重演了一出我儿时所畏惧的闹剧。一切都显得那么熟稔,首先感到透不过气来,接着是闷热,小屋四周的大气好像凝滞了。天际垂下古怪的黑色,生命好像夹在一卷布里。接着来了一阵风,那些停泊的船突然向湖外漂去,还有那作为警告的隆隆声。以后铜鼓响了,接着是小鼓,然后是低音鼓和铙钹,再以后乌云里露出一道闪光、霹雳跟着响了。诸神在山间咧嘴而笑,舔着他们的腮帮子。之后是一片安静,雨丝打在平静的湖面上沙沙做声。宿营人带着欢笑跑出小屋,平静地在雨中游泳;孩子们愉快地尖叫着在雨里嬉戏。新鲜的感觉用强大的不可摧毁的力量,把几代人连接在一起

⑩我的孩子又穿上那条冰凉的游泳裤,扣上泡涨了的腰带……

(选自《外国散文经典100篇》,冯亦代译,有删改)

【小题1】请简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作者说感觉这个夏季“与旧日了无差异”。请结合③至⑥段内容分条概括这些“感觉”。
【小题3】请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①夏天啊夏天,无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生命的印痕都难以磨灭!
②新鲜的感觉用强大的不可摧毁的力量,把几代人连接在一起。
【小题4】本文在描写整整一星期湖边露营生活过程中,时时闪现着对往昔生活的追忆。这种今昔交织一体的构思方式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探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一小时的故事

(美)凯特· 肖班

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她的姐姐朱赛芬在告诉她时,话都没能说成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

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她身边。正是他在报社收到了铁路事故的消息,那上面“死亡者”一项中,布兰特雷·马拉德的名字排在第一。他一直等到来了第二封电报,把情况弄确实了,然后才匆匆赶来报告噩耗。

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她可不是这样。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当暴风雨般的悲伤逐渐减弱时,她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她不要人跟着她。

正对着打开的窗户,放着一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

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唧唧喳喳地叫。对着她的窗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

她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也不动,嗓子眼里偶尔啜泣一两声,身子抖动一下。

她还年轻,美丽。白皙而沉着的脸,显示出一种相当的抑制能力。可是,这会儿她两眼只是呆滞地凝视着远方的一片蓝天。从她的眼光看来,她不是在沉思,而像是在理智地思考什么问题,却又尚未作出决定。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又有点害怕。那是什么呢?她不知道,太微妙难解了,可是她感觉得出来。那是从空中爬出来的,正穿过洋溢在空气中的声音、气味、色彩而向她奔来。

这会儿,她的胸口激动地起伏着。她开始认出来那正向她逼近、就要占有她的东西,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可是她的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当她放松自己时,从微弱的嘴唇间溜出了悄悄的声音。她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悄语:“自由了,自由了,自由了!”但紧跟着,从她眼中流露出一副茫然、恐惧的神情。接着,她的目光开始变得明亮而锋利,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

她知道,等她见到死者那张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如今已是僵硬、灰暗、毫无生气的脸时,她还是会哭的。不过,透过那痛苦的时刻她看到,来日方长的岁月可就完全属于她了。她张开双臂欢迎这岁月的到来。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做主;她将独立生活,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而迫使她屈从了。

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那又有什么关系!有了独立的意志——她现在突然认识到这是她身上最强烈的一种冲动!

“自由了!身心自由了!”她悄悄低语。

朱赛芬跪在关着的门外,苦苦哀求让她进去。“露易丝,你干什么呢?看在上帝的份上开开门吧!”“去吧,我没事。”她在纵情地幻想未来的岁月将会如何。春天,还有夏天以及所有各种时光都将为她所有。她悄悄地作了快速的祈祷,但愿自己的生命长久一些。仅仅是在昨天,她一想到说不定自己会过好久才死去,就厌恶得发抖。她终于站了起来打开了门。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她的举止不知不觉竟像胜利女神一样。她紧紧搂着姐姐的腰,她们一起下楼去了。理查德正站在下面等着她们。

有人在用钥匙开大门。进来的是布兰特雷·马拉德,略显旅途劳顿,但泰然自若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他不但没有在发生事故的地方待过,而且连出了什么事也不知道。他站在那儿,大为吃惊地听见了朱赛芬刺耳的尖叫声,看见了理查德急忙在他妻子面前遮挡着他的快速动作。

不过,理查德已经太晚了。

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有删改)

(注)凯特· 肖班(1851--1904)生活在19世纪后半叶,曾被誉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之一”。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突然地“丧夫”事件使心脏有毛病的马拉德夫人备受打击,而丈夫的“死”而复生又给她以极度的高兴,这些突然地变化使马拉德夫人猝不及防而死。
B.理查德看见“死亡者”名单中马拉德的名字,又通过电报确认,但并未见到马拉德的尸体,这为后文马拉德“死”而复生埋下了伏笔,使情节既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
C.马拉德夫人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就一屁股坐进了那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这时她全身的精疲力竭是由“丧夫”后的过度悲伤和放声大哭所致。
D.马拉德夫人在得到丈夫去世的消息后“暴风雨般”放声大哭起来。“暴风雨”表面上形容她的哭势强烈迅猛,深层却在暗示她的悲伤会如暴风雨似的来得猛去得快。
E.马拉德夫人眼中透露着炽热的凯旋般的光芒,她不自觉地摆出了一副胜利女神的姿态,心情欢愉并且不知掩饰地紧搂着姐姐的腰一起走下楼去。
【小题2】本文第五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小说对布兰特雷· 马拉德和他夫人的描写一暗一明,请简要分析他们各自的形象。
【小题4】有人说《一小时的故事》是一曲关于人性解放的挽歌,也有人说《一小时的故事》是一声人生无常的吁叹,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想念一位老头儿
——忆王世襄先生    王庚 
2003年我收到友人借给我的一本书,是李辉先生写的王世襄的个人传记,书中所写的种种着实令我惊讶。我爱玩,但比起书中的主人公来说,我的玩儿简直是不入流!经邵燕祥先生介绍,我在那年的八月到芳草地西巷拜访王世襄先生。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我特意换了一身整洁的衣裳。进入房间的一刹那,我和俪松居主人的服装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穿的是一件跨栏儿大背心儿。之后六年的时间里,我和他是在一起吃饭也好、聊天也罢,我生活的时代似乎变了,待人接物的角度变了,知道的东西多了,总而言之,和我一起玩儿盆景的朋友说我“玩儿得比以前高多了”!
我们最早谈论的话题是花卉,他知道我喜欢盆景,又最爱梅花。社会上热议国花的时候,他问我到底是选牡丹还是梅花,我说我都选,他摇摇头,说应该选梅花,因为梅花有傲骨,梅花不低头。后来,“梅花院士”陈俊愉先生去拜访他,来之前王老就打电话给我,叫我一起过去聊聊。两位八九十岁的老头儿聊些过去的经历,作为晚辈哪里插得上话,我成了旁听者,不过听得挺带劲儿。他们聊够了,陈先生转头问我:“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到这时我才明白王老叫我一起聊聊的用意。他讲日本的野梅盆栽把树干削得光光的,名曰舍利干,实在残忍,远不及林和靖的意境。日本说他们是盆景的发源地,这怎么可能呢?唐代章怀太子墓中就有捧花侍女的壁画,再说从意境上来讲,日本的盆栽怎么能比呢?我要给咱们的盆景讨个公道!
他爱吃,爱到令人可笑的地步。我单位食堂的小蛋糕做得不错,有一次我买了一袋到他家,寒暄之后说让他尝几个,老人脸儿薄,开始没要,我也就没再坚持。不想我临走之前,他和我说话时不住的看那个蛋糕袋儿,终于忍不住说:“要不您留一个我尝尝!”说着就拿起了他的筷子,这就是人们说的有林林总总头衔的那位国宝,他可爱极了!时隔不久,王老拿着一罐上好的宁波望海茶给我,我推辞不要。他这次堵着我了:“那您不还给我尝蛋糕了吗?这您得拿着。”说完像小孩儿一样的笑了。后来,我一口气买了两袋小蛋糕送给他,老人狡猾地说我这是还镚子,几番推让下来,由他儿子给我100块钱,作为这次和以后买蛋糕的费用。之后几年,王家府上时不时地便有小蛋糕,因为他爱吃这口儿!还有一件事令我时常想起:南河沿街边有个西餐馆“起士林”,王老数次提出去那里吃饭,由于门口有较高的一段台阶,他年纪大了,上台阶困难,所以一直没有成行。后来他自己琢磨了一个办法,就是别人上去吃饭,他一人留在车里,把菜叫下来,坐在车里大吃一顿。我听着忍俊不禁。一位九十多岁的老饕!这真是应了那句话:“是真名士自风流”。
2003年是王老大悲大喜的一年,那一年老伴袁荃猷先生病逝、荷兰克劳斯亲王最高荣誉奖颁给王老、俪松居长物拍卖圆满。我知道对于王老来说,喜不能抵悲。在他家公寓楼下的花园中有几株金银花,因为离自己的楼门口远,他就请我帮他移一株到自家的楼门口,结果因为我总是有事,他等不及,请保安代劳了。我不知道金银花对于这位老人的意义,但从那一年起,只要是金银花盛开的季节,袁先生像前的那个唐代的小花瓶中总会有几枝金银花安静地在那里盛放,让人时不时地能闻到一股幽香。 
他94岁时,我发现老头儿真是老了,他自己也总是念叨:“老态老态”。穿衣时我帮他一下,他就急说几句不敢当。我想起交往的六年中,除了聊得兴起,他对我称为你以外,几乎每每都以您来称呼,他的客气令我惶恐不安,他大我65岁啊,学问大得惊人,一位大家。我呢?因为爱玩而与他走到一起的一个“小孩儿”,他何须如此啊!这一点,用北京人的话来讲,实在是让人念想儿!我有一次去看他,因为老人鼻凹处油脂较多,我就拿棉签蘸水给他擦一擦,他嘿嘿一乐,说:“我这儿勾脸儿呢。”这是他最后一次把我逗笑了的话,自那儿以后的老头儿就再也让我笑不出来了。
一切美都从深度中走来,这就是我认识的把一切喜爱的事物都挖到最深处的那个美极了的老头儿,我想他!
(节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我病累君病,我愈君不起。知君不我怨,我痛无时已。(王世襄《告荃猷》诗其一)
②王世襄是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著有《北京鸽哨》《明代家具珍赏》《锦灰堆》等数十种著作。晚年的王世襄却自嘲:“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秋斗蟋蟀,冬怀鸣虫……挈狗捉獾,皆乐之不疲。而养鸽飞放,更是不受节令限制的常年癖好。”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和王世襄先生的相识是由于李辉先生写的王世襄的个人传记,因为作者也爱玩,故而经邵燕祥先生介绍去拜访。
B.王世襄先生认为日本的野梅盆栽远不及林和靖的意境,还说日本认为他们是盆景的发源地,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意境上日本盆栽不行。
C.王世襄先生在和年轻人的交往中,待人非常客气,作为一位学问大家对“小孩儿”是不需如此的,这“实在是让人念想儿”。
D.王世襄先生想吃西餐馆“起士林”的美食,因为上台阶困难,他宁愿一人留在车里,把菜叫下来在车里吃,说明王老爱吃,却不愿麻烦别人。
E. 王世襄先生兴趣广泛,放鸽子、斗蛐蛐、玩葫芦,飞鹰走狗无一不精,玩的东西多属于民俗,但大俗的东西到了他这儿却玩成了大雅,他玩物成家,研物立志。
【小题2】王世襄先生的人格魅力是他至今仍被作者怀念的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选文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王世襄先生?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4】王世襄是著名文物专家,而本文作者却很少谈及这方面的内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