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课内文段阅读(10分)
我的老师(节选)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她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甲)地往外就走。母亲喊住我:
“你要去干什么?”
“找蔡老师……” 我(乙)地回答。
“不是放暑假了么?”
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了一会儿,我才睡熟了。①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②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 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小题1】选文中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2分)
A.糊里糊涂B.迷迷糊糊C.模模糊糊D.稀里糊涂
【小题2】一般来说,孩子是期盼假期的,为什么“我”会觉得暑假“漫长”?(2分)
【小题3】选文①②两处的划线句子分别使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3分)
【小题4】“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全文通篇用第三人称,这里却改用第二人称“你”,表达效果又什么不同?(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41: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应向世界贡献思想
中国如何在世界范围发挥自己的文化影响力?
我们的文化历来提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思是指不同因素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如“和六律”才有悦耳动听的音乐,“和五味”才有香甜可口的佳肴,如果都是同一个音符,便不成曲调。我们发展文化影响力,寻求的并非中国文化的单边统治,而是世界文化的多元共生。在一个多元的交响乐里,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很重要的一个声部,参与其中,共同解决世界难题,开创一种新的精神世界。
那么,中国要发展文化影响力,应该用什么来面对世界?如何面对世界?
我们可以在纽约时代广场放一部广告,也可以在海外搞一场很精彩的演出或展览,但这些是否是中国向世界贡献的最核心东西?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断言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因为中国没有独立的、足以影响世界的思想;西方对于中国,也往往赞扬中国的古代文化,甚少尊重当代文化。到了21世纪,情况已有所改变,中国正在产生一些新的“中国思想”,引起了世界性的震动,得到了世界性的认同。比如,一些中国的青年学者,提出“冲突最小化是利益最大化的必要条件”,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引发热烈讨论。这些“中国思想”并不是凭空诞生,它们从中国文化的根底发芽,由中国和西方学者共同研究、共同提倡,继而让全世界受益。
可见,中国文化要产生影响力,就要向世界贡献新的思想,能够同他人一起解决人类共同的难题。
林语堂在上世纪30年代时,用英文写就《吾国与吾民》和《生活的艺术》,在国外非常畅销,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在阅读。为什么林语堂这么受欢迎?在我看来,这主要基于他对中国文化有相当深刻的了解,把外国读者当朋友看待,以和平的心态、自由的精神和杰出的文字从容自若地娓娓道来。
但直到今天,为何还没出现一本能与以上两本书的影响力媲美的作品?我想主要还是态度不对:要么逢迎西方思想和外国读者,要么就是大国主义、与之“不来往”。
不同文化的交流,本质上是一种对话关系。这种对话并非以思想统一为目的、以覆盖或同化对方思想为手段。多种文化的共处,更要强调不同、差异、尊重别人的意见,因为“不同”更易摩擦出新火花。
中国文化面对世界的根本态度,应是对自己的文化自觉而且热爱,对他人的文化同情而且了解,唯此,大家才能产生互动和共鸣。
(作者:乐黛云。选自2012年6月26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如何在世界范围发挥自己的文化影响力”的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发展文化影响力,寻求的并非中国文化的单边统治,而是世界文化的多元共生。
B.在纽约时代广场放一部广告。
C.在海外搞一场很精彩的演出或展览。
D.向世界贡献新的思想,能够同他人一起解决人类共同的难题。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们的文化历来提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思是:在一个多元的交响乐里,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很重要的一个声部,参与其中,共同解决世界难题,开创一种新的精神世界。
B.因为中国没有独立的、足以影响世界的思想,所以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
C.林语堂基于他对中国文化有相当深刻的了解,把外国读者当朋友看待,以和平的心态、自由的精神和杰出的文字从容自若地娓娓道来,所写的《吾国与吾民》和《生活的艺术》深受国外读者欢迎。
D.一些中国的青年学者提出“冲突最小化是利益最大化的必要条件”等“中国思想”,从中国文化的根底发芽,保有中华民族特色,因而能让全世界受益。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逢迎外国读者,接受西方思想,毕竟外国文化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B.以思想统一为目的、以覆盖或同化对方思想为手段,广建孔子学院,弘扬中华文化。
C.强调不同与差异,尊重别人的意见,与多种文化和谐共处,对自己的文化自觉而且热爱,对他人的文化同情而且了解。
D.各国文化都有自己的国情特色,很多是无法学习与沟通的,况且我泱泱中华,文明之邦,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深厚的国学传统,大可不必学习他国文化。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好牛
黄建国
牛在山坡上吃草。放牛人来发躺在一个土坎旁,用树叶遮住脸,呼呼睡觉。入睡前,来发咪着眼看了看他的牛。这是一头三岁口的牛,毛色驳杂,两只犄角成八字形,显得凶巴巴的。来发不怎么喜欢这头牛,平时很少给它吃料。“去,吃草去。”来发对牛说。来发晚上老做梦,现在很困,就睡着了。他这一觉睡得很死,没做什么梦。
来发睡觉的时候不知道牛的事。他没听见牛的吼叫。来发醒来后日已正午,春天的太阳红堂堂的。
来发看见牛站着不动,牛前面有一个东西,也不动。牛前蹄弯曲,后腿蹬直,脖子朝一边梗着。牛前面是一团斑驳的花点。来发揉揉眼,仔细看那团花点。
来发惊出一身冷汗。来发认出牛前面是一只豹子。他翻身跃起,把自己藏在塄坎下。牛和豹子依然凝立不动。来发小心地扔了一颗石子。还是不动。来发轻轻唤了一声牛:“嘿,狗日的!”牛慢慢摆了一下头,就见那花豹脱下的衣裳,缓缓团在地上。来发吁了一口气,站起身。
来发没有亲眼看见牛和豹子之间的搏斗。豹子已经死了,喉咙处有一个窟窿,汩汩往外冒血。牛的眼睛布满血丝,它看见来发,噗地吹了一口长气。来发说:“啊牛。”牛又吹了一口气,显出忧伤疲倦的样子,离开来发,默默去吃草。来发愣了一愣,扬扬手说:“吃去吧,吃去吧。”
来发扛起死豹子回家。他的牛给他弄了一只豹子。这样的牛,天底下真是少见。当初他从保当村花二百元买它的时候,只是觉得便宜,如今看来,它却是一条好牛。
“是我的牛,给我弄死了豹子。”来发对人说,“用犄角,戳破了豹子的喉管。”
村里的人个个称奇,嘘叹不已。
“这样的牛,百年不遇。”
“真是神牛啊。”
来发被村里人说的耳根发热,一拍大腿,吩咐他老婆说:“蒸一锅白面馍给牛吃!”他觉得他现在很喜欢这条牛了。
来发陶醉在牛给自己带来的荣耀中,他坐在院里的一块石头上,看着死豹,一边给村人夸他的牛,一边慢慢吃烟。
村里人走后,来发找出刀子肢解死豹。他小心翼翼地剥下豹皮,他拿定主意不卖这豹皮。他要把豹皮挂在家中最显眼的地方,使他的牛名扬百里。
来发收拾完豹子,又在石头上坐了一会儿,看见他老婆已蒸好白面馍凉在台阶上。他想,该把牛吆回来了,吃什么草呢,让它回来吃白面馍。
山坡上草很旺,绿汪汪望不到边。但牛没有吃草,牛卧在草地上,像一尊佛,半闭着眼养神。
“走,回家吃馍去。”来发说。
来发吹一声口哨,牛慢吞吞站起来,跟他回家。来发和他的牛从村街上走过时,感到有无数的目光投向他。来发得意地嘿嘿笑着,不时张扬地拍拍牛屁股。
“啊哈。”他说。
牛走进院子,仰头叫了一声。牛在仰头之际,看见了挂在墙上的豹皮。牛发出一声低沉的鼻息,突然扭头突奔。牛没有看见石头,牛头碰在石头上,牛轰然倒地。
这一切发生得太快,来发像在梦中一样。半晌,他哀哀痛哭起来。
“我的好牛啊,你叫我怎么给人说啊。”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这是一头三岁口的牛,毛色驳杂,两只犄角成八字形,显得凶巴巴的。”说明这是一头凶狠的牛,为下文牛杀死豹子铺垫。
B.“村里的人个个称奇,嘘叹不已。‘这样的牛,百年不遇。’‘真是神牛啊。’”表现了村人群像,是来发生活的社会环境,同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小说描写来发对牛态度大转时,作者诗意地把牛比作“一尊佛”,与兴奋的主人来发形成强烈的对比。这正是牛成为来发口中“好牛”的原因。
D.小小说特别注重抑扬手法的运用。小说写来发最后哀叫,与前文称颂声中耳根发热迥然相异,这里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E.来发根本上就没有喜欢上那头牛,牛死了,他只是为难于如何与别人解释才能保全自己的面子,是他害了那可怜的牛。
【小题2】小说中来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有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4】有人说,倒数第三自然段应作下列修改:“牛走进院子,仰头叫了一声。牛在仰头之际,看见了挂着的豹皮。猛然,一头撞在那挂着豹皮的碾轱辘上!犄角折断,头骨碎裂,倒在豹皮前面。”你同不同意这种修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师道千年:温情敬畏薪火相传
终于有机会在这样特殊的时刻,理清在我脑海中念兹在兹的师道精神。
遥想春秋时期鲁定公四年(前497),周游列国的孔子,被匡人误认为曾经对其施暴的鲁国恶人阳货,遭到了匡人数天的围攻。当此危急存亡之秋,孔子弦歌不辍,并说出了一段气吞山河的名言:“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至圣先师”孔子的文化担当,是何等的气魄与自信!
汉高祖五年(前202),项羽兵败自刎,楚地陆续平定,独项羽的封地鲁迟迟不降。刘邦举兵围鲁,看到的却是如此景象:鲁国的儒生安之若素,依然在诵读《诗》《书》,照旧在讲习礼乐,弦歌之声不绝于耳。这让一向质木无文的刘邦都深为叹服,不忍加兵。
时间推进到20世纪,1937年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北大、清华、南开被迫南迁,成立西南联合大学。日军跟踪逃难的学者,将一颗颗炸弹扔向刚刚建立起来的简陋校舍。“敌机在头顶上嗡嗡……学生和教授也懒于奔跑了,随便在校园里找个地方蹲一蹲,看一看,敌机过后照样备课自习。”
这些貌似毫无关联的场景,其实大有关联,贯穿了一个根本的命题——文化、文化命脉、文化担当、文化传承。
站在一名高校教师的角度,我眼中的西南联大,虽然不是最理想的大学,却是真正有理想的大学,这恰恰是当下所缺失的。
我想,大学总要有大学的样子:正确的理念,科学的精神。教师也必须有教师的样子,温情敬畏,守护传统,传承文化。
大学,是传承文化、赓续文脉的主要场所。古之儒生在兵临城下时仍然弦歌不辍、战时师生在炮火声中依旧书声琅琅,是因为他们高度的文化自觉,将这种理论世世代代传承下来。今之大学,去古虽远,然其职责没有改变,其精神不应改变。作为大学教师,理应具备“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文化担当精神,用温情与敬畏,以独立之精神,守护传统,传承文化,培养完善的“人”,薪火相传。教师影响学生,师生影响大学,大学影响社会,而不是相反。蔡元培说过“要看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教师要对历史和未来负责,而不单是逢迎当下,随波逐流。
一所大学,有高远的理想、科学的精神,即使在风雨飘摇的岁月里,照样能办成世界一流的大学。反之,即使高楼林立,合并改名,也无法培养出真正的大师。什么时候大学校园弦歌不辍,真正成为一个可以诗意地栖居的地方;什么时候大学师生不再那么功利浮躁,经常抬头看天,这与理想的大学已经不远了。唯其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扛起传承文化的重任,创造新的辉煌,真正实现大学的理想。任重而道远。(作者系河南大学教授)
【小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师道发展历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秋时期,孔子遭到了匡人数天的围攻。但他弦歌不辍,并说出了气吞山河的名言, 这是一种有气魄与自信的文化担当。
B.汉高祖五年(前202),项羽的封地鲁迟迟不降。鲁国的儒生安之若素,依然在诵读《诗》《书》,讲习礼乐,这是项羽决心杀害刘邦的计谋。
C.1937年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北大、清华、南开被迫南迁,成立西南联合大学。敌机在头顶上嗡嗡,敌机过后照样备课自习,这是老一辈教育家的人文精神。
D.改革开放以后,去古虽远,但大学精神不应改变。应该具备“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文化担当精神,用温情与敬畏,以独立之精神,守护传统,传承文化。
【小题2】下列选项对于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题目《温情敬畏薪火相传》既点明了新时期的大学精神,又表明了作者希望文化传承的愿望。
B.想要培养出真正的大师,就需要大学校园弦歌不辍,真正成为一个可以诗意地栖居的地方;师生不功利浮躁。
C.西南联大在历史上不是最理想的大学,却是真正有理想的大学,这恰恰是当下所缺失的。
D.回顾师道发展历程那些毫无关联的场景,其实大有关联,贯穿了一个根本的命题——文化、文化命脉、文化担当、文化传承。
【小题3】请用3个关键词概括作者所提倡的“大学精神”。(3分)

同类题4

   一小时的故事
美国凯特·乔宾
知道马勒太太心脏有毛病,将她丈夫的死讯透露给她时,尽量婉转也相当费了一番心思的。是她姐姐约瑟芬吞吞吐吐告诉她的,遮掩的暗示也不过透露了隐藏的一半真相。她丈夫的朋友理查那时也在她身旁。火车出事惨剧的消息传到时,他正在报社,他看见“死亡名单”中,布伦特利。马勒的名字列为首名。
他收到第二次电讯之后,心中确信了消息的真实性,并立即阻止不够谨慎与体恤的友人把噩耗传出去。她不像许多女人获知同样的凶讯时,那样全身瘫痪无法接受这种事实。她顿时,突发性、毫无顾及地哭倒在姐姐的怀中。当一阵伤恸过去之后,她独自回到自己房中。不准任何人跟随。敞开的窗户前,立着一张舒适、宽大的靠背椅。她将身子沉了进去,陷入一阵拖缠她的身躯且似乎已噬蚀到她心灵的疲惫。她看见家门前广场上的树梢无不震颤着新春的声息,空气中嗅得到春雨的甜香,窗下街头传来小贩的叫卖声,远处不知谁的歌声袅袅飘到她的耳际,无数的燕子在屋檐下呢喃。面对她窗户的西方天边,相遇又相叠的云层中这里、那里地绽出几块青空。
她将头仰靠在椅子的背垫上,一动也不动,偶尔喉头一阵啜泣,一如孩子在哭泣中入睡仍在梦中饮泣般地惊醒过来。她还年轻,脸容白皙、平静、带着压抑、或者该说强有力的线条。但是此刻她眼中的凝视却是无神的,盯伫在远处天边的一块青空上。那不是回想的眼神,却透露着慧心思考的暧昧。有些什么在向她逼近,而她正怯怯地等待。是什么?她不知道;太微妙,只能意会,无法言传。但是她感觉得到,自天空中钻出,经由弥漫在空气中的声音、香味与色彩,向她逼近。此刻,她的胸口紊乱地上下起伏。她开始认出了向她逼近且要占有她的是什么,她奋力地想用如她那白净、瘦长双手一般无力的意志,将它击退。当她不再抗拒的时候,一个渺小、悄然的字眼自她微启的唇间溜了出来。她屏住气息一次又一次地说:“自由、自由,自由!”空洞的凝视与恐怖的神色也随着这个字眼自她眼中流失。她的双眸变得炯锐而明亮。她的脉搏加快,循流的血液温暖也松弛了她每一寸的肉体。她并没有犹豫且思量自己是不是被一种怪诞的欢愉迷惑了。一股清晰、崇高的意念使她斥笑这根本是不屑一顾的想法。她知道,当她看见那双被死亡合起的仁慈而温柔的手,那张对她从不具安全感与爱,如今该已凝固、灰冷且死亡的脸孔时,她会再度哭泣。但是她却看见在那悲愤的一刻过后,决然属于她自己的长远年华的到来。她张开并伸出臂膀去迎接它们。
在今后那些岁月里,她不会再为另外一个人活;她要为自己活。今后将不会再有一种强烈的意志迫使她向那种盲目的坚守屈服,那种男人与女人均自认有权将个人的意志强施于另一同类的信念。无论是出于善意或居心冷酷,她要采取的此一行动,在那觉醒的片刻看来,总觉得像是一种罪过。然而,她终归是爱过他——有的时候。多半的时候,她并不爱他。又怎么样呢!当面对自我肯定的执迷,突然认清了这是她生命中最强烈的冲动时,爱情,这无人能探破的神秘,又算得了什么呢!“自由!肉体与灵魂的解放!”她不停地悄声念祷。约瑟芬跪在紧闭的房门前,嘴巴贴在锁匙孔恳求她让她进去:“露薏丝,开门啊!我求你;把门开开——你这样会病倒的。你在干什么呀,露薏丝?看在老天的面上,开门吧。”
“走开。我没有病倒。”
的确没有;靠着敞开的窗户,她正痛饮长生不老的琼浆。她的幻想如脱缰之马,在未来的日子里狂奔。春天的日子,夏天的日子,各式各样的日子都将是她自己一个人的。她吐出了一句明快的祷言:但愿人生长久。就在昨天当她想到人生可能长久时,她还打了个冷颤呢。她终于立起身来,在姐姐的强求下打开了房门。她的眼中透着炽热的凯旋光芒,不自觉地摆出了一副胜利女神的姿态。她的手环抱在姐姐的腰间,两人走下了楼梯。理查在下面等候她们。有人在用钥匙开启大门的弹簧锁。进来的是布伦特利。马勒,略带旅途的倦容,手里却很从容地提着旅行袋与雨伞。他的旅程离火车出事地点遥不可及,他根本不知道会有车祸发生。他站在那里,对约瑟芬刺耳的尖叫,对理查飞快地要挡住他,不给他妻子看见,在感到错愕。然而,理查已经太迟了。医生到来时,说她死于心脏病——乐极生悲的结果。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讲述了马勒太太在听到丈夫伦特利·马勒因火车出事死亡的消息到丈夫活着回来这一小时之内发生的她一个人的故事。
B.“那不是回想的眼神,却透露着慧心思考的暖昧”,是对马勒太太在自己的房中尽力摆脱苦闷而不得的心理暗示。
C.“一般清晰、崇高的意念……”一句中的“清晰、崇高的意念”指的是女主人公内心感受到的即获得自由的意念。
D.“她吐出了一句明快的祷言:但愿人长久。”这是女主人公对误传为火车出事而死去的丈夫的祈祷。
E.最后一段写女主人公的表情(“她眼中透着……姿态”)、动作(“她的手环抱……”)在情节上具有伏笔作用。
【小题2】第二段画线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6分)
答:  

    
【小题3】小说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来表现主人公马勒太太的内心世界,请就第三段画线的部分加以分析,说说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答:

  
  
【小题4】小说的结尾写道:“医生到来时,说她死于心脏病——乐极生悲的结果”。你对“乐极生悲”怎样看?说说你的理解和认识。(8分)
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菊花
约翰·斯坦贝克
① 萨利纳斯山谷笼罩在浓厚的、灰色绒布般的冬雾之中,上与天空下与世界完全隔绝了。浓雾像扣在周围山巅上的锅盖,把偌大一个山谷变成严丝合缝的一只铁锅。萨利纳斯河这边的山坡上有个农场,残存着庄稼茬的黄色田垄浴在薄薄的、冷冷的阳光中;但在这十二月份,阳光是射不到谷底的。
② 河这边,亨利·埃伦家位于丘陵上的农场里已经没什么活计了。爱丽莎·埃伦正在山坡的花园里干活。她三十五岁,脸庞瘦俏并透着坚毅,一双眼睛清澈如水。她头上戴着一顶男式的黑帽子,拉得很低,直到她的眼睛。她这会儿正用一把锋利的小剪子剪掉去年残留的菊茎,与她那充沛的精力相比,菊茎显得纤细柔弱、太不堪一击了。她的丈夫亨利正在篱笆外面和人谈着什么,她很好奇,又觉得有点无聊,瞧了一会,又接着干自己的活。
③“又侍弄你的花儿啦,”亨利说,“它们今年长势好啊。嗨,对了,今年卖出的30头小公牛,成交的价钱和我要的差不多。”
④听到丈夫搭话,爱丽莎直起身,顺手把那只手套又戴上:“对,今年长势会很好。”不管是言语中还是脸上,她都洋溢着得意。
⑤“的确有点本事,”亨利说,“真希望你去侍弄果园,也结出那么大的苹果来。”
⑥爱丽莎目光锐利地望着他。“也许我能,我确实有一套本事。”
⑦这时,从公路那边传来了车轮的吱嘎声和马蹄的声响。一个男人赶着大篷车走来,对她说:“我是补锅磨刀的,我一天没找到活干,今晚多半吃不上晚饭了。”
⑧“对不起,”她急躁地说,“我没东西让你修。”
⑨他的目光离开她的脸落在地上,四处张望,最后看见她刚刚修整过的花床。“这是些什么花?菊花吗?公路那边的一个太太要我替她讨些良种菊花……”
⑩爱丽莎听到这句话,十分兴奋,她立刻在花床边的土地上跪下,手套也忘了带,直接用手指挖出一些沙土,捧进花盆里,然后捏起她刚才掘起的菊苗。强有力的手指把菊苗栽进沙土里,用指关节把菊苗周围的松土捣实。她朝他递过花盆,轻轻地放到他的怀里。又来到后院破罐头堆里扒出两只变了形的平底铝锅,交给他。
⑾锅很快修好了。爱丽莎从屋里拿来五角硬币放在他手心上。“说不定有一天我也要出去,我也会磨剪刀、敲平锅底,我可以让你相信这些事女人也能做。”她高声说。
⑿爱丽莎站在铁丝网前注视着缓缓离去驶向城里的篷车,她的唇动了几下,无声地说:“再见——再见!”接着她低语道,“那边真亮,那儿有发光的东西!”低语声把她自己都吓了一跳。她甩了甩头,使自己清醒过来,然后朝四周看看是否有人听见。
⒀回到屋里,爱丽莎仔细地梳好头发,画了眉,涂上口红,穿上最漂亮的衣裙,在家里等亨利带她去城里看电影、下馆子。亨利回来后,匆匆拾掇,抬头看到爱丽莎后,一下子站住,盯着她看,“嘿嘿,爱丽莎,你真漂亮!”爱丽莎自豪地说:“我的确身强力壮,以前我从没发现自己这么身强力壮!”
⒁那辆双人敞篷小汽车颠簸在沿河边,奔向城里。不一会,爱丽莎看见路前方远处有一个小黑点,她知道那是什么。他只带走了花盆,扔掉了她精心挑选的菊苗。
⒂汽车转了一个弯,她看见篷车就在前面了。为了使汽车走过时不看见那篷车和牲口,她把整个身子扭过去,转向她的丈夫。她把大衣领子竖起来,为的是不让他看见她正像老妇人那样——虚弱地哀哀哭泣。
⒃刹那间,汽车驶过去了,一切都结束了。她没有回头。
(选自《人与鼠》,上海译文出版社,张澍智译,有删改)
【小题1】小说开头描写的环境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2】爱丽莎这一人物形象有着怎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小题3】爱丽莎在文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历程?试结合全文作简要概括。
【小题4】请结合全文,探究文中“菊花”这一意象的丰富意蕴。