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天路上的爱情
李成蛟
①四年前,我奉命前往西藏代职部队驻防。我们走了很久,才到了一个绝壁,连队就在半壁上。在这个高原边防连队,我结识了连长王先恒。
②王先恒的妻子叫李婉露,四川浦江人。王先恒说他妻子很漂亮,漂亮得让他担心。结婚后,他是等妻子怀了孕才回连队的。他这一走,李婉露能见着的只有照片了。孩子生下来后,她不再孤寂,喂奶、换尿布、半夜三更送孩子去医院,把人折腾个半死。累得不行了,李婉露就拿出王先恒的照片,爱恨交加地骂几句,接着一拳砸在上面,再把拳头贴在自己脸上。王先恒许多照片上的“地图”,就是这样用相思泪绘出来的。
③三年后,李婉露忍不住相思之苦,要找王先恒“算账”,日子选在了中秋节。她先飞到拉萨机场,再转车到山南。因为高原反应,李婉露难受得几乎说不出话来,那个“账本”也被高原上的风刮跑了。打这儿开始,李婉露渴望见到男人的心情,全浸泡在了泪水中。“实在受不了,就下车吐一下。”好心的司机说。“不,我要尽快见到他。”李婉露说。
④6小时后,路到了尽头,车子停了下来,可离连队还很远。下一段路,被战士们称为“猴道”,意思是得有点儿攀缘的功夫,才能顺利通过。王先恒提前安排了3个兵在路口等着。“报告嫂子,我们是连长派来迎接嫂子的。”战士的话,透着滑稽,让李婉露收住眼泪,露出了笑容。这笑容对于高原上的战士而言极其珍贵,他们舍不得多看,只将口气软了下来:“我们走吧。”
⑤李婉露没走几步,就瘫软在地上。她脸色苍白,挣扎着站起来,就是迈不动步子。“我实在走不动了。”李婉露近乎绝望地说。战士杨小文鼓励她:“嫂子,不能停下来,停下来,命就没有了。”但过了好一阵子,他们也没走出多远。3个战士看着脸色苍白的嫂子犯难了:要是再这么下去可要出大问题了。两个战士在后面商量:“要不要我们背着走?”“不行,碰不得,要被连长骂的!”“去年我们两个老乡,就把一位女记者背上了无名湖哨所,连长的媳妇怎么就背不得了?”“那好,背!”正在“拉纤”的谢洪成听到“背”字,急忙蹲下去,而后背着李婉露迈开了大步。
⑥“到了,这就是我们连队。”不知道过了多久,战士们说道。李婉露抬头一望,看到连队的房子悬在崖边,篮球场也悬在崖边,下面全用木头支撑着。她心里咯噔一下,问:“这么悬着,睡觉是不是要有壁虎的功能?篮球掉进沟里咋办?吃水是咋搞上去的?”战士说:“住几天嫂子就知道了。”
⑦几天后,李婉露不仅破解了这些问号,还知道了男人没有骗自己。如果当连长的整天想着回家,连队的100颗心也会跟着走,大家的心都走了,还怎么完成驻防任务?
⑧李婉露决定为战士们做点儿什么。趁着男人带战士巡逻的机会,她一间屋一间屋地收衣服洗。战士们一回来,看到自己的衣服都晾在缆绳上,心里一热:“嫂子,你是客人啊!”李婉露说:“既然叫嫂子,咱就是一家人。”
⑨战士们打心眼里喜欢这位嫂子。她窗前每天都有新鲜的雪莲花,是战士们下岗回来时在路边采的。观察哨哨长李永祥心细,他想:嫂子是城里人,十天半月不洗澡怎么行?他领着几个战士在温室里挖了个坑,再在坑里铺上塑料布,贴上密封胶。“浴缸”造好后,李永祥和几个战士将从山下背回来的水放在柴火炉上加热后,再一桶一桶地倒进“浴缸”里。得知战士们的心意,王先恒脸色很难看:哨所战士做饭、洗衣服靠的都是积雪融化的水或者雨水,哪有这样奢侈的?但事已至此,他只好让李婉露去“奢侈”一回。李婉露在“浴缸”里,微闭着眼睛,脸上挂起了两道细流……
⑩过完中秋节,李婉露该回家了,还是那3个战士送她离开。
⑪后来,我问王先恒:“你送你爱人没有?无人区的山口,风雪是会吃人的!”王先恒眼睛湿润了,但说出口的是:“高原军人的老婆不能太娇气。”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这是一篇纪实性的小说,情节简单集中,叙事波澜不惊,但在平淡的叙述中却包含着作者对主人公由衷的礼赞之情。
B.战士们为李婉露采摘雪莲花,为她能洗一个澡而精心造浴缸,主要是因为李婉露为战士付出在先,战士们这样做是投桃报李。
C.“李婉露在‘浴缸’里,微闭着眼睛,脸上挂起了两道细流……”,这样写,不仅突出了李婉露感动于战士们的付出,更是为了表现她因为驻地环境过于艰苦而为战士们感到难过。
D.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李婉露对王先恒爱恨交织的情感,就是通过她看照片的细节展现出来的。
E.小说运用了大量笔墨直接描写了驻地部队生活环境的恶劣,那里高寒缺氧,用水极其困难,生活极为单调,这样写更能表现出驻地战士不怕困难的可贵品质。
【小题2】从叙述人称看,小说的开头结尾和主体部分有什么不同?有怎样的叙事效果?(6分)
【小题3】李婉露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有人认为,小说的题目是“天路上的爱情”,小说主旨是歌颂李婉露和班长王先恒之间纯真的爱情的;也有人认为,虽然小说的题目是“天路上的爱情”,但主旨却是歌颂西藏某驻防部队全体官兵的可贵品质的。你赞同哪种观点,并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由。(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39: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雾霾是指各种源排放的污染物(气体和颗粒物如CO、SO2.NOx、NH3.VOCs、PM),在特定的大气流场条件下,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过程,形成的细粒子,并与水汽相互作用导致的大气消光现象。大气污染中涉及到的颗粒物,一般指粒径介于0.01~100μm的粒子,PM2.5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者等于2.5微米的大气颗粒物(气溶胶)的总称,学名为大气细粒子。PM2.5组成极其复杂,几乎包含元素周期表所有元素,涉及30000种以上有机和无机化合物(包括硫酸盐、硝酸盐、氨盐、有机物、碳黑、重金属等),真是“小粒子、大世界”。PM2.5直接排放少,以排放源一次排放的气体通过物理和光化学过程生成的二次粒子为主。
雾霾中PM1~2.5影响较大,PM2.5~10即出现沙尘。雾霾造成气候、环境、健康等方面的负面影响: PM2.5浓度的增加可能是极端天气事件增加的原因。PM2.5影响大气辐射平衡,导致地面越来越冷、大气越来越热,严重影响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加剧区域大气层加热效应、增加极端气候事件。
细粒子污染是全球性重要环境问题之一,从1975年以来全球范围内,除欧洲以外,细粒子浓度都在明显上升。PM2.5浓度的增加会引起城市大气酸雨、光化学烟雾现象,导致大气能见度下降,阻碍空中、水面和陆面交通。
霾含湿度比较高,可以直接传染细菌和病毒。PM2.5又称为可入肺颗粒,能够直接进入人体肺泡甚至血液系统中,直接导致心血管病等疾病。PM2.5的比表面积较大,通常富集各种重金属元素和有机污染物,这些多为致癌物质和基因毒性诱变物质,危害极大。PM2.5污染会增加重病及慢性病患者的死亡率,使呼吸系统及心脏系统疾病恶化,改变肺功能及结构,改变人体免疫结构。中科院研究已经基本证明大气污染与呼吸道疾病死亡率正相关。北京市近年肺癌患病率显著提高,2012年平均每天确诊104个肺癌病人。对广州市肺癌致死率与灰霾关系的研究表明,考虑7年滞后期,肺癌致死率和气溶胶消光系数的相关系数高达0.97。
约10%的雾霾是自然排放,其他近90%来自人为排放,直接来自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对北京2013年1月五次强霾污染分析得出,大气污染物包括有机碳、元素碳、硫酸盐、硝酸盐、铵盐、扬尘等。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是基于一次排放的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和氨气(NH3)气体经过化学反应形成。挥发性有机物(包括来自烹饪源的油烟型有机物、来自于汽车尾气烃类有机颗粒物、来自光化学反应的氮富集有机物、和从北京周边输送过来的氧化型有机颗粒物),在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作用下发生反应,向二次有机气溶胶转化,产生更加具毒性的细颗粒污染物。它们是上世纪中期美国南加州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选自王跃思《中国雾霾的成因、危害和解决方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大气细粒子直接排放少,以排放源一次排放的气体通过物理化学过程生成的二次粒子为主。
B.雾霾是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过程,形成的细粒子,并与水汽相互作用导致的大气消光现象。
C.PM2.5组成极其复杂,包含元素周期表所有元素,涉及30000种以上有机和无机化合物。
D.雾霾由气体和颗粒物如CO、SO2.NOx、NH3.VOCs等构成,是各种源排放的污染物。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地面变冷、大气变热,影响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区域大气层加热效应、增加极端气候事件,完全是因为PM2.5影响大气辐射平衡。
B.PM2.5浓度的增加会引起城市大气酸雨、光化学烟雾现象,导致大气能见度下降,阻碍空中、水面和陆面交通,所以细粒子污染是全球性最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C.中科院研究证明呼吸道疾病死亡率与大气污染正相关,PM2.5污染会增加重病及慢性病患者的死亡率。
D.PM2.5富集各种重金属元素和有机污染物,多为致癌物质和基因毒性诱变物质,危害极大,能够直接进入人体肺泡甚至血液系统中,直接导致心血管病等疾病。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雾霾对气候、环境、人体健康均有较大影响,造成极端天气事件增加,导致大气能见度下降,还可以直接传染细菌和病毒。
B.油烟型有机物、烃类有机颗粒物、氮富集有机物和氧化型有机颗粒物,在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作用下发生反应,向二次有机气溶胶转化,产生更加具毒性的细颗粒污染物,是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
C.北京市近年肺癌患病率显著提高,广州市肺癌致死率和气溶胶消光系数的相关系数高达0.97,这都说明雾霾已经对人类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D.雾霾约90%是直接来自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剩下的10%是自然排放,因此人类是雾霾成因的罪魁祸首。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17分)
不幸的她     张爱玲
秋天的晴空,展开一片清艳的蓝色,清净了云翳,在长天的尽处,绵延着无边的碧水。那起伏的海潮,好像美人的柔胸在蓝网中呼吸一般,摩荡出洪大而温柔的波声。几只洁白的海鸥,活泼地在水面上飞翔。在这壮丽的风景中,有一只小船慢慢的掉桨而来:船中坐着两个活泼的女孩子,她们才十岁光景,穿着紧紧的小游泳衣服,赤着四条粉腿,又常放在船沿上,让浪花来吻她们的脚。像这样大胆的举动,她俩一点也不怕,只紧紧的抱着,偎着,谈笑着,游戏着,她俩的眼珠中流露出生命的天真的诚挚的爱的光来。
她俩就住在海滨,是M小学的一对亲密的同学。这两朵含苞的花是差不多浸在蔚蓝的水中生长的。今天,恐怕是个假期,所以划到海心游乐的吧!“雍姊!你快看这丝海草,不是像你那管草哨子一样吗?拾它起来,我吹给你听!”她一面说,一面弯转了腰,伏在船沿上去把手探到水里。雍姊忙着挡她,“仔细点!跌下去不是玩的。你不看见浪很大吗?”她不言语了,只紧靠在雍姊的怀里,显出依傍的神气。
夜暮渐渐罩下来,那一抹奇妙的红霞,照耀得海上金波似的。在那照彻海底的光明中,她俩唱着柔美的歌儿,慢慢地摇回家去。暮色渐渐黯淡了,渐渐消失了她俩的影子。
五年之后,她母亲带她到上海去依靠她的姨母,雍的父亲也死了,她俩就在热烈的依恋中流泪离别了。
在繁华的生活中又过了几年,她渐渐的大了,像一朵盛开的玫瑰一样。她在高中毕了业,过着奢华的生活。城市的繁荣,使她脑中的雍姊,和海中的游泳,渐渐的模糊了。
她二十一岁,她母亲已经衰老,忽然昏悖地将她许聘给一个纨绔子弟!她烧起愤怒烦恨的心曲,毅然的拒绝她,并且怒气冲冲的数说了她一顿,把母亲气得晕了过去。她是一个孤傲自由的人,所以她要求自立——打破腐败的积习——她要维持一生的快乐,只能咬紧了牙齿,忍住了泪痕,悄悄地离开了她的母亲。
飘泊了几年,由故友口中知道母亲死了。在彷徨中,忽然接到了童时伴侣雍姊的消息,惹她流了许多感激、伤心、欣喜的眼泪。雍姊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商界服务了几年,便和一个旧友结了婚,现在已有了一个美丽活泼的女孩子,正和她十年前一样,在海滨度着快乐的生活。几度通信后,雍姊明了了她的环境,便邀她来暂住。她想了一下,就写信去答允了。
她急急的乘船回来,见着了儿时的故乡,天光海色,心里蕴蓄已久的悲愁喜乐,都涌上来。一阵辛酸,溶化在热泪里,流了出来。和雍姊别久了,初见时竟不知是悲是喜。雍姊倒依然是那种镇静柔和的态度,只略憔悴些。
“你真瘦了!”这是雍姊的低语。她心里突突地跳着,瞧见雍姊的丈夫和女儿的和蔼的招待,总觉怔怔忡忡的难过。一星期过去,她忽然秘密地走了。留着了个纸条给雍姊写着:“我不忍看了你的快乐,更形成我的凄清!别了!人生聚散,本是常事,无论怎样,我们总有藏着泪珠撒手的一日!“
她坐在船头上望着那蓝天和碧海,呆呆地出神。波涛中映出她的破碎的身影——啊!清瘦的——她长吁了一声!“一切和十年前一样——人却两样的!雍姊,她是依旧!我呢?怎么改得这样快!——只有我不幸!”
暮色渐浓了,新月微微的升在空中。她只是细细的在脑中寻绎她童年的快乐,她耳边仿佛还缭绕着那从前的歌声呢!
注:这篇小说发表于作者12岁。
【小题1】简要分析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2】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情节。(4分)
【小题3】小说中的“她”是一个怎样的形象?(4分)
【小题4】关于这篇小说,有人认为首次流露出张爱玲对女性命运的关注,是张爱玲小说女性意识的起点;有人认为是张爱玲对人生的终极悲剧的探索与慨叹,是一个“天才的起步”。你认为呢?(5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半山园情思
沿着南京城古老的明城墙,从中山门进入城区,南向行驶一段路程,便会在路边的站牌上,与一个令人怦(pīnɡ)然心动的名字【 甲 】(萍水相逢/不期而遇):半山园。熟知历史的人,莫不知道这个称谓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这个称谓记录着一段王朝兴衰的沧桑历史,更纪念着与那段历史【 乙 】(息息相关/一脉相承)的一代政治巨擘和文化大家,中国历史上最清正廉洁、最实干有为的官吏代表——王安石。
公元1076年,迫于保守派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强大压力,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变法运动屡屡受挫,56岁的他第二次罢相,退居南京(时称“江宁”),在城外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名为“半山园”的不起眼的小宅院,过起隐居生活。在这里,王安石度过了人生最后近十年的时光。
如今的半山园,隐藏在一所海军院校的角落里,后面紧挨着古老残破的明城墙,左侧是一个小土墩,右侧是十余幢高大壮观的现代建筑。静立一隅的半山园大门紧锁,青瓦白墙的小屋一看便知是现代粗糙复制的产物,充满了矫作和伪饰。门前肃立着一尊汉白玉荆公雕像,长须飘然,神色静穆。由于这里尚不对外开放,我们无法进入屋内。但我并不十分在意。能在半山园近周徘徊,遥想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不坐轿子不纳妾,死后无任何遗产的宰相当年斗笠蓑衣、瘦驴独行的身影,感知他的悲愤心情、千古遗憾,追慕他的伟岸人格、高大精神,便已足矣!足矣!
离开半山园,陪同的朋友指着旁边的土墩告诉我,这就是著名的“谢公墩”,是东晋谢安的埋葬之所。我恍然明白王安石为什么选择在这里建设他的“半山园”。史载,一代名相谢安原本名叫谢安石,当年王安石之父王益给儿子起名的时候,本有希冀儿子直追古贤之期。想必,曾被推誉为“安石不肯出,天下苍生何”的谢安,一定是王安石自小心向往之的偶像。在政坛叱咤(chà)风云多年,历经起落坎坷后,王安石一定想到了谢安的“东山再起”。怀着以退为进、伺机再起的强烈愿望,他选择在谢公墩旁,建起了自己的半山园,等待着重整改革局势、再掌国运航舵的历史机遇。只可惜,支持他的宋神宗骤然去世,使他梦想破灭,终究没能实现报效国家、造福民众的理想,给后人留下了千古长叹。似乎是上天有意安排,历史上两位名相,不但同名,而且魂归同处……
站在谢公墩上,我不由再次浮想连篇。想当年,王安石流连于此时,一定会反复总结自己的功过得失,他一定会深深地不解,为什么以他这样的勇气和信心、这样的地位和能力,还不足以挽救那个王朝一步步倾颓?他或许会联想到,为什么以谢安那样的风流才情、崇高威望,同样也挽救不了东晋的覆灭?当然,在他之后,如他们一样的张居正、曾国藩、李鸿章们,都曾试图以一己之力,挽救一个王朝的命运。但无论他们怎样付出,最终依旧是徒劳。历史大势,就如半山园后明城墙外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一样,一去不复!
半山园后的明城墙,有一段已经坍塌,到处是散落的青灰色巨大城砖。朋友说,那些城砖是南京市保护文物,每一块砖上都记录着一段别样的历史。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坐稳江山后,一如秦汉唐宋诸朝开国之君,同样梦想着江山万年不替。为了让城砖坚固耐用,他让所有工匠和监制官吏都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砖上烧制出来。如果哪段城墙因为城砖质量不合格而坍塌,便可通过上面的名字追责相关人员。
朱元璋这一招“问责制”的确令工匠烧制出了至今仍然坚厚无比的城砖。但是,从建筑学的角度看,城墙牢固与否,不仅取决于每一块城砖的坚硬程度,更重要的是地基是否牢固以及城墙的整体形制设计如何。再结实的城砖,依然阻挡不了城墙总体上的坍塌。看着那散落满地的城砖,我忽然想到,这一块块坚硬无比的城砖,岂不就如封建王朝那一位位忠臣良吏?比如“①□□□□□□□□□,□□□□□”(出自《游褒禅山记》)的王安石、“②□□□□□□□□□,□□□□□□□□□”(出自《岳阳楼记》)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当然,还包括所有从数千年封建火窑里烧制出来的、世界上最吃苦耐劳的民众——即便他们忠贞如斯、智慧如斯、坚忍如斯,却终究难以抵挡封建王朝的最终崩溃。
徘徊在坍塌散落的城砖之中,大家好奇地一块块翻看着砖上烧刻的文字。这些五百多年前的陌生名字,让我们感慨万千,反思良多。当年的朱元璋一定想不到,他意图用以建筑他那万年不倒王朝的城砖,不但没有让他的王朝金瓯永固,反而以这种坍塌暴露的方式,让后人记住了那些创造了历史的工匠和基层官员,以及那些文字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和精神内涵。
这些城砖让我们见证了一句名言:历史终究是人民创造的。
同时让我们真切地感知到: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
(取材于徐兵博的散文)
【小题1】文中划线字的注音和字形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怦(pīnɡ)然心动   B.静立一隅
C.叱(chà)风云    D.浮想连篇
【小题2】在文中甲、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萍水相逢息息相关
B.不期而遇一脉相承
C.萍水相逢一脉相承
D.不期而遇息息相关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巨擘:擘读bò。本意为大拇指,文中比喻在某一方面居于领先地位的杰出人物。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孟子曰:‘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
B.东山再起:文中指退职隐居后重新出任要职。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C.汗青:古时在竹简上记事,采来青竹,要用火烤得竹板像出汗一样冒出水后,才容易书写。文中指著作完成。出自《史通·忤时》:“故头白可期,而汗青无日。”
D.金瓯永固:瓯读ōu。文中比喻国土像黄金做的盆一样完整,政权永远牢固。出自《南史·朱异传》:“尝夙兴至武德合口,独言:‘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
【小题4】根据文意,在①②句方格里填写出诗文原句。(4分)
【小题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王安石给自己的宅院起名为“半山园”,蕴含着对王朝兴衰的历史回忆,寄托着清正廉洁的政治追求,含义深远。
B.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后在半山园隐居,直到去世,但他却始终没有放弃再度出仕,继续推行变法运动的改革理想。
C.如今的半山园被现代建筑包围、侵占,原本的屋舍已荡然无存,作者徘徊在门前,为后人渐渐淡忘王安石而痛心。
D.无论地位多高、能力多强,都无法阻挡历史的前进,王安石、谢安等人不懂这一点,是他们的阶级局限性造成的。
E.封建统治者想让自己的王朝不朽,却终被历史无情淘汰,原本默默无闻的工匠,却在历史中留下了他们的名字。
【小题6】结合全文,分析文章中写谢公墩和明城墙的用意是什么。(8分)
【小题7】本文认为“历史终究是人民创造的”。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说明你的理由。(5分)
【小题8】文章结尾说“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请简要解释这里的“文化”指什么。(4分)

同类题4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中国文学经典之“道”观
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经典作品的确立是一个动态衍变的历程,然而透视经典生成和变化的历史痕迹,不难发现总有一些潜在的内核在这种变化中化为一种准则与范式,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正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潜移默化、导向与规范,所以至今很多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实际就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
传铳的儒家之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仕、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理念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爱国题材的作品,并一直被誉为经典,如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等。又如讲述英雄造反起义的《水浒传》,其内核也都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替天行道”的梁山宗旨、招安思报效朝廷的思想最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
传统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远离庙堂而退隐山林,回归自然,这为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园。入仕之不得,壮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处,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愉悦。这就导致中国文人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写,从而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王安石的《石钟山记》等等,然而这些对自然的优美描写之中却也隐含了归隐之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与苦闷。
无论是儒家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还是道家重个体自由理想、精神超越,重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对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这些审美意识的积淀,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立意、构思、用语、用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评判,意义非凡。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重品”情结,即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的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其次是“重情”的追求,对情感的审美与追求,包含了对人伦之情与对自然之情的理解与追求。这种尺度就是历史文化的水平线,它自动履行起评定经典裁判的职责。这种尺度动态地平衡于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那些在这种尺度之下建构起来的、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作品,最终才可能成为文学经典作品。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分析文学经典生成和变化的过程,能发现这些作品中几乎都蕴含着一些潜在的内核,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
B.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就是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传统儒家、道家的文化思想。
C.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具有历史的、文化的、民族审美的特质,也规范、引导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
D.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包含了“品”和“情”两个方面的追求,文学作品的创作如果不能符合这两个要求,就无法得到读者的认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传统儒家的仁义、忠臣等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文人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文学史上爱国题材的经典作品是最多的。
B.因为《水浒传》其内核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符合人们在评判文学经典时对“品”的要求,因而能穿越时空依然存在,成为经典。
C.传统道家崇尚自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文人便离开了朝廷,转而在自然中找到了可以安身的精神家园。
D.中国文人创作了许多描写自然山水的经典作品,都是在壮志未酬感到失意时,在山水风光中获得了精神的寄托和愉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经典的确立是一个动态的形成过程,其标准是在一些文化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建立起来的。
B.中国古代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主要深受儒家行仁、和谐等思想和道家追求自由、追求心灵与大自然和谐等思想的影响。
C.儒家道家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在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后,便形成了中国文人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华夏文化传统中的无意识。
D.中国文学作品的接受和评判都有着一个潜在的尺度,对情感的审美追求便是评定经典的一个重要条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真有“地震云”吗?
地震云真会是地震的天然“预报者”吗?地震与气象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其实,早在17世纪中国古籍中就有“昼中或日落之后,天际晴朗,而有细云如一线,甚长,震兆也”的记载。但是,“地震云”并没有一个严谨的科学的定义,甚至这一名称本身也不是地震科学工作者提出来的。地震云一般是指在某些中强地震发生前,在其周围地区的天空中,出现形似稻草绳状或条带状的云,这种长蛇状的云,如果在天空较长时间不消失,这预兆当地将可能发生有感地震。地震云出现的时间以早上和傍晚居多,而且地震云持续的时间越长,则对应的震中就越近,地震云的长度越长,则距离发生地震的时间就越近,地震云的颜色看上去越令人恐怖,则所对应的地震强度就越强。
“地震云”的最大特点在于“奇”。根据气象观测,人们把“地震云”大致分为四种,第一种是条带状的云,像飞机飞过之后留下的痕迹,不过更加厚实和丰满些,它一般预示震中处于云向的垂直线上;第二种是呈波浪状或辐射状的云,若云呈辐射状,一般云的交点垂直于地面就是震中所在地;第三种是垂直的像龙卷风一样,或者像无风时垂直向上的烟柱一样的云;第四种是固体形状的大块的或者团状的云。
我国有学者提出,地震云既能产生于震中区上空,也能产生于远离震中区而又有应力集中的断裂带上空。当因震前容积增大而传递应力至远离震中区时,在应力集中过程中,断裂带上的强应力作用使岩石发生挤压磨擦,使热量增加,地下热流通过断裂带不断逸出地面,上升到高空,形成带状地震云。由于断裂带大多垂直震中的震波传递方向,所以由此产生的条带状地震云也是垂直来自震中的震波传递方向。这个观点能解释为什么反倒是在远离震区的地方发现地震云。但仍有疑点无法解释,比如,对于那些相隔半个地球的远震地震云来说,应力很难传过去。
目前,关于地震云的形成,以及它与地震发生之间的联系仍是带推测性质的,还缺乏实验依据。因为地震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尚有许多待解之谜。
【小题1】根据原文,下列对“地震云”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震云一般出现在某些中强地震前,但目前它并没有严谨的科学定义。
B.地震云既能产生于震中区上空,也能产生于远离震中区的断裂带上空。
C.地震云的形状各异,实验证明,它们与地震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D.地震云是地壳在变动中产生的地下热流逸出地面,升至高空而形成的。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远震地震云离不开断裂带上的强应力作用,但这又不能解释那些相隔半个地球的远震地震云现象。
B.垂直的像龙卷风一样,或者像无风时垂直向上的烟柱一样的地震云,其与地面的交点就是震中所在地。
C.条带状地震云垂直来自震中的震波传递方向的观点可以解释在远离震区的地方发现地震云的现象。
D.地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尚有许多待解之迷,因此,地震与地震云之间的联系仍带有推测的性质。
【小题3】依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震云可分为四种,根据地震云的形状,人们可判断出地震所发生的区域。
B.地震云的颜色越令人恐怖,则所对应的地震强度就越强,反之,则可能越弱。
C.中国古籍中有关地震云的记载,说明古人对地震已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D.随着科学家对地震云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科学认知地震云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